1960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丰收的前奏
陈实
旭日东升,春光明媚,在广大的河北平原上,成千上万的公社社员,奋战在抗旱前线。白天红旗招展,夜晚灯笼火把,水车转动声、锅驼机声和人们的口号声汇合在一起,这是六十年代头一个丰收的前奏曲。
看:“誓夺小麦返青关”、“百日无雨保麦收”,“把干旱消灭在春播前”,“抗旱抗到天低头”,“不获全胜不罢休”。这些标语口号,斩钉截铁,毫不含糊!它是人民公社社员们的豪言壮语!是人定胜天的决心!
我们在战略上从来就是藐视敌人的。为了保麦收,保播种,旱魔就是“敌人”。我们藐视它,也一定能够战胜它。
与此同时,在战术上我们又十分重视“敌人”。据河北省气象预报,今年春耕期间,春风多,气温高,雨量较常年少,旱情还将继续下去,甚至还可能有发展。因此,如果对这种情况估计不足,麻痹大意,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一点,人们看得很清楚。河北省交河县洼里王人民公社党委,在当前抗旱斗争中的工作是作得比较好的。这个公社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敌”方和己方,制定了切实的战斗方案。其中心内容是“七增”:即增领导、增劳力、增牲畜、增水源、增工具、增时间、增日进。大“敌”临头,“七增”意味着集中优势力量,箝制“敌人”。
一年只有一次麦收、一次春播。这是两次极为重要的战役。两仗打好了,就给全年的丰收奠定了基础。诚然,这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跟着春播、麦收而来的,还有夏播和秋收。要赢得全年大丰收,还必须打好其他的大大小小的战役。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七增”具体体现了这一思想。“千条万条,党的领导第一条”,洼里王人民公社把“增领导”放在第一位,不无道理。这个公社党委除了第一书记亲自挂帅外,又确定两名书记、两名常委、三十一名干部,组成抗旱指挥部,各级领导上马,层层包干,一直包到地块,边生产,边指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是取得战斗胜利的根本保证。
“增”的途径是自力更生。劳、畜力紧张,工具缺乏,水源不足等等,怎么办?畏难么?不。向上级伸手要么?不。他们的办法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自力更生,挖掘潜力,创造新的条件,克服重重难关。洼里王公社增劳力的方法是:广泛开展出全勤运动,大搞五结合。五结合就是:追肥中耕、备耕、多种经营、果树管理、后勤工作等项,统统结合浇水抗旱。这样,既突出了中心,又照顾了一般,使劳力由“紧张”到“宽裕”,两全其美。又如,他们增工具的方法是:发动群众和组织勤工巧匠,通过清、修、配、装、改、制、创七个字的措施,把原来躺在仓库里的工具,和零星机件等“死”物,加以安装配套,变成了可以应用的“活”物;把原来用着不灵便、效率不高的工具加以改制,变成了应手效高的好工具;同时,人人开动脑筋,大搞发明创造,这样,就使工具由“缺乏”到“足够”了。俗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众多的“利器”,何愁不能“善其事”呢!在这“增”字面前,再凶恶的旱魔也只得乖乖地“退避三舍”啦。
“增”的根本目的,是要确保麦收,保播种。“增”的范围不仅是一个管理区,一个生产队,也不是几个区和队,而是全社要普遍的“增”。洼里王公社在七“增”的同时,充分发挥了人民公社的无比优越性,实行了区与区、队与队之间的领导、劳力、畜力、水源、工具和技术力量的互相调剂,集中力量猛攻薄弱环节,保证了全社无“三类队”和“死角田”。
“增”字上马,体现了光辉的毛泽东思想。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件法宝,正大显神通,它照澈了亿万人民的心,使得人们更加聪明智慧,更加力量无比,无往而不胜。人们以这三件法宝,披荆斩棘,信心百倍地力争六十年代头一个丰收的实现。


第8版()
专栏:

春暖花开播种忙 杨志印


第8版()
专栏:

迁居
崔左夫
星期六下班后,匆匆忙忙赶到幼儿园,把孩子接回家。一见面,她就像只八哥鸟似的,告诉我很多新事儿,又是她们大班的孩子到海防部队去慰问演出过啦,又是她们的阿姨当了模范带上了大红花啦……说个没完。
带她搭上公共汽车后,马上她又继续“汇报”了,弄得满车子的人都向她逗笑。后来一位解放军同志问她说:“小姑娘,你家住在哪儿呀?”“武陵路七十五号。”听到她的答复,我替她更正说:“我们搬家啦,现在住的地方是半山新村五十号。”但她不信,摇摇头说:“不对,我们住在武陵路七十五号。我们的隔壁就是杂技团。杂技团的小朋友们我都认得,他们的小鼓和铜喇叭,吹起来真好听……”
是啊,一个孩子的记忆力所能勾画出来的她都说出来了。她是在杂技团的隔壁出世,又是在那儿长大的。杂技团的五光十色、变化万端的东西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很爱我们原来住的那个小天地的,不过我们现在确实不住在那儿了。
中途换了一次公共汽车,不久便到了我们的新居。妻子带着阿冬的小妹迎了上来,把她拥到楼上。这儿是一户三间。阿冬察看了新居后的第一句话是:“真的搬家了,比原来的家多了一间。”这就是了,新家比老家好嘛,宽敞嘛;可是一转眼,她跑到阳台上,指着我们钢铁厂的那些烟囱说:“呀——呀,那么多铜喇叭……”显然,她的小脑袋里还是盘踞着有关杂技团的东西。晚上,阿冬睡了,一家人都睡了;可是我怎么也睡不着。这时我真想跟孩子说几句话儿:“阿冬哪,你看到的,都是幸福的美好的事儿,可是爸爸过去的一切你却一点也不知道啊……”就说搬家吧,这次是我三十五年的生活中第三次搬家了。从离开乡下的草棚到安身在贫民区,又从武陵路搬进了钢铁工人的工人新村里。
现在的阿冬妈,是我的第二个妻子。阿冬,你也是我的第二个孩子。1947年的初冬,国民党匪军进攻通南了,我拉着妻儿沿着公路向北方逃。第二天中午,三架美制蒋机从我们头上栽下来,一串炸弹投落下来,妻子和秋儿被埋到深土里去了,我被震昏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被蒋匪军五花大绑送进了补充营,押到江南。隔了五天,我从补充营逃了出来,在武陵路的贫民巷流浪了三天,被一个好心人把我藏起来,阿冬,这个人就是你的妈。那时你的外祖母还在,她们母女两人开一个烧饼店,不久我便学会了贴烧饼的手艺。解放以后,我和你妈到人民政府登记结了婚,我们继续干烧饼买卖,我烘她卖。你出世的前一个月,我们才搬到杂技团隔壁的。你哇哇一落地,眼前的世界就和过去大不相同了,一切都变好了。1958年的秋天,我们的烧饼炉上出了一个奇迹,我们把烧饼炉改装成一个小土高炉,一夜功夫炼出了三斤铁。这三斤铁,吸引着我,鼓励着我,从此我不贴烧饼了。我身强力壮,变成了祖国钢铁新军的一员。后来我和“小土群”告别了,不久前又和“小洋群”告别了,现在我是半山钢铁基地的一名正式工人,这儿是一个普通钢铁工人的宿舍,它的隔壁是几十个高炉,其中有你爸爸守着的“东风跃进炉”。
小阿冬呵,你慢慢会认识我们这些高炉的。这些高炉胜过你所喜欢的铜喇叭,它日夜欢唱,我们的祖国就能五光十色,变化万端……


第8版()
专栏:剧评

英雄的“两代人”
——评乌鲁木齐铁路局文工团歌剧“两代人”
叶林
看到了铁道部乌鲁木齐铁路局文工团在首都上演的歌剧“两代人”以后,好几天以来,心里一直不能平静。它使人激动,引人思索。应该说,在歌剧中能够表现出如此深刻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特别是在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又能够如此地打动人心的,自“白毛女”、“刘胡兰”等歌剧以来,这也是其中较好的一部。
这部歌剧以一个优秀的汉族女共产党员和她的儿子在革命斗争中的离合为线索,贯串了新疆的新旧两个时代,表现了维、汉两族人民在阶级斗争中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情,以及这两个时代的人民在阶级斗争的锻炼中的成长,热情地歌颂了维、汉两民族的团结。它的主题是深刻的、鲜明的;它的题材是真实的、动人的。
这部歌剧的最可贵之处,就是非常坚定而有力地通过艺术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的正确看法。在旧社会中,在盛世才匪帮反动统治的年代,阶级斗争就已经把维、汉两族人民牢不可破地团结在一起了。我们许多最优秀的汉族共产党员就曾经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解放而和新疆各族人民在一起进行斗争,并且在阶级斗争中付出了生命;而维族人民也在斗争中把自己的汉族阶级兄弟视如手足。剧中写到共产党员赵彬牺牲以后,他的妻子和不满周岁的婴儿受到生命威胁的时候,维族人民阿西姆冒死把婴儿救出,含苦茹辛地流浪了十七年,把孩子抚养大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分子,最后和他的英雄母亲团聚。这一点已经非常有力地说明了阿西姆抚养这个孩子不只是民族感情,更重要的是阶级感情;说明了阶级利益一致就能团结,就能结成血肉的关系,这种团结是任何力量不能破坏的。这部歌剧着墨最好之处,看来也正是这个地方。
从这里还生动地说明了新疆各族人民在解放自己的历史上,一开始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二十多年以前,在抗日战争开始,我们的党还处在非常艰苦的年代里,党中央和毛主席就无时无刻不在关怀着我国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派出了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前往新疆工作,播下了共产主义的革命火种。虽然在盛世才匪帮扼杀革命后,不少同志被害,新疆又回到了血腥的恐怖统治中,但是烈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远成为新疆人民的革命鼓舞力量。剧中的两个共产党员赵彬和李华这对夫妇的遭遇,就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那个斗争的年代,体现和纪录了当时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人的坚贞不屈的永远难忘的斗争历史。
解放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阶级斗争并没有终止。年长的和年青的一代在一起继续进行着阶级斗争,并且在斗争中得到锻炼、成长;各族人民也在斗争中继续取得进一步的团结。这种思想在歌剧中也有了很好的体现,当党要将社会主义的幸福与繁荣通过铁路带向新疆的时候,新的矛盾和斗争出现了,李华母子这两代人都和广大维族人民在一起对地方民族主义分子进行了斗争,并且在斗争中重逢,体现了维、汉两族人民骨肉般的团结。
在一部歌剧中,能够把这样的思想贯串在两代人的身上,从历史的发展写到今天,展示了各族人民团结的政治基础,说明了在党的领导下,这种阶级兄弟般的团结有着历史上的血缘。这种魄力不能不算是十分宏大的。看来,这部歌剧本身也是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的有力武器。地方民族主义分子有两个手法:制造民族隔阂,不承认党的领导,在这部歌剧中都被驳斥得体无完肤了。它用铁一般的事实从历史的发展中说明了维、汉两族人民在阶级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友谊与团结。这对今天的劳动人民来说,无疑地有着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这部歌剧在情节、结构安排和在人物的塑造上,也有许多精采之处。它着力写的是今天,是维族人民在解放后的新变化、新生活,是两代人都在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忘我劳动、进行斗争。关于过去,只在一场戏中倒叙;作者用笔不多,却很有分量地在这一场戏中勾划出了过去那个黑暗时代革命斗争的动人情景。并且使它和整个剧情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全剧增加了思想的深度。关于剧中人物的刻划,也是比较好的。共产党员赵彬和李华都比较真实,形象丰满。李华在解放后作为党委书记的活动写得尤其出色,她爱护新生事物,坚持群众路线;她有敏锐的阶级感,既有敌情观念,又对维族劳动人民爱护备至、亲如手足;她勤勤恳恳地工作,遇事坚持原则,一贯把党的利益放在一切之上。这许多优秀的品质,在她的身上都有较好的体现,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生动形象。至于维族老人阿西姆的形象,那更是完整,令人难忘。他为了革命的后裔,为了忠实于自己的阶级感情,十七年来,把李华的儿子取名为艾衣江,当作自己的孙子抚养成人,体现了两族人民在阶级斗争中结成的骨肉关系。在剧中,阿西姆这个饱经锻炼、有着满怀心事的维族老人的一举一动都是感动人的,他把全部的阶级感情和民族感情都倾注在艾衣江的身上(曾经和李华同牢的维族妇女阿拉木汗阿姨也是如此)。他还把全部的革命热情放在新社会的建设事业上。从这个人物的身上,我们仿佛感觉到了整个维族人民跳动着的心。
这部歌剧的音乐也写得很好,有着很鲜明的维族音乐的风格,前后也很统一。在走进剧场以前,似乎有这样一种顾虑:在一部歌剧中写两个民族,它的音乐风格应该如何处理?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它既然是写维吾尔族的特定环境和在维族地区的故事,统一在维族音乐的基调上是完全合适的;汉族革命工作者既然在维语地区工作,用维族音调演唱也是很自然的事,而且有助于民族团结的主题。当然,这也不是说把音调风格摆在一切之上,它还是服从于戏剧人物的需要而发展的。当汉族的革命工作者,回忆着离别延安时所唱的战歌时,这一首带有浓郁抗战歌曲风格的战歌,不仅没有产生不调和的感觉,而是在感情上愈感亲切。
乌鲁木齐铁路局文工团到新疆工作才不过两年多,就创造出这样一部有意义的歌剧,成绩是很大的。而新疆各级党委对创作上的指导和具体帮助,更是其中带有决定性的因素。剧本在创作和修改过程中,自治区党政领导同志、铁路局党委、自治区剧协、音协都热情地加以具体指导。曾经经历过这个革命历史斗争的同志还领他们去看了残存的监狱旧址,介绍了许多当时的情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这个剧本的产生,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专家与群众结合的正确经验。正如作者刘镇同志所说的,整个戏的创作和修改过程,正是逐步明确领会党的指示和意图的过程,也是逐步提高认识、改造思想的过程;没有党的领导,也就没有这个剧本的产生。
据说,这部歌剧已经修改了五遍,目前还在不断修改之中。如今,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得到称心的解决。如对老一代人的刻划比较有力,对新一代的刻划比较逊色;特别是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分子的这一方面比较模糊。李华这个英雄人物的性格前后还不是很统一,如在牢狱斗争这一场,可能是因为除了阶级斗争以外还存在着骨肉生离死别的矛盾,心境比较复杂,因而对后者考虑得多了一些,稍嫌软弱。此外,在情节上有一些小地方还不是安排得很合理等等。我们相信,只要坚决依靠党的领导,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一定可以在今后的修改中得到更好的解决。使它成为表现维、汉两族人民骨肉般团结的优秀史诗。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萌芽
朱米
整个大地在春风中苏醒过来,无数沉睡的种子,在土壤水分的滋润下,抵御外来侵害的种皮变柔软了,种子全胀了起来,像是一个搭开布景的舞台,只等开场的锣鼓了。这时候加上适当的地温孵化,如那供应充足的空气,作为种子灵魂的胚开始活动了。种子内其它部分赶快运来许多养分,以作为生长的建设原料与能源。小小的种子内就开始了吸收、呼吸、转化、运输、同化、蒸腾等一系列的生命活动。一株植物就这么开始成长了。大自然的盛会上又多了一位宾客。
这位宾客的出现是与水、温度和空气分不开的。
水,是种子萌芽的最重要参与物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种子的萌芽。水少了也不行,那些堆积在仓库里的种子,如果只含有10%—15%上下的水分,就不能萌发。种子萌芽时吸收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含脂肪多的种子吸水较少,如花生;含淀粉多的种子一般居中,如玉米;而含蛋白质多的种子在萌动时常常需要较多量的水。例如豌豆在萌动时可吸收相当于自重的120%—150%的水。在古代曾经有过一些道士们把石雕神像与豆类种子一并埋在土中,利用豆子吸水膨胀的力量把石像顶起而故弄玄虚,以招徕善男信女。在十七世纪的西欧,也有人记载了种子膨胀的力量,后来就利用这个和缓、均匀而巨大的力量,来撑开那些用机械力量难以妥善分开的头盖骨,从而为解剖学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孵化种子萌芽的温度,不同的植物要求也不同。许多北方原产的植物,一般在较低的温度下就可以萌芽。如胡萝卜、豌豆之类,稍高于零度就可以,而那些故乡在热带的植物,如西瓜、棉花等就要在摄氏十二——十五度以上或更高一些才能发芽。几乎全部的植物在摄氏二十五——三十度上下时发芽都比较快,这就给育苗工作提供了极其便利的前提。
种子与一般高等植物一样,吸足了水之后,在适当的温度下就要呼吸。因而许多浸在水中或沉积在土壤深处的种子,经常是由于缺少空气而不能萌发。就是一些水生植物,有的是靠种子外壳里藏着的一点空气(如水稻),有的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如莲子)。如果剥去稻子的外壳或把莲子放在冷却的开水中,都会因失去空气而不能萌发。
所以说水、温度和空气,是植物种子萌芽时最基本的条件,缺一不可。


第8版()
专栏:

春天(歌词二首) 张永枚
春天桃林一片红霞,木棉高举火把,哎——社员们!春天来啦!春天来啦!流水叮咚,野花鲜红,小河边出过多少红色英雄。为了创造幸福的春天,卖牛买枪向旧世界冲锋!春天的种子是他们撒下,春天的鲜花是他们染红。哎——社员们!春天来啦!春天来啦!加紧劳动,学习红色的英雄!行行杨柳,绿了村口,在这里送别过参军的战友。为了保卫幸福的春天,他们在遥远的边疆战斗。是他们阻挡了狂风暴雨,家乡的春天才永远不走。哎——社员们!春天来啦!春天来啦!加紧劳动!像士兵一样战斗!风吹红旗,百鸟齐鸣,我们的家乡多么光荣:代代都出革命的英雄,年年跃进年年红,家乡要变成美丽的花园,我们是春天的雨和风!哎——社员们!春天来啦!春天来啦!加紧劳动!让家乡万紫千红!
天不怕青龙背上敢打滚,老虎嘴里能拔牙!你要问我是哪个?我的名字叫天不怕!
嘿!我叫天不怕!天不怕,种庄稼;要让老天归顺咱!老天爷,笑哈哈:
“我比你高来比你大,
靠天吃饭是古话!”别看老天抖威风,咱立下大志要制服他!搬来大海造水库,举起高山筑大坝!
红旗一展和他比高下!老天三月不下雨,我轻轻推开水库闸,蛟龙上天一声雷,春雨遍地浇庄稼。
气得老天咬崩牙!发来洪水胡乱闯,闯不开咱拦洪坝,东头伤了一亩半,南头又种上五亩八!
遍地开放跃进花!哈哈哈!靠天吃饭成过去,人不怕天天怕咱!老天低头我站起来,比天高来比天大!
嘿!人民公社天不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