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唐兴庄管理区再接再厉挖掘潜力
要在今年赶上富区
扩大耕地面积多种高产作物发展多种经济
本报讯 山西省汾阳县冀村人民公社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唐兴庄管理区,本着不断革命的精神,决心要在1960年内由穷变富,赶上当地最富裕的南浦管理区。
唐兴庄管理区人多地少,盐碱低洼地占了三分之一,水源也不足,历年来粮、棉产量都很低。1959年唐兴庄管理区在公社的帮助下,选择了当地最富裕的南浦管理区作为自己的追赶对象,掀起了“学南浦、赶南浦”穷赶富的热潮。经过短短一年的奋战,经济落后的面貌显著改变。全管理区粮食单位产量比1958年提高了30.6%。棉花亩产提高了22.6%。社员每人平均收入七十五元二角,连同社员家庭副业收入达八十五元,比1958年增长了29%。最近经过总结评比,与南浦管理区相比较,粮食平均亩产量还低七十七斤、棉花低六十七斤,社员平均收入相差二十一元三角。
唐兴庄管理区社员们经过全面总结分析,找出了落后的主观原因是,在土地利用上不够充分合理,粮食种植面积比1958年稍有缩小,安排作物种植比例的时候,有平均利用土地的缺点,没有多种玉米等高产作物和经济价值大抗碱的作物;在与盐碱害作斗争中,仅采取铺沙、改种、补种等治标的办法,没有建立合理的排灌系统、平整土地、改革大水漫灌的用水制度,结果投资大,用工多,浇地少,严重的缺苗断垅仍无法杜绝;只抓农业,对林、牧、副、渔业等多种生产,缺泛全面合理的规划;畜牧生产发展也十分缓慢,大牲畜只顾使役,不注意繁殖,造成了母畜空怀;副业生产门路也不多;领导力量也比较薄弱。
唐兴庄管理区的社员们,经过全面分析认清了自己的弱点以后,提出来贯彻既抓农业生产,又抓多种经营;既抓粮食又抓经济作物;既抓集体生产,又抓社员家庭副业生产;既抓勤,又抓俭一整套方针。在农业生产方面,今年在公社的帮助下,由冀村管理区调剂给土地五百六十六亩,解决了人多土地少的问题;作物种植比例作了合理调整,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34%。其中高产作物玉米增加到一千亩,比去年扩大了将近两倍;小麦的复播面积要占到总面积的70%以上,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另外还计划增种经济价值大又适合碱地生长的大麻、向日葵、茴香、菜籽等作物。在大抓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林、牧、副、渔业等多种生产。他们计划经营好葡萄、桃树等果木园,改变不注意繁殖大牲畜的缺点,今年二十六头适龄母畜保证全配、全怀、全成活、全长大;二百零五只适龄母羊产羔率达到95%以上,保证三个人平均有一只羊;大力举办集体养猪场、养兔场、养鸡场、养鸭场,保证每人有两口猪,两只鸡、五只兔和半只鸭。今年畜牧业的收入达到五万二千七百多元,占到总收入的9.2%,比去年提高三点二倍多。充分利用当地盐碱地多,靠山近的有利条件,积极扩大土盐、硝、卤水、编造、加工笤箒等副业生产;扩建和新建木厂、缝纫厂、制鞋厂、油坊、醋房、大搞运输,从四面八方招财进宝。通过这样有计划,按比例,有目的,有步骤地全面实行五业并举,今年全管理区生产的总收入可比去年增长一点六四倍,社员每人平均收入可达到一百六十六元以上,比去年增加一倍多,完全可以赶上当地最富裕的南浦管理区。  (武赞庭)


第3版()
专栏:

一人一条计 消灭干旱地
渭北地区截流堵河引水上高原普浇麦田
济南地区抗旱大协作农田及时得到灌溉
天祝藏族自治县总结经验订出抗旱措施
据新华社西安电 陕西省关中渭北高原各人民公社千方百计引水上高原,扩大灌溉面积,抗旱保麦。从2月5日以来,高原灌溉面积已由一百二十八万亩增加到一百四十九万亩,比去年全年扩大的灌溉面积增加三倍,许多过去未浇过水的干旱麦田都得到灌溉。
渭北黄土高原东至黄河,西临甘肃省界,包括韩城、大荔、蒲城、乾县、邠县、咸阳、铜川、兴平、凤翔等九个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土地,这一带的麦田占全省麦田总面积四分之一以上。因此,加强渭北高原抗旱保麦斗争,是陕西省力争今年第一季大丰收的关键。
旱象持续发展并没有动摇渭北高原人民誓夺第一季大丰收的决心。渭北人民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依靠人民公社雄厚的人力、财力,千方百计地截流堵河提水上原,深挖地层打井春灌,进行着顽强的斗争。以打井为例,仅八县、市就由2月5日的一千四百多眼猛增到3月上旬的九千多眼。位于黄河西岸的韩城县方镇公社决心改变水低原高的不利条件,突击抢修了一座抽水站,把黄河水抽上高原,扩灌了六千多亩旱原麦田。这个县的半山半原的西庄公社社员,五天内挖掘大小水泉六百一十四处,采取节节拦挡,段段蓄水,逢沟架桥,多级提水等方法,浇灌了经常浇灌不到的麦田七万多亩。在有些距水较远的地方,社员们把高线运的水和吊杆提的水再用牲口驮、车拉,送上了高原浇地。凤翔县采用这些办法,克服了沟深、原高、池水干涸、渠水断流等困难,从2月15日到3月1日,全县一百二十三万多亩小麦和二十二万亩夏杂粮田普遍浇了一次返青水,其中并有一百零九万亩浇了二次水,七十三万亩浇了三次水。
各地都普遍重视改进灌溉方法,提高灌溉质量,并井成渠,一水多浇,做到了经济用水。蒲城县兴镇公社把全社四十一个生产队新打成的井并成渠,长引远浇,使全社灌溉面积由原来的四百多亩增加到三千多亩。
新华社济南14日电 山东济南地区的抗旱运动,已经进入一个“攻坚”阶段;水利条件充足的平原地区浇地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剩下20%左右的麦田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水源条件缺乏。各地人民公社为了彻底战胜春旱,在全区内展开了强帮弱、快帮慢、平原帮山区的共产主义大协作。工农商学兵齐出征,机械、工具齐出动,缺什么支援什么,哪里缺就支援哪里,大大加快了全区的春灌进度。截至3月5日,全区80%的小麦已经浇过,并且灌春田八万多亩。
泰安市各人民公社参加协作的达五万九千多人,牲口六百多犋,其中三十六个抗旱进度快的生产大队,自带抽水机和各种提水工具支援山区生产队,使二万六千多亩山地麦田浇上了水。肥城县参加协作支援的大队有一百七十七个,他们采取井水并流远浇、遇沟架桥等办法,千方百计地把水引上山,支援边远地区。这个县的汶阳公社主动地援助缺水的边院公社一个流量,使边院公社很快地完成了小麦浇水任务。边院公社黄庄大队党支部书记曹吉奎听说古庄大队工具不足、劳力缺乏,马上挑选了八十五名精壮的小伙子,带着两部抽水机和几十部水车去支援。各县社在支援山区边远地区抗旱浇地中,积极挖掘新水源。肥城县组织了平原、山区一万九千多名水利专业大军,打井一万一千多眼,挖山泉三百五十多个,截潜流和闸河三百六十多处,为春浇地增加了大量水源。
据新华社兰州电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在防旱抗旱斗争中,广泛发动各族群众对耕地逐块验墒排队,并细致总结和搜集群众抗旱经验和意见,制订各项具体措施,千方百计抗旱春播。经过三个月的积极努力,全县的饱墒田已达九十八万多亩,比原来增加了46.5%。
天祝藏族自治县既是高寒山区又是干旱地区,去秋以来,由于雨雪稀少,大部耕地墒气不足。为了消灭春旱,做到适时春播,全县开展了一个“一人一条计,消灭干旱地”的运动。各社、队都召开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社员座谈会,让社员畅谈防旱抗旱的经验和他们对当前防旱抗旱的意见。县委根据广大社员所谈的经验和意见,提出了八项抗旱措施,就是:掏泉、打井、截引地下水;狠抓经济用水,多种二阴地,增加饱墒田;在干旱地区,大铺砂田;加速现有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力争早日发挥效益;及早准备耐旱作物的种子,扩大耐旱作物播种面积;做到“有墒先种夏,秋田再造墒”等等。
这些措施提出后,县委立即加强了抗旱战线的领导。先后召开了全县五级干部会、兴修水利抗旱誓师大会,发动全县人民,从四面八方向干旱展开围攻。广大群众干劲冲天,在三个月内,就完成截水工程二十四处、打井七百五十眼、掏泉六万多眼。各人民公社的灌溉专业队,也都参观学习了榆中县兴隆峡经济用水的经验,并组织了两套人马,一面在平地截弯填凹,减少渗漏;一面破冰引水,加快流速。这样,全县一般水流的利用率,都比原来提高了一倍左右。干旱地区的各人民公社铺新砂田的数量也超过计划近一倍。县委在大抓兴修水利和备耕工作的同时,提出了“打破常规种庄稼、抢墒播种社社抓”的口号。许多人民公社都提前四十天左右开耧春播。许多人民公社还采取挖窝灌水、用水浸种、春化催芽、开沟洒水、拌水施肥、湿土上地、水耧播种等办法造墒播种干旱的坡地。(附图片)
河南封丘县应举公社应举大队抽出一百多名劳动力帮助前小寨大队修渠道   新华社记者 唐茂林摄


第3版()
专栏:

渭南秦川牛大发展
全县母畜已有96%配了种
新华社西安12日电 盛产秦川牛的陕西省渭南县在连续两年获得牲畜大跃进的基础上,今年的大家畜配种工作又夺得了开门红。到2月底全县应配的母畜,已有96%配了种。
今年春季一到,渭南县的党和政府的领导部门就发动全县各人民公社开展“一早三抓”的早春配种运动。“早”就是早动手、早配、早生。“三抓”即抓母畜满怀;抓配种技术,实行复配、连续配、人工授精;抓时间,大搞突击,限期配完。由于采用了以上办法,扩大了繁殖群,达到了多配多产。
渭南县去年大家畜比1958年净增10.4%,并出现了大什、下邽等十五个牲畜满怀管理区,九个百母百仔生产队,中苏友好生产队连续三年实现百母百仔,去年大牲畜净增率达到31.8%。这个县在大家畜的管理、繁殖、配种方面,措施多,办法好。
他们首先是坚持政治挂帅,通过宣传教育在群众中树立争取大牲畜大面积丰产的雄心大志。每年春季都大搞群众性的配种突击运动,效果很好。其次,加强领导,树立标兵,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为了解决种畜不足和提高种畜质量,他们通过逐头鉴定,选出优良秦川牛七十五头,良种母畜四百三十头,社建成了良种繁育场,生产队建立了选育群。全县还建立人工授精站十五处,达到了社社有站。
第二是以官道公社为重点,以中苏友好队为旗帜,以全国模范饲养员张兴荣作标兵,通过现场会、组织参观、留学、访问、巡回讲演、师傅带徒弟,定期评比竞赛,促进了全县大牲畜配种运动的蓬勃开展。
第三,改进配种方法,提高配种效率。采用人工催情,人工授精,集中配种,以及种畜、母畜、催情药物、配种器械、配种技术人员集中使用的办法,加快配种速度,提高配种质量,消灭母畜空怀。
第四,改进饲养管理制度。推行包繁殖、包投资、包工分,和定人员、定槽、定头数、定膘色、定饲料办法,并实行超额奖励。
目前,渭南县人民还在深入开展大家畜配种工作,决心在3月份内实现全县大牲畜满怀。


第3版()
专栏:

英吉沙县大力改造低产田
新华社乌鲁木齐13日电 新疆英吉沙县麦田管得又细又好,三类苗从9%降到0.6%,基本上把三类苗消灭在返青期间。
小麦开始返青时,中共英吉沙县委以不断革命的思想武装干部和社员,发动群众在精心管理丰产方的同时,掀起了“突击低产田,低产赶高产”的田间管理高潮,有一万一千多人给低产田施肥和进行耙耱保墒。黑孜公社许多社员深入边远地带,住扎荒图戈壁,突击管理边远田。原来麦田管理进度慢的乌卡公社苏盖提管理区,十天之内为每亩麦田突击追肥三千斤,90%的麦田进行了耙耱镇压,使大批低产田的麦苗迅速改变了面貌。
英吉沙县的低产麦田约有三万多亩,一般在边远地区或是新开荒地上。
为了保证小麦全面丰收,中共英吉沙县委对改造低产田采取了六项措施。一是大搞丰产方,以丰产方带动低产田。丰产方研究田间管理时,吸收低产田田间管理人员参加;管理丰产方的专业队去低产田传授技术,低产田派管理人员去丰产方短期跟班劳动,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在低产区大建丰产方,以低产区丰产方做样子,带动低产区的田间管理,全县低产区和边远地带共有丰产方四十九片,占全县丰产方总面积40%。三是在上、下游之间,在低产区与高产区接连地区,普遍建立协作区,由双方组成协作委员会,先进帮助后进。四是在低产区大兴水利,把水引向边远地带和水利“死角”,彻底改变这些地区的干旱缺水现象。五是每次田间管理评比大检查,先走边远区,先看低产田,发现问题,就地研究,立即采取措施,促使低产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六是指定干部,对低产区、三类田的田间管理加强领导。通过这些措施,以往那种低产田田间管理差,越差越不管的现象已逐步改变过来。


第3版()
专栏:短评

再谈共产主义风格
不久前我们谈了在穷队赶富队的运动中,要发扬富队帮穷队的共产主义风格问题。今天再谈一谈共产主义风格的另一方面表现,那就是穷队要有自力更生赶上富队的敢想敢干精神。
敢想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是获取前进动力的无尽源泉。有了这种风格,人们就敢于向高标准看齐,敢于找最强的对手作为自己的竞赛对象。有了这种风格,人们就能够高瞻远瞩,充分运用不断革命的精神,阔步前进。既不会因为已经获得的一些成就而骄傲自满,放松前进的步伐;也不会因一时困难而丧失信心,畏缩不前。有了这种风格,人们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千方百计地挖掘潜力、采取措施,为实现自己的决心而努力不懈。山西汾阳冀村人民公社唐兴庄管理区,决心在今年赶上当地最富裕的南浦管理区,就是具有这种风格的典型事例之一。他们去年就以南浦管理区为追赶对象,经过一年的努力,生产和生活水平虽然和南浦还有一些差别,但比1958年却已提高了30%左右。社员平均收入达到八十五元,相当于一年前的全县富队平均水平。现在,他们既不以此为满足,也不因没有完全赶上南浦泄了气,而是力争在已经大大提高的基础上继续提高,消灭和南浦仅有的差别。他们不仅有追上南浦的决心,还有追上南浦的办法。他们针对去年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经过去冬以来的不断努力,已使今年的春耕生产比过去提前四十天开始活动,打响了开头第一炮。可以预期,只要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今年一定能够再攀高峰,进入富队行列。
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和外界的支援帮助互相配合,可以相得益彰,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自力更生。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早就说过:“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一个穷队要赶上富队,必然要克服前进途中的重重困难。只要穷队信心足、干劲大,经过一番艰苦奋斗,这些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如果穷队本身不能鼓起干劲,挖掘内部潜力,单靠外援,那是不可能改变贫穷面貌的。例如穷队的土质不好,要改变它,首先要依靠社员发挥干劲,大力进行改良土壤、多施肥料、兴水利、除水害等农田基本建设工作,这是根本的办法。如果只依赖国家和富队在机器、劳力和其他方面的援助,而自己并不进行这些工作,那末,尽管这种援助是很大的,也不能根本改变土地不良的情况。因此,穷队要想彻底改变贫穷面貌,迅速赶上富队,首先必须自己具有力争上游的决心和干劲,发扬敢想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并争取国家和公社的支援,才能像唐兴庄那样大步赶上富队。


第3版()
专栏:

河水上山千条龙,万条龙,首尾衔接上高峰,张口喷出江海水,满山遍野响淙淙,旱年也要变丰年,人民公社掌乾坤。


第3版()
专栏:

困难留给自己 方便让给别人
五河县调出薯种支援外地
本报讯 安徽省五河县发扬协作互助精神,调出甘薯种四百万斤,支援缺种县。五河县的甘薯留种虽然比较充裕,由于扩大了春播甘薯的面积,提高了栽种密度,种子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今春,有些缺种的地区要求五河县给以支援,五河县各公社把支援缺种县当作光荣的任务。全县采取了“挖、增、省”三项措施,挖掘薯种的潜力。“挖”就是把各公社、大队计划做口粮的鲜薯,用其他粮食抵换,留下鲜薯做薯种用。“增”就是采取一切先进的育苗办法,增产薯苗。“省”就是在剪裁薯苗和栽种时,不浪费一寸薯秧。经过各方面挖潜力、想办法,全县调出了四百万斤薯种。为了及时把薯种运出,全县抽调了大量车船运输工具,并组织了七百多人打席子、编席包,解决包装问题,保证把支援外县的薯种及时运到各地。


第3版()
专栏:

作好大家畜春季配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春季是大家畜配种的好季节。大抓春季配种工作,是增殖大家畜最紧要的一关。现将配种工作中的几项科学技术经验,介绍如下:
一、养好种公畜提高精液质量
不论采用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都必需有配种能力强、精液品质好的种公畜。养好公畜的主要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在配种前及配种期内,种公畜喂的饲料应是容易消化和富于营养的。在配种任务较重时,最好供给一定数量的动物性蛋白如鸡蛋、骨肉粉、鱼粉等,另外还可补给一部分胡萝卜、青饲料、食盐、骨粉、蛤蛎壳粉或蛋壳粉等。
种公畜运动不足,精子活力常常不好。所以种公畜应有适当的运动。种公牛可作轻挽及牵引运动,重挽马应以拉车运动为主,适当结合乘骑运动。轻挽马采用乘骑运动。
配种及采精次数,必需根据种公畜的不同情况来决定。种公牛以二至三天配种或采精一次为适当。如饲养管理好,体格特别健壮,可增加采精次数。公马一般可每天采精一次;在营养较好的情况下,可在上午及下午各采精一次,中间至少间隔八小时。
二、掌握发情期,适时配种是达到全怀的重要关键。
掌握发情期的目的,是要选择最合适的配种(或授精)时间。母牛一般发情持续期约一天左右;但个体差异很大。排卵时间约在发情停止后十四小时左右。最好是在发情期的后期,采用两次配种(或输精)。如母牛在早上开始发情,可以在次日早晨配种一次,下午再配一次,每次间隔八至十二小时左右。在一个发情期中配两次,比配一次的受胎率要高。
母马和母驴一般发情持续五至七天,最适当的配种(或授精)时间,约在发情终止前一天。因这时接近排卵,进行配种最易受胎。但由于个体间发情持续期差异很大,不易确断排卵时刻。所以,一般在发情开始后第三天,即开始每天配种(或授精)一次,至发情终止为止。过去有人认为母马排卵后授精效果不大,但根据各地实践证明,即使在排卵后十二小时配种(或授精),仍有相当高的受胎率。
为了克服配种与农忙的矛盾,可在上午工作前或下午工作后为母畜配种。据有些地方试验,母马在早上配种,受胎率不如下午或傍晚配种受胎率高。
三、抓“热配”
抓热配就是抓紧在母畜产后第一个发情期进行配种,尤其对怀孕期较长的家畜(如水牛、马、驴)更为重要。这样才可以保证每年产犊
(或驹)一次。例如安徽东流县繁殖水牛,就抓住这一个关键,实现了一年产一头牛犊。所以“热配”也是提高受胎率的一个重要办法。
四、利用混合精液,提高受胎率
根据最近各地试验结果,利用混合精液给母畜授精可以提高受胎率。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及山东栖霞县人工授精站,用杀死精子后的驴精液加入马精液内给母驴授精,繁殖驴骡。试行结果,用混合精液授精一百零一匹母驴,受胎率为66.33%,用单独马精液授精七十七匹母驴,受胎率为37.66%,混精比单精受胎率可提高28.67%。吉林德惠种马场,1959年用混合两匹公马的精液为母马授精,共配母马七千四百八十匹,检查六千四百零五匹的结果,受胎率为70.7%。用一匹马的精液共配母马五千三百二十八匹,检查三千五百匹的结果,受胎率为55.1%,混精比单精提高受胎率15.6%。
目前天气渐暖,正是母畜的发情期,必需抓紧这个季节,发动群众大搞配种工作。采取多种办法发展穷赶富运动中共汾阳县委书记 
王树茂
山西省汾阳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以后,县委在领导公社的具体实践中,感到巩固和提高人民公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使穷管理区赶上富管理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从1958年的经济基础上看,全县每人平均分配的收入水平为六十六元,最高的达八十至一百元,低的四十元以下。收入最低的管理区有五十八个,占全县二百七十六个管理区总数的21%。
追赶一年变化巨大
1959年,各公社党委在县委领导下,为了提高收入在四十元以下的穷管理区的经济水平,以树雄心立大志为纲,鼓起群众的冲天干劲,开展了你追我赶的穷赶富运动。平川地区大搞挖渠打井、抽水压碱,改漫灌为畦浇,改造碱地,改良薄地,实行园田化,多种高产作物,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培植经济果木树,实行精耕细作,改善经营管理。边远山区大搞水利建设,引水上山,改旱地为水田,实现地埂化、梯田化,繁殖大牲畜,发展副业生产,大办果品加工厂。石山地区多种山药蛋,大量发展牲畜,大搞牧场和副业生产。在经济和技术工作上,除富管理区对穷管理区给予了技术的、物质的支援外,国家还贷款扶植帮助。在生产过程中,县委强调了勤俭办社、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从而加强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劳动管理,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具体领导工作,促使各管理区因地制宜地认真贯彻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经过大干一年,现在收入在四十元以下的管理区已经完全没有了,同时收入在六十元以下的管理区也大部提高了。原来的五十八个穷管理区中有80%的管理区,每人平均收入达到八十至一百二十元,其余20%的管理区,社员平均收入也达到了五十至八十元。1959年一年由于全面组织了穷、富区的赶、帮、超运动,因而保证了全县农业总收入比1958年提高了15%;社员分配每人平均收入提高22%,同时公共积累也增加了82%。
不断向高标准看齐
县委为了今年再来个更大的继续跃进,早在去年12月份召开了穷赶富区座谈会。在座谈中发现有些管理区干部,认为大干了一年虽然有了成绩,但总是没有赶上去,表现消极松劲;赶上了富区的干部,认为只用了一年就迎头赶上,再赶也不用什么劲了,表现自满;原来较富的管理区,随着穷赶富运动的促进,富上更富了,也认为自己的客观条件好,物质基础雄厚,别人往上赶,自己也往前走,再也不会落后。县委为了消除这三种思想,在全县进行了全民性的辩论,全县人民树立了不断革命,不断跃进,不断向高标准看齐的坚强信念。在认识统一的基础上,对去年的社员收入水平进行了群众性的摸底排队。县委提出了今年继续赶、帮、超运动,把每人平均收入在八十元以下的管理区(占管理区总数的25%)的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并大力发展公社经济。县委在运动进展中,除采取去年的成功经验外,在政治上大力发扬不断革命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开展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你追我赶的富上更富的群众运动,彻底改变自然面貌。
新的发展
从这段运动的发展情况来看,全县穷赶富运动出现了三种新的组织形式:
第一种,富管理区和穷管理区合作,大建丰产方、丰产梁、丰产沟。
这种形式打破了以管理区为单位的小规模集体生产的界限,向一个更大规模的集体生产发展,并便于增强大集体观念、培养大集体劳动的习惯。如火焰公社组织了聂生等八个管理区以水肥土为中心,建起一万二千亩大面积丰产方,并在方内建立了万头猪场,提出了亩产粮食一千斤,棉花(皮棉)一百五十斤的生产指标。同时采取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指标、统一措施、统一安排劳力,同时分级管理、各负盈亏的经营方法大搞协作。在未组织丰产方前,尚文等四个穷管理区亩施底肥仅五十担左右,水利失修。参加丰产方以后,他们同样为实现千斤粮、一百五十斤棉的宏伟指标掀起了向高标准学习的生产热潮。两千多名男女社员用大挖、大沤、大熏,大拾、大垫的积肥方法,半个月平均每亩积肥一百五十五担。同时修渠一条,扩大了灌溉面积三千余亩。
大搞丰产方促使全县六十三个较穷的管理区鼓起了彻底改造自然、大力增施肥料、大兴水利建设的雄心大志。目前这些穷管理区已经有四万五千亩土地参加了丰产方、丰产梁、丰产沟,每亩施肥已由参加丰产方时候的五十担,增加到一百至一百五十担;水地由二万一千亩扩大到三万二千亩,同时改良了碱地八千亩,兴修了梯田九千亩,养猪一千五百头。
第二种,小村,穷区进行合并(主要是边远山区)。
在向高标准看齐的新形势下,带来的新问题是村庄零散、劳畜力不足、资金短少的管理区,在赶、帮、超等各个环节上都有实际困难。为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尽快地战胜困难,摆脱贫困,全县在自愿结合、群众满意、有利生产的原则下,对于经济基础接近平衡的穷管理区进行必要的合并。如峪道河公社的下张家庄、协和等四个管理区,相距不到五里、户数均不及百户,仅管理区的行政干部即拥有三十多人,物力、财力极为薄弱,对有利于当前生产的基本建设无力举办,严重地影响了生产的发展。现在合并成一个管理区以后,腾出了二十多个干部参加了生产,40%的粮田(计四千亩)搞了丰产梁,实现了梯田化,引水上山灌地二千五百亩。去年下种的小麦,普遍底肥不足,一般为六十担左右。合并后为了补足这个缺陷,仅七天时间大搞人造尿、三千亩麦田加施返青肥每亩十五担,并全部进行了滚压。去年由于劳力缺、畜力少,有一千五百亩秋地未耕;合并后组织了四十犋牲口在十天内即全部耕完。在发展畜牧上,建立了一个五千头猪场,组织了千只羊、百头牛的畜牧专业队,固定了专人领导、专人牧养,从而改变了过去劳力缺、无人管、以造成牲畜瘦弱死亡的落后状况。此外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组织了一百多人的副业专业队,常年专搞编织、烧石灰等副业生产。总之,并区以后各项工作都跨入了先进的行列。目前全县已有生产水平比较平衡的穷管理区三十六个合并为十个管理区。现在,生产面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第三种,组织协作区,实行连片协作。
为了使生产生活水平较低的地区,在技术上、物质上求得互相支援,协作带动,即由三到五个管理区组织成一个协作区。如万年青公社的贾家庄、太平、董寺、北廓、古浮图等五个管理区组成了协作区后,太平等四个管理区缺乏优良种畜,贾家庄区即派出配种员带种畜定期巡回配种。贾家庄区硝土丰富,土化肥资源多,但没有熬制硝土的技术人员,古浮图就派人去传授技术,帮助建厂。协作仅一个月时间,全协作区即配了荷兰牛、古粗马等优种大牲畜二十二头,苏联大白猪、巴克夏等优种猪八十五头。目前,全县边远山区有三十五个管理区组织了果树林业协作区七个;平川有二十个管理区组织了渔业协作区五个,此外,全县有六十个管理区组织了畜牧、副业协作区十二个。这些协作区根据因地制宜原则,实行了取长补短的协作带动,是共同发展生产,并肩前进,逐步消失穷富差别的良好形式。
备耕工作声势大
汾阳县人民因为找到了实现富上更富的上述几种办法,实现今年粮食、棉花、油料的增产指标的信心很高,入春以来在备耕工作上出现了声势大、干劲足、动手早、速度快、数量多、质量高的新的跃进局面。截至目前,全县五十六万亩秋田每亩平均积底肥八十九担,比去年同期每亩四十担翻了一番多,现在送到田间的占到80%以上。在水利建设上,保浇水地达到六十万亩,占全年计划七十万亩的85.7%。全县需用的五百万斤棉籽,已经粒选出四百五十万斤,其中,优种三百零九万斤;粮食种籽一百六十五万斤,已全部进行了粒选、精选和翻晒。备耕工作搞的好,不仅为实现全县的生产指标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为提高平均收入八十元以下的管理区的生产水平提供了有力保证。(附图片)
槽头兴旺(原载青海日报)   青美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