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加速春耕进度 提高耕作质量
湖南辽宁大改旧式农具
本报讯 湖南省各地在春耕生产运动中,共改良旧式犁耙等农具二百万件,基本满足了农民对深耕工具的需要。
湖南省经过改良的深耕犁,一般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犁得深、拉力轻;(二)犁得平、翻土好;(三)成本低、工效高;
(四)操作方便,男女都可使用。宁乡县双江口公社对双轮双铧犁改进五个部件以后,每部犁只需要一头牛拉,一个人掌握,一天就可以犁田十至十五亩,深度可保证在六寸以上,比旧式犁提高工效五至六倍。
湖南省改良旧式农具的运动是从去年冬季开始的。省委根据“土洋并举,土洋结合、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的方针,作出了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改良旧式农具的全面规划。全省共安排了二十多万铁木工人,夜以继日地改良赶制深耕犁等农具。为了更好地贯彻社办工业为农业服务,许多地方还采取了“队队设点,火炉到组,人员到户,送货上门”等便民、利民的方法。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湖南省改良旧式农具的运动刚一展开,就具有范围广、声势大、进展快、成效显著的特色。
湖南省今年改良提高旧式农具的另一特点是:犁、耙、滚成套改革。在田土深耕、土层加厚的基础上,只有将泥土耙得细、耙得平、滚得烂,插下的秧苗才能更好地生根分蘖,吸取丰富养分,加速其发育成长,收到增产的效果;否则,深耕的效果就会减色。因此,湖南省各地在改旧犁为深耕犁的同时,就十分密切地抓紧了耙和滚的改良。地处洞庭湖滨的常德专区和湘中等地区,田土土层厚而疏松,加之绿肥多,就适当加深了耙齿,这样就可提高破坯效能,同时也能更好地将绿肥扎入泥中,便于加速其腐烂发酵,湘南、湘西等部分山区土层结构较为坚硬,就推广了密齿耙。
本报讯 辽宁农村一个以缩短播种期为中心的工具改革运动正在蓬勃发展。据3月初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改革推广了各种春耕播种工具达十七万四千多件,连同去年改良的春耕工具共有三十九万多件。
辽宁省地多人少,加上今年贯彻“以粮为纲,全面跃进”和多种多收与高产多收相结合的方针,农村劳动力更感不足,为了不违农时,各地深入贯彻了省委“工具改革要抓早抓好,让工具改革走在生产季节前面”的指示精神,发动广大职工和农民群众提早动手。因此今年的春耕播种工具改革比历年进行得又早又快又好。盘山县到2月末,已创造改制和仿制成功的播种农具有五百多件,已大部投入了生产。水田面积较多的营口县,重点抓住了水稻插秧机,已仿制出大批的江西五九、南一零五和湖南醴零等型插秧机,全县有70%以上水田将基本实现插秧机插秧。西丰县本着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由土到洋的精神,用柴油机改制“土拖拉机”成功,这种“拖拉机”能耕地,能做各种加工机械的动力,又能运输,到月末可改装一百台,等于增加了五十个标准台拖拉机,全县有十五万亩土地实现了机械作业。
辽宁省今年工具改革的另一个特点是:配套多、能实用、省钱、工效高。新宾县永陵公社创制一种畜力双垅万能播种机,既能播种大豆、高粱、玉米、谷子和蔬菜,又能施肥、踩格子和复土,一天播十五到二十亩,比用旧犁提高功效三倍以上。岫岩县偏岭公社制出的玉米双行点播机,一次就能完成开沟、播种、复土和镇压等四道工序,一人一畜一天可播二十四亩地,提高工作效率七倍。


第3版()
专栏:

福建喜降春雨
新华社福州13日电 从3月9日到12日上午止,福建各地先后喜降春雨,一般降雨量在十到三十毫米左右,部分地区达四十到六十毫米以上。
降雨较大的地区,各公社都已抓紧雨后有利时机,蓄水保水,抢播春种作物。龙溪、晋江、龙岩等专区和闽侯、厦门等地雨量较小,还不能根本解除干旱威胁。这些地区的抗旱大军正再接再厉,继续突击兴修水利和抗旱溶田。


第3版()
专栏:

千方百计争取夏季大丰收
河南:八千万亩小麦渡过返青关 山西:给三类麦苗“吃偏饭”
安徽:开展防治小麦锈病活动 江苏:确保油菜种一亩收一亩
河南
本报讯 河南全省八千三百六十万亩小麦已基本上渡过了返青关。在小麦返青期间,已给五千万亩麦田浇了返青水,对五千三百万亩麦田进行了松土保墒,还给六千多万亩麦田追施了返青肥,为小麦大丰收闯开了又一道关口。
今年小麦返青比往年要早十天左右。目前小麦长得十分茁壮,分蘖率很高。据五个专、市统计,一类苗占71.6%,二类苗占22.8%,三类苗占5.6%;除三类苗每亩分蘖在四十万至五十万株以外,其余均达六十万至一百万株,有的高达一百万株以上。
在小麦返青期间,春旱带来很大威胁。中共河南省委于2月下旬发出了“抗旱抗到天低头,誓夺小麦大丰收”的号召,全省各地热烈响应,迅速掀起了气势磅礴的抗旱浇麦运动。各地突出地加强了对困难地区的领导,使浇麦运动得以平衡发展。南阳专区为解决岗坡丘陵地的浇水问题,各地普遍建立了岗坡丘陵抗旱浇麦指挥部,把岗坡地划为七十八个抗旱浇麦方,由书记挂帅,分片包干,大力突击,现已浇完返青水。信阳专区墒情较好,突出的抓了以底肥为中心的麦田管理,有97%的麦田追施了返青肥。
加强科学管理是今年小麦返青期间的一个新特点。从播种开始,各地就根据以往经验,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返青之前,对丰产方就进行了许多预防小麦倒伏的工作;根据小麦生长情况,施肥和浇水都采取了按苗定措施。为控制无效分蘖和陡长,返青前各地普遍对麦田进行了镇压和耙耱,全省镇压和耙耱面积达四千万亩。
山西
本报讯 山西各地人民公社在当前防旱抗旱运动中,集中用水优先灌溉冬小麦,千方百计争取小麦大丰收。
山西省从去冬以来没有落过透雨,干旱威胁着小麦正常生长。为了确保小麦大丰收,各地首先集中力量展开了以攻水、攻肥为主的小麦管理活动。目前全省投入抗旱浇麦的劳力达一百三十九万多个,已给三分之一的小麦浇了返青水,给50%的小麦追了返青肥,64%的麦田经过耙耱和镇压。因此,一类麦苗已由原来的55%,增加到64%,原来的二类苗也赶上了一类,黄瘦的三类麦苗,只有6%以下。
在以抗旱为中心的麦田管理运动中,人民公社都充分发挥了优越性,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大挖水源,扩大麦田灌溉面积。晋南专区最近对正在施工的水利工程进行了排队,根据以小型为主当前受益为主的原则,优先加快了能够投入春浇工程的施工进度,并提前完成了一千七百二十三件小型水利工程,使二十九万亩麦田及时得到了灌溉。晋中专区开展了群众性的打井突击运动,大取地下水,现在已打成的一万余眼水井已投入了春浇。
各地在麦田管理高潮中,特别注意给三类麦苗“吃偏饭”,让回茬赶上正茬,使山地赶上平川,旱地变水田,突破了薄弱环节,保证各类麦苗正常生长。稷山县在有水利条件的地区完成了八万五千亩水地小麦灌溉任务后,抗旱大军立即转向干旱地区,他们在“天不下雨人下雨,定叫旱地变水田”的口号下,工农商学兵一齐上阵,采取车拉人担的办法,每人正为保浇一亩麦田日夜地战斗着。平遥县在山区建库蓄水,修盘山渠引水上山,把旱地小麦变成了水地小麦。在平川区用分段筑渠、台高处建抽水工程的方法,让河水级级抬高,引水浇了许多高原麦地。
安徽
据新华社讯 安徽省正在采取以防为主,边制药、边防治的办法,开展消灭锈病的准备活动,决心把麦锈病消灭在初生阶段。全省现已喷药防治的麦田有一百五十六万亩,比发病面积多五倍。
今年安徽省播种的四千六百多万亩大小麦,普遍生长良好。人民公社社员对夺取今年夏季丰收的信心很大。各级党委特别注意了防治麦锈病的准备工作,并以“发现一点、狠治一片,发现一片,狠治一方”的决心,不让锈病露头。芜湖专区每天出动十一万多人,专门防治锈病和油菜的毒素病,现已有六十五万亩喷洒过药物。六安专区已经做到县县有预测预报站,公社有情报点,生产队有情报员,他们普遍采取空中侦察锈病孢子与地面检查相结合、群众性普查与观察相结合、病情测报与气象预报相结合的办法,给麦锈病布下天罗地网。
各地在狠治病田和组织灭病机构的同时,还大抓药械生产。宁国县采取固定专人办厂、专职领导的办法,现已采制土农药六百五十多万斤。贵池县已利用当地硫铁矿石炼出硫磺十多万斤,凤阳县已烧制多硫化钡七百四十四担。
江苏
本报南京12日电 江苏省今年三百多万亩油菜生长情况十分良好,目前各地正在开展一个“保面积、争高产”的春季田间管理运动。
江苏省油菜播种移栽季节,比以往提早十到十五天,基肥充足,良种面积比去年扩大30%以上。全省各地还培育油菜王一亿五千多万株。目前全省油菜一、二类苗达到90%左右。
今年江苏省把确保油菜面积一亩不少和争取亩亩全苗苗壮作为油菜生产上首要的措施。为了彻底改变过去“播种面积大,收获面积小”这一老规律,各地在播种的同时,根据油菜面积的大小,培育一定面积的太平苗,并千方百计的利用圩岸、沟边、路旁、坟场广育油菜预备秧苗,准备移苗补种,适当扩大油菜面积。
油菜产区的县、市和公社党委,为了确保种一亩收一亩,各地都把油菜田和食堂蔬菜田严格分开,狠抓当前副食品的安排,早种多种春菜,以适应广大社员改善生活的需要。有些地区还动员群众多种蔬菜不吃油菜。
今年油菜保面积工作中,各地都贯彻了定额包干制度,各级领导深入基层,分片掌握,层层把油菜面积包下去,建立专业队伍,明确责任制度。许多地区还实行定田插牌,把管理油菜田的劳力固定下来。徐淮平原上,各县广泛利用春闲田,移栽油菜,把直播田里过密的苗和麦田夹种的油菜苗移到冬闲田里(油菜收获后又可以种一季山芋、大豆)。镇江山区各县开辟山地和十边,扩大油菜面积。
在确保面积的同时,各地又加强油菜抽苔期的田间管理,促使油菜早抽苔、早发杈,达到多开花多结荚。以水肥为主,充分满足油菜生长发育需要,同时还做好开排水沟、中耕培土、防治病虫害、预防霜冻等一系列工作,像培植三麦一样管好油菜。苏州专区九十万亩油菜已普遍追了一次抽苔肥。


第3版()
专栏:

早种保高产 增加一季粮
广安县多种早玉米
本报讯 四川省著名的玉米高产地区——广安县,今年要使全县二十五万亩早玉米比去年提前一个节令播完,播种面积比去年早、中两季玉米的总和扩大一倍。
广安县去年遭到十年未有的特大干旱,但由于环环抓早,全县十三万亩玉米平均亩产仍达七百三十三斤,比大跃进的1958年猛增一倍以上。特别是五万亩早玉米,因为早中求早,躲过了夏季的大旱,平均亩产一千零二十八斤,比1958年增产两倍多。
今年,广安县根据四川省委提出的“早种、多种、高产”的要求,及时全面总结了1959年发展早玉米生产的经验,找到了种早玉米的科学规律。历年的生产实践说明,玉米早种有四大好处:第一,早玉米早熟高产,可以增加夏粮比重,及早为全年丰收打下基础。早熟早收,还可以增种一季红薯,进一步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第二,早种能延长玉米生长期,吸收充足的养分,秆壮、穗大、产量高。第三,早播气温较低,幼苗生长慢,根子扎的深,能防倒,也能躲过土蚕、玉米螟虫等危害,保证苗全苗壮。第四,早栽可避免与夏收,插秧等农活相挤的矛盾,并可躲过夏季高气温对玉米增产的不良影响。通过总结、宣传、讨论,全县干部和群众统一了思想,订出了1960年玉米生产的计划,不仅决定使早玉米的面积由去年的五万亩扩大到二十五万亩,还要在早玉米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步步贯彻“早中求早”的思想,事事提前作好准备。
及早规划早玉米的种植面积,使之落实到田,是这个县争取早播的关键。由于今年扩大种植早玉米,是在各类作物面积普遍扩大的情况下进行的,早玉米几乎没有专用的空地。现有耕地大部分为蚕豆、油菜等小春作物占用。如果等待小春作物收割以后再播种,至少要拖迟一个月。据调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2月底播种的早玉米比3月下旬种植的早玉米要增产60%。因此,如何解决早玉米跟小春作物争地的矛盾,就成了早玉米面积能否落实和能否早播的关键。为了确保“早中求早”,这个县充分利用空地、荒地多种早玉米的同时,最主要的是运用了1959年大面积套作,赢得高产的经验,在去冬即对蚕豆地进行两面规划,预先留空行,提早进行深挖、施肥、盖土,以便通过穿林播种的办法,把早玉米提早播下。他们还进一步掌握了蚕豆的成长情况,恰当地定出早玉米的下种期,以免玉米幼苗因受到蚕豆秧苗的遮蔽不能健壮地生长。


第3版()
专栏:

大有学问
程浦
在生产实践中怎样安排作物的种植?这里边是大有学问的。例如,在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多种哪几种作物在经济上最合算?一种作物在本地最好在什么季节种植?早种好还是晚种好?一种作物和其他作物怎样配合才能共同增产?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开动脑筋认真研究。
广安县是四川省著名的玉米高产地区,去年,在特别干旱的情况下,全县十三万亩玉米平均亩产量达到了七百三十三斤,比大跃进的1958年猛增一倍以上。今年广安县不是笼统地决定多种玉米,而是认真地总结了去年的经验,决定多种早玉米;不但多种早玉米,而且早种早玉米。这就是他们所说的“早中求早”。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可以延长玉米生长期,二可以避开某些自然灾害(以上两条都可以促使玉米更多地增产),三可以多种一季,四可以解决玉米生产与夏收、插秧等农活的矛盾。不但如此,广安县在扩大早玉米生产的时候,不只是注意保证早玉米本身更多地增产,而且注意到不因为扩种早玉米而挤掉其他作物的面积,注意到不妨碍同茬作物和下茬作物的生产。可以相信,这样做的结果,将不仅仅是早玉米更高产,而且其他各种作物也会增产。广安县围绕着一个种植玉米问题就钻研出这么多的学问。
其实,不仅玉米是这样,其他作物也是这样。每一种作物的生产中都蕴藏有丰富的学问,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探讨,去掌握。一种作物的生产中,有一般的规律,它大体上适用于许多地区(例如玉米在许多地区都能高产);也有特殊的规律,它只适用于个别的地区(例如在四川的广安县,种早玉米能够更多地获得高产)。要做到创造性地领导生产,固然不可不了解某种生产的一般规律,尤其不可不了解这种作物生产的特殊规律,因为这种特殊规律是从当时当地的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中产生的。农业生产中有许多事物常常貌似简单,实际上却是复杂的。因此,我们对于生产中的各种事物,不能只是满足于常识性的了解,不能浅尝辄止,而要深入到这些事物的内部去观察、去发现尚未被我们认识到的方面和角落。我们越是能更全面地认识生产当中的各种规律,就越能找到更多的增产门径。农业生产中的学问是无穷无尽的,实践和刻苦钻研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丰富关于生产的学问,以便依靠它去创造更多的财富。


第3版()
专栏:人民公社调查

佧佤山上的红旗
——云南沧源佧佤族自治县贺南人民公社跨上了千里马
许振国 张春虎 李绍文
佧佤山在云南省西南面的国境线上,山上居住着二十多万佧佤族人民。
贺南是一个佧佤族聚居的山区乡,有大寨、新寨、英勇、公罕等四个自然村,共三百四十五户、一千七百九十六人。解放前这四个村寨是一个小部落,还保留着一套头人世袭的统治制度。这里雨量充沛,适于生长水稻、苞谷、高粱、小米、红薯、小麦、蚕豆、黄豆等作物,经济、油料作物有龙舌兰、苎麻、木棉、甘蔗、花生、芝麻等。遍山都是丰盛的牧草,放牧着牛群。南沼河爬上了数百米高的山头,沿着数十条大沟,流过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日夜灌溉着新开出来的数千亩良田。但在过去,这里的佧佤族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和本地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人们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大多数贫苦农民辛苦一年,一个人才收一、二百斤粮食,贫苦农民只能吃山茅野菜度日。
迫切的要求
苦难终于有了尽头。佧佤族人民虽然落后了千年万代,但解放几年来,党和政府采取大力帮助发展生产、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必要的社会改革的办法,领导他们逐步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从1952年到1957年,沧源全县佧佤族农民共得到国家发放的生产贷款七十二万七千多元,其中贺南乡就得到了四万四千多元。党和政府还帮助佧佤族人民改进耕作技术,逐步固定耕地,并进行深耕和加强中耕等。同时,通过群众和头人的和平协商,废除了头人霸占荒山、荒地的特权制度,开出了大批水田。高利贷和投机商人的剥削和不等价交换行为也得到取缔。因此,这里生产历年都有较大发展,群众的生活也得到相应的改善。历史上的民族纠纷,也由于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消灭而得到了彻底解决,民族团结空前加强。这些事实都深刻地教育了佧佤族人民,他们认识到一定要听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话,坚决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由于佧佤族人民的生产长期停留在非常落后的状态,人们终年劳动还不得一饱,因此家家户户都缺乏积累,广大群众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工业更完全是一张白纸。佧佤族人民迫不及待地要求用最快的速度发展自己的生产。
1958年春天,全国大跃进的东风吹进了佧佤山。党中央提出的“苦战三年,基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伟大号召,给佧佤族人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力量;接着又传来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又给佧佤族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贺南乡十个农业社的全体社员,都积极拥护党的伟大号召,他们说:“小社只能小发展,过去几年,虽然生产连年都有发展,就是脚步太短,现在可要放大脚步了。”于是,全乡人民提出:“要新修水沟十二条,每人要新开一亩水田,还要办工厂,建电站。”过去计划需要几年才能办完的事,他们立志要在一年之内全部实现。
这个跃进计划确定之后,困难也就跟着来了:一、全乡十个农业社,平均每社只有三十四户,最大的社也不超过五十户,劳动力调动不开。山高、水远、插花地多,开沟开田的工程一般规模较大,单一个小社都无法进行。二、土地虽已属合作社集体所有,但是仍然受着社界、寨界的限制,互相不能越界开田开沟。特别是新寨的土地少,就不能开垦大寨占有的荒山荒地。三、办工厂、建电站,由于社小力量单薄,更难实现。
这时候,各个小社的干部和群众都问工作队的干部:“内地还有没有更好的社?要是有,我们一定照办!”1958年3月,全乡十个农业社正式合并建成一个政社合一的大社,在党中央发表“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后,便改名为贺南人民公社。
新开梯田布满山
贺南公社是大跃进的产物,公社成立后又促进了大跃进的迅速发展。公社建立后刚刚一年,就兴修了大量水利,现在平均每人已有将近两亩水田,比解放前增加了七倍多。
过去,佧佤人的水田很少,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一般的生产方法是耕地轮歇,并且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残余,不灌水,不施肥,因此粮食产量很低。解放后,依靠多年来互助合作的力量,才开水田一千三百多亩,加上佧佤族人民祖辈遗留下来的四百多亩水田,每人平均还不到一亩,落后的生产方法也未完全改变。
公社一建立,就热火朝天地展开了兴修水利、开垦水田和积肥春耕运动。公社根据任务把人力和物力作了统一的安排,继续兴修十二条大水沟和整修十七条旧水沟;从一千二百多个劳动力中,抽出一百多人组成专业队伍,修建联合大水沟;以六百多个青壮劳动力开沟开田,其余的劳动力都投入了积肥、春耕,摆开了四面作战的阵势。各路大军日夜苦战,克服了许多困难。这一年中,贺南人民公社兴修的水利工程量,不但比合作社时任何一年都多一至几倍,而且新开了一千六百八十多亩水田,超过了解放后七年新开水田的总和,为佧佤族人民祖祖辈辈所开水田四百八十三亩的三倍多。这就实现了“水沟绕山转,梯田布满山”的水利计划,改变了耕地轮歇的习惯,也消灭了“刀耕火种”的残余。水利工程还未完工,佧佤山上又遇到了历史上少有的干旱。公社及时地采取了坚决措施,从各个战线上抽回一批劳动力背水抗旱,保证栽插工作照常进行。后来,老天一直不下雨,水源日渐减少,已栽下的一千四百多亩作物又遭到旱灾威协。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合理使用水沟的水,社员们又集体研究创造了竹笼、竹吊桶等提水工具,社员们昼夜苦战,背水抗旱栽插,背水抗旱保苗,保住了全部耕地没有荒一亩,也保住了所有作物没有一丘被旱死。这一年粮食获得了大丰收,比1957年增产10%以上。
勤劳朴实的佧佤族人民为了实现1959年的增产增收计划,坚决贯彻了公社党委的各种指示。春耕期间,党委叫大家赶快积肥,各生产队就一手进行春耕,一手掀起积肥高潮,学会了高温堆肥,一直苦战到6月,积得各种肥料七千多万斤,超额完成了公社党委的要求。栽插工作开始时,全社三千二百多亩稻田,普遍都经过三犁三耙,深耕六到八寸,每亩施有底肥约两万斤,土地全部按照党委的要求进行平整,基本上做到了新式秧田化。原来大部分群众不知道什么叫密植,要密植多少,公社党委先后召开过三次现场会议,培训“双行、单行条栽密植”能手五十多人,通过他们才将这种密植方法普遍推广到群众中去。苞谷也是佧佤山区主要作物之一,过去由于耕作粗放,产量很低。1959年苞谷也系统贯彻了精耕细作,并超额完成了扩种计划,全社扩种了一千多亩。过去佧佤山区很少栽种经济作物,公社化后,人民生活有了基本保证,1959年就大胆扩种和试种了辣椒、油料、甘蔗等多种多样的经济作物九百多亩。佧佤族农民已由经营单一作物发展到经营多种作物了,从而把农业生产推向了比较全面发展的道路。
有了自己的工业
长期停留在半原始生活的佧佤民族,不仅世世代代都没有自己的工业,连手工业也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耕种田地时,有的甚至还沿用着简单的木棍、羊角和兽骨做的工具。人民公社建立前,贺南乡十个农业社内还没有一座工厂、一座手工作坊,什么东西都靠外地运来。全乡仅有四、五个不熟练的铁匠,一面搞农业生产,一面搞手工业,而且分散在各个小社里,加上各个农业社都少工具、缺资金,根本无法建厂。建立公社后一年多以来,在国家的扶持和汉族的帮助下,佧佤族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渐在这张白纸上绘上了许多新的图画,兴办了大小十多个工厂。从此,佧佤山没有工业的历史结束了,第一代佧佤族技术工人也正在成长起来。
在大跃进中,这里出现了五个季节性的颗粒肥料厂,1958年这些工厂生产了五万多斤颗粒肥料,及时地支援了农业大跃进。此外,公社还从各生产队集中人力、物力建成了缝纫厂、碾米厂、芳香油厂、酿酒厂和石灰厂。规模较大的铁木农具厂,建立初期只有十多个不熟练的佧佤族新工人,大部分木工都只会用斧,不会用凿、用锯,一棵大木料也只能劈做两块木板。公社党委为了培养佧佤族新工人,从内地祥云县请来了一个汉族师傅,人民政府还给厂里增添了许多新工具。经过一个多月的刻苦学习,佧佤族青年徒工已掌握了一些新技术,并能独立进行生产。一年多来,这个厂已制造锄头一千多把,铸犁头四百多个,薅秧耙、掼槽、打谷机、手推车、牛车等六百多件,完全解决了社内农具缺乏问题,并以一部分农具支援了邻近的几个社。
贺南公社在国家的扶持下,还建成了一座二十六瓩的小型水电站。除电机安装和架线设计由政府给予技术帮助外,基建工程全由社员们自己完成。管理电站的李尼莫和赵俄不拉两个小伙子,也在汉族工人帮助下,学会了发电和机器检修等技术。1959年2月,这个小型电站开始供电,全社四个村寨、三百多户佧佤人家和机关、学校、工厂、商店,全部都用上了电灯。夜里,无数盏辉煌的灯火照亮着古老的村寨,灯光下,青年人在专心学文化,孩子们载歌载舞,社员们到社里开会也不再摸黑了。
树起了红旗
建立公社以后,社员们还能领到社里不定期发的工资。仅1958年统计,社内供销店日用百货的销售总额就达二万一千多元。1959年贺南公社已走上巩固和全面发展的道路,社员们的收入又有了显著的增加。1至9月就购买了三万三千八百多元的日用品。据英勇寨调查,全村七十三户佧佤人家,解放前缺粮户达60%以上,能吃上盐巴的只有四户,只有一户有一床被子,大部分人穿的只有破麻布,全村人没有一双鞋子。可是到1958年每家每人已有粮八百斤,家家户户都有了被子、棉毯,不仅有了衣服,而且也有了鞋穿,添置了家具,大部分青年都买了毛巾、牙刷、肥皂。
解放前由于生产落后,生活贫困,佧佤族人民的文化教育是极端落后的。他们没有文字,只好用木刻和实物来记事和表达意思,更没有什么学校。贺南乡到1952年才破天荒地办起了第一所小学。公社化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食堂、托儿所等集体福利事业的发展,小学已由一所发展到四所,教师也由四人增至九人。现在每个村寨都有了小学,入学儿童已占适龄儿童的98%。老人们都感慨地说:“要不是办了公社,我们的孩子不知要到哪一年才能上学哩!”公罕村七十多岁的叶璋老大妈说:“过去我们佧佤人,世世代代都没有一个读书人,现在公社派人来村里办了学校,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也不当睁眼瞎子了。”
贺南乡的佧佤族人民由于能够在互助合作运动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公社,并且在人民公社建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使这个民族的发展超越了几个世纪,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他们现在已成为佧佤山上的一面红旗。


第3版()
专栏:

滴滴归田 寸土必浇
1、河南孟津县横水公社煤?沟大队社员,引水越高山,玉浆灌良田
新华社记者 唐茂林摄
2、广东清远县人民筑堤锁北江,要叫江水倒流灌田,确保旱稻丰收
新华社记者 黄炽和摄
3、河北唐县白合公社社员修好盘山大渠,使山上梯田得到灌溉
新华社记者 袁浩 张钒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