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人民公社调查

公共食堂无限好
——贵州赫章妈姑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调查——
中共赫章县委调查组调查 谭鹏执笔
一个突出的问题
妈姑公社处在贵州省赫章县拔海一千九百米的高寒山区,境内山峦重叠,地多田少,主要生产包谷、荞子、燕麦和洋芋等粮食作物。1958年,这里的人民,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掀起了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高潮。同时,这里的国营厂矿进行了扩建,并新建了一些厂矿,工人由原来的四千多名猛增到一万名左右。工业的迅速发展,向妈姑镇周围的农业社提出了增加供应蔬菜的任务。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出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劳动力越来越紧张了。
1958年7月,当时铁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以下几项任务要在半个月内完成:二千二百亩荞子和燕麦等着收割;六百亩包谷地要薅锄;要种植三百亩蔬菜;每人要积肥五千斤;有一百七十八个劳力要去炼钢铁或者去修马路。生产大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量成倍地增长着,而社内的劳动力还是那末多。当时共有劳动力七百一十人,其中有二百二十八人被调到国营工业方面去了,留下来的劳动力大部分是妇女。在妇女劳动力中,经常出工的只有20%,因做饭和其他家务事牵挂,每天只能出半天工的占50%,其余的30%,则完全被家务事缠住,不能参加生产。按当时的劳动力情况,只是完成收获任务也不够。因此,很难抽出劳动力去搞其他的生产。这时,群众普遍反映:“生产项目多,样样要搞,顾这头顾不了那头。”
劳动力紧张的状况,不仅是在铁矿高级农业合作社存在,妈姑区所有的农业社也都一样。于是解决劳动力紧张的矛盾,就成为迫不及待的事了。
“合起来煮!”
1958年7月5日,铁矿农业社党总支书记陈发明和女乡长李顺英,亲自到张口洞小队去帮助安排生产。他们和小队的干部、群众在一起,左算右算,劳动力差得很多,一时想不出解决的好办法,大家都为这事发愁。
以后,陈发明又同几个干部在一起具体地算劳动力的账。经过细算摸底,发现这个队因做饭不能参加生产劳动的妇女有三十多人,只能劳动半天的有二十多人,占总劳动力的50%以上。这确实是一支很大的力量。怎样才能使她们出门上坡搞生产呢?陈发明说:“大伙把饭合起来煮,一个队合起来,有五、六个人做饭足够了,这样就可以腾出四十多个劳动力。”当时李顺英第一个表示赞成。她说:“对!这样办,不但增加了劳动力,伙食也会搞得好呢!”原来,近几个月来,李顺英因为工作忙,来不及做饭,就炒包谷吃,炒一次,吃上七、八天,所以她非常赞成“合起来煮”。经过讨论,几个队干部也一致拥护。于是他们就立即分头去找群众商量。
合伙煮饭的办法,受到贫农和下中农的热烈拥护,其中又以妇女要求最迫切。因为用包谷和荞子做饭,推磨和煮的时间都较长,农活一忙,做饭的时间很仓促,等不及就吃夹生饭。有时为了省事,做一次饭要吃几天,又经常吃冷饭。为了这些,还常闹家庭纠纷。“合起来煮”,就能使妇女摆脱家务累赘,和男子一样劳动生产。这个队六十八户人家,当晚就有五十六户聚集在一起商议,有二十四户当场报名,说合就合,决定第二天就集体开伙。煮饭需要厨房,共产党员王绍清愿让出房子;刘桂香和黄金芝报名当炊事员。报名参加食堂的人,欢欢喜喜地将口粮和锅、碗、桌凳以及柴炭等送到伙房去。就这样,二十四户人家首先合起伙来。
7月8日,铁矿高级农业社党总支召开党员大会,介绍张口洞生产队“合起来煮”的经验,并学习报纸上介绍的外地经验。这时候,才知道“合起来煮”就是公共食堂。随后,只有几天的时间,其它五个生产小队也跟着办起了公共食堂。
9月份,铁矿等三十四个高级农业社,合并建成了妈姑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建立,促进了生产的更大发展,社员要求办公共食堂的愿望更迫切了,条件也更好了,于是全社各生产小队都像妈姑管理区一样相继办了食堂,共计办了一百五十七个,99.72%以上的社员都加入了食堂。
比比看
公共食堂的建立,使人们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食堂刚建立时,多数人热烈拥护,而少数人一方面认为参加食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搞生产,另一方面也有怀疑。有的说:“众口难调,两弟兄在一起吃饭还搞不好呢,这么多人在一起,还能办好吗!”富裕农民赵树成一家,就是抱疑虑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才参加食堂的。
公共食堂刚办时,赵树成本来不愿参加,但又怕别人说他落后,曾和家里的人商量,打算先到食堂里吃几天试试看。他老婆连试一试都不同意。赵树成怕别人议论他,就一个人到食堂去吃饭。他一连在食堂吃了几天饭,饭菜越来越好,花样又多,又合口味,他就又和老婆商量,动员全家都到食堂吃饭。老婆说,在家吃菜方便,想吃啥做啥,食堂里的大锅菜,做不出好味道来。赵树成无奈,又不好退伙,就把自己的饭打回家吃。他老婆几次尝到食堂的饭,觉得真比自己做得好,同意全家人都吃食堂里的饭,自己做菜吃。以后,赵树成看到食堂每顿都做三、四样菜,还可以买到小菜,他又一个人在食堂吃了几天饭,觉得菜也比家里做得好,又把菜买回去叫家里的人都尝尝。一家人就这样观望了二十多天,直到认定食堂就是比家里吃得好,解除了疑虑,才参加了食堂。
和赵树成一家人一样,一些富裕农民都是经过一段时间观望,才加入食堂的。
公共食堂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概括地说,是因为它吃得饱、吃得好,既方便,又卫生,还节约。
食堂贯彻执行了“凭票吃饭、节余归己”的原则。在节约粮食的前提下,做到把粮食粗细搭配,干稀调剂。如包谷面既蒸干饭,也做稀饭,煮疙瘩,还用包谷面、荞面、麦面和洋芋做成“四合一”饭等等,现在已能做十多种饭了。食堂大种蔬菜,每顿饭都做几个菜,做到既吃得饱,又有丰富的营养。自办食堂以来,全社已节约粮食一百二十八万斤。不但饭好,而且菜香,现在全社食堂已能做十六样菜。每顿既有青菜,还有葱、蒜、辣椒作香料,小卖部出售二十多种泡菜和咸菜,什么口味都有。逢到节日还要吃的更好些。有的食堂已经做到半月左右杀一头猪。群众反映说:“饭菜花样实在多,闲稀忙干真不错;炊事人员心灵巧,我们吃了干劲足。”
食堂还尽量给群众以方便和照顾。参加食堂的人,可以在食堂吃,也可以把饭打回家去吃;农忙时可以早吃,也可以晚吃,随时都能吃到热饭热菜。在农活紧张时,炊事员还把饭菜和开水送到工地和田间,免除了社员往返劳累。对于老人、小孩、孕妇、产妇和病人,还有特殊的照顾。1959年冬天,全社还增设了九个老人食堂和九个幼儿食堂,专为老人和小孩做饭;有十三个食堂,在食堂附近增设了病人疗养室,家人出工后,炊事员照顾病人服药和吃饭。赵树成的老婆病了,食堂经理赵明云,亲自登门看望,并将饭菜送去,她被感动得说:“现在食堂工作人员照顾得真周到,比自己亲人还好。”
单身汉有了公共食堂,就像有了家。张口洞生产队副队长苏顺强,在建立食堂以前,白天在外忙,晚上又常开会,夜深了回去,还得推磨做饭,有时睡得太晚,第二天就误了工。因此,常常做一次饭吃几天,吃了冷饭和剩饭又时常生病。成立公共食堂后,他再不为吃饭发愁,劳动得更好了,1959年被评上了模范。他说:“我这个模范,是食堂给的。”
公共食堂很注意卫生。所有食堂,每天至少打扫两遍。炊事员工作时,都带口罩、穿工作服。为了减少厨房里的灰尘,很多食堂都建立了隔壁灶。开水、热水经常不断,社员收工回来,有热水洗脸,晚上还有热水洗脚。从前单家独户开伙时,做饭都忙不过来,哪还顾得烧开水,因而这个地方的群众长期以来都是喝生水。公共食堂成立后,炊事员把开水送到工地,大家都养成了喝开水的好习惯。过去群众因常吃生饭、吃冷饭、喝生水,有的闹疟疾和拉肚子;成立公共食堂以来,疟疾大大减少,拉肚子的现象已基本消灭了。
公共食堂还大大节省了油、盐、柴、米和燃料。据火把寨生产队统计,1958年1月到6月份,全队用煤十五万多斤,每人每月平均伙食费四元。从1958年7月份成立公共食堂,到1959年7月止的一年期间,共用煤七万二千斤,一年烧的煤,比原来半年烧的煤还少二分之一,社员的伙食费由原来的四元降到三元。食堂1959年种菜一千七百五十亩,产菜五百二十多万斤,养猪一千二百五十头,养鸡一千七百只,这也是很大一笔收入。
“又一次大解放”
妈姑公社不仅建了公共食堂,还举办了托儿所一百四十九个,幼儿园九十一个,使74%的幼儿都入托儿所和幼儿园,这样就大大地解放了妇女劳动力,使全社95%以上的妇女都参加了劳动生产。他们把摆脱家务纠缠称为“又一次大解放”,说从前是“一家一户事情多,又带小孩又摸锅”,如今是“办了食堂托儿所,妇女解放笑哈哈”。
妇女们参加劳动生产后,生产情绪空前高涨,生产技能也不断提高。过去认为只有男人才能做的犁地、打沟、收割和其它技术性较强的农活,现在妇女不仅能做,而且还作得很出色。她们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一支生力军。1959年,仅铁矿管理区就出现了“生产模范”李顺英,“技术革新能手”夏采英,“双轮双铧犁能手”赵凤英等十二名县委命名的女标兵,和公社党委批准的五十七名女模范。五十多岁的标兵陈小秀,从三十多岁起就在家做饭,食堂建立后,才重新投入劳动生产。她虽然年过半百,却干劲冲天。有人问她年龄大了,为什么不休息,她说:“我在家做了二十多年的饭,白天忙,夜晚忙,辛辛苦苦还常常受到埋怨,自从参加食堂,一收工就有热饭吃,一家人也和气了,叫我劳动怎么不展劲呢!
妇女从家务劳动中摆脱出来后,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前,她们被家务琐事纠缠,没有时间参加政治文化学习,她们的眼光只是局限在家庭小圈子里。现在,她们摆脱了那些束缚,和男人一样劳动生产,一样参加政治和文化学习,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就使她们的眼界打开了,心胸开朗了。每个食堂,都经常利用吃饭时间,给社员读报纸,讲时事;利用饭前饭后时间,展开经常性的扫盲工作;利用晚上时间,组织业余文化学习,使妇女的政治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火把寨生产队调查,五十八名青壮年妇女,绝大部分已脱离了文盲状态,其中十九人已达到高小文化程度,三十三人已达到初小文化程度。在这些人中,有五个人是文化学习的小组长,一个是农业中学的教导主任。妇女张守君歌颂食堂说:“集体食堂是明灯,照得妇女睁眼睛;文武双全都能干,妇女也要搞革新。”
公共食堂建立以后,过去因为煮饭而常发生的婆媳不和、妯娌不睦、夫妻不团结等家庭纠纷,也没有了。张口洞生产队谢小成三妯娌,过去谁也不愿在家做饭,闹不团结,后来各自回娘家去住。公共食堂建立后,她们都回来了,又住在一起,在一块劳动,和和睦睦的。她们说:“这是公共食堂带来的团圆。”铁矿管理区的妇女们这样唱道:“公共食堂像枝花,千年苦处摆脱它,男女平等搞生产,白日夜晚笑哈哈!”
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共食堂的建立是生产大发展的结果,它的建立又促进了生产的更大的发展。
首先,食堂把大批妇女劳动力解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动力的紧张状况。全社五千七百一十户,在一家一户做饭的时候,就有二千七百个妇女被家务事缠住出不来。办公共食堂后,全社只用了六百八十人做饭,节约了二千零二十个妇女劳动力,一年可增加七十二万多个劳动日。
其次,由于集体吃饭,过去出工人齐马不齐、你等我望浪费时间的现象没有了,劳动效率大大提高。1959年妈姑人民公社办了锌、铁等工厂四十五个。粮食总产量在1958年大跃进的基础上,增加了37%。这一年,样样农活提前完成。如过去都是到11月底才能把包谷收完,1959年,提前一个月收完了;过去总是跨年度挖完洋芋,1959年到11月份就挖完了。同时,播种面积和深翻的田土都比1958年扩大和增加了两倍。这一年种蔬菜三万七千多亩,收菜一亿四千多斤,比1958年增加了四倍半,保证了工厂菜蔬的需要。由于劳动力增多,还组织了五十个运输队。整个公社的生产面貌在迅速地改变着。
公共食堂建立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年多,但是它在促进生产发展和组织群众生活等方面,立下了汗马奇功,因而深受群众的爱戴。虽然个别富裕农民对食堂进行了攻击和破坏,但它依然像泰山一样屹立着,巍然不动,没有倒下一个。1959年6月,团结生产队第二小队的食堂,当司务长的富裕农民张才清拉拢有严重右倾思想的小队长蒋兴才,趁党支部书记到公社开会的时候,强迫解散食堂。群众对此十分气愤。马学昌说:“食堂就是我的家,吃好吃歹,我都不离开食堂。”党支部书记一回来,在群众的要求下,立即撤换了司务长,批判了蒋兴才的错误思想,解散了六天的食堂又恢复了。疾风知劲草,公共食堂经受了考验,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这个共产主义的幼芽,必将在促进生产和组织生活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7版()
专栏:

农业生产改革胜利的保证
学习毛泽东同志著作的体会
中共安庆地委第一书记 许少林
中共安庆地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自1954年成立以来,坚持不断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并且采取了毛泽东同志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告诉我们的学习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从六年来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的发展。我们一切工作的胜利,都是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方向的结果;就是学习本身之所以能够坚持,能够取得很大的收获,也是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方向的结果。
我们在认真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针对各个时期本地区干部、群众的主要思想和工作问题,作什么,联系什么,学习什么,一次解决一个或几个理论问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就到毛泽东同志著作中去找武器。武器找到了,问题解决了,这就不仅大大地推动了工作的发展,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毛泽东同志著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我们把学习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不是否定全面的系统的学习,而相反地是以平时的系统的学习为基础,领会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精神,到要用的时候再去深入一步地研究。但是,就是平时系统的学习,也是紧密联系实际来进行的。
例如,在大办钢铁运动之初,我们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
“实践论”,就大大增添了大搞炼铁的勇气;在大办钢铁运动中,针对某些干部偏重苦干的情况,我们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就正确地解决了大搞群众运动中的劳逸问题,更加提高了群众的劳动热情。这样的事例很多。在这里,仅从我们贯彻安徽省委农业生产三项改革办法的情况,来谈谈学习毛泽东思想的体会。
第一,学习毛泽东同志以阶级分析的观点来观察问题,指导工作。毛泽东同志早在三十多年前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就明确地提出:“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他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以阶级分析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就能透过问题的现象看到它的本质。
安庆地区农业生产三项改革办法的主要项目之一是推广双季稻。1955年开始典型试验,1956年就全面推开,达到水田面积42.2%,平均亩产七百零七斤,比一季稻增产30%。1957年由于我们在思想工作上抓得不够,以为有了1956年的基础,进一步推广思想上没有什么问题了,所以到了插晚稻时,收插进度意外迟缓,一部分地方早稻熟了推迟不收,一部分原来说是早稻而到时一看是中稻(队长偷换了种子)。问题在什么地方呢?是敌人破坏吗?是有的。有地富反坏分子进行了阴谋破坏。但是,他们毕竟是少数,而且在群众中是孤立的;他们的阴谋一被揭穿,群众是不会上他们当的。是群众有保守思想吗?也是有的。但是,经过算账、对比,反复教育,大部分人的思想都搞通了。问题究竟在哪里呢?我们从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找到了答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曾经对中农阶层作了精辟的透彻的分析。他说:中农,小资产阶级,有三个不同的部分,其中一部分是有余钱剩米的,总想爬上中产阶级地位,对于革命采取怀疑的态度。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对中农作了具体的分析。这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农有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特别是那些富裕中农,他们的资本主义思想相当严重。1956年安庆地区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合作化,少数富裕中农在大势所趋的情况下,也随大溜入了社。他们入社之后并不安分,还有单干的心。他们既不敢公开说出这种肮脏的心事,又找不到农业社的毛病,后来就无事生非地到生产改革上去发泄。因此,在1957年7月间收早稻插晚稻时,所谓“双季稻不如单季稻”的谬论出现了。由于这也符合了一部分落后群众的心理,当时插秧进度意外迟缓,大有流产的危险。后来深入一查,抵触双季稻的现象,90%以上都发生在富裕中农当队长或者名义上不是富裕中农当队长而实际上是他们当家的队内。他们反对双季稻主要的并不是不相信双季稻增产,而是企图使农业社因减产而垮台,好回到单干的道路。他们的后边还站着地主和富农,这些人是有时公开地有时秘密地支持富裕中农的。可是地富分子、反革命分子和右派分子也乘着这个机会大肆活动猖狂进攻了。可是,运用毛泽东思想来一分析,问题就看得清楚了,就是推行农业生产三项改革办法不仅是先进与落后的斗争,而且在当时主要的表现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其中包含有与敌对分子的斗争。
从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我们明确地懂得了当时斗争的主要锋芒,应该是向着一部分动摇的富裕中农,必须对他们的资本主义思想进行一次说理斗争。事实证明,把富裕中农的资本主义思想斗倒了,对广大群众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某些贫农、下中农的落后思想很快地得到了克服,敌对分子也更加孤立了。在当时早稻抢收晚稻抢插、生产十分繁忙的时候,我们坚决地发动了广大群众向富裕中农的资本主义思想开展斗争。由于这个斗争取得了胜利,双季晚稻插秧计划实现了。
第二,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学说,来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富裕中农的资本主义思想是当时推行农业生产三项改革办法的主要障碍,但是这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应该根据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公式,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办法去解决。因此,我们就强调了用说服教育的方法,而避免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在推广双季稻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说明农业生产三项改革办法的基本精神、内容和好处以外,采用了“一排队,三算账”的办法。“一排队”,就是把本社本队水田逐片逐丘进行排队,看哪些田的水源和土质适合种双季稻,因地制宜。“三算账”,第一是算季节账,算全年无霜期多长,双季稻生长要多少时间,安排好茬口;第二是算成本账,算收成,算支出,使群众认识双季稻的好处;第三是算人力、物力账,摆困难,找办法,提高改革的信心。这样做就既战胜了保守思想,又防止了生搬硬套盲目乱改的偏向,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也给予了那些富裕中农深刻的教育,对团结他们跟着贫农、下中农走有很大作用。团结的目的一定要通过批评或斗争才能达到。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毛泽东同志这一公式的正确性,同样在安庆地区合作化和农业生产三项改革中得到了证明。凡是团结中农比较好的地方,都是本着这个公式去做的;凡是团结得不好的地方,都是在合作化和农业生产三项改革中对富裕中农多方迁就,甚至把生产队的主要工作也由他们担任,不敢讲树立贫农、下中农的领导优势,因此总是团结不住。1957年安庆地区有些地方在继续推广双季稻的过程中,起初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使工作受到阻碍;以后因为认真学习和运用了毛泽东同志这一指示,就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从此以后,在农业生产三项改革上的先进与落后的说理斗争,两条道路的说理斗争,除了在平时工作中零碎地进行以外,还在春耕、收早稻插晚稻和冬季整社等时期在全区进行了三次。每次都通过鸣放辩论,揭发和批判了富裕中农的资本主义思想和行为,提高了贫农、下中农的阶级觉悟,孤立了那些坚持资本主义道路的富裕中农,树立了贫农、下中农的领导优势,从而保证了农业生产三项改革的成绩不断扩大,也保证了合作化、公社化运动的胜利发展,保证了持续的大跃进。
第三,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认真调查研究、一切经过试验、由点到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克服主观主义和一般化的领导作风。我们在推行农业生产三项改革办法的具体作法上,就是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同志这一工作方法的。如何结合安庆地区的具体情况,贯彻省委提出的农业生产三项改革办法,这是当时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迅速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我们遵循毛泽东同志的“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指示,深入群众,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地区的少数贫苦农民,曾经种植过小量的双季稻,产量比一季稻高。经过分析研究,肯定了改单季为双季连作,是安庆地区贯彻农业生产三项改革办法、促进农业增产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当时多数群众还没有种植的习惯,领导也没有直接的经验。因此,根据毛泽东同志的“不打无准备的仗,不打无把握的仗”和
“一切经过试验”的方针,第一年采取了多点试验,在全区60%的乡,进行试种(占水田面积4.3%),获得了全面丰收,平均亩产六百零六斤半,比一季中稻每亩增产一百九十八斤,为以后大面积的推广准备了条件(1959年双季稻达到水田面积55%)。
为了不断提高双季稻的单位面积产量,我们还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所指示的“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普遍种试验田。各级领导的丰产试验田都获得了比一般田较高的产量,这就既使领导上摸索了各项技术经验,增加了感性知识,提高了理性知识,又为群众作了示范。水稻合理密植中提出的改稀植(行株距一市尺和7×8寸)为3×6寸或4×6寸密植的经验,就是在1957年丰产试验田中研究出来的。
我们在贯彻农业生产三项改革办法中,在省委直接领导下,坚持了以毛泽东同志思想为指导,学习和运用了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的工作方法,因而获得了重大胜利。1959年的双季稻,平均每亩比一季中稻加晚秋旱粮增产四百八十六斤,共计增产七亿二千九百万斤,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17.4%。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四十二亿斤,比1955年增长70%,平均每年递增17.5%,每亩单产八百零一斤,提前八年实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指标。
实践证明,坚持学习毛泽东思想是一切工作胜利的根本保证。由于我们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坚持了毛泽东同志著作的学习,我们就不仅在农业生产三项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就是在其他各个方面也同样地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今后,我们将更加深入地系统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的红旗,在各项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胜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