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在首都机场上欢迎尼泊尔首相时的讲话
周恩来总理的讲话尊敬的柯伊拉腊首相阁下,贵宾们,朋友们,同志们:
尼泊尔王国首相柯伊拉腊先生阁下应我国政府的邀请,前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我们感到十分高兴。请允许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人民对阁下和随同阁下来我国访问的尼泊尔贵宾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中国和尼泊尔是友好的邻邦。横亘在两国之间的高峻的喜马拉雅山,不仅没有阻隔两国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增进,而且成为两国人民悠久的深厚的友谊的象征。自从中尼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之间的传统友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几年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友好合作和联系,正在日益加强。中尼两国这种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于两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于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利益。
我在1957年访问贵国的时候,曾经荣幸地同柯伊拉腊先生阁下会晤,并且建立了友谊。今天,我能在自己的国家里欢迎阁下,感到格外高兴。我深信,阁下的来访将进一步促进我们两国的友好睦邻关系,并且对亚非各国的团结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祝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
祝阁下访问成功!


第4版()
专栏:

柯伊拉腊首相的讲话尊敬的周恩来总理,阁下,朋友们:
由于阁下和中国政府热情的邀请,我有这样一个机会访问中国,心里的确感到非常高兴。这个伟大国家的好客是世界驰名的,你们昨天在广州和今天下午在这里所给予我们的友好而亲切的欢迎,充分显示了你们对于友好邻邦尼泊尔及其人民所怀有的崇高的感情,亲切的友谊和尊重。我愿借此愉快的机会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对我和我的随行人员的热烈欢迎;的确这种热烈的欢迎象征着你们对尼泊尔和尼泊尔人民的深厚的善意。
尼泊尔和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1955年中尼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大大加强了我们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我们深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在促进和加强两国友谊与相互了解方面,我认为,最好和最重要的办法就是直接接触和经常交换意见。我们两国的人,已经开始了官方的以及其他方面的相互会晤。我相信,这种令人愉快的事如果予以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将会导致我们两国友好关系的更进一步的、令人满意的发展。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希望我这次访问中国将会进一步加强我们两国友谊的联系。
中国的新社会秩序的建立,已经成为大家极为注意和感兴趣的事了;对于对中国怀有良好愿望的人和对于中国的友好邻邦来说,情况更是如此。作为中国人民的一个邻居和朋友,我很希望来到中国,来考察和了解贵国新的社会制度下所进行的建设工作。因此,当我今天到达这里、实现了我的这一愿望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高兴。中国是一个大国,尽管如此,迄至不久以前,它还是一个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因此,贵国所面临的问题,同亚洲非洲其他比较不发达的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不相似的。贵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制定的建设计划,以及贵国在这些计划中所取得的成就,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在我这次访华期间,我将设法尽最大的可能来研究和了解贵国的建设计划和进展情况,我相信,这样做将会大大有利于和有助于我制定我自己的国家的建设和开发工作的计划。
中国和尼泊尔在管理国事方面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但是我们两国所执行的争取世界和平和普遍友好的政策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很相近似的。我们两国都深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和平,对于世界上一切国家的进步,是极为必需的。为了我国的利益和世界的利益,我们一直在为此尽出我们的最大努力。同时,我深信,我们愿意为了世界和平与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而更加努力地工作。
我谨向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转达尼泊尔国王陛下,尼泊尔政府和人民的友谊和亲善的音讯。最后,我愿再次向诸位表示感谢,感谢你们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款待。
光荣属于中国!
光荣属于尼泊尔!
尼中友谊万岁!


第4版()
专栏:

两批归侨到福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福建三千人集会迎接亲人
据新华社厦门11日电 福建省各界人民三千多人今天在厦门集美举行大会,热烈欢迎6日和10日回到福建省参加建设或学习的印度尼西亚侨胞。
大会由厦门市市长李文陵主持。大会开始,福建省副省长陈绍宽代表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和全省一千五百万人民,向历尽千辛万苦胜利回到祖国温暖怀抱的侨胞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慰问。他说:“祖国有足够的力量和充分的条件,来妥善安排你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他热烈欢迎归侨们到福建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勉励归侨们继续发扬热爱祖国的传统和勤劳的精神,为祖国各项生产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福建省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主任林一心在讲话中,代表中共福建省委和全省人民,向回到祖国的侨胞致以热忱的欢迎和亲切的慰问,对现在还居留在印度尼西亚的侨胞的处境,表示非常关切。
林一心在叙述了福建省解放十年来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后说:“福建有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地质肥沃,气候温和,矿藏资源‘多、广、富、全’,富饶的山区亟待建设,闽南地区适合于大力发展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的生产。福建省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论工业、农业或科学文化等事业,都需要有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他勉励归侨们把伟大的祖国和可爱的家乡——福建建设得更快更好。
归侨刘长江代表全体归侨在会上讲话。他说:我们在海外受到流离失所之苦,今天回到祖国参加建设,莫不感到万分的兴奋。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英明领导的强大祖国作靠山,我们是不可能回到祖国的温暖怀抱的。今后我们坚决服从国家的统一安排,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祖国对我们的关怀和爱护。归侨学生代表李承群也在会上讲话,表示今后一定听党的话,认真学习,努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争取思想、学习、劳动三丰收,来报答祖国人民的关怀。
参加大会的,还有福建省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王汉杰,福建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吴锦南,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林珠光,晋江专区负责人高剑峰,龙溪专区侨务局局长陈迪,以及厦门各部门和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
据新华社厦门11日电 从广州乘第二列专车来福建的在印度尼西亚遭受迫害的一千零十一名归国华侨,10日到达福建,分别在厦门、漳州下车,受到全省各界人民六千多人的热烈欢迎和亲切接待。他们将和6日到达福建的八百多名归国华侨一起,在福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学习。
厦门高(崎)集(美)海堤上,竖立着“迎亲门”,从集美火车站的铁轨旁到海堤的胸墙上,站满欢迎的人群。
当载着这批归国华侨的火车开来的时候,人们挥舞鲜花,敲着锣鼓,燃放鞭炮,唱着“欢迎海外亲人归来”的歌曲。归侨们在车窗口激动地挥动着手帕、围巾,感谢亲人的欢迎。
归国华侨们一下车,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福建省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主任林一心,福建省副省长陈绍宽,厦门市市长李文陵等都上前热情欢迎,和他们握手,一路上和归国华侨亲切的谈叙。头发苍白的七十二岁大娘方富下车时,身上穿的是政府送给她的衣服,一路上有人扶着她走,这时她激动得热泪满眶。她一家人在印度尼西亚井里汶曾被有势力集团逼得无路可走,才决心和儿子回国,但又横遭当地有势力集团百般阻挠,母子俩被关到集中营三个多月,受尽了折磨。她见到林一心时连声说:“祖国好,祖国是我真正的家,我放心了。”林一心拉着大娘的手,安慰她说:“回到祖国,再也不受人欺负了!”
这天到海堤上欢迎侨胞的还有,福建省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副主任王汉杰,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林珠光,和厦门市各人民团体、各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晋江专区副专员高剑峰、同安县副县长柯朝阳、永春县侨务局副局长张庆光等也从远道赶来迎接从海外归来的亲人。
在漳州市下车的另一部分归国华侨,受到了中共龙溪地委书记、龙溪专区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主任洪椰子,漳州市市长田庄和龙溪专区各界人民二千多人的热烈欢迎。福建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吴锦南都前往欢迎。


第4版()
专栏:

中国数学会全国代表大会讨论数学发展方向和教学改革问题
数学研究要紧跟生产跃进步伐
进行教育体系大革命为现代化生产和尖端科学技术服务
新华社上海11日电 中国数学会最近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集中讨论了数学工作中的两个重大问题,即数学发展方向问题和数学教学改革问题。出席大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学科学工作者和数学教师代表共一百二十八人,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也派代表列席。
这次大会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方面,在1958年工农业生产大跃进中,全国数学界批判了过去数学研究工作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学术观点以后,广大数学工作者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进行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使数学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飞跃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到处需要高等数学;近代自然科学,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更高的数学理论工具;实际工作中提出了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的数学理论问题,客观形势要求数学科学更加高速度、高质量地向前发展。因此,这次大会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数学研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展望六十年代,提出了今后的数学发展方向和数学教学改革的意见,使数学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
会议期间,数学会理事长华罗庚作了中国数学会八年来的工作报告,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关肇直作了关于数学发展方向问题的发言,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代表丁尔升作了关于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现代化建议的发言。
代表们经过十天热烈的认真的讨论,一致认为,党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工作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共产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同样是今后数学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数学研究工作的方针。由于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国民经济等各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结合这些方面的任务发展数学,应当是今后的一个主要方向。具体说来,就是要以研究尖端技术和重大工程、现代物理、自动化、国民经济、大量计算任务等五个方面的数学问题为纲,以此来带动今后整个数学科学的发展。如微分方程与工程技术、高速飞行探空技术,信息论与电子学,自动控制与电子计算机,泛涵分析与现代物理学,概率论数理统计、规划数学与国民经济等等,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某些一时还不能联系上这些任务的数学分支,也应给以必要的重视和发展。
关于数学教学改革,关系到国家如何多快好省地培养建设人材的根本问题,大会讨论非常热烈。大家一致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基本上还是十六、十七世纪以前形成的,内容十分陈旧,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化生产及尖端科学技术发展对数学知识的需要。按照这个教学体系,一个中学生学了十二年数学,还根本学不到现代化生产、尖端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中已经广泛使用了的数学工具,如解析几何、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论、数理统计、数理逻辑等;对于现代化生产中常用的计算工具和计算方法,如近拟计算、计算用表、计算尺等,只作了极少的介绍;关于计算机,则只字未提。现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中,还把互相联系的各科内容,如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等,人为地割裂开来,分散在各科讲授,彼此不相关联,也对培养学生不利。因此大家认为,数学教学改革已经到了瓜熟蒂落、势在必行的地步。
全体代表围绕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提出的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现代化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他们一致认为,这个方案打破了旧的系统,富有大胆创造的革命精神,方向是正确的;但改革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现行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贫乏、陈旧、孤立、割裂、繁琐、重复、落后于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必须对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即整个中小学数学教育体系进行彻底革命,打破旧系统,特别是欧几里德几何体系,重新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体系;(2)新的中小学数学教育体系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特别是为现代化生产和尖端科学技术服务。因此,中学校必须讲授某些现代化数学知识,和解析几何、数学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及计算工具的使用;(3)新的中小学数学教材必须有严谨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应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尽量作到数与形的结合,概念与计算的结合,消除人为的对灵活有力工具与恰当运算方法的限制,并突出数学分析这一近代数学分支的地位;(4)新的中小学数学教材的分量和难易程度,应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识力发展的客观过程,概念尽量从实际引入,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并注意通过培养训练,及早为接受较难概念的能力作好准备。根据以上要求,大家在北师大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补充修正方案,准备交给有关部门研究。
最后,大会改选了中国数学会理事会,选出新的理事共三十九人,华罗庚为理事会理事长。


第4版()
专栏:

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二次全国代表会议确定
总结经验培养新生力量
会议选出吴冷西等六人为正副主席
新华社11日讯 中国新闻工作者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今天在北京举行。
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关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会的工作报告,修改了协会的章程,选出了新的领导机构。
会议指出,在最近二年中,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过去的成就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中国的新闻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群众路线的光荣传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会议认为,把过去几年来的丰富经验加以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同资产阶级的和修正主义的新闻理论,作不调和的斗争,这是中国新闻工作者当前的重大的任务。会议希望全国新闻工作者在出色地完成当前的宣传任务的同时,展开一个总结新闻工作经验的群众运动,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把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会议批准了理事会的工作报告,通过了经过修改的新的协会章程,并确定协会1960年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开展总结新闻工作经验的群众运动和大力培养新闻干部。
会议最后由中央和北京市各新闻单位以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新闻工作者协会推选产生的理事会,选出有四十人组成的常务理事会,他们是:丁济沧、于冠西、王芸生、王揖、包之静、邓岗、孙轶青、石少华、卢鸣谷、朱穆之、齐观山、安岗、任崇、伍陵、吴冷西、李伍、李炳泉、邵宗汉、金仲华、周游、孟启予、欧阳文、胡济邦、范瑾、赵超构、高丽生、朗可、殷参、常芝青、梅益、张帆、钟林、黄文俞、费彝民、翟向东、德礼格尔、樊发源、钱筱璋、穆欣、魏克明。
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会11日晚举行会议,选出吴冷西为协会主席,梅益、朱穆之、金仲华、王芸生、范瑾为副主席;王揖、安岗、邓岗、李伍、周游、李炳泉为书记处书记。


第4版()
专栏:

欢呼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及边界问题协定的签订
云南边境各族人民集会庆祝
缅甸地方军政官员应邀参加了大会
新华社昆明11日电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和陇川县章凤区的人民,在7、8两日分别举行大会,庆祝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及中缅两国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的签订。
参加瑞丽县庆祝大会的边境各族人民有三千多人。大会由瑞丽县副县长李卓颛主持。缅甸地方军政官员捧赛和木姐驻军指挥官吴棉上尉和吴支那上尉,南坎县县长耶冒和八莫警察局局长素都等二十九人应邀参加了庆祝大会。
章凤区举行的庆祝大会,有边境各族人民一千多人参加。章凤区区长杨应材主持大会。缅甸方面应邀参加大会的有雷基警察所所长貌耶等七人。
在瑞丽县和章凤区两地的庆祝大会上,瑞丽县副县长李卓颛和章凤区区长杨应材在讲话中,热烈祝贺并衷心拥护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及边界问题协定的签订。他们说,这两个文件的签订,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胜利,标志着中缅两国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缅甸地方军政官员吴支那和貌耶也分别在两地的庆祝大会上讲了话。他们一致强调签订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及边境问题协定的重大意义,并且表示相信,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瑞丽县和章凤区地方政府和章凤区驻军负责人,还宴请了前来参加庆祝大会的缅甸方面军政官员。
边境各族人民还举行了联欢活动。


第4版()
专栏:

全国人大代表唐洪澄逝世
新华社11日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唐洪澄(原名贺生春)同志,因长期患肝硬化症,医治无效,今天上午十时四十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五十一岁。
唐洪澄同志治丧委员会已经成立,定于3月13日上午十时在嘉兴寺举行公祭。公祭后移至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
唐洪澄同志治丧委员会由习仲勋、方仲如、王达成、白茜、白治民、刘澜涛、刘景范、安子文、赵伯平、赵寿山、赵守一、马明方、马文瑞、马锡五、高登榜、高仰云、张邦英、张德生、张苏、郭洪涛、杨明轩、谢觉哉、谢怀德等人组成。


第4版()
专栏:

香港英国当局无理增加税收
居民负担沉重群起反对
新华社香港11日电 香港英国当局最近实施了一项增加税收的措施,引起香港广大居民的普遍不满。
香港英国“立法局”在2月24日通过了一项法案,决定增加汽油、香烟税和增加食用水收费。汽油税增加50%,香烟税增加10%左右,水费普通用户增加25%、建筑及船舶用水增加50%,这项加税决定已在法案通过后立即实行。
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九龙总商会、港九工会联合会等社会团体的负责人,以及受加税影响最大的洗染业、橡胶业、饮食业、纺织业、汽车业和理发业等各行业商会的负责人,连日来纷纷在报纸上发表谈话,一致指出香港英国当局增加税率,特别是增加水费,是不合理的,这不但使居民的负担越来越重,也直接使工商业增加了困难。香港许多报纸也纷纷发表评论,指出加税措施是对居民的一项沉重负担。
香港英国当局实行加税后,已经引起部分物价的上涨。汽油、香烟、漆油的价格,在加税法案通过的当天就上涨了。目前,受加税影响较大的洗染、汽车等行业,也正酝酿增加收费。这样,香港居民的生活负担正在越来越加沉重。


第4版()
专栏:

接运华侨回国的“海皇号”轮船
十一日再次到达雅加达
新华社雅加达11日电 中国政府派来接运在印度尼西亚排华反华运动中受害的华侨的“海皇号”轮船今天进入这里的丹绒不碌港。这是这艘轮船第二次来这里接运华侨回国。另外两艘接运华侨的轮船“大宝康”号和“福安”号也将分别在明天和后天到达这里。
昨天和今天又有八百多名受害华侨从西爪哇的芝马墟和加拉横等三个地方到雅加达集中候船回国。现在共有一千八百多名华侨到达雅加达集中。同时,东爪哇泗水的六百六十七名华侨已经乘“大宝安”号轮船启程回国,“大宝安”将直接驶往黄埔。
这些华侨自购船票或得到当地同胞的帮助。他们当中有三百九十五人是穷苦的华侨工人和他们的家属,二百三十二人是学生。他们之中有些是从小就到印度尼西亚来的白发老人。这些穷苦华侨对有机会回返祖国感到极其高兴。


第4版()
专栏:

尼泊尔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到京
新华社11日讯 应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尼泊尔新闻工作者代表团一行五人,在团长“新社会报”主编帕·德·潘德率领下,今天下午由广州乘飞机到达北京。尼泊尔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团员包括:“理想报”主编卡肖拉·拉曼;“平民报”主编贾·巴·塔帕利亚;“时事报”主编达·拉·夏尔马;“独立新闻”主编马丹·夏尔马。
在机场欢迎的有,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邓岗、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康矛召等。
晚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邓岗设宴欢迎尼泊尔新闻工作者代表团。


第4版()
专栏:

巴西著名钢琴家埃斯特雷拉等到京
新华社11日讯 应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邀请来我国访问演出的巴西著名钢琴家、里约热内卢音乐学院教授阿纳耳多·埃斯特雷拉和夫人,小提琴家玛丽芙霞·亚科维诺,今天下午乘飞机到达北京。
到机场欢迎的,有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张亦桦、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王元方等。


第4版()
专栏:

美国军舰和军用飞机侵入福建领海和广东领空
我提出第九十一次严重警告
新华社11日讯 3月11日七时至十时二十四分,美国军舰一艘侵入我福建省海坛、白犬地区海域。十二时零九分,又有美国海军巡逻飞机一架侵入我广东省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上空盘旋侦察。对于美国军舰和军用飞机的这种军事挑衅行为,我外交部发言人奉命提出第九十一次严重警告。


第4版()
专栏:

祖国到处有用武之地
福建归侨职工涌现大批先进生产者
新华社福州11日电 十年来被安置在福建工矿企业的八千多名归国华侨职工,发扬了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许多人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广大归侨职工回到祖国后,受到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根据国家需要和他们的志愿,安排了适当的工作,使他们的技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党的教育培养和同厂职工互相帮助下,不断进步提高。归侨工人姚敏伦在1955年来到福建机器厂时,看不懂图纸,常出废品,工厂领导和老工人们便热情地鼓励和帮助他,使他从不懂到懂,迅速成为一个技术革新的能手,他领导的一支青年突击队,在生产螺丝钉时,试制成功搓丝机,使生产效率提高二十倍。从1958年以来,姚敏伦先后获得福州市人民委员会、市总工会、市团委、全国侨联和工厂授予的十次奖状、奖章以及物质奖励。归侨萧春发,刚来漳州化工厂工作时因为他原来是店员,缺乏化工知识,厂里就派他到上海去学习,仅一年多时间就会修理酸泵、转化器、吸收塔等设备和独立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去年一年,他三次被评为全厂先进生产者,并且荣获漳州“七好”青年和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全国红旗突击手的光荣称号。
在党的教育下,归侨职工们社会主义觉悟不断提高,在生产中发挥了当家作主的精神。去年8月间,十二级以上的强台风侵袭厦门时,侨星化工厂归侨职工蔡时志为了不使国家财产遭受损失,半夜叫醒同宿舍的王仲英、游乃拣,冒着强台风走了二里多路,赶到工厂抢救物资,一直奋战到天亮。等全部物资抢救到安全地带以后,他们又冒着风雨带动群众抢修厂房和清理车间,使工厂能迅速恢复生产,实现原订大跃进计划。作技工的归侨邓亚朝刚到新建成仙游糖厂工作时,带领四个临时工和三个徒工,克服设备不足等困难,自己创制工具,设计图纸,先后创造汤钥、半圆锉等大小规格不等的工具上百件,不光是节省了国家开支,还保证木模小组连续四年月月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季季评上先进单位,光荣地当选为出席全国群英会的代表。
华侨职工回国参加工作和生产以后,都过着幸福生活。归侨卢元良一家在国外时生活很困难,1957年回国后,三个人得到了适当的工作,现在全家过着不愁吃穿的安定生活。在厦门市运输公司当驾驶员的卢元良,因为工作积极,还先后三次受到运输公司的表扬和奖励。


第4版()
专栏:

相隔千万里 难忘兄弟情
归侨衷心感谢印度尼西亚侨胞和人民的热情关怀
据新华社讯 最近回到广州的印度尼西亚侨胞,表示衷心感谢印度尼西亚华侨团体和当地侨胞对他们的百般关怀和帮助。
这批侨胞在印度尼西亚有势力集团的排华运动中,失去了谋生的手段,衣、食、住、行都遇到了很大困难。华侨团体和当地侨胞给他们“雪中送炭”,帮助他们减少生活上的困难和痛苦。被强迫集中到万隆附近连旺地区的五百多名侨胞没有饭吃,当地侨胞热情地给他们送米、柴和蔬菜。在芝马圩、展玉、连旺和牙律地区,被强迫集中的上千侨胞,也同样得到了当地侨胞的帮助,送给吃的、穿的、用的,并请医生为他们治病。
归侨从印度尼西亚动身回国时也得到了当地华侨团体和侨胞的热诚帮助。西爪哇牙律的一百八十多名华侨按时到达雅加达港口的时候,受到阻难,不能上船,食宿都成问题。当地侨胞腾出房子给他们住,煮饭给他们吃。那天晚上十一时,有一位茂物的侨胞,夫妇两人驾驶了一辆汽车,从六十多公里外把水果送到雅加达给归侨们吃。从芝马圩回来的青年归侨黄声熙说,被强迫集中在芝马圩的数百名侨胞,从芝马圩到雅加达准备乘船回国,在雅加达受到阻难,当地华侨团体的侨胞立即送来饭、菜、饼干以及咖啡、水果等。20日下午,当我们动身上船的时候,当地侨胞和华侨学生都出来欢送,替我们搬运行李。我们非常感谢尚在印度尼西亚的侨胞对我们的帮助和照顾。
据新华社广州10日电 2月29日回到广州的印度尼西亚华侨,深切怀念印度尼西亚人民,表示要永远维护同印度尼西亚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共同斗争中建立起来的友谊。
从芝巴德回来的归侨刘长江说:“我们长期同印度尼西亚人民生活在一起,共同遭受过日本帝国主义和荷兰殖民者的压迫,也共同参加过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他说,当荷兰殖民者的军队在1947年发动所谓“警卫行动”的时候,他和许多华侨出钱出力,支援印度尼西亚人民的独立斗争,他还参加了反抗荷兰军队的“破坏队”。当地的印度尼西亚人民把华侨称为“最亲密的战友”。
从印度尼西亚各地回来的华侨都谈到,他们在发展印度尼西亚经济中贡献了力量,和当地人民已经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从牙律芝加隆归来的华侨蔡玉德说,在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以后,迁到芝加隆的华侨,和当地人民一起开发长满野草的荒地。十多年来,华侨在那里开发了两、三千亩土地。华侨和当地人民经常互相赠送收获的农产品,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从万隆附近芝维勒回来的华侨陈旺庆说,当他们在二十年前到那里去的时候,这个圩镇屋少人稀,一所学校也没有。华侨和印度尼西亚人民共同盖房子、办学校,繁荣了这个地方。当地的人民说:“芝维勒的繁荣是华侨带去的。”(附图片)
雅加达的华侨医务人员给归侨孩子看病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