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进一步促进中尼两国友好睦邻关系
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到京
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前往机场欢迎晚间会见贵宾并设便宴洗尘
新华社11日讯 我国友好邻邦——尼泊尔王国首相毕什韦什瓦·普拉萨德·柯伊拉腊和夫人以及其他随同前来的尼泊尔贵宾,应周恩来总理邀请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今天下午六时十分乘专机由广州到达北京。贵宾们在首都机场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和首都各界群众数千人的热烈而友好的欢迎。
周恩来总理和柯伊拉腊首相在机场上发表了充满友好感情的讲话。周恩来总理在讲话中,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柯伊拉腊首相和随同首相来访的尼泊尔其他贵宾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中国和尼泊尔是友好的邻邦。自从中尼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之间的传统友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中尼两国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于两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于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利益。周总理说,我深信,柯伊拉腊首相的来访将进一步促进我们两国的友好睦邻关系,并且对亚非各国的团结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柯伊拉腊首相在讲话中说:“中国和尼泊尔在管理国事方面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但是我们两国所执行的争取世界和平和普遍友好的政策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很相近似的。”首相说:“我们愿意为了世界和平与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而更加努力地工作。”首相说:“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在促进和加强两国友谊与相互了解方面,我认为,最好和最重要的办法就是直接接触和经常交换意见。”首相希望他这次访问将会进一步加强尼中两国友谊的联系。
今天,首都机场飘扬着中国和尼泊尔两国国旗,机场建筑物上悬挂横幅标语:“欢迎尼泊尔王国毕·普·柯伊拉腊首相!”当柯伊拉腊首相在热烈的掌声中步出机舱时,周恩来总理走近飞机旁迎接。同周恩来总理一起走到飞机旁迎接的,有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和他的夫人,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郭沫若,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李四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和我国驻尼泊尔大使潘自力。
军乐队奏尼泊尔和中国两国国歌后,柯伊拉腊首相由周恩来总理陪同检阅了仪仗队。一群少年先锋队员向柯伊拉腊首相和他的夫人,以及随同来访的工程和交通大臣加奈什·曼·辛格,内政和司法大臣苏里亚·普拉萨德·乌帕德亚亚,外事秘书纳拉·普腊塔普·塔普,商业和工业部秘书维什瓦·山卡尔·舒克拉,少将切特拉·比克拉姆·拉纳,上院议员马尼哈尔沙·乔提,首相私人秘书库马尔·马尼·阿查里雅·迪克希特等贵宾献了鲜花。
欢迎仪式举行以后,柯伊拉腊首相和他的夫人以及其他尼泊尔贵宾,由周恩来总理等陪同,和迎候在机场上的欢迎群众见面。这时,欢迎群众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敲锣打鼓,挥动彩巾,高呼口号:“欢迎柯伊拉腊首相!”“中尼友好万岁!”“亚非国家团结万岁!”“世界和平万岁!”一对对青年不时从欢迎行列跑上前来,向柯伊拉腊首相和他的夫人献上大束鲜花,向带来尼泊尔人民友谊情意的贵宾,表示崇高的敬意。
今天到机场欢迎尼泊尔贵宾的,还有国家机关各部门、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北京市的负责人和中国各方面的人士。各国驻中国的使节和外交官员,在北京的尼泊尔留学生,今天也到机场欢迎。外交部礼宾司司长俞沛文,尼泊尔驻拉萨总领事巴斯尼亚特,今天陪同柯伊拉腊首相从广州来到北京。
新华社11日讯 周恩来总理和夫人今晚会见了应邀来我国访问的尼泊尔王国首相毕什韦什瓦·普拉萨德·柯伊拉腊和夫人,以及工程和交通大臣加奈什·曼·辛格,内政和司法大臣苏里亚·普拉萨德·乌帕德亚亚,外事秘书纳拉·普腊塔普·塔普,商业和工业部秘书维什瓦·山卡尔·舒克拉,少将切特拉·比克拉姆·拉纳,上院议员马尼哈尔沙·乔提,首相私人秘书库马尔·马尼·阿查里雅·迪克希特和以“新社会报”主编帕·德·潘德为首的尼泊尔新闻工作者代表团等。
会见时,在座的有副总理陈毅和他的夫人,副总理习仲勋,内务部部长钱瑛,交通部部长王首道,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中国驻尼泊尔大使潘自力和他的夫人等。会见后,周总理和夫人设便宴欢迎柯伊拉腊首相和夫人以及随行的尼泊尔贵宾。
据新华社广州11日电 柯伊拉腊首相和夫人等贵宾,今天上午十时由广州乘专机前往北京。到机场欢送贵宾的,有广东省副省长林锵云等广东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外交部礼宾司司长俞沛文陪同贵宾前往北京。尼泊尔王国驻拉萨总领事巴斯尼亚特也随同首相前往北京。
据新华社武汉11日电 柯伊拉腊首相和夫人等贵宾今天中午在飞往北京途中路过武汉。到机场热烈欢迎贵宾的,有湖北省副省长陈一新等湖北各界负责人。首相下机后,与欢迎者一一握手,由陈一新副省长等陪同共进午餐。下午二时许,贵宾们乘原机飞往北京。(附图片)
周恩来总理陪同柯伊拉腊首相步出机场 新华社记者 杜修贤摄
周恩来总理和夫人会见柯伊拉腊首相和夫人,以及随行的贵宾和尼泊尔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图为会见时合影。前排左起第七人是柯伊拉腊首相,第九人是柯伊拉腊首相夫人。新华社记者 杜修贤摄


第1版()
专栏:

三十多个城市推广哈尔滨先进经验 彻底改变配电系统不合理状况
城市用电迈向合作化
供电质量大大提高 节约大量器材设备 保证生产建设更好地跃进
新华社11日讯 我国城市用电正在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国已有北京、天津、沈阳、济南、长沙、广州等三十多个大中城市,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升压、简化、四合一环形供电的先进经验。通过这一先进经验的推广,不仅可以彻底改变这些城市配电系统的不合理的状况,而且还能拆下大批电气器材支援新工业区和农村电气化的需要。
据已经开始部分推广四合一环形供电经验的辽宁省沈阳、旅大、抚顺、安东等九个城市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已从旧的配电系统上拆下变压器九百三十一台,共五万多千伏安,各种电线电缆二十四万多米,配电盘二百六十多副。这些器材如果用于农业,可供五百万亩土地实行电力灌溉。北京市在四个工厂和三个地区试行环行供电的结果,不但挖出了大批电气设备的潜力,而且由于普遍升高了电压和实行环行供电,供电质量大大提高。许多工厂不再因为电压低,供电设备不足而影响生产,线路的输电能力普遍提高,停电事故减少,还减少了很多无功电力。湖南省长沙、株洲等城市过去因为新工业发展很快,供电设备跟不上,部分影响了某些工厂的正常生产;实行四合一环形供电以后,现有设备器材不仅可以满足工业用电的需要,还能拨出一部分支援附近农村。
在四合一环行供电经验的发源地——黑龙江省,现在已全面推广了这一经验。哈尔滨市已有七十二个供电区域基本上实行了四合一环形供电,仅变压器就拆下了三万千伏安。过去各主要街道上电杆林立、线路密如蛛网的现象,现在已经一扫而光,有的地方还变成了无电柱街道,进一步美化了城市的市容。
简化、升压、环形供电,是由黑龙江省红旗化工厂首创的。这个厂过去因为对配电系统的布置缺乏规划,厂内送电线路十分紊乱,电气设备的利用率不高;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的迅速发展,又出现供电设备严重不足,电源缺乏,电压质量低,电动机常被烧毁和生产不安全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这个厂职工创造性地综合采用了各地在改革配电系统中的各项先进经验,在工厂内部进行了彻底改革。他们把一部分线路的电压适当升高,取消了以车间为单位的辐射形供电方式,代之以各单位联结在一起可以互相支援的环形供电,同时还把低压动力用电和照明用电合并起来,变成混合用电。经过这样改革以后,全厂的配电设备和送电线路大大减少,电气设备的利用率提高,线路供电能力增加,还改善了电压质量和减少了无功电力的消耗,保证了安全生产。接着,哈尔滨电线厂又进一步发展了化工厂的经验。他们不仅在厂内改革,而且还同附近的工厂、机关、学校、居民协作,建成了“四合一”(工厂内部用电合一,工厂与工厂用电合一,工业和民用电合一,厂用电网和地区电网合一)的环形供电网。这样,就进一步发扬了简化、升压、环形供电的优点,打破了一家一户用电的界限,促进了共产主义大协作,为彻底改变配电系统的不合理现象创造了系统完整的经验。
这一经验出现以后,很快受到全国各地有关部门的重视。许多单位在得到消息以后,立刻派人到哈尔滨去参观学习。北京、天津、长沙、济南、辽宁等省市还专门成立了配电系统改革的组织,对全省、全市的配电系统进行了调查,并且订出了逐步改革的规划。在改革过程中,各地又采取了大搞群众运动的方式,供电、用电单位一起动手、互相支援,因而进度快、质量好。很多供电区域,只花了两三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面改革计划。
在具体运用简化、升压四合一环形供电的过程中,各地又有很多新的发展。天津、长沙等地在四合一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备品备件合一、维修技工合一的新内容,进一步扩大了协作的范围。


第1版()
专栏:

在环行供电大革新后高举不断革命的红旗继续挺进
哈市电气控制系统技术大革新
黑龙江全省正大力推广顾乡变电所和道里变电所的新经验
本报哈尔滨11日电 黑龙江电力工业系统继实现“四合一”环形供电的技术革新之后,最近又在哈尔滨顾乡变电所创造了电气控制系统“选线化、弱电化、联镇化、操作交流化”的新技术。同时,哈尔滨道里变电所职工也创造了变电所控制“远动化”。这两项新技术经过运行、操作,效果很好。黑龙江省电力工业系统的这两项重大技术改革,不仅能为国家节省大量建设资金,节省大量电气设备和建筑面积,而且为许多控制设备实行全面的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
为了推广这些新技术,黑龙江省电业管理局组织黑龙江全省电业系统参观学习,在全省大力推广。
哈尔滨顾乡变电所原来是按着通常设计建成的。随着工业生产的大跃进,用电量不断上涨,供电线路不断增加,所内变电设备也随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全所共有八条配电线路,每条配电线路都有一套变电控制、测量、信号设备。这样就使电气控制系统更加复杂。不仅增加了建设投资,花费较多的设计、施工力量,需要较高绝缘水平的电缆,需要体积较大的仪表和配电盘,以及一定数量的运行维护人员,而且运行维修也较复杂,容易引起事故,威胁安全供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黑龙江省电业管理局中心试验所、电力设计所、电力建设公司、哈尔滨电业局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五个单位,互相协作配合,经过八个多月的时间,改革了变电所的电气控制系统,实现了电气控制系统“选线化、弱电化、联镇化、操作交流化”的重大改革。当这个变电所正在积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力争在最短期间实现“远动化”的时候,哈尔滨道里变电所的职工,又在黑龙江省电业管理局中心试验所等单位的帮助下,实现了变电所控制“远动化”,成为黑龙江省第一座远动变电所。
改革电气控制系统,实现“选线化、弱电化、联镇化、远动化、操作交流化”,是变电方面重大的技术革新。“选线化”是在电气控制系统中利用选线继电器来自动选择使用某些线路、仪表等等,用来达到预定的操作监视的目的。这样就可以大大简化电气控制系统。如过去变电所中每一趟供电线路都要各自安设一套控制、测量、信号设备(如操作开关、电流表、电力表、力率表、信号灯等),这些设备同时也必须各自设一套联系有关设备的小线。因此变电所中控制系统的小线真是“千丝万缕”,极为复杂。现在采用选线继电器就可使少数的控制、测量、信号设备随意的选用到所需要的线路上去,达到一套设备多种使用的目的,这样就可以拆除过去一线(一条线路的)一套的开关、表计、信号设备,做到简化节约。“弱电化”是指由强电改为弱电。强电一般电压较高,电流较大,对人身具有感电伤亡的危害性;弱电一般电压较低,电流较小,对人身没有危害。在电力工业中把某些发电厂及变电所中的电气控制系统改为小电流、低电压设备,就可以在电气控制系统中利用电讯方面的弱电器材,如弱电电缆、继电器、仪表等等,不但保证操作安全,而且能够节省很多有色金属及绝缘材料。“联镇化”是在电气设备的操作控制设备上安装安全操作联镇装置,可以自动控制,防止操作事故及人身事故的发生。这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的技术措施。“操作交流化”的意思是:发电厂变电所以前大都是用蓄电池作为操作开关的电源,叫作直流操作。电力工业系统中用的电绝大多数是交流电。采取一些技术措施,补充一些简易设备后用交流电来代替蓄电池操作就叫“操作交流化”。“远动化”是在变电所安装一套遥远控制、遥远测量、遥远接受信号的设备,使职工由变电所内直接操作,变为在远离变电所的中心调度所来进行。
推行这些新技术,给电力工业的发展带来许许多多好处。第一,能节约大量国家的建设资金。顾乡变电所推行这一新技术后,为国家节约资金达五万二千元。根据计算,按照这一经验设计变电所,可节约变电所总投资10%到15%。第二,节省建筑面积。在新建变电所推行这些新技术,可以简化建筑结构,变电所厂房可由二层楼改为平房,原来的蓄电池及充电机室及电缆线沟可以不要,主控制室的面积可以大大缩小,可节省变电所建筑总面积的40%。第三,充分挖掘控制设备潜力,节约大量的设备和器材。由于实行选线化,在控制、信号、测量设备方面采用一组设备进行集中控制,这样可以大大节约设备和器材,特别是一些稀有的有色金属。第四,节省人力,改善劳动条件。通过改革简化了控制系统,运行人员就可以在改革后的控制台上进行集中控制,而不用像过去那样到各个配电盘前去操作。过去难以维护的蓄电池等设备,也随着取消了。特别是由于实现远动化,可以大大减少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可以减少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五,节约运行费用。推行这些新技术,取消了蓄电池组,可以不用硫酸,节省充电机用电、仪表导线耗电损失,以及由于简化系统,可大大减少检修工作量,预计每年可节约运行维护费用五千元。第六,建设变电所可缩短工期,加快速度。据计算,采用这些新技术变电所建设工期可以缩短20%到30%。第七,操作简便,易于维护,增强了安全可靠性。通过推行这一新技术,简化了控制系统,改变了过去二次回路线路千丝万缕、密如蛛网的现象,操作更加简便,特别是实现操作控制联镇化,可以从根本上防止带负荷拉刀闸、不拆地线合闸误触电事故的发生。第八,为改革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为电气控制设备制造部门节约原材料,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这些技术改革过程中,由于党组织加强了领导,大搞群众运动,自始至终贯彻了领导干部、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三结合,生产、科学研究部门和学校相结合的方针,边学习、边设计、边施工、边试验,终于试验成功。


第1版()
专栏:社论

共产主义思想的产物
哈尔滨市电线厂在推行简化、升压、环形供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厂外各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和街道居民的协作,彻底打破了历来各用电单位“自立门户”的界限,实现了南马路地区九十一万平方米范围内,三十九个大小企业、一千五百多户机关、学校、居民的供用电合作化。这是城市供用电方式的一项重大技术改革,是大跃进中共产主义思想的产物。它展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挖掘社会生产潜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跃进的新途径。
什么叫做城市合作化供用电(即“四合一”环形供电)?有人把它比做由分门别户的“小锅饭”,发展到办“公共食堂”。这个比方是贴切的,它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合作化的城市供用电的方式,也反映了这个改革的实质。我国原来的城市供电系统,普遍是采用“专用”和“公用”两种方式。这就是一些用电较多的工厂、企业、机关等单位,都有自己的一套配电和变电设备;另一些较小的工厂、企业及用电较少的机关、学校、居民又另是一套公用配电和变电系统。在一个地区内,地区变电所送出电去以后,各用电单位另有一套配电和变电设备,把电源分送到这个单位的各个部分去,例如在工厂就是分送到各个车间去,而各个车间又是采取专用电路供电,彼此互不联系,甚至电压也不相同。这种各厂都有一套配变电设备的供用电方式,一般都比实际用电的容量大。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地区变电所满负荷、超负荷,而各厂呢,有的设备有富裕,有的却缺少,不能开足机器或是机器开动了而不能正常运转;在一个厂内,也由于电路不联系,电压不相同,甲车间缺电,乙车间有电也不能支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日益发展,电业部门虽然对原有的供用电系统也作了不少的改善,但是由于没有彻底打破这种“自立门户”的分散用电方式,这种方式与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不相适应就越来越明显。它不仅不合理、不经济,而且妨碍着生产的发展。改革前的哈尔滨市道里区南马路就是如此。一方面是各企业单位都有专用的配电和变电设备,总容量达到一万一千七百千伏安,而各单位的实际用电最大负荷总共只有六千七百千伏安,只占到总容量的57%左右,这就是说,实际上浪费了将近一半的电力。但是,另一方面,地区变电所全部超负荷,不能再增加供电能力,因而南马路地区第一、第二工具厂和面粉厂等共缺电四千五百瓩,已经建成了的两条自动生产线也不能投入生产。这种陈旧的供电方式之妨碍生产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哈尔滨市南马路地区实行合作化供用电以后,就改变了这种不合理、不经济的供用电方式,彻底打破“一家一户”各开“小锅小灶”的界限,把工厂内部照明与动力用电、工厂与工厂之间的用电、工业与居民之间的用电、厂用电网,也就是说,把四方面的用电与地区电网合而为一,把分散的、不统一的供用电方式,改变成为集中的、统一的供用电方式,从而挖掘出四千五百瓩的供电设备,为生产继续跃进提供了必需的电能。哈尔滨市南马路和全国其它已经推广了这一经验的地区的实际效果证明:合作化供用电不仅密切了各单位的互助协作,提高了电压,使供用电更加安全,还减少了电力损耗,节约了变电设备和电气器材,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可以预料,合作化供用电经验在全国普遍推广以后,将使目前缺少变压设备的情况发生显著改变,大大加速电力工业的发展。同时,它还将促进电业系统及用电管理工作的大大改善,既可以提高供电能力,简化管理工作,还可减少管理人员。
城市合作化供用电的经验,给我国原有供用电系统的改革,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也为今后建设新的更合理的供用电系统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但是,合作化供用电的意义绝不仅止于此,这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供用电系统的布置、设计的技术问题,它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合作化供用电的经验表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扬共产主义思想,不断促进生产的跃进。打破过去一家一户分散供电的界限,把分散的电气设备集中起来,共同使用,实行大面积内统一的、合作化的集中供电,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有计划生产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要作到这点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经济各单位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繁荣社会主义经济。他们相互关系的基础,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而社会主义建设又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发展尽可能广泛的协作。社会生产本来是一个整体,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本来是密切不可分的。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采掘工业、冶炼工业、燃料动力工业和机械工业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生产和运输、生产和流通、生产和消费也同样是不可分割的。学校和科学研究在广义上说也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社会的各项分工是社会生产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工本身是以彼此之间的协作为条件的。这就是分工和协作的辩证关系。我们的经济工作人员,不管他是分工负责哪一方面的工作,都必须认识分工和协作的关系,都必须发扬共产主义的协作精神,使自己的主观世界符合于客观世界,符合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充分协作的客观规律。城市合作化供用电方式的产生正是反映了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工和协作的规律的认识,反映了共产主义协作精神的发扬。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是社会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这种生产方式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有一系列的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管理方式。合作化供用电方式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这以前,旧的分散的供用电方式之所以能沿用下来一直没有改变,固然有着技术上的一些原因,但也反映了过去人们的思想没有解放,还受着一些旧观念的束缚,喜欢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比如有的用电单位怕改变了供用电系统把原来的配电网打乱了;怕改革以后没有了自己的专用设备或线路,使用电力不方便;有的电业单位又怕打乱了各项供用电制度、收费及投资制度,工作不好办等等。这些考虑都是从局部利益出发的,结果是把旧有的供用电方式看成了不可变更的东西,没有考虑这种供电方式是在什么社会制度下产生的,它反映的是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的特征;同时也没有从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来研究旧有的供用电方式是否还相适应。供用电的方式问题,同其他生产管理问题一样,是技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从技术上看,任何技术都被利用来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因而如何利用它,是必不可免地要带有阶级的烙印的。资本主义的工业布局、工艺规程、设计等等,都必然要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因此,许多在资本主义社会看来是最合理、最科学的工业布局、工艺规程以及各种生产管理方式等等,对我们说来不仅不是真正合理、科学的,有的甚至是极不合理、极不科学的。因此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使生产管理方式适应于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经济工作人员的重大任务。合作化供用电方式的产生就是如何使生产管理方式适合于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的一个生动的例子。
由此可见,合作化供用电经验,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改革供用电系统的技术经验,而且是一条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经验,是一条大兴共产主义协作之风的经验。最近,哈尔滨市轴承厂职工在供用水问题上学习了这一经验,与本厂附近的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和居民大搞协作,实现了合作化的“四合一”环形供水,提高了供水能力,既有利于生产、生活,也有利于消防工作。这个事实再一次地说明了这个经验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事实上,大跃进以来,各经济部门从同志式的协作互助、共同高涨的共产主义观点出发,找到了许多有力地促进生产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发展的方法。例如工、农、商、交通等部门在运输工作上实行一条龙的大协作;各行各业在技术力量的使用和原材料的综合利用上的大协作等等,都显示了我国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共产主义思想的新高涨。充分发挥这种共产主义的思想威力,是我国继续跃进的最重要的条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