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0-03-01

1960-03-01新闻联播 文字版

多管“闲事”

第8版()<br/>专栏:<br/><br/> 多管“闲事”<br/> 于之海<br/> 少管“闲事”,是旧社会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多管“闲事”,是新社会里劳动人民的高尚风格。<br/> 在上海北新泾镇上,有十位老妈妈组织了一个被人称为“专尽义务的妈妈组”,不计报酬,不怕困难,热情积极地支援农业生产。这十位老妈妈,两位是工人出身,八位是工人家属。她们都是儿孙满堂,有吃有穿的,生活过得很好。可是她们不愿意坐在家里享福,一心一意要为人们做些有益的事情。她们说:“年轻人在各个岗位上为国家出力,我们不能老搞家务,也要出去找点事情做做,为社会主义建设搬几块砖头,砌砌墙脚。”她们说干就干,从1957年到现在,三年如一日,坚持参加各项义务劳动,除了在里弄大扫除、除七害以外,主要是帮助农民搞生产,三年来,光是为农民积的肥料就有一万三千二百多担。对于这种专尽义务,不辞辛苦的作法,最初有的人感到奇怪,说她们是“有福不享,爱管闲事”。可是这十位老妈妈却自己编了一首歌唱道:“十个妈妈心一条,一心一意把义务搞,活一天要干一天,人民公社建设好,社会主义早来到。”<br/> 十位老妈妈爱管“闲事”的精神,表现了她们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按说,这些工人家属,完全有条件舒舒服服地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我们的社会也为她们创造了愉快、幸福的生活环境。可是,她们偏偏在家里闲不住,一定要出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搬几块砖头,砌砌墙脚”,一定要“活一天干一天”。是什么力量在支持她们?就是因为她们把每一件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看成是自己的本份,而不是当作可管可不管的“闲事”。这种责任感,完全出自真挚的劳动人民的革命自觉性。在她们看来,任何一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不是什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闲事”,而是不仅“关己”,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大事,所以她们一定要去管。无论是管多也罢,管少也罢,她们总是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力都贯注到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中去。这种爱管“闲事”的精神,应该说是劳动人民的本色。过去,统治者们把劳动人民当作奴隶,任何事情都不准人民过问,并且宣扬一种“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愚民之道。可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却是最爱管“闲事”的人,凡是和无产阶级的利益有关的事情,他们都要管,而且管得多,管得彻底,以致用革命的手段改造整个社会的面貌和自然的面貌。今天,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要管的事情更多了,责任更重了,于是爱管“闲事”的精神也就更加发扬起来了。<br/> 其实,在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本来是没有什么“闲事”的。在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远大眼光的工人阶级看来,事情只有对革命有利还是不利之分,而无“正事”“闲事”之别。无论是自己的事情也好,别人的事情也好;这个地区的事情也罢,那个地区的事情也罢,甚至是看来和他们完全不相干的事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都要去关心,都要去过问,都要动手去管。<br/> 这种“管”,不是为己,而是为人,不是为私,而是为公。请看那十位老妈妈,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就是为了使“社会主义早来到”,她们自觉地把个人狭义的利益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因为她们认识到了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是劳动人民的最大利益,也是她们自己的最大幸福。从这种认识出发,一切所谓“闲事”,就自然成了革命集体事业中不可不管的大事了。<br/> 毛主席经常告诉我们要“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不仅在我们的革命队伍中,而且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都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人们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行动的指南。用这句话鞭策和鼓舞自己前进。“为人民服务”嘛,自然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无所谓什么管“闲事”,而是尽责任,尽义务。毛主席的思想光辉深入人心,管“闲事”的精神蔚然成风,遍及全国。在我们的社会里,每人都有自己的岗位,自己的职责,可是人们并不满足于这些,他们除了完成自己担负的任务,还要去关心别人的事,关心集体的事;先进帮后进,大厂帮小厂,富队帮穷队,工业部门支援农业生产,这个地区协助那个地区,到处大兴共产主义协作之风,爱管“闲事”简直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所有这些,正是毛泽东思想在人民群众精神上的反映。我们提倡人人爱管“闲事”,多管“闲事”。这是我们时代的精神,也是我们时代的风格。

保卫革命果实——古巴影片“我们的这块土地”观后

第8版()<br/>专栏:<br/><br/> 保卫革命果实<br/> ——古巴影片“我们的这块土地”观后<br/> 丛山<br/> 看到在我国上映的第一部古巴影片“我们的这块土地”,感到非常的兴奋。我们解放了的中国人民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古巴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我们同情他们过去的苦难历程;我们同他们一起欢庆过他们推翻巴蒂斯塔的独裁统治;我们为古巴人民在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下所取得的每一步进展而感到高兴;我们和古巴人民同仇敌忾,坚决支持他们反对美帝国主义干涉的斗争。就是这样地为古巴人民之忧而忧、为古巴人民之乐而乐的中国人民,一旦在银幕上目睹了古巴的土地和人民,怎能抑制住自己内心的兴奋呢?<br/> 古巴起义军全国文化部拍摄的这部纪录片“我们的这块土地”,虽然简短,然而相当朴实地反映了古巴人民为争取土地而斗争的面貌。它以生动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古巴人民遭受奴役和掠夺的过去以及他们用鲜血换来的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得天独厚、被称为“乐园”的这个国家里,在这次革命前,广大人民却是“乐园”里的受难者。古巴风调雨顺,土地异常肥沃,而人民赖以为生的甘蔗,又是一次下种就可以一连几十年丰收的“国宝”。但是,正如影片告诉我们的,在革命前独裁者当道、大庄园主横行的黑暗日子里,到处是一片失业和饥饿的惨象。在这个“最甜”的国家,人民却过着最苦的日子。看了影片里农民被赶出茅舍、土地被大庄园主圈占、妇孺被巴蒂斯塔军队残杀的那些镜头,使我们自然地联想到旧中国农民的痛苦遭遇和蒋介石反动派的残暴罪行。但是,曾几何时,古巴的小蒋介石被打倒了,六百万人民开始尝到“最甜的国家”的滋味了。<br/> 看了影片中描绘武装的人民如何同反革命武装奋战并最后消灭独裁政权的几个镜头,使我们在敬佩古巴人民英勇斗争的同时,感到古巴人民所走的“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道路,是十分正确的。正如影片解说词所介绍的,古巴人民之所以有今天,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七年的反巴蒂斯塔独裁的武装斗争。没有那样英勇不屈的流血斗争,要使武装到牙齿并受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巴蒂斯塔分子把土地交还给古巴人民,让古巴人民真正成为“乐园”的主人,是不可想像的。影片中短短的一句“如今的士兵成了人民的保护者”,生动地说明了穿着军装的古巴人民子弟同人民的血肉关系。今天,在全体拉丁美洲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支持下,只要古巴人民紧密团结,越来越高地举起这面鲜明的民族民主革命旗帜,进行斗争,那末美帝国主义想奴役古巴人民的任何阴谋都决不能得逞! <br/> 影片以一串令人信服的数字与事实,说明古巴农民如何经过革命后的土地改革获得了土地。古巴人民的斗争说明,要使民族民主革命获得真正伟大的胜利,不打垮大庄园主的统治是不行的。不拔掉这一个反动独裁政权和美帝国主义奴役的社会支柱,已经胜利了的革命果实也是不会巩固的。<br/> 在古巴影片上映的这几天,正赶上艾森豪威尔披着“亲善”的画皮去南美四个国家“访问”策划进一步干涉古巴。“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已经引起了古巴人民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高度的警惕。<br/> 看了古巴的这部影片以后,我们更加相信:古巴人民决不会再作“乐园”里的奴隶了。英勇的古巴人民,一定能够粉碎帝国主义的一切阴谋,坚决推行土地改革,是保卫古巴民族民主革命胜利果实。

插秧

第8版()<br/>专栏:春耕谣<br/><br/> 插秧<br/> 河北兴隆半壁山公社 刘章<br/> 白花花的水,<br/> 青葱葱的山,<br/> 花海滚滚接蓝天。<br/> 牛在云里吼,<br/> 机器绕山转,<br/> 稻秧层层浪花翻……<br/> 书记插秧在田间,<br/> 擦不尽头上的汗。<br/> 乡亲们的手,<br/> 妙过活神仙,<br/> 金银线,钢铁针,<br/> 缝的山区好春天!<br/> 姑娘们笑哈哈,<br/> 大伙把山歌编:<br/> “钢铁针,金银线,<br/> 山区永住好春天,<br/> 千线万线一根头,<br/> 党交给咱们总路线!”

一天最少插五亩

第8版()<br/>专栏:春耕谣<br/><br/> 一天最少插五亩<br/> 湖北新洲县农业局 臧泽渥<br/> 听说要试插秧机,<br/> 老保安摇头不服气:<br/> “自古插秧脸朝泥,<br/> 要不把头输给你!”<br/> 小队长还没喊“开始”,<br/> 一行行秧苗插田里,<br/> 四围的人群一田笑,<br/> 乐的像是唱丰收调!<br/> 桂梅忍笑喊保安伯,<br/> 他装聋把头往一边扭。<br/> “保安伯,不服咱来比比武,<br/> 看我一天最少插五亩!”

艇上人语

第8版()<br/>专栏:诗画配<br/><br/> 艇上人语<br/> 袁水拍配诗<br/> 游艇到东到西,<br/> 热带避寒胜地。<br/> 艇上老板对话,<br/> 听来实在逗趣。<br/> “约翰,最近你可得意?”<br/> “真是忙得出奇,威利,<br/> 我新任十二家公司董事,<br/> 每家只给一个月假期!”<br/> 这叫做:“资本家也是劳动者,<br/> 资本主义长入了社会主义!”<br/> 这叫做:国际新骗局,<br/> 修正主义旧把戏。<br/> (附图片)<br/> “我是十二家公司的董事,每家给一个月假期”。<br/> (原载英“工人日报” 艾格尔斯作)

母女

第8版()<br/>专栏:<br/><br/> 母女<br/> 宋绍明<br/> 皎洁的月色,把大地照耀得像白昼一样。白洋淀像一面清白的大镜子,那么干净,那么明媚。<br/> 映儿打县里开会回来,划着小船儿,像只银燕疾飞。月光下,她那丰润的脸膛像熟透的苹果,乌溜溜的大眼睛像两洼水,汗水浸透她的衣衫,黝黑的短发丝丝飞起……<br/> 划到岸边,把船儿缆起,径直往家走去。酣睡的村庄,安详静谧。她走着,想着团县委书记的话,计划着明天该做的事……<br/> 拐过胳膊肘弯,看到她家窗子。咦!明堂堂的窗纸上,还闪着老娘那颤巍巍的身影。老娘那把年岁,这么晚还没睡?<br/> 映儿推开虚掩着的篱笆门,急步迈进堂屋里,见老娘身旁堆着一捆捆萝?梗子。老娘摘着,一把把的萝?梗在她胸前跳动,爬满蛛网似的皱纹的脸庞,滚着豆大汗珠儿。映儿问道:<br/> “妈,你这是哪儿来的?”<br/> 老娘被吓得一颤,愕了会儿才答:<br/> “就今儿个劈下的!”<br/> 映儿眼一忽闪:<br/> “通过管理员了么?”<br/> “还……没……”<br/> “这东西该大家分着吃才对!”<br/> 映儿话音硬梆梆的,脸色一阵白一阵紫。她想:妈向来大大咧咧,咋这点玩艺儿倒放在眼里?哼,还有个自私根哩!她眼窝里浸着泪水,扭身出去了。<br/> 老娘知道女儿误会了。哼,水落石出才让你欢喜哩!她一捆捆地摘着,摘着,摘完装进筐里,背着向园子走去。<br/> 管理员福顺老汉正在浇水,水车叮儿叮儿作响。淀里引出的水沟弯弯曲曲,像一条条银白银白的长链子。映儿娘背着萝筐走到跟前,道:<br/> “福顺大爷,你还没睡?”<br/> “没哩,你也没睡?”<br/> “对不起,准让你着了急!……”<br/> 福顺老汉临近一看,见她把萝?梗摘得净光光,抖动着山羊胡子笑了:<br/> “我说咋没哩,原来你……”停了停又说:“这回大家可省了事,分了,直接泡到缸里……”<br/> 又拉扯几句,映儿娘才回家去。女儿还没回来,她心疼地叹口气:“一颗心挂在社里,总是那么积极……”又收拾收拾,独自睡了。<br/> 一阵鸡啼把映儿娘吵醒,睁眼一望,一缕樱桃红色爬上窗子,一摸女儿的被窝儿,空空的:“唉,当个团支部书记,真该长三头六臂……”<br/> 上工铃响了。街上这么多人呵,大姑娘小媳妇,老头老婆子……背着网,拥拥挤挤地向淀边走去,吵吵嚷嚷地说:<br/> “四十天没捞了,这回算憋足哩!”<br/> “汛期刚过,鱼儿正肥!”……<br/> 这时,前街老表嫂走来了,这是映儿娘顶投心儿的人。<br/> “哎哟,我说喜鹊老叫哩,原来你……”<br/> “哎哟,大妹子,你知我多想你哩!”<br/> 亲亲热热地说着,走进屋里去了。<br/> 几句家常扯过去,老表嫂把嘴伸到映儿娘耳底,哑着嗓子,细声细语地:<br/> “大妹子,你可不是拿个铜钱当月亮的人,咱办事要给孩子留道儿,映儿在村上担着个重要角色,咱不能有半点儿自私!”停了停,把声音压得更低:“映儿说昨晚你……”<br/> 福顺老汉忽地进来。昨晚,映儿娘把筐丢在园里,他赶来送筐的,听个话尾巴,追问道:<br/> “昨晚咋哩?”<br/> 老表嫂低下头不再言语,福顺老汉一看就明白了八分,便道:<br/> “昨晚的事我可知底细,可不能拿片好心换个驴肝肺!”接着,哗哗地把昨晚的事情说了出来。<br/> 老表嫂听完,两眼瞪成直棍儿:<br/> “这,这还是映儿托我来的哩!孩子怕……”她用手戳映儿娘一下:“个该死的,咋不早说哩!”<br/> “不成,我找映儿去!”老汉说着走出去。<br/> 映儿在领着人捞鱼。这儿一片沸腾!几十只小船,像一股旋风,呼呼地卷来卷去,这儿刷拉拉罩下大网,那儿上网的跳着大鱼……<br/> “这条少说有三斤!”<br/> “这条保险有七斤!”<br/> 岸边,三个舱早满啦!<br/> 福顺老汉直奔映儿走去,开口像响雷:<br/> “你这丫头子真官僚主义!”<br/> 映儿一怔,福顺老汉又说下去:<br/> “冤枉了你娘,快去赔礼……”映儿才明白,刚要答话,老娘“唿”地扔来个黑糊糊的东西。老娘气喘嘘嘘:<br/> “今儿个捞鱼,咋不肯跟娘说哩!” 她指那黑东西:“使使这新的……”<br/> 映儿一看,娘背来的是网,看样子怪结实。<br/> “这……”<br/> “这是娘打夜作织的!”老娘说。<br/> 映儿惊住了,望望大家,人们的眼光都汇聚在她们这里。望望福顺大爷,老汉笑迷迷地那么得意;望望老娘,直挺挺地望着红色的东方,清风吹拂着她的白发,飘起缕缕银丝……<br/> 多么美好的清晨啊,彩霞漫染着大地,大地辉映着蓝天,漫天漫地红艳艳的,白洋淀上像铺上一块玫瑰色的绸子,清凉的风儿吹来,荡漾起金色的涟漪……

强盗罪行铁证如山 毛公鼎

第8版()<br/>专栏:<br/><br/> 强盗罪行铁证如山<br/> 毛公鼎<br/> 毛公鼎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件青铜器,传说是在清道光末年陕西岐山县出土,开始是由山东潍县陈介祺收买得来。这鼎里面有铭文三十二行,共四百九十七字。它是传世青铜器鼎中铭文最多的一件。铭文大意是周王策命毛公?(毛公是封的爵位,?是铸鼎的主人名字)的记事:周王叫毛公?继承他先人的事业来辅助王室,并赏给他酒食、衣服、车马、兵器、仪仗等等。看铭文的语句文辞,和传世最古的典籍“尚书”里的“文侯之命”一篇文辞的语气有极相像的地方。郭沫若同志从这鼎的器形花纹上参证,断定它是周宣王时(约当公元前827—782年)的作品。这是西周末期标准的青铜器。这鼎在清末曾落入窃国大盗袁世凯之手,后归南京博物院(即解放前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蒋介石卖国集团是由南京博物院劫掠去台湾的。<br/> (梓溪)(附图片)

在上班的列车上(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在上班的列车上 陈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