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牧区大办农业 农区大办牧业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农牧双跃进
本报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在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农业和发展牧业同时并举的方针下,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巨大优越性,牧区公社社社队队大办农业,农区公社个个办牧场,自治州农牧业生产双双跃进。全州十一个牧区人民公社今年做到了社社粮食自给自足,七个农区公社畜牧业生产出现了大幅度增长的新局面。从此结束了历史上牧区农业落后、农区牧业生产发展缓慢的状况,揭开了自治州农牧业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1958年全州人民公社化以后,人民公社制度根本改变了过去分散的、单一经营的畜牧业生产状况,为自治州加速发展农牧业生产实行农牧结合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公社化后的1959年,全州十一个牧区公社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就抽调了50%左右的劳力成立了农业生产专业队,大力开荒造田,播种面积由1958年的七万多亩增加到十万多亩。今年牧区各公社又在整顿畜群合理安排草场的基础上,一般都以畜牧小组成立了常年食堂,从牧业上又节省出大批劳力投入农业生产,掀起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高潮。阿合奇县
(牧业区)新修整的大小渠道三百多条,增加灌溉面积四万六千多亩,使今年播种面积扩大了40%以上。帕米尔高原上的乌恰县,今年粮食作物面积就由去年的二万八千多亩增加到六万二千多亩,扩大了一倍多,小麦和青稞的总产量比去年有很大增长,从而使牧区公社的播种面积按人口平均达到了五亩多,超过了农业区的水平,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社社粮食自给自足。地处高寒山区的托云公社,全社两千八百多人除留够口粮和一部分饲料外,还出卖了三万斤余粮。
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广大牧区的人民公社走上了农牧结合、全面跃进的新阶段。由于牧区粮食作到了自给,根本上改变了牧区过去年年要靠大量出卖牲畜换取粮食和大量宰杀牲畜食用的状况(根据阿合奇县的统计,公社化前全县出卖宰杀的牲畜占总头数的20.39%,1959年只占2.13%),因而保证了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全州十一个牧区公社,自公社化后两年来,牲畜总头数已由1958年底的不到三十万头增加到四十七万多头,平均每年增长25%以上,比公社化前平均每年递增速度提高一倍左右。乌恰县随着粮食生产大发展,今年留给牲畜的饲料,由过去的二十多万斤增加到五十多万斤,单是可以用作饲草的青稞草和麦草就收获了一千五百万斤。因为牧区农田一般都是在气候较暖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发展,现在牧区草原上已经形成了以生产大队为单位的定居村落,在村落农田周围,农民们为畜群搭起了成千上万的棚圈,储备了大量饲料饲草,不但为牲畜过冬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基本上改变了过去大部分牲畜冬春两季要在远离农区的山区牧放,常常由于遭遇大风雪不能及时抢救而造成大批死亡的状况,并且还就地为农业积攒大量的优质肥料。目前自治州主要牧区乌恰和阿合奇两县,冬季在农田附近过冬的牲畜一般都占到70%以上,为农业提供的肥料约三亿斤左右,平均每亩在两千斤以上,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
自治州农业区各公社个个办牧场或建立了畜牧专业队。各农区公社都固定了领导,成立了畜牧业领导小组,建立起一套畜牧专业机构,扭转了过去顾了农业顾不了牧业的现象。今年农区公社在经营畜牧业生产上,还普遍实行了“三包”(即包工、包产、包财务)、“七定”(即定配种、定保胎、定幼畜成活率、定成畜死亡率、定体质膘度、定畜产品数量、定改良品种头数)、一奖的责任制度,因而基本上改变了农区牲畜发展缓慢的状况。农区公社今年畜牧业生产出现了配种受胎率高、保胎产羔率高、幼畜成活率高和流产少、死亡少、破坏丢失少的“三高”、“三少”新气象。
现在全州十八个人民公社为实现明年农牧业生产继续双双跃进,正狠抓冬麦田间管理和保证牲畜的安全过冬的准备工作。


第7版()
专栏:

发扬劳动人民本色 坚持参加生产领导生产
各族干部在生产第一线生根开花
本报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各族干部,在生产第一线生根开花,成为领导广大社员发展生产的骨干力量。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地区,农业区比重小,部分牧区经营农业的历史很短。许多世代逐水草而居的柯尔克孜族牧民,今年还是第一次荷锄扶犁种庄稼。为了尽快地帮助他们掌握和提高农业耕作技术,各族干部首先就成为学习先进生产经验的突击手和改革农业生产技术的带头人。乌恰县波斯坦铁列克公社的第三大队,今年计划播种五千二百亩冬麦,但是长期放牧的生牛生马,不懂号子,不能下田犁地,这个大队的副大队长埃木扎(柯族)便带头学习训练耕牛,在三天时间,就使十多条牛驯服地下田耕地。全大队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共训练出耕畜四十多条,大大加快了播种进度,到10月15日便超额完成了任务。由于各族干部处处带头学习,刻苦钻研,并把学到的东西迅速教给广大群众,虽然今年全县的夏收面积比去年扩大了一倍多,也提前半月完成了任务,秋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60%,播种期缩短了十天左右。
活跃在千里草原上的广大牧区干部,常年随畜群转移,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被牧民称为知心书记和爱畜队长。黑孜苇公社副社长艾买提(柯族),今年95%的时间都在牧场上,全社近一百个畜群每群牲畜多少、膘情肥瘦和放牧人员的工作情况,他都了若指掌,他踏遍了全社各个牧场,从春到夏为牲畜安排草场,作到畜群有计划地转移,并得到合适的牧放场所,使全社牲畜死亡率由去年夏季每月平均二十头降低到今年的一头半。9月初高山牧场一连下了三天大雪,气温突然下降到零度以下,他日夜巡查畜群,领导牧民护理牲畜,使羊群一只也未受损失。
各族干部在生产第一线上表现出不怕艰苦,不怕困难,勤勤恳恳的劳动人民本色,成为广大社员的知心朋友。阿克陶县县长科克里包萨克同志(柯族),今年一直在玉麦公社第三管理区蹲点。在夏收中,他发现一大队扬场进度很慢,原因是未组织扬场专业小组,也未利用晚风扬场,他立即帮助他们把专业小组组织起来,并和组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使这个队夏粮收获比去年提前九天地净场光。这个原来工作比较落后的管理区,在他的领导下,秋播工作连获两次优胜红旗。阿克陶县上山下乡的二百九十二名县级干部,实行每人每半月当一天管理员或炊事员,亲自做饭或清理账目。他们针对食堂未养鸡鸭、社员不习惯和很少吃菜的情况,特别抓紧食堂副食品生产。在他们大力宣传和亲自动手帮助下,全县四百十一个食堂共种菜六千三百五十九亩,养鸡四千五百零七只,每个食堂都有一定数量的奶牛和羊只。
各族干部在第一线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已形成制度。根据自治州地区辽阔的特点,各地普遍推行了“十四一”制,即:十天参加劳动生产,四天开会研究工作学习,一天和社员一起休息。自治州州级领导干部一年有六个月、县级领导干部有八个月、公社级领导干部一年四季都在基层工作。连日常事务非常繁琐的文书、会计,也能抽出一定时间参加生产。(梁鸣达)(附图片)
①慕士塔格公社三大队党支部是一个五好支部。图为该支部书记古里古里(塔吉克族,右第一人)和党员在讨论工作。
本报记者 武纯展摄
②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冰山公社的共青团员、模范社员琪拉,在高寒山区田里工作的情形。本报记者 雪印、武纯展摄
③乌鲁克卡提公社三大队畜牧第一队第二小组,柯尔克孜族七社员在挤马奶。本报记者 雪印、武纯展摄


第7版()
专栏:

戈壁新城阿图什
梁鸣达 平一
在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北麓,有一座绿荫笼罩的城镇,这就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首府阿图什。阿图什是一座新兴的城镇。1952年上半年,这里还是一片生长着骆驼刺的戈壁滩。当年下半年,布阿孜河洪水暴发,冲毁了原阿图什县所在地麦下提巴扎,党和政府将受灾的农户安置在这里,他们就是这里最早的居民。那年底,阿图什县党政领导机关也搬到这里来了。接着,迁来了更多维吾尔族农民和柯尔克孜族牧民,一幢幢房屋修建起来了。如今,在宽阔的大街两旁,绿树成荫,布满了雕有柯尔克孜和维吾尔族传统图案的房屋。市镇中心是一个能容纳数万人的大巴扎(集市)。大巴扎四周耸立着电影院、展览馆、邮电局、银行、新华书店和阅览室。商店里摆满了各族人民喜爱的日用百货,仅今年前三个季度,就出售价值达二百二十六万元的各种商品。每逢巴扎天,街上熙熙攘攘,农闲时还有来自数百里以外帕米尔高原和天山丛中的柯尔克孜族牧民,其中有些是特意骑几天马来看看自己的新城市的。1954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自治州党政领导机关就设在这里,成为柯尔克孜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郊新开的荒地已达三千多亩,许多新辟的果园,已供应给市场大量无花果、葡萄和各种水果,仅无花果即年产一百五十吨。
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也蓬勃地发展起来了。现在,这里已有设备完善的师范和中学,还有中级农业技术学校和气象、卫生人员训练班,每年为自治州广大农牧区输送各种建设人材。以前柯尔克孜族没有什么知识分子,现在新的一代知识分子,正在党的培养下大批成长起来。(附图片)
帕米尔高原上的新城镇 本报记者 雪印、武纯展摄


第7版()
专栏:

实现牧区农业生产的不断跃进
中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委员会第一书记 赵子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祖国的最西边,在帕米尔高原之上,地区辽阔,土地肥沃,牧场宽广,物产丰富,有着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途。自解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全州各族人民,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全力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从而使这一地区的面貌和各族人民的生活迅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自治州成立以后,全州以柯尔克孜民族为主的十一个民族的人民群众,实现了自治权利,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了他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性。几年来,他们在自治州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发展了合作化事业。到1956年,所有初级合作社全面实现了高级合作化,使农业首先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和民主革命结合进行的。而在农牧业合作化的同时,也完成了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在全州取得了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由于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鼓舞和农牧业生产的大跃进,全州人民根据党中央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的精神,迅速地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这一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发挥了它巨大的优越性,又获得国家在农具、技术和资金等各方面的扶助,就促进了农牧业生产更大的跃进。到今年,播种面积比1954年增加了80%。从1958年起,自治州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现在正向着粮食有余的目标前进。在畜牧业方面,今年比1954年牲畜净增77.5%,每人平均有牲畜五头。自治州建设飞跃发展的事实证明,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要高速度的发展畜牧业,必须有高速度发展的农业作基础;同时,畜牧业的高速度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的高速度发展。在农牧业大跃进中,我们对这一点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例如阿合奇县,1958年和1959年农牧业生产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粮食和饲料的自给自足,就使这两年的畜牧业实现了大跃进。该县1958年牲畜净增率达到28.85%;到1959年又剧增到43.93%。该县每人平均的牲畜由1954年的三头半,提高到1959年的十头半。在农业区,大量的发展畜牧业,可以用农业的副产品解决牲畜的饲草问题,同时,又可以用牲畜的优质肥料解决农业的肥料问题。这些事实说明,农牧业完全能够互相支援,共同跃进。
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解放前,这里文化落后,文盲众多,现在已有十所中学,六十三所小学,有党校,有科学研究所和技术学校,还出版了报纸。为了适应牧区牧放牲畜的特点,还建立了帐篷小学,使牧区极偏僻地区的适龄儿童,也能够入学。农牧区还建立了十一所农业中学和红专学校,普遍建立了业余学校,使干部、群众的文化水平大大提高。60%的人民已摘掉了文盲帽子,在业余学校里继续学习提高。现在自治州不但有了中学生,而且还有大学生,学生人数占到总人口的12.46%。州、县和公社,都建立了医院、医疗站,培养训练了大批医务人员。同时,由于普遍建立了食堂,广大群众能够吃饱吃好,身体强壮,疾病减少,死亡减少,生育增加,人口有了很大的增长,真正出现了人财两旺、人畜两旺的新气象。
自治州成立以来,我们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自治州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落后的柯尔克孜民族变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的民族,使生产落后的地区变成为社会主义的繁荣的地区。目前,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更好地响应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在过去已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全力作好农牧业生产工作,完成农牧业生产任务,争取农牧业生产继续大跃进。同时,还要相应的做好工业、财贸、文教、卫生等各方面的工作,使这些工作更好地为农牧业生产服务。为了完成以上的任务,按照自治州的情况,根据过去的经验,必须切实做好以下的工作:
首先,全力贯彻执行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是自治州当前和今后的中心任务,其他任何工作都要为农牧业生产服务。要通过宣传,使广大干部和群众都明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和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干部安心农牧区工作,使农牧区群众安心农牧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坚决执行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举的方针。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耕地面积还小,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扩大耕地面积,争取达到每人占有耕地面积六亩以上。在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应该重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的人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对立起来,这种看法和做法是不对的。进行农业生产,必须坚决执行农牧结合的方针。农牧业生产是互相支援互相促进的。按照自治州的情况,农业区有大养牲畜的良好条件,牧区也有大办农业的良好条件,农业区要大养牲畜,牧区要大办农业。只有如此,才能使自治州农牧业生产互相支援,共同跃进。各方面、各单位都要全力支援农牧业生产。要想尽一切办法,加强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并开展节约劳动力的运动,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的作用。要全面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尤其要兴办水利,改良土壤。这些工作做好了,就能促进农牧业生产继续跃进。
其次,加强民族团结,充分发挥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性。自治州有十一个民族,只有建立起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因此,必须继续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检查民族政策执行的情况;继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重视在各族群众中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的组织,使其成为领导群众斗争的核心。特别要重视培养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民族干部,这是加强民族团结,建立民族新关系,使各族群众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进的重要保证。
第三,依靠群众,开展群众运动。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群众的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都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参加。依靠群众的力量,任何工作都能做好,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第四,切实改进干部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要把群众的革命干劲充分地发挥出来,一定要改进干部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州、县、公社领导干部,长期在农牧区和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这对基层干部和群众鼓舞很大。广大基层干部也自觉地和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干部的强迫命令现象克服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州、县、公社领导干部到生产大队安家落户,分片包干,长期工作,负责到底,对做好基层工作作用很大。全州普遍推行的“二五制”“三七制”“十四一制”的领导方法,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好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还应继续予以发扬。
为了保证做到以上各点,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红旗,认真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我们过去的经验证明:凡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了群众和正确地运用了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这三个法宝的,就能够充分地发挥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第7版()
专栏:

帕米尔高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柯尔克孜族彻底改变文化落后面貌
本报讯 地处我国西北边疆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大跃进,教育事业也有了飞跃的发展。生活在帕米尔高原和天山丛中的五万多柯尔克孜族人民,文化落后的面貌已经迅速改变。自治州所属的阿图什、阿克陶、阿合奇、乌恰四个县,在解放前没有一所中学,现在已有高中、师范、初中等中等学校十所,学生有四千七百多人。全州六十三所小学,学生人数由解放前的五千多人发展到一万七千八百多人,占学龄儿童总数的90%以上,小学教员的队伍也由一百九十六名增加到七百九十三名,普及了小学教育。
解放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柯尔克孜族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为了适应牧区地广人稀和畜牧业生产流动性大的特点,还举办流动帐篷小学。最近几年又随着牧区大办农业、走上定居的新情况,兴建起了中学和大批固定的小学。1954年自治州成立,为了大量培养柯尔克孜族知识分子,自治区拨出十三万元,在自治州首府阿图什新建起设备相当完善的师范和中学。
维吾尔族聚居的阿图什县上阿图什公社,历史上素有“维吾尔族文化之乡”的称号,但在解放前全社一万八千人口中,识字的也不过一千五百人左右。目前这个公社已有初中、农业中学、小学共九所,还有业余初中、红专学校。1959年全社基本上扫除了文盲,被评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教先进单位。


第7版()
专栏:

在“世界屋脊”上
本报记者 宋政厚
号称“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位于我国最西部,东面是浩瀚的塔里木盆地,东北面是天山山脉,西北与苏联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两个加盟共和国接壤。许多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拉达克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等,都结聚在这里。这里,有数不清的大小河流,过去,每年夏秋,山洪暴发,这些河流全像脱缰野马,横冲直闯,高原上的交通就完全断绝。今天,我们在高原上旅行,虽然正碰上山洪暴发的秋天,可是公路四通八达,大小河流上都架有牢固的桥梁,汽车还是畅行无阻。同行的一位柯尔克孜族青年说:“如果在解放以前,碰上这种时候,你们早就寸步难行了!”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在1954年秋季成立的。在这短短的几年中,高原上究竟起了多大的变化,如果不是身临其境的人,对好些事情简直是难以想像,不用说那迅速发展起来的数不尽的农村,不用说那绵延千里的丰茂的牧场,就是一些新出现的城镇,也令人惊叹不已。有些城镇年青得还来不及起一个适合的名字。
那是一个漆黑的晚上,我们正在高原中部急忙忙地赶路,汽车穿过一道峡谷,翻过一座山梁,眼前突然涌现一座热闹的城市。大街上灯火辉煌,无数盏明灯宛如满天星斗,把山谷照得雪亮。在一条小河岸边,一座水力发电站正有节奏地歌唱着,和那远处采矿的爆破声,组成一支动人的交响乐。整个城市都交织在一种劳动的乐章中。
第二天,东方刚刚发白,我站在一座楼台上,环视山城四周。这座年青的城市规模不小,纵横有好几里,周围群山环抱,横贯中央的是一条小河,两岸摆满了商店、学校、医院、俱乐部和宿舍等,大街一直伸延到两边山腰,绿树成荫,清洁整齐。
秋天,帕米尔草原千里,羊肥马壮。在无数的河谷小平原上,社员们正忙着收割庄稼。我们来到紧靠苏联边境的一个叫“托云”的人民公社。这是高原上最好的牧场之一,有十万头牲畜在这里放牧。柯尔克孜人称这里为“托云”,意思是“吃得饱的地方”。这里,建立起人民公社不过两年,今年的牲畜总头数就比1958年增加65%以上。草原上也建立起了饲料基地和人工授精站,各种打草、剪毛的机械,代替了过去的镰刀和剪子。全社有五个生产大队,十九个生产小队,共二千八百六十一人。今年种地一万一千一百三十二亩,收粮食一百三十万斤,收油料一万五千多斤,面积比去年扩大了五千五百十六亩,粮油总产量比去年多收了一倍。在公社旁边的草地上,一群牧羊姑娘正欢乐地歌唱:
在青青的草原上,
我们是牧羊的能手;
在金色的田野上,
我们是种庄稼的好汉;
柯尔克孜人跨上骏马,
带着人民公社的幸福飞向远方。
早就听说柯尔克孜人热情好客。我们来到托云公社最西边的托云大队,刚跳下车,迎面就跑来了两个柯族青年,互相握手、拍肩,就像老友重逢似的。
这两个青年,一位是分管牧业的大队党支部书记亚生,年纪不过三十,由于童年就给牧主家放羊,在他那黝黑的脸上,已经留下与他年纪极不相称的皱纹。另一位是来牧场度暑假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买买提,他才十七岁,再过几天,就要作为柯尔克孜族第一代大学生,跨入新疆大学的校门。
因为畜群已经转移到秋季牧场,我们只好暂时宿在尚未转移的牛奶厂的帐篷里。这是两座用毛毡围成的圆锥形的蒙古包,设在一条小河边上,在离帐篷不远的地方,便是拥有两百多头奶牛和奶马的露天奶厂。奶厂里,一群身矮毛长、形如雄狮的牦牛,正在相互追逐嬉戏。身着彩色衫裙的柯尔克孜族妇女,挥动着灵巧的双手,挤着宛如喷泉的马奶。厂长苏来曼,走来向我们介绍奶厂的生产情况。他说在这草料丰足的日子里,奶厂一天至少能生产近千斤奶汁,这些奶汁除了供给大队里几个食堂食用外,还可以大批加工成各种奶制品,卖给国家。他把我们带到一个储存乳品的帐篷,拉开门帘,乳香扑鼻,里面摆满了一盆盆的奶油,一箱箱的酸奶疙瘩,篷杆上还挂着许多个满装着马奶的皮囊。
参观了存库之后,我们来到了帐篷。女主人一步赶前,轻轻掀开门帘,里面横放着一张长形木架,木架上摆着精致的大木箱。木架前面铺着几条花毡,按照柯尔克孜人的习惯,这是招待客人的睡铺。白天,这个睡铺便是待客的坐席。帐篷中央是生火烧饭的地方,挖有一个小坑,上面放着三角锅架。现在,男主人正在这里忙着给我们作最珍贵的食品——熬煮手抓羊肉。
女主人提来水壶,轻轻地给我们泼上三次洗手水,这是饭前的礼节。接着,奶油、奶茶、奶油煎饼、奶油炸糕和手抓羊肉,一盘又一盘地摆满了一个毡面。支部书记这时也活跃起来,又是敬酒、又是敬肉,并且按照他们的传统礼节,每在敬酒之前,总要对客人说一大段富有诗意的祝语。热情的主人慢慢由说变唱,考姆兹弹开了,歌声响起来了:
毛主席是太阳,
他照绿了草原,
他照亮了山岗;
马儿在奔腾,
羊儿在欢唱,
太阳照在我们心上;
我们人旺牲畜也旺。
夜幕徐徐下沉,畜群已经归圈,广阔无边的草原上,簇簇篝火开始出现,人们围着火堆在谈天说笑。三三两两的猎人,骑马背枪,来回在畜群四周巡视。秋天的牧场,水草丰茂,是一年中放牧的大好季节,可是,也是野狼常常出来为害畜群的时候。因此,每个大队都组织有几个好猎手,专门守护畜群。在新疆,许多柯尔克孜人都是打猎的能手,老猎人依明·巴衣沙里就是很不错的一个。解放以来,他打死的其他野兽不算,光恶狼就打死了一百多条。有一次,他上山去查看安放的铁夹,夹着了一条狼,但周围有十四条恶狼看守。这群狼发现了他,便从四面八方凶猛地扑来。他沉着地和狼群搏斗,击退了狼群的反扑,还打死了一条大狼。
夜色深沉,忽闪忽闪的篝火,给人们带来了睡意,谈笑声停止了,大家进入了甜蜜的睡乡。只有三三两两的猎人,还在漆黑的深夜里,警惕地守护着畜群。(附图片)
蔡斌 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