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
专栏:
提高生产小队领导水平,是巩固人民公社的重要环节
——读《甘肃省武威县二坝公社黄羊生产队第六小队调查报告》
甘肃日报编辑部
11月10日,人民日报第七版刊载了孙民、张永寿、王宗祺同志合写的《改进生产小队的领导方法——甘肃省武威县二坝公社黄羊生产队第六小队调查报告》。这份调查报告生动地反映了这个小队活动的各个方面。他们的活动、作法和制度,都合情合理,合乎党的政策。他们的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度,生动活泼的民主生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制度和小段包工办法,妥贴、周到、勤俭节约的生活安排,紧张、欢乐、亲如一家的日常生活,是那么亲切宜人,反映了农村人民公社的新面貌。这份调查报告值得有关同志参考学习。
贯彻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这是亿万人民共同的光荣的事业,但主要的责任仍要由农村人民公社来承担。生产小队是人民公社的最基层,是社员生产和生活的最直接最具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经过小队和群众见面,贯彻执行;各项任务也都要通过小队来发动和组织群众去完成。因此,提高小队干部的领导水平,办好小队,是当前巩固人民公社,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最重要的环节。这个调查报告详尽地、系统地介绍了小队的工作方法,读后觉得有几点值得反复咀嚼,广为推行。
头一条,就是要抓政策、抓思想。要把党的政策贯彻到底,交给群众,把群众的思想搞通,使群众变成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的战士。
要使人人自觉地发挥生产积极性,必须抓两条:第一,是党的各项政策一定要让群众反复学习讨论,说透想通;只有透了、通了,才能抓住实质,灵活运用,而且有创造性。实质是什么?就是六小队干部说的:“党的政策都是为了增加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多打粮食。”说得对!我们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生产,为了使人民过幸福的生活。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作什么工作,都要牢牢记住这一条,这是衡量一切工作作好作坏的标准。
贯彻执行政策,一定要说话兑现。六小队的干部说:“为人做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当干部,说话更得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要不,说了空话,社员们不相信,怎能够贯彻政策,领导好生产。”干部办事情一定要取信于群众。正是由于他们坚决彻底地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丝毫不苟,把超产奖励部分及时地分给了大家,按量按质和分等论价地处理了肥料问题,社员的干劲就越来越大,肥料就越来越多越好,生产天天向上了。
第二,是要做好政治思想工作。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当然,做思想工作,不只是一般地讲道理,发号召,最重要、最宝贵的是要抓一个“活”字,也就是六小队干部说的:“不但要看见社员们在做什么,而且要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他们用分片联系的方法,了解社员们在各个时期的思想情况,经常分析研究,抓住主要的思想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怎样作思想工作,这也大有学问。他们用的是依靠群众自己教育自己,抓住具体问题,提高到原则上,由实到虚,以虚带实地加以解决的方法,是值得推广的好办法。别人都随便用树枝子打牲口,王义文却找了些烂麻破皮条,拧了一根牛鞭子,用它吆喝牲口既省劲又不伤牲口。这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他们正是抓住这样的小事,反复地组织社员讨论,对社员进行勤俭办社、爱社如家、当家作主的教育。这样作,形式活泼,印象深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家都向王义文学习,纷纷利用“十边”空地种麻、割马莲、芨芨,搓绳,编筐,节约了队里的财务开支。他们把思想工作作活了。
第二条,是组织领导班子。不管办什么事,想办好,首先必须有一个健全的领导班子,也就是群众常说的要有好的掌舵的和带路的。舵掌得稳,路领得正,就可以不触礁搁浅,不走或少走弯路。怎样组织这个班子呢?这个小队的经验是:要认真地从社员群众中选拔好的带路人。这个小队的男女老少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就是文中介绍的四“参谋”、五“先锋”、三“后勤”,他们都是队里的积极分子。从他们当中推选代表组成了队委会,队委会的委员和积极分子就占了全队劳动力的三分之一,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地执行党的政策,从而充分地发挥了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作用。这些积极分子,政治纯洁,是经过历次运动考验的先进分子,是实干家,每个人都联系着一部分群众,他们都热爱集体事业,对公众的事情忠心耿耿,各尽所能,不但争先恐后作好自己负责的工作,还爱管社会主义的“闲事”。他们都是一些风格高尚的新型人物,小队的火车头。有了这样多的骨干力量,遇到事情,一个带两个,就调动了全体社员的积极性,一切事情就好办了。其实,各行各业、各个地方,群众都有自己的领袖人物,都有自己的诸葛亮,都有关、张、赵、马、黄等非凡的人物。关键在于作领导工作的同志,是不是去发现、培养和使用他们。只要
“三顾茅庐”,是一定会请出“诸葛亮”来的。
第三条,是民主管理。六小队的干部说:“若要好,大家搞。”这是作好一切工作的很重要的一着。小队是大家的小队,小队的事是大家的事。因此,大家的事必须大家办,集体管理,分工负责。我们所说的民主管理,就是遇事要发扬同群众商量的民主作风,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有些人尽管常喊群众路线,但是一碰到具体工作,就忘了这一条,认为自己能行,不和群众商量,迷信强迫命令能够快刀斩乱麻。错了。严格地说,要不要群众路线和走不走群众路线,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立场问题和世界观问题。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劳动创造世界,群众创造历史,因而作一切工作都要走群众路线。给群众讲清形势,讲明问题,交代政策,发动群众想办法,找措施,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
“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毛泽东选集》第三卷1097页)
六小队的群众路线贯彻得好,是因为他们不但解决了思想问题,而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民主生活的制度,经常召开队委会、积极分子会、社员会、小组会等各种会议,培养社员的主人翁态度,保证人人都有充分的发言机会。他们还有一个特别活跃的“民主炕”,在这里,领导和被领导、干部和群众亲如一家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倾心而谈。有了这样充分的民主生活,生动活泼的政治空气,就必然会带来“百人百计,百战百胜”的结果。每一个作领导工作的同志,都应该好好地想一想,自己和被领导的同志,是否也和他们一样亲密无间?是否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而且要研究一下,是否可以在本单位、本部门建立起适合自己特点的“民主炕”和一套健全的民主生活制度。
第四条,是巧用兵。为将之道,在于巧用兵。这就必须知兵、爱兵。也就是调查报告中说的,要因人制宜,合理组织,照顾特点,发挥专长,劳逸结合,爱护群众的积极性。这些充分体现了了解人、信任人、体贴人的精神,是保证人尽其才的好办法。作到这些,就能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就能以十当百,所向皆捷。六小队的劳动超定额运动和连年丰收,就是巧用兵的结果。话还得说回来,要想巧用兵,先要解决干部的思想问题和方法问题。眼睛里要有群众,真正承认“众人是圣人”,“千斤担子众人担”。同时,作风要扎实,像小队长张东元那样,对自己所领导的人的情况(经历、技术、脾气等)都一清二楚”,才能谈到知人长短,放手使用,体贴入微。缺乏这两点,或者其中的任何一点,要想巧用兵,便是一句空话。
第五条,是摸规律。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就看我们能否认识和掌握它。掌握了规律,就争得了主动,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就像调查报告中说的一年早知道,早看几步棋,一手抓当前,一手抓准备,及早动手作好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兵家常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务庄稼,就要知道天时、气候、土壤、种子和自己的兵马粮草的情况。前者是彼,后者是己,摸清了双方的底,采取有效措施,自己就主动了,就可以事半功倍,立于不败之地。例如,摸清了作物倒槎和施肥的规律,积肥的王柱国和文吉兆便作到了粪不进村就直接压到了地里,节省了往返运土运肥的劳动力。由于大家一齐动手摸农业生产的规律,今年的庄稼还在地里长着,他们对明年那块地种啥、干啥都有了底。什么是底?底就是基本情况,就是规律,就是科学的预见。尽管各个地方,各种事物的规律有自己的特殊性,但是,要做好工作、搞好生产,都应该学会摸底的本领,并本着这个底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第六条,是搞好小包工和定额管理。这是关乎到社会主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问题,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重要措施。赏罚不严明,分配不合理,要想调动人的积极性,是很困难的。现阶段我们还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工资制和供给制结合,因而农村人民公社一定要抓好“三包一奖”,定额管理,注意坚持小队的小部分所有制。要像六小队那样,实行劳力、土地、耕畜、农具四固定。这些固定了,人的心就定了,就可以增强社员的责任心,使大家一心一意地放手大胆地去干。有了这一条,才会有千方百计,才会有创造性。这些都是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基本政策。要抓好、抓透,首先得抓细、抓活。大兵团作战,离不了班、排活动,公社更不能忽视小队、小组的工作。因此,必须下决心扎扎实实地抓小队,抓小组,切实地实行小包工和劳动定额。在推行包工和定额管理当中,有的人怕复杂,不好搞,往往不是不搞,就是层层照搬,致使包工定额不切实际,不合理。农业上的活路大大小小不下百十种,是够复杂的。但是,不要怕,事情再复杂,只要领导重视,发动群众,没有办不好的。六小队实行了领导研究,逐件落实,亲身试验,群众修改的办法,就把各种定额都搞得切实合理。他们能搞好,当然别的队也可以搞好。
第七条,是抓生活。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要调动社员的积极性,使社员经常保持饱满的情绪,就必须思想、生活一齐抓。指导员讲话,加上事务长开饭,才能办好事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抓生活,首先要很好地解决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任何人每天不吃饭都是不行的。公社化以前高级社时,只是生产集体化了,而生活还是个体的。那时,家庭“食堂”办的好坏,只影响三、五人的生活。而公社化以后,生活也集体化了,食堂办的好坏,就会影响一、二百人的生活。因此,办好食堂是管好社员生活的中心环节。怎样才能办好食堂?六小队也提供了经验。他们首先注意选择管理员、炊事员、粮食加工员,把队里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品质好、作风好、成分好、办事公平的勤俭持家能手,派去办食堂。这就打下了办好食堂的底子。他们实行粮食交生产队集体保管的办法,制定了“上顿预 定下顿饭 ,食堂按量做饭,社员节约归己”的制度,生动地贯彻执行了“以人定量,指标到户,粮食到堂,凭票吃饭,节约归己”的政策,大搞家底生产,作到了食堂无剩饭,社员有余粮,保证大家吃好又节省。
生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按照大集体小自由的精神,除了保证共同的基本的需要之外,还应照顾一些人的特殊需要。就像文中提到的妇女走亲戚、串娘家,老年人出门骑牲口,青年人打篮球,甚至盲人王二奶奶的收入、穿衣和走路问题,等等,都需要管。这些问题管得好,就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大家对生产就越发起劲。他们所以能够搞得这样好,是因为干部老老实实地听党的话,明确了我们党办一切事情的目的,把生产和生活,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了起来。
第八条,也是他们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种精神贯穿在这个小队工作的各个方面:种冬麦,他们找出了不迟不早,冰冻前出三个小叶的时候最好;调兵遣将,他们是因人制宜,发挥专长,就连瞎子、老人、娃娃也都有力能胜任的活干,有收入,在信用部里有存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生搬硬套,就会把真经变成教条。美味的江南桔子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成了难吃的枳子,主要是因为它不适于淮北的气候土壤。领导机关的责任,是掌握政策、了解情况;而了解情况的重要目的之一,又是为了严肃而又灵活生动地贯彻执行政策。因此,我们的干部要贯彻政策,作好工作,就要提倡调查研究,提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7版()
专栏:
地质学要为农业生产服务
石工
地质学在发展工业中的作用是人所熟知的,地质工作者常以被称为“工业建设的尖兵”而自豪。但是地质学在发展农业中有什么作用呢?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农业生产活动是人们改造自然特别是改造地球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改造地球,当然得和大地打交道,当然要碰到地球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们正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这些规律才改造了自然,否则就会造成错误;而地质学正是研究这些规律的。因此,地质学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是大有用武之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质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为兴修水利和灌溉服务
水是庄稼的命根子,但是我国许多地方经常水旱失调。据记载,从公元前1766年至1937年,水旱灾共达二千一百三十二次。如马克思所说:“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利用运河和水利工程进行了灌溉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324页)这在我国也是如此,兴修水利成为农业的要务。
兴修水利就得有水。地下水的储量比地面水要丰富得多,而且经年不断,比较可靠。据考古学家查明,我国石器时代的村落多迫近江河,到四千多年前才散布平原形成都邑。人们发现了利用地下水的方法,是促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直到现在,地下水仍然是重要的水源。而要开发地下水,就得了解地下的情况,了解地下水分布、活动的规律,这正是地质学的任务。
有了水,还得蓄水备用。我国有些地方山多地陡,如不蓄水,水来易涝,水去易旱,因此需要大量兴修水库堰塘。水蓄起来是蓄在地上的,什么地方蓄起来最合适,这就要考虑到地质情况。譬如组成水库底部的岩石漏不漏水?大坝的地基结实不结实?只有探明了这些因素的底细,方能确定水库修在什么地方更好。
有了水,还得使它分配合理,这就要修许多引水工程。在引水工程中,总是要破土动工,凿石开山,这就需要了解地质情况,选择施工较易的路线,预防渠道漏水、塌方等事故。
水到田头后,如何用水,仍然有地质问题。水浇少了庄稼生长不好,浇多了会使地下水位升高。由于土壤孔隙的毛细管作用,像灯草吸油一样,会将地下水源源不绝地吸到地面。如果地面气候干燥,蒸发很厉害,水分不断跑了,水在地下溶解的盐分都留了下来,便会使土壤盐碱化。有些地方在开荒过程中,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因此用水也要研究地质,研究地下水的情况。
此外,如何改造钻井技术,使钻井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也是地质部门应该注意的问题。
为农业所需矿产资源服务
有许多矿产是直接与农业有关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制造肥料的矿产,如磷矿、钾盐、泥炭、硝石等,都是重要的肥源;硫磺、黄铁矿等能制造硫酸,而硫酸也是化学肥料的原料。
改良土壤时要用石灰岩烧制的石灰,以及粘土和砂等等,这些都是矿产资源。
制造农药要用胆矾、萤石等矿物原料。
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矿物很多。许多矿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还有待我们去发现。在公社办工业以后,许多小型的矿藏也成为迫切需要的了;农村建筑也需要作为建筑材料的矿藏。至于可以就地利用的煤和天然气等动力资源,更是农业所急需的。
为农业找寻上述种种矿产,是地质学无可推卸的任务。
为改善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服务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活的生物,受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极大,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风沙的袭击、洪水的冲刷、河流的泛滥等等,在地质学中把这些引起大地发生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很显然,各种地质作用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
例如由风、流水等地质作用造成的水土流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每年因土壤流失而损失的肥分,比全国所施化学肥料还要多。有的地方沟壑占到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主要由风的地质作用造成的沙漠,在我国面积和全部耕地相近,而且解放前还在不断扩展,许多地方受到流沙的威胁,耕地田园被它破坏。解放后经过积极治理,情况已有很大改变,但同沙漠作斗争还是这些地区面临的重要任务。
河流湖泊的地质作用对农业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黄河、淮河在解放前都是著名的“害河”。我们还有不少沼泽地需要疏干,不少盐碱地需要改良。改造自然的任务在其他方面还有许多,在这些斗争中需要运用地质规律。在这里,地质学成了一项重要的武器。
过去有一种思想,认为农业生产所要求解决的地质问题总是很普通很平常的,农业所需的矿产规模一般不大,用不着高深的地质科学技术。这种思想当然是错误的。首先,地质学为农业服务是极其光荣的任务。同时农业生产中的地质问题也并不是容易解决的。固然以往几千年中没有地质工作者下乡,农民照常进行了生产,但这并不表明地质学在农业中不重要。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农民群众在许多地方运用了地质规律,所以才取得了成绩。今天如能一方面将群众的实际经验总结提高,一方面用先进的科学与技术武装群众,就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拿打井来说,要使井打得是地方,打得恰到好处,就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井打少了,井的口径过小了,出水量会少,但井打得过多过大,出水量也会减少。有的岩层根本就不能有水。农业所需矿产的探寻也并不简单。过去所以觉得简单,是因为研究得少,没有钻进去。盐湖里有盐,看起来道理比找寻地下的金属矿简单,但要认识盐的分布规律,并不容易。许多小型矿藏也都各有特点,有许多规律要我们去认识。
在农业中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很多是如何利用地质规律来改造自然,这正是过去的地质学中特别薄弱的一环。过去的地质学,叙述地质作用多,阐明人类如何能动地用以改造世界少。譬如在地质学中讲风化作用,仅仅讲些成因原理,究竟我们能利用风化作用作点什么呢?没有。解放后我国农民却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许多地方石山造林成功,正是利用了这一规律,冬灌能使土质疏松,也正是利用了风化作用中水结成冰时体积膨胀能产生破坏力这一规律的作用。
又如在地质学的书中讲到流水的冲刷作用,仅仅讲到它的害处,但陕北人民利用了这一原理,引水攻沙,利用流水的冲刷力来开辟运河,以自然力改造自然。
在地质学的书中还讲到地震造成的山崩,可以堵塞河流形成湖泊。究竟我们从中能得到些什么呢?却没有讲。现在人们结合兴修水利考虑到,既然沙石天然崩塌堆积的堤坝可以经久不溃,造成湖泊,那么我们兴修水库是否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呢?这是一个重大的科学课题,在目前还只是一种设想,如果得到解决将对水利事业起着重大作用。
人类最初的地质知识的积累,便是主要从农业活动中得到,并服务于农业的。如在耕种、利用地下水、开凿运河中建立了对土壤、岩石、风化作用等许多方面的认识的,《禹贡》就是在农业生产得以发展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也都是在开凿运河中得到的。即使是找矿,最初也主要是为了制造农具。因此农业生产是地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一,在今天的条件下将更有力地推动地质学的发展。地质规律的运用,往往要求较长的时间、巨大的规模。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人民组织起来结成整体向自然斗争的时候,地质学才有可能得到广泛运用。我们必须加强主观努力,使群众得到地质科学的武装,不断总结和提高在农业生产中运用地质学的经验,使地质学与我国人口中最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结合起来,在农业的广阔天地中大显身手,并使地质学的水平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