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
专栏:
支援农业是教育战线的光荣任务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 刘仰峤
在党中央发出开展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和全党动手,全民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伟大号召以后,立即得到全民的热烈响应。现在湖北省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群众运动,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正在更深入更踏实地向前发展。在这个伟大的群众运动中,教育战线应当把支援农业生产作为自己最光荣的政治任务。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使教育战线的人们受到了极其深刻的教育。人们逐渐认识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迅速发展农业互相结合的方针,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针,从而逐渐认识了加强农业的深远意义。学校不仅要把支援农业作为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来对待,而且要把它作为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根本问题来对待。
我们兴奋地看到,从1958年教育革命展开以来,各级各类学校都不断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现在,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结合生产劳动,教育必须由党来领导,这个思想已为群众所掌握,形成了强大的物质力量。各级各类学校从教育革命以来,对支援农业的自觉性在日益提高,在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大办科学技术文化等各方面都作了不少的工作;对加速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业技术改造,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技术水平,逐步实现工农群众知识化等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反过来,通过对农业的支援,不仅使学校的政治思想情况发生了激剧的变化,而且对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发生了重大的作用。学校不断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是和广大师生随着教育革命不断深入,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的原则,有计划地不断地投入工农业战线直接从事工农业劳动和开展农业生产服务的各项工作分不开的,广大的师生从政治思想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实践中已经不同程度地体会到世界观的问题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世界观的问题不解决,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理论联系实际的共产主义教育原则的贯彻是谈不上的,当然在学校中培养出来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成为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对提高共产主义觉悟,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则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也是克服过去学校中严重的“三脱离”现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从而也就从各方面把支援农业作为教育战线的光荣职责之一。所以在党中央发出全党动手、全民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以后,教育战线支援农业就出现了新的高潮,也提出了新的问题,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解决,否则就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当前的和长远的要求,也会使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受到影响。这种新的高潮表现在各个方面。首先看到的是,农业中学的毕业同学,以高度的革命热情,抱着远大的理想走上了农业生产第一线,他们要在这个广阔的天地大显身手,虽然数量不大,但他们代表的是一支新生的力量,是会大有作为的;还有农村中全日制中小学毕业的一部分毕业同学,他们也响应党的号召,留在农村,要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光荣的农业战线,要把建设农村人民公社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还有一些城市的知识青年也要投身于这个光荣的行列。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走上农业生产第一线,对于加强农业生产战线,对于提高农村公社社员的文化技术水平,无疑地会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这不仅对解决当前农业生产战线上劳动力紧张的问题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逐渐消灭三个差别,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也有极重大的意义。
其次可以看到的是,农村中的全日制中小学适应农业生产季节,师生一起奔向农业生产第一线,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城市中的全日制中小学也开始在农忙的时候积极投入近郊区的农业生产运动。在高等学校中,也更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除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参加生产劳动外,并且从各方面进一步展开了对农业战线的支援,力求对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做出更多的贡献。如根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要求,全面而又有重点地开展科学研究,总结群众的生产经验,探索农业生产的规律;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提供资源资料和技术资料;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培养农业技术干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等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局面。这对促进农业生产,促进教育革命不断深入也都是有重大意义的。低估这个意义也是不对的。
再其次,我们还看到各级各类学校除直接从各方面支援农业外,一般都根据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的原则和“一主二辅三结合”的精神,在全面安排生产劳动时,把大种蔬菜、副食品的生产作为经常参加劳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减少对学校的副食品供应、搞好学校生活、养成师生的劳动习惯也都是很有意义的。
最后,我们还看到部分学校正根据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到农村建校。这是一个远大的战略部署,更是需要提到高速度地建设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高度原则来认识的。实践将会证明它的深远意义。
上述情况表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的得到贯彻,特别是教育与农业生产劳动的结合有了新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欢欣鼓舞的大事。应该说是在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取得的新胜利。为了巩固这个胜利,并进而扩大这个胜利,就还必须认真地解决在这个新高潮中提出的新问题,特别是以下几个问题,我认为有集中解决的必要:
第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业为基础的教育问题。要从理论上实践上说明“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动员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不是什么权宜之计,而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战略方针”。是“正确地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使人们认识到贯彻执行这个方针是全党全民的政治任务。认识到“发展农业是光荣的事业,农业劳动是光荣的劳动。农业劳动不但是建设农村人民公社的重大事业,而且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极其重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做教育工作的必须把这个问题提到共产主义的原则高度来对待。为把教育革命进行到底,必须从各方面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教育人们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农业劳动,更好地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的方针,进一步地从思想上解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努力促进知识分子劳动化,工农群众知识化。确立体力劳动是人类各种社会生活第一需要的唯物主义观点,明确农业劳动在什么时候都是衣食之源,批判那种认为到共产主义社会就会消灭体力劳动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错误观点。树立体力劳动和农业劳动是消灭不了的唯物主义观点。要懂得没有体力劳动,不仅谈不上物质财富的创造,而且也就不会有文化。体力劳动永远是人类社会的第一需要,体力劳动是最光荣的事情,轻视体力劳动的观点是剥削阶级的观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这种观点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这就说明在共产主义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方面谁战胜谁的斗争,仍然是尖锐的斗争,如果任其自流,不把社会主义的思想革命进行到底,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群众运动中,有少数青年不愿留在农村,轻视农业、轻视农业劳动的思想,需要加以纠正。劳动教育要针对三个差别,进行长期的艰巨的工作。这样加强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教育就有了更深远的意义。不论从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来看,也不论从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来看,都会发生巨大的作用。
其次,要根据党的方针路线,今天和明天的需要,就发展速度、学校布局、学校制度等各方面,来进一步全面解决在大好形势下提出的一系列的具体问题。应当看到,在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实现以前,农业战线上劳动力紧张的现象是不能够最终解决的;反过来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又迫切地需要科学技术文化,没有相当数量的有文化有技术的青年,也是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的。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这里就提出一方面要尽量挖掘劳动潜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就提出了如何兼顾到教育事业的特点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需要,全面安排的问题。这从加强农业生产上来看和促进知识分子劳动化、工农群众知识化,逐步消灭三个差别上看,都是必要的。所以,对于毕业后自愿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学生,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农村中毕业后不能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要教育他们留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使他们认识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是大有作为,需要知识青年大显身手的,向他们说明无产阶级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升学读书进一步提高政治、文化水平也是为了更好地参加生产劳动建设社会主义,所以不能升学而奔向农业生产第一线是光荣的事情。毛泽东时代的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完全结合起来,到建设的最前线去,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这样才不至于辱没毛泽东时代的青年的光荣称号。农业中学的毕业生基本上要全部留在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农业中学更要把劳动教育作为共产主义教育的根本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使学生不仅在课堂讲授中受到教育,而且使学生在各种劳动中从思想感情技能习惯方面都受到深刻的教育,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改造世界建设新农村的一代新的劳动者。以上所述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为适应国家建设的要求,现有的全日制中小学原则上还是要保持全日制,而且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所以文教战线要根据各个学校党的领导强弱和教师的政治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的不同情况,分类排队,进一步研究推行教学改革的具体步骤。各类学校都必须坚决、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劳逸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高等学校除继续在劳动力、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大力支援农业外,为了进一步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促进高等学校的教育革命,还应当有计划地抽调一批干部,根据省委指示去帮助农村的工作,认真地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问题。在学校中也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提高师生的共产主义觉悟,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果不改造思想,抛弃过时的东西,不研究新的问题,接受新的事物,就会脱离群众,就会被时代甩在后面。必须明确认识,我们要攀登科学高峰,必须无例外的加强劳动教育,有计划地要他们参加农业劳动,不让他们完全站在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外边。
第四,还要看到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以后,党的政策方针为群众所掌握,干部、群众的觉悟进一步提高,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生活合理的安排,劳逸结合的问题得到进一步贯彻解决,群众就会进一步地迫切要求学习科学技术文化。这样,如何进一步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办好业余教育的问题就必然要突出起来。特别是在大量知识青年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以后,一方面他们将会在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同时,将文化输送到农村,另一方面,他们在参加生产后,也必然更感到提高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对建设农村人民公社的必要性而提出继续提高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要求。群众和他们的要求,都是合理的,我们应该合理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现在当加强农业战线、节省劳动力充实生产第一线的时候,更要全面安排业余教育。所以必须坚决地全面地贯彻党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加强业余教育的领导。
最后,还必须提出的是,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有赖于各级党委的全面安排,统一领导,但关键问题还在于学校党组织的加强,学校没有坚强的党的领导核心,一切都是谈不上的。所以在集中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就要认真地整顿学校的组织,加强学校党组织的领导,随着教育革命的不断深入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在党的领导下,还要加强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政治文化业务水平,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大好形势下的新要求。
第7版()
专栏:
做好养猪的气象服务工作
中央气象局副局长 饶兴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部。各种生物在其生长发育的全部过程中,都受着气象条件的影响。认真研究各种农作物、牲畜、家禽等等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找出其“要什么、怕什么”气象条件的规律,以便通过人为的努力,充分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气象条件,避免和防止不利的气象条件,是促进农业、畜牧业高速度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气象部门的主要任务。
猪是动物之一,当然也受着气象条件的影响。我国农民有数千年养猪的悠久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集中成为许多的农谚。如:“梅雨纷纷落,仔猪病疫多”;“不怕阳光一大片,只怕贼风一条线”;“猪过一冬,一半落空”。湖南新化县农民养猪用气象的经验是:“小猪要游,大猪要囚。猪往草里拨,长毛肉不多。冷天生猪崽,栏内要烧火;热天生猪崽,栏内通风过,食要按时料要足,栏要朝南地要干。天气燥热疾病多,不冷不热最适合。”这些谚语科学地说明了养猪业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我国的养猪事业,自中央提出大养其猪的号召之后,有了飞速的发展。饲料基地已纷纷建立;在饲养管理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一支专业的养猪队伍已经基本形成。所有这些,都为大规模发展养猪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还存在某些问题。如某些地区仔猪成活率不高,增膘较慢,疾病传染较多,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经过我们调查研究和实践证明,不善于掌握和控制气候条件,是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发育,以至生猪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发育的气象因素,主要是外界天气的突然变化,促使猪舍内的温度、湿度发生剧变。这时,如果猪舍的温、湿度不是由人工控制,就将随着外界天气变化而变化;如果猪舍构造能御寒防暑,人们又能充分掌握猪对气象条件要求的规律,就可以按照未来天气变化的情况,对猪舍内的温、湿度进行控制,调节适宜猪生长发育的环境。猪舍内的温度条件适宜,猪的新陈代谢作用正常,精神饱满,食欲增加,即使饲料略粗,也能很快增膘,同时,因为身强力壮,还能抗寒、抗热、抗病。如果温度过高、过低,猪体内新陈代谢作用就不正常,猪的精神欠佳,食欲不振,即使喂精饲料也增膘不快,或掉膘,而且因为体弱身衰,容易受寒中暑,甚至死亡。湿度主要关系着猪体内水分的蒸发,而水分的蒸发又影响着猪体热量的散发。因此,湿度和温度是互为条件,互相影响的。特别是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温、湿度骤升骤降,变化剧烈,如果不加以防护和调节,猪就不易适应。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冷暖交替季节和寒潮侵袭时期。至于生猪调运,气候的适应与否,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生猪都习惯于本地的气候条件,一旦在运输途中遇到骤冷骤热和异地气候的不同,常易致病。此外,气象条件对生猪还有一些间接的影响。例如,引起生猪发生流行病的病菌或寄生虫之类,它在气象条件适宜的时候,就容易繁殖和传播,使生猪染病。由此可见,温度和湿度对生猪的饲养管理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般说来,适宜于猪生长发育的温度在摄氏十度到二十五度之间,相对湿度在40%—75%。但是,猪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是因地、因时、因品种、因气候、因生长发育阶段、因设备和饲养管理水平的不同而不同的。根据各地气象部门的研究,在内蒙古赤峰一带,温度摄氏十度到十二度、相对湿度30%—40%左右,最有利于猪的生长发育;而在湖南郴州一带,则以温度摄氏二十度到二十四度、相对湿度75%左右为最适宜,两者相差很多。即使在同一地区,如果季节不同,其适应的温、湿度条件也有不同。根据山东莒南县板泉人民公社的材料,母猪和仔猪,秋季以摄氏十度到十五度为宜,春季则以摄氏十五度到十八度为宜。不仅如此,处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猪,对温、湿度的要求也不同。浙江义乌县二十三里公社实验证明:仔猪和母猪,以温度十五度到二十二度、相对湿度65%—75%为宜,而肥猪以温度摄氏十二度到二十度、相对湿度70%—80%为宜。因此,要使气象服务工作适应这种错综复杂的要求,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要靠当地群众、畜牧业生产部门和气象部门共同努力。
创造适合于猪生长发育的猪舍小气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由于猪舍具有防风雨、保温等等作用,所以猪舍内的温度、湿度、光照、风、雨等气象条件都和自然界有所不同。在猪舍内部各个部分,各种气象要素也有很大差异。例如猪舍内不同高度之间,向阳和背阴处之间,温度和湿度等气象要素都有很大差异。而不同设计的猪舍,其小气候特点又各有不同。湖南新化县天龙山农场1958年建场之初,由于没有掌握气候变化,再加缺乏饲养管理经验,猪受灾害性天气影响很大,死亡率较高。1959年4月新化县气象服务站和气象学会,在场党委亲自领导下,对猪舍进行了温、湿度变化的观测,开展了群众气象服务工作,结果,猪的死亡率降低到0.13%,发病率降低到3.4%,仔猪成活率提高到97%,全场基本上实现“六无”(无猪瘟、无丹毒、无肺炎、无流产、无空怀、无仔猪死亡)。
气象条件不仅对生猪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对于猪的繁殖、采精、配种、满怀、保胎、产仔等以及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均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地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使猪繁殖快、得病少。猪的人工受精,根据已有指标,不宜在阴雨天进行,而应选择在天气晴朗、温度摄氏十度到二十度左右时进行。同时人工受精器的聚精杯的温度宜保持在摄氏二十五度左右,以便延长精子寿命。河南南阳英庄人民公社万头猪场根据上述指标,用一号乌克兰猪和本地母猪杂交,结果一胎产仔二十一头,比阴天发情配种的一头母猪多生了十五头,提高繁殖率两倍多。在猪的发病和治疗方面,气象条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化县天龙山农场今年2月有两头猪生病,全身瘫痪,不能行走,经五十七天的治疗无效。后经气象员与畜牧技术员共同调查研究,才弄清是由于长期低温、湿度大而得的风湿症。后将这两头猪抬到另一个地区饲养,改变了气象条件,猪舍温度经常保持在摄氏十度到二十度左右,相对湿度在72%—78%,晴天打开窗户,寒潮来了生火加垫草,堵风洞,饲养上稍加精料,结果只经过三十七天时间,两头猪就完全恢复健康,病愈后四个多月,平均每月增长二十多斤。群众称赞说:“气象准,气象灵,不用药,不打针,利用气象治猪病。”
虽然,在养猪气象服务方面,各地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目前这些经验还是零碎的、片断的,而且还不成熟,需要系统地总结和提高。此外,养猪气象服务工作尚未全面展开,有的地区做得好些,有的地区则还未行动起来。为了使气象工作更好地为养猪业服务,适应各个地区和各种不同猪的品种的需要,把服务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和扎实,当前,应注意抓好以下三件工作:
第一,建立和健全生猪气象服务网。这就是要以国家气象台、站为骨干,以公社气象哨、组为基础,在畜牧饲养场、队中普遍建立起气象哨、气象组。各地在建立和整顿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尽可能不占用或少占用劳动力,应该贯彻自愿、自建、自管、自用的原则,人员一般兼职、不脱离生产,既是饲养员,又是气象员,做到兽医、饲养、气象三结合,使气象服务工作成为科学的饲养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农民群众所积累的经验,书本上课堂内是找不到听不到的。认真地总结这些经验,对发展和丰富我国畜牧气象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同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找出猪“要什么、怕什么”气象条件的规律。这些规律,找得愈具体,愈切合实际,就愈能适应养猪事业的需要。
第三,为了使气象服务工作做得更好,还应积极地进行试验研究工作。为此,应定时地在猪舍内观测温度、湿度的变化以及猪的生长发育状况。观测在什么样的温、湿度条件下,对猪的生长发育有利或不利。这样,既可以验证从群众中来的经验,又可以进一步加以总结提高,如此反复验证,不断补充,就可更好地掌握生猪生长的天气规律。为了能创造出适宜于猪生长发育的环境,必须加强对猪舍气候的控制。猪舍的建筑,一般要求“冬暖夏凉、通风干燥、阳光充足”。这些要求,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猪舍的建筑上,要做到既能达到节省投资,保持舒适,又能降温防暑、防寒增温的要求。此外,还要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广泛开展有关防寒防暑各种措施的试验研究,以便结合天气演变的情况,适时地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猪舍的气候,以利于猪的生长发育。
第7版()
专栏:工农论文选
“终点”和“起点”
上海中兴胶木电器厂工人 徐福森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得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否则,心中无数,没有个底,就一定做不好工作。譬如赛跑,总要有一个明确的起点和终点,运动员才能迈开大步,互相竞赛,高速度向终点冲刺。我们做工作也得有一个明确的起点和终点,这样,才能脚踏实地,自觉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但是,决不能把每个终点绝对化起来。我们的工作,是由一个个阶段,一个个具体过程组成的,一个阶段的终点,又是下个阶段的起点,永远不会完结。每一个终点只是从相对意义上来讲的。对前一阶段来讲,是过去经过努力达到的终点,对下一阶段来讲,又是另一个引导人们做出更大努力的新的起点。如此不断推进下去,我们的革命事业、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地向新的目标前进。
我们每天的工作,每天的生产和下一天,下一月,下一年的工作和生产,都有一个起点和终点的关系。例如,我们工人从事劳动生产,每天都有一定的生产指标。其目的就是为更好地完成月度、年度生产指标创造条件。一天的生产指标,作为一天奋斗的终点;今天达到了这个终点,到了明天它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一切已经到达的终点,对我们工人阶级来讲,都将是另一个新的起点的开始。我们必须脚踏实地,认真地对待每一阶段的起点和终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没有一天、一月、一年、一个阶段的胜利,也不会有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
我们厂里技术革命运动步步深入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个道理。原来全厂所有的压机,都是用手工操作的,这样不但劳动强度很高,而且也妨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上半年度,我们在党支部领导下,开展了以“四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针对手工操作的压机“开刀”,把它革新为油泵化压机。这个重大的革新项目实现后,不但使我们压机工人从此摆脱了笨重的体力劳动,而且也促使产量猛增了三倍,质量也比以前提高。当时,有些人说:“压机车间已彻底解放了。”他们认为已到达了
“终点”,今后再也没啥可以革新了。但是,我们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仿佛才尝到技术革命的一点甜头,抱着永不知足的精神,继续进行巩固推广提高工作。在当前开展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中,我们压机工人把原来革新成功的油泵化压机,又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将分散的压机改装为“一条龙”,实行连续化生产;这样,就由原来一人操作一台压机,做到一人操作两台、三台压机。我们到达了这个终点,立即又把它当做起点,设法对压制产品的模具“开刀”,从原来一个模具出一只产品,革新为一个模具同时出两只、三只、以至更多的产品,最后,终于试验成功了一个模具最高出十九只产品。这样,压机车间不但做到大幅度增产,而且还节约了10%的劳动力。现在我们又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向全盘自动化进军。这种起点和终点的相互交替,就意味着不断发展,不断前进。这正生动地说明了,打破现状才有进步,而安于现状就堵塞了前进的道路。永不满足于现状,才能永远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