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一幅光辉的历史画卷
——评猴场人民公社史《挡不住的洪流》
马文兵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每读过一部优秀的作品,总是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思想中增添了新的因素,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贵州省文艺编辑训练班整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猴场人民公社史《挡不住的洪流》就是这样的作品。这部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独特的成就,是群众创作中一个新的重要的收获。
猴场人民公社,在贵州省望谟县,这里居住着苗、布依、汉等几个民族。三十年来,这个多民族的偏远的山区,和祖国其他地方一样,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部公社史,详实地记录了猴场人民三十年来的生活和斗争,而特别色彩浓重地描绘了大跃进以来的时代面貌。它是历史的最真实的写照,又是对党对人民最热情的赞歌。

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就成为衡量一部作品的重要原则。公社史在反映现实上有自己的特点,但在这点上和文学的其他样式的要求是一致的。《挡不住的洪流》的最重要的成就,就在于它反映现实的深刻和广阔。它以人物为中心(主要是劳动群众中的先进人物),选取典型的重要的事件,鲜明地描写了历史发展各个阶段中不同阶级的精神面貌和矛盾斗争。
掀开书,是三十年代,这正是漆漆的黑夜,却也有星星的野火。在黑夜中,这野火是人们的光明,是人们的希望。
这个地区的封建反动势力,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号称“苗王”的小罗山就是代表人物。他自派捐款,自养兵丁,自制法律,自设刑场。敲骨吸髓,胡作非为,敲诈钱财一不顺心,就把人砍死或活生生地丢入他的“龙洞”。仅是这个吃人的龙洞,短短二十年间,“就吞下了两百多条性命,洞底白骨山积,洞边的黄土已被历年的血污浸成了黑色。”他“划地遮天,独霸一方”,看来是个“土皇帝”,实际是和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在一起的。而且反动政府给他戴上许多堂皇的冠冕。因而小罗山不仅是封建恶霸的一个代表,他的统治也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奴役人民的基础,他体现的是吃人的反动统治的共同特色。
处身在这样的黑暗现实里,人们该怎样生活呢?是忍受还是反抗?长期浸泡在血泊恨海里的劳动人民,逐渐认识到只有斗争才能生活下去。他们发出的不是低微的悲叹,而是雄壮的吼声。《卡塞的怒吼》,像最好的录音机一样,准确地录下了卡塞人民愤怒的吼声。我们听到的吼声尽管是通过“录音机”播送的,然而它仍具有震撼心灵的强大力量。小罗山是狰狞的魔王,他手下又有几百“吃人不吐骨头”的爪牙,他还有各种各样杀人的武器和反动政府的支持;而人民是手无寸铁,这就决定了这场斗争是激烈、残酷的。然而人民的英雄形象,正是在这样壮烈的斗争中,一个个站立起来了。那忠厚热情、深谋远虑的王老怀,那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的王老禄,那自动为群众冒险弄盐的周铁匠,那挺着大肚子上阵的罗么妹,都光采照人。尽管在斗争中不少人牺牲了,同时缺粮又少盐,只能吃草根树皮,但他们仍情绪高昂地坚持斗争,充分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自然,也有少数被生活压软了骨头的人。韦鸦别就是例子。他“是个三天不说两句话的老好人”,“成天除了做活路就是抽叶子烟,从不敢沾惹一点是非。”即使这样,现实也不允许他苟安,灾难一件件降落在头上。挨打、赔钱、损了大牯牛,差些连性命也丢了。他的软弱屈从的性格和王老怀等敢于斗争的人们正好是鲜明的对照。两种性格、两种命运,向我们揭示了这样的真理:委曲求全、逆来顺受,让敌人掐住脖子而不敢还手,希望敌人发善心而不斗争,是死路一条;反之昂首挺胸、勇敢反抗,不是低声下气地向敌人乞怜,而是用铁拳回击,才是活路。
《卡塞的怒吼》只是斗争的开始,虽未取得彻底的胜利,却使人们明确了生存的路。后来革命的烈火更熊熊地燃烧起来,由于取得党的领导,使群众的斗争由自发到自觉,由找不到出路到节节胜利。不屈的猴场的人民,终于看到了《小“王朝”的末日》。黑夜过去了,新时代的曙光照射到了这里。
时代的车轮继续滚动着,革命不断向前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又开始了一场新的斗争,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这斗争是尖锐的,复杂的。它在《挡不住的洪流》里得到了深刻的反映。经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恶霸地主被消灭了。但残存的地主富农分子总在暗地里进行破坏活动。像谢少清,这个当过伪甲长、连长、受过人民法院制裁的坏家伙,反动的心就一直没死。他煽动落后的社员闹事,拉拢糊涂动摇的干部,诬害坚强的领导骨干,挑拨中农贫农的关系,并且组织匪徒武装向人民政府进攻。他的罪恶活动,虽然也引起了一阵风波,但那是容易被打垮和平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两条道路上,对以少数富裕中农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较之对少数坏分子的斗争,是更为严重和艰巨的任务。《挡不住的洪流》的可贵之处,正是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敌我矛盾的反映上,而是深入挖掘,从生活中提炼了一系列的艺术形象,全面地表现了这一时期阶级斗争的面貌。有对受了资本主义思想严重影响的贫农的斗争,有对犯右倾错误的干部的斗争,更主要的是对各种各样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自发势力代表人物的斗争。书中写下了十几个这样的人物形象,他们各有特点,但在其特征里无不渗透着共同的阶级本质。《草苗争长》中的王绍华,是个投机取巧、精明能干的人,他一心想做生意发财;
《“万能人”入社》中的罗华明,号称“万能人”,有一身的本事,不光种庄稼是把好手,而且
“年轻时学得许多手艺,既是木匠,又是铁匠、石匠”。同时儿子、媳妇、姑娘、也都精壮能干;而《老魔公改行》中的老魔公,又是一副面貌,他靠求神送鬼就能换得吃喝,好吃懒做,庄稼活都叫女人干。这三个人的性格和思想面貌很不相同,但一致的是都不愿意走合作化的道路,以自己的特点作为抗拒社会主义改造的盾牌。也有这样的人,并不是顽固地坚持走资本主义道路,甚至随大流入了社,但总是动动摇摇,一遇机会还跟着富农兴风作浪,《耕牛入社的风波》中的吴照明就是这样。《风浪》中的狄官福、狄光耀,则又是一种情况。狄官福曾受过伪乡、保长的欺压,因而清匪反霸、斗争地主他很积极,当了农会主席、乡干部。但慢慢地革命热情不如先前高涨了。加之身为族长的受人尊重的地位,养成了唯我独尊,自以为是,爱人奉承,厌恶批评的坏作风,于是渐渐地离开了政治,离开了党,而差点被坏分子拉下泥坑。狄光耀,开初革命也很积极,是土地改革时的村长。因为土地改革给他带来的利益不大,工作就敷敷衍衍了,抛开革命寻求发家致富之道,结果被反革命分子拉向反动……对这些人物形象,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一个个单独存在的意义,而应该把他们看做一个整体,从总体上认识它,才能理解农村的阶级斗争是何等的复杂艰巨。在一部公社史里能够如此真实而深刻地反映自发势力代表人物的精神面貌,是非常可贵的。

《挡不住的洪流》不仅对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代表人物进行了生动的艺术描绘,更主要的是刻划了许多性格鲜明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猛士、闯将,李和清、伍石宝、谢老四等等都是代表人物。《激流》中的伍平安,《风浪》中的谢顺舟都写得栩栩如生,突出地表现了他们优秀崇高的思想品质。这一切,有力地表明了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意义,显示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强大。因此尽管经过严重的斗争,猴场人民还是很快地由互助组走上了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大道。
1958年,我国人民获得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三大法宝,现实变的格外光辉灿烂。这部公社史以彩笔描绘了大跃进的图景,表现了人民群众高涨的共产主义热情,歌颂了三面红旗的伟大胜利。
在大跃进中间,像全中国一样,猴场人民公社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这儿过去是阴云密布、烽火满山,现在银光辉映,炉火熊熊;
“从来不知道毛铁是树上长的呢,还是土里生的”人,现在修起了自己的高炉,世世代代刀耕火种用着粗钝的镰刀锄头,现在自己制造起播种机、插秧机来了,……
现实是人改变的,人在改造现实的过程中也改造着自己。因而革命的深入,最深刻地体现在人物精神面貌的变化上。《挡不住的洪流》生动地反映了这种变化。韦鸦别的儿子韦昌禄没有继承父亲的懦弱性格,而成为党的精明能干的干部,父子俩相差悬殊的精神面貌,反映着不同的两个时代。广大群众不再是那样拘谨保守,而是高扬着革命的热情,意气风发地劳动着创造着。这部公社史刻划的许多形象都是活灵活现可敬可爱的。像《炉火红心》中的罗小三,胸膛里真是跳动着一颗红通通的心。他忘我劳动,敢想敢干,由一个炼铁门外汉锻炼成不断
革新创造的炉师,由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出
色的炼铁厂厂长。特别令人兴奋的是,刚解除束缚的妇女,在各个平凡的岗位上,都闪耀出照人的光辉。像《姑嫂之间》里的韦金妹,谦虚恳直又宽厚,她那高涨的劳动热情和顽强的
毅力更是感人。月亮没落就下地割秧青,看到犁田缺人就自动学犁田。犁田不仅是沉重的劳动,而且当地还有着“姑娘犁田,天旱三年”的迷信观念。她既不怕艰苦,也不受旧传统的束缚,决心学会犁田。《韦妈妈》中的罗么妹的事迹也很动人。她是公社托儿所的保育员,人们却尊称为韦妈妈。她耐心地勤恳地做着盘儿抱女、洗屎洗尿的工作,爱别人的孩子胜过爱自己的,工作忙的时候宁肯让自己的孩子哭也要把别人的孩子照顾得好好的。托儿所孩子增加了,被子不够盖,她主动地把自己“土改”分到的一直没舍得盖的好棉被拿来了。从这些行动上,我们看到她身上迸放的正是金灿灿的新思想的火花。这儿谈到的先进人物,只是例子而已。在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中,先进人物并不止一个两个,而是成千上万。这部公社史努力表现的正是劳动者的光辉群像。《协作曲》
《红旗儿女》中描述的青年一代,全都是朝气蓬勃,充满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一系列光辉的劳动人民形象,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谁是我们时代的英雄。
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解放前,由于统治阶级的压迫歧视和挑拨离间,造成了各民族间的猜疑和仇恨;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教导下,人们真正懂得了万恶的旧社会制度是造成民族矛盾纠纷的根本原因。在共产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建立起崭新的友好关系。《亲人》这篇作品,通过郑志华和班六妹这两个劳动妇女在协作劳动中由陌生到了解、到产生母女般感情的描述,生动地表现了汉、苗两族人民关系的变化。这种民族关系的变化,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是党的伟大民族政策的胜利。
《挡不住的洪流》是一幅光辉的历史画卷,它描绘了猴场人民三十年的生活斗争和多方面的变化。从这幅画卷里,我们看到猴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不断革命,由奴隶变成主人,由地狱走上天堂,由落后跃为先进,而且继续不断地跃进,因而我们说,《挡不住的洪流》是猴场人民的斗争史、成长史、创业史、跃进史。
《挡不住的洪流》虽然是猴场人民公社史,但从某些方面说,它又是我国许多人民公社的共同历史,是我国农民斗争历史的缩影。它以活生生的史实展示了我国广大农民共同体验到的真理:只有依靠党的领导,只有不断斗争,才能获取胜利;三面红旗,是胜利的旗帜、幸福的旗帜;还无可辩驳的表明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毫无疑问,这部公社史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好的生活教科书。
我们的敌人和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对三面红旗极尽诬蔑毁谤之能事。这部公社史给予了有力的批驳。铁的历史是最有权威的发言人,它告诉我们劳动人民多么急切地渴望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走过了多长艰险崎岖的路才踏上人民公社这个“金桥”。他们正通过这个“金桥”向理想的天堂跃进,那是谁也阻挡不住的。在党的领导下,六亿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所汇成的洪流,是挡不住的洪流,它不断冲决一切障碍,在我国广阔的社会主义的河床上,永远滚滚奔腾……

公社史应该主要写些什么?曾经有些人不太清楚。有些公社史或罗列数字或从生活现象上表现解放前的苦难和解放后的幸福,这是必要的,但仅限于此,就很不够了。这只能表明时代变化的某些表征,而不能揭示历史是如何变化和发展的。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①公社史就是阶级斗争史,所以公社史主要的是写阶级斗争。反映一定时代的主要矛盾,揭示矛盾的实质和斗争发展的前途。要反映得正确深刻,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必须富有革命的理想,充分认识劳动人民在斗争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歌颂先进人物、先进思想,批判反动阶级、反动思想。《挡不住的洪流》正是遵循着毛泽东同志的教导而实践的产物,因而获得很大成就,深刻地再现了历史发展的本质面貌。
与内容有关的是公社史应该如何写?即主要的是写人还是写事?《挡不住的洪流》在这点上提供了很好的艺术经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将人物的刻划和历史事件的叙述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没有让史实淹没人物性格,也不像小说似地虚构情节从多方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它是让人物置身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显现他的思想性格,并辅之以必要的概括介绍和细节描写。写人物,创造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是文学发挥作用的主要手段,因而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任务。公社史应该也完全能够担负起这个任务。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公社史和一般的历史著作是不同的。它主要的不是靠数字靠抽象说理,而是靠真实的历史图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去感染人教育人。因此,我认为,公社史把人物——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先进人物,放在中心位置写是正确的,是值得提倡的好方法。以为写人就妨碍写史的看法未免片面。人和史不能分开,史既然是人和人的阶级斗争,那么人就要在史中来表现,写史就要写人的活动。只有抓住阶级斗争中的典型生活事件,才能有力地表现人物;也只有画出了活的人物,才能更真实更深刻地写出历史。这本书所取得的成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在艺术上,这本书许多方面都显示了自己的特色。刻划人物的手法多种多样:有的通过人物行动的描写表现性格,有的着重内心的揭示;有的完全是白描手法,有的又借用环境气氛的烘托;有的放置在矛盾的尖端大斧砍削,有的通过日常生活事件精雕细琢。对于一个人物,有时用一种手法,更多的是多种结合使用。《红旗儿女》中的曾正品就是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显示了自己的性格特征的。他一个人一架水车,一口气车了半天,面不红气不喘;队里又高又大的烈性马肚皮生了疮,需要上药,它又踢又跳没法接近,可是曾正品瞅机会扑过去一抱抱住了它的两只后腿,这才上了药;又一次山洪暴发,几尺高的咆哮翻腾的黄浪一下子把水车冲走了,曾正品立即跳下水里,浪头淹没了他,人们正为他的安全担心,他却抱着水车露出了水面。只这几个情节,就使这位身强力壮、勇猛无畏、积极热情的青年农民的形象站立了起来。而在《激流》里,对社长伍平安则很注重内心活动的揭示。依靠这多样化的描写手法,使人物的刻划丰富多采:有的粗犷遒劲,有的委婉多姿,从而增加了艺术的感人力量。
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作品,毛泽东同志这一指示,本书编写者开始就作为努力的目标。在实践中又贯彻了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因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最突出地表现在语言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些成功的作品,都必须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但是,这种语言从何而来呢?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人民群众中有无限丰富的文学矿藏,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对群众生活作了艰苦挖掘的结果,当然语言也不能例外。据了解,在《挡不住的洪流》的写作过程中,曾经开展了反对“知识分子腔”运动,提倡向群众学习生动、优美的语言。他们为了保证作品的口语化,一般是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在整理出作品后,又念给群众听,反复修改,直至达到群众喜闻乐见而后止。正是经过了这种艰苦努力,才使这部人民公社史的语言具有了朴实、鲜明、生动的特点,透出了泥土的清香。通俗而不拙劣,朴实而不粗俗,往往是一句生动形象的语言,活画出人物的一种性格;常常是一个巧妙的比喻,清点出人物的面貌。恰如本书作者在《编写经过》中说的:“群众的语言和对人物、事件的描绘,我们坐在屋子里一辈子也想不出。”这真是从实践中体会到的真理。当然,艺术不等于生活,口头语言也不尽是纯洁优美的文学语言,还必须经过加工提炼,去掉灰尘,使语言闪出光彩来。我认为,《挡不住的洪流》的语言成就,在于既保持了群众语言的特色,又是加工过的,既纯朴又不斑驳,读起来轻松晓畅,有声有色。人物的对话,在作品中是十分重要的,要写得独具个性,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本书在这方面也是较成功的,绝大部人物的语言,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写得又极简洁。这种成功的语言,对作品的思想性以及人物的刻划,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挡不住的洪流》生动地告诉我,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在人民群众中,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语言大师,应该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永远向人民群众学习!
我又认为,公社史的地方特色,是写作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之一。《挡不住的洪流》较其他已出版的公社史,在这方面有更突出的成就。另外,结构比较严密完整,以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为红线,很好地把表现多方面生活的单独篇章贯穿起来。从1930年以来,这个地区的重大革命事件都得到了反映。各个时期,又注意描绘全貌。比如写人民公社成立以后这个时期,围绕着公社的成立,描写了生产的发展,精神面貌的变化,旧习俗的改变,生活福利的改善等等。不同侧面的画幅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大跃进时代的壮丽图景。这样,把“线”和
“面”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使我们既看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也了解到一个时期的各个方面。
《挡不住的洪流》这些成功的艺术经验,值得重视,因为它对公社史的发展和提高有很大意义。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规模宏伟的《挡不住的洪流》,内容丰富深刻,艺术上也有独特的成就。我们高兴地看到,短短的两年时间,公社史这棵新苗已经叶繁花茂、果满枝头,可以断言,今后会更茁壮地成长,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存在的价值。到完全由劳动人民自己来写的时候,它会更深刻、更完美、更动人,会涌现出更多的光辉壮丽的历史画卷。
《挡不住的洪流》是一部真正的群众创作,参加创作的有一千多人。这说明“我国的文学艺术,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群众性的事业”。②记录整理者大都是中学程度的人,文化水平不高,创作经验也少,但由于坚持了党的领导,贯彻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大搞群众运动,发挥集体智慧,经过不倦的努力,终于写出了这部优秀的作品。这是党的文艺路线的又一次胜利,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又一次伟大的胜利。
①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491页
②陆定一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第7版()
专栏:

连环画应加强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姜维朴
连环画由于图文结合,通俗易懂,成本较低,便于广泛流传和阅读,因而是向工农兵群众、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其有力的武器。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连环画工作者经过了教育和改造,在出版方面也经过大力整顿和建设,所以新的连环画很快地成长壮大起来。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的新连环画,很快代替了过去遗留下来的反动、黄色、荒诞的旧连环画。
连环画的数量几年来已有很大发展。1952年全国出版种数为一千三百七十八种,印数为二千一百七十万零八千册。而到1958年大跃进以后,全国出版种数激增至二千九百九十九种,为1952年的两倍多,印数为一亿二千二百六十五万册,为1952年的五倍还多。十年来全国共出版种数将近二万种,总印数约达六亿册左右。如果说,每册连环画的读者至少为十人(一般情况一本连环画的读者不止十人,而往往几十人到几百人),那么十年来就至少有六十亿人次的读者。由此可见连环画与广大读者是有着多么广泛的联系。
连环画的题材日益丰富新颖,思想质量和艺术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表现革命斗争和革命历史、歌颂革命英雄人物的题材,近几年来显著增加,而且已成为连环画主要的品种,在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教育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中优秀作品如《鸡毛信》、《童工》和《我要读书》、《渡江侦察记》、《万水千山》、《铁道游击队》及根据苏联文学作品编绘的《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都以其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受到群众喜爱。革命英雄烈士如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杨根思、罗盛教、王孝和、向秀丽、安业民、刘文学等人物的光辉事迹,也都先后编绘成连环画,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产生了极大的教育作用。连环画在反映当前现实斗争、配合历次政治运动方面,也显示出它宣传及时、教育广泛的特点,尤其1958年大跃进以来,连环画配合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伟大运动,对广大群众进行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进一步发挥了革命文艺读物的战斗作用。各地连环画作者深入工农群众,投身现实斗争,大大锻炼改造了自己,创作了一些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具有新时代思想感情的优秀作品,如歌颂共产主义风格和伟大的阶级感情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歌颂以艰苦奋斗的穷棒子精神战胜贫困而建设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石巨变》和《王国藩和建明社》,描写新时代人物思想品德和英雄行为的《木匠迎亲》和《严重的时刻》,反映城乡人民公社群众运动的开展和伟大胜利的《踏平双峰山》、《李双双小传》、《红旗公社红旗飘》等。这些作品在艺术表现上虽有不同程度的缺点,但都以其崭新的内容、崭新的人物和丰富多样、通俗易懂的表现手法,显示出连环画创作的新的繁荣景象。
连环画的成就虽然如此巨大,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的发展和文化革命的胜利前进,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任务更加重要,尤其亿万农民在人民公社巩固发展的基础上文化生活飞快提高,以及对一亿四千万少年儿童培养教育工作的加强,都使连环画的任务越来越为繁重。从发展的需要来看,我们有些连环画的思想内容还不能很好地切合新时代的需要。我们知道,我们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革命的形势和人民的思想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有的连环画的主题思想却不符合时代的精神,常常出现一些缺点和错误。有的作品甚至歪曲现实,违背了党的方针政策,宣扬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例如就有这样的作品:表现主人公为了个人的利益,经历了若干艰难困苦,终于成功名就。看来似乎是教育读者要有勇敢斗争的精神,但实质上是传播个人奋斗的个人主义思想。有的作品,宣扬了阶级调和的思想,把阶级斗争中的屈辱忍让作为美德;从外国的一些名著编绘的作品,也有不加分析批判,模糊阶级观点的现象。有的作品则表现了善恶到头总有报的因果报应思想,似乎只要有善良的心肠,不用通过艰苦斗争,不用主观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美好的愿望,这就给读者以极有害的思想影响。上述的作品,虽则在整个连环画中还只是个别的现象,但作为一种思想教育武器,这些个别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
连环画创作所以存在跟不上时代需要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有些连环画作者和编辑的思想落后于时代的脚步,世界观和文艺观还未很好改造。他们由于脱离工农群众,脱离轰轰烈烈的伟大现实斗争,自然很难跟上时代的需要和群众的需要。
通过连环画向读者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应该是连环画出版工作的最重要任务,因此就需要大力创作、出版反映当前伟大现实斗争的和歌颂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新人新事的作品,以及反映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历史的作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满足群众多方面的需要,要力争题材内容既富有思想教育,又能丰富多样。
为了加强连环画的思想教育作用,必须大力提高连环画的质量。我们要求连环画首先要具有强烈的政治思想性,同时,相应地要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连环画的美术创作,应该深入刻划新时代人物的精神、品质,塑造那些惊天动地的共产主义英雄们的思想面貌,使作品充满着时代的感情,强烈地闪耀着时代的光辉。这样,就要求我们反复地、深入地体会和理解我们笔下新的主人公,不仅理解他们的鲜明典型性格,主要特征,而且还要细致地把熟悉他们的具体表现和细节活动,以便使创作能够达到生动丰富、真实动人。如果对内容人物只是停止在一知半解的了解,或是错误的设想和主观的猜测,当然不可能正确地进行创作。我们看到有的作者单从形式出发,或只是追求技巧,或盲目因袭别人的风格手法,因而产生虚伪的、或是呆板僵化的形象,甚至严重地伤害了主题。在美术创作上,还必须坚持为工农群众喜爱的民族风格,只有沿着这样的方向来提高,才能保证连环画的百花盛开,有力地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连环画脚本,不仅决定一本连环画的主题思想,而且关系整个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思想面貌,对整个作品的政治质量和艺术质量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连环画脚本编写(不论是改编和创作)是提高连环画的首要工作。连环画脚本除了存在前面所谈到的内容思想的问题外,在艺术加工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脚本只有粗略的骨骼,没有丰满的血肉,尤其在反映当前伟大现实生活方面,不少作品内容单调,故事贫乏,缺乏思想感情的深入描写,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极不相称。也有些脚本忽视了连续性,头绪纷纭,结构杂乱,有的一幅中就挤进几个细节。连环画脚本的语言也需要改进。有些作品语言冗长拉杂,阅读起来吃力费解。关于连环画的编写工作,也应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专业和业余相结合。认真地为工农兵群众、为孩子们编写更多更新的好脚本,尤其是反映当前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题材的脚本。这是一项平凡而又光荣的任务。
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许多年青、优秀的连环画工作者成长起来了,但是还必须加强他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的学习,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文艺观,坚决地彻底地破除旧思想旧感情的影响。而且必须遵从毛主席的指示,到工农兵群众中、到火热的现实斗争中,使自己真正地受到锻炼,得到改造,与伟大时代息息相关,与广大群众融为一体。这样,才能高举起毛主席文艺思想旗帜,和时代一同胜利前进。


第7版()
专栏:

长安县人座谈《创业史》
编者按:陕西省长安县是《创业史》作者柳青同志的长期生活根据地,作者在那里获得了写作《创业史》的第一手材料。最近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胡采同志在长安县邀请一部分同志座谈了《创业史》。全部座谈记录发表在11月5日《陕西日报》上。这里发表的是其中一部分发言。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颂歌
刘国柱(中共长安县县级机关委员会副书记):
柳青同志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问世以来,我仔细地读了几遍。每读完一遍,就有不少的收获,越读越觉得有劲,越读越觉得有味道,好像小说里每一个人物都和自己有关,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感到那么眼熟。我深深被这部作品高度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所吸引。作者在这部作品里,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歌颂了我国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自觉地坚决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并深刻反映了我国农村农业合作化初期广大农民中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人们的精神面貌。作者在这部作品中紧紧抓住了两条道路斗争这个最本质的矛盾,通过梁三老汉一家人创家立业的斗争,和一个互助组的成长,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尖锐复杂的斗争场景。以贫农青年梁生宝为代表的我国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自觉地、坚决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同以富农姚士杰为代表的反社会主义势力,以富裕中农郭世富、梁生禄、郭振山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通过这场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不断地使社会主义阵地扩大,使资本主义阵地缩小。同时作者在这篇作品中,还具体生动地告诉读者,在两条道路的斗争中,我们要依靠什么人,团结什么人,反对什么人,从而使读者树立起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死亡的坚强信念。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作者在这部作品里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这个青年农民的英雄形象,使读者从梁生宝身上,清楚地看到了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正在成长着的一代新人。他们都是些普普通通的穷庄稼人,每天做着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情,但是在他们的思想深处,却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辉。在旧社会饱尝了辛酸生活的梁生宝正是这些光辉形象中典型的一个。解放以前,梁生宝也曾有过创立个人家业的梦想,也曾费尽了心思,受尽了千辛万苦,终未成功。最后还是钻进终南山当地下农民去了。解放以后,在党的教育下,梁生宝很快找到了一条创人民之业的道路,他把全部的精力,贯注到了这个伟大的事业里去。他在创立这伟大事业的斗争中,表现出高度的英雄气概。在同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中,立场坚定,界线鲜明,不避风险,不怕困难。不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他都没有放松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他敢于肩负起改造社会的重任,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他都没有失去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比如他买稻种的时候,继父反对;为了互助组的事情,闹的家庭不和。更严重的是在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影响下,互助组内有人退组,有人动摇,村代表主任郭振山对他为难、不支持,富裕中农的反对、富农的破坏,等等。但是,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信心,相反的,他却信心百倍地克服了这些困难。梁生宝为什么能克服这些困难呢?正如他对高增福所说的:“有党,咱怕啥。”正因为有了这一条,才使梁生宝在艰难困苦中立于不败之地。
柳青同志在这部作品里通过许多人物形象,说明了党的伟大,说明了党的政策的正确,说明了一个人对待革命事业,应该抱什么态度。无疑的,读者将从这部作品的先进人物形象中,得到很宝贵的教导。
这部作品的一个特色,是作者深刻而系统地把家庭斗争和社会斗争、党内斗争联系在一起,在读者面前展现出来,不仅揭示了我国农村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并通过小说里的人物和事件的变化恰当地加以解决,这样写法,更加深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斗争的认识。
总之,读了这一部作品,我的感受是很深的,不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技巧,都是很真实的,完全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真实演变史。
这部作品,能在多方面取得成功,是柳青同志努力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的结果。柳青同志1952年在长安皇甫村安家落户,八年如一日地在群众中生活,即使在繁忙的写作中,他都没有放松过和广大群众的接触。他不是以作家的身份在群众中出现,而是以一个普通党员和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在群众中出现。他是在群众之中,而不是在群众之上或群众之外。柳青同志直接参加群众火热的革命斗争,他和当地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这是柳青同志能够写出这部优秀作品的重要原因。
真实地写出复杂尖锐的阶级斗争
孟维刚(王曲人民公社社长):
柳青同志的《创业史》第一部,我读过三遍,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一部合作化发展史,阶级斗争史,又是党领导合作化运动的一部胜利史。柳青同志是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写这部书的。因而,把合作化初期的农村阶级斗争写得很真实。一读这部书,马上就把人吸引到几年前的合作化运动中去了。当时农村中热火朝天的合作化运动,复杂、尖锐的阶级斗争,真实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从梁三老汉一家,从梁生宝、任老四、高增福身上,证明了农民必须走合作化道路;在党的领导下,他们也一定会积极走合作化道路。梁三老汉祖孙三辈创业,梁生宝比他爷、他爹的劲头都大,而且能干,他把小牛犊拉回来,就为的是创家立业、养牛种地,但是,没有创成。在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生宝创成了。不过,他现在创的是社会主义的“事业”,集体的“家业”。
柳青同志写的这部小说,自始至终,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梁生宝祖孙三辈,受尽地主的压迫,无路可走。“解放啦”,“世事成了咱们的啦”,梁生宝喊出了中国亿万贫苦农民千百年来压在心底的强烈愿望。但是,要过富裕生活,要永远不受剥削,没有贫困,就必须走合作化道路,坚决地跟着共产党走,坚决地去创社会主义的“家业”。任老四、郭锁,土地改革后由于缺乏耕畜和农具,抵抗不住天灾人祸的袭击,临近破产边缘。他们不走合作化道路就没有任何出路。可以看出,合作化道路是党根据群众的迫切要求而提出来的,也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同时,正是党在农村依靠了像高增福、任老四这样坚决跟着党走,拥护合作化的贫苦农民,才取得了合作化的胜利。作品暴露了富裕中农郭世富不愿参与活跃借贷,要和互助组比赛;富农姚士杰倒贩粮食、放高利贷、破坏互助组,仇恨新社会;农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抬起头来,等等。可以看出,作者的阶级观点是异常明确的,全书反映了当时农村中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各阶级的政治态度。我觉得,这部书对农村干部是一本阶级斗争的教科书。它教育干部要当大公无私,对党的事业无比忠实的梁生宝,不要当蜕化变质的郭振山。
学习梁生宝的高贵品德庞惠农(长安县细柳公社农民作者):
柳青同志的《创业史》,我读了非常感动。这部小说的确是一部创社会主义之业的历史。我想,我们应该把它当做一部活的历史来读。书里只写了终南山下梁生宝互助组的成长壮大,但从其典型意义上讲,正是我们五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奔向社会主义合作化事业的集中表现。摆脱私有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农民要生活得更幸福,不再贫穷,不再受剥削,就必须坚决摆脱私有制,走党所指出的合作化道路。今天,我们的人民公社已经空前发展和巩固,取得伟大的成就,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合作化道路,对我们是一次深刻的教育。
《创业史》的内容深远宏伟,人物性格鲜明真实,写得细致、生动。蛤蟆滩的蛤蟆叫声、生宝和他爹梁三老汉的辩论、改霞走的小路、郭振山的高身材大嗓子、高增福外表沉默内心却藏着一颗火热的爱党的心……都令人感到非常亲切。我觉得,其中写得最成功的还是梁生宝互助组的这伙庄稼人,面对着富农的破坏、自发势力的阻碍,他们不胆怯,不退缩,以新的战斗姿态站起来,勇往直前。梁三老汉两辈创业未成,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创社会主义事业,他的儿子生宝这伙庄稼人就创成了。
从《创业史》中我学习到不少东西。在合作化运动期间,我搞过互助组,当互助组长直到建社。现在读了《创业史》,重温一下几年前我经过的旧事,也重新受到一次阶级立场的教育。我们农村干部,应该学习梁生宝那种为党为集体、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作风,唾弃郭振山蜕化变质、发展个人主义的行为。在创作方面,我这个初学写作者受到了很大启发和教育。我们常常是反面人物写得生动,正面人物写得没有光彩。但是,《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是多么光辉呀!柳青同志完全集中力量在写他受了党的教导、受了老共产党员形象的启示以后,本身所焕发出来的光彩;他摆脱了为个人发家创业的旧思想,就立刻变成为一个朝气勃勃、精神崇高、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新英雄。我们的时代就是人民创业的时代,创业时代就需要有创业的英雄。梁生宝就是具有先进思想的庄稼人的典型。柳青同志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写出如此光辉的人物来。对富裕中农郭世富,柳青同志也写出了他的两面性——拥护人民政府、劳动好;而又具有严重的资本主义自发思想。并不是把富裕中农写得像富农或者地主。第二十八章中,郭世富暗中要和梁生宝比赛,为生宝互助组的困难暗中高兴,但当富农挑拨他时,他却很警惕地躲开了。这是多么生动的富裕中农两面性的表现呀。在写作手法上,柳青同志写人物的外貌和行动、语言以外,常常有刻划内心活动以及作者抒情、发表意见的段落,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使读者从外貌一下子观察到每个人物的五脏六腑,深刻地认识人物,认识生活。
革命作家正确的创作道路冯志俊(王曲公社皇甫管理区文书):
柳青同志就在我们管理区安家落户着哩。我就谈谈柳青同志在我们那儿的情况吧!他对我们的帮助可大呢。
柳青同志自来到皇甫村以后,就和群众、干部打成一片。从1952年起,他就在我们那儿搞互助组。他总是不断用事实启发大家,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大家,发现群众中新的积极分子出现时,总是认真帮助它成长起来。对一时落后的群众,他也耐心教育和等待。比如:互助组的副组长,有一个时期,思想落后了,不愿开会,怕人寻他,把街门锁上,自己躲在家里睡觉。柳青同志不厌其烦地满村找他,帮助他。我们办胜利农业社时,柳青同志天天和我们开会,指点怎样办社里的工作。1958年,根据原上地多需肥多,而上原的路又远、浪费大量劳力的现象,柳青同志建议我们搞
“生产点”,在原上盖牲口房、积蓄肥料;在地里光场,就地收割碾打,可以节约很多劳力。他给我们说:“一次搞不起来,慢慢闹;今年先盖马房”。如今我们原上的
“生产点”什么都有了,搞得很好,腾出大量劳力去搞别的生产活路,群众很称赞。柳青同志常给我们出主意、想办法,跟我们开会,所以干部、群众都尊敬他,有事有问题就去找他。不仅公事如此,就是他休息的闲空时间,也常到群众里去,谈生产,拉家常。他现在上午写作,下午还是到地里去,经常关心村里、队里、管理区的生产和工作。这次,他从北京开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回来,首先到管理区来问生产情况。柳青同志的小说,把一切事情写得那么真,就是整天和群众在一起、和群众打成一片的结果。比方像民国十八年的情况,他又没经过,不是和群众关系紧密,了解得深入,怎能写得那么细致和真实呢?我给小说中模特儿之一的王家斌念《创业史》前几章,他听到生宝旧社会创家未成和民国十八年的灾荒,以及生宝躲壮丁钻终南山的情景,家斌难受得眼圈红了;念到地主的剥削,家斌气得骂了起来。总的说来,柳青同志的《创业史》是部好书。柳青同志写书,坚决贯彻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