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
专栏:
南征北战三十载杀敌为国 解甲归田三年多造福子孙
甘祖昌少将永远不忘共产党员的责任
积极带头参加农业生产,坚决贯彻党的各项政策,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
共产党员、红军老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甘祖昌,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南征北战三十年,头部数次负伤,终因脑子受到严重损害不能坚持工作。1957年,他毅然放弃了疗养生活,坚决地回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甘祖昌将军出生在江西省莲花县桥头村。1927年就参加了红军,回乡前担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现在,他成了道地的农民,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
甘祖昌参加红军不久,就随着队伍出发打仗。一次打湖南攸县,他头上负了伤,可是,他用草药包扎了几天又投入了战斗。在长征途中,两次在前额的同一伤口上被射进了子弹,他咬咬牙,摸了摸半截露在外面的子弹头,一下就拔出来。抛了弹头,用布包扎了一下伤口,又冲向前去。
从那时起,他就担任了红军的供给主任。常常队伍驻下来休息了,他还是粮啦,草啦,忙个不停;队伍出发了,他这个管后勤工作的人,又是骡马车辆,又是粮食草料,担着沉重的担子跟着队伍跑。有时一天都吃不上饭,抓几粒蚕豆当一餐饭,还能跑一百二十里。
1951年在一次汽车事故中,他的头部又一次受到了重伤,可是他只休养了几个月又开始工作了。但是,终因为脑子受到了严重损伤,干几天工作就昏厥过去。送进医院休养好了;过不了几天,又被抬进医院。就这样,持续了六、七年。他内心常这样想:“全国都在轰轰烈烈地建设,我就这样白白地呆着吗?”他下定决心,参加体力劳动,既可以减轻国家负担,又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于是他向党组织提出了申请,要求回到农村参加体力劳动。党组织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劝他好好休养。但是,他再三地要求回到农村参加劳动,一直到1957年9月,党组织批准他回乡休养。从此,他带着全家老少回到久别的故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公社沿背大队桥头村。
甘祖昌一踏上故乡的土地,他就下定决心,“只要我的心脏还能跳动,我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一定为建设一个幸福的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到家后,他亲自动手打扫房屋,安置床铺。第四天天还没有亮,他就提起畚箕到村前村后拾粪。这一年的三个多月中,他拣了三万多斤粪,全部送给了农业社。他说,“我的身体不行,不能帮社里做什么事,拣点粪尽尽义务吧!”
甘祖昌回家乡以后,就一直留心观察四周的红土山岗。这些山多年来都是红红的一片。几年前,也曾有人开发这些山岗,但是都失败了。一场大雨后,山水就夹着泥沙冲下来,什么都冲走了;天一旱,晒得红土像一块铜,刨都刨不动。他想:时代变了,这些红土山也应该出头露面了。虽说困难很多,但是干他个几年,总会有好处的。于是,他选了屋后一座乱坟山,搞起改造红壤土的试验来了。
这座乱坟山上都是几百年以前的老坟堆,长满了荆棘、野草,草里边还有毒蛇。他认为,改造红壤土也像打仗一样,必得先攻掉堡垒,才能顺利地解决全局问题。如果能把这座乱坟山攻掉了,其它的红土山的改造也就有了一个样子。红壤土能不能长出庄稼来呢?全村的人都担心着。有些好心的人来劝他:“你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费这个心思,操这个劳,红土上是长不出东西来的。”他没有动摇。他坚信:土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你想办法改造它,它就会起变化;你不去动它,再过一万年,还是那个样子。
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写的一篇关于改造红壤土的文章,他连连地说:“太好了,太好了,这就有根据了。”他仔细地把这篇文章看了五遍。他的想法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红壤土不长庄稼的主要原因,是这种土质缺乏有机肥料,只要下足有机肥料,土质就会逐步发生变化。过去人们虽然下过肥,但缺乏相应的措施,没有收到应有效果。例如防止山水冲下流砂,冲走肥料,这就要有计划地开出几条排水、蓄水、拦砂的渠道;为了防旱,水沟要挖得深一点、要深耕等等。因此,他一方面注意深耕,同时又开出十几条纵横交错的排水沟、拦砂道、蓄洪沟。除了自己干以外,他还动员念书的几个孩子,帮着他割草沤肥,把大批的有机肥料下到地里。经过三年苦战,他不仅开出了四亩多地,还在这块地上种了十五种果树和各种瓜果蔬菜。目前,山东果树已长了三尺多高,葡萄树也发出了一丈多长的藤条,梨、桃、柑桔都长得十分茂盛。
甘祖昌改造红壤土试验成功,鼓舞了沿背大队的社员们。他们说:“甘部长的试验田,就是我们的好榜样。”
甘祖昌这几年自己坚持参加劳动,过着俭朴的生活,还一刻也没有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他时刻关心着公社的生产。1958年,党提出改造低产田的号召,他就积极响应。他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毫无例外,应该成为贯彻党的政策的先锋。为此,他曾利用拣粪、割茅草的机会,走遍了村子的各个山头和每一块田垅,反复地仔细观察、思量。
一天,他找到了大队的党支部书记、队长、副队长等领导干部,领着他们走到村子西北头一个山头上,指着村前那一片水汪汪的冬水田说:你们看,这就是咱村里的“心脏病”。党号召我们低产变高产,如果不治好这一大片冬水田,就很难实现。
沿背大队有九个小队,不过二千多亩田,其中冬水田就占去了六百多亩。这些田都在门前连成一片,土质、阳光、水源条件都很好。但是只能种一季晚稻。有时雨水大了,山上的泥沙俱下,还常常歉收。他向大队的干部们详细地说明了自己改造冬水田的计划。并鼓励大家:“我们来它一个五年计划,这些田就改造过来了。”大队的领导同志都同意他的计划,表示立即就干起来。但是,他说:“现在只是一个计划,还没有实践的经验做依据,我们必须做出榜样来。”他要求大队划给他五亩冬水田,先来试验,有了把握再推广。大队党支部完全同意他的意见,给他划出五亩冬水田作试验。
1958年冬,他就开始改造冬水田。这些冬水田,每年收了一季晚稻以后,就灌满水养起来,一直到第二年栽晚稻的时候才去动它。田里由于长年蓄水,尽是稀泥汤,踩进去够不着底,有些田连人都进不得,群众叫它是“无底的泥湖”。然而,甘祖昌却没有考虑这些。他带领群众,战胜了各种困难,沿着田的周围又新开了几条排水沟,把田里的水放出来,经过太阳晒干,然后撒种。到1959年春天,油菜长得一人多高,油菜、红花都获得了大丰收。“甘祖昌的试验成功了”。村子里到处传递着喜讯。1959年春天,他亲自带领第七小队的社员们,一连改了六十四亩冬水田。为了鼓励社员改造冬水田的积极性,他自己拿出了一千多元买了八千多斤肥田粉,凡是改了冬水田的水田,每亩发给三十斤,无代价的支援。第八小队看到第七小队改了冬水田,也自动地改了六十多亩。今年,这两个小队改造了的一百二十亩冬水田,不仅越冬作物获得丰收,并都种上了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普遍提高一倍以上。
甘祖昌同志回到农村后,就是这样和大家一块建设自己的家乡。因此群众热爱他,相信他,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人。每逢年节,家家户户都请他吃酒吃饭,但他都一一谢绝了。他谦虚地说:“我没有为大家做什么,距离党的要求还很远。”
本报记者 赵永安(附图片)
徐启雄 插图
第4版()
专栏:
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李登山
读了甘祖昌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事迹,一个始终把自己的一切完全献给党和人民事业,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同人民完全打成一片,带领群众奔向社会主义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像巨人一般站在我们的面前。
甘祖昌是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他曾经为党和人民事业同敌人作过坚决斗争,把自己最宝贵的青年和壮年时代献给了革命。当他因头部受伤不能继续工作时,毅然回到农村,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他回到农村不久,便在群众中深深地扎了根,同群众完全打成一片。他吃的和农民一样,住的也很俭朴。他不是关心和追求着什么“田园之乐”的个人安逸,他所关心和致力的全是公社的生产和群众的生活。在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眼睛里,他是一个普通劳动者,是他们的长辈和亲人,同时又是一个老党员,老干部,是他们的带路人。
甘祖昌同志的事迹说明,任何人要想在人民群众中深深扎根,首先必须把自己的心完全交给群众,全心全意为他们,不掺一丝一毫假。像甘祖昌那样:“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我一定把它建设成一个幸福的新农村。”也就是要把群众的愿望看成是自己的愿望,把群众的困难看成是自己的困难,把群众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幸福。这样,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和群众密切结合在一起。谁对党和群众事业具有沸腾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谁的思想就会永远年青。
甘祖昌同志和群众一起,千方百计地改变了家乡的生产面貌。这就说明,干部只有和群众在一起,坚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甘祖昌同志相信群众的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从群众中汲取了力量,自己的思想就越来越亮。所以,他虽然身体不好,但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让我们的广大干部都像甘祖昌同志一样,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为建设我们美好的社会主义祖国而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第4版()
专栏:
老一辈革命者对青年的无限关怀
赵晋科鼓励儿子务农
本报讯 天津市人民委员会行政处副处长、共产党员赵晋科,积极鼓励儿子参加农业生产,受到群众赞扬。
1957年夏天,党号召中、小学毕业生上山下乡,建设新农村。当时,赵晋科的二儿子赵耘,正好在天津第十三中学毕业,想要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但又拿不定主意,准备回家和父亲商量。赵耘一边往家走,一边回忆父亲对自己说过的话。那是刚来天津的时候,自己曾问过父亲:“我们总在这里吗?”父亲说:“看革命需要。”如今,父亲会不会还说这句话呢?来天津的第一个晚上,父亲还曾告诉自己:“从现在起,你改名叫赵耘,哥哥叫赵耕,弟弟叫赵田,不要再叫什么贵金、贵银了。别忘了,你们是劳动人民的孩子,可不能忘了劳动啊!”不能坚决去农村是不是忘了劳动呢?
那天,赵晋科正好刚开完市人委扩大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升学就业的方案”,一听赵耘提到去农村,立刻表示赞成,而且鼓励赵耘:你选的路子对!这才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行为。临走以前,父子俩做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共同回忆了过去的苦难经历。
赵耘来到原宁河县共产主义之路农业社(现天津市河东区新立村公社军粮城管理区),成了一个普通社员。一个多月里,他给父亲很少写信,就是写信的时候,也写得很简单。赵晋科不太放心。一个星期天,赵晋科夫妇领着赵田来看赵耘。赵耘高兴地迎上去。父亲笑着问他:干得怎么样?赵耘立刻领着父亲参观了自己的合作社。他们站在村头铁桥上,望着两岸密茂的垂柳,赵耘指柳林深处四座红砖蓝瓦的房子说,这是我们的水电站。又指着那无边碧绿的稻海说:“这是我们的庄稼。”赵晋科高兴地对儿子说:“现在你该知道了吧,农村确是个广阔的天地,这里有学不尽的学问。好好干,用自己的双手把农村建设得更美好!”那天,赵晋科特意拜访了当地的党支部书记和村长,再三表示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村里了,要支部书记和村长严格要求他。他说,年青人应该吃点苦,锻炼锻炼。
过了些日子,赵晋科从儿子的来信中,知道他被派到猪场去养猪了,好像工作条件不太好。从信上看不出儿子的思想情况。他担心儿子工作不好,就又抽空来找赵耘。儿子在猪场唯一的一间小土房里接待了他。这间小屋堆满了各种养猪用具和猪饲料,儿子的床只占了屋子的一角。赵耘一见父亲,好像有点不好意思。赵晋科见到这情形,立即高兴地指着这屋子说:耘,你做得对,你的前途正在这里。
送父亲走后,赵耘工作更积极了。三九天怕小猪冻着,夜里把小猪放在自己的褥子底下,把自己的棉袄也给小猪盖上。有几个猪得了脱肛病,赵耘就用手一点点地揉回去。三伏天下大雨,怕猪淹着,他带领几个人不分昼夜地从圈里往外掏水。每逢有一点空,他就到处向人请教养猪技术,学会了给猪治病,成了“猪大夫”。赵耘在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下,在他父亲的鼓励下,思想劳动和学习越来越出色,当选了市、区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还当选了河东区人民代表。(附图片)
赵晋科指着儿子的养猪房说:你做得对,你的前途正在这里
陈德陵 插图
第4版()
专栏:
劳动十年多 学成新农民
吕根泽苦学苦钻达到大学水平
据新华社长春13日电 吉林省著名农业劳动模范吕根泽,十多年来一直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并利用空隙时间学习文化和科学知识,进行农业科学研究,现在已由一个初中毕业生成为一个具有大学水平的农业科学技术人材。
吕根泽现在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县东盛人民公社海兰生产队的队长。他在1948年初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参加农业生产,通过劳动实践,看清了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坚定了在农村做一个新型农民的决心。在党的不断培养教育下,他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被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委员会聘请为研究员。他编写的“水稻栽培技术问答”一书出版后,不仅受到回乡参加生产的知识青年的欢迎,也引起了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的重视。
吕根泽深刻体会到农村对农业科学的需要,因此始终坚持刻苦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好问苦学成为习惯。从1953年以来,他利用每天劳动空隙时间和夜晚,共阅读了五百多本朝鲜文和汉文政治理论和农业科学技术书籍。在自修过程中遇有疑难问题,就到离家十几里路远的延边农学院或水稻试验场去请教。延边农学院农学系作物栽培组教员金润植已成为他的亲密朋友,他们订立了教学合同,仅去年和今年两年,吕根泽就向金润植请教了一百多个疑难问题,大大丰富了农业科学知识。吕根泽更多的是向老农学习,几年来,从老农那里学到了选种、育苗、插秧、除草、收割、打场等一整套水稻生产经验。有一次,他试验用冷床育苗时,春霜突然袭来,把稻秧冻僵了。他就向有着三十多年水稻生产经验的老农张春京请教。张春京教给他用凉水暖的方法,结果把秧苗救活了。这种好问苦学的习惯,使他每看见一件新鲜东西就要琢磨钻研。有一次,他从电影上看到植物嫁接试验后,感到很好,就着手试验起来。试验的时候,找不到消毒用的酒精、包扎用的纱布和绒线,他就试验用既能消毒杀菌,又越干越紧的蒜皮代替,把蔬菜嫁接成功。他把这个试验继续进行了一百多次,使成活率达到100%。
几年来,吕根泽先后进行了各种水稻育苗方法、水稻低产早熟和高产晚熟品种杂交、异种水稻杂交、水稻各种密植方法对比和水稻需水量调查等一系列的试验研究活动,其中不少项目已研究成功或取得一定成绩。去年他利用当地高产晚熟的“陆羽”水稻和低产早熟的
“北海”水稻杂交,培育出一种不仅适应延边地区无霜期短可以早熟,而且穗大粒多高产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种子。他最近基本完成的当地水稻在不同地块和各个生长时期的需水量研究试验,为全公社水田有计划地灌溉,和开辟水源扩大水稻耕种面积,提供了科学资料。公社党委为了让吕根泽系统地掌握水稻栽培技术理论,在他读完业余农业学校的全部课程后,今年还把他送到延边农学院去进修了半年。(附图片)
吕根泽(右二)和青年队员一起复查水稻种子
新华社记者 白容炳摄
第4版()
专栏:
苏中友好协会代表团离杭州去广州
据新华社杭州12日电 苏中友好协会代表团在杭州参观访问后,今天乘专机离开杭州去广州。
昨天下午,苏中友好协会代表团团长斯托列托夫代表苏联美术研究院,授予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荣誉院士证书。在授证仪式上,斯托列托夫团长、柯立朝总领事和潘天寿都讲了话,互祝中苏两国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第4版()
专栏:科学园地
化学肥料的新品种
固氮兰藻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自1958年以来,就试验一种生长在水面或湿土上的低等植物——固氮兰藻。两年来的观察证明:在水稻田里施用固氮兰藻,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每亩水稻只需放五斤固氮兰藻,一年后就可繁殖到一千斤左右,固定的氮素(即肥效)大约相当于九十到一百斤硫酸铵。施用固氮兰藻的水稻,粒数和粒重都增加,空壳减少,产量比不施固氮兰藻对照田要高3%—10%。固氮兰藻成本很低,每斤湿重约值二角五分,今年湖北省已把它和猪粪、绿肥并列为三大重点肥料,大力推广。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固氮兰藻的藻种大量培养问题。掌握得不好,容易产生杂藻,即培养出来的是绿藻或其他不固氮的兰藻。现在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在研究简化培养方法。目前可以由专门的机构集中培养,制出干燥的菌种,分送各地使用。
工业废水
石油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氮肥。抚顺农民利用石油工业废水灌溉水稻田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但产量一直不稳定,用得好,产量可达到千斤以上,使用不当,就会引起倒伏、贪青和稻热病,造成减产。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两年来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找出了防止倒伏、贪青和稻热病的关键,即掌握工业废水的用量和控制其中有害成分的含量。他们全面分析了抚顺工业废水的水质和成份,确定了不同土地对不同含氮量的废水的需要量,并且建立了一种分析废水的快速、准确、简单的方法。放水员应用这种方法可在十分钟到二十分钟之内分析出废水成份,知道其中氮素和有害物质的含量,从而可以随时调节废水用量,使稻田中经常保持合适的肥分,并控制有害物质的含量。去年,抚顺李石寨公社在用石油废水灌溉的一万一千三百亩水稻田上采用这个方法后,大大减少了倒伏、贪青和稻热病,比不施石油废水而每亩施用五十斤硫铵的对照田的产量高一半,今年继续实验,完全没有发生上述三个弊病,虽然今年由于雨水过多,但估产的产量仍很高。我国各地工业废水很多,据有关专家估算,仅抚顺一地的工业废水,如能充分利用,每年就可增产粮食以亿斤计,而且可节省大量硫铵。
微量元素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许多种微量元素。其中一部分元素如硼、锰、锌、铜、钼、钴、铁等,植物对它们的需要量极微,称之为微量元素。需要量大的元素如氮、磷、钾,就称为大量元素或常量元素。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和北京植物生理研究室等单位,近几年来都进行了用微量元素作为肥料来处理农作物的研究实验,都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处理的方法,有下列三种:把微量元素的溶液喷洒在作物的叶子上;用溶液浸种子;把溶液施在根部土壤中。
林业土壤研究所从1954年起研究用钼、硼、锰、锌、铜等微量元素处理大豆、小麦、棉花和甜菜等作物。经过五年的实验,证明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尤以钼对大豆的作用最大,可提高产量15%以上,并可使大豆成熟期提前三到五天。施用量每亩仅需数克,每克成本仅几分钱。
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的研究实验证明,硼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最明显。他们在陕西关中、东部、西部实验的结果是:施硼的平均亩产比不施硼的对照田增产18.4%—22.1%。北京植物生理研究室用硫酸锰喷洒在水稻叶面上,平均增产29.2%。他们用硫酸锌喷洒在葡萄叶面上,增产15%;施用钼酸和硫酸铁都能增产19%。
第4版()
专栏:
阿驻华大使访问卢氏中阿友好公社
三千多社员集会欢迎帕里夫蒂和他的夫人
据新华社郑州13日电 河南省卢氏县中阿友好人民公社三千多名社员,今天举行集会,热烈欢迎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帕里夫蒂和他的夫人。帕里夫蒂大使夫妇是在12日由河南省副省长张伯园、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司长史峰等人陪同来到中阿友好人民公社访问的。欢迎大会在上午九时开始,首先由中共卢氏县委第一书记王富国讲话,他代表全县人民,向大使表示热烈欢迎。中阿友好公社党委书记刘维汉,也在大会上讲了话。
帕里夫蒂大使在热烈的掌声中讲话。他热情地赞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成就,他说:你们所获得的成就,应首先归功于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你们人民的巨大的成就的获得,还由于有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三面红旗,在这三面红旗下,中国人民可靠地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胜利。帕里夫蒂大使转达了阿尔巴尼亚贝拉夫区阿中友好合作社全体社员的来信,并把一面锦旗赠送给中阿友好公社。
帕里夫蒂大使夫妇10日早晨乘火车到达郑州时,受到河南省副省长张伯园、郑州市副市长张北辰等人的热烈欢迎。在郑州,大使夫妇参观了北郊人民公社和国棉一厂,受到了社员和职工的热情欢迎。10日晚上,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会见了大使夫妇,并同他们共进晚餐。
第4版()
专栏:
日本教职员工会代表团到京
据新华社13日讯 应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日本教职员工会访华代表团一行十二人,在团长槇枝元文率领下,今天上午乘火车到达北京。
第4版()
专栏:
朝鲜“二·八”足球队到天津
据新华社天津13日电 应邀来我国访问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八”足球队一行二十三人,今天由领队朴淳永率领乘火车到达天津。
第4版()
专栏:
波兰一足球队到京
据新华社13日讯 应邀来我国访问的波兰索斯诺维赤市“冶金”足球队第一批人员十八人,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第二批人员四人将在晚些时候到达。
第4版()
专栏:
俄罗斯联邦男女排球队在南京同上海队友谊赛
新华社南京13日电 苏联俄罗斯联邦男女排球队12日晚在南京同上海男女排球队举行了友谊比赛。比赛结果:客队男队以三比一胜上海男队;上海女队以三比一胜客队女队。苏联俄罗斯联邦排球队预定于14日离宁赴沪,继续访问。
第4版()
专栏:
苏联拉脱维亚男女田径队举行访华第三次友谊赛
据新华社广州13日电 苏联拉脱维亚男女田径队今天在广州同我国的男女田径选手举行访华第三次友谊比赛。客队选手参加了八项比赛,获得六项冠军。我国选手在比赛中共打破了六项全国纪录,平了两项全国纪录,其中有五项创造了全国最高成绩。
第4版()
专栏:
苏联“白俄罗斯”足球队在广州举行友谊赛
据新华社广州13日电 广东足球队今天在广州越秀山体育场同苏联明斯克“白俄罗斯”足球队举行友谊比赛,结果以三比二获胜。
第4版()
专栏:
索马里议员访华团回国
据新华社12日讯 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索马里共和国议员访华团一行四人,结束在我国的访问以后,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
第4版()
专栏:
匈建筑代表团回国
据新华社12日讯 应建筑工程部和中国建筑学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匈牙利建筑代表团,结束在我国的访问以后,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
第4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公社党委帮助下放干部学习政策
河南漯河市空冢郭公社党委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下放干部熟悉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
许昌地委和专署直属机关和漯河市下放到这个公社共七十三名干部。他们在公社党委的关心下,每天拿出两小时的学习时间,专门联系实际工作,学习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如关于人民公社以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按劳付酬、等价交换、评工记分、“四固定”、“三包一奖”和粮食工作与收益分配等政策,提高了下放干部的政策思想水平。
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防治虫害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昆虫研究所在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中,集中主要力量,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既当“参谋”又当“兵”,以金山县张堰人民公社光旺生产队为试点,积极开展防虫治虫工作,获得显著成效。
这个所的水稻螟虫组在开展防虫治虫工作中,根据水稻不同品种、不同发育情况和螟虫活动规律,分清轻重缓急,分期、分批打药,这样既能打中要害,又能节约人力、物力,对增产粮食起了很大作用。根据调查,今年这个公社的水稻白穗率降低到百分之一以下,出现了大面积的无螟害区。
华南师范学院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华南师范学院在安排学生参加各种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使学生自觉地参加劳动和改造思想。
在每次组织学生下乡、下厂参加较长期的劳动时,学院党委或各系党组织负责干部都亲临前线,和学生生活在一起,一面参加生产劳动,一面抓思想工作。学校的党、团组织,也在生产劳动中发挥战斗作用,党、团员除了带头劳动外,都负责做好周围学生的思想工作。政治教师则跟班劳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
全胜管理区知识青年大办农业
吉林东丰县二龙山人民公社全胜管理区五十六名知识青年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不怕困难,热爱劳动,自觉地、积极地参加农业劳动、大办农业。几年来,他们在政治上进步很快。目前已有二十五人分别当了管理区、生产队的干部,有一人当了管理区主任。其中一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十四人加入了共青团。
武昌综合电机厂调整工人宿舍
武昌综合电机厂的领导干部深入工人宿舍,发动群众合理调整了工人宿舍,安排好了生活。这就大大提高了工人们的生产热情。工人们在宿舍里经常研究生产情况和交流经验。电动机车间电工小组在宿舍内建立了生产进度表,按天公布各班和每个人的生产任务完成情况,促进了竞赛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