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种子年年选 产量节节高
吉林河北结合秋收选留大批良种
据新华社讯 吉林省在秋收期间广泛开展选留良种群众运动。截至10月20日的初步统计,全省已选出玉米、大豆、水稻、高粱、谷子等各种大秋作物种子三亿七千多万斤。种子纯度都在90%以上。
各人民公社本着“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的调剂”的方针,在春耕期间就大建种子基地,加强种子繁育工作。全省农村人民公社共建立良种繁育场四百一十处,种子田二十一万多公顷,并相应成立三千二百多个良种繁育专业队,基本上实现了社社有场、队队有基地,这就为精选良种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9月下旬秋收开始,各地就掀起了群众性的选留良种运动。榆树、德惠等二十六县共组织二万多个选种专业组,建立定人员、定领导、定数量、定质量的责任制度,使选种工作进行得井井有条。另据大安等二十多个县的统计,共有十三万人参加了选种活动。
今年部分地区因受灾良种不足,在选留种子时,充分发扬协作精神,队与队、社与社、县与县之间调剂有无,串换良种。
各地在继续抓紧选足选好优良品种的同时,及早注意了种子的晾晒、保管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修建种子仓库七千三百多间,普遍地实行专人负责,专仓保管。
据新华社讯 河北在秋收中,发动群众选留了大批良种。
今年,各地根据“自繁、自选、自留、自用”的方针,普遍建立了玉米、谷子、高粱、甘薯、棉花、花生等各种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给选种留种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青龙县各公社组织起两千多个专业队,在九万六千多亩良种基地上采取田间选片选棵、场上选穗的办法,到10月中旬已选出谷子、玉米等优良品种五十多万斤。
在选种中,各地突出地抓住了高产作物甘薯薯种的选留工作,除了采取干部、技术员和社员三结合的方法,组成收刨、储藏、保管薯种专业队外,还普遍建立了选地、收刨、拉运、入窖等互相检查监督的“四联责任制”,使选种工作进行得既快又好。
为了把选留的种子管好,各地人民公社生产队都实行了专库存放、专人保管的办法,规定了定期检查、验温制度。
双塔公社花生良种一次留足
据新华社讯 河南省花生重点产区民权县双塔公社全面开展以方定块、块挑好棵、棵选好果、早出刨、单收晒、分仓保管的选种活动,及早动手,一次把花生种子留足留够。目前,全社已上囤良种一百七十三万多斤。
为了抓好花生选种、留种工作,公社党委四个书记分别深入泡沙、碱沙、清沙地区,和干部、老农、技术员一起,通过不同土质、品种和增产效果的对比,选出三种比较好的品种:“毛大路”、直立种、盆形花生。同时,公社党委根据明年播种计划中不同土质的面积,分别提出了选种要求。(附图片)
山西汾阳县万年青公社贾家庄管理区在秋收的同时,做好选种工作,以保证明年获得好收成。图为社员们在穗选玉米良种。
新华社记者 张瑞华摄


第3版()
专栏:短评

步步争先
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大好形势鼓舞着千千万万农村干部和公社社员。从本报今天刊登的几条新闻可以看出,人们正利用这个大好形势,力争主动,为明年农业生产继续跃进早作准备。你看!有的地方在选留明年用的优良种籽;有的为早稻增产扩种绿肥;有的利用秋季的优越条件,改造低产田……。夺取明年农业生产更大胜利的伟大战斗的序幕,在各地陆续揭开了!
走着这一步,考虑下一步;一手抓当前,一手抓来年;及早准备,争取主动。在农业战线上,人们越来越自觉地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越来越深入地掌握农业生产的规律,更好地发挥各种有利因素,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为夺取更大的胜利创造条件。
早抓,到底抓什么?怎样抓?这就要认真总结今年和往年的农业生产经验,分析明年跃进的形势,根据客观的条件和主观的要求,确定适当的对策。例如,江西省根据当地的情况,决定明年进一步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多种早稻,就要多备肥料。他们于是立即动手,发动全省农民大种绿肥。湖南石门县河口公社,对全社今年的生产情况作了全面的摸底分析,发现增产幅度不大的主要原因是低产田拖住了后腿。他们下决心在今年秋季把全社的二千多亩低产田改造好,为明年的大幅度增产打下有利基础。
农业生产特别需要早动手,早准备。首先,因为它有强烈的季节性。什么时候该耕,什么时候该种,都有一定的有利时机。及早动手,把各种准备工作做好了,时机一到,速战速决,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其次,农业生产是跟大自然作战,准备早些,回旋余地也就大些,遇到意料不到的自然情况的变化,就可以从容应付,而不致手足无措。
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的大好形势,为明年农业生产继续跃进打下有利的基础。


第3版()
专栏:

抓住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低产田翻身 争大幅度高产
河口公社以肥为中心综合治理低产田
本报长沙31日电 湖南省石门县河口公社党委在大搞秋冬播种的同时,采取以肥料为中心的综合治理办法,决心在今冬以前,就把全社四千二百亩低产田全部改造好,为明年农业生产继续跃进创造条件。
河口公社是一个大山区,田土分散,土质瘠薄。自大跃进以来,每年冬季陆续进行了一些改造低产田的工作,产量不断增加。今年全社早、中稻总产量比1959年增长18%,除去种子、公粮、饲料粮外,全社每人平均卖了二百五十斤余粮给国家。这比起公社化以前还是缺粮社来说已跃进了一大步,但是和其他公社比较,粮食产量还是不高。8月间,公社党委就对全社今年生产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摸底分析,发现增产幅度不大的主要原因是低产田拖住了后腿。全社约有四千二百多亩低产田,占稻田总面积的28%,这些田亩产量只二、三百斤,和一般田产量比较要低五成以上,有的甚至相差一倍。公社党委认为,只要下决心在今年秋冬季把全部低产田改造过来,全社明年的粮食生产就会更大幅度的增长,这是实现农业生产继续跃进的一个大窍门。
公社党委在大搞秋冬播种的同时,就把如何及早改造低产田的问题在群众中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大家通过生动的对比事实提高了认识。群众都认为抓紧秋冬季改造低产田的好处很多:一是,秋季肥源多,沤制时间长,肥效高,事半功倍,便于改良瘦土;二是,土壤早翻耕,早改造,经过冬季冰冻,可以使田泥融活,土质疏松;三是,今年冬播作物多,来年春收和抢种任务大,现在把能够提前做的农活尽量提前,就可以避免明年春耕时劳力忙不过来。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干部、技术员、老农三结合的办法,深入田间,对全部田土作了普查,并根据不同田土低产的原因,研究了不同的增产措施。
这个公社目前改造低产田的主要措施:首先是广辟肥源,增施肥料。这是改造一切低产田的重要条件,特别是施用有机肥料可以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要求每亩低产田有一亩绿肥、一个粪凼,两亩田有一头猪、牛,三亩田有一只羊。其次,因地制宜,对不同情况的低产田,采取了不同的改良土壤的办法。比如泥脚浅的田,就结合冬种普遍深耕。对粘土田就掺适量的河沙,多施有机质肥。第三,结合冬修水利,全社兴建和整修山塘,着重解决天水田灌溉问题。
为了使改造低产田的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全社固定四个公社党委委员和二百七十七个作业组长以上的干部加强领导,各大队普遍推行了定领导、定丘块、定任务、定时间、定工分的生产责任制。公社党委第一书记丘敦贵亲自挂帅,在河口大队作改良低产田的试点,树标兵插红旗,召开了全社深耕改土和大造土化肥的现场会;接着又在花园大队召开了搞好“三光”、改善日照条件的现场会,进行参观评比,交流经验。这样,全公社迅速开展了一个队与队、组与组、人与人之间的改造低产田评比竞赛运动。
现在,全社集中了81%的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干部和社员都意气风发,干劲十足地向低产田进军。到10月上旬,全社已在低产田边修建了猪牛栏和羊圈二百六十九处,共养猪牛羊二千八百七十七只,挖了田头肥库和粪凼五百四十五个,种了绿肥四千七百多亩,平均每亩低产田已有绿肥一点一三亩,砍山荫搞“三光”的任务已全部完成,结合冬种有六千四百亩浅泥脚田进行了深耕,有五百一十九亩重粘土田搞了适量的河砂。全社已积肥料九十多万担,每亩低产田平均有二百一十五担,一部分已施到田里或沤在田边的肥库粪凼内。


第3版()
专栏:

积肥远征队(木刻)     袁谷人作


第3版()
专栏:

以肥保粮 肥足粮丰
江西为明年早稻高产大种越冬绿肥
本报南昌31日电 江西省大种越冬绿肥作物,力争全省一亩早稻田基本有一亩绿肥,作为保证明年早稻多种高产的重要措施。目前全省大种绿肥运动已全面形成高潮。今年大种绿肥的特点是:种绿肥的老区多种,种绿肥较少和不种绿肥的地区也大量扩种;平原地区多种,丘陵山区也大量扩种;在好田里种,在低产田里也大量扩种。到24日,各地共抢种绿肥一百零五万亩。
红花草等绿肥作物冬种春翻,是适宜南方种植的含有氮、磷、钾三大要素和丰富有机质的高产肥料。江西省为适应粮食增产、特别是占全年粮食产量一半以上的早稻增产的需要,几年来大力扩种冬种绿肥作物。1959年全省冬播绿肥面积已达一千九百多万亩,按早稻播种面积计算,平均一点三亩田就有一亩绿肥,比解放初期1949年增加将近四倍;单位面积产量也由1949年的平均一千斤左右增加到了三千斤以上。绿肥大发展,对解决次年早稻基肥、改良土壤,保证早稻多种高产起了有力作用。
根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要求,江西省明年早稻面积将进一步扩大。为了明年早稻多种高产,需要更多更足的基肥。为此,江西省委根据一手抓粮、一手抓肥的精神,号召全省今年以抓粮食的劲头抓冬种绿肥,继续大种特种绿肥,要求绿肥面积在去年一千九百万亩的基础上再继续扩大,达到一亩早稻田基本有一亩绿肥,同时要种好、管好,实现高产。
为扩大绿肥面积,全省确定分别三类地区一齐抓。一是原来种绿肥已很普遍的老区,仍要千方百计力争多种;二是在原来种植绿肥较少的地区或还没有种绿肥习惯的新区,要大力扩种;三是低产地区和低产田多的地区,要争取低产田全部种上绿肥,使发展绿肥和改造低产田结合起来。目前所有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在“以肥保粮,以肥促粮”的口号下,扩种抢种绿肥的运动正在迅速展开。上饶、宜春两个专区是原来种植绿肥最多的地区,今年冬种绿肥面积都比去年进一步扩大。绿肥重点产区乐平、萍乡等县,在保持去年在耕地上种植绿肥的面积的同时,又普遍开展了绿肥“搬家”“上山”运动。原来种植绿肥较少和发展绿肥的新区,提出绿肥“赶老区、超老区”的口号,抓思想、抓措施,千方百计利用冬闲田奋力抢种。
江西省低产区、低产田多系红壤地、冷浆田,土壤缺乏有机质,种植有机质丰富的绿肥是改造低产田的一项有效措施。因此,今年各地特别注意在低产区和低产田扩种绿肥。红壤地区的东乡县,运用几年来大种绿肥,改良土壤,低产变高产的事实教育群众,发动群众乘胜前进,把今年尚有的低产田全部种上了绿肥。
为了争取绿肥高产,各地从播种开始就狠抓播种质量和田间管理。全省新扩种绿肥地区,播种前普遍举办了绿肥栽培技术训练班,并通过训练的农民技术员向广大群众传授播种技术。在播种中,各地推行了匀播细播、合理密植和提早开沟防渍等一系列措施。同时针对过去“只种肥,不养肥”的习惯,组织群众大施基肥、追肥,加强田间管理,从而使绿肥作到多种、种好、管好。(附图片)
广西宜山县安马公社的社员在运肥  新华社记者 袁仕焕摄


第3版()
专栏:

把春旱消灭在冬天
胡梅生 邹广荣
编者按:冬灌是预防春旱,争取小麦丰产和春播作物适时播种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年我国又发生了严重的旱情,不少地区一、二百天未下透雨,小麦、棉花和其它作物生长受到很大影响。明年是否还会发生类似旱象?为了防患于未然,今冬大力推行冬灌,提高土壤的含水率,是十分重要的措施。力争把春旱消灭在今冬,这是我们在农业生产上争取主动权的重要方面。
冬灌,是在冬季结冻前后对越冬作物和春播白地进行的储水灌溉。它是争取夏收作物特别是冬小麦丰产和棉花适时播种的重要措施,也是预防春旱、战胜春旱的有效方法。从我国气候特点来看,除个别地区春季多雨外,大部地区都是冬春少雨,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平均年降雨量仅三百到六百毫米,冬春降雨只约占10%左右。但是,冬小麦这时期的需水量,一般超过降雨量数倍。所以,春季干旱严重威胁着小麦生长和春播作物的适时播种。生产实践证明,大搞冬灌,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战胜春旱威胁。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省农民,把小麦冬灌称作“盘根水”,意思就是小麦冬灌,可以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分蘖;有的还说,“棉花要全苗,冬灌不可少”,这也是说棉田冬灌,是保证苗全苗齐的重要关键。
冬灌对增产的效果非常显著。据北方典型地区调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冬灌过的小麦比不冬灌的一般增产5%到10%,最高有达20%到30%以上;棉花增产3%到15%。
冬灌的几种作用
根据各地对冬灌的调查和试验观测,归纳起来,冬灌有以下几个作用:
1、储水保墒,预防春旱。冬灌过的土地,经耙耱、松土、镇压等保墒措施,到来春,土壤含水率较不冬灌的高5%到8%。据河北省石津渠灌区1953年至1957年的试验观测,小麦于11月中旬进行冬灌,灌前结合灌水施厩肥一次,灌后七至八天进行疏松表土镇压,来年解冻前后进行“顶凌”耙耱,小麦返青时的土壤水分,均保持在20%到26%以上,基本上可以满足返青用水。不冬灌的麦地,虽然采取同样保墒措施,土壤水分低于14%,小麦生长因水分不足受到一定抑制。又据山东高唐县1958年棉田进行储水灌溉的调查,12月上中旬进行冬灌后,在冬季进行二到三次耙耱保墒,至次年4月上旬播种时,土壤水分达15.25%,未冬灌的地只有7.9%,低于棉花播种适宜的含水率
(12%到15%)。所以,冬灌不仅保证了越冬作物小麦等冬季和早春的需水,做到安全越冬和提早返青;也使棉田能有适宜的水分,便于适时下种和出苗。
2、调节土壤温度,防止冻害,疏松土壤。冬灌与不冬灌,由于土壤水分的不同,水的容热量大于土的容热量,致使土壤温度的变化,产生很大差异。水分多的土壤温度,在整个冬季,都较水分少的土壤为高,日变化幅度也较为平稳。据河北省农业科学院1955年在石津渠灌区的试验观测,在1954年11月至1955年2月期间,冬灌的麦田土壤温度较不冬灌的平均高摄氏零点二度到一点七度。日变化幅度也较小,1月15日七至二十一时,表层十厘米深度的土壤温度变化,不冬灌的为零下七点七度到五点五度,冬灌的则为零下六点四度到四点四度;日变化幅度冬灌的比不冬灌的较小。由于冬灌过的土地地温较高,故能保护小麦安全越冬和防止早春晚霜侵袭。据河南人民胜利渠灌区1955年调查,冬灌的小麦越冬死亡率为3.4%,不冬灌的为8.8%。陕西汉惠渠灌区1955年2月受到一次寒流侵袭,冬灌的麦苗受冻率为4.7%,未冬灌的为31.7%。河北省农民也流传着“湿不冻,干冻死”的农谚。这都充分说明了冬灌对防止冻害有显著作用。
棉田冬灌较春灌的地温也高,因而可以提早春播,棉籽扎根快,出苗早,并能促使苗全苗壮。据河北石津渠灌区1956年观测,4月10日播前十天内土壤温度,冬灌的平均为十一度;3月13日进行早春灌的则为十度半,较冬灌的低零点五度。又据河南安阳市吕村公社1959年4月1日调查,冬灌地播前地温为十一点一度,比在3月中旬进行春灌的地温高一点三度。同在4月6日播种,冬灌地4月28日齐苗,春灌地在5月3日齐苗,推迟五天。冬灌地缺苗率占4.3%,比春灌地缺苗率少2.5%;现蕾期也比春灌地早三天,增产10%。
此外,冬灌后经过冻消作用,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促使肥料分解、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通气和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3、减轻病虫害。冬灌后,土壤温度增长,加上冰冻影响,不利于某些害虫的生长。麦蚜虫和红蜘蛛,是为害小麦很大的害虫,冬灌地比不冬灌的就少得多,甚至没有。同时,由于灌溉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增强对病害的抵抗力。根据陕西渭惠渠灌溉试验站1954年的调查,冬灌的小麦秆,黑粉病发病率为14.6%,未灌的为18.54%。
4、结合冬灌,冲洗盐碱土,改良土壤。在盐碱地区,利用冬季地下水位低、蒸发量小的有利条件,结合冬灌,采用较大定额的灌水,可以冲洗压盐,使表土盐分下渗,有利于来春播种。
风沙多的地区,在秋耕后,因风力大,容易吹走表土。冬灌以后,表土冻结,可防止沙土被风吹走。
5、充分利用冬季水量,缓和春灌水量和劳力不足的矛盾。冬灌麦田和棉田,按零点五米深耕作层,平均增加水分5%到10%计算,每亩可增储水量二十到四十立方米;全国冬灌储水,就可达到五十亿至一百亿立方米。这样,冬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春灌用水紧张局面,达到扩大灌溉面积的作用。
冬灌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我国华北、西北等广大地区的农民,历来就有冬灌习惯。大跃进以来,随着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冬灌面积大大增加,冬灌地区由北方发展到南方,冬灌对象由小麦、白地发展到其它作物,灌水技术也有很大提高。现将各地冬灌技术经验,归纳如下:一、冬小麦冬
灌的灌水技术
小麦冬灌,是在麦苗幼小、天气寒冷的情况下进行的。灌溉时,应注意掌握以下环节:
1、灌水时间。小麦冬灌时间,取决于气候、土壤水分和麦苗生长情况,一般是10月下旬开始,至封冻后无法引水时停止,灌溉一至二次。第一次称为“盘根水”,在“立冬”前后进行,灌这一水,主要是弥补播种时土壤水分不足;对深翻的土地还可使土壤塌实,对于大量施用肥料的丰产麦田可以防止“烧苗”现象发生。第二次称为“封冻水”,在“大雪”前后进行,以灌后水能渗入土中,日消夜冻最为适宜。这次冬灌,最迟不宜超过上大冻以前,否则灌后水不能渗入土中,容易产生“凌抬”断根现象,伤害麦苗,造成减产。
2、灌水量。小麦越冬生长,土壤含水率一般不宜低于17%。即使土壤含水率在17%以上,进行冬灌,仍有显著增产作用。冬灌水量大小,根据土质、土壤含水率、地下水位深浅等情况决定。地下水位高、底墒足的,灌水量可以小些,反之,灌水量可以适当加大;砂性土质、保水能力弱的多灌些,粘性土、保水能力强的则可少灌些。一般灌水定额每亩五十至七十立方米,少的三十至四十立方米。
3、灌水技术。随着农业“八字宪法”的全面贯彻,丰产方、园田化的实现,要大力推行小畦灌溉。在种麦之前,结合整地,把田间工程及附属建筑物修好,种麦前后,把畦子打好。畦田规格,根据土质、地面坡度而定,坡度大、土壤透水性弱的,畦田宜长,反之,畦田宜短。
合理掌握入畦流量,是提高灌水技术的重要环节。流入畦田的单宽流量(每米畦宽进入的流量)一般掌握在二——五每秒升之间为宜,坡度平缓、透水性强、畦田长的,可以大些,反之则宜小些。单宽流量如过大,会冲刷地表,伤毁麦苗。
4、耕作技术要和冬灌相结合。小麦进行冬灌,其它农业技术措施必须和它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冬灌作用。如果肥料不足,冬灌后会产生麦苗发黄现象;灌水前或灌水后,最好能追施一次厩肥。为了防止龟裂,保住地墒,如灌后尚未上冻,应进行一到二次冬锄,或耙耱、镇压。
二、白地冬灌的灌水技术
棉田和其它春播白地,冬灌作用主要是储水保温,保证来春及时播种。白地冬灌时间,在前作收获以后,即可进行,直至封冻后不能引水时停止。灌后日消夜冻的时期是冬灌最为适宜的时候,这时期灌水利于保墒。但这段时间不长,又和小麦冬灌用水有矛盾,为了争取多浇一些地,白地冬灌可以提前进行。
白地冬灌的水量要大些,一般约每亩六十到一百立方米。粘土地,保水能力强,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的,定额可以适当减少。盐碱地为了压碱洗盐,定额可大于一百立方米,但须注意排水出路,以免引起地下水剧烈上升。灌水方法可采用畦灌法,井灌区还可采用小畦灌。
白地冬灌和农业耕作技术密切结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冬灌的白地,灌后要立即耙耱保墒;晚冬灌的,次年开春后要抓住有利时机,在开冻后约一市寸左右、进行“顶凌”耙耱,防止水分散发。
白地冬灌,最好先施上底肥,进行冬耕,然后灌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