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思想评论

自由和自觉
邢贲思
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对于自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无产阶级的自由,一种是资产阶级的所谓自由。具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人,他们标榜的所谓自由就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如果一个人的行动稍微受到了一点拘束,就不能算作有自由。这种自由观认为世界上有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自由。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这样一种自由呢?没有。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首先,自由要受到客观必然性的制约。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的行动都不能不受到客观规律的限制。不错,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利用客观规律,使之为人们的利益服务,但是在利用客观规律之前,首先要能够认识这种规律,使自己的行动符合这种规律。只有首先服从自然,然后才能改造自然。一个人如果不尊重客观必然性,离开了、违背了客观必然性去自由行动,那么除了处处被动,寸步难行,甚至碰得头破血流以外,不可能会有别的结果。因此不能把自由和必然对立起来,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人们在没有认识必然性以前,谈不上有什么自由,而当人们一旦认识了必然性以后,就能够在这种必然性所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地自由行动。恩格斯说得好:“自由不是在于想像中的对于自然规律的独立,而是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并且在这种认识所给与的可能性之上,有计划地使得自然规律为着一定目的发生作用”,“自由是对于必然的认识。”(反杜林论,第117页)
其次,在社会生活领域内,自由要受到纪律的制约。任何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需要有一定的纪律来维持其社会关系,个人的行为总是要受到社会的约束。
在阶级社会中,自由带有阶级性。不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自由都只是少数反动统治阶级的自由,这一小撮人把自由垄断在自己的手中,而却把各种各样的纪律:棍棒的纪律,饥饿的纪律等等加给劳动人民,在这些纪律的背后,有着国家的强制力量作后盾。资产阶级是最喜欢以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为标榜的,到今天,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还在吹嘘,说他们那里是“自由世界”。但是,正如列宁所说的,只要它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即使在最自由最民主的共和国中,‘自由’和‘平等’只能是而且从来就是商品所有者的平等和自由,资本的平等和自由。”(列宁全集第29卷,第342页)可见,在阶级社会中,劳动人民根本无自由可言,当然更谈不上有什么绝对的个人自由。
在阶级社会中,不但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绝对的个人自由,就是统治阶级,虽然他们垄断了自由,但是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个别成员也不可能有绝对的个人自由,他们的行为也要受到他们所属的那个阶级的约束。当然,这种约束和统治阶级对于被统治阶级的行为的约束相比,性质根本不同,后者带有专政性质,前者则不带专政性质。
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阶级已经彻底消灭,自由不再带有阶级性,成了人人都可以享有的了。但是,就是在那时,也不存在什么绝对的个人自由,那时,每一个人作为社会平等的一员既可以享有充分的自由,同时又必须遵守集体的纪律。而且由于人的全面发展,觉悟的大大提高,遵守纪律将会成为人们的本能和习惯,自由和纪律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和谐的统一。恩格斯说过:“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造成的,另方面要有一定的服从——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组织下,都是如此。”(马恩文选第一卷,第613页)共产主义社会同样不能例外。
由此可见,在社会生活的领域内,没有什么绝对的个人自由,自由是对纪律而言的,自由和纪律是对立的统一。
自由和必然的对立统一,自由和纪律的对立统一,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自由观。
那种把自由和必然、自由和纪律绝对对立起来,把个人的自由夸大到极端的观点是资产阶级的观点,是资产阶级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世界观的表现。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中最后的一个、也是发展得最充分的一个私有制的社会,因此,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人主义的世界观,在这个社会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里个人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贯穿在各个意识形态的领域内,也表现在对各种问题的看法上。当着资产阶级带着他们的个人主义世界观这种有色眼镜来看自由这个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自由说成是绝对的,说成是随心所欲的。此外,资产阶级之所以需要这样一种自由观,是因为他们要利用它来为其“自由”地剥削和榨取劳动人民,“自由”地掠夺、奴役殖民地人民,“自由”地燃烧起侵略的战火的行为进行辩护。
小资产阶级也喜欢把自由说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这是因为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也是私有制,同时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小生产者)的经济活动是单独地、分散地进行的,这就使他们养成了一种自由散漫的习惯,这种习惯使得他们对于任何约束、任何纪律都感到格格不入。此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小资产阶级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经济地位,他们在濒于破产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绝望的心理,而无政府主义就是这种“绝望的产物”。(列宁全集第五卷第294页),无政府主义所宣扬的基本观点之一恰恰就是个人的“绝对自由”。这种基于个人主义的世界观实质上也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无产阶级决不会有个人“绝对自由”的思想,因为他们的生产活动是一种联合的活动,当他们是孤零零的个人时,他们是没有力量的,生产也没有办法进行;而在革命斗争中,他们也必须要有坚强的组织。因此,无产阶级有着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们总是把自己看成是整个阶级这个伟大机体中的一分子,从不把个人的自由强调成为不受任何约束的随心所欲的行为。问题很明显:把自由看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还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本质上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的表现,前者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的表现,后者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的表现。
在目前的过渡时期,既然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就存在着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而这种斗争也必然在党内得到反映。1959年在党内进行的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就是最好的证明。党内有这样一小撮人,他们或者是出身非无产阶级,思想没有彻底改造,或者是受了资产阶级的影响而思想蜕化;他们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仍保留着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他们敌视无产阶级的纪律,歌颂资产阶级的所谓自由,在某种情况下,并发展为对党的进攻。他们很像列宁所形容过的孟什维克机会主义者那样:“党的组织在他们看来是凶恶可怕的工厂;部分服从整体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他们看来是‘农奴制’……他们一听见在中央领导下实行分工,就发出可怜又可笑的嚎叫,反对把人们变成‘小轮子和小螺丝钉’……他们一听见有人提起党的组织章程,就作出瞧不起人的样子,发表鄙视的(对‘形式主义者’)意见,说完全不要章程也可以。”(列宁全集第7卷,第386页)他们不但在政治路线上与我们有根本的分歧,在组织路线上也与我们有根本的分歧,他们反对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妄想以资产阶级的极端自由的观点来改造我们的党,为资本主义的复辟奠定组织上的基础。
在党内还有一些同志,虽然不像以上所说的那种人一样敌视党的组织,但是由于他们也或多或少的沾染上了这种资产阶级的自由观,因此对纪律和自由也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人往往感到组织生活不自由,有的人认为在战争时期需要纪律,现在和平建设时期可以松一点了,不必再有严格的纪律。他们不懂得民主和集中,自由和纪律“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6页)不懂得“党是一个战斗的组织,没有集中统一的指挥,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战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第91页)不仅进行阶级斗争,战胜阶级敌人是如此,就是进行建设,征服自然也是如此。况且目前在我国阶级斗争并没有熄灭,在复杂的阶级斗争中,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习惯势力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内部来,这些东西就好像是一种腐蚀剂,当它在党内发生作用时,就会腐蚀党内的统一和团结。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纪律不能有丝毫的削弱。
党的纪律决不排除党内有充分的自由、民主,党内的集中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党章上规定每一个党员可以在党的会议上或者在党的报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自由的、切实的讨论;可以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可以在党的会议上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工作人员;对于党的决议如果有不同意的地方,除了无条件地执行以外,可以保留和向党的领导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可以向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到中央委员会提出声明、申诉和控诉等等。当然,党内的自由是有领导的自由,党内的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任何利用党内的自由、民主来进行违背党的利益的活动都是不允许的。邓小平同志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说:“一切发展党内民主的措施都不是为了削弱党的必需的集中,而是为了给它以强大的生气勃勃的基础。”(八大文献第91页)党的纪律主要靠什么来维持和巩固?主要要依靠全体党员的自觉来维持和巩固。不错,既然是纪律,就总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如果每一个党员不是真正地觉悟到党的团结、党的统一对于党的事业实现的重大意义,不是真正地自觉遵守党的纪律,那么纪律本身尽管严格,但不可能是强有力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清除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自由观,坚决地树立起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只有这样,我们的自觉性才会大大提高,才会不至于感到纪律的存在是一种“束缚”,相反,会感到纪律的存在是维护党的团结、党的统一,从而也是保证党的事业无往而不胜所必需的。当我们有了这样一种觉悟,真正养成一种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时,我们就会在党的生活中得到最充分的自由。


第7版()
专栏:报刊文摘

光华四射的毛泽东思想
纪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发表三十周年
革命创造性的典型
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中,进一步发挥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这一创造性的革命理论问题。这是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典范的贡献。在这以前,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总是从城市武装起义开始的。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这样。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也是这样。这是适合这些国家的革命实际情况的,是一些伟大的典型。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毛泽东同志灵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具体地分析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具体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认为中国革命的重心必须由城市转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执行以农村包围城市,向全国作波浪式推进的方针,指出这“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这样,就可以以武装的农村包围并且最后夺取反革命占据的城市,取得全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成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另一种伟大的典型。毛泽东同志在指导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创造性地以新的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毛泽东同志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贡献,
(摘自1月6日中国青年报久华、成于集:“科学的预见伟大的胆略”)
阶级分析方法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伟大著作在全面地观察各种矛盾中,首先抓住了阶级矛盾,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在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不可避免。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的最本质的矛盾。毛泽东同志正是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这一最锐利的武器,去揭露和阐述中国社会真实情况的。
毛泽东同志还告诉我们,“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矛盾论”)毛泽东同志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的典范。当时的许多矛盾中,什么是主要矛盾呢?这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其他的许多矛盾,正是由这一主要矛盾所派生的,将随着这个矛盾的解决而解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及其以后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完全清楚的证明了这一论断。
现在,在我国,虽然人民内部矛盾表现为大量的。但是阶级矛盾依然存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学习毛泽东思想,坚持阶级观点,运用辩证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逐个的解决矛盾,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摘自黑龙江“奋斗”一九六零年第一期,张向凌:“革命烈火越烧越旺”)
科学预见的范例
毛泽东同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著作,是在敌人还很强大,革命力量比较弱小,“天空似乎一片黑暗”的时期里写出的。从这里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伟大的革命胆略,预见事变进程的惊人才能。列宁说:“神奇的预言是童话,科学的预言是事实。”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事实,迅速地全部地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科学的预言。
毛泽东同志这一著作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他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革命高潮行将到来,因而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全党。而且为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规定了斗争的方针和策略。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和其他著作中所阐明的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思想,在中国革命所发生的作用是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的。不能设想,离开了毛泽东同志以上的思想指导,而能有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而能有中国革命的全部胜利。
从这一著作和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初期写的其他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在当时就熟练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了。他根据当时形势,对中国革命所作的指示,制订的方针、政策,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典范。
重温这一著作,使我们可以深刻地领会: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革命力量战胜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腐朽势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一切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新生的、革命的力量,虽然一时还是星星之火,但最终必然成为燎原的大火;而一切腐朽的、反动的力量,虽然一时看来是弥天大火,最终必将趋于熄灭。
(摘自1月4日解放军报刘全开:“科学预见的典范”)
大无畏的革命勇气的榜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显示了毛泽东同志极大的革命魄力和充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贯思想。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思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坚定不移的无产阶级立场之上的。在共产党人看来,共产主义是最伟大最壮丽的革命事业,是人类最理想最美满的社会,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共产党人,从不怕流血牺牲,无论革命处于多么困难、危急、艰险的局面之下,总是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以最大的勇气、艰苦的斗争,毫不退缩地去克服困难,改造环境,坚持革命到底。毛泽东同志集中地代表了共产党人的这种高贵的品质。毛泽东同志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时,正是革命处于极端困难、艰险的年代。然而,毛泽东同志却以大无畏的革命勇气,高举红旗,进军井岗山,创建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表现了高度的领导艺术,以革命的进攻掩护革命的退却,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巧妙的结合起来。而且,坚信革命一定要胜利,预见革命的高潮必然快要到来。正是因为毛泽东同志洞察了革命发展的必然性,抓住了促进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所以他不但以坚定的革命意志去指导革命,而且,以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来教育和感染同志,以克服当时的悲观思想情绪。正是因为毛泽东同志在领导革命中,一贯保持饱满的革命热情、旺盛不衰的斗志、永远青春的思想,所以总是把革命从一个胜利引导到另一个更大的胜利,而不断前进。
(摘自1月5日湖北日报蔡荣:“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胜利前进!”)


第7版()
专栏:

防止灌区土壤盐碱化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灌溉研究所
随着水利建设的日益发展,全国各地在预防土壤盐碱化和改良盐碱地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有一些地区,由于灌溉和耕作措施不够合理,因而造成地下水位不同程度的上升,结果发生部分土壤盐碱化的现象。有些人看不见我国新增几亿亩灌溉面积对农业生产所起的巨大增产作用,看不见我们已经改良和利用了几千万亩老盐碱地,而把目前暂时和局部发生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加以夸大和歪曲。说什么“土壤盐碱化是兴修水利的结果”,是“水利变成了水害”,甚至还企图否定“以蓄为主”的方针。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滨海地区,地下水和土壤中都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盐类。当地下水升高到离地面一定深度时,由于土壤中毛细管作用和地面强烈蒸发的结果,地下水和土壤底土中的盐分便迅速向地表积聚,使耕作层土壤含盐量超过农作物所能忍受的程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
灌区土壤盐碱化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也可说是人为的因素。实践证明,人为的因素是主导的。
土壤次生盐碱化虽然同灌溉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土壤中的盐碱是随着土壤水分的运动而运动的,灌溉不但可以改良盐碱地(洗盐、压盐和冲淡土壤盐分),而且采取正确的灌溉技术和掌握土壤水的运动,完全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的盐碱化。认为盐碱化是灌溉的必然结果,顾虑土壤盐碱化而不敢发展灌溉,甚至停止灌溉,“退水为旱”,都是“因噎废食”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土壤盐碱既是“随水而来”,我们的办法就是使它“随水而去”。1959年11月举行的全国盐碱土防治会议上所提出的“以防为主,防治并重,以水为纲,综合治理”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给我们战胜土壤盐碱化以有力的武器。
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主要应当抓住灌溉、排水和耕作栽培等三个环节。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工程系统化、灌水合理化、用水计划化、灌区园田化。
工程系统化
在灌溉系统上,目前比较迫切的是健全渠系和进行渠道的防渗工作。要在灌区建立一个完备的渠道系统和必要的控制建筑物。在兴修灌区时,除了建筑引水的建筑物和大型的输水渠道以外,田间也应该修建渠系。一般说来,田间渠系至少要有三级——地段配水渠(斗渠或农渠),它从大型渠道上引水,并将水分配到各个地块;地块分水渠(毛渠,在机耕地区是临时渠),它将水输送到农田中的龙沟;输水龙沟,它将水灌入沟、畦中,最后完成灌溉的过程。
控制地面水的标准是使积水在农田上停滞的时间不至于危害作物生育和丰产,并且使积水下渗而暂时抬高的地下水位不致影响作物根系发育。雨季过后地下水能够迅速下降到安全深度以下(安全深度是不致土壤盐碱化的地下水深度,在北方灌区,粘质土一般为1.2—1.5米,轻质土一般为1.5—2.0米)。在秋作物农田中,应当在雨后一、二天排尽积水。
控制和降低地下水的措施是开挖排水沟。排水沟的深度应当使它所控制的地段的地下水位在安全深度以下。根据在北方灌区的试验,最末级排水沟的深度根据土质与地下水质情况,一般可定为1.5—2.5米。安全深度愈大的,排水沟应当挖得愈深。
我国北方灌区地下水源丰富。应该使井灌、渠灌“双管齐下”,这样不仅是提高抗旱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这些水井实际上能起“垂直排水”的作用,有效地防止了地下水的升高。这是灌溉与排水相结合的理想形式。
灌水合理化
采用合理的灌水定额,坚决杜绝大定额灌水,可以防止灌后地下水上升,还可以节约用水以扩大灌溉面积。目前,有相当多的地区,实际灌水定额偏大,每亩地一般均在五十立方米以上,大水漫灌的更高达八十到一百立方米,大大超过作物根系活动层,(对于棉、麦等作物,一般为六十到八十厘米)的保水能力。这些水量不仅仅白白浪费,造成地下水的上升,而且破坏土壤结构,淋洗土壤中宝贵的养分,降低地温,对于当年的作物丰产不利。例如,根据我们在人民胜利渠灌区对于棉花进行不同灌水方法试验的结果证明:适宜的灌水定额比大水漫灌的土壤含速效氮、磷多一到五倍,地温高2—4℃,土壤空隙率多10%左右,因而使蕾铃脱落率减少10%到15%,每亩增产二十到三十斤皮棉。
丰产能手的实践和多年的试验研究证明,对于棉、麦这些旱作物,每亩有三十到四十立方米的灌水定额就已经足够。这种定额也能保证在灌溉后地下水不被抬高。
用水计划化
计划用水就是事先对于灌溉过程的各个环节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有计划的安排,使灌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计划用水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有计划生产在灌溉工作上的反映和要求。河南人民胜利渠灌区的七里营人民公社有一条小冀支渠(控制灌溉面积约五万亩),从1954年(灌后第二年)坚持执行计划用水以来,不仅保证了农作物产量连年上升,而且用水量逐年下降。灌溉六年来,地下水上升的趋势已基本制止,土壤盐碱化也极少发生与扩展。
灌区园田化
灌区土地不平,会使得灌溉或降雨后,洼处积水,高处返盐。这是灌区形成盐斑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大力开展土地平整工作,同时做好田间工程,达到“地平埂直,畦田成排,渠不跑水,畦不漫灌”。
经常的耕、耙、锄,可以切断土壤的毛细管作用,既能保墒又能防止返盐。增施有机肥料,实行轮作,增加绿肥,可以使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合理密植,中耕作物适当进行间作,减少地面蒸发。所有这些,对防止盐碱化都有显著作用。
同时,在灌区内应当十分重视作物种植的合理布局。在旱作物灌区,要避免分散种植水稻。同时,大力进行灌区的绿化工作,沿渠道、水库、道路与灌水地段周围营造防护林带。茂密的树林,不仅减低风速,改善气候,提高空气湿度,减少地表蒸发,而且它们强大的根系吸收了大量的地下水,可以起“生物排水”的作用。
为了保证农业丰产,在有盐碱化威胁的地区,必须积极开展群众性的观测研究工作,把地下水和土壤盐分的定位观测普遍而持久地进行下去。在这个基础上,掌握土壤盐碱化的发生演变规律,进一步进行盐碱化发生发展的预报,使防治工作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实现“在较短时期内战胜盐碱化”的任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