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矢射生产实际之的
天津工人学哲学越学越聪明
提高了觉悟,保卫了总路线,推动了生产继续跃进
本报讯 天津市工人学习哲学、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一年多来有了很大发展。
天津市工人,从1958年6月份开始,在整风和反右派的基础上,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掀起了一个学习哲学、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同年8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康生同志,来津召开了老工人学哲学座谈会后,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方针和重大意义,这一运动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1959年3月,中共天津市委召开了宣传会议,着重提出了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的问题,不仅学习的规模更加广泛,而且许多人都直接阅读毛主席的著作,运用毛主席的思想,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学习深入了一步。截至1959年底,仅根据市内六个区的不完全统计,参加学习的就有四十多万人。除了工厂职工外,商业系统的许多售货员、业务员,也都参加了学习。
这一学习运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学习哲学、学习毛泽东思想和贯彻与保卫总路线、推动生产的大跃进紧密地结合了起来。1958年学习一开始,就是以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纲,学习和领会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对于当时工厂企业的“两参一改三结合”、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和生产跃进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1959年又和学习八届六中全会决议,八届八中全会决议,反右倾、鼓干劲,厉行增产节约的群众运动结合了起来。各工厂企业普遍深入地学习和运用了“从实际出发”、“掌握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生产关键”、“不断革命论与革命阶段论”等原理,提高了对于总路线的理解,自觉地保卫和贯彻了党的路线。如仁立毛呢厂有些人认为“高速不能高效,高产不能优质,多快不能好省”。学习哲学的老工人用本厂生产全面跃进的事实说明:多快好省是对立的统一,它们中间虽有矛盾,但不能绝对化,不能只看到它矛盾的一面,还要看到它统一的一面。同时总路线是一个整体,多快好省必须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达到既多快又好省。这样,使大家更深刻地认识到总路线的重要意义。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学了就用,在用中进一步学,是这一学习运动的另一特点。他们的学习方法都是根据实际——理论——实际的原则,结合运动和生产中的关键问题,进行鸣放辩论,用哲学的观点加以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食品一厂基本实现了全厂的机械化以后,有些人滋长了“松一口气”的情绪。工厂立即组织了“平衡与不平衡”问题的学习,通过讨论,明确了“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是经常的绝对的,必须以不断革命的精神,把技术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厂制桶车间的职工,学习了“矛盾论”后,便注意抓生产中的关键问题,结果消灭了这个厂成立三十年以来没有解决的“漏桶”事故。工人们写诗歌颂学习毛主席的著作说:“马列主义幸福经,工人越学越聪明,刚刚上过几堂课,脑子就像点了灯。”
目前,天津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相当广泛的工人理论队伍。各区和许多工厂都以不同的形式,如哲学学习班、传授站、研究组等,将学习中的骨干组织了起来,帮助他们系统地学习和提高,并通过他们边学边讲,带动广大群众的学习。这些骨干分子,大部分是老工人,他们熟悉生产和工人的思想,讲课时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很受工人欢迎。仁立毛呢厂老工人李长茂,不仅在本厂讲课,还到外厂和机关、学校中讲哲学。一年来,他讲了六十次课,听课的共有六万多人。
天津市工人学哲学、学理论的群众运动,是在中共天津市委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起来的。各级党委大力宣传工人学哲学的意义,并对工人学习哲学给予了热烈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反复地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抓典型、插红旗,使仁立毛呢厂、食品一厂等先进单位的经验很快得到了传播。为了培养一批学习骨干,市委还在高干自修班、市委党校等处,开设了老工人业余哲学学习班。各区委、党委和许多工厂党委都是书记挂帅,经常研究这一工作。许多领导干部都给工人讲了课。有的厂党委在研究本厂的生产情况和干部、工人的思想情况时,同时也研究哲学学习的问题,针对当前情况,规定课题,集体备课,分别向工人讲授。
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总路线,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天津市委准备在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运动。


第4版()
专栏:

学习毛泽东著作  陈守烈


第4版()
专栏:

一旗高插万旗红
中苏友谊医院大树标兵全面提高医疗质量
本报讯 北京市中苏友谊医院党委坚持政治挂帅,采取抓典型树标兵、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全院“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和全面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群众运动不断深入,出现了“一切为病人”,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的新气象。
在党委发动下,神经外科病房首先做到全面提高医疗质量,成为全院的先进标兵。标兵树起后,内科党支部首先开展起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活动。并以“为什么赶不上神经外科”为题,展开了讨论。经过讨论,大家明确了关键在于政治挂帅不够。于是,他们就组织医生、护士、卫生员,到神经外科去“对口留学”,认真学习他们在医疗工作中政治思想工作经常化等先进思想、作风和经验。经过“留学”对比,看到神经外科比内科重病人并不少,而且医疗护理工作更复杂,有些原来强调条件、认为“自己工作差不多了”、神经外科没有什么可学的人,思想有了转变。他们一致认为神经外科政治挂帅就是好,立志要赶上去。护士长很快改变了忽视政治工作的缺点,护士们的积极性也大为提高。她们见到病人多了,就主动地帮助值班护士作护理工作,争着配合医生抢救病人。这时,神经外科党支部又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帮助全科医务人员树立不断革命的思想,及时解决了某些人“工作到了顶”和松劲情绪,工作上出现了更新的景象。过去,有些病人长期经受病痛折磨,心情不好甚至失去生活信心,但医护人员对此总觉得爱莫能助。这次全科医护人员下决心要突破这一关,想尽办法使病人加速恢复健康。他们提出了“政治下病房”的口号,分别组成小组给病人读报、谈心、讲革命英雄故事,帮助病人树立革命乐观主义思想和向疾病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并帮助病人加强必要的锻炼。这样许多病人增强了信心,健康恢复有了显著进展。有的病人感动得写下了赞扬医护人员的诗篇。
医院党委发现内科和神经外科政治挂帅,改变医疗态度的先进事例后,他们深入科室总结了这一经验,并立即召开现场会推广,使全院出现了相互协作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的崭新局面。各科室的医生、护士、化验员和服务员,都进一步改进了医疗态度,处处为病人着想。如小儿科想出了转移病儿注意力的各种办法,使病儿打针时不哭或少哭。外科门诊的大夫发现病儿佟喜儿还存有危险,但没按期来复诊。经过查问,才知道病儿已由父亲带回家乡。他们立即派医护人员带着急救箱,连夜赶到病儿的家里治疗。一天夜里,外科手术室来了四个急诊患者,医护人员为了减轻病人痛苦,决定大干通宵同时进行四台手术。但是,只有作一台手术的值班人员。不值班的医生和护士听说后,就自动起来支援,使四台手术顺利进行,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转危为安。
许多医护人员在这次运动中,掀起了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热潮。许多大夫制订了加强全面学习苏联的先进医疗经验和医疗作风的规划。从各地来到这个医院进修的一些医生也制定了学习计划,立志要把苏联先进经验传播到全国各地。许多医生在苏联专家的无私帮助下,运用苏联先进经验,促进医疗质量迅速提高。皮科门诊的医生,过去一向认为甲?、皮炎脓皮病等疾病,是久治不愈之症;现在他们政治挂了帅,积极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后,便治愈了二十多个病人。过去,神经内科治疗脊髓神经根炎或多发性神经根炎瘫痪病、一般要用半年多的时间,病人才能下地行走;现在医生们认真又全面地学习了苏联先进的新疗法后,经过一个多月的诊治,病人就能下地行走了。许多医生正总结学习苏联先进的治疗经验,翻译苏联专家的医学著作,学习苏联最新的医学文献和医疗作风,以便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这个医院的党委发动各单位抓住建立必要制度这一环,巩固并发展已取得的成绩。各科室已制订了定期评比制度。内科、神经外科等科医生们写的病例都订出一套规格,要求既科学、整洁,又全面、系统,纠正过去对病人局部诊断的观点。外科手术室建立了医护配合制度,手术前后都交换意见,以提高手术质量。内科病房对重病人、溃疡病人的护理工作,已总结了一套经验,研究出不同的护理常规。小儿科婴儿室对婴儿卧位、翻身、防臀红等,都作为制度来执行,保证护理质量和新生儿的健康。(附图片)
神经内科护士徐文英,扶着经过一个多月治疗后的脊髓横贯性损伤患者段胜乾下地行走
内科医务人员在临床治疗中,向苏联医学教授杜马诺夫斯基(左一)学习运用心电向量图描绘机,为患者检查心脏功能
 新华社记者 纳一摄


第4版()
专栏:

白手起家克服师资设备不足等重重困难
宁夏新建高等院校办好了
本报讯 宁夏回族自治区在1958年大跃进中,创办的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农学院和宁夏医学院三座高等院校,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整顿和提高,现在都迅速地成长起来。
宁夏回族自治区原来没有高等学校,1958年工农业生产大跃进中,各族人民迫切要求发展教育事业,为了满足各族人民的愿望,当时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中央和全国各地的关怀与大力支援下,就相继在9月间办起了宁夏医学院、宁夏农学院和宁夏师范学院,结束了宁夏地区没有高等学校的历史。
这三座高等院校,都是在三个有关中等专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的。各学院成立以后,都是边开课、边建校。学校的教师来自全国各个地区,除了少数讲师和教授外,大部分都是刚从高等院校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学生的程度也参差不齐。因此,各院校开学以后,有少数教师就不安心工作,有些学生认为这是“土大学”,设备差,没有教授专家,教不好,学不好。各院校的党组织针对这些思想情况,领导师生展开鸣放辩论,批驳了在办学上的种种右倾保守思想,进行了“勤俭办学”“艰苦奋斗”和“力争上游”的思想教育,使大家鼓足了干劲,解决了在建校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教师数量不足,新教师多,缺乏教学经验,是这些高等院校建校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各院校针对这个情况,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采取了种种措施,积极培养提高师资。他们除选派少数青年教师到外地兄弟院校短期进修外,还抓紧了教师的在职业余进修。按照所开专业或课目成立了教研组,组织新老教师参加,进行定期的业务政策学习讨论,交流教学经验。新教师们还采取了集体备课的方法,和老教师一起研究讨论拟定讲稿或预先试讲,并进行教学观摩,和听取老教师的专题讲学。许多新教师还和学生一起听课,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这样边教边学边改,迅速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许多刚出学校的青年教师,这学期都担任了一二年级的课程,教学质量也逐步提高。
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各院校都把教学和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一年多来,各院校师生除了积极参加大炼钢铁,利用假期下乡下厂参加劳动外,都普遍建立了校内生产基地,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师范学院和农学院都建立了校内的农场和工厂,组织师生定期参加劳动。通过生产劳动,不但使广大师生学到了实际生产知识,而且他们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都大为增强,学生勤奋好学,热爱劳动,教师安心工作,认真教学,师生团结互助,爱集体、守纪律、求上进,已成为各院校的普遍风气。
设备不足,教学条件差,也是这些学校存在的困难。但各院校师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坚决贯彻了勤俭办学的原则,克服了这些困难。宁夏农学院为了尽快地赶上先进兄弟院校,师生们一边搞好教学,一边参加建校,在两个月内就建起了教学农场、牧场各一处和工厂两处,保证了现场教学的需要。宁夏医学院建校以来,在少数技工的指导下,学生和教师一起动手,打土坯、作木活,盖起了八十多间房舍,解决了部分教室、实验室和宿舍的用房,给国家节约基建投资五万多元。这些学校的实验室、资料室、图书馆及各种劳动实习设备,也都逐渐建立起来了,教学条件越来越好。宁夏医学院开了十五门课,就建立了十二个实验室。宁夏师范学院图书馆已藏各类书籍十万余册,还有四千多份参考资料。
在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最近这三座高等院校都进一步健全了党的组织,加强了行政领导。 (黄静)


第4版()
专栏:

班禅等在湖南访问后去武汉
据新华社长沙6日电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代理主任委员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帕巴拉·卓列朗杰和他们的随行人员,在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汪锋,中共西藏工委副书记周仁山陪同下,在长沙市和毛主席故乡湘潭市韶山冲参观访问后,5日晚上离开长沙乘专车去武汉。
班禅额尔德尼等一行是4日上午由南宁乘专车到达韶山冲的,他们在那里受到了韶山人民公社社员的热烈欢迎。参观以后,班禅额尔德尼和帕巴拉都题词留念。当天下午,他们乘专车离开湘潭到长沙。5日,他们参观了毛主席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清水塘,并在长沙市烈士公园向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献了花圈,游览了长沙市的名胜古迹——天心阁。下午,还参观了长沙市建湘瓷厂、湘绣厂。晚上,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和政协湖南省委员会为他们举行了欢迎宴会。


第4版()
专栏:

八百多名侨胞回到祖国
广东人民热情接待问寒问暖关怀备至
新华社广州7日电 6日,有八百零二名华侨,在祖国各界人民的热情接待下,回到了深圳。在这批归侨中,除三十一名来自新加坡、马来亚外,其他都来自印度尼西亚,有三百五十多名是回国升学的青年学生。
这天中午,扶老携幼的归侨队伍,经过深圳桥头,投入祖国的怀抱。等候在桥头的一百多个接待人员和医生、护士,连忙为他们搬行李,抱孩子,扶老人。他们在接待地点刚刚安顿下来,热菜热饭就送到每个归侨的手上。一些缺少衣服的侨胞,穿上了祖国人民送给的崭新棉衣,病人受到了热情的照顾。一位在印度尼西亚侨居四十年的六十七岁老人周帖,手里只提着一个破藤篮,祖国的亲切接待和慰问,使他感动得落泪,他说:“真真想不到,我是在做梦吗?”在印度尼西亚汶岛工作二十多年的老焊工黄亚光,一家八口返回祖国,最大的孩子才七岁。当他正在为孩子们衣衫单薄发愁的时候,接待人员就把棉衣送过来了。他激动地说:“祖国多么温暖呀!我们不再是海外孤儿了。”
深圳的边防军战士、海关人员和各界群众,都向归侨们问寒问暖。这批归侨所带的一切行李物品,深圳海关根据国家规定,全部免征关税。
当天晚间,在深圳华侨服务社的礼堂里,宝安县各界人民为归侨们举行了欢迎大会。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和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的代表,都在会上致词,向归侨们表示热烈欢迎和慰问。宝安县县长吉凤亭在会上说,祖国人民都非常关心在印度尼西亚的侨胞的遭遇,欢迎他们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预祝侨胞们在走上建设岗位以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欢迎会结束后,放映了国产彩色大型纪录片“欢庆十年”。
这一天,来自北京、广州、福建、汕头等地华侨补习学校的师生代表,热情地接待了回国升学的华侨学生。


第4版()
专栏:

蒙古美术家雅达姆苏伦回国
新华社6日讯 根据中蒙文化合作协定1959年执行计划来我国协助筹办蒙古人民共和国造型艺术展览会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功勋美术家、乔巴山奖金获得者雅达姆苏伦,在6日下午乘火车回国。


第4版()
专栏:编后

愿望成为事实
多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人民就盼望着能有自己的高等学校。在大跃进的1958年,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用革命的精神在教育事业上所取得的这个巨大成就,也正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深刻变化。
当然,对于宁夏人民来说,白手起家创立三座高等学校,也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重要的是,他们坚持了政治挂帅,党组织及时教育了全体师生认清形势和正确地对待建校中的困难,使师生鼓足干劲,充满信心,深信新建学校是一定能够办好的。他们认识到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成功。因此他们在党的领导和各地兄弟院校的关怀支援下,努力克服了办学中的困难,认真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培养各民族高级建设人材的一个新基地。


第4版()
专栏:地方报纸动态

活跃的新湖南报评论工作
新湖南报近来的评论工作很活跃。从去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的两个月内,发表社论一百零一篇,有时一天多至两篇、三篇;此外,两个月中还发表了杂文“短兵集”二十八篇,短文二十四篇,思想评论七篇,评论员文章二十四篇,论文十三篇,编后随笔十二篇。差不多每天各版都有几篇评论。
增加评论,这是客观形势对报纸提出的要求。湖南三千六百多万人民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鼓舞下,巩固持续地发展着增产节约运动,每天报纸上都会出现许许多多新事物和新问题。作为省委的机关报,有责任根据全省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阐明党的总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指引行动方向,推动运动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新湖南报社论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当前生产和群众运动中的重大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广。一百零一篇中,农业方面的四十七篇,工业、交通方面的三十二篇,财贸方面的十二篇,思想领域和文教等方面的十篇;既注意突出工农业生产中心,也注意抓住各个战线各项运动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农业方面,在突出大兴水利的同时,对于养猪、积肥、除虫、深耕改良土壤、多种经营、工具改革、办好食堂,以至多种蔬菜、储足干柴等等关系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问题,都发表了社论。以当前兴修水利运动的宣传为例,就已发表社论十七篇。先是以“兴修水利是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条件”、“美化山河的宏伟图景”为题,配合全省参加治水的千千万万群众移山千座、开河万里的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图表,大张旗鼓地宣传了大兴水利对促进全省国民经济继续跃进的巨大作用,鼓舞和调动了全省人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同时配合典型,紧紧抓住兴修水利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环节:一是通过一个地区,把大、中、小水利工程串联起来,组成一个“百渠会师,万水归宗”的完整灌溉系统的典型,发表社论指出兴修水利的正确方向。二是通过大量的典型,连续发表五篇社论,突出地宣传了以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工效运动。三是抓住了保证全省一百三十项大、中型工程的水泥与钢材的生产和供应问题,以及广大的治水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生活安排问题。
社论的类型有长有短。有一些远射程的“重炮”社论,是在一个运动或战役的转折关头,从根本思想上来提高和推动整个运动的。如11月17日的“事实在发言,历史在作证”,就通过湖南去年双季晚稻战胜百年罕见的特大干旱获得特大丰收,与解放前几个大旱年赤地千里饿殍载道的鲜明对比,从历史的高度总结了晚秋作物特大丰收的伟大意义和人民公社的无比威力。这篇社论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推动了当前以水、肥为中心的农业生产运动。还有一类是直接针对当前生产和运动的重要环节发言的,大多数比较短小精悍,最短的一篇“大抓水利和筑路工地的高工效运动”(12月3日)只有三百四十字,论点鲜明,阐述有力,也得到读者的好评。
如果把社论比作“重炮”,那么,“短兵集”就是新湖南报上的一种犀利的“匕首”。它产生在反右倾斗争中,尖锐地驳斥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对党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种种攻击和污蔑。“短兵集”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针对某一个具体论点据理驳斥的,有的是通过比喻和形象,勾画出右倾机会主义者的丑恶嘴脸和灵魂的,有的侧重于歌颂新时代新风格,这种杂文,有时配合新闻一起发表,题材越来越广泛。
还有一种介于杂文与社论、评论员文章之间的短文。它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提出工作中的新问题,或者配合新问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推荐水绣花”(一种野生的猪饲料),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这种形式的短文,在去年11月1日到12月15日的一个半月中共有十六篇。此外,还有一种直接面向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的“思想评论”如“中游岂可安居”、“人人立大志”等等。
在这些评论中,有一种引人注目的以“尚真”名义发表的短文,如“黄土变成金”、“不进则退”、“老皇历行不通了”、“新农具使用能手比武大会说明了什么”等。“尚真”是以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同志为首的省委写作小组的集体笔名。这些文章深入浅出,往往是通过一项具体事情来阐明一个道理,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湖南报在加强评论工作中,紧紧地依靠了省委的领导和各级党委的支持。同时,编辑部采取集体研究、人人动手的群众路线方法,破除了评论写作中的神秘观念,培养了一支基本写作队伍。据他们的体会,评论的活跃与评论质量的提高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他们正在不断的写作锻炼中,继续提高评论的战斗力。


第4版()
专栏:

蒙古族牧羊姑娘徐秀英
本报记者 廖由滨
1959年11月,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气候骤然转冷,天空下起了大雪。在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连续十八次被评为全国、内蒙古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蒙古族牧羊姑娘徐秀英,领着她所在的中敖本台生产队的牧羊姑娘,在白雪皑皑的冬季牧场上牧放着肥壮的畜群,有时还要回到冬营地照看留在圈里的老弱幼畜。她们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工作,终于战胜了三次暴风雪,使全队二千一百多头(只)大小牲畜没有受到损失,只只都像秋天时那样长得膘满肉肥。
二十岁的牧羊姑娘徐秀英,在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回家后的第一天,就积极参加牧业生产,和社员们一起制定了1960年牧业生产的计划。为了实现全队大小牲畜由1959年的二千一百多头发展到1960年的三千三百多头(只)的跃进计划,领导社员又新建了五十多座棚圈,使不同种类的大畜、母畜、老弱牲畜、仔畜和怀孕母畜都能住上温暖棚圈。特别是她给幼畜新建的二十四间护理室(棚圈),远远望去活像一座“医院”。在护理室外是一条长长的走廊,在护理室内又分八个段,在每个段的房子里都设有不同温度的火墙。室外虽然已经是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室内却依然温暖如春。她根据每只冬羊羔的身体强弱程度,分别放在不同温度的护理室,随着羊羔的身体逐步增强而递换,最后直到羊羔都健壮了,可以适应外面的气温才离开护理室。因此,在最近三次的暴风雪中,没有损失一只羊羔,达到了只只成活、个个肥壮。
为了实现牧业生产的继续跃进,徐秀英又进行了大牲畜配种的复查工作,使全队九百五十多头大小母畜都达到了满配满怀。一年下两次羔的山绵羊已经陆续开始下冬羔。等到接羔全部完毕的时候,中敖本台生产队的一百三十九户蒙汉族社员平均每人就有大牲畜两头多,小牲畜三只,饲养的猪也由1958年的一百多口发展到六百多口,达到了一人一口猪。这就彻底地改变了这里过去重农轻牧的局面。
人们看了这幅六畜兴旺的景象,一定想不到徐秀英过去为发展畜牧业所遇到的波折。1956年社里买了二十多口猪,在配备饲养员的时候,谁也不愿意干,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一连换了三个饲养员都没有干下去。这时,有些社员主张把猪卖掉。徐秀英一听要卖猪,就自动要求当饲养员。她当了猪的饲养员以后遭到不少人的嘲笑,首先她家里的人就不同意她喂猪,认为不上中学读书在家做农活就够了,干吗还要去喂猪。有些社员还给她取个“猪官”的绰号。但是,徐秀英没有理睬这些,她认为只要对社有好处的事就应该干。一开始喂猪,她就碰到很多困难,因为没有贮备饲料,当时又是初春没有青草和野菜,她就每天到场院收拾荞麦花掺着干菜喂。不久,野菜长出来了,她又每天挑着筐子到野外拾野菜,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就这样,到一年终了,她终于把二十多口猪喂肥了,给社里增加了一千多元的收入。
1958年,徐秀英担任牧业生产队的副队长以后,为了改良牲畜的品种,就自愿到哲里木盟牧业合作化学校学习绵羊改良人工授精的技术,没想到这又遭到更多人的嘲笑。但是,徐秀英丝毫没有动摇。几个月以后,她改良的第一代新疆羊和蒙古绵羊下羔了,村里的一百多户蒙汉族社员都围拢来看,只见初生下的几十只小羊羔,又高又大,体重比蒙古绵羊羔多一倍多,连过去讽刺她的人也都称好。但是徐秀英没有满足,她为了解决新疆种公羊少的困难,又想出用蒙古绵羊和蒙古山羊杂交改良品种。几次试验都失败了,因为绵羊见了山羊不发情。她为这事一连好几夜也睡不着觉。有一次,徐秀英在喂没有奶吃的小羊羔时想到,如果把初生下的小绵羊羔和大羊隔离然后喂山羊的奶,这不就和山羊发生了感情吗?于是,她又找了只小绵羊羔进行试验。过了四、五个月以后,果然吃山羊奶长大的小绵羊不和绵羊合群了。她用这只绵羊和山母羊配种生下杂交第一代的山羊幼羔,毛细体也重。于是她大力推广,到现在用绵羊和山羊改良的第一代羊已达二百八十多只,去年夏天抓绒和剪羊毛时,改良的第一代山羊幼羔产绒量每只二两多,而没有改良的山羊羔产绒量是一两。接着,徐秀英又用三河马和三河牛进行本地大牲畜改良也获得成功,受到了群众的赞扬。原先讽刺她的社员这回又给她取了个绰号,不再是讽刺而赞美徐秀英是“我们的牧羊姑娘”。
我在徐秀英的牧业生产队,还听到两件稀罕的事:徐秀英用生荞麦面和凉水拌了喂怀孕的牛、马、羊、猪母畜,就能保住不流产。现在她们生产队已经怀孕的九百多头(只)大小母畜,从没有一头流产。另外一件事是,在冬天和春天母羊产后缺奶时,喂生荞麦面就能使每只母畜每天增加三两奶量。现在,这两个办法正在腰力毛都人民公社各生产队大力推广。为什么别人没有想到的事徐秀英能够想到呢?主要是她善于依靠群众。原来,这两件事今年春天在她们生产队都发生过,当时眼看快要下羔的母畜流产了,有些一胎双羔的母畜产后又缺奶,社员们都急得跺脚,而徐秀英心想百病有百药治,这也一定能够想出个办法,她就四处拜访老牧民求教,后来终于在一个放牧四十年的老牧人那里学到了这个妙方,及时地解决了牲畜的流产和羊羔缺奶的问题。
只要对社有好处的事就应该干,这是蒙古族牧羊姑娘徐秀英对待工作的态度。正因为徐秀英有了这样一个意志,对于有关个人的一切,她才毫无顾虑。公社需要饲养员,她就挺身做饲养员;需要学习绵羊改良人工授精的技术,她就坚决去学习。什么嘲笑、讽刺,一概置之不理。嘲笑和讽刺不仅动摇不了徐秀英,而且促使她鼓起更大的干劲,最后让嘲笑和讽刺者低下头来。
徐秀英有着坚强的信心,不畏任何困难,永远追求前进,因而她不仅在生产上连连取得了成就,而且在生产技术的试验、研究上,也不断地创造了奇迹。我们对于自然的探索和斗争是永无止境的,而且不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了徐秀英这样的决心,在同自然斗争中,就能不断克服困难,使生产技术不断革新。
徐秀英是一个年轻的蒙古族牧羊姑娘。她象征着在内蒙古草原上、在祖国辽阔的牧区,一群群新型的牧羊姑娘正在迅速成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