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提高就是胜利
张葳
夺开门红,首先靠个巧字。我们的工人中间,有无数能人巧手,他们又带动千千万万人找窍门,挖潜力,夺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但是,也有少数人,在竞赛里一遇到暂时的落后,就泄气,认为自己比不过别人,“失败了”。
这种思想情绪,对巧夺开门红是不利的。
鞍山市南部机修厂在技术表演赛和对手赛中,组织了许多传宝取经的报告会,其中有一项,是请了一个在“对手赛”中经常输给对方,因而被称为“常败将军”的老工人来谈心。这位老工人在竞赛中虽然一败再败,但他总是兴高采烈地一赛再赛。问他为啥能这样,他说:“我虽然输了,可是每次技术都有所提高,产量每次都是增加了,我为啥不高兴呢?”
这位老工人的话完全正确。
胜与败,输与赢,是经过比较才比出来的。在对手赛中比较通用的比法是两个人比。就像下棋或打球一样,一方输,一方赢。
但除了这种比法以外,还有一种比法,即竞赛者本人前后对比。竞赛以后是比以前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如果降低了,当然就是失败,如果提高了,这也是一种胜利。
我们不反对争第一,鼓励优胜者,但是,还必须看到,我们的竞赛运动,最大、最基本的特点,是共同提高。比竞赛前提高了,是普遍的、大量的,而在竞赛中反而降低了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因此,在相对意义上输了,而在绝对意义上,失败者也没有失败,也没有输,大家都是赢、都是胜,所不同的,只是大胜或小胜、大赢或小赢而已。每一次竞赛即便是没有赢,也同样会使得人们思想开展,眼界开阔,经验增长,技术提高,为下一次的胜利积累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像那位老工人在对手赛中一败再败一样,虽然失败了,但每次都提高了,而仍兴高采烈,精神饱满,再接再厉。这种有决心,有毅力,“败而不馁”“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人们只要有这种精神,终将能获得胜利。
过去有一位将军,屡战屡败,在他给上司的报告中,有一句“百战百败”,后来他感觉到这是一种悲观沮丧情绪,便改为“百败百战”。结果获得胜利。这不仅是文字上的改动,重要的是表现了他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最后胜利的决心。其实,在我们今天的劳动竞赛中,失败与胜利,正像火车的车轮一样,表面看起来一上一下,实际都在飞速地前进。我们必须有坚强的争胜争赢的决心和信心。这也正如火车的蒸汽一样,是鼓舞人们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这种决心和信心,就如熄了火的机车一样,停摆不动了。


第8版()
专栏:名城赋

瞬息千变话成都
米建书
成都是“天府之国”中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许多著名文学家如扬雄、左思、杜甫、陆游都曾在他们的作品中盛词赞扬过它;然而十年前的成都却是一个破滥不堪的城市。几十年来,军阀、官僚、地主和恶霸的摧残、蹂躏,使它异常衰败、萧条。到处是破街陋巷,到处是饥容愁颜。从前宫阁崇丽的“皇城”,成了阴暗、污秽的场所;从前穿城而过的碧波长流、轻舟荡漾的金河、御河,变成了不到一米宽的污水沟;从前美名远扬的蜀锦、蜀绣等手工业,也已濒于绝境。现代工业少得几乎等于没有。从1877年(清光绪三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在成都创设机械局起,一直到解放前夕七十多年间,只办了寥寥几家破工厂。经营了三四十年的启明电灯公司,只有三台总发电能力不过二千五百瓩的烂机器,三两日一停电,它那微弱的电流,只足以将电灯泡的钨丝烧红。这就是解放前的成都!
1949年12月,这座城市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它是全国大陆上最后解放的一座大城市。从人民解放军入城那天起,成都就开始了自己的新的历史。几十万勤劳的成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对旧城市进行了彻底改造,开展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一步一步地,同时又是异常迅猛地改变了成都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
成渝铁路的通车,是成都人民解放后的第一件大喜事。成都人民盼望修筑这条铁路整整盼了四十多年。为了修路,他们向反动派缴纳过无数次巧立名目的骗人的苛捐杂税;为了修路,他们同反动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斗争。1911年成都人民为反抗前清王朝侵吞路款,出卖铁路权给帝国主义,掀起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许多革命烈士壮烈牺牲在反动派的屠刀之下。为纪念保路烈士而建立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至今还巍然矗立在人民公园苍翠的树林之中。这块高指云汉的纪念碑是成都近代史的一个见证。在蒋介石王朝和地方军阀统治的数十年间,成都人民始终连一寸钢轨也没有见过。但在解放后刚刚两年多,成渝铁路的浩大工程就胜利完成了。这是我国人民用自己轧制的钢轨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在成都人民欢喜若狂地庆祝成渝路通车的那天,根据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的伟大号召,宝成铁路又破土动工了。宝成铁路沿着解放军入川的足迹,穿越“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猨猱欲渡愁攀援”的巍峨的秦岭和剑门天险,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变成了川陕通途。成渝铁路和宝成铁路,像两条巨大的动脉,使成都市和祖国西南、西北、华北的广大地区,和我们祖国的心脏——北京,一脉相连。加上目前正在修筑的成昆、内昆、川黔三条铁路,在成都的周围,将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一走进成都工业展览馆,你就会看到成都市十年来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巨大成绩的缩影。这里陈列着许多新产品、钢材、各种机器设备、精密的仪表、工具、电器设备、精美的日用工业品等等……。其中有的是过去成都从来没有过的,有的是过去完全依靠外国进口或者外地支援的,现在都能制造了。高大的厂房,烟囱,职工宿舍,一座又一座地从平地升起。原来是乱坟垒垒,满山荒草的地方,现在变成了一个崭新的工业区,气势雄伟的红色建筑群星罗棋布,连袂交辉。十年间全市新建、扩建的大、中、小型工厂有二百几十个,绝大部分都已经全部或部分投入了生产。工业总产值增加了四十多倍。成都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现代化的钢铁工业、精密机器制造工业、无线电工业、化学工业等等一系列的工业生产部门已经建立或正在迅速建立起来。十年前,只有五千纱锭六百职工的裕华纱厂,便是成都最大的工厂了,但是,这只同现在的成都纺织学校的实习工厂差不多,如果同拥有十万纱锭的川棉一厂比起来就差得太远了。成都过去连火车都没有见过,而今已经能够生产机车了;过去连五十瓩的电动机也没有见过,而今已能制造出八百瓩的电动机了;过去从来不产一斤铁、一斤钢,在1958年如火如荼的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中,迅速地建立起了一座小型的钢铁联合企业——成都钢铁厂和若干个附属于机械工厂的钢铁车间。成都钢铁厂的建设速度,如果按照常规办事,最少也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投入生产,但它却是在破土兴工后四十五天就炼出了铁,一百零三天炼出了钢,一百八十一天轧出了钢材。
在发展现代工业的同时,成都市历代相传的手工业也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新品种数以千计,质量显著提高,设备和劳动条件大为改善。章彩绮丽的蜀锦,光泽夺目的漆器,精巧玲珑的银丝、竹丝制品,等等;这些民间优秀艺人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品,在社会主义的百花园里,都发出了更为灿烂的光彩。
两千多年来,成都不但是“天府之国”的经济政治中心,也是有名的文化之城。无数的文人学士从这里培育出来。公元前143年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就在这里创办了第一所学校。汉代著名的词赋大师司马相如和扬雄都出生在成都。爱国诗人杜甫和陆游也曾经长期寓居成都,在这里写出了不少千古传诵的诗篇。杜甫诗集浩瀚的篇章,有六分之一以上是在成都诞生的。现在,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在成都放出了万丈光芒。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关的无数壮丽的高楼大厦,一座座接踵而起,同工厂的无数的高大建筑物比美争辉。在十七所高等学校中,数万名生气勃勃的青年高举着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的红旗,奋勇攀登着现代科学文化的高峰。成都地质学院师生的足迹,踏遍了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探明了数十种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等地下宝藏。成都工学院的师生为川中油区设计了大部分桥梁、道路和井场。西南民族学院几年来为西南地区的藏、彝、苗、羌、回等几十个兄弟民族培养了大批的民族工作干部。群众性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如春花怒放。数不尽的革新创造,推动着工农业生产不断向前发展。一个普通的屠宰工人,经过几年的苦心钻研,制造成功了“电动剥皮机”;郊区金牛人民公社的农民创造了一年二十熟、亩产八万斤的蔬菜栽培的先进经验。现在这座文化古城,正飘扬着社会主义的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红旗,阔步进入现代工业和科学文化繁荣昌盛的新时代。
成都座落在“天府之国”中得天独厚的川西平原。碧波荡漾的锦江和郫江圜绕着它古老的城廓。成都人民历来酷爱花木,每年春天举办盛大的花市、展览、买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花会。成都花会有一千多年历史。从“成都海棠千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千林夸盛丽,一枝赏纤柔”,这些诗句中,可以想见当时花市的盛况。后蜀的皇帝孟昶曾令人在城墙上遍植芙蓉,因而成都又有了芙蓉城的美称。十年来,全市新栽的各种花树、果树、风景树近千万株,随处都是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出通惠门,溯浣花溪西上,遥见一座葱茏茂密的园林,那便是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的草堂故宅,现在的杜甫纪念馆。堂前桤木葱葱,溪水萦回。东穿花径,西凭水槛,万竿修竹,青翠欲滴,红荷点点,清香冉冉,正是这位诗人的名句“风含翠篠娟娟静,雨裛红蕖冉冉香”的情景。
现在,成都正在继续飞跃前进。这里在建房造屋,那里在修桥筑路,这里在开渠掘池,那里在植树栽花,真是瞬息千变,气象无穷。可以想见未来的成都市,将成为一个更加气势磅礴的城市。


第8版()
专栏:

万里油香一片建设新气象
〔新疆独山子炼油厂一角〕 李义芳摄


第8版()
专栏:

赛诸葛的秘密
(四川车灯) 王燮莲花峰、桐溪河,阵阵山歌应渔歌;山明水秀真不错,春满桃林绿满坡。这里有个疗养所,休养员大半是英雄劳模。这一天来了人一伙,又打鼓来又敲锣,领头的是一个青年小伙,表扬信和喜报手里捧着。有位师傅一见来人就开躲,阴悄悄缩进小楼阁。听外面人声嚷嚷闹热不过,冯书记那大喉咙声音震耳朵:“喜报送给哪一个?呃,不知他姓甚么来叫甚么?你为啥又晓得他在本所?呵,所名字在他的上衣印着。“对,你们请到办公室里坐一坐,我包你把这位师傅找着。”五天前,星期一,月亮已往西山移,松涛阵阵晚风里,疏星点点灯亮熄。只有一人还没睡,面对图纸手执笔。原来是赛诸葛正搞设计,改进设备多生产小型发电机。你看他取下眼镜又戴起,看样子是碰到一点难题。忽然间他桌上一拳一跃而起,嘿嘿笑声震动了络腮胡须。赶快又抓起笔来坐上木椅,看样子是解决了那点难题。画完了最后一笔呼口长气,这时候远远传来一声鸡啼。赛诸葛,满脸笑,
送图回厂兴致高,
通讯员的自行车正在屋角靠,
?出门骑上就开“镖”。
赛诸葛骑车技术本不好,一路上连跌四五跤。
正搞得一身大汗冒,
忽见前面人影一条,
想停车,来不及了!
这一下,要糟糕!
说时迟来那时快,
碰上去两人都跌一大跤。
他以为那人要大吵大闹,
谁知等了好一阵静静悄悄。
见那人伏在地上像是迷了窍,
捧着那张图纸专心瞧。
赛诸葛倒弄得莫名其妙,
莫非他震伤脑膜在发烧?!赛诸葛,正惊诧,
那青年跳起身来把他拉:
“老师傅,这图纸是不是您画?
解决关键要靠它;
我们厂就在朝阳坝,
我名就叫杜正华,
为支援农村电气化,发电机任务重一架不能差!偏遇着难关攻不垮,急得人心头像猫抓!
这图纸是宝贝一点不假,有了它完成任务顶呱呱。一边说一边看舍不得放下,赛诸葛不住在抓头发。手一挥他说:“这样吧,我两个同去你厂想办法。”两个人欢欢喜喜直奔朝阳坝,一路上赛诸葛不住在打哈哈。脚步紧,快如风,迎着朝霞往前冲;十里路一气就跑拢,杜正华兴奋得满脸通红。工人们听到消息谁不感动,把老师傅围了个水泄不通。看了图大家都说很合用,改进设备立马就动工。半下午车间里欢声雷动,不消说是改进设备已成功。趁众人都在往机器前拥,他溜出车间跑了个急匆匆。想不到今天人家来把喜报送,赛诸葛才躲进小阁楼中。今天正逢星期六,疗养所里开晚会要演节目。赛诸葛虽说已满五十五,爱唱西皮二簧还爱说评书。这晚上他要说武松打虎,出台前心头有点不舒服,但愿那个小伙子已经回“府”,赛诸葛丢丢心心来走出,头一个架势就很威武,跟倒一拍惊堂木,四句诗一出口掌声不住,绘声绘色真不含糊。正说到武松哨棒打上老松树,白额猛虎正把英雄扑;忽然间颈项被人紧紧抱住,倒把他吓出了一脸汗珠。回头一看不是别人正是小杜,亲亲热热在喊罗师傅,他说他也找到了一点新门路,要跟师傅交流经验时间急促,硬要把他拉下台去不由分诉,赛诸葛高兴得忘了说评书。冯书记忙上台细说原故,一霎时掌声如雷夹着欢呼。文娱会变成了经验交流会,晚会上增加一个精采节目。


第8版()
专栏:新人新风气

半夜的三轮车
张碨
武汉市两湖零售商店的营业员胡竹斋,忙了一天,把账、货清理停当后,时间已是十一点了。他刚睡下不久,忽然听得一阵紧似一阵的敲门声。夜这样深了,谁来敲门买东西呢?他正要起来开门,女营业员萧荣华已经起床把门打开了。他仔细地听着外面的动静:敲门的是附近的一个妇女,她焦急地诉说自己的母亲发了急病,肚疼的要命,天太晚了雇不到车,想来想去只好来借商店的三轮车,自己把母亲送到医院去。萧荣华把车子拉出来交给那个妇女,关上门,又睡去了。
这时,胡竹斋听到了门外传来那三轮车的缓慢的响声。他想:医院离这里足有七、八里地,一个妇女在这深夜里,拉一个病人走远路,该有多么艰难哪!想着想着,他猛然坐起来,披上衣服就往外边跑。这当儿,那个妇女正拉着三轮上坡,很吃力,见他赶来抢过车子,要替她送母亲上医院,便连声道谢。
他送这母女两人到了设在汉阳的第五医院,等着医生检查了病人,说是肠子发炎要住院动手术后,才转回去。临走时,老妈妈塞给他两块钱,一定要他收下,他笑着说:“我是不收的,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胡竹斋轻快地踩着空车回鹦鹉洲去。快到商店的时候,他又碰到一个老太婆在大路上东张西望的。他想,这老人一定有什么事情,便停住车问她。她说她来汉阳西大街找外甥,怎样也找不到。胡竹斋说:“西大街离这儿七、八里路,来,上车吧,我送你去。”等他把老太婆送去,替她找到她的外甥,又回到商店来的时候,已经到了早上四点多钟了。


第8版()
专栏:读者中来

请拍游记性质的影片
我很喜欢游历祖国的名城,也很想知道它们的沿革、变迁和发展,即使还没有机会亲身去拜访,翻阅一些有关的资料或是读一读游记或报道,也感到津津有味。近来,人民日报开辟了“名城赋”专栏,连续刊载着讴歌祖国各个名城十年来的变化,读了那些热情洋溢的文章、祖国的名城更加令人神往。看了纪录片“兰州十年”以后,使我想到,如果电影制片厂拍摄一组像“名城赋”那样的纪录影片。观众坐在影院里就几乎可以周游全国了。因此,我建议拍摄这类游记性的影片,对当地的名胜、古迹、地方特色等方面,作较详实的艺术性较强的介绍,以满意观众的要求。
  顾家彝


第8版()
专栏:读者中来

选编得好
我最近在书店里买了一本新书“戏曲选”(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读过之后,感到这本书的内容选编得很好,因为在每个戏曲剧本后都附有不少有参考价值的评介文章。如昆曲剧本“十五贯”后面,就选印了:“‘十五贯’选曲”,人民日报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阿甲的“向‘十五贯’的表演艺术学习什么”,王传淞的“我演‘十五贯’里的娄阿鼠”,周传瑛的“从崎岖小径到康庄大道”……等,包括剧作家、剧评家、演员等人的文章。读了剧本之后,再看这些评论文字,使读者受益不少。它很好地帮助了读者分析作品内容,加上演员所写的关于创造角色的体会,更能帮助戏曲工作者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我认为这种编排对一些已有定评的文学、戏剧、诗歌等好作品,是值得提倡的方式之一,它对于读者阅读、理解作品,大有益处。
徐照、文灿


第8版()
专栏:

为祖国生产更多的煤
  阎祝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