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水利检查团到处促进
湖南查施工质量查工程成套
湖北重视改进民工生活福利
广西边检查边推广先进技术
本报讯 湖南省采取干部、农民、技术员“三结合”的办法,组织一百多万人参加的水利大检查。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完工的七十五万处小型工程,已组织群众检查验收了约六十来万处,90%以上合乎工程质量标准,少数质量不够好的水利工程,随即组织群众进行了加工补修。
去年11月下旬,中共湖南省委组织了一批领导干部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分赴各水利工地,配合各专、县干部进行了为期二十多天的水利大检查。最近各地又掀起了一百万人的水利大检查验收运动,确保工程全部成套。
各地在检查验收中,一般从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入手,大搞评比竞赛。湘阴县在检查中表扬了两万一千名模范社员,并总结了百多个先进单位和四百多名模范干部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事迹,多次召开工地现场会,一比一看,人人干劲倍增。全县有六个公社、七十八个生产大队通过评比检查后,不仅使还未达到百日无雨保丰收的七万多亩稻田全部达到抗旱百日的能力,还增加了四万多亩双季稻面积。
在检查中,各地特别注意工程质量、扫尾、成套和克服施工中的不平衡现象。中共湘潭地委在大检查中,发现有两千多处水库工程渠道未挖通,当即组织十万人突击开通了。中共衡阳地委发现大中型工程进度不平衡,就对进度较慢的三十处大中型工程,加派干部四千多人、民工八万多人,采取工地搭盖防雨棚、增加雨具、开沟排水修路等办法,战胜风雨严寒,几天中即有五处中型工程提前完成。
本报讯 中共湖北省委组织的水利工程大检查,把湖北省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大检查中的12月15日到21日这一周时间,完工工程已增加到六万五千多处。验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工程的质量都达到了原来设计标准。
省委水利检查团副总团长、湖北省省长张体学同志,曾率领检查团人员先后检查了武汉地区的陆水枢纽工程、府河、澴河改道工程和随县、枣阳等地的水利建设。张体学同志等在府、澴河改道工程云梦县工段检查时,细致地检查了民工生活,他深入到工地厨房,和炊事员们谈了话,询问了工地伙食、居住情况,大大促进了这个工地的民工生活福利。现在每个工地食堂都做到粮食依人定量,每日三餐都是热饭热菜,除了民工们在工地开荒种菜外,各人民公社还在后方派专人组织菜源,保证了民工吃饱吃好。同时,工地上还组织了一百四十多个洗衣组为民工洗衣洗被。
检查团总团和各分团,在检查中都对各地治水的好经验作了总结和推广。
据新华社南宁讯 广西各地纷纷组织检查团,深入工地检查水利建设。
各地检查团特别注意组织技术革新和推广先进经验。如南宁专区客兰水库开展高工效运动好,检查团便协助有关单位在这里召开现场会议,互相交流经验,因之全专区各水利工地民工的平均日工效迅速从零点六立方米提高到十立方米,使全专区的水利工程大部分可在春节前完工。玉林专区检查团在博白县老虎头水库检查时,发现这个水库运土工序赶不上填土的需要,便帮助工地改革运输工具,把单轮木车改为双轮车,木轮车改为铁轮车,短臂车改为长臂车,使运土工效提高了42%。
广大民工在检查团到来后,受到极大鼓舞,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把技术革新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更高的提高工效,争取提早完工,答谢党和人民的关怀。


第3版()
专栏:

紫云山水库工地不断改进施工工具
挖装运卸全面革新技术
本报南昌6日电 江西丰城县紫云山水库在取得施工高工效的巨大成绩后,进一步加强领导,使各项技术革新有了新的发展,施工机械设备增加了四倍,运土工效又提高了一倍以上,工程器材得到大量节约。
最近一个月来,全国二十多个省区的二千多个代表,参观了紫云山水库,代表们在参观中给予这个水库职工以热烈的赞扬。
发动群众革新工具,创造新的机械,多种运土机械实行联合作业,这是紫云山水利工具技术革新新发展的一个特点。
紫云山水库一个多月来,新制大型的运土机械已由过去的五部增加到十九部,其中高坝运土卷扬机由一部发展到十部,并且又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进。这种卷扬机初制时期都是木轮木轴,因而损坏率很高,后来改造成铁轮铁轴,并加大皮带盘的转速,进一步发挥了动力效能,使卷扬机上的运土斗由二百四十个增加到三百六十个,土斗载重由十五斤增加到三十斤,长度由六十多米增加至一百一十米。卷扬机所带的土斗虽成倍地加多、加大、加长,但由于相应地改小皮带轮为大皮带轮,土斗运转一周的速度也由原来一至七分钟提高为一至三分钟;每天运土工效由原来的二百四十方增加到一千一百四十方。随着卷扬机运土工效成倍提高,水库工地上的各种运土机械总长度发展到二千三百多米,因而就需要有大量的劳动力供应土料。这时水库民工又创造了一种脚踏运土卷扬机,不要动力机带动,就能把山上的土运下来,并自动地装进卷扬机土斗,再由卷扬机提上高坝。这样就节省了大批中途转运和装卸土的劳动力。远距离运土双轨列车也是为高坝运土卷扬机服务的,但这两种运土机过去并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至使列车把土运来,又要用人工转运到卷扬机上土场,再经一次手续装进卷扬机。现在,在这两种运土机的衔接处安装上一个下土漏斗,就减少了中转工序,全工地每天因此节省了二千三百多个工作日,运土工效得到大大的提高。
紫云山水库为解决大坝合拢和机械运土所需大量土源,又全面推行了取土、挖渠爆破化,以火药爆破松土代替人力挖土,保证了土坝合拢所需要的二万方土的及时供应。
就是这样,紫云山水库已由个别工序的工具改革发展到全面的技术革新。
已经建筑成功并列入全国水利技术经验交流项目的进出水口控制设备,是这个水库继工具改革后的又一重大创举。这项技术革新克服了器材不足的困难,保证水库能按期完工。这座水库按照原设计,要在坝前或坝中建一座高二十五米的进水塔和沟通大坝交通的工作桥。但控制设备所需的长一百零二米的圆钢得不到满足。工地党委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经过苦心钻研,终于找出了一项又好又省的办法。这就是改坝前式控制设备为坝后式控制设备。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作用相同,而且还解决了施工中互相干扰,影响工程进度的困难。由于创造性地改变了设计,就节略了进水塔工程,从而节省了一百零二米的大型圆钢、十三吨钢筋、六十八吨水泥、二吨多铁件和大量木料。此外,水库进水口按照原设计,还需要安装四道预备闸门。由于钢材铁件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就在工地党委大力支持下,成功地设计了钢筋混凝土的圆筒闸门,从而又使工程节省了三万多元。
紫云山水库在继续进行这一连串的不断革新中,党委坚持了政治挂帅,以不断革命的精神教育职工继续前进,及时地克服了部分职工“革新到顶”等思想,把技术革新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3版()
专栏:

几种高坝运土简易机械
动力牵引爬坡器
动力牵引爬坡器,是利用解放式水车的大小齿轮装置而成,它的构造分为:
1、动力部分:可用七至十五马力的锅驼机或柴油机牵引。动力转数为七百五十转一分,动力轮直径为四十厘米。
2、传动装置:由皮带轮、大小齿轮、皮绳轮、木架等部分构成。皮带轮直径根据动力轮直径和转速确定为七十厘米;转速可达四百转一分,轮中心用零点三五厘米粗、长五十厘米的铁轴连接固定,距轮中心十厘米安装6207滚珠轴承,置于木架上。木架高一百厘米,宽三十四厘米,长一百二十厘米,在铁轴之一端固定小齿轮。皮绳轮直径为三十厘米,厚二十厘米,其凹槽呈螺旋型,防止皮绳周转时磨擦过重。在轮中心用零点三五厘米粗、长五十厘米的铁轴,铁轴下端装6207轴承,固定在下横木上。铁轴上端安装6207轴承的横木,轴顶固定大齿轮与小齿轮相吻合,通过小齿轮传动,带动大齿轮转动,每分钟为一百转。皮绳绕皮绳轮每分钟转速为九十四米。传动装置所用木架应选坚硬木料制做,结合处用铁件钉牢。
3、固定滑轮:在坝的坡脚和坝顶,各安装固定滑轮一个,轮直径三十厘米,厚十厘米,轴两端安有6205轴承,固定在木架上。
4、皮绳:皮绳也可用好麻绳代替;直径为二至二点五厘米,长度根据需要而定。
这种工具在坡长六十米的运距情况下,每天可运土四百三十二方。
(山东省水利厅)
起运卸联合机
这种机械能从三、四丈深的低处,将一千斤以上的大石头或大泥桶吊上来,放在承重车上,就自动快速滑运到木轨的尽头,并自动倒卸。整个机械只需四至八人操纵,工作十小时,最高能起、运、卸土石十二万斤,比用人工先在沟底将大石打碎,再费劲地挑上沟顶、运到卸土处,提高工效十六倍。
这架机械的构造简单,一般木工都能按照图样制造。现将各部分零件的规格、要求分述如后:
1、起重三角架:用直径十五到十六厘米、长三到四米的木材,做成三角架,底木用二十厘米左右的木头两根做成,全架要求能负荷一千五百斤。
2、绞关:在起重架的左侧二支柱上,离地面三尺五处,用直径二点五寸的硬圆木照图样制造。
3、起重绳:一般用三厘米的大棕绳,有条件的地区,在与滑车接触的一段采用六米长、十二毫米粗的钢丝绳较好。
4、起重上吊滑车:一般采用硬杂木制成,轴心最好用直径一寸的圆铁;如果安上两个滑车,那就更省力了。
5、鹰爪钩:用十五厘米的圆铁打成两个钩(如图),系在甲、乙两钩上的绳子要互相通过对方钩的“按叉”内,这样,在抓石块的时候就能越抓越紧,直到将石头放下,钩子才自行松脱。
6、运输滑车:制造与上吊滑车相类似。要装在两木轨头端的中间,固定好。
7、运转绳:一般用一厘米粗的麻绳就行了,以能将空车子拉得回为度。
8、承重车:一般装石用的,可用一般杂木做成梯子形,装土再加活动箱,下安四个小车轮,使之能在木轨上滑行。
9、木轨:一般采用厚五到六厘米、高八厘米稍硬的木头就行了。但上面一定要敷盖上厚竹片,达到滑溜、坚固耐用的目的。两根木轨间的距离约六十厘米,过宽、过小都不稳固。木轨以顺在十五到二十度的斜坡上较好。
10、木轨启闭接头:近起重架这一大段木轨要固定在地面,末端两截要能上下移动。
11、活动开关:最末端要稍长一点,使重心一向前,它就能自动倒卸。在开关的结构上,要求坚固灵活。
(广西全州县灌江水利工地)
木制皮带输送机
它是根据波54型皮带输送机,利用旧木料制成的。用7×9旧木料作成架子,长十五米宽五十六厘米,升高四至五米,皮带宽四十六厘米,是由五条九厘米宽的旧皮带用小螺钉结勾一起。装有一点六米的木甩轮,主轴安装轴承。操作方法是:一人操作机器,六人装土。适合大坝送土,每小时能送土一百三十公方,提高工效十三倍。
(山东莱阳产芝水库工地)
简易卷扬机
“卷扬机”,每五分钟运转一次,每个木斗装土二十斤,每小时运转十二次,八小时共运土一百一十二立方,十五人操作,平均每人七点四七立方。
(广东显岗水库工地)
土牵引车
这部“土牵引车”每二分钟可牵引十五部车子上坝,每天运土九百立方。
(广东显岗水库工地)(附图片)


第3版()
专栏:短评

不断革新 不断跃进
一个多月以前,本报发表了江西紫云山水库工地大搞工具改革、提高工效数十倍的消息。紫云山水库已成为水利战线上开展高工效运动的一面红旗。它使人们鲜明地看到改革工具是加快工程建设、提高劳动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的最根本的途径。今天,从紫云山又传来新的捷报,他们在提高工效数十倍以后,进一步加强领导,不停地改,不断地改,对于各个工序进行了全面的技术革新,运土工效又提高一倍以上。
紫云山水库工地对工具改革这种精益求精、永不停息、不断革新、不断跃进的精神,正是全国千千万万水利工地上开展高工效运动的一幅缩影。从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整个水利战线上千百万民工用不断革命的精神来提高工效、加快进度,力争今年农业生产继续跃进的雄心大志。全国水利工地在去冬开始施工时平均日工效只有一方上下,现在经过短短的两个多月,已迅速提高到四方。安徽省的平均日工效更提高到十方以上,河南省也达到九方以上。
工具改革和技术革新运动,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土到洋、步步提高、不断发展、永不停息的过程。我们的目标是首先用简易机械(即土机械)来代替手工操作,用工效较高的工具来代替工效较低的工具,使施工过程逐步实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由于目前我们水利工地绝大部分的劳动还是手工操作和笨重的体力劳动,这方面可挖的潜力极大,因此更需要进行不断的技术革新。改革工具从哪里入手?很多工地首先抓住用劳力最多、劳动强度最大的运工工序这一环,狠狠进行了工具改革,做到了“天上飞”、“地上跑”,取消了人力挑抬,实现了车子化和简易机械化,工效显著提高。但是,事情不能就此为止,突破一点不等于攻破全线,提高一个工序的工效,更不等于提高全部工程的工效。因此,我们应当在突破一点之后迅速扩大战果,使挖土、装土、运土、卸土、填土、打夯等各个工序全部革新,互相适应,以求平衡地发展。紫云山水库在这个方面正是一个榜样。这个工地在运土工序实行了工具改革以后,紧接着便改革了装土工具,使装和运两个工序紧相衔接,简化了中间的转运过程。与此同时,他们还采用火药爆破方法取土,使挖土的工效赶上了不断提高的运土工效,实现了全部工序的革新,加快了整个工程的进度。不仅如此,他们在设计方面也进行了技术革新,修改了原有的设计,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节约了大量的工程器材,使水库能按期完工。他们所以能够这样做,正因为他们具备了不断革命的精神,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将技术革新运动一步进一步地推向新的阶段。
现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水利施工正处在紧张阶段,开展高工效运动是当前水利工作的中心。因此,在各个地方,都不应满足于工具改革的已有的一些成绩,而要像紫云山水库那样,从一个工序的改革扩展到全部工序的革新,从简易的机械逐步提高到更先进的机械,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现在全国水利工地的平均工效比起先进水平的安徽和河南来,相差一倍还多,如果能普遍提高到安徽、河南的水平,工效又可以提高一半。我们希望各个水利工地都能本着不断革命的精神,迅速作好全面的安排,抓住一环,环环扣紧,促进全部施工工序实现技术革新,不断地提高工效,让水利建设为1960年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写下胜利的第一章。


第3版()
专栏:

徐水县充分发挥人民公社优越性
一九五九年工农业成就辉煌
粮食亩产超过农业纲要指标 工业总产值比前年增加一倍
据新华社讯 记者穆云飞报道:在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中一直敢想敢干、干劲冲天的河北省徐水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1959年工农业生产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全县面貌有了巨大的变化。
徐水县1959年先旱后涝,遭受自然灾害很严重。但是,十六个人民公社的农业生产都获得了丰收。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了三亿八千多万斤;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四百一十三斤,比1958年增长27.7%,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四百斤的指标。全县棉花总产量四百四十万斤(皮棉);单位面积产量四十多斤,比1958年增长49%。花生单位面积产量比1958年增长25%。农业丰收的结果,徐水改变了缺粮的面貌,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工业的发展更快,人民公社化以前,全县只有一个机铁厂和一个造酒厂,以及一些零星手工业;公社化以后,通过全民炼钢铁,全县已经有了六十个大小厂矿,工人由过去的不足三百人增到六千五百四十二人;加上手工业,到1959年11月底,全县工业总产值已达二千七百六十六万多元,为1958年同期的203%。现在徐水县已经能够制造深耕犁、脱粒机、甘薯切片机等新式农具和滚珠轴承,还出产农药、化肥、生铁、焦炭、抽水机、煤气机、电焊机、简易切削机床等三百多种工业产品。1959年徐水各人民公社的林、牧、副、渔等经营也有很大的发展。全县养猪由公社化前五万多头发展到十四万三千多头。
徐水县处于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地的连接部分,历来是旱涝灾害很多,农作物产量很低的地区。1957年,徐水县的粮食亩产不到二百斤,是河北省产量最低的县份之一,全县粮食不能自给。徐水人民干劲大,大跃进以来的变化也大。水利建设方面,两年来全县共建成中小水库二百三十九座,开渠一千二百余华里,并修建了大量的坑塘、山区谷坊坝、鱼鳞坑、水窖等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这些工程1959年约蓄水两亿立方米以上,受涝农田面积因此大大减少。
一年来,各公社用公共积累已经购买了许多农业机械,加上国家下放的,现在徐水全县已经有一百二十七台拖拉机、六十六台收割机、一千四百七十三台排灌机械和三百多台其他农业机械。农业技术装备落后的面貌开始起了变化。遂城人民公社全社1959年机耕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77.8%,另外用脱粒机打麦六百三十吨,仅这两项就代替了两万四千零三十个畜力和一万九千三百八十个人工。
徐水县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农业跃进。现在徐水的小土群炼铁工业已经过渡到了小洋群,全县生铁平均日产量达五十吨,最高时达七十吨,除供应本县用,还支援了国家建设。一年来工业为农业生产了二百七十六台水泵、五百零三台煤气机、十三台电动机和大量“六六六”等农药。这些机械投入生产以后,代替了大批的人工和畜力。机器腾出的劳力一方面发展了多种经营,一方面提高了农田的耕作管理水平。1959年全县30%以上的土地实行了深翻,有50%以上的土地实现了管理园田化。
大跃进以来,徐水人民一直在党的领导下,意气风发地走在跃进的前面。徐水县人民在工农业生产上取得的成就就是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胜利。1959年冬天,徐水县又在安排群众生活、麦田管理等方面得到了河北省保定专区的红旗奖。徐水人民正满怀信心地昂首向前,继续跃进。


第3版()
专栏:

柴达木盆地粮食大丰收
1959年粮食总产量比1951年增长近四十倍
中共柴达木工委宣传部部长 李铭新
中共柴达木工委农牧部部长 邢敏
拔海三千米高寒地带的柴达木盆地,1959年获得了粮食的特大丰收。粮食总产量比1951年增长近四十倍。大面积高额丰产田到处出现。全区小麦千斤田达二万四千一百多亩,小麦平均亩产在八百斤以上的有八千零八十多亩,六百斤以上的有五百九十多亩,五百斤以上的有三千七百一十多亩。这是党的总路线的胜利,是大跃进的胜利,是人民公社的胜利。
农业生产阔步前进
柴达木在解放以前,是一片荒漠,渺无人烟;只是在几千亩小块土地上播种粮食。当时的耕作方式极为落后,亩产只有几十斤。柴达木的全面开发,还是解放后最近几年的事。1950年,党派遣了一部分农业技术人员,到柴达木东、西部进行了考察。1951年,播种面积就扩大到二万二千八百多亩,粮食总产达到四百多万斤,平均亩产一百八十三斤六两。1955年以后,随着柴达木各种资源的开发,农业生产开始大规模发展;特别是1958年,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和全国大跃进形势的出现,以及牧业区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胜利,使柴达木的农业走向了全面跃进、全面繁荣的道路。
柴达木的农业生产,一直坚持着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扩大和发展原有的农田;另一方面还本着先临时、后永久,先小型、后大型,先治水、后开荒和投资少、收效大的原则,大力垦荒,建立农业基地。在牧业区,工委坚定地贯彻了“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大力扶植牧业区农业生产。除了发放贷款帮助牧民解决部分农业投资以外,并通过派遣干部、交流技术经验、垦荒示范和重视整理牧民已有的点滴耕作经验等办法,改善牧业区农业经济的生产管理和革新耕作技术,使落后的、原始的生产方式,迅速地得到改变和提高。同时在少数民族牧民中培养了一批农业生产能手。在建立大型粮食基地的任务中,党和国家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柴达木盆地里,先后建立起二十二个国营农场。这些农场在牧业区农业的发展方面起了示范作用。到1959年上半年,全区播种面积已经扩大到三十九万多亩,为进一步更大规模地垦荒造田,发展农业,搭好了一架“梯子”。
为保证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阔步前进,党还号召柴达木的工矿企业职工和广大干部,自力更生发展副食品生产。这就保证了各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能够集中力量从事粮食生产;同时,也为各机关、企业建立本单位小型农业基地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条件。
政治挂帅就能丰收
柴达木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无往而不胜。1959年的粮食大丰收,再一次表明:即使在千里荒漠、万年沙洲,没有任何生产基础的柴达木,只要遵循党的总路线,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就能长出茂密的庄稼,结出丰硕的麦穗来。
柴达木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革命,不断前进的过程。几年来,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和1959年继续跃进以来,我们在广大农场职工和社员群众中,广泛、深入地进行了总路线的教育,盆地发展的远景教育,农业生产对于柴达木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意义的教育等等,激发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想出了办法。“政治挂帅就能丰收”、“马列主义出粮食”这一真理,在柴达木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保证柴达木农业飞跃发展的另一重要“法宝”,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柴达木农业发展的全部过程中,党一直坚持了大搞群众运动。1959年的农业生产,从制定指标开始,我们就在各场、社之间,在广大农业职工和社员群众中,掀起了评比竞赛的红旗运动,一直坚持到秋收。
在领导农业生产的群众运动中,党始终是满腔热情,站在运动的前头,领导群众沿着多快好省的道路前进。在1959年粮食生产中,我们一方面坚持贯彻了“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并举”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动员广大群众垦荒造田,重视大面积高额丰产运动的开展,号召各个部门支援粮帅升帐,抽调了大批人力、车辆、肥料和工具支援农业生产的需要,掀起了全民为粮而战的高潮;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的各个季节,提出了明确而响亮的口号,批判和克服了各个时期不利于生产的消极思想和情绪。
人民公社化,给柴达木农业的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人民公社使牧业区原来分散、游牧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得到了彻底改变。很多牧民定居下来以后,在“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下,从事农业生产,垦荒造田。由于人民公社人多力量大,底子厚,因而也就能够兴办大型水利等等事业。公社化后,全区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十一万九千五百多亩。特别是因为柴达木地区的人民公社大都是农牧结合,在运输力和肥料上都可以直接得到牧业的支援,使人民公社的农业“如虎添翼”,发展更快。全区二十二个人民公社,到1959年已有十四个公社达到了粮食自给。过去牧业区那种粮食长期依赖外援的情况,已经开始改变。
贯彻执行“八字宪法”
适应高寒地区特点,因时、因地、因作物制宜地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是柴达木粮食大丰收的基本原因。
要在柴达木种出粮食来,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盐碱地的改良问题。在盐碱地上种粮食,在过去的“科学”规程上,一直是一个难题。按照以前的“科学根据”,含碱千分之三以上的土地,农作物是根本无法生长的。然而,在党领导下的柴达木农业职工,鄙弃了这种偏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含碱80%以上的土地上种出了粮食,并且获得了大丰收。几年来,全区在“边改良、边利用,通过实践,找出经验,总结推广”的原则指导下,改良了大量盐碱地。格尔木农场全部为盐碱地,在第一年播种小麦时,每亩产量只有十三斤半。但经过逐步摸索和顽强试验,终于征服了盐碱地。1959年这个农场在五千零八十一亩土地上,创造了亩产三百五十三斤的丰产纪录。柴达木改良盐碱地成功并获得粮食高产的事实,又一次表明了“人定胜天”的真理。
全区各农场、公社和农业领导部门,还根据柴达木地区的特点,“顺天时,应地利”,合理而有效的运用了农业“八字宪法”,充分发挥了柴达木肥源多、日照长、水源足(冰川储水量大,全区均为水浇地)、风力大(适宜密植)、气温适宜(昼夜温差大、对农作物生长适宜)、气候干燥(病虫害不易孳生、蔓延)、土质较好等有利条件,避免和克服了地势高寒、无霜期短的不利条件,战胜了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各公社、农场早在1958年冬天就大搞水利,破冰引水,修筑水库、水渠、涝池和挖井、挖泉等工作,使全部土地浇上了水。备耕期间,各农场、公社又抓住了肥源多的特点,开辟了百种以上肥源,就地取材大建小型化肥厂,每亩地平均施基肥两万多斤,比1958年增加了两倍多。为了充分发挥处女地的地力,各场、社还在积肥的同时,大闹深翻,一般田都翻了三十厘米,丰产田翻了四十厘米到六十厘米左右。各场、社为保证粮食大面积增产,还在深翻、多肥的前提下,根据盆地多风的特点,注意了合理密植。1959年春小麦每亩一般下种四十斤,保苗四十五万株以上。鉴于盆地地势高寒,全区还普遍选用了南大二四一九、碧玉麦等适应性强、耐寒力大的良种,并进行了赛力散和六六六药剂处理。在田间管理上,各场、社除紧紧扣住各个环节细致操作以外,并在大块丰产田中,普遍实现了园田化。
柴达木农业的发展,粮食的大丰收,为工业建设的大踏步前进建立了“后勤基地”,为工业的高速度发展准备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为农业科学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可贵的实践经验和资料。
目前,柴达木各级党委,农垦领导部门,各农场、公社,以及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都在系统地总结已有经验,借以指导1960年和今后的农业生产。广大职工和农牧民群众,正在大闹垦荒,大兴水利,大抓深翻积肥,掀起了一个更大规模的冬季生产高潮,为夺取1960年的粮食丰收而战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