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月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抓改良农具 抓季节性最强对农业增产作用最大的机械
甘肃机械工业大力支援农业
本报兰州6日电 甘肃省的机械工业部门帮助农业进行技术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现在,甘肃全省已经拥有县属以上的机械工厂二百二十六个,其中专门为农业服务的农业机械厂八十多个,平均每个县有二个以上的农业机械厂。全省已有经过整顿的人民公社社办农具制造和修配工厂三千七百多个,平均每个公社有六至七个。上述这些工厂,绝大部分是在大跃进的1958年和继续跃进的1959年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高速度发展起来的。据不完全的统计,到1959年11月底,全省县属以上的机械制造厂已经制成的产品计有十六号山地犁六十五万多部,七吋步犁五万多部,解放式水车二万三千多部,七行和十二行播种机四千多部,各种水泵一千三百多台,动力机械四千三百多马力,拖拉机一百多混合台。主要产品品种达到一百二十多种。这给甘肃省实现农业技术改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甘肃省工业支援农业技术改造过程中,主要特点是:
第一,眼看机械化,手抓半机械化和改良农具;先搞季节性最强。对农业增产作用最大的机械,逐步达到多项作业机械化;先从有把握的、较成熟的机械开始,再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更复杂的作业项目。本着这个精神,全省仅1958年和1959年,就创造推广了排灌、收割、脱粒、运输、播种、加工等新式农具和改良农具五百多万件。据临夏和张掖等几个专区的调查,这些农具一般都提高工效两三倍。平凉专区推广了二百六十多万件改良农具,全年可节省劳动日近两亿多个,相当于全年总用工量的70%。
第二,土法上马,土里出洋。1957年甘肃全省只有金属切削机床一千六百多台,1958年10月以后,全省展开群众性的大造机床运动,在短短的两个月间,生产了机床一千七百多台。到去年11月,全省又制造出机床三千三百多台。“洋”机床成倍增加,大大提高了现代化的技术基础。1958年县属以上的机械工业中,现代化工业的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了二点二倍,动力机械总能力比1957年增长了三点四倍。经过1959年的整顿和提高,全省机械工业中的“小土群”已经普遍上升为“小洋群”和“中洋群”。全部县属以上的工厂,已经全部变成现代化工业。这为今后支援农业技术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第三,既生产大批农具支援农业,又千方百计地提供设备,帮助公社建立自己的工业。1959年甘肃省的机械工业部门已经在全省范围内两次组织各种技术工人深入农村,帮助公社举办各种农业技术训练班,提供技术资料,协助社办工业解决许多重大的技术问题,修理各种农具,以各种设备和人力支援公社。光是兰州地区的机械工厂去年支援社办工厂的简易机床就有三百零八台。1959年第一季度,全省又生产简易机床五千多台,全部武装了县、社农具厂。今年下半年,仅兰州的几个大型机械厂利用废料、边料、下角料制造出来的为农业服务的产品即达一千八百多吨。许多机械工业部门普遍固定和一个或几个人民公社建立联系,从技术设备上大力支援农业。这样就使得社办的机械工业在农业技术改造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附图片)
高喆民画


第2版()
专栏:

公社要什么就造什么
张智钧 陈裕琼
在广西大新县,所有的山溪、河流、沟渠,都在为人们造福。水力推动机器,代替了人工舂米、磨粉、脱粒……新式农具在田地里工作,各种车辆在大路上奔跑,“稻谷用手舂,推磨使肚顶,收谷逐穗剪,运输靠肩挑”的现象,已经变成或正在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大新县利用水力加工和推广新式农具、车辆,还不到一年时间,而现在已经遍地开花。这个大跃进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在党的领导下大搞群众运动的威力。在大搞农具革新的群众运动中,曾遇到这样两个问题:一些比较复杂的机器从何得来?装配和使用机器的技术,怎样才能迅速为广大群众所掌握?中共大新县委圆满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县委领导和支持下,办起了一个出色的农械厂,它像母鸡下蛋孵雏一样,把机器和技术武装了人民公社,促进了全县工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明确方向 面向农村
大新县的这只“老母鸡”,前身是铁木工合作社,在去年的大跃进中,自力更生,自己武装自己,逐步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农械厂。现在有六个车间,一百四十五名职工,能够自己制造车床、电焊机等。
在自己武装了自己,有能力生产机器以后,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究竟制造什么产品?有人主张集中精力成批生产比较高级的、大型的机器。车床生产了八台,可是却卖不出去。因为,这时各个人民公社迫切需要的是碾米机、磨粉机,以及各式各样的新式农具,偏偏农械厂没有这些东西。县委研究了这些情况,明确指出农械厂必须面向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配合全县开展利用水力动力的计划,县委指示农械厂当前的任务是:以机器武装全县的水利动力站,以新式农具支援农业生产。并且提出了具体指标,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在1959年内,生产出一百台碾米机。
“为百台而战”,成为1959年入夏以后全厂职工的战斗口号。制造碾米机和各种新式农具的过程中,因为没有经验,不懂技术,特别是缺乏灰口铁铸件原料。但是,困难并没有吓住英雄的人们。全厂职工决心一定要在自己的土高炉内,用前年大办钢铁的白口铁,炼出灰口铁。于是,五次修改炉型,经历了多次的失败,终于炼出了灰口铁。接着又攻克了“沙型关”。第一台铸着“大新造”的碾米机,去年7月29日正式制成。
各公社听说农械厂制造碾米机,武装动力站,纷纷把水道涡轮赶修好,盼望农械厂的机器出厂。松洞公社听说农械厂需要炭,马上抽出人上山烧炭送上门。农械厂缺砖,附近的桃城公社立即送来一万五千块。这些情景,进一步教育了全厂职工,大家体会到自己的工作与广大农民息息相关。于是大开厂门,和各个公社密切挂起钩来,协助人民公社在群众中开展了工具改革运动。
调查研究适应需要
为了更好地为农业服务,推动全县工具改革运动,县工业部门和农械厂的领导同志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各公社究竟迫切需要什么机械。县工业局长黎福田,带着调查组在太平公社调查了一个生产队,亲眼看到丰收在望,而劳动力不足。老农梁华生说:“收割季节到了,今年这样多的谷,几十个人怎么收得完?”黎福田同志跟他们具体算了一笔账,如果能配足镰刀,使用打谷机和牛车,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调查组回到厂里,综合研究了农村中对各种器械的需要,修订了自己原来的生产计划。在继续制造碾米机的同时,还制造出磨粉机二台、玉米脱粒机二十台、造纸打浆机二十台、甘蔗剥叶机十台、圆盘动力锯五十部、切片机一部、定型车子一百零八辆、车辆铁件七百多套、滚珠轴承一千一百多套、插秧机十九部、犁头七千八百多个、各种小农具上万件,总产值达到二十多万元,在1959年11月27日提前跨进了1960年。
依靠群众传播技术
不仅是公社要什么就造什么,而且造出来就一定要发挥这种产品的最大效用。也就是说,不仅“下蛋”,而且要把每一个蛋“孵成小鸡”。农械厂这种负责到底的精神,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厂里抽出了十六名熟练技术工人,组成了“流动组”,各公社在装配使用机器的过程中,碰到什么困难,他们就随时前去解决。前不久,有个水力动力站的一台碾米机出了故障,半夜两点钟打电话到农械厂,流动组赶去,东方还没发白,机器就修好了。流动组工人的这种作风,深深感动了农民。
农械厂的领导人考虑到,使用动力和机器的地方日益增多,光靠几个流动组“满天飞”还不行,必须把技术传授给群众,才有助于水力动力化和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因此,采用了短期训练班的方式,每逢制成一种需要大力推广的新机械,就请示县委,召集各公社的铁工木工和新农具手前来依样试制,制成后,经过检查合格,而且达到“三会”(会制造、会使用、会修理),才能带机械出厂。有些机械,目前公社还不可能自己制造的,如碾米机,也要来人在厂里学会装配、使用、维修。从1959年8月至12月,共开办训练班五次,训练出三百五十多人;依靠他们,使技术之花开遍了全县。


第2版()
专栏:

一船多用
能排灌、能发电、能碾米、能载客运货
一艘具有排灌、航运、粮食加工、发电多种用途的综合利用机船最近在芜湖市试制成功。
这艘综合利用机船是安徽省水利电力厅、交通厅为了适应农村人民公社需要,会同江风船舶厂共同研究试制的。
目前农村大批排灌机械除在抗旱排涝时使用外,大部分时间闲置不用。而航运、粮食等加工方面又迫切需要动力机械。这种新型船舶的制成,对提高农村动力机器的利用率有很大作用。
这种综合利用机船每小时满载航速为十一点八公里,载重量为二十吨,可载客七十余人。比同样大的木帆船提高运输效率一倍到一倍半。这种船用于排灌可带动一台二十马力的水泵;用于粮食加工可带动十八吋碾米机及砻谷机各一台,每小时可碾米二千至二千四百斤,砻谷四千至七千斤。用于发电可带动十五瓩发电机一台。所以它不但是一个流动的排灌站、碾米站、发电站,而且可以运客载货。
(江风)


第2版()
专栏:

桐子剥壳机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通用机械厂试制成功铁木结构的手摇滚轮式桐子剥壳机,每小时剥壳三百斤,比人工剥壳工效提高十八倍多。这种机器,构造简便,易于操作,有铁匠、木匠的地方都能制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我国桐油的主要产区之一,前年,全州为剥桐壳花费的劳动日就达一百二十五万多个。如果全部使用桐子剥壳机剥壳,最多只要八万个劳动日就可剥完。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棉秆剥皮机
江西省崇仁县秋溪轧花厂最近试制棉秆皮剥制机成功。
这种棉秆皮自动剥制机构造简单,每台造价不到二十元,一天可剥棉秆皮四千九百多斤,比人工剥皮提高工效九百八十七倍。这种机器,可用动力带、牛车拉,也可用人力摇。用它剥棉秆皮还可以保证质量。
棉秆皮是重要工业原料之一,可以用来制造人造丝,制造电缆线,还可以织麻袋、造纸、打绳、编拖鞋、草鞋等等……
(甘洪生)


第2版()
专栏:

孵鸡的机器
天津市食品公司孵化场职工创造的暖炕孵化机,操作简便,节省人力,为农村广泛采用机械孵卵创造了条件。
暖炕孵化机的构造原理和电力孵化机差不多,是利用暖炕代替电力加温的。它每期可上孵种卵八千多个,破损率比人工暖炕孵化低百分之三点二;出雏率比人工孵化高百分之四,达到百分之九十四左右。由于暖炕发生的热度柔和,孵化机内的温度均匀,孵出的雏鸡体质健壮。
这种孵化机主要用木材作原料,用煤炭、木柴作燃料。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嫁接作物不用手工
广东省海南区琼海县嫁接机械科学研究小组,最近试制成功两台万能草本作物嫁接切机。
这种万能草本作物嫁接切机构造简单,携带便利;切削效率高;嫁接质量好。这种万能草本作物嫁接切机可以应用于:南瓜、东瓜、西瓜、蒲瓜、甜瓜、苦瓜、茄子、番茄、马铃薯、甘薯、红薯等瓜果嫁接。
(钟声)(附图片)
研究万能草本作物嫁接切机性能


第2版()
专栏:

多快好省印刷书报
各地印刷业技术革新搞得轰轰烈烈
本报讯 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印刷工业的技术水平,把报纸书刊印得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充分满足广大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各地印刷业积极发动群众,进行了几千项的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生产水平。
大跃进以来,各地印刷业的技术革新运动已更加蓬勃开展起来。针对生产关键和薄弱环节,各地印刷业一般都把迅速实现装订、排字机械化和提高铅印质量作为技术革新的重点。
从各地的先进经验来看:印刷工业采取土洋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大闹技术革新,是多快好省地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的重要道路。上海市印刷五厂职工们自己设计的一台折页机,机器的机架、辊筒全是木制的,只有一些重要部件采用钢材,这样就可以节约钢材五分之四左右,这台折页机的效率每小时达到了三千多张,一台折页机可以顶四、五个工人的工作量。北京新华印刷厂改进的一台万年铸字机,只在装模、出字两个部分稍加改进,就可以使每个工人从过去只能看一台提高到能看三、四台。这台机器不仅操作非常轻便,辅助工作时间缩短,而且可以节约70%的铜料。湖北、江苏、上海等地许多印刷厂把原来的印刷机加以改装,一方面大大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一方面由于机械操作容易掌握,过去培养一个熟练工人要一两年,现在只要几个星期就行了。在原来印刷业基础较差的广西等地区,最近也自力更生地采用土办法制成了许多机械装备了自己,大大减轻了工人的繁重劳动,生产成倍提高。
由于各地印刷业技术革新运动的开展,印刷质量也空前提高。过去用彩色版印刷各种图画时,有许多精细的线条都是用人工一点点修出来的,既费工时,又不自然。最近,北京、上海和其他地区的一些印刷厂和试验机构,研究成功一种分层曝光法,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采用这种方法印出来的图画质量大大提高,而劳动时间却大大减少。国庆节前,北京出版的精美画册,就是采取这种方法制版的。过去,曾有一些干部认为老机器没有什么好革新的,有的厂里技术革新运动冷冷清清。但是事实证明,有些老机器也可以革新,北京商标印刷厂是由五十六个小厂合并起来的工厂,只有九十多台简陋的机器;他们把许多圆盘机实现了自动化,产量马上提高50%以上。天津市第一印刷厂在去年年初通过大鸣大放,贴大字报,批判了“旧机器革新油水不大”、“技术革新远水救不了近火”等思想后,干部和群众一起动手,已经造出了大小机械五十多台,武装了自己,机械化程度已由上半年的60%提高到80%以上,下半年的生产比上半年增长40%以上。


第2版()
专栏:小常识

小常识
凸版印刷
包括铅版、锌版、橡胶版、木刻版。这一类印刷方法是把文字和图像制成凸版,使空白部分在印刷时不着油墨。普通书籍、报刊,都是用这种方法印刷。
平版印刷
这种印刷包括石印、胶印、珂?版。平版印刷的印版上没有高低的差别,只是采取化学方法把印版上的文字或图像加以处理,使它变成亲油抗水的表面,空白部分则变成抗油亲水。印刷时依靠机器上的湿润装置,使印版上的空白部分保持一定的水分,油墨就只能附在文字图像上印出来。这种印刷方法一般用于印制乐谱、插图、地图和彩色艺术品等。
凹版印刷
这种方法最多用在印刷邮票、钞票、画报等方面。这种印刷共分雕刻版和影写版两种,先在金属印版上制成凹纹的文字图像。印刷时,在版面上涂上油墨,并将凸出的空白部分上的油墨拭去。印的时候,纸张上的水分就会把凹下部分的油墨吸过去,所以印出来的文字图像很厚,呈立体状。


第2版()
专栏:短评

进一步提高印刷技术
为了适应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需要,更有效地为工业、农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大跃进服务,自去年以来,全国的报纸书刊印刷工作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方面的大力协作和支持下,积极展开了发展印刷生产力的工作,要在今后几年内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县的、大中小并举的、土洋结合的全国报纸书刊印刷网。这一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积极发展印刷网的同时,广泛开展了提高印刷质量、加快报纸书刊印刷速度、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操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印刷技术革新运动。由于紧紧地依靠了党的领导,实行了政治挂帅,贯彻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印刷技术革新运动中取得了很大成绩。出版物的印刷生产周期和出报时间缩短了很多,出版物的印刷质量普遍提高,各地发明创造了整套的、土洋结合的排字和装订机械,出现了几千项改进工艺和操作的先进经验,其中不少对提高印刷生产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促进了印刷工业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印刷技术的革新,虽然有了很好的开端,但是,我国的现代印刷技术,在很多方面仍然是比较落后的。许多印刷技术上的带有重大关键性质的尖端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因此,我们要争取在短时期内,使印刷技术的水平有更大的提高。
加强印刷技术革新和推广先进经验的规划工作,是今后印刷技术革新运动中十分重要的事情。有了规划就可以抓住方向,明确目标,有计划有领导地安排任务,使用力量,组织协作。当前印刷技术革新的主要方向是:逐步实现排字和装订生产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和自动化;大力提高铅印质量;发扬和革新祖国的传统印刷技术;进一步提高彩印技术。排字和装订的机械化,是印刷生产效率迅速提高的关键,必须努力促其实现。铅印出版物,在我国的出版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是铅印印刷质量在目前是一个薄弱环节,现在各地用的字模规格不一,字形也不统一,今后应该逐步加以规范化。木刻水印是我国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印刷术,是目前复制水墨画最完美的印刷方法,今后还需进一步改进操作,提高质量,继续试制新产品。
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一年多来印刷技术革新运动中,取得重大成绩的重要保证,今后仍然必须坚持这个方针。我们必须土洋并举,用“洋法”的条件不足,就先用“土法”上马。既要解决尖端问题,也要解决当前生产中的一般问题;这样才能迅速提高中小印刷厂的印刷水平。
为了完成印刷技术革新的任务,必须坚决地依靠党的领导,依靠广大职工群众,实行政治挂帅。这是我们一切工作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应当满怀信心、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胜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技术的国家,我们一定要有雄心壮志,在最短期间内,使我国的印刷工业和印刷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以实现党和人民对印刷工业的要求。


第2版()
专栏:

印刷工人之歌一只铅字一颗星
一只铅字一颗星,
千万铅字放光明,铅字排成总路线,
照亮六亿人民心。
上海新华印刷厂 柏春
摘落架上颗颗星
铅字架上一片星,
星星望着排字工,
排字工人飞双手,
摘落架上颗颗星。
× × ×
摘落架上颗颗星,
满架星星变诗文,
诗文歌唱大跃进,
传送奇闻颂歌声。
内蒙古印刷厂 江浩


第2版()
专栏:

西安冶金学院印刷厂排字工人孔建民研究成功一台电动按钮式排字机。使用这种排字机,要用那一种铅字,只要一按电钮,铅字就会自己排好。那一种铅字用完了,电铃就向工人报告。
 本报记者 周永康摄


第2版()
专栏:

全国印刷技术革新展览会廵礼
本报记者 周永康
印刷,是我国最早创造的一种技术,也是中国人民在世界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的贡献。几千年来,这方面的技术有没有新的发展呢?文化部最近在上海举办的一个全国印刷技术革新展览会告诉人们:在旧中国长期停滞不前的印刷技术,解放以后,特别是在最近一年多内,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巧夺天工
在人们的印象中,印刷厂里能够看到的是排字工人拿着字盒,在字架中间一边走一边撮字;印刷工人两只手一刻不停地送纸取纸;折页工人用刮板把一张张纸折成书帖……可是,当你走进这个展览会,就会发现这些都已是陈旧过时的概念了。陈列在这里的八十多种印刷机械,没有一种需要人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
走进展览会不远,就是几种不同的新式排字机,而最吸引人们注意的是清华大学印刷厂研究成功的一种梭形字架。从上面看下去,字架像个“八”字,只占一平方米的地位,可是架上却安放十七万个铅字。排字工人可以坐在架子前面,从容不迫地撮。铅字在架子上,只露出一个头,轻轻一拿就出来。一个拿走,后面一个铅字就会自动跑到前面来,把头露出来,等人抓它。因为不用走路,撮字距离缩短,每人每小时可以撮三千多个铅字,效率比过去提高50%以上。
在梭形字架斜对面,是一台汉文排铸机,它显得更加灵巧轻便。印刷过程中的前六道工序——查模、铸字、还模、还字、撮字、拼版,在这架机器上全部合成了一道工序。排铸机的前半部像中文打字机,要那一个字,只要对准字表一按,机器后面已经溶成液体状态的铅合金就会自动冒上来,顶在铜模上,铸成铅字,然后自己排好队。这样的连铸带排,一个人可以代替五、六个人。所有这些革新,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印刷工人的操作将变成轻松省力的劳动。
返老还童
正因为印刷业在旧中国没有很好的发展,到目前还有许许多多上个世纪里留下来的老式机器。这些机器中,大家最熟悉的要算圆盘式印刷机了。机器很小,操作起来却很费劲。转动的时候,只听到“咔啷啷、咔啷啷”,工人一边用脚踏,一边用两只手一送一拿,如果一天印五千张纸,就要这样送拿一万多次。即使是熟练工人,两只眼睛也一刻不能放松,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轧伤手指头。
展览会上的三台圆盘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湖北省的一台机器,有一套磨擦装置,机器一动,纸张就好似有个人在下面推送一样,自己上来下去。江苏省的一台机器,机架前面装了两把钳子,像人的四个手指头,配合着机器的转动,把纸张钳进去钳出来。上海飞达印刷厂的一台更妙,装在机器旁边的一把大钳子,就像人的一只手臂,挥过来一张,挥过去一张。下面还有电气控制,纸张慢慢地减少,它还会慢慢地把下面的纸顶上来。三种机器的革新,异曲同工,各显威风。一个人过去只能管一台,现在可以管三台,而且只要站在旁边看看,加加纸就行,老机器就这样发挥了新作用。
土机器得心应手
展览会上最吸引人的要算那些土机器了。这些机器外形粗糙,不如洋的美观,可是用起来同样得心应手。湖北省生生印刷厂用土办法做成的一台配页机,在展出时,不知被人画去多少图样。配页,就是把一页页印好的纸按次序叠起来,然后拿去装订。过去因为国内没有这种机器,也是用手工一张张拣的。生生印刷厂的职工,去年8月间自己动手设计制造时,没有机架,把一只坏铁床上的几个床脚锯下来当机架,缺少辊筒,在旧货摊上找到了几个轧面机的辊筒;自行车的链条拆下来做传动带;买不到精密的伞形齿轮,就用人工一点点地锉出来。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在国庆节前研究成功。只要把机器上的电门一开,只见三个配页架把后面页架上的红、白、蓝三种不同颜色的纸,同时送到前面传送带上,传送带就把它们按次序叠在旁边的箱子里。工人加好纸张以后,在十五个小时内,可以不去管它,比人工配页快上一倍半。
靠在这架配页机旁边,还有一台大型配页机,也是湖北省一家印刷厂用土办法制成的。这台机器是专门用来配书页的。机器每一个动作,就把九份已经折成帖的书页同时送下来。如果那一种书页下来了两份,机器还会自动停车,信号灯告诉工人:那一帖多了一份。
老兵新传
这许多精巧的印刷机,绝大部分都是工人和工人出身的技术员研究成功的。他们虽然没有制造机器的技术和经验,可是他们却有着制造机器的愿望和决心。西安冶金学院印刷厂里有一个叫孔建民的老工人,他排字已经排了十五年。当他看到排字工人每天要在排字架前来来回回走上几十里路时,一心一意地想造个自动化机器。学校党组织支持他,派了许多人帮他一起试验。孔建民不懂电气,就在学院举办的夜大学里旁听,不会画图就找人帮忙。结果在1959年9月,试制成功一台按钮式电动排字机。机器上整齐地排列着三千多个和外文打字机上一样的按钮,人坐在前面,一揿按钮,里面的铅字就一个个地滑下来排成版子。
这次,孔建民带着自己研究成功的排字机来上海参加展览会。当他指着成堆的电子管和蛛网般的电路线,向人们介绍这台机器的电动原理时,谁能相信在半年前他还是个电的门外汉呢?
攀登高峰
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更美的报纸书刊;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又推动了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览会的一角挂着四张照片,其中两张并不是照片,而是印出来的画片。可是很多人分不清哪是照片、哪是印刷品。原来上海从去年以来,制版技术大大提高。这两张真假难分的“照片”就是因为改变了原来的制版方法,画面上黑白、层次都非常分明如真,和照片一模一样。
展览会的最后一部分,集中地展出了我国1959年印刷的各种精美的书刊。不少书籍曾在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上获得了金质奖和银质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