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
专栏:
生产、学习、科学研究三结合
东安机械厂建成完整教育体系和科学研究网
据黑龙江日报消息 东安机械厂在党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一年来,坚持以生产为主,大办职工业余教育,大搞群众性的科学研究,大大地提高了职工的政治、技术和文化水平,为国家培养了技术人材,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工厂初步形成了生产劳动、学习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基地。
东安机械厂几年来在职工业余教育方面,一直就是黑龙江省的先进单位。随着1958年的生产大跃进,该厂党委在进一步加强职工业余教育工作的同时,还特别加强了对群众性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领导。目前全厂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的业余教育体系,去年全厂职工的平均就学率已达总人数的87%左右,出席率达85%。厂办的有大学、中学、中等专业等共四十个班(其中包括业余、半工半读、脱产等各种类型的班级);车间办了二十五所初中以下的分校,共一百四十四个班级。全厂政治理论学习也空前活跃,仅参加哲学学习的工人就有两千六百名。科学研究网遍及各科室、车间、小组,其中有三十九个科学小组、二百五十余人经常进行研究活动。
东安机械厂党委采取了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安排的方法,以生产为主,把生产、业余教育和科学研究三者密切结合起来。在党的领导下,该厂设立了职工教育委员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各车间有职工教育分会和科学研究分会,分别由车间人事副主任、技术副主任担任领导,这样就从组织上保证了三者紧密结合。同时,厂和车间的党组织在讨论和部署每个时期生产任务的同时,也对业余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这个厂的业余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与生产结合、为生产服务的具体作法是,围绕着年、季、月的工厂和车间生产计划,提出科学研究课题,开展技术学习和文化学习。在业余教育方面,根据生产的需要,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使职工能够迅速掌握试制新产品的技术,该厂开办了速成训练班,去年曾连续举办了制图、工艺等九十七个短期技术训练班,顺利地完成了新产品试制任务。在业余学校、半工半读、脱产班的教学中,都尽量把工人在生产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编入教材进行讲授,既提高了工人的文化和技术水平,也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在课堂上讲授的文化知识,也都尽量联系生产实际,使工人容易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由于坚持了职工教育和生产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工人政治、技术、文化水平。1953年以来占职工中一半左右的文盲和半文盲,现在已全部扫除;职工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上升到了6.7%;高中、中等技术程度的职工,由6%上升到14.3%;初中程度的由12%上升到了39.1%。1953年以来,该厂业余学校培养出来的各年级毕业和单科毕业生共一千九百八十二人,其中有十五名职工由原来小学程度提高到了大学一、二年程度,四十四名职工由原来初中程度提高到大学二、三年程度。全厂职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尤为显著。1957年新进厂的二千二百三十八名徒工,一年来经过“三结合”教育后,已有60.5%的人能够独立操作和师傅倒班生产,29.5%的人可以配合师傅进行生产了。
由于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提高,促进了全厂科学研究活动蓬勃地开展。如夏浩金科学研究小组在生产中开动脑筋,大搞科学研究,创造了风动油阀平面研磨机,使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一百八十五倍。坚持常年业余学习的铣工张绍令,由于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几年来改进了十几种工具。武广祥在1953年还是一个描图员,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设计员,能独立地设计工具了。何振家运用物理学的冷缩热涨原理,解决了检验工作中的关键问题,连续两年被评为厂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1958年全厂职工共突破了重大技术关键五十一项,写出了一百一十三份技术总结,从而使该厂提前四十五天完成了1958年的总产值计划,实现了生产、业余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大跃进。
第4版()
专栏:地方报纸评论摘要
多快好省地培养科学技术人材的途径
1959年12月27日黑龙江日报社论
为了适应工农业生产继续跃进的需要,特别是适应我省农业技术改造和在工业战线上实现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培养大量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科学技术人材。几年来,随着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大发展,我省虽然已经具有一支相当可观的科学技术队伍,但是无论在数量上或者质量上,从目前需要或者从长远的需要看,都还远远不能满足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而又有成效地加速培养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材,乃是能否高速度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关键所在。
在培养科学技术人材中,采取正规的办法是必要的,这就是在学校中和科学研究机关中循序渐进地钻研与掌握科学技术。在这方面,我们不仅过去进行了巨大的工作,而且在今后仍然要大力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大量建立各种各样的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并把它们办好。培养科学技术人材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又要尽量地把时间加以缩短,因此就应当考虑除了正规的办法之外,还采取速成的培养人材的办法,这就是在制度上打破成规,发动一切有条件的工厂企业、教育部门和科学研究机关都来培养科学技术人材,只有大家都来这样做,才能加快培养建设人材的速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
哈尔滨市许多工厂、企业,以生产为主,以教育、科学研究为辅,实行一主二辅三结合的办法,不仅解决了许多生产上的重大关键问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也提高了广大职工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材。从这里,我们还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那就是“一主二辅三结合”的办法,不仅适用于生产单位,也同样适用于学校和科学研究机关。在学校中可以办工厂农场,高等学校并可进行科学研究。实际上许多学校也是这样做的,而且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此,如果我们的一切生产部门、学校和科学研究机关都成为生产劳动、学习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基地,那么我们就可以在短期内大量培养出所需要的科学技术人材,生产、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将会出现一个继续大跃进的局面。
事实证明,“一主二辅三结合”的办法,乃是多快好省地培养科学技术人材的有效途径。各级党组织,一切生产部门,学校和科学研究机关的党组织,都应对它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规划,采取措施大量地建立起生产劳动、学习、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基地,在为国家培养科学技术人材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4版()
专栏:
一年来政治思想工作的体会
江西南昌蒋巷公社党委第一书记 公堂水
我们南昌县蒋巷公社在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继1958年大跃进之后,1959年又取得了大跃进的全面胜利。全社农、副、工业总产值比1958年增长78%;其中粮食总产量增长73.7%。随着生产的飞速发展,商品生产率比1958年增长了一点一二倍,平均社员纯收入提高了67%。同时,全体社员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革命干劲越鼓越足,不问什么农活,不管多大困难,只要党一号召,干部和群众就立即行动起来,勇往直前。
我们公社取得这样巨大的成绩,是党的领导的胜利,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胜利。通过去年的实践,我对于在贯彻党的政策方针中,在万马奔腾的生产大跃进中,如何作好政治思想工作,有如下一些较深刻的体会。
党的方针政策,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它代表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党的政策方针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无穷无尽的力量。但是,如何使党的方针政策迅速贯彻到群众中去,并变成群众实际行动呢?根据我的体会,第一,自己首先要学习和领会政策方针的精神实质;第二,要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并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第三,要把党的方针政策向群众讲得一清二楚,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第四,逢会就谈政治思想,以虚带实,先解决思想问题,后解决实际问题,使党的方针政策让群众领会得更加深透;第五,在贯彻政策过程中,随时掌握人们的思想变化,并针对新的情况,开展思想交锋。
事实证明,这样做,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就能步步深入,保证始终正确执行。我们公社一年间由缺油变成余油的事实,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公社成立后,县委指示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力争油料自给。根据这一指示,公社党委会进行了研究,并根据本社的具体情况,作出决议:保证1959年油料自给,力争有余。会后,又接连召开了干部电话会,社员大会,向干部群众讲解增产油料的重要意义。绝大部分干部社员都拥护公社党委的决议,但是也有些人议论不休。有的说:我们是历来缺油地区,油料生产的基础很差,要在一年内改变缺油面貌是不可能的。有的说:我们这里的田底子不好,又缺乏种植经验,不能扩种油料作物。发现这些思想情况后,我们就立即组织了一次全社范围的大辩论,辩论的内容是:缺油的状况能否改变?怎样改变?是靠自己生产,还是靠国家供应?通过辩论,大大提高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鼓起了他们种植油料作物的积极性。结果,全社播种一万七千亩油菜的计划,在几天内完成了,以后,并获得了大丰收。广大群众在春油大丰收的鼓舞下,接着又掀起了秋油超春油的生产高潮,花生、芝麻播种都突破了原来的计划指标,又获得了秋油大丰收。这样,我们去年的油脂总产量达到三十三万余斤,不仅能够全部自给,而且上调商品油脂七万余斤。
一年来的实践,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在大搞群众运动中必须坚持不断反右倾、鼓干劲。只有这样,群众运动才能一浪高一浪地向前发展。在早稻大丰收以后,我们公社有一部分人产生了“早稻丰收了,晚稻少收无所谓”的松劲情绪。公社党委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进行了研究,并立即向全社社员提出了“反透右倾、鼓足干劲,坚决实现晚稻超早稻”的战斗号召,鼓舞社员乘胜前进,夺取晚稻丰收。此后不久,全社社员迅速开展了晚稻超早稻的生产大竞赛,超额完成了播种计划。7、8月间,晚稻又受到了严重干旱威胁,部分群众又产生了悲观情绪,抗旱劲头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公社党委又对社员进行教育,大鼓干劲,向全社社员提出了“抗旱抗到底,闹翻海河保丰收”的战斗号召。接着,全社便掀起了一个日车水、夜车水的抗旱保丰收的运动,终于战胜了百日大旱,使晚稻总产量达到五千三百八十九万斤,超过早稻七百五十一万斤。
大力表扬先进,是政治思想工作中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也有着深刻的体会。去年春天,三洞管理区积肥运动搞得有声有色,实现了亩亩有粪堆、丘丘有粪窖。当时公社党委表扬了三洞管理区,并组织其他管理区来参观学习。以后,一个学三洞、赶三洞、超三洞的积肥高潮,就在全社立即形成。一个月内全社共积肥一千万担,比过去两个月积的还要多。在抗旱斗争中,业洲管理区的老社员王志操接连抗旱三十七天,脚上磨了水泡,仍然坚持战斗。公社党委便树立王志操为抗旱标兵,号召全社社员学习王志操的干劲。结果,全社抗旱斗争中的劳动出勤率天天达到100%,劳动工效提高了30%。
运用“以一点红带动全面红”的方法,是促使后进长志气、鼓干劲的好方法。在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后进地区的干部和群众有些悲观消极情绪,他们往往缺乏争先进、争上游的信心。为了帮助他们树雄心,长志气,我们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发现他们某一方面出现先进事物,就及时表扬,鼓励他们争取全面先进,效果很好。例如,蒋巷管理区过去生产搞得不太好,部分干部、社员消极地认为自己再努力,也赶不上先进队。但是,他们爱国热情高,征购粮入库进度最快。公社党委立即表扬了他们这方面的成绩,并鼓励他们在生产上要力争上游。在公社党委的鼓舞和帮助下,这个管理区的干部和社员增强了信心,鼓起了干劲,终于在生产上争得了上游。最近,这个管理区已被评为全社的先进管理区。
目前,我们社里的干部、社员正在一面总结过去一年的成就和经验,一面加紧搞好冬季生产,准备实现1960年的继续跃进。在新的一年中,我们决心争取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长50%;全社农、副、工业总产值和全社平均每个社员纯收入比去年增长一倍以上。
第4版()
专栏:
鄠县建成干部业余教育体系
广大干部长期坚持学习 文化思想水平步步提高
新华社西安2日电 陕西省鄠县七年来一贯地坚持干部业余文化教育。从1953年开始建立干部业余文化学校以来,到现在全县已形成了一个干部业余文化教育网,初步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业余教育体系。参加学习的干部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七人,占应入学人数的94%以上。七年来,许多原来相当于初小程度的干部已提高到高小毕业水平,高小程度的提高到初中毕业水平,初中程度的提高到高中一、二年级水平。还有一批干部升入了语文专修科或者进入了大学。
党委统一领导,长期坚持不懈,是鄠县干部业余文化教育获得显著成绩的基本原因。中共鄠县县委经常动员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学习,及时解决学员的思想问题。县委并通过决议,规定干部文化学习时间不经过县委同意,不能任意占用,遇有重要任务不得不占用时,也要有“借”有“还”。因此,全县干部文化学习从来没有间断,保证了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鄠县根据干部特点,坚决贯彻了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采取了各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干部的斗争经验丰富,政治觉悟高,社会知识广博,理解能力强;但是年龄一般较大,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工作部门不同,学习要求不一,工作忙,时间少,居住分散,流动性很大。针对这些特点,鄠县便在干部比较集中的城镇地区设立业余学校,按照干部文化程度分别编班,利用早、晚业余时间集中上课。公社和管理区的干部分散,天天上课有困难,就在适中的地点设立学习站,规定学习日,每周集中学习一次。山区干部更加分散,隔山跨水,有的彼此相距百多里,对他们就采取了面授与函授相结合的办法。根据干部经常下乡上山的情况,业余学校还建立了领课制度,即在干部下乡前,教师根据下乡时间长短,确定学习范围,提出学习要求,碰到问题,记出笔记,回校后进行解答。如果碰到中心运动,干部成批下乡,学校就在干部集中地区临时设立若干学习点,由教师巡回讲课。个别不易集中的干部,寄发自学辅导提纲。为了切实保证每个学员都能按时学完功课,业余学校还制定了补课制度。
随着干部文化水平的提高,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思想水平也起了显著变化。1958年,全县有一百零一名干部业余文化学校的学员,被评为机关工作模范。余下公社余下镇粮站,有二十名业余学校的学员,根据物理、数学的原理,集体创造了一个电动售粮器,售粮效率由原来每小时四十人次提高到四百多人次。这个公社的党委副书记王浩斌,过去报纸也看不懂,现在是初中三年级生,他经常给报纸写稿。
第4版()
专栏:
广州造纸厂职工业余学习开展得很好。为满足职工的学习要求,现在这个厂又办了一所业余工学院。这是业余工学院学生在做物理实验 新华社记者 李惠芳摄
第4版()
专栏:
班禅等离南宁去长沙参观
据新华社南宁3日电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代理主任委员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帕巴拉·卓列朗杰,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汪锋,中共西藏工委副书记周仁山陪同下,结束了在广西的参观访问,今天上午同他们的随行人员乘专车离开南宁前往长沙。
今天上午,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和帕巴拉·卓列朗杰向中共广西僮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处书记、广西僮族自治区主席韦国清以及自治区和南宁市党、政府、军队的领导人辞行,并和韦国清进行了亲切交谈。韦国清昨晚举行宴会及晚会欢送他们。
第4版()
专栏:
福建前线军民新年热情联欢
战士利用假日到田间工地帮助生产
新华社福建前线4日电 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陆、海、空三军,新年以来与前线人民热情联欢,并积极帮助当地人民争取今年生产继续跃进。
这几天,前沿阵地和村庄,到处红旗招展,歌声荡漾,军民互祝胜利。元旦早晨,厦门前线人民公社各生产大队、民兵和著名的“前线七大娘”等都派出代表到前沿阵地,向日夜守卫海防的战士们祝贺新年。解放军某部组织的拜年队,敲锣打鼓,到各村贺年,为烈、军属挂光荣灯。在某生产队举行的新年誓师大会上,他们表示要和人民一道并肩携手,共同建设,共守海防,在新的一年中作出更大的成绩。正在福建前线进行慰问演出的上海人民沪剧团著名演员丁是娥、邵滨孙等也赶到前线阵地,热情地握着战士们的手说:“感谢你们保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人民欢度新年。”执勤归来的战士,这两天纷纷探望自己的亲人,某炮舰部队的水兵,新年期间巡逻了几个夜晚,一登岸就到水兵吴才良烈士的妈妈家里去贺年,并向吴妈妈表示,要像吴才良烈士一样英勇保卫祖国。
战士们利用新年假日肩负工具开赴田间、工地助民生产。某高射炮部队三百多名官兵,在寒冷的深水里,与驻地人民并肩修建水产养殖场。某部八连元旦早晨五时出发,与民兵一起在水库工地上劳动。另一个连队开到厦门前沿某村,与前线人民公社“红霞班”女民兵一起到海滩收海蛎,在村庄周围植树以及浇菜,修公路。有些战士还和著名的“前沿十姐妹”中的五姐、六姐、九妹,一起平炮弹坑,决心使敌人炮击过的土地上,在1960年中长出丰硕的庄稼。
第4版()
专栏:
冰雪世界
本报记者 杨克现 谈风
乘飞机越过天山,只见山峰积雪皑皑,如同一望无际的银色波涛。
新疆各族农牧民对于雪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滴水,一滴血”,他们把水看得像生命一样宝贵。那四季飞雪的天山,年年不断增厚,年年不断融解,把流水带给了森林、草原、绿洲,带给了缺雨的新疆地区的各族人民。全疆年流量达八百亿多公方的大小河流,多数是靠冰川积雪补给的。当农田受旱的时候,农民们望着天空,盼望太阳更加炙热,这样不出几天,高山冰雪大量融化,就会出现河水奔流,庄稼解旱的景象。而当洪水、暴雨危及村庄和城市的时候,人们又多么希望雪山慢一点融解啊!可是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那关系着自己生命财产的雪山变化,始终是一个“谜”。
为了弄清新疆的冰雪资源,查明冰川与河流的补给关系,研究人工化雪的可能性,几个月来,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新疆队一百名科学工作者,背着科学仪器,带着高山装备和干粮,进入了天山冰雪世界,展开科学研究活动。他们是由全国各地的研究单位、高等学校和地方有关产业部门共同组成的。
这是一支年轻的科学队伍,平均年龄还不到二十五岁,除了三十多名参加过1958年我国第一次冰川考察——甘肃祁连山冰川考察工作外,大多数人还是第一次进入冰雪世界。他们在苏联冰川专家道尔古辛同志的指导下工作。这位年近五十岁的国际友人,是第一批到过南极的苏维埃人,他把毕生精力献给冰川考察工作。
1959年4月中旬,冰川考察队的全体人员,一齐来到天山中部的雪峰胜利大坂。为期十天的锻炼,使他们获得了良好的高山适应性,掌握了系统的冰雪作业技术。然后分成七路,向西面中苏边界拔海七千米的腾格里雪山,向渭干河上源的哈雷克套雪山,向玛纳斯河源的伊连哈比尔朵雪山,向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雪山和哈密以北的巴尔库山喀尔里克山等雪山前进。他们有时横渡急湍咆哮的河水,有时要攀登峭壁千丈的崎岖山路。在那越过大冰川的险道旁,沿途横三倒四地躺着因从冰坡滑下摔死的驴马尸体。但是这一切既不能吓倒他们,也不能阻止他们前进。
到达渭干河上源的第二分队在越过卡斯布朗河的时候,咆哮的河水,带着泥沙滚石冲击而下,冲撞得马匹站立不稳。一匹马被泥浪掀倒在河水里了,骑在马上的第二分队长刘振中被水冲去,他身上还背着资料、仪器和照相机。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候,北京大学地理系四年级学生周特先跳到激流中,奋力抢救他出来。又有一次,刺骨的融冰洪水,竟把一个名叫马光义的队员,连人带马卷走,在零下一度的“过寒水”里,滚了一百多米远,冻的这个队员生了几天病。可是每当他清醒的时候,第一个念头便是“前进”!
最困难的要算是攀登玛纳斯河上源雪山的第四分队了。他们十多个人第一次从玛纳斯河西面的塔西河上行,在进入深山以后,不料被突兀的山崖阻断了去路,第二次改道溯玛纳斯河逆流而上,越过无数的陡坡和雪滩到达冰川尾部,发现前进道路上是一片积雪松软的大“雪盆”,马匹数度陷入一米多深的雪中,不得不抬着出来。即使在这种困难情况下,他们也不放过一线希望,这个分队的负责人田泽生和甄英岐带着冰镐,轻装爬进雪盆探路,整整四个小时才前进了一千米,而横在前面的仍是望不到尽头的起伏不平的雪丘和雪坡。显然这是一条绝路。探路没有结果,但他们并没有灰心。第三次,他们绕道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的新源县,经过近千公里的长途跋涉,终于从背面登上了玛纳斯河源头冰川区。
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强的身体是难以攀登到那严寒、缺氧、低压的冰雪世界的。在人们挥汗如雨的盛夏,他们却穿着厚厚的鸭绒衣裤、带着皮帽,吞着冰冷的食物。每天早上一出帐篷,脚就仿佛已冻在靴子上了,但是一想到党和人民的期望,使他们又变成无畏的战士,迎接着一切困难,在冰雪世界开展各种繁重的工作。
当人们一旦打开冰雪世界的大门,才发觉冰峰雪岭之中,却是一片五光十色的天地。且不说那奇异的雪莲、罕见的雪鸡和哈熊,冰川考察队走过数百条冰川,发现同是一条天山山系,而各个山峰上的冰川竟是这样大不相同。
天山是世界山岳冰川有名的地区。在西部高峰相连的地方,冰川之多,如星光四射,腾格里山下最长的卡拉格玉勒冰川,长达三十四公里。这些冰川多数是树枝状的山谷冰川。由千万个小冰山挤在一起,携带着雪山的崩石,镶在山谷,不断向山下推去。天山越往东行,沿途一千七百多公里的山岭上,冰川断续分布,到了哈密北部的巴尔库山和喀尔里克山,冰川一般只有几公里长,它们大部悬在山腰上和伏在山凹里,冰面像一朵一朵白云盘在山的高处。完全是一种水晶琉璃世界。
没有见过冰川的人,很容易联想到冰川是冻结的河流,登上冰山,才知道冰川完全是由雪粒形成的。只有在厚厚的雪粒下面,因为千百年积雪自身的压力和时冻时融的热力作用形成了巨大冰层,这种冰层顺山势向下推移流动,到雪线以下,融解的程度超过了积累,则化为流水,汇成河流。
腾格里山的木札尔特冰川区是天山最大的冰川区。这里的储冰量约占中国天山山系已知储冰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科学工作者在这里碰到了丰富多采的冰川奇景。那由冰面融解而形成的冰林,那积雪横搭在冰沟上而形成的冰桥,那冰岩下刚刚融解而又结冰所形成的冰柱群,那因冰川融解汇集成的冰上和冰下河流,无一不使人感到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考察冰川的运动速度是一件需要耐性的工作。冰川不断地在流动,却慢的叫人用肉眼觉察不出来,只能在两岸和冰面立好标记,逐日观察,一年不过移动十几米。冰雪考察队在腾格里山和木札尔特冰川区的较大冰川上,发现有停止流动的“死冰舌”,死冰上面复满碛石,不见冰川的流动迹象。只是由于冰体的消融,冰水渗出汇集在冰面凹地里,形成一面一面湛蓝色大镜子一样的冰湖,有的地方冰水流泻入深不可测的冰井中。
过了夏季,高山冰川上便成了禁区。为了在大雪封山之前解决天山现代冰川的分布概况、运动、储水量、冰雪资源合理利用等复杂问题,考察队人员必须争取在8月中旬以前,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测量、考察,取得丰富的科学资料。他们经常在深可及胸的积雪中挣扎前进,高山暴风雪袭击他们,工作仍是照常进行。
有一次,博格多雪山冰雹加着雪花不住地下着,第五分队为了争取时间,仍然去考察一个“粒雪盆”。他们避过了无数冰裂缝,不料误踏浮雪,脚下积雪逐渐陷落,前面一个人两条腿便掉进一个黑暗的裂缝中,快要连头陷下去的时候,后面一个人立刻使劲拖住他,才挽救出险。整个冰川考察队中只有三个女队员,她们和男队员一起,饮冰卧雪地,坚持工作。兰州大学地理系女学生穆从如,担任第三分队的观测员,亲自在冰面上设站,日夜测量着冰面河道水情变化的规律,并帮助气象组进行观测。有一天夜间,大雪纷飞,她深怕仪器被雪埋住,冒着午夜大风雪,终于找到了仪器,获得了当晚极其宝贵的气象资料。
冰川考察队经过三个多月的实地考察,获得了丰富的成绩,原来天山冰川的储量比设想的要大得多。考察队所到达的冰川,储水量约达八百八十三亿多公方,其中最大的木札尔特冰川区,储水量达到三百七十五亿公方,听起来多么令人兴奋,然而这还不过是天山冰川的一部分,在这里,每一座雪山便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附图片)
左图:队员们在考察冰川上的冰桥——短的冰洞
王宗太摄(新华社稿)
上图:年轻的冰川考察队员们正在观测冰川的流动速度
新华社记者 丁彬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