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2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深入重点摸实灾情 发动群众生产救灾
何楼公社党委书记李清常领导作风扎扎实实
本报讯 在深入开展生产救灾运动中,山东菏泽市何楼公社党委第一书记李清常,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深入全社重灾队之一——子母树大队的两个小队,会同队干部逐户检查了解情况,摸实底细,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全社生产救灾运动的深入开展。
何楼公社是菏泽市的一个重灾社。今年夏秋,这个社连降三次暴雨,90%以上土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涝灾;受灾后,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发动群众,依靠人民公社,向水灾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抢救出三万多亩庄稼,抢种了大量秋菜,适时种好九万多亩小麦,从而为生产救灾工作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国家供应了相当数量的口粮和一部分救济款,支援这个社抗灾度荒。在这种形势下,干部产生了自满情绪。他们停留在笼统地算大账上,说:“缺一部分口粮由国家供应了,又种上了一些菜,日子不难过”。实际上到底怎么样,很多人都搞不清楚。
子母树生产大队是何楼公社受灾较重的一个队。这个队遭灾以后,党支部领导群众救出了七百五十亩甘薯,抢种了一批秋菜;到10月上旬,甘薯已收获入库,秋菜收获也很好,同时超额完成了种麦计划。队支部书记晁月良向公社党委书记李清常汇报情况时说:“李书记,放心吧!今年日子好过。”并说粮、盐、菜、柴等都已安排好。但是李清常同志没有满足这些汇报。他来到受灾最重的十三小队,深入田间、食堂、社员家庭访问,并召开了由干部、贫农和下中农参加的座谈会,对全队六十户社员生活问题逐户进行了排队和摸底。在逐户摸底中,他了解到这个小队虽然大部分户经过前段的安排都可以过得去,但也还有少部分户仍然存有比较严重的困难。他们一般是人口多、劳力少、底子薄,因此困难较多。如晁春环家五口人,两个女劳力(一个长年有病),生活还存有一些困难。在李清常同志的领导下,立即帮助这家人找出以下的生产门路:一、晁春环一家大小都会糊火柴盒,冬闲时,按每人每天糊五百盒计,每天可收入二角五分,一百天共可收入二十五元;二、组织参加扫土硝集体副业,可收入五元以上;其余部分决定由社会救济款给予补助。通过逐户算细账,不但摸清了每户社员的家底,也进一步澄清了这个小队的家底:全队二百一十七口人,口粮绝大部分都要国家供应,购买粮、柴、菜、盐尚需两千多元;烧柴也还是个问题。在李清常同志的帮助下,依靠生产救灾的方针,也得到了解决。
较好的队有没有问题呢?李清常同志又到第四小队去进行调查研究。这个小队受灾较轻,灾后小队领导上对全队四十七户社员所需粮、菜、柴、草也作过初步安排;但经逐户排队,也发现有一部分户,在住房、棉衣、取暖等方面也有些困难。
在深入摸底过程中,李清常同志就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加以具体解决。如烧柴不足问题,一部分社员存在着依赖思想,等待国家供应煤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不但访问了社员,还专门召开了社员会,宣传了党的生产救灾方针,说明煤炭不仅要供应群众生活用,也还要保证钢铁生产及其他工业用,因此必须主要靠自己想办法解决烧柴问题。结果社员们想出了很多打柴的办法。如社员晁岱让提出高庄一带黄河滩上遍地是荒草,可以去割;晁月军提议把现有的通风灶改为风箱灶,节约烧柴。经组织远征拾柴队,仅半个月就割草十万斤。各个食堂改建风箱灶后,用煤量也由每人每天十四两降低到半斤。由于上下一心,摸清了情况,订出了具体生产救灾措施,社员们都增强了度荒的信心。
现在,何楼公社已连续召开了三次社党委扩大会,以子母树生产大队的事实为据,系统地检查与克服干部思想上的自满情绪;全社干部已深入到三百三十一个小队,按照子母树生产大队的办法逐户排队摸底;摸到的问题,就发动群众千方百计加以解决。


第5版()
专栏:

浙江 江苏 福建 江西 安徽 上海
大力增产节约支援山东灾区
大批食品药品棉衣调往灾区,并派出灾区慰问团
本报讯 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省和上海市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广大人民,热情支援山东省遭受严重灾荒地区人民渡荒。
各省省委为支援山东遭灾地区人民度荒,都召开了会议,专门研究了支援山东省灾区生产救灾的问题,同时号召广大干部和群众本着“一方有灾,各方支援”的共产主义精神,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增产更多的粮食和蔬菜支援山东灾区。江西、福建等省都以负责干部为首成立了支援山东省灾区生产救灾的专门机构。江苏省和上海市党政军领导机关,也都先后召开会议,制订方案,研究措施,大力给予支援。据不完全统计,上述五省一市除节约粮食大力支援灾区外,还调运大批罐头食品、药品以及鞋袜、棉花、棉布等大批物资。
各省、市广大干部和人民,在支援山东灾区人民的活动中,表现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安徽省总工会姚芹同志听到省委号召,立即找出十一件衣服,并全部拆洗干净,支援灾区人民。上海市各机关在“山东灾区人民的困难,就是我们自己的困难”的口号下,将机关节约下来的四十万斤粮食、价值三十八万元的各种物资支援山东灾区。福建前线解放军官兵还将自己节约出来的数十万斤粮食,支援了山东灾区。四季如春的福建省闽南、闽北地区人民为了支援灾区人民,目前正加紧扩种小麦、冬菜。
兄弟省、市人民的关怀和支援,大大提高了山东灾区人民战胜灾荒、克服困难、埋头苦干、继续跃进的信心。
本报讯 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五省和上海市党政军民,最近曾组织慰问团,深入山东受灾地区进行慰问活动。
慰问团全体同志在慰问期间,冒着严寒风雪,深入公社、生产队进行慰问。他们每到一地除召开慰问会,表达华东五省一市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广大人民的深情厚谊外,还听取了公社、生产队干部的汇报,帮助公社和生产队总结生产救灾的经验。慰问团的活动,给灾区人民很大的鼓舞。灾区人民激动得说:“毛主席派人来了!”并纷纷表示一定要发愤图强、生产救灾,争取明年丰收。


第5版()
专栏:

山东省栖霞县唐家泊公社,今年遭到严重自然灾害,但社员们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积极开展抗灾斗争,秋收结果,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仅比去年减产二成左右。这是唐家泊生产队唐家泊小队社员们正在摊晒玉米。 新华社记者 李汉孝摄


第5版()
专栏:

生产队如何加强小队领导?
小关生产队认真执行“四固定”和明确小队权限后,组织干部学习“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政策,明确职责,建立制度,改进了领导方法;三类队很快跃为先进队
本报讯 贵州盘县亦资公社小关生产队,对小队认真实行“四固定”和明确小队因地种植、安排活路等权限之后,讨论了生产队的领导职责、工作制度和领导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小队的战斗作用。
今年秋收前,小关生产队为了充分发挥小队在生产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决定把全队的土地、劳力、耕畜、农具明确地固定给小队使用,并确定了小队在安排生产上的各种权限,建立了小队的各种生产责任制度。这样做之后,小队生产有很大起色;但是,生产队的领导工作却一时跟不上去。有的干部认为活路由小队安排,自己就没有多少事干了,因而成天埋头劳动,对小队里的工作过问较少;有的干部深入到小队去之后,发现了问题又不敢及时处理,怕侵犯了小队干部的职权。应当如何发挥生产队一级干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生产小队的领导?党支部组织小队以上的干部认真学习了有关人民公社“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方面的一些文件,使大家清楚地认识到:给予小队一定的权限,是为了更好地实行分级管理,而实行分级管理的目的,又是为了搞好生产。经反复研究之后,他们规定生产队一级干部下到小队去的时候,必须履行以下几项职责:①参加生产领导生产;②积极宣传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帮助小队干部搞好工作,提高小队干部的领导水平;③对小队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④总结推广先进经验,领导社员群众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在明确了生产队干部的上述职责后,在工作制度上也作了必要的改进。生产队的工作,十天进行一次安排:前八天参加劳动,第九天集中学习,第十天将十天以来的工作进行总结评比,研究下一旬的工作,向小队布置新的生产任务。四、七两天早晨,生产队一级干部回到队部碰头交流情况。实行这一工作制度的主要好处是:使生产队一级干部能踏踏实实地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工作、学习、劳动,也都有制度作保证;生产队制订的生产计划和工作计划,能分阶段进行检查和布置,让小队机动灵活地去完成,以加强小队一级工作的计划性。
在确定上述工作制度的基础上,生产队还推行了“学、同、包、深、转、碰、帮”七字领导方法,督促生产队一级干部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学:为了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干部在学习那天,一定要认真地钻研党的方针政策,以便向小队干部和社员深入地宣传政策,帮助他们提高政治觉悟和认识水平。
同:干部在八天的劳动时间里,除轮流由一人在家值班外,其他的干部一律深入小队,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参加生产领导生产。
包:全队七个干部,对十二个小队进行划片,分口包干。其中党支部书记包政治思想工作,队长和两个副队长各包四个小队,两个粮食管理员分工划片包管各食堂。
深:深入田间、深入食堂、深入群众,广交贫农、下中农朋友,以便更好地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了解群众的意见与要求。
转:每个干部在八天的劳动时间里,要抽出一定时间到自己所包的小队里去转,以便掌握情况,作为第十天评比依据。
碰:干部在每旬的四、七两天早晨互相汇报情况,接受新的任务。
帮:干部在小队里不能发号施令,要尊重小队干部的职权,当好参谋。
这个生产队是在今年8月下旬开始实行以上工作制度和领导方法的。实行后,各项工作大有起色,改变了几年来的三类队的面貌,成为全公社的先进队。他们今年的秋粮入仓工作比去年提前一个半月完成,秋种任务比去年增加30%,完成时间比去年早十五天;目前全队一年的农副产品收购任务已经完成,没有种夏收作物的板田已全部翻犁完毕。


第5版()
专栏:

抓政治教育 抓政策兑现 抓计划检查 抓经验推广
官亭公社切实加强生产队领导
萧港公社社有经济积极帮助生产队抗击灾害
本报西宁7日电 青海省民和县官亭公社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政策,促进了队有经济的发展,同时社有经济也得到了壮大。
官亭公社共有十八个生产队
(基本核算单位),一百三十二个生产小队。公社成立以来,党委就把工作重点放在生产队,而且明确了公社的领导工作主要是帮助生产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几年来,公社陆续下放二十五名干部到生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队长等工作。公社党委还采取驻队办公、书记蹲点等方法,加强对后进队的领导。党委书记每人确定一至二个工作基点,以大部分时间深入生产队、生产小队工作。为了便于对边远队的领导,公社设立了三个管理区以加强领导。公社和管理区在对生产队的领导方面,主要是抓政治教育,抓政策兑现,抓计划检查,抓经验推广。而且一直把宣传、贯彻党的政策和检查政策执行情况,作为全部工作的重点。为了使党的各项政策及时与群众见面,今年以来专门举办了训练班,分期分批轮训生产队长、小队长、会计员、管理员、炊事员、饲养员等一千多人。训练班每期三、五天时间,以讲政策为主,同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交流公社建设经验。
公社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十分注重检查政策的执行情况。今年5月间除草时,党委书记张文珪在赵木川生产队检查工作,发现这个队的劳动组织和评工记分存在问题,就及时和生产队的干部研究,一方面帮助各小队整顿了劳动组织,并且坚持当天地头评工记分,有效地鼓舞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根据这个队的情况,公社党委又在全公社开展了一次学习、检查,使评工记分制度进一步健全起来。官亭公社在实行统一领导的原则下,明确规定生产队有经营管理、收益分配和安排生活等方面的权力,而且十分尊重生产队的这些权力。比如在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生产队根据本队的具体情况和公社的要求,由下而上的进行具体安排,制定各小队的“三包”指标,交生产小队组织社员广泛讨论,最后由公社做必要的平衡和调整。在去冬制定1960年生产计划时,各生产队都提出由于备耕工作做得好,有条件多种夏种作物。公社经过研究后,就按生产队上报的计划定了案,使全社今年夏田面积由去年的二万七千多亩增加到五万四千多亩。
这个公社实行了劳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小队使用,坚持“三包一奖”制,切实执行了超产奖励的政策。在各生产小队之间组织协作的时候也坚持了“自愿两利、等价交换”的原则,由受协作的单位以工换工,按劳付酬,有力地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去年这里虽然遭受了比较严重的雹灾,但通过发动社员用种、扫、拾等方法,夺回粮食一百七十多万斤,全社粮食产量较往年仍有增加,畜牧业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全社总收入达到一百二十四万多元,公共积累比上年增加,94%的社员也增加了收入。
在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方针指导下,公社直接经营的农具修配厂、煤矿、畜牧场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今年前十个月的产煤量比1959年年产量还多五百七十多吨,为全社所有食堂解决了燃料问题;公社收入达五万多元,这又有力地扶助和促进了全社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在水利建设方面,从1958年以来,由公社投资、组织各生产队兴修了三条大干渠,使全社水地面积由原来的二万三千亩扩大到三万四千亩。
本报武汉7日电 湖北省孝感县萧港人民公社,贯彻执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连续两年战胜了严重的旱灾。
这个公社是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地区,其中又有两万亩地经常受到渍涝灾害的威胁。公社成立后,一面领导群众开荒两万多亩,同时以社有经济的力量和组织各生产队协作修建了一百五十处中、小型水利工程,基本上解除渍涝威胁。去年抗旱斗争中,陡岗、胜利两个管理区因抗旱时间长,最后水源发生困难,正当抢救黄谷千钧一发之际,公社企业调出了七部抽水机和三十多名干部,大搞河水翻山灌田,使十一个生产队的二万多亩晚稻多收粮食二百多万斤。今年正当早稻田间管理紧张时,有二十多个生产队缺钱,眼看国家分配的三万斤化学肥料买不回去。公社当即拿出了一万元帮助这些生产队把化肥买回来,满足了早稻及时追肥的需要。
这个公社还根据经济作物多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特点,在多种经营、副业生产等方面,指导和支持生产队广开经营门路。例如,公社为大搞综合利用,除向各生产队投资三万四千元外,并利用社办工厂和生产队直接挂钩的办法,帮助生产队培养技术人员和指导建厂(场)工作,全社生产队已建起综合利用农副产品的工厂五十六个,训练出技术工人一百多人,为生产队增加了大量现金收入。不少生产队多种经营和副业收入不仅可以解决发工资的问题,还可为农业生产提供一部分资金。今年公社农具厂又下放铁、木、竹、泥、铜匠等二百七十六人,在生产队建立农具修配厂,大大的有利于农业生产。
在公社的大力扶持下,队有经济发展很快。而队有经济的发展,又给公社的提成不断增加。这个公社已先后兴建了农具、砖瓦、副食品加工、综合农场、拖拉机站等八个社有经济单位,社办企业的收入逐年稳步增加。(附图片)
四川简阳县大公公社荷花大队在全面规划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利用荒地种植药材,增加现金收入。这是社员们在采摘药菊。
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浙江黄岩县澄江人民公社药山生产队在完成秋收冬种任务后,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副业生产。图为药山生产队畜收场饲养员,正在检查小鹅的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沈楚白摄


第5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修造农具迎春耕
提前修造农业机具和配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具制造和修配单位,大修大造今冬明春需要的各种农业机具和配件。
目前,自治区制造农业机械的骨干工厂和各专区、自治州的拖拉机修配厂,正集中材料和加工能力,赶制拖拉机、机引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的配件。仅第四季度制造的机引农具的配件,就将比今年前三季度制造的多三倍。维修配件的及时供应,可保证现在停车的拖拉机和损坏的机引农具,在春耕以前有90%投入生产。
在加紧修配农业机具的同时,各农具工厂还正在赶制大批镢、锨、锄、镰、砍土镘等小农具。自治区专门拨出一批钢材,争取年底以前制出小件农具五十万件。
大批技工下乡修理农具
湖南省机械工业和手工业部门正在开展一个农业机具修造运动。从10月上旬到11月25日,全省修好的农业机械占应修理总数的22%以上;另外还修好各种小农具二千二百四十多万件,制造各种小型农具一千一百五十多万件。
目前,湖南全省有一百一十四个县属以上机械厂的五千五百多个技工,下到农村修理农业机具,大大加快了修理进度。
就地取材制造小农具
中共河南林县县委为明年生产作好准备,最近派出工作组深入生产队,全面调查小件农具余缺情况,并组织力量修配和制造。
这个县制造、修配农具的原材料,主要是发动群众就地取材。办法是以现金收买群众的碎铁、碎钢;废旧农具,和全县各厂、各仓库普遍进行清仓;同时发动工人大力节约原材料的消耗等。目前全县已制造、修配小农具一百五十二万件。
赶制山区所需小农具
广西靖西县县、社农具厂从10月中旬到11月下旬,已经制出明年春耕需要的犁头、锄头、锹、镰、柴刀等小农具三万三千六百多件。
在制造小农具以前,这个县的有关工业部门曾组织工作组到各类地区进行调查。根据调查,全县各农具厂除继续制造一批双轮双铧犁、“五三”步犁等农具供应较平坦的地区使用以外,一般都以主要力量赶制适宜山区使用的各种铁质小农具。
建立农具档案管理制度
甘肃泾川县什字公社杨家庄生产队各小队为了加强农具管理,通过社员讨论,制订了档案管理制度,并成立档案管理小组。他们选择向阳干燥的地方建立了十一处农具仓库,对所有农具逐件编号,登记入册,建立使用、领取等各种管理制度。
实行农具档案管理制度以后,农具保管责任分明,能便于及时检查、维修,还可以根据各种农具的性能和特点最经济地调配使用,因而大大提高了农具利用率,节省了修理费用。


第5版()
专栏:广东通讯

名副其实的米粮队
——记米粮大队耕作制度改革的胜利
本报记者 黄越 通讯员 黄先田
广东电白县坡心公社米粮大队,今年由于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改革耕作制度,扩大复种指数,实行粮油作物的合理轮种制,使各项作物获得增产,由一贯缺粮变为有余粮,今年平均每人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一百九十斤,花生油二十五斤。
米粮大队在广东西部亚热带的丘陵地区,土质不大好,容易受旱;全队有五千二百九十六口人,只有五千二百四十五亩耕地。地少人多,打的粮食不够吃,过去是一个有名的穷地方,但这里的人却给这个地方取了一个吉利的名字,叫做“米粮乡”,表现出他们的愿望。名字虽然早就取了,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米粮乡”,还是近几年的事。
米粮大队人多地少,按说是应该充分利用地力,使它长出更多的粮食来。但过去因受生产力落后的限制,长期因袭下来的一套落后耕作制度很少改变。例如在1958年公社化以前,全队一年种三季的土地不足四分之一,大部分田都只种两季或一季。米粮大队的干部和群众,在县委和公社党委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变一年两熟为三熟,水稻、甘薯、花生实行合理的倒茬轮作。
在耕作制度的改革中,队干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对全社的土地进行了调查分析,摸清了各种不同的土质和自然条件。根据不同的土地,采取了适当的对策。
根据干部、群众对全队的耕地调查分析的结果,全队的耕地分为五类:
第一类,土质肥,水利条件好,春夏两季种水稻,冬季种甘薯。这类田共一千二百亩,使用比较合理,基本上照原来的种法不变。
第二类,土质和水利条件较第一类稍差,一年种两季,春季种花生,夏季种水稻。这类田有一千七百五十亩,约占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数量多,潜力大,作为改革的重点。改的办法是,在收晚稻后,增种一季冬甘薯。为了使甘薯收后不误春季种花生,他们把甘薯及其前茬作物晚稻的种、收期都较过去提前一个节令。
第三类是沙质较大的望天田,容易受旱。这类田共有一千零四十亩,一般是种一季晚稻,兼种一季夏杂粮或冬甘薯。改革这类田的办法是,平整土地,兴修渠道,增加排灌设备,开辟水源。经过去年一年的努力,实现了机械化灌溉。今年就把这部分历年夏季休闲的一千多亩沙质田,种了五百多亩花生和四百多亩夏杂粮。
第四类田有四百五十五亩,一般是种一季夏杂粮或花生,秋季休闲四个月,冬季再种甘薯。对这类田也改变了秋季休闲的习惯,增种一季晚稻或秋花生。
第五类田是黄泥粘质田,共八百亩,早春和冬季缺雨季节,泥土十分坚硬,过去一般是夏季蓄水浸田,只种一季晚稻。对这类田的办法是,兴修水利,使其长年得水灌溉,同时每亩铺施沙土六十担,疏松土壤,能够多种一季早稻。
经过这些改革后,共扩大复种面积三千多亩,其中扩大冬薯面积一千一百亩,早稻面积四百五十七亩,晚稻面积七百六十亩,春花生面积五百二十五亩,秋花生面积二百亩,夏杂粮面积四百九十九亩。
在扩大复种指数的同时,大力抓好轮种和扩大肥料来源。米粮大队实行了大面积的水稻与花生的轮种制,计划三年为一个轮作周期。利用花生轮换土地改良土壤,利用稻田种花生,轮换新地,促进花生高产,做到一举两得。为了扩大肥源,征得收购部门的同意,队里自设榨油厂榨油,卖花生油给国家,留下花生饼作农田肥料。今年共得花生饼二十三万斤,解决了全部晚稻田的追肥问题。花生苗全部回田作基肥,一亩苗充作两亩稻田的基肥,使水稻肥料比过去任何一年都充足,带来了晚稻的显著增产。
为了研究出一套新的耕作制度,这个大队的干部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试验和深入总结群众经验的工作。例如对花生地多种一造冬薯的问题,就进行了多次试验和探讨,得出十分可靠的结论,才肯定下来加以推广。 1958年,了解到原来的第四高级社曾在1957年冬季在春花生地的前季种了冬薯。结果,不但多收一造甘薯,花生也增产20%。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问题,公社党委委员潘毅炎和党支部书记潘学才,在1958年亲自搞了十六亩试验田。其中八亩花生地种上冬薯,八亩休闲过冬,这十六亩地施同样多的肥,同样的管理方法,收获结果,前者比后者每亩多收花生八十二斤。这一来,花生地种甘薯的好处肯定了。可是,科学根据在哪里呢?找不出科学根据,万一将来种植过程中发生什么变化,不懂得处理,是很危险的。于是他们又去请教科学院花生研究所派驻本县的技术干部。他们翻遍了书本也找不到确切可靠的根据。于是大家到田里化验土壤,才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花生地种过甘薯,春天挖了薯后马上播花生,土壤的湿润程度最适合花生种子发芽生根,促进前期生长发育;另方面,种冬薯将泥土打碎起畦过冬,比白田休闲过冬土壤风化深透,有了更好的团粒结构,这是促进花生增产的主要原因。
道理弄清楚了,将改革方案交给群众讨论,群众又提出一个难题:他们说,花生地种甘薯,冬薯必须提早二十天收获,否则就会迟误花生的播种期。而冬薯收获提早,生长期不够,产量很低,不上算。怎样解决这个矛盾,达到两全其美呢?于是他们又来发动群众献计,大家想了许多办法。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将花生地的晚稻提早一个节令种植,提早一个节令收获,冬薯也可以提早种提早收,冬薯有了足够的生长期,产量不受影响,花生也可以按时种下,矛盾就解决了。
各项耕作制的改革试验,在小面积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又进行较大面积的试验。例如,把单造改三造的试验,干部选了群众称为“万世瘦垌”的三百亩单造田进行试验,按花生——水稻——冬薯,这个种植公式循环种植了两年,不但一造种三造成功,而且由于多种了一造甘薯、花生,土壤的有机质大大增加,由瘦变肥,落后田变了先进田。“万世瘦垌”是全队最差的田,它能改革成功,对其他条件较好的田的改革,群众就深信不疑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