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2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在农业区以粮为纲 在牧业区以畜为纲
呼伦贝尔盟农牧业生产互相促进
本报讯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各级党委,依靠农村牧区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因地制宜,全面贯彻执行种植业与饲养业并举的方针和党的各项农牧业生产政策,取得了农牧业生产连续三年跃进的胜利。各族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
1958年大跃进以来,由于呼伦贝尔盟各族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奋斗,农牧业生产逐年上升。今年全盟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增长一点二倍,平均每个农业人口生产粮食约二千斤。三年中,这个盟的牲畜增长31.34%,每年平均递增9.6%。从去年年底,各族农牧民由于深入地开展了“百母百仔”的群众运动,今年成活了六十多万头仔畜。农牧业生产连年上升结果,在过去三年中,全盟每年出售三、四十万吨粮食和十多万头牲畜来支援国家建设。今年全盟交售给国家的粮食比1959年增加18%,输送各地的役畜、三河牛、三河马等优良种畜及食用牛羊达十六万多头。
随着生产的发展,这个盟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1957年全盟每个农牧民的平均收入仅为六十元左右,现在已提高到九十多元。大兴安岭以北一些旗市,每人平均收入都在二三百元以上。这个盟的科尔沁右翼前旗居力很人民公社红旗大队,过去被人们称为“穷关家沟”、“毛驴屯”,经过这几年生产连续跃进由穷变富,全大队五百零七户社员,现在都在银行有存款。
农业和畜牧业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呼伦贝尔盟各级党委根据这种辩证关系,几年来,坚持种植业与饲养业并举的方针,在农业区实行以农为主,以粮为纲,农牧结合,多种经营。在牧区实行以牧为主,以畜为纲,农牧结合。这个盟在农村坚决贯彻了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相结合,经营农业和经营畜牧业同时并举,大办农业、大办畜牧业的方针。结果,今年全盟各人民公社和国营农牧场播种面积比去年扩大10%以上。并开垦了四百六十万亩荒地,为明年增产奠定了基础。由于积极地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和增畜保畜的各项措施,使农牧业生产经营和技术水平有了空前提高。今年全盟灌溉面积达到一百八十多万亩,比1957年增长了七倍。施肥面积已经占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牧区打草完成二十六亿多斤,新建棚圈八十七万多平方米,并且大力开发缺水牧场地区的水源。近三年内,各人民公社和农牧场,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推动下,除以二千多标准台拖拉机武装农牧业外,还推广了一万八千多件新式农具和十三万多件改良农具。由于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劳动效率平均提高一倍以上,全盟大约节省三百六十万个工作日。鄂温克族自治旗八万公顷粮食和饲料基地中,机耕面积已达40%以上。全旗打草工作由于完全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已超额90%完成今年打草二十亿斤的计划。此外,在推广良种和密植等方面也获得巨大成绩。如科尔沁右翼前旗今年高粱、谷子、玉米、大豆等五种作物普遍实行密植及混种后,株数普遍比往年增加30%,其中仅混种大豆一项,全旗就多收获大豆四千多万斤。
与此同时,这个盟的农村牧区根据发展牲畜头数与提高牲畜质量并重的方针,大力发展了畜牧业生产。特别是各草原牧区为了全面高速度地发展畜牧业,除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改进牲畜的经营管理和牧畜饲养外,近几年还大办了粮食饲料基地,在草原上种植大量小麦、燕麦、苜蓿、蔬菜等。由于实行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结果,各地不仅做到粮食饲料自给或部分自给,而且各族牧民用粮食和蔬菜代替了部分肉食,减少了牲畜消耗,增加了畜群积累。如陈巴尔虎旗呼和淖尔公社呼和淖尔大队由于大力发展农业,实现了粮食蔬菜自给自足,今年牲畜纯增率达15%以上,全大队牲畜头数已达一万一千多头,比1958年增长83%。这就大大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大发展。现在全盟五类牲畜已由1957年的二百二十多万头发展到二百九十多万头。各种改良牲畜达到三十九万多头。
(白树廉)(附图片)
图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科右中旗人民公社社员把粮食晒好以后,准备外调,支援建设


第7版()
专栏:

抓住有利季节迅速采伐积运木材
大兴安岭林区职工开展技术革新
本报讯 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林区,现在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寒季节,但也正是被称为林业生产上的黄金季节。勤劳勇敢的各族职工,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利用冰雪,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千方百计提高生产效率,正为支援国家建设夺取更多的木材而战斗着。
目前,林区到处是一片紧张劳动的场面。伐木工拿着高工效的“五一”型弯把锯,在紧张地采伐木材。大树一倒,冒起的雪烟高耸入云,集材工在高陡的山岭上,挖成一道道的冰沟,利用斜坡,把伐倒的木材迅速往山下滑放。在林间的冰道和公路上,运输工人驾着爬犁牵引多节拖车,不分昼夜地把木材运进贮木场。从贮木场上,一列列的火车满载着木材奔向祖国各地。大兴安岭林区已打破过去季节性作业的常规,在常年作业方面取得优异的成就,到今年10月底,林区原木产量,已完成全年木材生产计划的82.9%,比去年同时期增长16.2%,已有西尼气、伊图里河等七个林业局,提前和超额完成了国家木材生产计划。今年前三个季度,运出的木材,支援全国十一个省和自治区的建设,除供应鞍钢、包钢、兰新铁路、兰州炼油厂、克拉玛依油田和黄河三门峡等重点工程外,还供应抚顺、开滦、大同等十七个大型煤矿和四百多个地方煤矿所需要的大量坑木。
今年冬天,大兴安岭各族职工利用冬天的冰雪,大搞集材运材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获得了新的成果。现在,林区山上山下新修的冰道纵横,冰沟成网,景象十分壮观。利用冰沟集材,是库都尔林业局哈牙士德林场工人王永太的新创造。这项先进的集材方法,今年冬天在大兴安岭林业局普遍推广后,改变了过去多少年来用牛马套子集材的旧习惯,不仅节约了大批农村劳力、畜力,减少了农村负担,节约了国家资金,而且集材效率比去年提高一倍多。
林区各族职工,充分利用冰雪为生产服务,今年新修长达一千三百多公里的冰道七十多条。运用冰道运输木材的效率一再提高。乌尔其汗林业局工人孙长臣,让一匹马拉两节、四节、六节爬犁运材,实现马拉爬犁冰道运材“列车化”,比过去一匹马只拉一节爬犁运材,提高效率六倍。汽车运材“列车化”后,一辆汽车也牵引二节到八节拖车运材,大大加速了木材的运输。创造全国运材最高纪录的西尼气林业局英雄司机杨振起和他所领导的包车组,到10月底共运回木材一万四千三百三十五立方米,超额九百多立方米,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国家全年运材任务,并为国家节约油脂七千八百多公斤。
广大林区职工在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还提出在木材生产上实现“五化”的奋斗目标:采伐机械化、半机械化,冰季积运木材冰沟、冰道化,夏季集材轨道化,运材列车化,装、卸、归、选机械化、半机械化。为实现“五化”,在过去一年中,职工们已提出合理化建议二万七千多件,其中有一万件被采用,这使林业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如今年夏天林区普遍实现了集材轨道化后,不只代替了三千多匹牛马和一百五十多台拖拉机,而且使集材功效比牛马集材提高一倍左右。在装车方面,各族职工也有不少发明创造,伊图里河林业局工人王守通和张秀山创造的先进装车法,结构简单,轻便灵活,比人抬装汽车提高效率三分之一到一倍。伊图里河林业局工人唐明发经过九年刻苦钻研创造成功的装车机,比人工装车缩短工时五分之四。西尼气林业局工人赵长青还创造一种联合装卸倒楞机,代替了人力装车、卸车、上楞、倒楞等笨重的劳动。
(朝襄、艾丁)


第7版()
专栏:

为农牧业服务 就地取材合理布局
呼伦贝尔地方工业网初步形成
本报讯 在党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思想指引下,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地方工业,有了飞跃发展。现在,一个包括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化工、纺织和食品等的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许多工业产品已能大量支援建设需要。
过去,呼伦贝尔盟的工业几乎是一个空白。近年来,特别是从1958年大跃进以来,由于中共呼伦贝尔盟委员会坚决地贯彻执行了以钢为纲、两条腿走路和地方工业为农牧业生产服务的方针,并充分照顾到资源条件和原料产地,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使地方工业出现了飞跃发展的新局面。三年来,全盟平均每天就有一点二个新的工业企业投入生产。去年工业总产值由1957年占工农牧业总产值的57.6%,上升到69.8%,今年头十个月的工业总产值,又比去年同期增长65.6%。
1958年以前,这个盟农牧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机具,主要是依靠外地供应的。今年在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下,地方工业把支援农牧业生产和技术改造作为中心,生产和供应了农业区牧业区的各种农牧业机具达五十多种,共五十七万四千多台(件),为1959年总数的二倍多,同时还制造和修配各种小型农具三十多万台(件)。全盟农牧业生产在春耕、夏锄、脱粒和打贮牲畜饲草等方面,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同时,现在全盟一百零四个农牧林区人民公社,已建立起八十七个装配有机械加工和锻造、铸造、翻砂等近四百台机械动力设备的机械修配厂和铁木联合厂。各地方工业企业并为公社工业培养出机械、电工、乳品等各种技术工人一千七百多名。现在,许多公社、管理区、生产队,不仅实现了农具“大修不出社,小修不出队”的要求,并且还能自己生产所需要的大部分农牧业生产机具。
随着地方工业和公社工业的飞跃发展,工业产品品种也有了很大的增加。1958年列入国家计划能够成批生产的产品仅有六十一种,而今年已达一百九十三种,其中有二十种是1959年以前从未生产过的产品。在增加产品品种的同时,各企业职工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进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牙克石、海拉尔两地机械化生产的乳制品,特级品从今年1月份的75%提高到93.4%。许多种产品质量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如呼伦贝尔皮大衣、皮夹克、奶油、乳粉、酪胶等轻工业品,获得了“名牌”的声誉。海拉尔皮革厂的香牛皮、皮鞋已畅销国内市场,出口量也逐年增加。(附图片)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牙克石林产工业公司新建了不少木材加工厂。下图是牙克石林产工业公司新建并已投入生产的木材加工厂外景。
新华社记者 白皓摄
左图是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牙克石林产工业公司纤维板厂工人把制材厂加工剩下的边材废料,加工成纤维板。
新华社记者 白 皓摄


第7版()
专栏:

跃进中的呼伦贝尔
中共呼伦贝尔盟委员会第一书记 李振华
经过连续三年的大跃进,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工农牧林业生产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工业总产值,由1957年占工农牧业总产值的57.64%,今年上升到69.8%。与1957年相比,今年粮食总产量预计增长一点二倍,木材生产增长75.57%。三年净增各种牲畜七十多万头。其它各项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所有这些事业的发展,使呼伦贝尔盟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呼伦贝尔盟,是我国重要木材生产基地,也是内蒙古自治区较大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居住着蒙、汉、达斡尔、鄂温克和鄂伦春等十多个民族的一百八十万勤劳勇敢的人民。这里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树木成林,牧场丰美,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聚宝盆”。然而解放前,这个富饶美丽的地方,在反动统治的压榨下,变得十分荒凉,各族人民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解放以后,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劳动人民翻了身,呼伦贝尔才真正繁荣发展起来。特别自1958年大跃进以来,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照耀下,呼伦贝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从这一年开始,在全民大办钢铁的运动中,各族人民鼓足干劲,艰苦奋斗,建立许多“小土群”、“小洋群”,兴建了一些小型钢铁厂。现在已有六个旗和市,自己能生产钢铁了。三年来,全盟平均每天就有一点二个工业企业投入生产。人民公社化以后,城乡人民公社都建立了农牧机具修配和农副产品加工厂。这些地方工业和公社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和农牧业生产。
1958年,农牧区人民公社化后,呼伦贝尔盟农牧业生产战线上的各族人民,高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发愤图强,埋头苦干,一次又一次掀起了农牧业生产的群众运动。在这个生产高潮里,农村人民公社贯彻执行了多种多收与高产多收并举的方针,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大兴农田水利,进一步改变了呼伦贝尔盟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今年全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去年扩大10%以上,农田灌溉面积达到一百八十万亩。从粮食总产量看,今年仍然是个丰收年,平均每个农民能收获二千斤粮食。在党的农业是基础的思想指导下,今年各族农民和国营农牧场广大职工,艰苦奋斗,从初春奋战到秋末,新开垦了四百六十多万亩荒地,相当于过去十年开荒面积的总和,这就为明年获得农业的更大收成,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畜牧业战线上的各族牧民,从去年年底开展“百母百仔”运动以后,今年成活了六十多万头仔畜。过去三年中,各种牲畜净增31.34%。由于畜牧业生产的高速度增长,三年来各族牧民支援了国家大批耕畜和食用牛羊以及大量绒毛、皮张、乳粉、奶油、酪胶和乳糖。特别是牧区人民公社化以后,畜牧业的技术改造,各项生产基本建设,饲料生产都有迅速的发展。今年牧区人民公社的打搂草工作,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连偏僻的游牧区,今年也都开辟了粮食和饲料基地,使牧区单一的牧业经济,迅速发展为饲养业与种植业并举的多种经济,为今后畜牧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党的关怀和帮助下,现在各民族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状况,已大大改变。他们依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建立定居点,大部分牧户盖了新房,定居下来。他们在定居的地方,办工厂,建学校,有的种了地,养了猪,成立了卫生所、幼儿园和食堂。这就迅速改变了牧区的落后面貌,使牧区的少数民族人民过着更加安定幸福的生活。
森林工业是全盟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在过去三年中,由于各族林业职工艰苦奋斗,为国家采伐了成千万立方米木材。今年头十个月的木材生产,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2%。随着木材生产的迅速增长,在茂密的森林里,职工们兴建铁路,开辟公路,及时把大量木材,运送到了国家需要的地方。在大跃进的日子里,林业职工提出“让大兴安岭万古长青”的战斗口号,认真贯彻执行采伐与更新并举的方针,抚育更新大面积林地。同时进行木材的综合利用,生产了大批野生纤维板和胶合板等新产品。现在大兴安岭林区各族职工,在党的领导下,正为把这块地方建成为祖国现代化的森林工业基地进行着创造性的劳动。
随着生产建设的大发展,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迅速提高。现在,城市、农村、牧区和林区,普及了小学教育,兴建了许多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农牧区和林区,已经建立起医疗网。特别是在游牧区,由于牧民初步定居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口兴旺,到处呈现着一派
“人畜两旺”的新景象。
在三年连续跃进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党的领导是我们一切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思想是照耀我们前进的灯塔。呼伦贝尔盟各项生产建设,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正是毛泽东思想武装了我们各族人民的结果,是三面红旗引导着各族人民前进的结果。现在,当我们回想过去,看看现在,展望将来的时候,内心里充满了对我们伟大的党和敬爱的领袖毛主席的感激,充满了今后夺取更大胜利的信心。全盟各族人民,正在已经取得的伟大胜利的基础上,高举三面红旗,大家一条心,为1961年工农牧林业生产的持续跃进而奋勇前进!


第7版()
专栏:

谁说牧区“天苍茫”?
郑伯权牧场无垠好风光,红紫黄蓝百花香,星点棋布蒙古包,而今到处是家乡。万里晴空白云飘,草浪起伏似海潮,畜群如舟逐浪进,遥望套杆一桅梢。阳光明媚欲醉人,空气清香不染尘,牛羊母仔相呼应,牧人高歌大地春。景色如画赛江南,刚健柔美可比肩,人民公社通天堂,谁说牧区“天苍茫”?


第7版()
专栏:资料

内蒙古的“聚宝盆”
呼伦贝尔盟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我国著名的大兴安岭林区属这个盟管辖,面积三十一万多平方公里,土地肥沃,出产丰富。它是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的农牧林业生产基地。这里居住着蒙、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十多个民族的一百八十多万人。
呼伦贝尔被人们称为内蒙古的“聚宝盆”。“绿色的宝库”——大兴安岭,纵贯全盟中部。这里古树参天,在山腰,山谷间,全是一百多年的落叶松和高高的白桦树、杉……,它是我们祖国的重要森林工业基地之一。在大跃进以来的三年里,森林里的各民族职工,为国家生产了一千多万立方米木材,用火车拉也足够装几十万辆车皮。
林海西侧,是著名的巴尔虎高原牧场。高原中心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内陆湖——达赍湖,鱼产丰富,湖的四周地势平缓,水草丰盛,是各族牧民放牧牲畜的好地方。在过去三年中,这个地方的牧民们为国家提供了数十万头耕畜和食用牛羊。
大兴安岭南麓广阔的河谷平原和三河道地区,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是发达的农业地带。以大兴安岭为分水岭,岭东各河流汇入嫩江,岭西的注入额尔古纳河,这江河两岸的一百七十多条大小河流哺育着全盟总面积的50%以上的土地。这里盛产小麦、稻谷、高粱、玉米和大豆。1958年大跃进以来,这个地区的各民族农民每年向国家出售三、四十万吨粮食。今年,在党的农业是基础的方针指导下,全盟播种面积比去年扩大一百多万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已经收获二千斤粮食。
呼伦贝尔是自治区农牧场最多的地方。现在全盟有二十多个国营农牧场,它们除了经营大面积的农业以外,各农牧场还饲养了四十多万头牲畜,其中有一部分是体强力大,乘挽兼用的三河马和三河牛。近年来,全盟各农牧场,已经向全国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提供了这类良种牲畜。
解放前呼伦贝尔盟的工业几乎是个空白点。现在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工业和现代化的乳品、皮革、肉类联合加工等工业。人民公社化后,在乡村、林区和游牧区,出现了八百多个小型工厂。高原和森林的地下,还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在等待着人们去开发。
呼伦贝尔素有“天然动物园”之称。茂密的森林里和辽阔的高原牧场上,有鹿、麅、麝、豺、虎、熊、猞猁、野猪、水獭、天鹅、黄鸭、北极狐、黄鼠狼等许多珍禽异兽。各族猎民,每年猎取大量野兽,每年为国家提供数十万张珍贵的兽皮和麝香、鹿茸等贵重药材。
(密吉德道尔基)


第7版()
专栏:

在七个民族的公社里
本报记者 密吉德道尔基 郭平永
大兴安岭北,辉河两岸,一个由七个民族组成的人民公社——辉河人民公社,经过三年来艰苦奋斗,已经改变了哈珊草原的面貌,农牧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社员生活也有很大改善。在这里,蒙、汉、达斡尔、鄂温克、回、藏和土族社员,欢聚一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团结友爱,共同劳动,用自己的双手,把一个偏僻落后的草原牧区,已经建设成为一个“人畜两旺,五谷丰登,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繁荣兴旺的地方。
拉不断的弓弦
初冬,我们访问了哈珊草原。从草原城市海拉尔到辉河人民公社,有一条宽广的草原公路。汽车在平坦的大道上奔驰,公路两旁辽阔的牧场上,铺了一层薄薄的霜。远方和近处,不时出现一群群牛羊,一片片肥沃的新垦地里,闪动着拖拉机,忙忙碌碌在搞冬季运输。不论在公社的牧场上、喧闹的铁木工厂里,一群群男女社员都在愉快的劳动着。
十三年前,哈珊草原是个穷地方。各族人民共同受反动统治的剥削、压榨,生活过得很苦,牧民每人平均不到七头牲畜,农民没有一垅土地。牧民们做不起羊毛毡子,冬天只好用苇子当蒙古包围起来住。1947年解放,哈珊草原才逐渐变了样。牧民的日子过得逐渐好起来了。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好”的声音,从北京城传到了草原上,辉河两岸的人们,来往频繁,共同商量着一件事:“拧成的弓弦是拉不断的。咱们蒙古人、汉人、达斡尔人、鄂温克人……合力办个人民公社!”
辉河人民公社就这样在偏僻的哈珊草原上诞生了。正式成立人民公社的消息传到牧场上的时候,有一对青年牧民,高兴得在草坪上摔起跤来。这对青年是牧羊人,一个是蒙族的色斯仁,另一个是鄂温克族的贾布岱。这两个青年在大跃进中各领导一个生产小组互相鼓舞,开展友谊竞赛。今年秋季,色斯仁和贾布岱,再次响应公社党委号召,组织两个打草队,带着两台马拉打草机,把蒙古包搭在荒草滩上,开展友谊竞赛,突击为牲畜过冬渡春贮备饲草。可是竞赛正在热火朝天进行的时候,色斯仁小组的机器出了毛病,打草量怎么也赶不上贾布岱小组,小伙子们急得浑身冒汗。一天,贾布岱听到这消息,就带着工具跑到色斯仁小组帮色斯仁小组修理机器。几个人忙碌了半天,机器修好了。色斯仁小组的社员们高兴得紧握贾布岱的手说:“优胜红旗保证送给你们。”过了两天,色斯仁听到贾布岱小组的搂草效率低,赶不上自己小组的进度。于是他亲自带着一台搂草机,去帮贾布岱小组打草。他们就这样在荒滩草原上,互相竞赛,彼此相帮,奋战三个月,为公社牲畜贮备了四百六十多万斤青草,比去年多了一倍。
各族社员,就这样彼此帮助,互相鼓励,共同奋战的结果,使草原上的生产和生活一天一天地好起来。三年来,由于公社各族牧民社员克勤克俭地努力生产,使全公社增殖的牲畜,比1958年前十年增长的头数还多三分之一。而且在牧区成立了兽医站,新添了十多台打搂草机。各生产队培养了不少的防疫配种技术人员。
三年前,哈珊草原牧民还是不会种地的。只有南来的汉族农民,零星种些蔬菜和糜子。去年,公社组织一批青壮年牧民,向汉族农民学种庄稼。牧民和农民,把蒙古包搭在荒滩上,牧民拉着牛,农民扶着犁,风里雨里,开荒播种几十亩地,第一次收获了三万多斤粮食饲料。许多老年人,看了自己草原上出产的粮食,兴奋得流出眼泪:“咱们的哈珊草原,到底长出粮食来了!”今年更多的牧民和汉族社员并肩开荒,从雨雪的初春,奋战到寒冷的秋末,又比去年扩大播种面积两倍多,收获了十五万多斤粮食和饲料。
新建的牧村
人民公社成立的时候,牧民们还是在游牧地的蒙古包里庆祝公社诞生的。现在,当我们巡礼在哈珊草原的时候,不时看到一片片新房。定居地上人群往来,牛车和骑马的人,穿来穿去,村边就是大面积的新垦土地。这都是随着辉河公社的巩固和发展成长起来的定居新村。
我们访问了公社中心区和哈珊阿尔两个新村。
公社中心区定居村规模较大。村中间有一座铁木加工厂,六、七名蒙汉族社员,正在修配明年春耕生产用的小农具、牧业生产用的工具和制做定居房屋的门窗。这都是随着定居而出现的新型的生产部门。离工厂不远,有几个人正为公社小型发电厂打地基,有个社员兴奋地告诉我们:“哈珊草原要更亮,1961年 春节我们就能给她发电照明。”村西头还有医疗所,有两名医生正给牧民看病。有一位名叫善布的患者,病已经快好了。定居以前,哈珊草原上没有医疗所,牧民有点病,还得到数十里外去请医生。现在看病可方便多了。村里的牧民食堂,又宽畅,又干净。食堂一日三餐,除了饭菜以外,还按照鄂温克、蒙古族牧民习惯,准备有醋油奶茶和各种乳食品。村东边是学校和居民区。这里有缝纫组、修靴组和理发室。
哈珊阿尔村由二十多间房子和十多座蒙古包组成。每户农牧民住着一间到三间新房,一幢幢新房子,安着玻璃窗,室内有火墙、火炕,暖烘烘的,和游牧时期的居住条件完全两样的。公社党委书记杜柯同志告诉我们:公社化以后,由于国家的帮助和公社生产的发展,社员们盖了三百多间新房,已经有二百六十户游牧民搬进这样的新居,占全社户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在定居地的建设中,今年哈珊阿尔村的五名鄂温克族牧民,还向汉族社员学会了盖房子。
我们到鄂温克族牧民巴图家的时候,几个孩子在炕上耍,外面虽是零下十多度的寒冷季节,他们不觉一点寒意。巴图刚劳动回来,正坐在火墙边喝奶茶。他一见我们就谈起来了:“大跃进一开始,咱们这里喜事可多啦!别的不说,咱们牧民定居,生活好了,光孩子生了多少。我们炕上就有四个,第五个也快出世了。”公社党委告诉我们:解放初期,全社平均每八户才有一个孩子,现在平均一户就有两个孩子了。
最近一年多,哈珊草原上有二十七对各民族男女青壮年,在共同的劳动中,建立爱情,结了婚。
携手前进
公社成立以来,在哈珊草原各族人民中很快形成了“一人有难,众人相帮,互学互教,携手前进”的共产主义新风尚。去年初夏,公社党委决定叫鄂温克族牧民巴图学种庄稼,开荒种田的汉族农民知道这消息后高兴地对他说:“我们一定把你教会教好。咱们一定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把草原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二天一上工,农民叫巴图走在左边,自己到右边,两人扶着一杖犁开荒。下工后,有的汉族农民到巴图家,向他问长问短,给他耐心地讲把犁、播种方法。巴图心里很受感动,心想不赶紧学会种田,怎能对得起汉族农民兄弟呢?于是次日天一亮巴图就跑到地里,用心学习农民扶犁,问长问短,一连苦干了三天,犁牛听话了。扶犁、开荒、播种、撒籽,巴图全学会了。今年他成了个地道的农民,种了三十亩地,收获的麦个子、蔬菜拉了几十车,牧民们高兴地称赞他是“公社的‘农艺师’”。和巴图一起劳动的三十多个牧民,现在也成了公社第一批亦农亦牧的社员。有些汉族农民社员现在也天天跟着农民兄弟学习牧业知识,牧民们也是手把手地耐心教他们。
三年的时间是何等短暂啊,而哈珊草原变化有多么大。在今后继续跃进的里程里,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辉河两岸七兄弟一定会把哈珊草原建设得更加美好。(附图片)
赵志方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