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大胆地想 切实地干 知难而进 百折不回
元氏焦化厂用次煤炼成好焦
本报讯 据河北日报消息:河北省元氏县焦化厂打破了多少年来认为非焦煤不能炼焦的迷信,用三十几种杂、次煤炼出了好焦。从10月到现在,这个厂已经用杂、次煤炼出了一万五千多吨好焦炭,机械强度在三百公斤以上,灰分降低到13%左右,含硫量降到0.388%,结焦率平均达到85%,每吨焦耗煤量降到一点五一七吨。
思想插红旗“鸡毛”能上天
元氏焦化厂在生产原料上由原来用焦煤炼焦改变为用非焦煤炼焦以后,进厂的煤粗分有十四种,细分有三十九种。煤种多质量次,有些是过去认为根本不结焦的煤。在这种新情况面前,全厂焦炭的产量一度下降,人们议论纷纷。有的人认为:“炼焦就是凭着焦煤‘吃饭’,好煤出好焦这是‘天经地义’,指望用次煤炼焦是异想天开。”这厂党总支委员会分析了当时的情况,认为要迅速突破次煤炼好焦的技术关,必须先在思想上插红旗。于是发动职工开展了一次全厂性的次煤能不能炼好焦、怎样炼成好焦的大讨论。在讨论中,职工们列举无数的事实,证明事在人为。
群策群力猛攻配煤关键
有了敢想敢干藐视困难的精神,还必须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战胜一个个的具体困难。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全厂职工迅速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次煤炼好焦的“闯关”竞赛,从洗煤到冶炼、从机工到调温、从扒焦到上料、从看火到烘干,每个班组每个人都在为“闯关”煞费心思。所有领导干部也都分工包炉。党总支书记、厂长也一直不离焦炉。
在攻关战役中,职工们对如何攻破用次煤炼好焦的技术关在战术上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采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首先围攻煤种搭配关,这是次煤炼好焦的基础。厂里专门成立了配煤委员会,具体指挥配煤工作。职工们信心百倍地说:“沙子和碎石头掺到一起,就能制造钢筋水泥,只要我们煤种搭配得好,再多的煤种,也能炼出好焦来。”要搭配好,就得摸清各种煤的脾气。以党总支书记李全吉领导组成的有干部、技术员和工人参加的“三结合”配煤技术研究小组与配煤工人一起,按煤的种类逐个化验、分析、研究。配煤核算员左新志,为了摸透各种煤的脾气,走出了化验室,只要煤一运到车站,赶忙去接车取样,为了及时化验不耽误卸车和搬运,他到焦炉上和冶炼工人配合,把煤往火上一洒,再用火棍一捅,根据火色分出类型。然后,到原料场上划分场地,插牌标签,分堆存放。在这个过程中,工厂领导上还提出了“人人学会配煤”的口号,上下左右一齐动手,闯过了配煤关。一向被人认为不结焦的“合村煤”也结出了质量良好的焦炭。
大搞试验田再破炉温关
巧配煤种给次煤炼好焦打下了基础。剩下的就是冶炼过程中怎样达到结焦快、质量好,这里的关键是炉温问题。党总支书记李全吉和厂长李友林分别到全厂的标兵炉——红旗二号一组炉和全厂的后进炉——红旗二号三组炉,大搞提高炉温“试验田”消息传出,激起了二组炉工人们的勇气,他们贴出大字报,决心与书记、厂长搞的“试验田”比高低。机工、调温、上料、扒焦、看小火各工种紧密配合,齐攻炉温关。党总支书记李全吉在一组炉上亲自担任调温员,掌握温度,指挥全局。各组炉之间临时规定了一小时一次调温员碰头会议,及时交流经验,研究措施。炉温很快由五百度上升到八百度。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炉温就像用钉子钉住似的,再也提不上来了。有人说:“差不多了,以往不也就是这个水平吗?”李全吉决心要把它提到一千度,他带领工人把炉子全部检查一遍,从空气道到煤气眼,从废气道到煤气管,一个不剩,就连轻易不捅的积气道压着的上升管,也把砖打开,捅了一个遍。供料工人也为提高炉温使劲,把原煤烘干、预热,让焦炉吃“熟食”。经过这样艰苦细致的工作,一个班的时间,炉温上升到一千零三十二度。结出的焦炭从上熟到下,如同
“满心的大白菜”。
百试不灰心炼焦获全胜
经过五天的激战,先后试验了一百多次,打破了“次煤不能炼好焦”的迷信,找到了次煤炼好焦的秘密,它叫做:巧配、薄层、砸实、大风、快烧、粒小。职工们管它叫
“十二字法”。章法明确,人人懂。可是,炼出的焦炭却有好坏之分,不光炉与炉不一样,就是一组炉子生产的焦炭也大有上下之别。厂党总支委员会认为:这一方面说明,虽然闯过了关口,但还没有站稳脚步,阵地还不巩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还没有把次煤炼好焦的全部关键真正交给职工群众掌握。领导上及时把这个“底”交给了群众。配煤核算员左新志建立了煤种档案,存有各种煤的样品,上边标明煤的挥发分和配煤比例,并且加强了化验工作,相应加强了管理工作,结果,达到了炉炉产好焦。


第3版()
专栏:

我们是怎样用次煤炼成好焦的
元氏焦化厂厂长办公室
巧配
在煤种复杂的情况下,次煤炼好焦,巧配煤是中心环节。配煤要抓三个环节:(一)抓化验分析,确定煤种。为了化验得快,可将烧红的铁棍插入原煤堆中,如火棍上粘满原煤,就是全焦煤,粘50%是半焦煤,不粘或粘的很少为不结焦煤。(二)抓原煤分堆存放。(三)在配煤中必须掌握搭配准确、均匀。更重要的是走出办公室,发动群众配煤,使人人知道配煤的道理,懂得配煤技术。薄 层
煤层太厚,燃烧不透,结焦就不匀。薄煤层土焦窑,煤层由一点五米改为零点八米,严加封密,使火力集中,燃烧均匀,达到了高温快炼,结焦快,结焦率高。砸 实
砸实煤层,不但能起到冷压强迫结焦的作用,还可以杜绝因砸不实造成塌顶,化空和结不住焦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能提高焦炭强度,强迫非焦煤结焦,和使次煤结好焦。大 风
大风是炼焦中的重要环节。我厂采用了地下强力吹风窑,用大风高温,强迫非焦煤结焦,用次煤炼出了优质焦,结焦率达到了80%以上。快 烧
要想优质高产,必须坚持快烧高温。要快烧高温就得保护炉温,提高炉温。我们的经验是:(一)各班出焦均匀,实行计划出焦,使炉温正常。(二)人人爱护机器设备,加强机器设备的检查维修,消灭停车事故。(三)勤检查机器设备运转情况,勤清扫管道,勤检查煤气燃烧和焦炉吸压力情况,使炉温经常保持在一千度以上。(四)不多打炭化室口,不出生焦,不跑煤气,不化焦。(五)快出出净,快堵堵牢,快装装足,快平平好,快封封严,千方百计缩短出焦时间,达到出一个炭化室不超过八分钟。同时还始终坚持了全部吃干煤吃热煤。为了稳定、提高炉温,调温工要坚持“八透、两均匀”,八透是:“空气道透,煤气道透,煤气直管透,煤气眼透,桥管透,集气道透,上升管透,下降管透。”两均匀是:“煤气燃烧均匀,吸压力均匀”。
粒小
颗粒大小不均匀的煤,炼的焦炭容易疏松,强度小。千方百计地缩小净煤颗粒,加密了原煤固定筛,使大颗粒煤全部进入破碎机,进行破碎,使净煤中三个毫米以下的小颗粒煤保持在90%以上,消灭了五个毫米以上的煤粒。(附图片)
河北省元氏县焦化厂红旗二号焦炉工人,最近采用“五快”(出焦、堵口、装窑、平窑、抹泥快)操作法,用次煤炼焦,连续五天炉炉突破五十吨。一号标兵炉的工人正在扒焦  新华社记者 时盘棋摄


第3版()
专栏:

川棉一厂依靠群众合理安排劳力
已节约劳动力19%非生产人员降低到7.4%
本报讯 四川第一棉纺织厂大搞群众运动,狠挖劳动潜力,二十多天中,全厂已节约劳动力19%,非生产人员降低到7.4%。
这个厂节约劳动力的工作是从党中央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以后开始的。起初,有的干部说:“我们是新建厂,将来生产还要扩大,现在很难说有什么潜力了。”也有的说:“现在活路好做,看起来有潜力,以后活路不好做了,这点人恐怕还不够。”在干部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思想是“人多好办事”。工厂党委分析了当时的思想情况,认为,只靠管理干部坐在办公室里算账,是把底子摸不清的;节约劳动力是关系到全厂每个职工的大事,要弄清潜力,搞好这项工作,只有依靠全厂职工群众,大搞群众运动。
工厂党委一面组织干部学习了有关文件,明确政策,统一思想,一面通过干部会,党员、团员会和职工会等,层层进行动员,大讲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重大意义,批判了少数干部的保守思想,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热烈的鸣放辩论,形成了群众性的大算劳动力浪费账,寻找挖掘劳动潜力的热潮。细纱车间和布场的工人在算账中,对节约劳动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普遍认为:(一)人多了,看台(锭)水平低,不能促进工人积极提高技术水平,并且助长少数干部企图依靠人多来完成任务的错误作法。(二)人员过多,增加了帮车工,结果是值车工和帮车工互相依赖,责任不清,影响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三)人员多劳动力组织不好,往往还会影响工作和团结。(四)人多事少,容易造成劳动纪律松弛现象。布场最初由管理干部算了一笔账,在现有设备的条件下,可以节约五十多个劳动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又算了第二次账,节约的劳动力增加到一百零二个。但是经过群众性的算账以后,节约的劳动力又有了更大的增加,除了增开一百零二台布机、增开两个班次以外,还可以节约九十多个劳动力。职工们说,少数人坐在办公室里算账,只见物不见人,大家算账,就可以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都算进去。
群众性的算细账,不但很快弄清了全厂劳动潜力的底子,而且使广大干部和职工受到了一次生动具体的增产节约和支援农业的教育。


第3版()
专栏:

苏州动力机器厂树立以人少多办事为荣的思想
节省大批劳力参加农业生产
本报讯 江苏省苏州动力机器厂职工,树立了“以人少多办事为荣”的思想,开展“一人顶几人”的竞赛,大挖劳动力潜力。今年1至10月份,全厂平均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34.4%,产量和产值分别增长一点四倍和一点一七倍,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二点一二倍,达到一人顶三人,先后抽出一百四十四人充实农业战线和新建扩建的重点企业。
这个厂的党委,今年以来,通过组织职工参观农村、算增产节约细账等方式,对职工进行了以农业为基础和勤俭办企业的宣传教育,提出了“一人顶几人,减人大增产,节约劳动力,全心支援农村”的口号。职工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纷纷表示:一切服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要产品有产品,要人有人。党委从5月份起,进一步发动群众,开展一人顶几人的竞赛,各个车间树立了一人顶几人的标兵,掀起了你追我赶、互赛互帮的热潮。在竞赛中,坚持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命,提高生产效率。职工猛攻落后手工操作和生产关键,使工效成倍提高。机械加工车间原来用手工攻螺丝,每班用五、六个人做,还不能满足后道工序的要求,工人搞成功一台攻丝机,就使工效提高五倍,每班只用两人,一下节约了九个劳动力。全厂1到10月共实现大小革新八百多项,节约工时达一万零四百五十个,相等于制造二百五十多台柴油机的用工量。
为了挖掘更多的劳动力潜力,这个厂还合理调整了劳动组织,科学组织生产,充分利用人力、设备。如柴油机部件金加工原来分大件、小件两个车间,部件跨车间加工的很多,增加调度上的困难,浪费人力和时间。厂领导研究后,便合并为一个机械加工车间,实行统一领导,按部件分工作业,经过这样调整,腾出了三十个劳动力。铸工车间实行浇铸工和开箱工交叉作业以及按“包子”分工后,避免了窝工浪费现象,铸件任务虽然不断增加,但人数从二十九人减少到十八人。各个车间还把新老工人搭配编组,由老工人掌握关键活和作技术指导,提高新工人技术水平,使新老工人力量都得到充分发挥。厂领导上还采用一日三抓、全面检查等办法,组织均衡生产,不让一个环节脱节,避免停工待料,充分利用工时。
此外,这个厂还在进一步发动工人参加管理的基础上,压缩非生产人员。全厂各个生产小组,都由党小组长、生产组长和积极分子等建立核心小组,并且选出工具保管员、质量检验员、统计员、生活福利员等“六大员”,依靠群众加强管理,为减少非生产人员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厂减少了非生产人员三十四人。通过这些有力措施,工人生产效率普遍提高,许多工人实现了一顶三、一顶四。由于全厂职工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因此在减人的情况下,提前完成了比去年更加繁重的全年柴油机生产任务。


第3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鞍钢大战严寒抢运钢铁原材料
鞍钢运输部组织了一支有一万多人参加的抢装抢卸突击大军,大战严寒冻结关,抢装抢卸抢运原料燃料,为高炉、平炉贮备“粮草”。这支突击大军在11月21日到25日的五天中,已抢装抢卸了三万一千多辆车,各种原料、燃料一百三十九万七千多吨。
无锡四十个机械厂合作保重点
江苏省无锡市工业领导部门打破行业界限,组织全市机械、冶金、纺织、化工等系统的四十家机械厂通力合作,加速重点产品配套进度。他们按照每种重点产品配套的需要和各厂生产条件,把这些机械厂分为主机厂、辅机厂、配件厂,组成“一条龙”进行协作。全市四十家机械厂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结果,大大加快重点产品的配套进度。
把仓库里大小物资全利用起来
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全厂一百七十多个材料、工具、半成品、协作件等不同类型的仓库,开展工人参加物资管理,大搞仓库经济核算的群众运动,管好、用好物资。今年,仅发动仓库工人翻修废次品用于汽车生产的一项,就有四十八万件,相当于四十辆汽车的价值;并且90%以上的仓库做到账实相符。
冬运木材不要农村出一人一马
伊春林业管理局南岔林业局职工入冬以来,开展了以大搞集材新工具为中心的技术革命运动,创造与推广了近百种集材新工具,实现了集材机械化、半机械化和连续化作业。在紧张的冬运中,不要农村一人一马,到11月20日,全局已完成集材月计划的130%。
牡丹江小窑煤日运量猛增六倍
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为了实现地方用煤基本自给,从10月份以来就集中人力、物力,狠抓地方小煤窑的运输工作。全区地方小窑煤1至9月平均日运量为二百三十吨,10月上升到一千吨以上,到11月15日,日运量上升到七千一百八十四吨。
沙市广泛开展修配机具的活动
湖北沙市各行各业已组织起二百多个修配服务车间、门市部和小组,还有流动修配服务车、服务担等,广泛开展修配机具的活动。很多生产单位通过合理安排劳动力,组织了专门的车间、小组和工人作修配工作,生产什么修配什么;很多单位还派出技术工人,携带工具,到农村去就地修理农具农械。各修配单位并尽力作到修理快、手续简、收费低、包使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修改设计节约大批资金和劳力
武汉各设计院大搞“三结合”,边检查边修改工程设计。三个月来,六个单位共检查了各种工程设计三百一十三项,铁路线路一千多公里和五个编组站。经过初步修改,在不降低使用要求的原则下,节约投资一亿三千七百万元,和大量的原材料。
西宁农械厂积极生产春耕农具
青海省西宁农业机械厂职工正在生产更多更好的春耕农具。这个厂从10月份开始,就积极安排了明年春耕农具的生产,到目前为止,已生产出机引三铧犁、二铧犁、五铧犁、机引重型缺口耙、十二片圆盘耙,以及十字镐、铁铣等小型农具两千多台(件),并已开始陆续出厂。为了提高春耕农具的使用效率,这个厂的领导还抓紧了产品的配套组织工作。


第3版()
专栏:

改进劳动组织 革新采割方法
广东松香产量增加一倍
本报广州1日电 广东省今年松香生产成绩很大,到11月15日止,全省松香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多,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而使用的劳动力却比去年减少三分之二左右。现在全省已有七个产松香的重点县提前完成国家计划,并出现了年产万斤松脂的高产能手三十多人,一般的采脂工效也比去年提高30%以上。
广东是我国松香的主要产区。为了满足全国各地工业部门对松香的需要,全省各产区根据省委“一开始就抓,抓紧、抓到底”的指示,打破了往年“清明上山、霜降下山”的常规,今年一开春,就组织劳动力上山,开展春季采脂运动。产区的各级干部深入第一线,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带领群众积极推广化学采脂和及时解决生产上遇到的具体问题,因而上半年完成的松香生产任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四倍多,为保证全年计划的完成,赢得了主动。
改进采脂的劳动组织,以建立采脂场为中心,实行松脂生产工场化,基地化,是提高采脂工作效率,实现减人增产的关键。今年以来,全省已建立采脂场二百多个,拥有采脂专业队伍二万多人。这种劳动组织形式,不仅适应了常年采脂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加强领导,实行工场化的管理方法,对推动采脂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开展、提高劳动效率,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年入春以来,各产区“日割千株树,年产万斤脂”的高工效运动,一浪高过一浪,能手与能手、队与队、场与场之间的挂钩赛、对手赛,闹得如火如荼。始兴县采脂专业队在开展“单株产量高、平均产量高、出勤工效高”的竞赛中,为了克服多雨季节的困难,他们在采脂场中每隔一到二华里就搭个简易工棚,大雨时进工棚躲雨,雨后进行抢割,使全队个人平均日产量一直保持在四十八斤以上,现已提前三个月超额20%完成了年计划。今年全省各产脂区普遍推广了化学采脂方法。高州县东岸公社均圩大队采脂场,全部实行化学采脂,采脂人数比去年减少三十人,但松脂产量却比去年同期增长两倍多。此外,许多先进的采脂法,今年也获得进一步推广。仁化县的采脂能手罗立先,采取这些先进采脂方法,创造了年产一万八千多斤松脂的全省最高纪录。
在松香加工方面,各地根据采脂场的分布情况,实行分散加工,既节约了松脂运输的劳动力,也减少了运输过程中松脂变质和松节油挥发浪费现象,提高了松香的质量。(附图片)
广东高州县东岸公社松脂运输实现车船化,大大减少运输劳动力。这是采脂工人用船艇把松脂从松林区运往加工厂
柯杰儔摄(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小常识

松香
松香,是一种浅黄色半透明的晶体;它是由松树分泌出来的树脂经过蒸馏加工制成的。它具有防潮、绝缘、乳化、防腐、粘着等性能。松香在工业上的用途很广,是肥皂、纸张、油漆、橡胶和电工器材等多种工业的原料。肥皂里有了松香,泡沫就多,去污能力增强,还不易干裂变质;造纸工业使用了它,可使纸张增加光洁度和强度,且不易渗水、具有防潮作用。它能使油漆色泽光亮、干燥快、保存时间长,不致过早硬化;它能使生胶软化,增加弹性。农业上应用广泛的DDT乳剂,也是松香在起着乳化、粘合作用。此外,制造火柴、灯泡、电池、雷管等也需要它。
制造松香的主要副产品松节油,用途也十分广泛,除用于制漆工业外,冶金工业要用它作浮选剂;化学工业要用它制造冰片、结片、合成樟脑、再生胶、乳化油;此外,它还可以作医药上外用的皮肤兴奋剂和抗毒素剂等。
地处亚热带的广东,是我国松香的主要产区。这里由于气候温暖、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松脂分泌的新陈代谢旺盛,而且松树资源丰富。同时广东出产的松香品质优良,软化点普遍达到七十度以上,含杂质极少,不仅行销全国各地,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盛誉。


第3版()
专栏:辽宁通讯

老将上阵
徐光夫
俗语说:“老将上马,一个顶俩。”古来打仗如此,如今,在生产上也是如此。鞍钢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的老将不仅是“一顶俩”,更重要的,在他们带领之下,突破难关,找出办法,做出样子,增强了人们必胜的信心。紧跟着他们,千百名新兵迅速成长起来了。
试新枪老将上阵
今年8、9月间,鞍钢第一炼钢厂添了不少钢水罐。新罐比旧罐多装四十多吨,过去出一炉钢如果用五个罐,现在有三个罐就够了。新罐对生产有这么大好处,铸锭工人喜笑颜开,罐刚到,都摩拳擦掌地想试一试。可是,这新罐总像和人闹别扭似的,不是掉头,就是棒歪、跑钢、漏钢、焊铸车、烧铁道、粘模子,许多伤脑筋的事都来了。这一来不要紧,直接影响平炉跃进,铸锭工人心里很沉重,一时又想不出好办法。
一天,厂党委盛平书记在铸锭车间开会,有些人又埋怨起新罐来了。盛书记说:“新大罐检查鉴定过了,没甚么可埋怨的,毛病是‘新兵新枪’。步枪,你们还没来得及操练好,这回换上机关枪,就更玩不转了……”
会后,甲班党支部书记刘振德找到工长白云祥说:“老白,新兵新枪玩不转,我们这老兵新枪怎么样啊?”他俩都是1949年前后入厂的老工人,刘原是铸锭工,白是修罐工(对铸锭也有一套)。论技术,当年都是把名手。老白听了沉默了半晌,觉得当上干部,好久没亲自动手了,心里也没底,说:“我们到台上看看,和大家商量商量。”
这时候正赶上出钢,一罐钢水悬在台前,一个年轻工人正在那里发呆。“抓紧注啊!”老白走过去说。那年轻工人脸一红,不好意思地说:“压不好罐,白工长,你替我压一罐试试。”老刘瞅了老白一眼,心里的话“看,到了考验咱们的时候了。”白云祥皱着眉头,挽了挽袖子,轻轻地晃了晃挺,觉着有些异样,知道水口渗焦钢水了,急忙烧氧,棒勉强算开好。他十分细致地注完了这罐钢水。那工人却喜的拢不上嘴,大拇指一竖,说:“看,到底是老将,压钢都有个架势,像打虎一样。”
白云祥擦了擦脑门子上的汗,把刘支书拉到一边,悄悄地说:“老刘,我们这老一号的,一定要亲自出马了,不过,老兵新枪,也不一定有把握,得下去好好地磨一磨,不然咱们上阵一失手也闹个跑、掉、漏,新工人更胆怯了。”
两个人一商量,一人抓上棒,一人抓浇注,分头到第二、第三炼钢厂去取经,(这两个厂有这样的大钢水罐)回来,老白亲自上好了棒,交给老刘亲自压钢,几天的功夫,毛病找到了,规律摸准了,新大罐在他俩手下乖乖地驯服了,一连干了几天,罐罐不跑,不掉,不漏,不焊。消息一传开,人们心里一亮,觉得有了办法,有了希望。他们把经验告诉了组长和一些老工人,大家也学着,开展了专人上棒,专人压钢的挂钩赛,老工人于连新独出心裁,来了个“自己上棒,自己压钢”。这样一来,良棒率,脱模率显著提高,有些人连续十几罐达到百分之百。
只剩下一些新工人还没有把握。两位老将又一商量:这样下去,长了不行啊,新兵得马上操练。开始,手把手地教,讲大罐机械构造性能,讲压钢操作要点,讲怎样观察钢水、模子的温度,讲怎样掌握和控制浇注的时间和速度,讲遇到故障、事故怎样抓紧抢救。新工人压钢的时候,老将在旁边壮胆助威,及时纠正他们的动作。李宝香、林苇春、刘伴亭、好多刚入厂的青年工人,见了新大罐,不再摇头了,心有底,手有准,熟能生巧,跑、掉、漏、焊的现象大大减少了。新大罐这一关算是拿下了。大家想起来就笑,“嗬,这回咱们也学会使用‘机关枪’了!”
搞快炼能手闯关
第三炼钢厂的平炉扩大铁水装入量以后,熔炼时间延长了,每炉钢平均达到十六个小时以上。有的说装的过多,有的说炉子有毛病,有的说热工有问题,
有的说调度耽误了时间。究竟关键在哪里,始终没找出个正确的答案。时间长了,大家认为大炉子多装以后,快不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一天副厂长马玉发在炉旁和工人们闲谈,谈来谈去又谈到时间过长这个老题目上,一个工人笑了笑说:“马厂长,你是护炉专家,又是个著名快炼能手,你来试一炉,做个样子,咱们照着办”。马厂长心想:也好,真该试一炉,到底慢在哪里。凑巧,有一座炉子刚出完了钢,他把衣服一脱,说:“这一炉钢我来当炉长”。马玉发在炼钢厂干了近二十年,他是从一个普通炼钢工人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实际操作经验十分丰富,技术理论也有一定的基础。现在这位老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全神贯注在这炉钢上,炉子吹扫贴补得十分精心,装料加热搞得恰到好处。各工段听说厂长亲自炼钢,都很振奋。装料机、吊车加快了速度,渣罐、大罐、模子来的及时,前几道工序抓的很紧,时间比过去都大大缩短了。到了下班的时候了,马玉发仍然在炉子上忙着,工人见他这样,也都不走,跟着他炼这“一炉到底的快速钢”。这炉钢只用了十二个小时,比往常快四个多小时。事后马玉发召集炉子上的工人总结了一下这炉钢的经验和不足的地方。有人说:“这座炉子新修不久,自然要快一些,如果换个别的炉子就很难说了”。马玉发沉思了一下说:“好吧,我再到二十三号炉上试试”。经他一试,那座炉子也快了起来。马玉发在二十二号炉,二十三号炉上点起了一把火,引起了快速炼钢的竞赛热潮。他又把炉子所以慢的原因和怎么才能快的办法告诉了大家,这两座炉子在一般的炉长手里也突破了跑渣关,熔毕炭关,一炉比一炉快,出现了十一小时,十小时的快速炼钢。就在这竞赛热潮中,有一个二助手也跃跃欲试,一天跟马玉发说:“马厂长,咱俩赛一赛”。马玉发说:“好啊,我应战。”又说:“我来给你当调度,你先试一炉。”结果,二助手这炉钢也达到了快速钢的标准。这一下轰动了全厂。几座炉子都展开了对手赛、接力赛。人们心情舒畅,意气风发地说:多装的大炉子,中年的老炉子,也一样能快炼,厂长行,能手行,一般的炼钢工人,只要学习、钻研也行。”
夺万吨回队当兵
全国驰名的红旗电铲——大孤山矿41号电铲司机长耿玉龙,今年3月间参加冶金工业部组织的采矿巡回表演队,在全国各大矿山转了一圈,取了不少真经。5月间回来以后,这位有十一年实际操作经验的老工人,被提升为工段的副段长。但是他念念不忘41号电铲,得空就到41号电铲上去。有人问他,他说“这台电铲要走下坡路了,荣获全国红旗后,有的人骄傲起来,新工人又多,几个月没完成计划了,真使人着急。”矿石原料生产在鞍钢是一个重要关键,电铲完不成任务,耿玉龙心里总是有块病。正在他发愁的时候,领导上打算要他回到41号电铲,问他有甚么意见。他说“这正是我日夜求之不得的事。”说完,耿玉龙马上就上山了。为了抓业余时间给三班做思想工作和教徒弟,他把行李搬到了现场,说“41号电铲完不成计划,夺不回红旗,我决不下山!”耿玉龙白天黑夜缠在41号电铲上,吃苦耐劳,把困难都揽到自己的身上,大家都感动地团结起来了。老电铲经他带头清洗维修得像新的一样,很少发生设备事故。他手把手地教徒弟,新工人的操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最近这两个月,又月月超额10%到15%完成了生产计划。万吨铲的日纪录又不断出现,红旗又一次地高高飘展在41号电铲上。(附图片)
赵志方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