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担子拣重的挑
方云
我为报纸上刊载的许许多多英雄模范的事迹深深感动。他们的动人形象,他们的高贵品格,使我久久不忘,一想起他们,就增加了我工作的勇气和信心。每当困难来到而我心里又有所畏惧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看看英雄们的榜样吧,你这样踌躇不前,配做一个革命者么?”于是,我又重新鼓足勇气,奋力前进。
在我眼前闪过黄继光、董存瑞的光辉形象,他们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减少战友的伤亡,在那千钧一发之际,用自己的身体去堵塞敌人的机枪,去炸毁敌人的碉堡,而丝毫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在我眼前也闪过千百个工农业战线上劳动模范的动人的形象,他们为了攻克一个关隘,完成一项发明创造,绞尽了多少脑汁,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就拿劳动模范马学礼来说吧,他那“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的精神,就曾经和正在使多少人受到感动和受到教育啊!在我眼前也闪过许多革命老战士的形象,他们在革命艰苦的岁月里,身经百战,历尽千辛万苦,而现在又身先士卒下放到党最需要的地方——农业战线上去,在那儿播种,生根,开花,结果。在我眼前也闪过年青一代的受人尊敬的形象,就说邢燕子吧,这个姑娘,不怕艰苦,热爱农村,热爱集体,带动青年参加农业生产。她,成了千千万万青年学习的榜样,许多青年都立志要做一个“燕子式”的“傻丫头”,而且已经奔赴到农业前线去了。
动人的英雄形象成百上千,说也说不完,英雄们的事迹尽管不同,而英雄们的本色却是一样。那就是:那里艰苦,就到那里去,那个担子重,就把重的挑起来。
“担子拣重的挑”,这是毛主席谆谆教导我们的。毛主席说:“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担子有轻有重。有的人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拣轻的挑。这就不是好的态度。有的同志不是这样,享受让给人家,担子拣重的挑,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这样的同志就是好同志。这种共产主义者的精神,我们都要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一一六○页)
受人民尊敬、爱戴,成为大家学习榜样的英雄模范们,正是毛主席所说的这种共产主义者,正是毛主席所教育和培养出来的敢于拣重担子挑的人。在革命战争的年代,在每一次战斗里,我们看到许多连队都抢着要担任主攻,或者担任最艰巨的任务,这就是担子拣重的挑。在现在,在工农业生产战线上,许多人勇于革新创造,勇于攻关,去解决生产中最关紧要的问题,这也是担子拣重的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也是一副重的担子,党号召我们到农业第一线去,把这副担子挑起来。现在数以百万计的干部、青年热烈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他们以挑重担子为荣,立下宏伟志愿,要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
要在“一穷二白”的基地上画出最新最美的画图,这副担子本来就不轻。但是,我们有着担子拣重的挑的精神,穷、白这两块顽石,那怕它不低头?


第8版()
专栏:

洓水河旁一小庄
刘爱都
火车在闻喜东镇车站停稳以后,我便抢先跳了下来,三步并做两步地向杨家园村走去。杨家园西临洓水,东望南山,是个只有五十来户、一百多口人的小村庄。我在这村当了近三年小学教员,深深爱上了这个地方。这村的土地是一展平的好地,可是几乎全是旱地。清澈的河水在村旁很深的河槽里流着,人们却只能在河旁挖几眼“通河井”,用辘轳浇上有限的几亩地。一遇天旱,洓水河便干涸了。人们需要费上九牛二虎之力挖深河槽,才能有一潭泥水。因此人们又称洓水河是“修水河”。可是“修”出来的几桶泥水,顶啥用呢?地皮照样被烈日烤的焦干,裂开四指宽的缝。翻起的地净是像牛头那么大的硬土圪瘩。据老人们说,解放前在平常的年景里,一亩地收的麦子也是“多者一斗,少者三升”,年近八旬的卫新发老人告诉我:光绪三年遭了大旱,全村一百多口人就饿死了八十多口,有三十多家绝了户。在一家逃荒饿死在外的人家的炕洞内,就挖出了七架人骨头。那时天旱如此,雨涝也是同样。解放以后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加强了,但是还没有澈底改变受灾的情况。就拿1958年发洪水来说吧,仅仅下了一天暴雨,洪水便像万头凶猛的狮子似地从洓水河的上游奔腾呼啸而下,滔天的浊浪里还翻滚着连根拔起的大树和碾盘那么大的石头……。洪水溢出了河道,杨家园半个村子被冲毁了,要不是刚修成的杨家园水库大坝起了作用,整个村子就要全部被洪水卷走了。这一年地里的庄稼全部被洪水冲倒了。
发洪水后不久,我便调离了杨家园。说心里话,在离别杨家园的一年多时间内,我几乎没有一天不思念它。特别是在今年这百年少有的大旱年内,更使我替它担心:“群众是怎样渡过1958年那严重水灾和今年这特大旱灾的?杨家园现在成了什么样子?”我这么想着,心里像着了火一样急,恨不得长对翅膀一下子飞到村里去。
我顺着熟识的田间大道走着。可是越走越觉着不对劲,路两旁的玉茭竟这样高大稠密。往里一看,嗬,许多棵上长了三个穗子,我不由得被吸引了过去。走到里边,发现还有长四穗的呢!我踮起脚,伸直臂才能够着第三穗。“我这是到了什么地方?难道杨家园的地里能长出这样的庄稼来?”我茫然四顾,真像在大森林里迷失了方向。
“谁在玉茭地里?”
透过稠密的玉茭叶,我看见一个白发的老人,他一手提篮一手拄着拐杖,威严地站在地头路上。这正是卫新发老人。我急忙跑过去拉住老人的手:“卫大伯,是你啊!”他先是一怔,接着说:“我当是谁?想不到是你呀?”
“这是咱杨家园的玉茭?”我迟疑地问。
“嗯。——怎么,你有点不信吧?我活了这么些年,连听都没听说过,在这样干旱的年头能长出这样好的庄稼来。啊呀,今年这年头,开头可把我吓的不轻……”
卫大伯是个十分健谈的人,他也不问我有没有急事,就站在地头上和我细谈起来,他说打从今年开春,眼看着老天多日不雨,天像着了火,地里焦巴干,洓水河见了底,井也浇干了。水库也只剩下一底水,从渠里流不出来。干部们起早熬夜,领导社员们担水点种的玉茭,有的没出苗,出苗的也很快就枯萎了。他心里想:“又要遭光绪三年那样的年景了!”没想到正在这节骨眼上,王专员、郑县长领着公社的人马来了,他们七手八脚地加深了旧
“六一渠”,又开了条新“六一渠”,把水库里存的水引到田间,还调来了几台抽水机,几千斤化肥。王专员和郑县长亲自领导社员们浇水、施肥。就这么干了几个月,终于挽救了庄稼。
“啊呀!要不是修了水库,要不是人民公社的力量,要不是有王专员、郑县长他们领头苦干,哪有今天这样子?”我听完轻松地出了口长气。为了急于要看看如今村里变成了什么样子,我告别了卫大伯。
我顺着田间大道走了不多远,便登上了杨家园水库大坝,大坝比发洪水前修的更高、更厚、更结实了。满库碧水在阳光下泛着微波,像一库碎银。一群群肥鸭在水面上嬉戏,几只小船在轻轻地划着,船上的人正撒着鱼网。在水库西边不远处,座落着一排排新瓦房。新瓦房四周都是玉茭。站在堤坝上望去,村庄宛似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小
岛。
“难道这就是我整天担心着、
思念着的杨家园吗?”我带着惊疑的
心情向村子里走去,村口场院里传
出喜气洋洋的喧闹声。场里堆满了玉茭,社员们有的在扯玉茭皮,有的把扯光皮的玉茭穗精心地堆积起来,那黄灿灿、白生生的玉茭堆,在阳光下放着夺目的光彩。几个小学生先发现了我,欢叫着向我跑来。社员们也都热情地向我打招呼。我一眼就看见人群里的秀英妈,她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说:“食堂早吃过饭了,走,到我家吃吧。”我想推辞,她却不容,拉着我往她家里走。到场口正碰上生产队长老四赶着玉茭车回来了,我喊道:“老四哥,玉茭快收完了吧?”他兴奋地在空中抽了一鞭,答道:“才收了四十多亩,还有二百多亩呢!”
秀英妈的家在1958年也被洪水冲了,现在住在新盖的五大间新瓦房里,院当中种着各色菊花,房内也宽敞、整洁、明亮。门正面挂着毛主席的像,没想到她家变成这个样子。我不由得又想起1958年的水灾来,但是还没等我问,她却开了口:“想起那时候,真是愁死人。东西被冲个精光,没倒的房子也是东倒西歪,好多老年人都准备往外面走了。你还记得狗小妈吧,那时狗小爹正害着重病,狗小哥又快要娶媳妇了。房子一塌,狗小哥也结不成婚了,……”
“现在她怎么样了?”我急切地问。
“现在?——你还是去亲眼看看她吧!日子过的可美气哩,”秀英妈笑了笑,接着说:“那时候张书记可真够苦了,白天和社员们一起挖压在房底下的东西,累的浑身是汗,滚的满身是泥。晚上召集群众开会,还挨家挨户慰问。他把眼都熬红了。
“他在这住了很久吗?”
“可不是,你调走的第二天,他就把铺盖卷从乡里搬来。没房子住,他让社员挤着住在没塌的房子里,自己在村口搭了个草棚住下来。一边领着大家把塌房的土往地里下,把冲倒的庄稼扶起来。他说
‘咱们要和老天斗到底,杨家园面貌不改变,我决不离开乡亲们。’张书记算安住了大家的心,可就是灾情实在太大了。冲坏的水库马上修不起,房子一时也没力量盖,社里别的队支援了咱村不少人和东西,可是还不能顶大事。张书记说,
‘要是社再大些就好办了!’没过多时,社果真变大了,好几个乡组成了一个人民公社。公社马上派来了二千多人,不到一月就把水库修好了。还派来了泥水匠,运来了砖瓦木料,七手八脚就盖起了一大片新瓦房。那年秋季正是由于张书记领着大家干,才收得了粮食呢!大家可高兴透啦,都说:‘想不到遭了大灾,反倒住上了新房子,收得了粮食!’这一来可把张书记给累的病倒了。后来他到太原看好了病就调走了!我和乡亲们真想他呀!”
傍晚,我真的到狗小家来了。狗小家和秀英妈的家没有二样。只不过把门窗用黑漆漆了,窗上糊着雪白的纸,还嵌了一块四方玻璃,玻璃上贴着用红纸剪的花,使整个房子显得更好看了。狗小妈热情地把我让到屋里。满口说着:“好,好,啥都好!新瓦房、新娶的媳妇……要是在先前,我一个老婆子,碰上连年的天灾,不出外讨饭才怪呢!”
说话间,进来几个年轻人。内中有个我不认识的长得挺秀气的姑娘,一进门就喊:“妈,我们突击队今晚要在咱家开会哩。”狗小妈一边应着,一边自豪地小声对我说:“这就是我儿媳妇……”那新媳妇很大方地过来和我握手,还说:“你就是刘老师吧?——听说过。调到县上工作了,对我们的工作可要多指导啊!”她那大方的言谈举动,倒使我拘束起来了。
门外响起一阵脚步声,生产队长老四领着突击队员们来了。一会儿门吱地一声又响起来,是卫新发老汉拄着拐棍进来了。他从怀里掏出一个信封和几张信纸递给我,用手指了指墙上贴的毛主席像,说:“刘老师,帮我给他老人家写封信吧。”
“给毛主席写信?”突击队员们都惊喜地跑过来。
我连忙掏出笔来,说:“好,你说我写。”
卫大伯捋着胡须,凝神地想了好一会,才用手指着信纸说:“先写上‘毛主席你老人家领导的好,如今的世道好,人民公社好,修水库好,还有,他派来的干部好!’
“再写上,”卫大伯看了大家一眼,接着说:“杨家园村三年两头遇到大灾荒,还照样年年打下了粮食,还住上了新瓦房……”
“还娶过了新媳妇!还……”狗小妈认真地插了一句。


第8版()
专栏:

白洋淀上芦花飘
李辉
朋友:你让我给你写信,说说白洋淀上的事。去年春天你来这里的时候,那时满淀一片翠绿,万紫千红,现在正是秋天,满淀一片金黄,金光闪闪。
白洋淀的秋天可说是苇子的世界,满淀的芦苇远接天边,雪白的芦花像云朵,在金黄笔直的芦苇顶上飘来飘去。远处几片水阔草稀的地方,成群的鸪?、野鸭在盘旋戏水。菱角叶子变成了红色;荷花已结成了莲蓬,像一个个褐色的小盘托着黑亮亮的珍珠子站在一片片黑红色的大荷叶丛中;青草结了长大的穗子,忽而几条?鱼咬折了几棵青草,翻着浪花吞食草籽。南归的燕子乘着微风剪去了水上的浪花;几只渔船扬着白帆飞快驶过,惊飞了草中鸟,惊跑了正在吃草籽的鱼……淀上秋天的美景,像是丰足的生活的美酒一样醉人呵!
你来信说,芦苇收割了吗?我也正想和你说说这事。苇子是寒露草,现在正是收割芦苇的时候。你看吧,当早晨的太阳还没露脸,成队的割苇子的船早下了淀,人们卷起袖子挥起大镰,不论多冷的天气,人们干得总是满头大汗,一镰一镰收割着惹人喜爱的芦苇。船满了,小汽船来回拖载着割下的苇子,卸到旱岸上。苇子的名字很多,有白皮、黄酿、白毛子……,各有各的用处。
我要说的是我们今年割苇子吃败仗的事。那天晚上,村里开大会,我们这个突击队在会上立了挑战书,保证五天按质按量完成割苇子的任务。要是往日,别的队一听说我们这个“九虎队”立了挑战书,就不用想能赶过我们了。这一回你猜怎么着?今年叫人家“黄忠队”给走在头里了。说到“黄忠队”,你大概不知道是谁们。你还记得吗,去年你来的时候,在淀里看见的那个叉鱼的老头,一叉一条鱼,叉叉不落空,后来他还给咱讲故事来哪。我们管他叫贺其叔,五十来岁年纪,圆脸盘,他就是“黄忠队”的队长,现在还是共产党员了哪!
这回我们打败仗的原因是:我们光知道猛干,忘了巧干,又加上我们自满,把别的队没看在眼里。今年苇子长得特别好,又高又密。头一天我们和“黄忠队”干了个平手。我们不服气,说他们是罗锅子上山——有前劲没后劲。可是第二天一下子“黄忠队”比我们多割了五亩多,这一下把我们全急得眼里冒了火,立即开会讨论……那天晚上还是贺其叔找了我们去交流了一下经验,人家割得多的主要原因是:注意了巧干。他说:“迎风船,顺风镰,割苇子船要迎风靠苇滩,下镰时要顺风下,这样船又稳镰又快。”第二天,贺其叔还亲自给我们作了指导,后来才算赶了上去。我们船上那杆大红旗立即就插到“黄忠队”的船上了。送饭来的姑娘们还给他们唱了贺喜的歌,可真热闹极了。在金光闪耀、芦花飘飘,秋水连天的美景中,姑娘们的歌声是多么动听呵!
现在苇子割得差不多快完了,队里的男男女女,有的梳苇子、捆苇子、垛苇子,有的打箔、织席……每当东方太阳碰破了颜料缸、染红了天,染红了水的时候,拾打苇子的场上立时腾起一片白云,那就是被抖起的芦花在随风飘动,接着是一阵歌声、笑声传来,那是姑娘们在竞赛。
垛起的芦苇像金色的小山。你知道吧?我们村子东西的两条大堤有多长呵!现在早就堆满了苇子,远远看去真像我们村的两只金色翅膀,我们村变得像只飞着的金凤凰了。
亲爱的朋友:铺满苇子的秋天是金色的世界,当太阳滚出蓝天,整个淀面芦花飘起,歌声荡漾,在金光闪闪的苇滩里有多少只船,多少张镰,多少双手,多少张笑脸迎着朝雾、披着晚霞在收割芦苇!朋友:当你看到社员们那种冲天干劲,你一定会止不住心中的激动。
有时间来吗?看看这淀上之秋,公社化后的跃进盛景,真是霞光万道,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呵!


第8版()
专栏:革命文物

木鎯头和冰锥子
兰英 晓白
这只木鎯头和冰锥子是革命军事博物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馆”里陈列的文物,它满载着激动人心的故事,把我们又引回到解放战争艰苦奋斗的年月……。
1948年冬天,解放军按照毛主席英明的决策,在平津前线摆下了战场,春雷般的炮声划破了平津寒冬天空的沉默,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揭开了胜利的序幕。解放区千万人民组成了强大的支援前线的队伍,日夜兼程地把粮食弹药运往平津前线。为了保障战役的胜利,必须更快地运送物资,可是一条津西前线的最近自然河道——大清河,却被冻得冰封不通,解放区人民面对封冻的冰河高声说:“毛主席是太阳,人民能叫春风刮,革命面前无阻拦,指日可令冰河化”。果然,河北省雄县和静海县人民,在一夜间就组织起了四万人的破冰大队,他们手里拿着这些简单而原始的木鎯头、冰锥子等工具,不怕天寒风吼冰河冷,不怕敌机,不怕劳累,两天内就把长达一百六十八里的冰床砸开,开辟出一条胜利的航道,把物资迅速源源不断地送往平津前线。(附图片)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从书店的布告想到的
张紫来
新华书店西安市钟楼门市部,贴了这么几张布告:
“本部开展重点书籍回收业务暂行办法”;
“本部开展出租图书暂行办法”;
“本部开展出借图书资料暂行办法”;
“本部代替读者拼写汉字注音”;
“本部成立阅览室”。
看了这几张布告,这个书店的同志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时代的人们的特色。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把如何为集体服务得更好,作为自己份内的事。你看!这个书店门市部的同志,不仅卖书,而且租书、借书;这都不说,还成立了阅览室,供人们看书,并且代替读者拼写汉字注音等。他们把“额外”的事当作“本份”的事去做,而且尽力做好;这种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如今已经成了我们社会普遍的风尚。
在这几张布告面前,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新华书店同志们的精神,怎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千方百计地“为人人”服务得好些再好些。所谓“好些再好些”当然不仅是做好“份内”的工作,而且要做好“额外”的工作,只要是对群众有益的。


第8版()
专栏: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王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