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加强思想教育 传授工作经验 教给生产本领
南丰县易县帮助下放干部学会农村工作
本报讯 江西南丰县各级党委加强对下放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从各方面给予亲切关怀和热情帮助,使他们在基层岗位上进一步发挥了作用。
党提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后,南丰县有二百二十多名干部(其中有一百五十三名党员,四十二名团员)自动要求下放到了农村。在各级党委的关怀和帮助下,两个多月来,全体下放干部在基层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十分出色的成绩。最近,经过全县群众的评比,有二百名、即占全体下放干部93.6%的同志,被评为模范干部。
南丰县各级党委首先从思想方面关怀下放干部,加强经常性的政治思想教育。一方面,各级党委坚持为下放干部安排每天有两小时的学习时间,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和其他有关文件,提高他们对于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的认识,鼓舞他们的工作和劳动热情。另一方面,各级党委采取普遍教育与个别帮助相结合的办法,细致地帮助下放干部解决疑难问题,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县粮食局干部邹普孙下放到古城公社大源大队当队长,开始他劲头挺大,后来遇到了一些困难,便有些泄劲。公社党委知道后,立即对他进行了教育和鼓励,并帮助他克服了工作和劳动中的困难。最近,邹普孙被评为“工作好、劳动好、学习好、团结好、联系群众好”的“五好”干部。为了更好地帮助下放干部,县委在9月下旬召开了全县下放干部大会,领导大家全面总结了前一时期取得的成绩,表扬了一批模范。通过这次会议,在下放干部中进一步树立了以农村工作为荣的思想,会后立即就掀起了学模范、赶先进的竞赛。在竞赛的推动下,许多下放干部纷纷把自己的家属接回农村,决心在农村安家立业,长期建设农村。
南丰县各级党委还千方百计帮助下放干部迅速熟悉农村,学会农村工作。这一措施使许多过去很少下过农村的下放干部迅速学会了农村工作。县粮食局干部熊正国过去对农村工作不熟悉,下放到恰村公社恰村大队恰村小队当队长后,不大会安排工作和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谢海生就亲自来帮助熊正国,教他学会了“早晨转、白天干、晚上会”的工作方法。这以后,熊正国的工作就有条有理了。随着工作越做越好,熊正国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现在他已成为一名出色的生产小队长。此外,各级党委还尽可能吸收下放干部参加研究生产、布置工作的会议,让他们从中熟悉农村工作;同时,注意吸取下放干部对工作的意见,并从中诱导他们学会怎样做好农村工作。这样,就有力地帮助和鼓舞了下放干部。
南丰县各级党委还非常关心下放干部在劳动生产中的各种困难。开始,干部下田没有工具,各级党组织便及时帮助他们配置了工具;干部下田劳动几天后,感到腰酸背痛,各级党组织立即教育他们注意适当休息,并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在劳动中,各级党组织教育干部虚心向群众学习生产技术和经验,同时发动社员帮助干部学习生产技术,并组织老农带徒弟,带领干部下田,边教边学,帮助下放干部迅速学会生产。
南丰县各级党委关心下放干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的生活。各级党委像关心社员一样,为下放干部妥善安排了吃、住和休息时间。各级党组织的负责干部经常访问下放干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对下放干部留在城市、机关的家属,党委也给予了适当的照顾。
本报讯 河北省易县贤寓公社党委以抓好当前生产为中心,从具体问题入手,采取措施加强对下放干部的领导,使下放干部在短时间内熟悉了工作,提高了领导水平,并有效地促进了当前生产。
9月中旬,有省、市、县、社五十九名干部分别下放到贤寓公社十三个生产队。这些干部工作热情高,有改变落后地区面貌的雄心大志。但是,由于他们过去的工作地区、工作性质不同,刚下到生产队的时候,遇到一些困难。例如,省、市下放的青年干部,一般都缺乏领导农业生产的经验,工作办法比较少;一些老干部也由于脱离基层时间较长,对农村的情况和工作也有些生疏。公社党委分析了上述情况以后,认为提高这些干部的领导水平,使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当前一个重要问题。于是公社党委确定一名书记负责,从各方面加强对下放干部的领导。
公社党委首先领导和组织下放干部学习和掌握政策,来提高下放干部的政策水平。公社党委把上级的指示和当前农村里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向下放干部交代清楚,并且规定每周学习四小时的制度,使下放干部能够自觉地注意政策问题,并严格地按照政策办事。
公社党委加强对下放干部领导的另一项措施是:抓住当前工作中的关键,书记动手做出样板,再传播经验。在三秋工作中,公社党委发现部分下放干部不知如何测产,公社党委就一面组织他们进一步学习分配政策,一面由党委第一书记王国才在贤寓生产队试点,总结了测实产量的经验,召开下放干部会议进行推广。
另外,公社党委还采取了由党委书记和委员,按分工包干的工作片负责帮助下放干部。通过深入重点,使下放干部工作起来思想明确,心中有底,时刻抓住和解决生产队的关键问题。负责包姚村片的党委委员王友田,发现北城队在三秋工作中劳力发动的不充分,就及时指出以解决这个问题为重点。下放干部和生产队的干部一起,向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并且逐户进行了劳力普查登记,发动人人制订出工作计划,全队出勤人数增加,使收秋、耕地和种麦等都有了安排,作到了收一块种一块,成为三秋工作中的上游队。
公社党委还特别注意加强对下放干部学习的领导,使他们向本地干部学习,向老农学习。不仅有效地提高了下放干部的领导能力,也进一步发挥了当地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个团结互助、互教互学的良好风气。为了作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公社党委还注意了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的工作。现在这个公社在有下放干部的生产队,已普遍推行了“集体研究,分工负责,大事合作,小事分头办”的工作方法,从而充分发挥了集体领导的作用,启发了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当地基层干部也增加了有力助手。
最近,公社党委为了进一步提高下放干部的领导水平,规定了一些办法,使这些干部能够及时参加会议,作到及时了解领导意图,明确工作方向。同时,为了认真执行“四同”、“五好”,还规定每月进行一次评比,插红旗、树标兵,以促进学、赶、超竞赛运动的开展。(附图片)
今年春天下放到北京郊区南口人民公社乃干屯生产大队的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直属单位的干部们在劳动休息时,听老社员陈昭 (左五)讲解农业生产技术。新华社记者 楚英摄


第3版()
专栏:

干部到俺庄秋收正大忙,秋耕未种上,正在百忙处,干部到俺庄。白天搞生产,夜晚论家常。草、虫齐灭净,苗儿旺又壮;地瓜管理好,饭菜都能当。萝卜产量大,亩顶千斤粮;把它作副食,又甜又营养。生活安排好,生产干劲长;有粮又有菜,生活才能强;食堂管理好,社员喜洋洋。各位同志们,办法真是强,生产带头干,誓夺粮超产。
刘静斋


第3版()
专栏:

干部回农村干部回农村,感动几代人,老人笑出泪,孩子迎进门。社员抿嘴乐,喜讯传全村,我们的社呀,来一帮亲人。
王维学


第3版()
专栏:

既能深入踏实地领导生产 又能细致周到地安排生活
空冢郭公社下放干部认真办好食堂
本报讯 河南省漯河市下放到空冢郭人民公社的干部,由于艰苦深入,以身作则,无微不至地关怀社员生活,根据群众需要,帮助社员办好食堂,使社员的生活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变,既激发了社员的劳动热情和干劲,也很好地锻炼了自己。
空冢郭人民公社一部分生产队原来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食堂工作需要加强。市委从今年2月开始,即已陆续下放到这里七十三名干部,其中三位部长,五分之四的党员,大都是能独立工作的优秀干部。市委根据空冢郭人民公社的具体情况和群众的要求,指示这批干部首先从抓好社员生活,办好食堂入手,带动生产。
下放到这里的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秀德、农村工作部部长张素堂(担任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等,首先领导公社党委召开了五次会议,专门研究群众的生活问题,他们结合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关心群众生活的一些指示、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生活和生产的关系,向全社共产党员和干部进行了必须认真组织好群众生活的教育,然后,组织了包括下放干部在内的一百多人的社员生活调查团深入生产小队和住户,对社员生活的各方面进行细致周密的调查,使下放干部对社员生活的迫切要求,对食堂的意见等了如指掌。并组织了宣传力量,在社员中进行勤俭节约、计划用粮、细水长流的教育。麦收期间,全社社员改变了过去不留后手,打完吃光的做法,使每个生产队都从口粮中节余几万斤小麦,以备改善生活和明年夏忙之用。天刚冷时,陈秀德、张素堂等立即组织力量,具体帮助各大队提早解决社员的棉衣、棉鞋、烤火燃料及食堂保暖设备等问题。最近,公社党委接受生产队下放干部的意见,组织社员参观和检查食堂“仓库”,了解食堂储存的粮、煤、油、盐、干菜和过冬设备等。参观检查结果,全社60%以上的食堂,除国家按标准留够的口粮外,煤、盐、菜等都储存安排到明年麦收,其余的食堂也已安排到春天。这使社员在紧张的三秋生产中,十分放心、满意。
由于干部无微不至地关心群众生活,社员对干部十分信任。下放到指挥砦大队管伙食的共产党员们,在七个食堂规定:社员们上顿吃剩下的那怕是几个馍,也要如数数好,下顿放在锅里,让社员均吃,这虽是小事,却使社员感动地说:“这下子放心了,国家留给咱多少,就不折不扣的吃足多少”。下放到王官大队第二生产小队任副支书的市委办公室的蔡松林,利用一切空闲时间,亲自带领社员扫树叶,扫碎柴,使每家都储存五十斤到八十斤干柴,以备冬天烤火,并因此推动了整个大队提早安排社员的过冬准备,社员们都说今年支部关心社员特别周到。
下放到空冢郭人民公社的几十名干部,对社员的生活和疾苦体贴备至,和群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有不少下放干部的住屋,每天晚上聚拢一些社员谈家常,反映各种问题,使干部及时了解社员对食堂的意见,解决了许多社员的生活问题。
下放到空冢郭人民公社的这批干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对社员的百般体贴,影响了下边的基层干部,也感动了广大社员,不少基层干部提出向他们学习。过去,由于一些大队干部,没有认识到食堂工作的重要,把表现不好的人安排到食堂做工作,影响了社员的生活。现在,都把成份好、劳动好、社员公认为大公无私的人,选到食堂“管家”。
(陈健)


第3版()
专栏:

光辉的里程
——记下放干部刘耀寰大办农业的模范事迹
新华社记者 姚燕戈 广西日报记者 向家松
在广西罗城县古毛坳、龙江河畔,到处流传着这样两首山歌:
“天星越数星越多,
书记好处箩排箩,
老人当做故事讲,
小孩拿来唱山歌。”
“不唱前朝与后代,
只唱党的好主张,
能文能武好干部,
知心书记刘耀寰。”
人们颂扬的这个“知心书记”,就是中共广西僮族自治区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的下放干部、天河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刘耀寰。
两年多来,刘耀寰在农村中落足生根,埋头苦干,他领导的公社,先后受到自治区、专区和县的二十一次奖励,成为专区和县的满堂红公社。刘耀寰被评为全县公社党委书记的标兵,先后获得了自治区、专区、县的七次奖励,成为农业战线上下放干部的光辉榜样。
在农村落足生根
1957年冬,刘耀寰响应党的号召,从南宁来到罗城县安家落户,先后在祥贝、乔善、天河三个公社担任党委书记。1953年他调到南宁工作前,曾在农村当过区委书记,领导过农民搞土改、组织互助组。一想到过去那段火热的农村生活,他就无限向往。因此,他在离开南宁时就决心要为建设新农村贡献力量。
他下放时,农村正掀起以水利为中心的生产高潮。他一到公社,就和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始时,社员们对他还不了解,有一次他去耙田,女社员韦玉英瞅了瞅他穿的那身蓝制服,不大相信地说:“你是来耙田吗?”
“是呀!”刘耀寰说。他把裤腿一卷,便跳下田在深过半膝的泥浆里,一脚低一脚高地使牛耙起田来。韦玉英看他虽然耙得不太好,但是满头大汗,泥浆溅了满身,心里对他实在敬佩,她倒了一碗开水放在田头,一把抢过犁耙,说:“书记!你喝口水休息休息吧!”
社员们看到刘耀寰无论轻的重的,什么活都拿得上手、挑得上肩,和社员亲如兄弟,没有一点架子,都欢喜和他接近。社员们一谈起他来就亲切地说:“我们这个刘书记,真是党和毛主席教养出来的好干部!”
群众的“小学生”
刘耀寰长期离开农村搞机关工作,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村工作都陌生了,一投入大跃进的新农村,就遇到许多困难。
1958年,他在乔善公社凭着满腔热情,种了一亩蔸靠蔸的密植丰产试验田。他虽然搬到田头睡觉,辛辛苦苦忙了半年,但由于种得太密,而且不懂得怎样施肥护理,禾苗只长叶不长穗,都倒伏烂死了。当时,社员批评他:“都像你这样搞生产,连饭都吃不上,以后,你们想搞什么,最好先问问大家。”
社员的话使他受到很大启发,他认识到,不懂生产要领导生产,只会把事情办糟,今后得老老实实当群众的小学生,钻进生产里去。从此,他决心向群众学习各种农业知识和技术,向基层干部学习领导生产的方法。每天跟社员一起到地里劳动,割禾、打谷、犁田、耙田、插秧、追肥,边作边学,边学边作。他和社员们到地里一起犁田,开始时牛总是不听使唤。他就向老农吴秀华请教,吴秀华告诉他,他犁田的毛病是不会使牛,并且做出样子给刘耀寰看。刘耀寰跟着细心研究了他的犁法,把每一个动作都记下了。晚上,他就一个人牵了牛扛着犁,到地里顶着星星学犁田。他就是这样认真地从老农和社员身上学到了各种农业知识和技术。
出色的带头人
今年夏天天河公社全面开展抢收抢种的时候,犁田的进度很慢。刘耀寰决定带动大家开展竞赛,来加快犁田进度。
龙江大队有一个小队长叫廖显德,是全县有名的犁田标兵。刘耀寰决定和他比赛。廖显德听说后,拍拍刘耀寰的肩膀呵呵大笑说:“刘书记呀!你要和我赛犁田,你看我的脑袋吧!我干这门活,头发都快白了,你是一定赛不过我的!”社员们也说,不但刘耀寰赛不过廖显德,全队的人都赛不过他。但是刘耀寰却一定要和他比。
第二天天不亮,刘耀寰和廖显德都扛犁牵牛来到了地里,队里的社员也一早来看比赛。紧张的竞赛开始了,廖显德和刘耀寰都不停歇地猛干,赛得十分火热,一旁看着的社员们也都纷纷行动起来,人人都卷进了犁田的大竞赛。早饭时验收,刘耀寰犁了四亩二,廖显德犁了三亩一。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全社五个大队、六十八个小队、八十七个作业组,二千多个社员,都投入了竞赛运动,结果“双抢”速度不断上升,提前七天完成了任务。
刘耀寰在每一个生产运动中,总是以身作则,带动群众前进。他常常背着粪箕、锄头,到全社各地检查禾苗生长的情况,那里工作有困难,就立即到那里去解决。他能说出全社七千多亩耕地上每块回垌的面积、土质和种植作物的种类,对全社的生产情况如数家珍,了如指掌。把公社建设得更加富裕
天河公社地少人多,粮食产量虽然连年提高,但1958年以前每年仍要国家供应四十七万斤粮食。
刘耀寰一到天河公社,就确定了办社的原则:克勤克俭,埋头苦干,不要国家贷款,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彻底改变天河的落后面貌。
但是,全社的地不多,就算早晚两造水稻和玉米都丰收,粮食问题也不能彻底解决。怎么办?他决定去向群众请教。有天一早,他和几个老社员一起劳动的时候谈起了这件事,老社员莫学安提出,除了在水、肥、种子等上面作文章外,还要在地上打主意。这句话使他受到很大启发,早饭后,他找来六个有经验的老农在田头一道商量这个问题。
老农李顺德在会上向他提出了间种的办法,并且举例说,去年维新大队在二亩早玉米地里间种荞麦,打下荞麦种红薯,收完头春种二春,刈完玉米红薯种冬麦,一年五熟,共收了二千四百多斤,比两熟的一亩多打二百一十斤。老农张福刚又告诉他水田也能三熟,有几亩边远田去年收完早造插二苗,刈完二苗种油菜,一亩也多收百来斤,如果早稻收下后种红薯,犁完红薯种大麦,一亩还可以起码多收一百斤。
刘耀寰从这个老农座谈会上,肯定了大搞间种、套种,力争一年多熟是夺取更多粮食的途径。他便和社里的干部到维新大队里把一年多熟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回到公社后便召开党委会和小队长以上干部会,提出要大搞间种、套种、复种,争取更高产量。经过社员讨论,这个措施贯彻执行了。在七千六百多亩耕地上,采取间种、复种、套种办法,共种上早、中、晚稻,春、秋、冬玉米和黄豆、花生、红薯、荞麦、大小麦等作物二万三千一百多亩,实现了畲地一年四熟,水田一年三熟,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215%。
刘耀寰下放两年多来,就是这样勤劳俭朴、踏实深入、事事带头、密切联系群众,以冲天的干劲和忘我的革命精神,带动全社干部和社员,发愤图强,战胜了灾害,夺得了连年丰收。现在天河公社不仅结束了年年向国家要粮的历史,而且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粮食。去年,全社五个大队、六十四个生产队,实现了队队超包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五百零三万斤,比大跃进的1958年还增产30.2%。今年上半年虽然遇到大旱,但粮食仍然比去年增产,除了留足口粮、种子、饲料外,一季就完成了全年粮食征购任务的80.5%。


第3版()
专栏:编后

到食堂去,办好食堂
读了空冢郭人民公社下放干部认真办好公共食堂的消息,颇有一点启发。
农村广大群众说得好,“不靠爹,不靠娘,依靠公社依靠党,千秋万代不动摇,子子孙孙办食堂”。这正说明了广大群众对食堂的热烈拥护和办好食堂的热烈愿望。下放干部应该热情地关心群众这一愿望,到食堂去,和群众一起勤勤恳恳地办好食堂。
办好食堂,需要正确地执行党的有关食堂工作的政策,譬如关于计划用粮、节约用粮的政策等等。
办好食堂,需要认真地作一番调查研究,对食堂工作中的问题深知深解,“心中有数”。
办好食堂,需要亲切关怀群众的寒暖,体贴群众的疾苦。粮、煤、油、盐、菜,样样要关心。冬天到了,要早作过冬的安排。要同劳动人民的感情脉脉相通。
办好食堂,需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不能特殊,不能摆架子。真正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生活在群众之中。
这一切,对于办好食堂都很重要,对于干部下放以后的改造和提高也极为有益。让我们都来认真地关心并切实地帮助把公共食堂办得更好吧!这是有关改善群众生活、促进生产发展、巩固人民公社的一件大事。这也是下放干部锻炼自己的一个很好的场所。


第3版()
专栏:

挑起五百多人吃饭的担子
广西隆林新州公社新州大队食堂总务隆福兴,是百色专署粮食局的下放干部。这个二十来岁的年青人,在食堂里干得真热火!他每天总管大队五百多人的吃饭生活问题,烧水、劈柴、分菜、分饭,样样活儿都有他一份。
新州大队食堂过去由于管理不善,办得不够好。隆福兴刚下放到这里,公社党委毛书记便找他谈话,说:“你是做过粮食工作的,对食堂工作一定很熟悉,大队五百多人吃饭的担子就由你来挑吧!”隆福兴二话没说,一口答应了。不料,参加食堂工作的第一天,就遇到一些困难。他想:“五百多人的担子啊,实在不容易挑!”这时,毛书记发现了这个问题,鼓励他说:“这个担子,实在不轻啊!但是,把它挑起来,是青年人的责任,你在困难面前应该毫不畏惧,一往直前。”他听了毛书记的话,想起了自己的责任,就向党保证:一定要把食堂办好!党支部又专门开了个会,具体帮助他研究食堂存在的问题。第二天,天蒙蒙亮,他便起床,摸黑劈柴烧火,算好开饭人数,称好了米,然后叫醒炊事员,一起烧饭、炒菜、煮开水,保证社员能准时吃到饭。接着又忙着安排晚上的饭菜。这一天,食堂的饭菜不多也不少,社员普遍满意。


第3版()
专栏:

食堂来了个手巧炊事员
云南剑川县邓川公社永昌大队北队菜园组有位王大爷,这两天喜笑颜开。原来,王大爷有心要猜破一个谜,悄悄地去问事务员:“这两天顿顿饭菜都不一样,喷香喷香的,究竟有什么作料加在里面?”“好!王大爷,你问的事我已答复了好多社员,这两天菜、饭都和往常一样,就是多了个手巧的炊事员。”
有人讲:“新来的炊事员是县委书记。”王大妈说:“那里,县委书记还会替农民摸锅边。”共青团员马吉秀,反驳了王大妈的旧观点:“共产党的干部哪能和过去相比,领导好,劳动强,挖田,积肥,做饭,文武全才,说起劳动,嘿!王大妈,人家不比咱差半点。”
真的,靳书记到北队当了炊事员,虽说只有几天,但生产、生活都有了大改变。
原来这个食堂每天每人吃菜有两斤,蕃茄、南瓜、豆角,还有包包白……。说到吃粮,每人每天都不少,就缺少个计划安排。靳书记一下食堂就虚心倾听意见,依靠群众,巧作安排,三天做出了九样菜。
靳书记下了北队食堂,生活搞好了,促进了生产。社员都说:“书记都和我们同甘共苦,我们干活,越干、越想、心越甜。”
(赵立岗)


第3版()
专栏:

食堂好参谋——阎景庆
山西沁县人委会科员阎景庆,是今年8月由县里下放到城关公社西河底管理区第二生产队当副队长的。他不仅是生产上的好领班,而且是办食堂的好参谋。
阎景庆到了生产队后,了解到需要有人去帮助办好食堂。于是他就自告奋勇,要求到食堂当炊事员。阎景庆同志到食堂后,开始什么也不会,他就担水、煽火、刷锅、喂猪,边做边学边研究,很快的就把食堂的工作大体摸着了。他针对有些炊事人员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和创造性的情况,便决定对食堂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阎景庆深入了解思想,组织大家学习了有关文件。并就如何办好食堂,生活同生产的关系,做饭是不是光荣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经过思想教育,大大提高了炊事人员的觉悟,原来不安心做饭、挖煤、煽火、喂猪的问题都解决了。莫守珍等七个巧媳妇自动要求到食堂做饭。同时,调整了管理员,换了一个做饭的,制定了食堂规则,建立了伙食生活委员会,伙食账目做到日清月结,还在炊事人员中开展了评比竞赛运动。从此,炊事人员干劲十足,开动脑筋,实行计划用粮、计划吃菜,做饭花样也多了,伙食有了很大改进。(附图片)


第3版()
专栏:

多听意见办法多
共产党员张亮,原在河北徐水县安州商店工作,现在下放到李庄生产队食堂当管理员。
他来到李庄,召开了几次会,了解食堂情况,可是什么情况都没摸到。这是怎么回事?张亮反复思索着公社党委书记嘱咐他的话:“做工作,一定要以普通群众的身份出现。”
于是张亮改变了工作方法,开始同炊事员一起劳动。开饭了,他给社员端饭、盛菜,同炊事员们一起忙活。忙完了家里的,就又同炊事员一起给在地里干活的社员送饭。几天中,张亮了解到社员对改进食堂的许多建议。经过向支部汇报,根据群众意见,改进了食堂工作。
一天晚上,张亮把炊事员们请在一起,讨论了食堂工作。大家都说:“能不能把全年生活安排好,就看咱们‘算’得怎样了。”于是,他们就算起账来。他们按全年的口粮标准,分到每段、每个月,又分到每天每顿。这样加强了计划性以后,做饭时多时少的现象没有了。可是,张亮又发现了问题。就是每天吃饭的人数有多有少,农活又有轻有重。这怎么办呢?他根据群众的意见,想出了“按人下米”的办法。每天,谁家吃饭的人数有变化,就提前告诉食堂。张亮每天还和生产队长联系一次,问清第二天社员们干什么活,是轻是重。这样,用粮计划更合理,算得更好了。
(王国梁)


第3版()
专栏:

晨出(木刻) 李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