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全面改造重点提高先土后洋自力更生
江津小型煤矿向简易机械化前进
本报讯 四川江津小型煤炭工业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采取以土为主,土洋结合,先小后大,先土后洋,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的办法,积极进行小型煤矿的技术改造工作,大大改善了小型煤矿的劳动条件,提高了生产能力和劳动效率,降低了成本。
江津专区土法生产的小型煤矿,大部分是在1958年大办钢铁运动中发展起来的,设备、技术条件都比较差。去年初,中共江津地委根据钢铁工业布局和其它行业用煤的情况,决定对小型煤窑进行全面改造,重点提高,逐步走上小洋群的道路。当时地委抽出一个委员专管煤矿的技术改造工作,各煤矿也以支部书记为首,组成技术革新委员会,抓住生产关键,发动群众开展土机械化运动,改造矿井的提升、运输、通风、照明等设备。通过试点推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全区创造和推广土绞车、土洗煤机、土抽水机、土筛煤机、土碎煤机和土风簸、土梭斗共一千四百多件,提高工效一倍到几十倍;还创造和推广了手摇搬钻、长炮钎、大头活动啄子等先进工具二万二千多件,发明和制造了土炸药、土雷管、土煤气灯,找到了用石灰水、硫酸铵代替硫酸冲电等办法。
小煤窑经过技术改造以后,不仅延长了矿井寿命,增加了生产,而且节省了劳动力。目前,全区日产原煤一万吨当中,有四千吨都是改造后的小煤窑生产的。永川同兴煤矿经过了技术改造后,工人减少50%,原煤全员工效提高250%,平均日产量提高230%,每吨原煤成本降低到二元八角六分,焦炭降低到二十二元五角九分。
由于小煤窑不断改造的结果,全区煤炭产量不断上升,1959年日产水平一直保持在一万吨以上。原煤产量超过1958年总产量的66%,焦炭比1958年增长近一点三倍。并提前三个月完成了全年产煤三百二十万吨,产焦三十三万吨的计划。不仅保证了本区钢铁工业和民用的需要,还可以调出一部分支援省内其它工业地区。


第6版()
专栏:

上山绞车化 下山溜槽化 平巷轨道运输化
剑川三营煤矿产量提高六倍
本报讯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三营煤矿在大力增产原煤支援工业建设中,结合本矿特点,充分发动群众,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已在全矿基本上消灭了人背人挑的现象,实现了“上山绞车化、下山溜槽化、平巷轨道运输化”,大大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原煤产量提高六点二倍。
三营煤矿过去整个生产过程都是依靠人背、人挑笨重的体力劳动,效率很低,采煤和运输脱节,影响产量的提高。在县委提出大搞技术革新,消灭人背人挑,增产原煤的指示后,当时有些人认为增产就得增加劳动力和机器设备,有的又认为三营煤矿坡度大,不能实现车子化,对搞技术革新没有信心。矿党支部在发现以上思想情况后,立即在广大职工中展开能不能搞技术革新的辩论,通过辩论,提高了职工认识,增强了大搞技术革新的必胜信心。
当群众发动起来以后,党支部根据本矿的具体情况,首先在条件最坏的二号洞进行以绳索吊煤代替人背的试验,效率比人背提高了一倍多。这时,党支部立即召集大家总结这一经验,加以提高,并根据大家的意见改用电线做溜索,装上一个手摇滚筒,结果又提高了工效一倍。这样就大大激起了工人们改革技术的信心和劲头,又进一步提出试制土绞车的意见。采用土绞车后,比人背提高工效十五倍。工人高兴的说:“这回可不用背了,咱们可要当绞车司机了!”很多工人在现场会上表示回去也要开动脑筋,搞革新。很快地在全矿就形成一个提合理化建议,安装土设备,解决运输,提高生产的热潮。
提升绞车的问题解决了,就要求平巷运输跟上去。党支部就将这一课题交给工人,于是在平巷铺起九百二十米的木轨,井口到储煤场的地面运输也就随之解决。过去需三百人的工作,现在只需六个人了。
经过上述生产环节的革新,地面装汽车的工人们根据地形创造了装车溜槽,过去装车需一小时,现在十分钟就够了,工效提高了五倍。在装卸工作的启发下,井下的下山,也实现溜槽化了,使回采工效提高了四倍。
党支部为推进技术革新不断发展,使整个生产环节都得到革新,成立了合理化建议研究机构和一个改革工具修造厂,指定专人购备改革工具和用品。由于矿的党支部依靠群众,引导大家不断革新,目前在采煤方面已采用爆破落煤和手摇钻打眼,并安装起上土绞车九部,溜槽二十个,铺木轨二千米,平巷矿车运输经过改进后,已由每天七十多车提高到六百至八百车。(附图片)
四川同兴煤矿从堆煤厂、炼焦窑一直到河边码头,都实现了轨道运输。   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摄


第6版()
专栏:短评

再改造 再提高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考验,小型煤矿也和其它小土群企业一样,用它自身的发展与壮大的事实,证明了它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是煤炭工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条“腿”。
任何一件事物,在它开始萌芽的时候,都是微小而脆弱的。但是,只要通过不断的改造,就能不断地提高,日趋茁壮。由微小、脆弱的,变成强大、坚实的,由低级的变成高级的。许多小煤矿经过技术改造,生产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落后的手工操作,变成了简易的、土洋结合的机械操作;电灯照明代替了明火照明;车子、溜槽、绞车、轨道运输代替了肩挑背驮。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人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劳动力的需要量减少了,成本降低了,井上井下的劳动条件也显著改善了。这些变化,使得小煤矿站稳脚跟,并且能够发展壮大起来。
过去一年来,小煤矿技术改造的成就还只能看做是胜利的开始,今后还需要继续坚持“全面改造,重点提高”的方针,以土为主、先土后洋、土洋结合。也许有人会想:土法改造改来改去还是一个“土”,没有“油水”!事实却正相反,“洋”都是由“土”逐渐发展改变来的。没有“土”,就不可能有“洋”,如剑川三营煤矿开初用绳索吊煤上井,比人背提高工效一倍,改为手摇滚筒提升后,又提高一倍,再改为土绞车就提高了十五倍。当我们回头来看看开初的人背人驮,就是“土”与“土”之间的变化,已是相差如此之大。再看到他们现在已用爆破落煤,手摇钻机打炮眼采煤的时候,一个小型煤矿经过改造,由土到洋的美丽前景,不是已经生动地展示出来了吗?
工业生产内部各个环节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往往是前一环节的变动,就必然要求后一环节相应地跟上去,比如井下运输效率提高了,地面运输跟不上,就必然造成井口堵塞等等。这就需要在全面规划中加以安排,使改造的各个环节丝丝相扣,更加合理。一年多来小煤矿的改造经验也告诉了我们:作好改造工作的一个关键,是要有全面的规划和统一的安排,要弄清轻重缓急,需要与可能,目前与长远之间各方面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把功夫用到点上,收到最大的效果。


第6版()
专栏:

智慧的火花
木制手压水泵效果好
江西省萍乡县清溪煤矿职工,利用竹筒、木材制成手压水泵。这种水泵由两人操作,每小时的排水量可达到四至五吨,扬水高度达十五至二十米,如果四人操作,扬水高度还可达到二十五米左右。这种水泵制造方便,除活塞杆和螺丝外,全部是用木材、竹子做的。一个普通木工用四个工作日就可以制成一部。
双变速木风机风量大
四川省隆昌县云顶煤矿职工,用土办法解决通风问题,创造出双人脚踩双变速木风机。这种风机除八片轮叶是铁制的外,全部都是用木料做的。用两人脚踩带动,经过两次加速,每分钟风量可以达到一百四十五立方米,比旧式的风簸提高风量十三倍。云顶煤矿采用这种风机,使井下工人每人每分钟可以得到一立方米的新鲜空气。


第6版()
专栏:

一年巨变
——记江西广丰县双桥煤矿的成长——
1958年大炼钢铁以前,江西广丰县双桥乡只有三个“小煤洞”,日产量不过五、六吨。可是,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他们依靠群众,自力更生,从小到大,由土到洋,不断地发展、提高,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小型煤矿,采煤效率成倍地增长,由亏损逐步转为盈利。一年来已上缴利润达十万元。
依靠群众自力更生
双桥煤矿由三个“小煤洞”发展成为一个小型煤矿,不是没有困难的。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材料、工具缺乏和资金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说:“偷鸡还要一把米,没钱、没东西那能办煤矿?”矿党委针对这些思想,及时组织职工学习了有关增产节约的文件,使全体职工进一步明确了勤俭办企业的重大意义。群众说:“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不当伸手派,定把矿建成”。矿里没有采煤工具和照明设备,职工们就把家里闲置不用的灯、锤、洋镐和小辘辘等拿到矿里使用。没有坑木,就从过去报废的矿井中,回收了坑木一百五十多立方米,在保证安全生产的条件下,分别加以利用。没有资金,就采取“以矿养矿”的办法,把生产上获得的利润投入基本建设,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费用。就这样,自力更生先后建成了十一对小井。另外,还有年产五万吨和十万吨的矿井各一对正在加紧建设。
土洋结合大搞革新
为了改进矿井生产面貌,减轻笨重劳动,提高生产效率,他们坚持先土后洋、土洋结合的方针,不断地进行了矿井的技术改造工作。
在工具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少数干部对于矿井改造是存在着神秘观点的。他们说:“不是秀才莫教书,不是屠夫莫宰猪”、“搞煤矿不像种庄稼,改革工具是外行。”矿党委立即组织职工鸣放、辩论,从而破除了迷信,鼓舞了职工的创造热情,在全矿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技术改造运动,全矿职工共提出革新建议五百二十多件,对掘进、采煤、提升、通风、排水和运输各个生产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们把提升绞车安上滚珠加大轮盘以后,由原来每小时提煤四十篓,提高到八十五篓,自己动手改装车辆,实现了矿内运输车子化,提高运输效率三、四倍。
过去,双桥煤矿井下排水都是手工作业,井下的水全靠人工一桶一桶地往上提。在这种条件下,往往造成雨季产量急剧下降,甚至停产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情况,矿党委提出了“决战春天雨季关,确保产量翻一番”的口号,组织与发动广大职工群众采取“堵裂缝、平地面、开排水沟”的办法,加强防水工作。同时,采用绞车提升,加大提水吊桶,在条件适合的地区,把人工提水改为自流排水,从而战胜了雨水的威胁,保证了雨季正常生产。
大搞革新的结果,全矿从八百名职工中抽出了三百四十八人支援农业生产和其它工业建设。煤炭产量却由二十九吨上升到一百一十吨。
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随着生产的不断跃进,职工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了贯彻执行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的方针,矿党委认为要搞好基建生产,职工的生活福利也必须同时搞好。因此,发动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新建和修理了十八间房屋、三百七十四个木床。现在全矿养了一百多头猪、五十多头山羊、二百多只鸡,还养了牛和蜜蜂,种了七十八亩蔬菜,基本上满足了本矿职工生活的需要。此外,还成立了理发室、缝衣厂、医疗室等。职工生活改善了,生产干劲也更大了。


第6版()
专栏:

非凡的速度
本报记者 平兰 素芬
四川省綦江县同兴煤矿像一支茁壮的茶花,盛开在绵延川黔边界的大山上。
这个又小又土的煤矿,在党的两条腿走路方针的指导下,在1959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60年一开头,又创造了崭新的成绩。1月份的头五天,煤产量超额17.03%完成了生产计划。
同兴煤矿在去年8月份以前,煤日产量一直停留在八十吨左右。党的八届八中全会以后,便以非凡的速度飞跃前进。原煤产量一月高过一月,到去年12月份,月产量比8月份增加四十三倍,最高日产量达到八千零六十吨。原煤质量也不断提高,含?率由1%逐步降低到0.33%,每吨成本由三元四角七分下降到五角五分。
一马当先
只有五个多月时间,这个矿由日产八十吨飞跃到日产八千多吨,这是一个惊人的跃进,也充分地证明了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的无限威力。
去年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公布以后,全矿职工都欢欣鼓舞,纷纷议论要进一步改进小煤矿的生产面貌。这时,党支部书记杨荣贵把老工人周相林请来,问道:“我们煤矿要进一步大跃进,该怎样办?”周师傅沉思了一会儿,答道:“出在手上的活,多加把气力吧!”杨书记告诉他说:“加把气力,那个自然,但是还要多从技术上改进改进!”
周相林回家以后,一夜没有好好睡觉,想起了4月份他到邻近的同华煤矿去学习采煤工人左绍全的先进经验的事。那时,他看见左绍全一下就采煤一二十米,回来也照着做过,创造了日产二十四吨的新成绩。但是,由于当时运输困难,挖多了运不出去,他就自动把这套好经验丢下了。老周反复地想起这件事,觉得真是自己找了宝来又丢宝。第二天,天不亮他就跑下井去,重新用从左绍全那里学来的长壁式采煤和多工具操作法采煤。这天,他一口气就挖了七十三吨煤。后来,他又将原来采煤时只用两件工具,增加到二十三件,他又动脑筋把采煤时的临时支柱,改为留自然煤柱,因此,日产量又从七十三吨陆续提高到四百五十四吨,今年1月份更创造了日采煤五百一十四吨的惊人成绩。
为了推动全矿生产跃进,矿党支部还采取了组织参观的办法,发动别的井的工人到周相林所在的二井参观,使全矿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井下井上都展开了“一条龙”竞赛,促进了井井生产跃进,产量成百上千吨的上升。现在全矿七十一个采煤工中,有十三人日产量已经达到一百吨以上,全矿采煤工人中,最低日产量也达到了二十吨以上。
开路
当你走到同兴煤矿连绵几十里的山峦里,到处都可以看到一堆堆的人群在那里筑路、铺轨,不时传来隆隆的放炮开山声。这是同兴煤矿的职工们正在为今年继续跃进开辟运输道路。随着采煤方法的改进,原煤产量的连续上升,运输就成了煤矿生产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党支部决定修建轨道,提高运输能力。群众一听要搞交通运输,个个兴高采烈,说干就干,在六天多内就修好了全长二千四百米的轻便铁道。现在,当你走进矿区,只见铁道如带,蜿蜒盘旋在大山腰。在加强井外运输建设的同时,井下建设也在紧张热烈地进行。一条二米二高和二米宽的新巷道修起来了,并有双线铁轨直通采煤工作面。井外的木工场正在那里赶制比现在还大一倍多的煤车。……这一切都显示出这个小煤矿一定会有一个更惊人的跃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