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8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去年功夫深 今年收成好
江西南城县今年早稻大增产
本报南昌28日电江西南城县今年早稻大丰收的事实,有力地说明了去年大跃进为今年的大丰收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南城县今年种植的二十二万五千亩早稻已有十一万二千八百多亩收割完毕,经过脱粒、晒干扬净,每亩平均产量比去年增产四成多。
南城地处高山与丘陵之间,土质都是沙石土和粘性土壤,气候寒暖悬殊大,雨水不是过量就是不及。在这种不利的自然条件下取得的早稻大丰收,给全县十四万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人们喜气洋洋,都说去年大跃进是株丰硕的果树,今年结出了更多更好的果子。
根据老农民历年早稻生产的经验,决定山区早稻生产成败命运的重要前提是水。但解放前这个县有三十五万亩土地因为缺水灌溉,常年处于严重的旱灾威胁中。因旱灾造成颗粒不收,已成通常现象。全县在明朝末年虽曾修过一座灌田千亩的水利工程,但因年久失修早已残破不堪。解放后,虽然年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还是不能解决缺水的困难。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中,中共南城县委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带领全县人民兴修了十座万亩以上的大型灌溉工程和一千多座小型灌溉工程,使二十多万亩农田抗旱能力达到半年以上,十万亩抗旱能力达到五十天左右。全县有灌溉设施的土地面积占到95%,而且达到了灌溉自流化。因此,今年全县早稻生长盛期虽也发生过不亚于往年的旱象,但由于全县农田水利化,再也没有感到干旱的威胁。现在这个县无论干部或群众都普遍地认识到:去年大跃进中兴修的水利工程是今年早稻大丰收的重要物质基础。
南城县在去年大跃进中试验田出现亩产千斤的事实,使绝大部分干部解放了思想,也使绝大部分群众普遍认识到“八字宪法”是个宝。因此,今年贯彻
“八字宪法”更顺利了。极明显的例证是:去年提出密植要求时,各式各样的思想抵触都反映了出来,但经过去年的丰产实际教育,今年提出早稻合理密植要求时,人们就认为密植是增产的重要措施。因此,今年早稻绝大部分做到了合理密植。去年推广深耕工具时,群众有顾虑,说深耕影响土壤结构,牛力也不足。经过去年的丰产田的试验,找出了深耕耐旱、禾苗根部发达、不易倒伏等许多优点,今年即有80%以上的旧犁架装上了符合深耕要求的江西水田犁,早稻田普遍进行了深耕。
南城县还从去年大跃进中取得了成套的田间管理经验,特别是战胜山区恶劣气候的五个“早”字(早翻耕、早浸种、早播种、早插秧、早收割)的全面运用。这里山区地温很低,有30%是“冷水”田,由于去年取得了增高地温的经验,今年即有90%的早稻提早了一个季节翻耕,因而得到较长时间的阳光暴晒,提高了地温。提早浸种季节在去年还只是干部在试验田中进行,由于从中得出了早播种、秧苗壮的结论,今年普遍提早浸种。插秧也提早了季节,这不但保证了优良品种九十多天的生长时期,也避免了早稻后期生长与晚稻插秧的时间上的矛盾。去年一部分早稻由于栽的早、收割早,晚稻插秧也就节节提早,早稻与晚稻双丰收。另一部分早稻则因栽的迟、成熟晚,有的为照顾晚稻插秧就带青收割早稻,以致减低产量;有的为使早稻得到成熟收割,就推迟了二季晚稻的插秧时间,因而晚稻在扬花时就受了霜冻以致减产。今年根据去年大跃进的经验,就把去年不连贯的、局部的提早,发展为全面的有计划的节节提早,因而取得早稻空前的丰收。 (洪崖)(附图片)
晒谷坪里之湘


第3版()
专栏:

改造自然 低产赶高产
卖酒大队早稻平衡增产改变低产面貌
本报讯 自合作化以来年年增产的广西玉林县小平山公社卖酒大队,今年早稻又获得了大面积高额丰产。这个大队共有早稻三千九百六十六亩,据已收割的二千八百二十七亩统计,平均亩产量比去年增加42%。现在这个大队已由低产贫穷的地方跃为玉林县高产富裕的地方了。
卖酒大队的耕作地区过去是个严重干旱、土质贫瘠、低产贫穷的地方。这里过去三天不雨成小旱,五天不雨成大旱,全大队有73%的水田经常遭受旱灾威胁。合作化后,这个大队在党的领导下与自然作了顽强的斗争,逐步改变了自然面貌,年年增产。今年更令人兴奋的是:全大队早稻大面积平衡增产,各生产队之间的产量相差不远,条件较差的生产队已经赶上来了。忠良村过去是这个大队的穷村,现在亩产量比超产最高的覃村,不过相差二、三十斤。
几年来大队党支部领导社员与自然作了顽强的斗争。他们首先抓住了水利工作,共修建了大小水库、陂坝、水塘、水渠共一百多处,使三千一百多亩受旱土地连年获得增产。在逐步克服干旱威胁的同时,对浅劣的土质也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覃村有一个出名的岭峡?,岭峡?两旁山峡冲刷下来的沙土,大量的掺在这十三亩多土地里。这些田土,干时是坚硬的泥团,渗水便变成极度胶粘的泥土,社员叫它“死泥”。1956年夏季,他们把切碎的麦秆拌石灰、牛粪放进田里,这年禾苗生长得比较好。1957年春施了大量的绿肥,秋收之后,又施用木薯地的半沙泥加沤熟的草皮,结果1958年全年产量比1955年改良土壤以前增加73%。
这个大队在几年来改土工作的基础上,今年特别注意科学施肥。社员根据历年来的经验,今年大部分田都在深耕前后下足基肥,平均每亩下泥肥一百八十四担左右,在耙田插秧时每亩又下二三十担粪水。对田底瘦薄缺乏有机质的田,除实行禾秆还田之外,每亩还加施一千斤左右的绿肥。为了保证大面积丰收,这个大队开展了瘦田赶肥田、远田赶村边田、山冲田赶大垌田、秧地赶本田的四赶运动。在施肥时做到好肥精肥多施在远田、瘦田、秧地田上,把肥料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耘田追肥时,做到先远后近,先瘦后肥,先三类后一类,使坏田瘦田的禾赶上好田近田,因而整个大队基本上没有三类禾,获得大面积平衡增产。
另外,大面积推广良种矮子粘,也是全面增产的一个原因。事实证明,矮子粘是矮生、耐肥、不易倒伏、粒密粒大粒重的良种,在同等土地同样管理的情况下,矮子粘要比其他品种每亩增产一百斤左右。
以上生产措施所以能够贯彻执行,关键又在于党的坚强领导。支部对增产的重大措施一经试验成功,就一定坚决贯彻到底。比如矮子粘良种,1955年开始试种,1956年有两个队试种,1957年每队都试种。经过试种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社员觉得这个良种不好脱粒,需肥多,又迟熟,不愿种了。支部并没有因此而动摇,于1958年重点培养覃村队多种。这一年覃村队和北西队进行竞赛,从禾苗生长一直到收割,都是北西队占先,直到早熟、中熟种都收完了,还是北西队领先。但到最后,覃村队收矮子粘,产量却一举超过了北西队,取得最后胜利。支部抓住这一典型,在社员中开展大辩论,从此树立了矮子粘的威信,今年全队三千多亩早稻基本上都是种的矮子粘。
支部领导生产不是空喊,而真正做到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特别是在任务紧张、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干部更挺身而出,领导社员前进。比如在消灭三类禾苗的时候,肥料缺乏了,社员松劲了,眼看时机就要错过,支部就在这一个关键时机决定干部带头搞消灭三类禾的试验田,全大队七个脱产干部都自报去充当消灭三类禾的垌长。经过干部带头和社员群众的奋战,三类禾几乎100%改变了面貌。


第3版()
专栏:

莲塘队认真推广,早稻收得快,晚稻种得好
新工具在“双抢”中发挥威力
胜利队推广少,使用更少,工作落在后边
本报长沙30日电 认真推广和使用新工具是提高工效、解决当前夏收战斗中劳力不足的重要途径。土地毗邻的湖南衡南县谭子桥公社莲塘和胜利两个大队的鲜明对比,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每个全劳力要负担十五亩农活的莲塘大队,由于工具改革抓得紧,做得好,“双抢”进度快,质量高。而每个全劳力负担九亩农活的胜利大队,由于没有很好地推广和使用新工具,
“双抢”进度比莲塘大队慢四分之一,质量也低。
莲塘大队和胜利大队当前主要农活是收割早稻、抢插晚稻和中稻的培育管理,工夫多,劳力都比较紧张。
莲塘大队党总支在早稻开镰收割以前,就细致地盘算了“双抢”这段时间的劳力账,发现劳力不够使用,便决定推广割禾器、打稻机和车子等几种主要工具,用来提高工效,譬如鸡笼街式快速收割器是一种比旧禾镰工效快二倍左右的新式工具。但当这种工具拿到群众中推广时,群众一面说工效高;同时也提出碰掉谷粒、又生倒穗、禾把子散乱不整齐、扮禾不方便等缺点,因此不愿使用。总支书记张雪堂和四个委员分头深入群众,一面帮助群众树立用新工具的信心,同时集中群众的意见,协助农具厂改进了收割器的装制。然后他们苦练了三天,果然熟能生巧,五至六秒钟就能割一手禾,不掉粒,不生倒穗,禾把子整齐,胜过禾镰割的。他们立即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三番五次的表演,组织群众现场参观。这时群众都点头称赞收割器又快又好。这时社员都争着学用收割器割禾,全大队有八十多人成了使用收割器能手,五十五部收割器被轮流争着使用。
胜利大队的领导上认为推广使用新工具解决不了大问题,搞好生产主要还是靠苦干。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全队虽搞了四十部收割器和四十五部车子,也没全用起来。他们在推广收割器时,一开头也碰到了像莲塘大队同样的问题。当时,大队党总支只号召大家使用收割器,大队有个别干部也到群众中去带头使用,但是群众说他割的禾还不如镰子割的好,这个队干部也就收起来不用了。大队领导上认为群众不愿意用就不能“勉强”,所以收割器大部分未用起来。
由于工具的推广和使用的程度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每个全劳力负担十五亩田农活的莲塘大队,在当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的进度上,比每个全劳力负担九亩田的胜利大队快四分之一。在晚稻肥料上,莲塘大队要比胜利大队每亩田多下三十担细肥。在中稻田间管理上,两个队都抗了一千多亩田的干旱,但在防止中稻倒伏和合理排灌上,胜利大队不及莲塘大队做的那么扎实细致。莲塘大队一千多亩中稻长得均匀粗壮,胜利大队还有少部分的三类苗。
胜利大队从莲塘大队的事实中看到了推广使用新工具的重大作用,现在大队党总支打算把收割器推广到八十部、打稻机二十部,并且整修好已坏了的七十多部单轮车,力争做到有一件使用一件,把生产搞得扎扎实实。 (周荣)


第3版()
专栏:编后

关键在于扎实细致
衡南县谭子桥公社的两个大队,在推广新工具中采取不同的做法,收到不同效果的消息,又一次证明推广使用新工具,是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办法。
莲塘大队的干部深入细致地做了工作,了解到群众不是不愿意用新工具,只是对新工具某些部件不好有意见。当干部和群众商量,共同改进以后,新工具在紧张的农事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作用。胜利大队的干部一听到群众有意见,不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便把新农具收了起来。
从这两个大队成功和失败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在广大农村进一步推广和使用新工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一件新工具的创造,开始总是具有适合本地耕作需要的特点,经过鉴定、大量推广的时候,还需要经过若干改进和提高,才能适应另外一些地区的条件和需要。如果不做扎实、细致的工作,不解决工具上若干不适应本地区条件的“小缺点”、“小问题”,就会成为大障碍。因此,依靠一个现场会议号召一下,就以为新工具可以推广开来的想法是不行的。只有像莲塘大队领导干部那样,对新工具的推广既有坚定的信心,相信这些新工具的优越性;在具体推广时,又不满足于一般号召,而是深入、细致、全面地了解群众意见,并依靠群众解决具体问题。用这样一种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来推广新工具,其效果自然会立竿见影。


第3版()
专栏:

全国春茧丰收
四川提出“力争秋茧超春茧”战斗口号
本报讯 全国大部分地区春茧丰收。桑蚕茧约比去年同期增产近一成;柞蚕茧比去年约增产六成左右。新疆、辽宁、甘肃、江西等省、自治区的桑蚕茧及河南省的桑蚕茧、柞蚕茧,都是一季产量超过去年全年的产量。老桑蚕区的江苏省今年春茧比去年增产二成多。
今年,各地党委都进一步加强了对蚕茧生产的领导。各地桑园管理也比往年好,一般桑田都施了冬肥和春肥,有些地区还在桑树根外追肥。凡是丰产地区,今春都抓紧了消毒防病、调节温湿度、良桑饱食、分批饲养等技术措施。
目前,各地正在大搞夏秋蚕生产,加强桑园的培育管理,大力增产桑叶,并准备了足够的蚕种。
本报讯 “力争秋茧超春茧”,这是最近在南充市召开的四川蚕桑生产座谈会上提出的战斗口号。
今年四川春蚕茧总产量比去年同季增长22%。有两个专区和广安等县春季总产茧量都超过去年总产量,实现了“一季顶一年”。
会议指出,实现秋茧超春茧的关键是:树立秋茧高产的思想;大力增产桑叶,使秋叶超春叶;安排好劳力,建立和健全蚕桑专业组织,开展高工效运动。目前不少地区正在进行秋蚕蚕前的准备工作。


第3版()
专栏:小常识

桑蚕
桑蚕丝是我国的特产。和世界各国比较,我国桑蚕丝的产量仅低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桑蚕分布在二十四个省(区)、市,近一千多个县。其中饲养较多,产量较大的是:浙江、江苏、四川、广东。解放以后新开辟的桑蚕区有: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江西、福建等省。
春、夏、秋蚕
春、夏、秋蚕是以饲养季节来区分的。春季养的叫春蚕,夏季养的叫夏蚕,7月以后养的叫秋蚕。
不一般的计量单位
桑蚕是以蚕种来计算饲养数量的,蚕种的单位是“张”(也有以盒盛装的)。各地桑蚕种的规格不同,一般每张约重十到十二公分,能孵化蚁蚕一万六千到一万八千个。养一张蚕种的蚕,一般可得茧五十斤左右,高的一百多斤。
蚕、桑的综合利用
桑养蚕,蚕产丝,这仅是桑和蚕的一项主要用途。如果用综合利用的办法,蚕粪可以制活性炭,蚕蛹可以提炼代替润滑油的蛹油和贵重西药酪氨酸,茧衣可以制人造羊毛、丝胶和丝氨酸。
桑的用处也很多。刈下的桑枝上的桑皮能制出洁白柔软的人造棉;利用桑皮制的纸浆,比其它原料制的纸浆好;桑果可以酿桑果露酒、六十度白酒和酒精;桑杆还可以代替毛竹或藤编制各种用具。据浙江德清的经验,由于综合利用,一亩亩产千斤叶、养蚕产百斤茧的桑地的总产值,可比产茧价值增加十倍。


第3版()
专栏:短评

夏秋蚕茧增产大有可为
今年我国的春季蚕茧生产获得了丰收,桑蚕茧产量比去年同期增产近一成。目前各地正在进行夏蚕茧的收购和秋蚕饲养的准备工作。根据各地的初步安排,夏秋蚕茧产量计划指标约同春季相等,比去年同期的实际产量增加80%左右。我国夏秋蚕茧的产量历年为春茧的30%上下,在1958年大跃进的形势下增到60%。今年发展夏秋蚕茧生产的计划,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各地根据这个计划,已经准备了足够的蚕种,桑树的生长情况也比往年好,经过努力,完成这个计划是有可能的。
争取夏秋季蚕茧丰收,首先应该抓住以施肥除虫为中心的桑田管理工作,大力增产桑叶。桑叶是发展养蚕业的物质基础,只有在提高桑叶产量的基础上,才能多养蚕,养好蚕,多收茧,收好茧。各地应该把已经播下的桑苗管理好,及时间苗、除虫、追肥,达到育好苗,育壮苗的要求;同时要管理好去年和今年新栽桑树及原有的老桑园。
其次要抓紧时机,及早把生产指标落实到包产单位,安排好培桑养蚕所需要的劳动力,并认真推行包工包产、超产奖励制度,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经验证明,凡是包工包产、按劳分配执行得好的地方,产量都显著提高。江苏省无锡县由于今春全面执行“三包一奖、超产奖励”的办法,全县平均单产达到六十四斤,总产量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5.5%。秋季养蚕也应及早把包工包产贯彻下去,以便把群众的积极性更充分地调动起来。浙江省包工包产的办法是以桑园面积包蚕茧总产量,并根据桑树多年生的特性采取一次包三年至五年。群众很满意这种办法,对桑园的管理收到了良好效果。
大力防治病虫灾害,也是保证夏秋蚕茧更大丰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去年夏秋蚕茧比春季增产60%,是建国十年来空前的大丰收,取得丰收的主要原因是,加强病害防治工作。今年春蚕后期虽然也普遍发生了蚕病,但由于各地抓的紧、治的早,对产量影响不大。因此,彻底防治蚕病是保证秋蚕茧丰收的重要关键。扑灭蚕病,应当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就必须彻底做好蚕具蚕室的消毒,搞好环境卫生,使蚕儿吃得饱,住得好,这是杜绝病菌传染的首要措施。有些地区开展了“养一次蚕,消一次毒”和“无病社、无病队、无病共育室”运动,对预防蚕病很有作用。饲养期间发生了蚕病,应积极组织力量抢救。对于某些主要的蚕病如僵病、脓病、软病等,已经有行之有效的防僵粉、西力生及青霉素、大蒜汁等药剂,各地可以广泛应用。只要开展群众性的防治病虫害工作,是可以避免和减轻蚕病为害的。


第3版()
专栏:

养蚕之乡
你到过太湖吗?在太湖之滨的无锡县太湖人民公社是个老蚕区。全社八千二百多亩桑园(占总耕地面积的32.52%)大部分是老桑园;有的桑园自栽培以来,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在人民公社化以后的第一个春天,他们在蚕桑生产上创造了奇迹。桑叶平均亩产六百七十斤;五千一百多张蚕种,平均单产七十斤,超过“百斤”的有四十五张种。全社春茧收入四十六万多元,占夏熟总收入的61.53%,平均每户可得到四十二元。
抓蚕先抓桑
桑田到底怎么抓法?记者特地到溪南大队察看了一块亩产一千一百四十斤的二十二亩大的老桑田。这块桑田已经栽培了二十七八年,主干有两碗粗,支干像臂膀那样高高举起;顶端像狮子头,又像握得紧紧的拳头,老蚕农袁福祥叫它“桑拳”。
一般说,三十年左右的桑树,应该是一年一年地减产了;但是袁福祥却说:“我们能叫它‘返老还童’。”这就要打破管理上的陈规。他说,肥料是桑树的粮食,要保证肥料下得足,队里规定每担人粪只准浇六、七棵桑树;施肥的方法,是先挖塘,后浇粪,等粪汁渗透到树根再盖土。下肥以后跟着就要除草。治虫,不能用药治
(桑上有药,蚕儿就中毒),主要靠两只手。今春的桑尺蠖、桑蛀虫多得很,怎么办?只有集中兵力围歼,从虫嘴里夺下桑叶。
破旧立新
河埒大队东丁生产队的社员高玉美,今年四十二岁,十六七岁就开始养蚕了。她凭多年的经验,用老法子养蚕确实有一套办法。就谈除沙吧,将一张?子里的蚕换到另一张?子里去,她的动作总比别人快,手脚轻得不会碰伤任何一条蚕。但她有保守思想:“单产最高也只能五十斤”。
单产能不能再提高?高玉美过去想也不敢想。今春春种发下来,队里要她参加饲养六张先行种,要求单产达到一百二十斤。起初她以为领导上和她开玩笑,后来她一再地还价钱,结果嘴上答应的是一百斤,心里连七十斤、八十斤也没把握。公社提倡的一套新技术,她没有公开地反对过,但总是怀疑:什么“干湿计”啦,什么青霉素添食、蒜头治病啦,什么天龙、地龙加温,……这些东西不会送蚕的命吗?但是,事实解开了她的疑团,照新技术饲养的结果,蚕儿越长越壮。茧子下簇,上秤一称,平均单产一百一十九斤十五两!玉美的老迷信破除了。
一个共育室
这是东丁生产队的社员自动让出来的一间砖墙盖瓦的房子,防蝇网封闭了门窗。四个蚕台占用了三个屋角,层层放上了蚕?。蚕台的脚,都围堆上石灰。屋梁上悬挂着一面宽二尺许、长三尺多的竹编纸糊的拉风扇,当墙上挂着的那个“红柱子”(温度计)上升到使蚕儿不舒服的时候,它就被拉得呼拉呼拉地响。在一张小桌上,放着瓶装的青霉素、大蒜汁和“西力生”配的防僵粉,两架压缩式的防疫喷雾筒也放在一边,这就是为蚕儿治病的小医院。
在整个蚕室内,更引人注意的,是用“草帘”伏盖育蚕。草帘成本低,而且通风透气;帘上洒些水,?内保湿的时间比较长。养蚕不加盖,新鲜的桑叶不到两小时就会干枯,每片桑叶只被利用了20%(干叶蚕儿不吃),一天要喂十多次桑。用草帘加盖以后,四、五个钟点桑叶仍是新鲜的,每片桑叶的利用率提高到80%,每天喂叶的次数减少到三、四次。这个共育室的组长荣琴秀说:“工效提高了,桑叶节省了,现在我们四个人育十四张蚕还不感到吃力。”
这个生产队春蚕养了四十七张,平均单产九十斤半,在全大队是手屈一指的,但是他们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共育室的几个妇女精神抖擞地说:“我们要使夏秋蚕超春蚕” 新华日报记者 何寿江(附图片)


第3版()
专栏:

夏茧图 潘英乔


第3版()
专栏:

稻谷丰收 处处入画
张善平 彭庆祥
抢收早稻
送公粮
多打几遍 颗粒还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