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我们的支部书记”王林
一个村(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就是一个村的社会主义标兵。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全村的精神状态和物质生活。安国县伍仁桥人民公社中送村的党支书邢振纲在这一方面给我的印象,再鲜明不过了。
中送村过去是个有名的穷村子,一百一十七户,有土地八百零九亩。土地改革以前,70%的土地操纵在几家地主富农的手里。长年有七十多户依靠外出打短工、当长工、讨饭和租种地主家的土地维持生活。土地改革和高级合作化以后,群众生活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当时的党支部被富农分子操纵着,对于勤俭办社、由穷村变富村毫无信心,只是向国家伸手要贷款,要救济粮,因此一直到1957年,平均每年都要由国家供给食粮七万斤。邢振纲虽然从1939年一开辟工作就当村农会主任,也坚持过最残酷的抗日斗争,却一直被富农出身的党员所排挤。1957年夏,他担任了党支书,彻底肃清了富农分子对党团员、对全村群众的腐蚀,接着,在1958年响应了党中央大跃进的英明号召,实行打机井、机械灌溉、平整土地、园田化等等措施,才使得这个村很快就由穷变富。丰收的第一年(1958年)就向国家缴公粮、卖余粮十二万七千斤。今年麦收后又要卖给国家十五万斤小麦。这个变化何等惊人!因此这里村的人,不论是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婆,或是十来岁的小学生,一提邢振纲都亲切地称呼他:“我们的支部书记”。
我第一次往中送村去,没进村就看见邢振纲同志正拿着喷雾器在教两个小姑娘给棉花幼苗打药治蚜虫。他见我朝他一直走去,把喷雾器交给小姑娘,也朝我走来。他有五十多岁,个头虽然不高,可是非常健壮。宽大的脑门,精明的两只眼睛,腮帮子塌着,显得胡子楂很突出,精力充沛,满脸凝聚着自信和坚定的神情。
我把介绍信交给他看了以后,他要我进村坐一坐。我愿意跟着他在地里转。于是我们就在园田化了的麦田中间转游起来。遇见了问题,他就随地处理。有了空隙,他就向我介绍情况。全村有八顷多地,去年秋天种了七顷多麦子,到处都是金光闪闪的麦田。麦田中间有一块种着多穗高粱的园田地,一个个长方形苗畦像碧绿的花格布,他却说大跃进以前这是片高低不平的坟岗地。又有一块地的小麦长的又高又平,麦穗大的像蒜辫子,他说原来这是一块漏地,“三定”的时候每亩定产六十斤,本主都不肯接受;去年深翻地,把下边的一层流沙翻了上来,不再漏水了,又施足了粪,今年至少可以收打五百斤。每一块土地,他都知道它的详细历史。
这村的小麦合理密植是经过老农顾问会讨论过的。根株壮,没有倒伏。穗子大,籽粒灌的饱满。我们在垅沟边上找了几个比较大的穗子数了数,有的八十多粒,有的六十多粒。邢振纲富有民主作风,重要的事情,除了通过党团员而外,还不断以过去的贫雇农为基础召开群众会议。生产上的事也总爱找老农们研究。他相信别处的先进科学总结。他也相信本地老农民的多年切身体会。他带动得有丰富经验的老农们对外地的科学经验抱着学习态度。老农们发现了问题也立刻提出来请他考虑。
没有进村,我就感到这个村子的养猪副业一定发达。因为在麦田地头上,堆积的圈肥像一道一道的丘陵。进了村,果然看到家家有圈有猪、有的大猪肥的滚圆,已经有二百多斤了。有的母猪倒在猪圈晒台上正让猪崽们吃奶。这个村平均每户一头半猪,喂猪的山药叶子可以吃到年底。邢振纲同志又领着我参观了五位八旬老头拾的粪和喂养的猪。生产队并没有分配他们生产任务,那是他们自动干的活。因为他们都是贫雇农出身,年老了过着幸福的生活,觉得为社会主义新中国贡献一点力量是无上的快乐。有三个儿子都在解放军里当军官的邢老霞,总是天明一筐粪,还成天拔野菜喂猪。八十四岁的老汉平老慈因为又年老又驼背,拾粪喂猪干不了啦,就成天拿着根竿子在村边地头上哄鸡。叫鸡糟塌一粒公社的粮食,他都心疼。
大跃进以来,有的同志很喜欢用购买自行车和收音机的数目字,来说明农村大跃进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是中送村却没有一台收音机。而且我发现他们村的支部委员往三十五里地以外的安国县城去开征收会议时,也是走着去的。我问他为什么不骑自行车。支部书记回答说:“我们到哪里去开会也是走着去,走着回来。”我吃惊地说:“往公社去开会,走着还可以。到县城里去开会,来回老走着怎么行?”站在一边的一个支部委员笑一笑说:“那有什么,支书春天带着大儿子上保定去治病,还是走着去、走着回来的呢!”我不能不更吃惊了,保定离中送村有一百五十里地,附近又有公共汽车站,票价才二元多;再说既是孩子有病,那更需要坐车去!于是我禁不住说:
“孩子既然有病,还心痛那一两块钱的车钱干甚么?”邢振纲同志笑笑回答我说:“累不病。天不明,我们爷儿俩就走出了四十里,不等天黑就赶到了。这百八十里算了什么。我小的时候,跟我爹给人家赶脚,好几百斤还天明四十里呢,更不用说这会儿空着手啦!抗日的时候打游击,一晚上还不是走百八十里地;俺村的立库那时参军才十四岁,比俺孩子还小一岁呢!”从邢振纲同志现今的生活条件和担任的工作来看,我并不完全同意他那般刻苦的做法。可是我觉得他那种作风的精神价值,却是不能用物质上的节约来衡量的。因此在他的影响下,中送村全体社员养成一种苦干实干的风气。他们这个“穷村”,去年一年就凿了五眼机井、置备三台锅驼机,要是不刻苦,怎么能有这么大的生产建设!可是他们1958年全年的办公开支才十三元。干部们到县城、到公社开会没有开支过一分一文。1958年秋有不少的村子“丰产不丰收”。中送村把青壮年劳力送上钢铁和水利战线以后,利用老年和妇女劳力不仅把本村的粮草收净打净,而且组织老头老婆到邻村地里拾了三万八千多斤的碎山药片、毛柴三十五万斤,饲料三万四千斤。什么是豪迈的英雄气概呢?我认为这就是!
中送村的干部对自己这般刻苦,对军烈属却特别关心。我第二次去这个村时,遇见西北马村一个人来领烈属粮。烈士是清风店战役中的指导员,老母一人住在西北马村的女儿家。来领烈属粮的人是烈士的姐夫。吃午饭的时候,他自动地向我说:“这个村的干部真好,我每月来领粮,都见他们自己的食堂吃的很节约,可是给的烈属粮,都是好粮食。”于是我就详细问了起来。他说:“每月保证给五斤白面、五斤杂面、十斤玉米面、十斤小米。没有比这个标准更次过。春节给送去了五斤猪肉,每月还有零花钱。”这一天,我亲眼看见了这个人背走了十斤白面,二十斤玉米面。这不仅仅是个物质照顾问题,这里面包含着深厚的阶级感情。我相信也正是这种感情,使“我们的支部书记”胜利地领导了中送村的大跃进。


第8版()
专栏:

基本训练
马铁丁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基本训练。
学书法要临帖;学绘画要素描;学做戏要练功,练功又首先从拿顶、虎跳、剪子、小翻四样简单的动作开始;学声学要每天吊嗓子;学写文章基于联句,造句;要把一个省的、一个县的工作领导得好,要看你能不能当好班长、组长?……
只有在基本训练上工夫下得深,要求严格、一丝不苟,那么,你才有可能得心应手、熟能生巧,变幻无穷。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等等的演技是优美绝伦的,他们中又哪一个没有在基本动作上下过苦工夫!?党和国家的许多高级领导干部,其领导才能达到了纯熟、艺术、驾驭自如的程度,他们中又哪一个没有在基层工作中受过严格的锻炼!?
基本训练,比较地说来,总是单调乏味的,机械枯燥的,缺乏变化的。青年朋友中往往不少人不容易熬过这一关,还没有学会走,就想跑;还没有学会联句,造句,就想写大部头小说;还没有学会吊嗓子就打花腔。……醉心于表面的花花草草,其实不过是油滑。如果不愿意继续油滑下来,势必致于要从头来起,而且要花双倍工夫,去掉油滑是一层工夫,从头来起又是一层工夫。欲速则不达,抄近而实远。
你还记得《水浒》中“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那一回吗?
史进在练武使棒,王进批评他说:“这棒也使得好了,只是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为什么呢?因为“学的都是花棒,只好看,上阵无用。”从而王进对史进从头点拨,指教他十八般武艺。
可见,花草、油滑不过表面好看,那是经不住推敲、上不了战阵的。
苏东坡在《仁者如射说》一文中,有一段话说得真好:“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支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全,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而十中矣!四支百体,一不中节,差于此者,在毫厘之内,而失于彼者,在寻丈之外矣!”
你愿意你的书法、你的绘画、你的演艺……都能得心应手、灵巧熟练变幻无穷吗?你愿意你的工作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百发百中吗?那么,你应该首先在“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支百体,皆有法焉”上下一番苦工夫,基本训练,是做好一切事业的出发点,要求严格、切实、准确,是不能等闲视之的。


第8版()
专栏:

百菜园
菡子
这次到乡下去,我满想看到一个令人羡慕的丰富的菜园。在金寨的响山寺附近,我果真找到了它。它是属于老红军战士李开文同志的,六十五岁老人勤劳的手,建设了这个百菜园。
看吧,满园绿色都不相同,一层层形状各异的叶子,排成自己的队伍,不知按什么学问分了类。这边是各式的瓜,那边是不同的菜,另一边又是大小不一的豆荚,间或有杂在一起一棵两棵的花生、黄豆,这倒可以看出老人出自童心的安排。玉蜀黍最高,佩刀式的长叶咻咻作响,苞米棒子已经长出红须了,难道它是指挥员么?移栽的苋菜最矮,可它的小茎也是挺挺的,渴了摘根黄瓜吃吧,既嫩且脆;刚摘下送我们上路的黄瓜,还带着早晨的露水。要葱有葱,要蒜有蒜,鲜嫩的青大椒,很快也可以摘了。还有长在水边的金针菜,有从山上挖来的野百合,它们挺秀的模样儿,胜过花店里的盆景。南瓜叶藤漫坡,番茄、长豆上架,牵丝攀藤的,一番茂盛景象。百菜园也是百花园,我不必描写人们熟知的瓜菜的花色,无非是茄紫瓜黄,可是开在一起倒也楚楚可观。冬瓜的一片白花,远远看去,像出水的小荷花似的,甜菜种伸着玉鞭,莴苣种结成绣球,金针菜苗条,头顶着花骨都儿,很像夜来香,百合不久将开白喇叭花儿。……
不临街也非平地,这一亩多地的菜园去年下半年才从一个二十度的山坡上开辟出来,现在却畦畦平整,眉目清新。“我不住城不住街,给我一块四周有荒地的地方,我的手脚也好有个用处。”这是主人的抱负。那怕要上上下下到半里路以外去担水浇菜,他也不在乎那些。他种菜的经验是:不误时,不长草,不缺肥,不脱水。“地是长菜的,不是长草的。”他笑着说。和我们说着话他就去锄草,“哼哼”一下又一下,就像草是他的仇敌似的。他一个人种,打有收成,就供家里六个人吃,附近的粮站工作人员也吃他种的菜,要给他钱,他就火了:“我们都是同志,拿你一个钱我心里不安。”他好客,客人也多。来的客人都可以吃到他几样新鲜小菜。
这个赤着脚腰里围着麻袋的老军人,不仅服侍一个菜园,今年他把附近山上山下的空地都挖了出来,种了一山岗的芝麻,一垇子的山芋,……看来油粮都可自给有余。人们常听他说:“你要什么别跟政府、上级去讨,跟土地爷去争嘛!”这是他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朴素的信念,他的百菜园就是他的思想开放出来的花朵。(附图片)
苗地插图


第8版()
专栏:

构思巧妙的舞剧“忆当年”
叶林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文艺会演中武汉部队文工团演出的舞剧“忆当年”,只是一出十五分钟左右的短小的舞剧,可是,我觉得它却很有斤两。说实话,近来看过好些新创作的舞剧和舞蹈,印象深的不多,有些看过后也就淡忘了,但是,这个短小的舞剧却令人长久不能忘怀。
舞剧“忆当年”的情节是在红军博物馆的一幅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巨画面前展开的,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的场面显示出一种和平幸福生活的气氛。这时,一位曾经经历过长征和大渡河战役的将军和他的家属出现了,这位将军站在巨画的面前陷入了沉思,回忆起战斗的当年。顿时,巨画活了,这是将军的遐想,舞台的形象也帮助观众随着将军的回忆飞翔,温习了当年艰苦的战斗,再一次地从这十八个赤胆忠心的无产阶级伟大战士的形象中体会出党的力量和革命殊勋。舞剧的最后,当将军从回忆中转过来的时候,他在巨画的面前继续为参观者们述说着当年的故事……。
这是一出非常简炼、手法新颖、富于诗的情调、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好舞剧。编导者的构思是非常大胆和聪颖的。从主题思想上看,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动人故事早已为我们所熟悉,但是,当时的革命斗争只有和今天的幸福生活相对照的时候,才更能启发人们深思,激发出更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这个主题被表达得很好,是通过一种巧妙的艺术结构,用它生动的艺术形象来体现的。编导者把事隔二十多年的两个不同的革命历史阶段的事件只勾画几笔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这里面只不过是一幅画、一位曾经是画中人的将军、再加上一些参观红军博物馆的群众而已,我们用不着在舞剧中看出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全部经历,也用不着在舞剧中如何着重地介绍今天的新社会和出场的参观者,甚至也不必着重去介绍这位将军,只不过是通过作为参观者的这位将军的片刻的回忆,就把主题思想刻划得非常鲜明。这种严谨的结构和简练的手法是值得学习的。在这个舞剧中,编导者并没有把话说尽,他还留有余地让观众去思索。舞剧本身是演完了,但舞剧的艺术形象和所展示的带有本质性的主题却继续在观众的思维中活动,引人深思。
编导者的大胆构思,还表现在那幅强渡大渡河的巨画上,这幅精心设计的,由十八位演员高度艺术化的造型所构成的巨画,是十分成功的,它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舞台上乍看起来,活像是一幅杰出的油画,无论从人物性格、表情的深度、色调、画面构图等方面都非常好。但因为它是由真的人构成的,有着活的思想感情和舞台灯光下的那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在舞台上产生了一种很动人的艺术气氛。舞剧的核心部分就是靠着这幅巨画和画中英雄在后来的活动中展开的。这种手法看来除了在一些神话题材的戏剧以外,只有在舞蹈中才能够充分发挥。编导者在这方面的思考决不是偶然的,他充分认识到什么样的素材适合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注意到舞蹈艺术方法的特点和选择题材的关系,并且,还在舞剧中一再地运用。如,在舞剧的结尾,我们竟看到了两个重叠起来的静止的画面,这就是在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巨画面前,又出现了一个将军继续为参观者们述说着当年战斗故事的画面。这个舞剧就是在这两个重叠的画面中闭幕的。这两个画面给人造成了一种非常突出的印象,尽管它们都是静的,但里面却蕴藏着无限的动。
也许有人会说,这里面的哑剧成分多了些,舞剧的前部和后部都没有舞蹈。但是,我看是无伤大雅,舞剧本来就是一种用舞蹈和哑剧(表情、造型姿势)的手段来表演的音乐戏剧作品。这个舞剧的哑剧成分虽多,但编导者却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处理哑剧,这就是以巨画的造型来作为背景。巨画的造型包含着激烈的动,在这样的造型面前,即使其它演员不舞蹈,也不会觉得这是没有舞蹈的哑剧。
总之,这个舞剧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的,这里面有好些新的尝试,每一种尝试都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上的钻研,尽管这个尝试也可能存在缺点,整个舞剧也还有不足之处,但这种钻研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第8版()
专栏:诗画配

为啥火气大?
希腊军事法庭庭长画像赞
流冰诗 英韬画是谁惹了他?火气那么大:脸红脖子粗,额角青筋炸,两眼布血丝,声嘶喉又哑,拍案响似雷,喷沫雨般下。活像羊羔疯,又像气蛤蟆,一跳双脚蹬,肚子鼓得大。何不小些劲,不怕肚皮炸?(根本不会炸,身下螺丝架;有人按一按,它就跳三下。)到底为了啥?问案出了岔,庭长变被告,自把嘴巴打。阴谋件件露,证词字字假。张口又结舌,乘势脸变卦。借着恼羞怒,再把阴谋耍:“所有被告人,不许再说话。”活像小流氓,手段处处耍;不醉像装醉,乘机把人打。弄巧反成拙,天下扬笑骂!丢脸事还小,买卖成虚话。主子要生气,奴才怎不怕!


第8版()
专栏:

必登大雅之堂
毕克官
最近看到了人民美术出版社精装出版的“杨柳青年画资料集”。这个集子的八十余幅清朝时期的作品(另附明朝的六幅,非杨柳青所作),可以说是杨柳青年画最精彩,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通过这九十几幅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民间年画的题材范围是多么广泛。这里有描写社会生活的渔樵耕牧(如“庄家忙”)、家庭乐趣(如“嬉叫哥哥”)、仕女娃娃(如“春游仕女图”);有描写当时社会现象的时事画(如“唐山真迹图”);有描写历代英雄豪贤的戏文、故事(如“昭君出塞”“四艺雅聚”);也有描写山川景色、花草鸟兽一类的画(如“唐山真迹图”“镇宅神虎”)。题材十分广泛,又由于作者多是劳动人民,因而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民间年画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充满了从正面鼓舞人们热爱生活的力量。
这些作品都有着高度的艺术表现技巧。例如主题突出、手法简练、形象生动,造型严谨、刀法讲究、构图富有装饰趣味等等。至于那种最善于利用具体形象的寓意式的表现方法更是人所共知的了。在色彩的运用上,则是强烈鲜艳、富丽堂皇、变化多端;但又不失于调和统一。这真是一本了不起的色彩学。而这些,都是作者在深刻了解群众的欣赏爱好和经过世世辈辈的丰富加工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很多作品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整统一的境地。
民间木版年画,是我国丰富的民间艺术中的一种,所以整理、出版和研究木版年画,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
但是,在兴奋之余,却又使我想到在过去的统治阶级的心目中,这样的艺术品和这样的艺术家,竟然毫无地位!被认为是“俗画”“匠画”“画匠!”,被认为不是绘画的“正宗”。在这种错误的观点支配之下,当然就更难在艺术史著作里找到半点民间年画的影子了!
在党的文艺政策正确领导下,民间年画在解放后逐渐地被重视起来。例如指派专人到主要产地去研究、整理、学习、改进以及通过展览会和出版画册,向群众广泛地介绍。但近几年出版的美术史著作和某些院校的美术史讲义上,这一鲜美的民间艺术花朵可说仍被拒之门外。如果说有,那也只是占了可怜的一个小犄角儿。我们的许多博物馆在整理、陈列古典绘画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是民间年画等却至今仍被摒弃在门外。
要繁荣社会主义的美术创作,必须向传统学习。民间木版年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做到这点,首先得清除那种“俗画”“画匠”“非正宗”的陈旧观点!
我们相信,一切民间艺术,都必须登上大雅之堂!民间年画也毫不例外。


第8版()
专栏:

“我们的支部书记”王林
一个村(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就是一个村的社会主义标兵。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全村的精神状态和物质生活。安国县伍仁桥人民公社中送村的党支书邢振纲在这一方面给我的印象,再鲜明不过了。
中送村过去是个有名的穷村子,一百一十七户,有土地八百零九亩。土地改革以前,70%的土地操纵在几家地主富农的手里。长年有七十多户依靠外出打短工、当长工、讨饭和租种地主家的土地维持生活。土地改革和高级合作化以后,群众生活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当时的党支部被富农分子操纵着,对于勤俭办社、由穷村变富村毫无信心,只是向国家伸手要贷款,要救济粮,因此一直到1957年,平均每年都要由国家供给食粮七万斤。邢振纲虽然从1939年一开辟工作就当村农会主任,也坚持过最残酷的抗日斗争,却一直被富农出身的党员所排挤。1957年夏,他担任了党支书,彻底肃清了富农分子对党团员、对全村群众的腐蚀,接着,在1958年响应了党中央大跃进的英明号召,实行打机井、机械灌溉、平整土地、园田化等等措施,才使得这个村很快就由穷变富。丰收的第一年(1958年)就向国家缴公粮、卖余粮十二万七千斤。今年麦收后又要卖给国家十五万斤小麦。这个变化何等惊人!因此这里村的人,不论是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婆,或是十来岁的小学生,一提邢振纲都亲切地称呼他:“我们的支部书记”。
我第一次往中送村去,没进村就看见邢振纲同志正拿着喷雾器在教两个小姑娘给棉花幼苗打药治蚜虫。他见我朝他一直走去,把喷雾器交给小姑娘,也朝我走来。他有五十多岁,个头虽然不高,可是非常健壮。宽大的脑门,精明的两只眼睛,腮帮子塌着,显得胡子楂很突出,精力充沛,满脸凝聚着自信和坚定的神情。
我把介绍信交给他看了以后,他要我进村坐一坐。我愿意跟着他在地里转。于是我们就在园田化了的麦田中间转游起来。遇见了问题,他就随地处理。有了空隙,他就向我介绍情况。全村有八顷多地,去年秋天种了七顷多麦子,到处都是金光闪闪的麦田。麦田中间有一块种着多穗高粱的园田地,一个个长方形苗畦像碧绿的花格布,他却说大跃进以前这是片高低不平的坟岗地。又有一块地的小麦长的又高又平,麦穗大的像蒜辫子,他说原来这是一块漏地,“三定”的时候每亩定产六十斤,本主都不肯接受;去年深翻地,把下边的一层流沙翻了上来,不再漏水了,又施足了粪,今年至少可以收打五百斤。每一块土地,他都知道它的详细历史。
这村的小麦合理密植是经过老农顾问会讨论过的。根株壮,没有倒伏。穗子大,籽粒灌的饱满。我们在垅沟边上找了几个比较大的穗子数了数,有的八十多粒,有的六十多粒。邢振纲富有民主作风,重要的事情,除了通过党团员而外,还不断以过去的贫雇农为基础召开群众会议。生产上的事也总爱找老农们研究。他相信别处的先进科学总结。他也相信本地老农民的多年切身体会。他带动得有丰富经验的老农们对外地的科学经验抱着学习态度。老农们发现了问题也立刻提出来请他考虑。
没有进村,我就感到这个村子的养猪副业一定发达。因为在麦田地头上,堆积的圈肥像一道一道的丘陵。进了村,果然看到家家有圈有猪、有的大猪肥的滚圆,已经有二百多斤了。有的母猪倒在猪圈晒台上正让猪崽们吃奶。这个村平均每户一头半猪,喂猪的山药叶子可以吃到年底。邢振纲同志又领着我参观了五位八旬老头拾的粪和喂养的猪。生产队并没有分配他们生产任务,那是他们自动干的活。因为他们都是贫雇农出身,年老了过着幸福的生活,觉得为社会主义新中国贡献一点力量是无上的快乐。有三个儿子都在解放军里当军官的邢老霞,总是天明一筐粪,还成天拔野菜喂猪。八十四岁的老汉平老慈因为又年老又驼背,拾粪喂猪干不了啦,就成天拿着根竿子在村边地头上哄鸡。叫鸡糟塌一粒公社的粮食,他都心疼。
大跃进以来,有的同志很喜欢用购买自行车和收音机的数目字,来说明农村大跃进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是中送村却没有一台收音机。而且我发现他们村的支部委员往三十五里地以外的安国县城去开征收会议时,也是走着去的。我问他为什么不骑自行车。支部书记回答说:“我们到哪里去开会也是走着去,走着回来。”我吃惊地说:“往公社去开会,走着还可以。到县城里去开会,来回老走着怎么行?”站在一边的一个支部委员笑一笑说:“那有什么,支书春天带着大儿子上保定去治病,还是走着去、走着回来的呢!”我不能不更吃惊了,保定离中送村有一百五十里地,附近又有公共汽车站,票价才二元多;再说既是孩子有病,那更需要坐车去!于是我禁不住说:
“孩子既然有病,还心痛那一两块钱的车钱干甚么?”邢振纲同志笑笑回答我说:“累不病。天不明,我们爷儿俩就走出了四十里,不等天黑就赶到了。这百八十里算了什么。我小的时候,跟我爹给人家赶脚,好几百斤还天明四十里呢,更不用说这会儿空着手啦!抗日的时候打游击,一晚上还不是走百八十里地;俺村的立库那时参军才十四岁,比俺孩子还小一岁呢!”从邢振纲同志现今的生活条件和担任的工作来看,我并不完全同意他那般刻苦的做法。可是我觉得他那种作风的精神价值,却是不能用物质上的节约来衡量的。因此在他的影响下,中送村全体社员养成一种苦干实干的风气。他们这个“穷村”,去年一年就凿了五眼机井、置备三台锅驼机,要是不刻苦,怎么能有这么大的生产建设!可是他们1958年全年的办公开支才十三元。干部们到县城、到公社开会没有开支过一分一文。1958年秋有不少的村子“丰产不丰收”。中送村把青壮年劳力送上钢铁和水利战线以后,利用老年和妇女劳力不仅把本村的粮草收净打净,而且组织老头老婆到邻村地里拾了三万八千多斤的碎山药片、毛柴三十五万斤,饲料三万四千斤。什么是豪迈的英雄气概呢?我认为这就是!
中送村的干部对自己这般刻苦,对军烈属却特别关心。我第二次去这个村时,遇见西北马村一个人来领烈属粮。烈士是清风店战役中的指导员,老母一人住在西北马村的女儿家。来领烈属粮的人是烈士的姐夫。吃午饭的时候,他自动地向我说:“这个村的干部真好,我每月来领粮,都见他们自己的食堂吃的很节约,可是给的烈属粮,都是好粮食。”于是我就详细问了起来。他说:“每月保证给五斤白面、五斤杂面、十斤玉米面、十斤小米。没有比这个标准更次过。春节给送去了五斤猪肉,每月还有零花钱。”这一天,我亲眼看见了这个人背走了十斤白面,二十斤玉米面。这不仅仅是个物质照顾问题,这里面包含着深厚的阶级感情。我相信也正是这种感情,使“我们的支部书记”胜利地领导了中送村的大跃进。


第8版()
专栏:

基本训练
马铁丁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基本训练。
学书法要临帖;学绘画要素描;学做戏要练功,练功又首先从拿顶、虎跳、剪子、小翻四样简单的动作开始;学声学要每天吊嗓子;学写文章基于联句,造句;要把一个省的、一个县的工作领导得好,要看你能不能当好班长、组长?……
只有在基本训练上工夫下得深,要求严格、一丝不苟,那么,你才有可能得心应手、熟能生巧,变幻无穷。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等等的演技是优美绝伦的,他们中又哪一个没有在基本动作上下过苦工夫!?党和国家的许多高级领导干部,其领导才能达到了纯熟、艺术、驾驭自如的程度,他们中又哪一个没有在基层工作中受过严格的锻炼!?
基本训练,比较地说来,总是单调乏味的,机械枯燥的,缺乏变化的。青年朋友中往往不少人不容易熬过这一关,还没有学会走,就想跑;还没有学会联句,造句,就想写大部头小说;还没有学会吊嗓子就打花腔。……醉心于表面的花花草草,其实不过是油滑。如果不愿意继续油滑下来,势必致于要从头来起,而且要花双倍工夫,去掉油滑是一层工夫,从头来起又是一层工夫。欲速则不达,抄近而实远。
你还记得《水浒》中“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那一回吗?
史进在练武使棒,王进批评他说:“这棒也使得好了,只是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为什么呢?因为“学的都是花棒,只好看,上阵无用。”从而王进对史进从头点拨,指教他十八般武艺。
可见,花草、油滑不过表面好看,那是经不住推敲、上不了战阵的。
苏东坡在《仁者如射说》一文中,有一段话说得真好:“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支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全,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而十中矣!四支百体,一不中节,差于此者,在毫厘之内,而失于彼者,在寻丈之外矣!”
你愿意你的书法、你的绘画、你的演艺……都能得心应手、灵巧熟练变幻无穷吗?你愿意你的工作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百发百中吗?那么,你应该首先在“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支百体,皆有法焉”上下一番苦工夫,基本训练,是做好一切事业的出发点,要求严格、切实、准确,是不能等闲视之的。


第8版()
专栏:

百菜园
菡子
这次到乡下去,我满想看到一个令人羡慕的丰富的菜园。在金寨的响山寺附近,我果真找到了它。它是属于老红军战士李开文同志的,六十五岁老人勤劳的手,建设了这个百菜园。
看吧,满园绿色都不相同,一层层形状各异的叶子,排成自己的队伍,不知按什么学问分了类。这边是各式的瓜,那边是不同的菜,另一边又是大小不一的豆荚,间或有杂在一起一棵两棵的花生、黄豆,这倒可以看出老人出自童心的安排。玉蜀黍最高,佩刀式的长叶咻咻作响,苞米棒子已经长出红须了,难道它是指挥员么?移栽的苋菜最矮,可它的小茎也是挺挺的,渴了摘根黄瓜吃吧,既嫩且脆;刚摘下送我们上路的黄瓜,还带着早晨的露水。要葱有葱,要蒜有蒜,鲜嫩的青大椒,很快也可以摘了。还有长在水边的金针菜,有从山上挖来的野百合,它们挺秀的模样儿,胜过花店里的盆景。南瓜叶藤漫坡,番茄、长豆上架,牵丝攀藤的,一番茂盛景象。百菜园也是百花园,我不必描写人们熟知的瓜菜的花色,无非是茄紫瓜黄,可是开在一起倒也楚楚可观。冬瓜的一片白花,远远看去,像出水的小荷花似的,甜菜种伸着玉鞭,莴苣种结成绣球,金针菜苗条,头顶着花骨都儿,很像夜来香,百合不久将开白喇叭花儿。……
不临街也非平地,这一亩多地的菜园去年下半年才从一个二十度的山坡上开辟出来,现在却畦畦平整,眉目清新。“我不住城不住街,给我一块四周有荒地的地方,我的手脚也好有个用处。”这是主人的抱负。那怕要上上下下到半里路以外去担水浇菜,他也不在乎那些。他种菜的经验是:不误时,不长草,不缺肥,不脱水。“地是长菜的,不是长草的。”他笑着说。和我们说着话他就去锄草,“哼哼”一下又一下,就像草是他的仇敌似的。他一个人种,打有收成,就供家里六个人吃,附近的粮站工作人员也吃他种的菜,要给他钱,他就火了:“我们都是同志,拿你一个钱我心里不安。”他好客,客人也多。来的客人都可以吃到他几样新鲜小菜。
这个赤着脚腰里围着麻袋的老军人,不仅服侍一个菜园,今年他把附近山上山下的空地都挖了出来,种了一山岗的芝麻,一垇子的山芋,……看来油粮都可自给有余。人们常听他说:“你要什么别跟政府、上级去讨,跟土地爷去争嘛!”这是他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朴素的信念,他的百菜园就是他的思想开放出来的花朵。(附图片)
苗地插图


第8版()
专栏:

构思巧妙的舞剧“忆当年”
叶林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文艺会演中武汉部队文工团演出的舞剧“忆当年”,只是一出十五分钟左右的短小的舞剧,可是,我觉得它却很有斤两。说实话,近来看过好些新创作的舞剧和舞蹈,印象深的不多,有些看过后也就淡忘了,但是,这个短小的舞剧却令人长久不能忘怀。
舞剧“忆当年”的情节是在红军博物馆的一幅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巨画面前展开的,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的场面显示出一种和平幸福生活的气氛。这时,一位曾经经历过长征和大渡河战役的将军和他的家属出现了,这位将军站在巨画的面前陷入了沉思,回忆起战斗的当年。顿时,巨画活了,这是将军的遐想,舞台的形象也帮助观众随着将军的回忆飞翔,温习了当年艰苦的战斗,再一次地从这十八个赤胆忠心的无产阶级伟大战士的形象中体会出党的力量和革命殊勋。舞剧的最后,当将军从回忆中转过来的时候,他在巨画的面前继续为参观者们述说着当年的故事……。
这是一出非常简炼、手法新颖、富于诗的情调、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好舞剧。编导者的构思是非常大胆和聪颖的。从主题思想上看,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动人故事早已为我们所熟悉,但是,当时的革命斗争只有和今天的幸福生活相对照的时候,才更能启发人们深思,激发出更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这个主题被表达得很好,是通过一种巧妙的艺术结构,用它生动的艺术形象来体现的。编导者把事隔二十多年的两个不同的革命历史阶段的事件只勾画几笔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这里面只不过是一幅画、一位曾经是画中人的将军、再加上一些参观红军博物馆的群众而已,我们用不着在舞剧中看出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全部经历,也用不着在舞剧中如何着重地介绍今天的新社会和出场的参观者,甚至也不必着重去介绍这位将军,只不过是通过作为参观者的这位将军的片刻的回忆,就把主题思想刻划得非常鲜明。这种严谨的结构和简练的手法是值得学习的。在这个舞剧中,编导者并没有把话说尽,他还留有余地让观众去思索。舞剧本身是演完了,但舞剧的艺术形象和所展示的带有本质性的主题却继续在观众的思维中活动,引人深思。
编导者的大胆构思,还表现在那幅强渡大渡河的巨画上,这幅精心设计的,由十八位演员高度艺术化的造型所构成的巨画,是十分成功的,它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舞台上乍看起来,活像是一幅杰出的油画,无论从人物性格、表情的深度、色调、画面构图等方面都非常好。但因为它是由真的人构成的,有着活的思想感情和舞台灯光下的那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在舞台上产生了一种很动人的艺术气氛。舞剧的核心部分就是靠着这幅巨画和画中英雄在后来的活动中展开的。这种手法看来除了在一些神话题材的戏剧以外,只有在舞蹈中才能够充分发挥。编导者在这方面的思考决不是偶然的,他充分认识到什么样的素材适合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注意到舞蹈艺术方法的特点和选择题材的关系,并且,还在舞剧中一再地运用。如,在舞剧的结尾,我们竟看到了两个重叠起来的静止的画面,这就是在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巨画面前,又出现了一个将军继续为参观者们述说着当年战斗故事的画面。这个舞剧就是在这两个重叠的画面中闭幕的。这两个画面给人造成了一种非常突出的印象,尽管它们都是静的,但里面却蕴藏着无限的动。
也许有人会说,这里面的哑剧成分多了些,舞剧的前部和后部都没有舞蹈。但是,我看是无伤大雅,舞剧本来就是一种用舞蹈和哑剧(表情、造型姿势)的手段来表演的音乐戏剧作品。这个舞剧的哑剧成分虽多,但编导者却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处理哑剧,这就是以巨画的造型来作为背景。巨画的造型包含着激烈的动,在这样的造型面前,即使其它演员不舞蹈,也不会觉得这是没有舞蹈的哑剧。
总之,这个舞剧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的,这里面有好些新的尝试,每一种尝试都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上的钻研,尽管这个尝试也可能存在缺点,整个舞剧也还有不足之处,但这种钻研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第8版()
专栏:诗画配

为啥火气大?
希腊军事法庭庭长画像赞
流冰诗 英韬画是谁惹了他?火气那么大:脸红脖子粗,额角青筋炸,两眼布血丝,声嘶喉又哑,拍案响似雷,喷沫雨般下。活像羊羔疯,又像气蛤蟆,一跳双脚蹬,肚子鼓得大。何不小些劲,不怕肚皮炸?(根本不会炸,身下螺丝架;有人按一按,它就跳三下。)到底为了啥?问案出了岔,庭长变被告,自把嘴巴打。阴谋件件露,证词字字假。张口又结舌,乘势脸变卦。借着恼羞怒,再把阴谋耍:“所有被告人,不许再说话。”活像小流氓,手段处处耍;不醉像装醉,乘机把人打。弄巧反成拙,天下扬笑骂!丢脸事还小,买卖成虚话。主子要生气,奴才怎不怕!


第8版()
专栏:

必登大雅之堂
毕克官
最近看到了人民美术出版社精装出版的“杨柳青年画资料集”。这个集子的八十余幅清朝时期的作品(另附明朝的六幅,非杨柳青所作),可以说是杨柳青年画最精彩,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通过这九十几幅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民间年画的题材范围是多么广泛。这里有描写社会生活的渔樵耕牧(如“庄家忙”)、家庭乐趣(如“嬉叫哥哥”)、仕女娃娃(如“春游仕女图”);有描写当时社会现象的时事画(如“唐山真迹图”);有描写历代英雄豪贤的戏文、故事(如“昭君出塞”“四艺雅聚”);也有描写山川景色、花草鸟兽一类的画(如“唐山真迹图”“镇宅神虎”)。题材十分广泛,又由于作者多是劳动人民,因而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民间年画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充满了从正面鼓舞人们热爱生活的力量。
这些作品都有着高度的艺术表现技巧。例如主题突出、手法简练、形象生动,造型严谨、刀法讲究、构图富有装饰趣味等等。至于那种最善于利用具体形象的寓意式的表现方法更是人所共知的了。在色彩的运用上,则是强烈鲜艳、富丽堂皇、变化多端;但又不失于调和统一。这真是一本了不起的色彩学。而这些,都是作者在深刻了解群众的欣赏爱好和经过世世辈辈的丰富加工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很多作品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整统一的境地。
民间木版年画,是我国丰富的民间艺术中的一种,所以整理、出版和研究木版年画,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
但是,在兴奋之余,却又使我想到在过去的统治阶级的心目中,这样的艺术品和这样的艺术家,竟然毫无地位!被认为是“俗画”“匠画”“画匠!”,被认为不是绘画的“正宗”。在这种错误的观点支配之下,当然就更难在艺术史著作里找到半点民间年画的影子了!
在党的文艺政策正确领导下,民间年画在解放后逐渐地被重视起来。例如指派专人到主要产地去研究、整理、学习、改进以及通过展览会和出版画册,向群众广泛地介绍。但近几年出版的美术史著作和某些院校的美术史讲义上,这一鲜美的民间艺术花朵可说仍被拒之门外。如果说有,那也只是占了可怜的一个小犄角儿。我们的许多博物馆在整理、陈列古典绘画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是民间年画等却至今仍被摒弃在门外。
要繁荣社会主义的美术创作,必须向传统学习。民间木版年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做到这点,首先得清除那种“俗画”“画匠”“非正宗”的陈旧观点!
我们相信,一切民间艺术,都必须登上大雅之堂!民间年画也毫不例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