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更好地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方针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中的根本的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力量才能解放全体劳动人民,同时也解放自己。党既不是谋取私利的小集团,也不是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而是人民群众从事解放斗争的忠实的工具。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就成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三十八年来,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我们党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我们的党章中,在毛主席的著作中都有过成功的概括和总结。这些经验成为全党的精神财富,指引给我们正确的工作方向,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进。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和劳动积极性,总路线的正确的方向,使我们有了高速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条件,但是在一定时期,工作任务究竟应当怎样确定,必须充分的和群众商量,充分估计到群众的觉悟程度和实际的可能性。任务订的太低了,满足不了群众的要求,会压制群众的积极性,脱离群众;订的太高了,超过实际的可能性,也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同样脱离群众。我们有些同志在确定工作任务时,往往不注意和群众商量,他们认为规定任务只是上级的事,走群众路线和下级商量和群众商量,不过研究研究执行的方法、办法罢了。这样一来,不是任务本身规定的不切实(过高或过低),影响群众的积极性,就是任务虽然规定的比较切实,但群众由于没有参加讨论,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在确定工作任务时决不应当把群众抛在一边,而应当充分地和群众商量。在确定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工作方法问题。任何工作任务如果不解决工作方法问题,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或虽然完成了而贻害甚多。有些同志只注意完成任务或布置任务,而不注意研究或交代工作方法,他们认为工作方法是小事情。显然,这是对于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一致性的片面的理解,是产生或助长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偏向的思想根源。
正确处理多数和少数的关系同样是贯彻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问题。任何有群众的地方,大致上都有比较积极的、中间状态的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人,而比较积极的和比较落后的往往都占少数,这是群众运动的一般规律。因此,领导的任务就在于“善于团结少数积极分子作为领导骨干,并凭借这批骨干去提高中间分子,争取落后分子”。
积极分子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在运动初期总是少数,但他们觉悟高,干劲足,接受新事物快,代表着运动前进的方向。因此,在贯彻群众路线时应当依靠、爱护和积极帮助他们,不依靠这个少数,就不能提高和团结多数。任何看不起这个少数的观点和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的作法都是对群众运动不利的。但是我们的一切工作毕竟是只有依靠广大群众的积极的自觉的行动才能作好。我们依靠、爱护和帮助少数积极分子的目的,也在于通过他们去团结和提高广大群众,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任何工作任务如果只有少数人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是一定作不好的。这是多数和少数关系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是对于落后分子的问题。落后分子一般情况下也是少数,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暂时不同意,甚至反对我们的主张。但他们无论如何是劳动群众的一部分,他们的意见往往帮助我们从另一方面考虑问题,而且这些人并非在一切问题上都落后,他们的意见也不都是错误的。因此,对这个少数也不能忽视或歧视,而要耐心地逐步地争取和提高他们,更不能因人废言。
在贯彻群众路线执行各项工作任务时,我们始终主张团结、依靠和取决于多数,这是容易理解的。但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第一,要善于区别现象和本质,不要满足于表面的“拥护”和赞成,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从实际生活中识别真象和假象,这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执政的有威信的党特别重要;第二,一般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但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方面,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多数人的意见,同时也要注意听取少数人的意见,许多事情不应当采取简单的表决的办法,而要进行充分的酝酿讨论或辩论,并允许少数人保留意见,尊重少数人应有的权利。
党是工人阶级和一切劳动人民的先锋队,是最先进最觉悟的部分,它应当领导人民群众,也能够领导人民群众,但要实现领导必须虚心向群众学习,这就是当先生和当学生的关系。
要实行领导单靠自己的经验是不够的。单靠党员的称号、革命的职位并不能给我们以知识和经验,因此必须向群众学习,善于吸收群众的经验来补充自己的不足。我们党有丰富的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战争和社会改革的经验,这些经验,有许多还是非常有用的,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毕竟是新问题,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在某些人身上滋长骄傲情绪,看不起群众。因此要特别强调向群众学习,向有丰富的实际生活知识和生产经验的人学习,向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学习。有些人只愿意向上级学习,向领导人学习,向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学习,而不愿向下级学习,向群众学习,向比自己水平低的人学习,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本身就包括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要求,如果没有虚心学习,特别是向群众向下级学习的精神,是不能认真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只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吸取和集中群众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实现正确的领导。只有当学生才能当先生。
(摘自河北“东风”第十二期社论“胜利之本”)


第7版()
专栏:

国外学术论文摘要
“论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苏联“共产党人”杂志第五期,发表了费多塞耶夫和波米洛夫合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论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文章的主要论点如下。
一、目前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处于向共产主义前进的不同阶段上。苏联已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它们在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目前正在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罗马尼亚在完成六年计划
(1960—1965)以后,将大致完成社会主义建设,而进入建成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波兰在最近七年内,将向社会主义跨出新的巨大的一步。有些国家虽然已经在所有制方面完成了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但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例如中国在过去是一个经济上极其落后的国家,现在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生产力有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估计到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能性,决定在十五至二十年或者更为多一点的时间内,把中国变成一个具有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段期间,生产力将提高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要求的水平。这将意味着完全确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目前虽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这与社会主义各国大致同时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论点并不矛盾。不能把大致同时过渡理解为同一天过渡。尽管社会主义各国发展水平正在迅速接近平衡,但绝对的平衡发展是不可能的。大致同时过渡的理论反映一种主要的趋向,在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内,不可能某些国家一往直前地发展,而另一些国家则踏步不前;同时,也没有必要让走在前面的国家在某个阶段上停顿下来,去适应某些较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内,呈现普遍高涨的情景。过去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得到先进国家的援助,利用先进国家的经验,就能以比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更高的速度,更快地向前发展,从而使他们的水平逐渐平衡起来。
三、社会主义各国在同一阵线上向共产主义前进,是以发展和巩固他们共同的经济基础为前提的。随着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进,各国建立起共同的物质技术基础,出现统一的生产关系形式。随着共产主义的胜利,国界将要消失,统一的世界共产主义经济体系将确立起来。实现这一切的客观条件是:(一)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高度水平,用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来武装国民经济的一切部门。
(二)建设共产主义的社会力量进一步增长,剥削阶级的残余彻底消灭,民主的进一步发扬,共产党领导作用的不断提高。(三)社会主义各国广泛的合作和互助,实行国际分工、专业化和协作化。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
苏联“真理报”5月6日发表了经济学博士察果洛夫写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论文,批判了工资政策中的平均主义问题。
文章着重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平等观根本不同,阐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性。文章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式的权利残余和资产阶级式的权利实质上有着深刻的区别,资产阶级式的权利是建筑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的,而社会主义则废除了生产私有制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文章在谈到分配问题时,强调了物质刺激的作用,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高度发展需要大量掌握生产技术的熟练人员。当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时,那就不能不从物质上去刺激人们更好地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创造更多的产品。
文章着重反对了平均主义,认为平均主义对于发展生产起着十分有害的作用,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平等是完全不同的。忽视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工资差别,有可能会使熟练干部比重下降,甚至它的绝对数量也要缩减。这样就会影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竞赛以及胜利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可能性。文章指出苏联熟练干部数量的巨大增长是与其工资政策分不开的,工资级差制是社会主义劳动者提高文化技术水平的重要杠杆之一。文章认为,抛弃工资级差制能使社会劳动分配制度遭到破坏,就会暴露出劳动力不足,尤其是在采矿业和边远或人口稀少的地区感到劳动力的不足。
文章最后部分叙述了苏联建国以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情况,指出苏联的工资政策一直是在和小资产阶级平均主义倾向作斗争。文章追溯到苏联在军事共产主义以及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就同“左”倾平均主义倾向展开了斗争。苏联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平均主义曾一度有所发展,在工业部门的工资中曾存在过平均主义。在农业大规模集体化运动初期,曾流行过小资产阶级倾向的供给制思想,这些都曾及时得到纠正。
文章还讲到,目前苏联正在调整工资,逐步缩小工资的悬殊情况。最近几年苏联对低薪工资逐步增加,平均已提高了33%。在七年计划期间低薪工资将从每月二百七十至三百五十卢布增加到五百至六百卢布。然而这同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是毫无共同之点的。缩小工资悬殊情况不仅是消除现行工资制度中的个别缺点,更重要的是同时也反映了苏联劳动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本质差别在共产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逐步消灭。


第7版()
专栏:

太阳物理
陈彪
太阳是地球的母体,是地球上光、热的泉源。太阳内部氢核的聚变,相当于一个功率为八百五十五亿亿瓩的发动机,将能量向四方发射,其中的二千二百亿分之一射到地球上来,被地球吸收了一部分,成为人类、万物生活、生长的基础。太阳表面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一些地球物理现象,例如,耀斑的出现密切联系着地球大气电离层的骚扰,影响了中、短波无线电的传递;和耀斑出现同时产生的大量粒子喷射,在到达地球上层大气后也会引起一系列的地球物理非常现象如极光的异常,地磁的异常骚扰,宇宙线太阳支量的增强等。太阳无线电辐射也在耀斑的出现的同时或以后,在某些波长有特殊的增强。除此以外太阳黑子数的周期性变化(十一年周期),会不会和地球上长期气象变化有关联,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引起这些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多年来世界太阳物理工作者工作的对象之一。
太阳又是银河系千千万万恒星中的一个。在这许多年龄不一,面貌不同的恒星中,太阳不过是一个中等大小、中等质量、已进入中年时期的普通恒星。它的表面温度在摄氏五千五百度左右,而有些恒星的表面温度则高达几万度,有些只有两、三千度。
太阳可以说是恒星世界中一个典型的标本。研究它的有利的一面是太阳距地球仅为地球到最近一颗恒星的距离的二十七万分之一;它看来又有足够大的面积,很强的光,可以利用有高分辨本领的光学仪器来研究它表面的细节,这是研究其他恒星所做不到的。但是,这种单一标本的研究,自然不可能作为概括所有恒星物理状态的依据;如恒河沙数的恒星的各方面,仍然是极重要的研究对象。
彻底了解太阳内部和外部的物理状态,对于明确日地关系,说明太阳和太阳系在整个宇宙中的地位和演化过程是很重要的。这一知识领域,暂时称为太阳物理。
太阳的大小、质量、内部和外部的物理状态
太阳可分成本体和外层蒙气两部分。粗略说来,本体就是通常所看到的太阳,而外层蒙气就是在本体外面极稀薄的气体壳,伸展到几个太阳本体半径之遥,这一部分通常是看不见的,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如日全蚀)或是用特殊的仪器(如日冕仪)或是利用特殊的电波(如微波——米波的无线电波)才能观测到。通常笼统地称外层蒙气为日冕。本体和日冕是有明确的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我们用肉眼所看到的日面边缘。
我们现在所要说的太阳的大小、质量都是指太阳本体而言的。
太阳的直径为一百三十九万一千四百公里,比地球直径长一百零九倍,它离地球一亿四千九百五十三万公里(冬夏平均值)。它的质量是一百九十八万六千六百亿亿亿公斤,为地球的三十三万二千四百八十八倍。太阳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一点四零八克。在它的中心物质要密些,每立方厘米约九十克左右,而在表面就很稀薄了,每立方厘米只有二亿分之一克。在日冕区密度更小,每立方厘米只有亿亿分之一克左右。中心物质密度大是因为物质间的万有引力作用,气体物质都有向几何中心集聚的趋势。所以太阳中心受压力最大,温度也极高,像一个超级高温高压锅炉一样。它的温度在一千二百万度到一千三百万度之间。要维持这一个锅炉的温度,使它能够产生足够的气压来和引力所产生的压力对抗,就需要极大量的超级燃料来供给能量。这个能源就是四个氢原子核进行热核反应聚变为氦核的过程。事实上地球上寻求实现热核反应的途径就是受了研究太阳和恒星的能源所启发而来的。
由太阳中心向外,温度逐渐降低,到了表面,它只有摄氏五千五百度了。由中心到它半径四分之三的范围以内,它的物质是没有大规模流动的,而大部分太阳能正是在这个区域内产生的。因为热核反应在温度较高的地方进行较快,在中心原料消耗得就多,所以内部没有大规模流动,就造成太阳内部外部化学成份的不一致。由计算和观测可以得到内部和外部的化学成份的质量百分比如下(均为近时的结果,现在还未最后定案):
元素 氢 氦 其他
内部(中心) 75% 24.25% 0.75%
外部(表面) >90% <10% <4%
由太阳半径四分之三处起到表面,是一个有大规模流动的壳层称为对流层。太阳内部产生的热核能在这个壳层内有50%以上是靠气体对流输送到表面上来的。太阳表面的各种活动现象可以认为是受了这个区域的影响的。
我们所看到的太阳,仅仅是它表面很薄的一部分,深度只有数百公里。但我们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性质,就是由这数百公里厚的物质的物理状况所最后决定的。
太阳外层蒙气,即我们称为日冕的区域,在质量上仅占太阳物质的极小部分。平常不可能用光学方法观测到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发出的可见光和本体比起来,在亮度上只有本体的百万分之一或二,可是通常地球大气散射太阳光所引起的天空背景亮度最大能达日面亮度的千分之一左右。只有当日全蚀的时候,太阳本体被月亮遮住,地球大气不再散射太阳光时日冕才清楚可见。
太阳的年龄是由它的可用的燃料决定的,而可用的燃料数量是难决定的,因为氢用完之后还有氦可用……。但是我们的问题却是太阳在目前的状态下能维持多久的问题,因为目前的状态是适合人在地球上生长、生活的状态。离开了目前的状态我们就要寻求其他的生存环境了。根据现在太阳内部的含氢量和它的稳定态结合起来所作的计算,我们知道,太阳已经在目前的状态下存在了数十亿年,而这种状态还能维持数十到一百亿年左右。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放心地生活下去。
太阳的辐射
太阳的辐射是太阳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因素。通常理解的太阳辐射是电磁波辐射(从X光——可见光——米波)和粒子辐射(带电和不带电质点的喷射)。
从波长零点八厘米到十余米的太阳无线电辐射是近年来射电天文研究的对象之一。上面所没有提到的波长并不是太阳上没有的辐射,一个原因是我们尚未发明能够接收它们的受光器和透光材料,另一个原因是地球大气对它们起强烈的吸收作用,使它们不能到达地面。现在人造卫星已经成为事实,这方面的困难已可基本克服了。
太阳粒子辐射是更不容易在地面上直接测量的。因为地球大气对于太阳粒子辐射所起的作用不仅是减弱而是改变粒子流的性质,所以更需要在人造卫星上测量了。太阳粒子由太阳表面喷出的速度要高达每秒数千公里才能到达地面。喷射这样的粒子流的动力是很大的。
研究太阳辐射是我们得到关于太阳的内、外物理状态的唯一来源。太阳内部所产生的能量到达太阳表面所经历的过程主要是由辐射本身的性质,太阳各部分的温度、密度、气体原子的电离状态和化学成份所决定的。所以由已知的表面辐射性质,我们便可对上述太阳内、外的性状有概括的认识。本文第一节的各种数字就是对太阳辐射研究的结果。
太阳的活动
上两节所谈的是太阳的平均性状。在地球的日常生活中,太阳每天以同一形态出现在人们眼前。除了日面极少出现的巨大黑子之外,它的表面似乎是平静无事的。
但事实却远非如此。设想一个表面处在五千五百度的气体球:沸腾的气流奔腾澎湃,相互冲激形成一个个浪头(日面米粒组织);有时掀起数万到十万公里高的大浪(日珥);有时在某些区域发生相当于许多颗氢弹的大爆炸,把大量粒子和强光喷送到地球上来,引起地球上电离层正常状态的破坏,地磁的异常骚扰,极光的异常,宇宙线太阳支量的增强和某些太阳无线电和光波辐射的骤增(耀斑和它的共生现象);有时在很小的范围内产生一些非常奇异的辐射,不是通常的而是异常的光波,只维持数分钟就消失了(特异爆发)。太阳表面的这种变化,表明它是一个活力异常旺盛的物体。
太阳表面活动最原始的现象是太阳黑子的出现和消失。黑子出现多寡年年不同。人类多年来系统观测黑子已经掌握了它的规律。日面黑子出现最多的年代是1957—58,1947,1937,1928,1917,1907,1894,……间隔有时是十一年弱,有时是十年强,有时是十三年……平均是十一年左右,我们称这个间隔为太阳活动周期。每当黑子出现得多的年代,地球上面的地球物理的异常现象就多些。而且都出现在有大黑子群经过太阳表面中心的时刻或不久以后。在本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人们就以为大黑子群过日面中心就是上述地球物理异常现象的直接原因。
我们常常在黑子多的区域看到小块亮度突增的地点,在几分钟之内亮度可以增加到原来的几倍到几十倍。这现象我们称为耀斑。和在日面中心大耀斑出现的同时,地球上层大气的电离层骚扰也立即开始,太阳无线电波有的是立即,有的是略迟也就突增。过了十七—二十一小时之后地磁异常骚扰和极光异常现象也发生了。所以耀斑是比黑子更紧密地和地球物理异常现象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目前尚不能明确预告何时有耀斑出现,也不能说明为什么太阳的X光,短波辐射、无线电波辐射和粒子辐射都随耀斑的出现而加强,也不能说明日珥、日冕和黑子活动的具体关系。甚至于黑子本身,它的十一年周期,磁性二十二年周期都未解决。但是已经知道,它们之间主要的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共生关系。也就是说,有一个引起太阳活动的根本原因尚未彻底明了。上述的活动现象只是这一因素在不同的条件下的表现而已。
世界各国的太阳工作者把解释太阳表面活动作为重要课题之一,不但因为它和地球有密切关系,还因为它供给了许多在地球上可能实现的现象。对这些现象的研究会增加我们对还不知悉的各种过程的了解,从而增加了人类活动的范围。
太阳物理的观测基础
要尽可能全面地得到太阳辐射资料,必须考虑的是观测天气和观测仪器。
没有地球大气的保护,人类不可能生存在地面上,但是地球大气却是全面观测天体辐射的最大敌人。它吸收了很大而重要的一部分天体辐射,同时还歪曲了天体的真象,使我们不容易看清细节。我们所用的仪器本身也引入一定程度的歪曲。所以在地球上的观测者除了尽力争取在仪器制作上消除失真现象外,还要选择理想的观测地点。从光学观测的角度上说来,对这个地点的要求是晴天多,地势高,风力小,观测时仪器周围温度变化不大。对于一些特殊仪器,如日冕仪还要安放在大气散射光强小于日面光强的百万分之五十以下的地点。所以并不是一切地点都能满足光学观测者的要求的。
仪器方面的要求是大(尽可能地收集光)、精(尽可能细致地分析)。
目前一个太阳光学观测站所不可缺少的基本仪器是大型太阳望远镜和大型摄谱仪配合而成的系统,太阳望远镜的有效受光面积(垂直于阳光射入方向的镜面面积)应该不小于直径为五十厘米的圆面。摄谱仪的色散度要求每毫米0.6→0.2埃,而分光工具的分辨本领要求由四十万到六十万。达到这样的分辨本领又最便利于观测者的工具是每毫米刻线六百根,刻线面积为15×15厘米的大光栅,使用于五级到七级的光谱。利用这样的仪器,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太阳光谱,太阳活动现象的光谱和太阳表面磁现象。另一方面利用偏振光的干涉原理我们可以制作透过波带宽度极窄的单色光滤光器,来研究太阳活动的形态。这一类的滤光器配在小望远镜上,可以拍摄日面活动的电影。
现在我国已有的观测太阳的仪器是不多的。解放以来,尤其是大跃进以来,在党的领导下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始有了进展。但是比起国外,尤其是苏联,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差得很远;比起国内有关的物理学科也还不能并驾齐驱。但是我们相信,在各方关怀和协作之下,一定可以得到预期的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