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八字宪法 字字千金
淄博市淄城公社两个生产大队的自然条件基本相同,一个队全面贯彻了八字宪法,小麦产量增加一倍;一个队虽抓了密植,却丢了水、肥,产量只增6.6%。
新华社济南22日电 山东省淄博市淄城人民公社的黄家铺和贾村两个生产大队,土地毗邻,生产条件基本相同,但由于对农业“八字宪法”贯彻程度不同,今年小麦增产的效果也就截然两样。历年来,贾村的小麦亩产量一般都比黄家铺稍高;但今年,黄家铺却超过了贾村很多。黄家铺的二千七百二十三亩小麦,平均亩产比去年增加一倍;而贾村的一千五百二十四亩小麦,亩产量只比去年增加6.6%。
黄家铺大队今年小麦增产的主要经验,是认真地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在深翻和合理密植的基础上,大力抓住“水”和“肥”,保证了小麦吃饱喝足。他们全部麦田都深翻一尺左右,普遍施了底肥,根据公社提出的播种要求和本队的土质、播种时间,分别每亩播种二十五斤、三十斤、四十斤,做到了合理密植。在播种后,连续浇水五次到六次,追肥三次到五次,对三类苗还特别加水加肥,因而获得了普遍增产。贾村大队虽然也按照公社提出的要求,每亩播种三十斤左右,但密植后没有相应地加水加肥,因此小麦生长得并不很好。
黄家铺大队为了保证密植的小麦浇上水,利用旧井和开发新水源双管齐下。在春节前后,他们组织水利大军,一鼓作气,修成大小渠道四十八条,引孝妇河水自流灌溉,使水浇地由原来的一千零五亩扩大到二千四百多亩。而贾村大队由于对小麦密植后必须加水加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有“今年雨水勤,小麦不用浇水”的麻痹思想,因而对整修渠道工作抓得不紧,对现有的渠道和水井也忽视利用,结果就连六百五十四亩可以自流灌溉的麦田也没有普遍浇好水。
黄家铺大队对积肥非常重视,在种麦前就发动群众积肥造肥,春节前后又开展了两次积肥造肥突击周。此外,还抓紧经常性积肥和土化肥生产,使今年小麦的施肥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而贾村大队既没有发动群众积肥,也没有建立积肥造肥专业队,以致肥料不足,有70%的麦田没施底肥,追肥也很少。
黄家铺大队对农业“八字宪法”贯彻得好,关键在于充分发动了群众,与群众共谋增产大计。例如小麦播种后,这个大队发动群众讨论了“如何保证密植的小麦生长好”的问题,群众在大鸣大放中贴出五千多张大字报,提出必须战胜缺肥少水的困难,批判了畏难情绪,因而群众能自觉地为“肥”“水”而战。而贾村生产大队却没有很好地发动群众,相反地简单从事。例如有的小队长对密植问题思想没有完全弄通,大队的干部就说:“你不通也得密”,因而计划不能很好实现。
黄家铺和贾村两个大队,由于贯彻“八字宪法”不同,小麦增产效果也截然不同的事实,教育了两队的干部和社员群众。黄家铺大队在小麦丰收的鼓舞下,决心将已取得的实践经验,贯彻到今后小麦管理和秋季作物管理中去,改变以往秋季作物不浇水、不施肥的旧习惯。贾村大队也表示接受麦季的教训,转变作风,采取措施,抓住夏季有利时机,大搞积肥造肥,争取秋季丰收。


第2版()
专栏:

“小农场”——群众性的试验田
武赞庭 李玉秀
在农事活动中,既要掌握农业增产的一般规律,也要掌握当地、当时各种作物增产的特殊规律。在各个地区,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在各项作物中,怎样恰到好处地执行“八字宪法”呢?怎样在农业增产的一般规律的指导下寻求各种特殊规律呢?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一切通过试验”。
雄火公社下纪落管理区办的“小农场”,是一种试验的形式。他们按照“小田试验,大田推广”的方针,从去年秋播开始,在“小农场”里用四亩麦田进行了密植、品种、施肥、种植、浇水等试验。结果不仅选出一些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品种,而且初步摸索到了一些当地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的具体经验,及时用来指导大田生产。今年在浇小麦返青水的时候,有些人主张早浇水;另一部分人主张迟浇水。究竟谁是谁非?让“小农场”用实践来作结论吧!3月21日“小农场”的二亩小麦先浇了返青水。过了三天小麦便出现了狂长现象,过了六七天便倒伏了。他们分析了原因,就把大面积小麦的浇水时间推迟了二十天。
“小农场”把老经验同新技术结合起来,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小农场”里,把干部和群众中对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的各种不同的意见,都拿来进行对比试验。“小农场”还采取了科学的管理方法,经常观察记录作物生长变化情况,不断地分析研究作物生长和管理的规律,并且建立了作物档案制度。这样做的结果,就比较快地提高了干部和群众的科学技术水平。
下纪落的“小农场”,明确规定试验的目的就在于取得好的经验来推广,而且边试验,边推广。小田试验,大田推广,成本小,得益大,群众满意。这种试验田是群众性的试验田,是真正合乎试验的目的的试验田。


第2版()
专栏:

灌水有方段朝宗
根据云南富民公社小麦田间管理的经验,泡水要掌握“前期少灌,后期多灌”的原则。一般从种到收要灌五次水,就是出苗水、分蘖水、拔节水、催苞水、灌浆水,其中又以出苗水、催苞水、灌浆水最重要。因为小麦下种后,要保持一定的水分,苗才出得齐。拔节孕穗时期,麦苗生长发育很快,植株体重较前期显著增大,需要大量的水分;并且那时正是开春前后,气温逐渐增高,土壤水分蒸发较大,也需要补充水分。在这两个时期灌水,肥料容易分解,根系容易串开,便于麦苗吸收养分,促使苗稞成长快,穗子大;包着麦穗的叶子也散得开,容易抽穗。灌浆水,对促使授粉,籽粒饱满以及防霜都有很好的效果。
富民公社还推行了灌水操作规程,如先灌高处,后灌低处,看土质、看苗稞、看天气灌水等。其中以看土质灌水最主要。沙壤土、红壤土、夹沙鸡粪土、胶泥夹沙土和胶泥土等土壤容易干燥,采取沟灌为宜。灌水深度要和墒面一样平,太深了麦苗会变黄,太浅了根系吸收不到水分。对个别渗透性较大的土壤,在麦粒成熟期间,可再增灌一道润沟水,促使籽粒饱满,增加小麦千粒重量。锈水田,浸水田应当适当浇灌。


第2版()
专栏:

施肥要巧
关畏
河南鲁山县城关公社种植的五千零三十三亩小麦,最近打完第二场,总产量二百六十九万多斤,平均亩产五百三十五斤多,(三场还可能收打一部分)。
城关公社小麦丰收证明,除了深翻土地、合理密植是重要因素外,施肥也要改进。这就是,肥料不仅要施得多,而且要施得巧。这里肥源广阔,广大群众对施肥的重要性认识也较为深刻。但究竟施多少,如何施,开始有分歧意见。有的人认为不管啥肥,施的越多越好。不少干部、群众也缺乏合理施肥的经验。于是党委组织社员干部开展大辩论,发动献计献策。
根据外地经验和社员的意见,施肥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年内多施追肥,年外少施追肥”。丰产田、试验田每亩施肥八万斤(底肥五万斤、追肥三万斤),一般田二万五千斤(底肥一万五千斤、追肥一万斤)。
在施肥方法上,采取了看地、看苗、看天、看时施肥的经验,做到合理施肥,施好施巧。追肥采取了少吃多餐的办法——早施、少施、勤施,不断供给小麦养分,对含氮多的土壤多施磷、钾肥,含磷、钾多的土壤多施氮肥;前茬重的多施肥,前茬轻的少施肥。麦苗旺的施磷、钾肥,麦苗黄瘦的施氮肥。粗肥细施,粗细兼施。在追肥中还做到了沤熟捣碎,发挥肥效。这些办法,现在证明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2版()
专栏:

明显的对比
请看,右图这两束麦子为什么长得如此悬殊?因为对“八字宪法”贯彻的程度不同,效果截然两样。
那一束秆高穗大的,是安徽萧县皇藏公社夏村生产队种的。那块麦田下种四十八斤,因为耕深一尺五寸,肥料充足,田间管理作得好,每亩平均收了二千多斤。那束秆矮穗小的,是该社白土大队种的。那块麦田每亩下种五十斤,由于耕深六寸,没有上肥料,小麦生长后期也没有管理,结果每亩只收到一百七十九斤十三两。
本报记者 于明摄


第2版()
专栏: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好战士梁歪歪帮助驻地公社收小麦
新华社记者 王旭东摄


第2版()
专栏:

小田试验 大田推广
洪洞县下纪落管理区小麦大面积增产
本报洪洞22日电 山西省洪洞县雄火人民公社下纪落管理区,运用小田试验,取得经验,然后在大田中推广的办法,获得小麦大面积增产。
雄火人民公社下纪落管理区位于晋南平原汾河东畔,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暖和,水利资源丰富,适宜种植小麦和棉花。这个管理区今年的冬小麦共有六百六十多亩,都生长很好,没有发生倒伏,目前正在收割;根据部分麦田收打情况,亩产量已超过去年平均产量一百斤以上。
去年,党中央提出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以后,这里的农民对于深耕,密植,施肥,浇水等问题,发生了很大的争论。有些老农在深耕问题上认为:“耕得深了会把土层翻乱,出力不讨好。”在密植问题上,有人说:“麦怕籽多,地怕草多。”青年人却认为翻地越深越好,肥料越多越好,播种量越大越好。根据谁的意见才能做到因地制宜贯彻“八字宪法”,保证小麦增产呢?当时谁也下不了肯定的结论。管理区党组织提出采取小田试验,取得经验,大田推广的办法,通过生产实践去摸规律、求真理。这样管理区就调了十五名老农和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青年人,在北京农业大学师生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专门作试验研究工作。管理区还划出三十多亩土地作为“小农场”的试验田。在试验田里,他们作了施肥,深耕,密植,浇水和防治病虫害等的对比试验,并把试验的情况和结果逐一记入“作物档案”中。
在一年的试验过程中,管理区的干部把小田试验取得经验和大田推广紧密地结合起来。去年秋季播种小麦时,许多人怀疑采用五条腿耧播种,种籽撒不匀,会造成缺苗断垅。管理“小农场”的老农老清顺就用五条腿耧播种了一块地,等麦苗出土后组织全管理区有摇耧技术的老农到田间参观,实际操作,使他们很快地掌握了使用五条腿耧摇种的技术,保证了全管理区的麦田播种,块块做到了合理密植。今年小麦返青时,一些青年人主张早浇返青水,理由是小麦长的好,肥料大,又是密植,多浇水,早浇水,可以促使小麦早分蘖,分蘖多,穗子大。老年人却主张迟浇水,理由是水浇早了,小麦要狂长、倒伏。在大家争论不下时,3月21日便在二亩试验田里浇了返青水,五、六天后,果然70%以上的麦苗倒伏了。接受了这个教训,全管理区大面积麦田推迟了二十天才浇返青水,防止了小麦的早期倒伏。
(李玉秀、武赞庭)


第2版()
专栏:

新疆基本控制小麦锈病
各地正浇水施肥猛攻扬花灌浆关
本报乌鲁木齐22日电 新疆各族农民在防治小麦锈病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现在又以水肥并举,猛攻小麦扬花灌浆关。
今年全疆种植小麦一千三百七十多万亩,超过原订计划的24.6%,一般生长良好。近一个多月来,许多地区的小麦发生了锈病和旱象。各人民公社普遍组织力量,及时防治,基本上控制了锈病的发展。锈病比较严重的喀什专区,全党全民动手,分片包干,使防锈工作进行的又快又好。渭干河畔库车县的党政负责同志都划分战区,发动群众献策献计,找出近四十种防治锈病的办法,并立即传授推广,形成了群众性的防锈运动,全县三十一万多亩小麦都能顺利的扬花灌浆。
各地在防治锈病的同时,又组织了人力为正在扬花、灌浆的小麦浇水、施肥,促使小麦粒饱、粒重。南疆喀什市郊区的农民,为五万七千亩小麦,分别追了扬花灌浆肥,施肥量平均达九千斤以上,绝大部分麦田已开始浇第四次水。
新疆各地在全力作好麦熟前田间管理工作的同时,又根据今年小麦播种面积大、长的好长的密的情况,普遍提前进行了麦收准备工作,保证作到丰产丰收。(丁文)


第2版()
专栏:

“三结合”和小麦密植
本报记者 文英
河北磁县临漳镇人民公社第一管理区,因为今年小麦大面积丰收招来了许多参观的客人。其中有来学经验的农民,有来帮助总结经验的干部,有摄影师和新闻记者。
大面积丰产怎样得来的?人们同声的回答是:认真执行了“八字宪法”。其实,从种到收,其中的问题并不像回答得那么简单。
各有主张,争执不下
今年这个管理区在讨论小麦增产措施的时候,大家对深翻、施肥、浇水、除虫、管理等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可是对密植意见却很多,有的说密些好,有的说稀些好。为了找到一个保证增产的适当密度,管理区召开了一个包括生产队长、土洋农业专家、有经验的老农和青、壮年积极分子三十多人参加的“三结合”会议,专门讨论了小麦下种量的问题。会上,以青年专业队长常志为代表的青年们,主张越密越好,提出每亩下种六十斤。这个意见立刻遭到了第一生产队队长、有名的种地能手丁文远的反对。他根据当年(1958年)本队小麦亩产三百斤,比1957年增产近一倍的经验,主张今年下种量最多不能超过二十斤。当时,这个意见得到了一部分老年农民代表的支持。第六生产队的队长、全管区有名的农业土专家孙思保说:“1958年俺们村的几个生产队的小麦播种量是二十二斤上下,比1957年增加了五、六斤,加上改进了管理技术,平均每亩增产57%。有的生产小队因为播种量达到了二十五斤,有四十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六百五十斤。今年社员们干劲更大了,地全部深翻了,肥料充足,水利条件也比过去好,小麦的丰产经验也多了。因此下种量比去年多一些还是可以的。”但是他不赞成每亩下种六十斤,主张每亩下种三十斤上下,最多不过三十五斤。他的主张,最后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意。但是老农队长丁文远和主张越密越好的青年们,各自保留了自己的意见。
决心比一比
小麦播种开始了,第一管理区的三十七个生产队有三十五个队参照管理区“三结合”会议商量的意见,安排了不同地块的播种量。
老年队长丁文远,为了实行自己的主张,下种的时候,没有找一个青年人参加。他和老年社员们一起,偷偷地用独眼耧在村边的十多亩麦地里,按每亩十八斤下了种;其余的四十多亩麦地,按每亩三十斤下了种。丁文远深信,按他的主张种的十多亩地,一定会高出那些下种三十斤的麦田。
青年专业队青年们的越密越好的意见受到批评后,并不服气,他们决心要搞出个密植样板给大家看看。他们队的麦地是一百二十亩,用十二亩作密植高产试验田,每亩下种六十斤以上。他们说,干吧,种好了有经验,种坏了有教训。
问题出来了
由于播种适时,底肥多、水分足,全管理区的二千九百多亩麦苗,除少数因棉、薯地腾出来的晚,播种较迟,苗子比较黄弱外,其余都绿油油的格外喜人。幼苗期,丁文远的十多亩耧播稀植麦,因为播幅窄、籽种集中,长得比宽幅密植的好看,麦垅活像一道道浓眉。青年队的十二亩密植高产试验田,因为深翻、底肥足,麦苗一出土就看不见地皮了。
拔节以后,稀植的、过密的、合理密植的三种麦,差异日益明显了:大面积合理密植麦,稞多、秸秆粗壮、麦叶宽大油绿;耧播稀植的因播幅窄、籽粒挤,显得有些黄瘦;青年队的密植“样板”,因为通风、透光困难,开始倒伏,发生烂根现象。尽管他们采取各种抢救措施,但是合理密植的小麦已经领先了。
事实作了结论
为了从今年种植小麦的经验中,找到一个合理密度,小麦收获前,这个管理区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对丁文远生产队耧耩每亩下种十八斤、青年队每亩撒播籽种六十斤和每亩播种三十斤左右的大面积麦田,作了对比、研究。情况是:下种十八斤的每亩二十七万株左右,每穗平均十八粒;下种六十斤的麦田,经过开垅去棵,每亩还有五十三万来株,每穗平均十二粒;下种三十斤上下的大面积麦田,每亩约有三十二万株,每穗平均三十粒。这说明适当密植的显著增产,而较稀、过密的产量都不如适当密植的高。
临漳镇第一管理区的小麦大面积丰产了,这是适当密植的成功,也是“三结合”——群众路线的胜利。


第2版()
专栏:

洼地水浪变麦浪
——记河南永城县小麦丰收景象
敬参 庭秀 须良 俊卿
永城,这个地势低洼连年遭灾的地区,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七十五万人民发扬革命传统,在战胜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又取得了重大胜利,今年小麦获得了全县范围的大丰收。
全县到处是抢收抢种的人群,未割的麦子一片金黄,已割的麦铺满地,大车不住地拉向村里、场上。
水浪变麦浪
“千年水浪变麦浪,湖洼变成白面缸,嘴里吃着心中想,幸福全靠共产党。”这是侯岭公社社员们对今年小麦大丰收的歌唱。
侯岭公社是全县有名的“五湖四洼六大荒”。全社总耕地的84%是湖洼地。外地下一场适墒雨,这里便是一片汪洋;几天不下雨,就土地张嘴、旱象满目。群众说: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十年就有九年灾。解放几年来,年年国家供应大批粮食,还要贷款救济;组织起来的道路,引导人们摆脱了许多困难,但对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社员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住在这里的五万农民日夜盼望着能搬倒压在头上的这座大灾山。几年来党和政府领导群众也开挖了一些沟渠、坑塘,减少了一定的水灾,但还没有根除旱涝灾害。
在大跃进的1958年春,学习了外地河网化的经验,县委决定在这五湖四洼六大荒里,大搞河网化。全县出动二万名水利大军,由县委第一书记挂帅,奋战了两个月,开挖和整修沟河十四条,打新塘和修旧塘二百九十六个,以及围田、台田七万多亩,基本上实现了河网化。从此,一般雨水沟塘拦蓄,旱了能浇;特大雨水、洪水顺沟泄下,免除了涝灾。去年秋季,一连几天大雨,下雨量达五百多公厘,仍然保住了湖洼里秋季大丰收。湖洼没有了积水,连往年不能种麦的二万一千亩湖底地也及时种上了;麦播面积由八万一千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0%),扩大到十万零八千九百六十三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8%。在小麦管理中,前所未有地浇了二次水,加强了管理,上了肥,使小麦长的空前好。在往年,亩产五十斤、六十斤就不错了,大跃进的1958年亩产才八十斤,而今年队队增产百分之几十甚至一倍以上。
空闲地不空闲
利用空闲地,尤其是村庄内树林下,人们总认为只能种些生长力极强的南瓜、辣椒之类的蔬菜,不相信也能种粮食作物。但在双乔公社的每个村庄里,你可以看到村边桃树林里,小麦的胡子顶住了树杈;村里那个空园里,齐呼呼的麦子,高达胸上;坑塘岸上,曲曲弯弯的沟边,麦子一片金黄。宅前、宅后全种上了蔬菜瓜苗。就这样,全公社扩大种植面积约一万九千一百亩,其中麦子占六千八百九十亩。
去年种麦时,公社党委接受偃师经验,开展了一个向废弃地进军的群众运动。今年麦子返青时,又在全社范围内开展了一次珍惜劳动果实的群众性大讨论,号召大家管好大田麦苗,也要管好废弃地的麦苗。各村还组织少年儿童护青,防止猪羊鸡鸭糟踏。此后,在麦田管理的各个环节,在评比参观、召开战地会议时,也都把废弃地庄稼生长情况作为一项内容。针对废弃地零星、就近,属于社员个人的特点,提出了“抓阴天,抓早晚,抓饭前饭后”等口号,让社员们利用这些空隙,管理好废弃地作物。关庄村张云才老汉感动地说:“共产党毛主席真是处处都在为着大家着想呀!”
自春到冬积极积肥
在马桥、裴桥、夏桥一带的村子里,院旁、路旁,有一座座整洁的厕所、猪圈;在坑边、塘岸旁还积有又黑又臭的污泥。农村里有厕所、猪圈、粪堆本是平常的事情,可是在这里却是一项重大的改革。这也是今年小麦丰收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来在这一带,地广人稀,每人平均十多亩地,土质不好,今天一场大雨,明天放晴,地就板结难耕。历年来人们只能广种薄收,大部土地不上粪,少部土地上粪也很少。这里人没有积肥习惯,直到去年以前,还有一些户“人无厕所猪无圈”。
在去年大跃进的日子里,全县各级党委把修厕所、建猪圈、积肥施肥当作农业增产的根本措施,当作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去完成。于是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带动群众,从桃红柳绿的春天到草枯水冷的严冬,将近一年里新建厕所七千八百二十个,猪圈九百一十五处,几辈子没有挖过的坑塘泥也挖出来了。公社化以后,人们力量更大,把肥料都送到田里,基本上消灭了“斋公田”。淤地一见粪土,庄稼长的格外好。李寨生产队已打的四十多亩麦子,比去年增长60%。社员李保言拿着肥大的麦子高兴的对干部说:“几辈人没上粪的地,上了粪长的真凶。今年的产量大跃进,是因为去年积肥大跃进呀!”
往年吃国家 今年先交粮
“再不要国家供应粮食了,保证节约粮食,超额完成夏粮征购任务。”提起小麦大丰收,从社员到干部,都异口同声地这样说。这话含义深长,只有吃国家供应粮食的人们懂得,这里有多少愉快,又有多少光荣和自豪感。
在城关公社东关生产队的麦场里,庄永志老汉赶着牲口,唱着自己编的快板:“豆大的麦子千里香,高高麦垛堆场旁,趁天趁风快打晒,晒干扬净交公粮来卖余粮。……”张桂田老汉说:“往年俺吃国家的,今年大丰收啦,要先交公粮、卖余粮,还要交卖最好的。”
酂城公社酂城大队的麦子已经割完,社员们便随打随晒随入库。6月8日已入库三万五千斤,他们计划在三天内超额完成征购任务。这个队的麦子按现在的估产粗略算了一下,完成征购任务,再扣除种籽、口粮、饲料,还有贮备粮。售粮款除发工资和适当改善社员生活外,还计划买牲口、马车、化肥、农药,力争秋季更大丰收。 (原载河南日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打麦场上(速写)
野林
晒麦 风麦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