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发扬革命传统 鼓足更大干劲 改变山区面貌
陕北人民力争今年粮食更大丰收
本报讯 陕北革命老根据地的人民,正发扬光荣革命传统,以冲天的干劲,在去年大跃进的基础上争取今年的更大跃进。今年,全区的粮食产量要在去年翻一番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使这个历史上的缺粮区由去年的自给自足再一跃而为富裕;一向被认为贫瘠山区的面貌也将进一步大大改观。
现在,陕北农村中的各项工作蓬蓬勃勃。全区一百多万劳动力分别组成的积肥、水利、麦田管理等专业队,正在冒着零下的严寒,紧张奋战。千山万沟里到处都是积肥的人群,一万多个积肥专业队正在山前山后,点燃起熏肥的火塔,满山遍野,浓烟四起。一群一群的人踏破皑皑白雪到梢林里去炸开冻土,找到了许多腐烂的枯枝落叶肥窖。沟里沟外,满载着粪土的大小车辆,络绎不绝。二十多万人组成的水利大军,在一百多个工地上冒着严寒,坚持施工,凿山炸石的响声,震荡着山谷。在靠近河流的地方,成千上万的农民打开冰块,背冰润田。截至目前,延安和榆林专区共积肥一千九百亿斤,等于1958年全年全部耕地的总施肥量。现有的水地已达二百一十六万亩,比1958年的实灌面积多出一倍以上,扫雪归田和背冰润田共达四十七万亩;新修、补修的水平梯田二百多万亩,深翻地六百九十万亩,也都比1958年有了很大增加。现在,陕北全区正在开展备耕活动,对全部耕畜进行逐槽检查,加强饲养,并大力整修农具,调运、选晒良种,准备迎接春耕。
“作自然界的主人!发挥革命传统,鼓足更大干劲,改变陕北山区的面貌,争取今年更大的跃进!”这是陕北二百四十多万人民在去年大跃进的基础上发出的豪迈口号。陕北山区地形复杂,雨量少,气候寒冷,风沙、冰雹、旱、涝等自然灾害很多。一向有些人认为高速增产粮食是不可能的。可是,大跃进的实践证明:只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可以改变陕北自然面貌的。过去因为春旱严重、解冻迟而霜冻早,几乎给农作物的播种、生长造成了不可克服的困难。但在大跃进中,群众采取早动手,冬季修水利等办法,结果避开了霜冻,获得空前的大丰收。过去风沙的侵袭也被看成是无法征服的困难,但是,群众研究了当地水、沙等特性之后,创造了以水拉沙、种草植树、营造防风林等办法制止沙漠流动,去年共营造防沙林五百三十万亩,等于1957年造林的十倍。同时,引水拉沙,改造沙丘为农耕、林牧地一百多万亩。过去,人们认为贫瘠山区粮食增产最多不过百十斤,但是,去年这个地区出现的亩产千斤以上的高产田就有五千六百四十亩,亩产四百四十斤到一千斤的有五十万亩。这些高产田有不少都是在过去人们认为是薄地、坏地或不毛之地上出现的。延安县东方红人民公社在三十五度的山坡上,培育出亩产四千多斤的高额丰产糜子。榆林县花园沟农民,在贫瘠的沙地上试种的水稻亩产达到三千九百六十三斤。这些成就更进一步的激起了人们的冲天干劲。今年,陕北全区的群众决定要在占耕地面积20%的土地上,达到亩产千斤以上,并且以这些高额丰产田为前进阵地,带动一般农田全面增产。从目前情况看,今年各地的粮食增产计划比去年跃进的幅度更大,措施也比去年更加具体;各级领导比去年抓得更早、更快、更好、更紧,广大群众的干劲也比去年更大、更猛。(王永)(附图片)
榆林人民大革沙漠之命,修建了一条纵贯县境南北、长达二百八十里的渠道——榆林渠。图为人民正在开渠。(陕西画报社供稿)


第5版()
专栏:

陕北好陕北好来陕北好,陕北遍地都是宝,挖开宝库取金银,千万窑洞装不了。陕北好来陕北好,沟沟洼洼粮食窖,山上山下银光闪,川川道道栽水稻。陕北好来陕北好,满山遍野穿绿袍,远山高山松柏树,近山低山梨杏桃。陕北好来陕北好,千里牧场长青草,牛羊骡马摆成行,个个肥胖滚圆膘。陕北好来陕北好,陕北处处新容貌,秃岭荒山全改变,谁说不如江南好!


第5版()
专栏:

延安工业交通事业迅速发展
本报讯 革命圣地延安地区的工业交通建设正以异军突起之势迅速发展,改变着这个革命老根据地的经济面貌。根据延安专署今年全年发展工业交通事业的初步规划,延安地区今年的工业总产值将在1958年翻了一番的基础之上,再猛增103%。
1958年延安地区新建起来的大小工厂共有一万一千六百七十个,新增加的工业产品有钢、生铁、人造石油、水泥、化肥、农药、滚珠轴承、食糖等四十多种。去年延安专区还对矿产资源作了一次全面的踏勘,发现全专区几乎县县都有可以开采的铁、煤、油母页岩等矿藏。全区已查明的铁的储量就有十三亿三千五百多万吨;除志丹县外,县县都有含油量较高的油母页岩矿。这些发现,打破了过去有人认为陕北矿产资源贫瘠的说法。
今年延安专区工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比去年增加了三倍多,大部投资将首先用于建立一批铁、煤、人造石油和机械等工业方面的骨干工厂。去年在延安县的何家沟,子长县的奕家坪和洛川县的一张村驿三地已建起一批小高炉,这里将逐步建成专区的三个炼铁基地。煤储量既多,质量也好的延安、子长和黄陵三县,也将陆续建立起三个年产十万到二十万吨的煤炭工业基地。原有的天然油矿——延长油矿的产量今年将比去年增加两倍。人造石油资源很多的子长、延安、黄陵和洛川四县,今年将发展一大批土法炼油厂。一个年产设备三千五百吨的通用机械厂从去年开始在延安筹建,现在正一面生产一边建厂。今年延安地区还要大力发展土机床生产,做到每个人民公社有土机床五台,把公社的农业机械修配厂武装起来。纺织、造纸、粮食加工、食糖等其他轻工业,今年也将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发展。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迅速改变交通不便情况,延安专区去年新建了八百多公里的公路,今年还将新建公路一千四百公里,并且要修建大车和架子车路六千公里,全专区内将构成一个更完备的公路运输网。(附图片)
延安风光 杨绍夫摄


第5版()
专栏:

要做大自然的主人
中共榆林地委第一书记 鱼得江
1958年是榆林专区在生产战线上取得辉煌胜利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榆林专区一百五十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向大自然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1958年完成水利一百一十七万亩,相等于榆林专区1958年前所有水地总和五十万亩的二倍多;进行了巨大的水土保持工程,控制水土流失面积达一万二千零四十七平方公里;植树造林绿化沙漠五百二十四万亩,相等于全区解放以后绿化面积的三倍。这一切农田建设的巨大成就,促使1958年的粮食获得空前大丰收,由1957年总产四亿六千万斤猛增至十一亿五千万斤,增产一倍半左右。这就使榆林地区由缺粮区变成了余粮区。这个胜利是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胜利。
在这一年中,我们在榆林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中,根据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结合榆林地区的实际情况,着重解决了人如何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并且按照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来主宰自然,改造自然,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把榆林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幸福的地区。不首先解决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便不能破除人们对自然的迷信,便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应该承认,榆林地区的自然条件是比较恶劣的。北部沿长城内外的定边、靖边、榆林、神木系风沙地区,沙漠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解放前有一首民谣唱道:“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被沙压人移走,万恶的黄沙害人苦。”南北沿无定河两岸的各县又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境内沟壑纵横,土地瘠薄。全区雨量稀少,有
“十年九旱”之说。气候比较寒冷,秋季来霜早、结冻早,晚秋作物常遭冻灾。在1958年以前,粮食亩产只有四、五十斤。但是,我们认为人是生产斗争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据这一认识,我们积极地在群众中展开宣传教育活动,号召大家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作大自然主人的思想。中共榆林地委首先分析了榆林地区的自然条件,指出榆林地区虽有沙漠草地,十年九旱的一面,但同时又有土地辽阔,资源丰富,河流很多,能够大办水利战胜干旱的有利的一面。我们应该:第一、不要孤立地、片面地去看待困难的条件,同时要看到有利的条件,并且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去克服不利条件。第二、不要把困难条件看成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利条件也可以转化成有利条件,困难条件本身就包含着促使它向有利条件转化的因素。第三、应该特别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了党的正确领导,有了广大群众觉悟提高的条件,人们有能力战胜任何自然困难。
地委同时分析了厂史资料:过去从外地每年只不过调进一亿多斤粮食,也就是说只要增产一亿斤粮食,就可以基本自给。一亿斤粮食放在共产党人的面前又算什么呢?如果连一亿斤粮食都增产不下,那又算是什么跃进呢?只要拿出比打胡宗南更大的干劲,粮食翻上一、两番,缺粮问题不是能够迎刃而解吗?我们以此为中心题目,结合农村后期全民整风,在全区干部和群众中开展了一次全民性的大鸣大放大辩论,特别辩论了:“恶劣的自然条件能不能改变?人能不能作自然的主人?全区人民能不能苦战一年达到粮食自给和有余?”辩论结果,使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地认识了自然条件以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次辩论成为比较深刻的一次马克思主义教育。
但是教育人民群众鼓起更大的干劲向自然进行斗争,不仅需要从理论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更重要的必须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如何具体地认识自然条件,创造丰产经验的问题。地委在开展群众性的大辩论的同时,花了很大力量,组织大批干部总结了榆林地区山、川、水、风沙地区各方面的一百五十多项增产经验,编成约四十万字的“榆林专区农业增产经验汇编”上下两册,共发行两万多册,作为教育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教材。这些经验再次指出,只要人们正确的认识自然规律,并且去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就一定可以获得高额丰产,就一定可以创造奇迹。四面被黄沙包围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榆林花园沟,由于人民群众多年来认识自然和向自然斗争的结果,积累了比较完整的防沙造林、实现耕地园田化、精耕细作等改造自然的经验,他们克服了风沙灾害的不利条件,发展了水利设施和深耕细作的有利条件,虽然这里是沙质土壤,而连年亩产仍然获得了千斤,为榆林地区的一面红旗。通过各地召开各种会议,迅速传播和推广了这些典型经验,使人们进一步地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踏开了一条由低产变高产的道路。这又是一次更为具体的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
上述全区性的改变自然面貌的深刻生动的理论结合实际的思想教育运动,成为动员一百五十万人民的一条纲。由这一条纲的带动,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鼓足干劲地行动起来了。纷纷召开了各种向自然进军的千人、万人誓师大会,形成了一股势不可当的征服大自然的巨流,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掀开冻土,揭起冰层,向水利化进军;这是榆林地区历史上所不曾有过的。解放了思想的人民群众,就是这样英勇地创造着历史奇迹。
无数事实证明:要革自然的命首先要革思想的命。改造自然首先要求靠人们具有战胜自然的思想。人的思想解放,精神世界的改变,推动着物质世界的改变,反过来又推动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改造自然和改造思想,这是互相影响着的。去年由于我们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政治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统帅”的教导,因而首先在思想工作中打了胜仗,从而保证了农业的大丰收。
1958年我们虽然取得了粮食大丰收,但比起先进地区还差一些,距离彻底解决粮食问题,也还有着一段不小的距离。因此,这只能看作是胜利的起点,只是迈开了更大跃进的第一步。我们必须继续贯彻群众路线,提倡苦干、实干和巧干的精神,提倡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保证1959年农业生产有一个更大更好更全面的大跃进。


第5版()
专栏:

沙漠里的奇迹
鱼湖
现在,陕北大沙漠区的农民们,能够吃到当地生产的鲜鱼了。这些鱼出产在长城沿线沙漠中的海子里。据调查:神木、榆林、靖边、定边等县共发现适于养鱼的大小海子九十多个,面积约有十万多亩,其中三分之二的海子蕴藏着丰富的天然鱼类。
去年8月,榆林专署在神木县红碱道海子建立起了第一个沙海子养鱼场。四、五个月以来,这个鱼场共捕鱼十万多斤,除供当地人民吃用外,还供应了内蒙古和榆林等地的市场需要。
春季来临,沙海子还结着厚冰。每当黄昏,雪花飘落,天寒地冻时,鱼场的工人们就开始了冰下捕鱼。他们在冰封的湖面上打开许多冰窟隆,并架起一个一个的红灯笼,然后下网捕鱼。捕鱼工人驾着冰橇,来往奔驰,验看鱼网。入夜,湖面上灯火点点,人影绰绰,十分美丽。
地下水库
到过沙漠的人就会知道水是多么珍贵呵!干旱的沙漠最缺乏的是水。但是又有谁想到过干旱的大沙漠里还能挖出源源不绝的地下水库呢?
最早揭开这个秘密的是榆林专区定边县金鸡湾的农民。他们修水渠时在沙漠里挖出了泉水,水势很旺;新修的两个水渠的渠头安装了两部水车,昼夜车水,水流不断。
中共定边县委推广了金鸡湾农民的经验。定边全县只有一道八里长的河,但是,现在全县已经开挖了六十二道人造河,能灌溉十万亩土地。
野生樱桃
每当春天,在榆林城北孟家湾一带的大沙漠上,就会出现一种奇特的景色:广阔的黄沙上泛起一片鲜红的颜色,如燃烧的火焰一般。
原来这儿有一片野生的樱桃林。它的面积达万亩左右,每个樱桃树一般高一公尺半上下。这种野生的樱桃树的适应性很强,它不惧风沙和高寒,终年巍然挺立在沙漠之中。它的果实可以做药材,还能榨油。
现在,人们不仅正在扩大种植这种树种,用来固定沙漠,并且准备接种良种樱桃,使得根本不出产樱桃的陕西省,可以吃到本省出产的樱桃。


第5版()
专栏:

今日延安
延安大桥
到过延安的人都还清楚地记得:在巍峨的宝塔山下,伸展着蜿蜒曲折的延河,它把延安市分成了两半。每逢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延河东西两岸的交通就被阻隔。
多少年来,延安人民多么渴望着在延河上修建一座大桥呵!
现在,一座三孔石桥已经修建起来。桥长四十五丈,宽三丈三尺,可以并行汽车。大桥是按照著名的河北赵州桥的形式建筑的。
从延河下游远远望去,大桥就好像镶嵌在两山之腰。清清的河水从巨大的穹拱下缓缓流过,庄严的宝塔俨然矗立在大桥上面。
“第二次蟠龙大战”
1947年,在蟠龙镇曾经进行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在这儿歼灭了胡宗南匪军一个旅,开始了西北战场的胜利反攻。
现在,这儿又在进行着另一次新的战斗。在当年战斗最激烈的两个山头上,在层层新修的水平梯田上,是积肥、运肥的人群。弯弯曲曲的山沟里,升起了缕缕炊烟,人的喧叫声、各种金属的敲击声合在一起。已建成的好多个炼铁厂、炼油厂、水泥厂和许多小煤矿,已经把这儿变成延安地区工业基地之一了。
当年参加过蟠龙战役的刘士英、郭文昌和贺凤福等残废军人,又在这里参加了征服大自然的战斗。他们骄傲地把这个战斗称做“第二次蟠龙大战”。
今日瓦窑堡
今日瓦窑堡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入夜,半山坡上一片灯火。在这座依山傍水的山城,新建的电厂不久前送出了第一股电流。在中共子长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的对面山上,一排排炼焦窑喷射着耀眼的火焰,映红了半个山坡。著名的瓦窑堡会议遗址和陕北红军创始人之一的谢子长烈士的陵墓,在这个山城里遥遥相对。
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大跃进的年代里激励着子长县人民的冲天干劲。今年,人们正为在去年全年粮食产量翻一番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而奋战。大批炼铁厂、炼油厂、炼焦厂和许多小煤窑也已建设起来。
南泥湾剪影
从延安的南川沿着公路南行,翻过一架大山,川道越来越宽,眼前逐渐出现了整齐的稻田,两旁连绵不断的陡山脚下是蓊郁的树林。这就是著名的南泥湾。1941年,三五九旅在这里开荒生产,经过两年苦干,部队生活基本上达到自给自足,成为世界历史上的创举。去年,南泥湾的农民在老红军刘宝寨、魏志才等人的倡议下,农民们在附近几个沟岔里修筑了四个水库,灌溉了下游的五百多亩土地,基本实现了水利化,每亩产粮食四百多斤,成为延安县去年第一个实现农业发展纲要指标的乡。
南泥湾的中心——羊湾,现在新修了十几幢瓦房,还设了商店、学校、卫生所和邮局。晚间,电灯亮了,家家窗户上映着明亮的灯光,山上山下的路灯,把这个偏僻的山沟照得格外美丽。
从上下龙到九龙泉,沿途山坡上有许多窑洞。这是当年三五九旅的营房,山坡下,“军人生产合作社”的旧址依然如故。九龙泉的三五九旅纪念碑,曾遭受敌人破坏,现在又修复起来了。桃保峪沟口,当年炮兵学校的红色楼房,仍然保持着过去的原样。
红色炼铁厂
距离瓦窑堡十多里的一条沟里,有一座在1944年由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起来的炼铁厂——芽坪炼铁厂。这个当年的红色炼铁厂,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又发射出了它的光芒。
当年,人们响应毛主席提出的“自力更生”的伟大号召,克服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封锁边区所造成的重重困难,从这里炼出生铁铸造了大批农具,供应着边区兵工厂所需要的原料。
去年大搞钢铁的群众运动中。边区时代的老工人段英才和李生高等又来到这个炼铁厂担任了技术指导。这座停办了十多年的“红色炼铁厂”,重新流出火红的铁水。
青年栽植的花木
1956年春天,五省青年造林大会的代表在延安栽植的名贵花木,大部成活了。
春天,在毛主席故居——枣园的院落里,从杭州西湖畔移来的水衫、银杏,花枝招展,亭亭玉立。喜马拉雅山的雪松,翠绿雪亮,金钱松嫩黄可爱。移栽在杨家岭的碧桃、桂花、玫瑰、龙须柳等也都绰约多姿,给革命圣地增添了无限景色。
五省青年代表在杨家岭山坡上栽植的一万多株柏树,也都成活。延安青年对这些花木,格外关心,经常组织义务劳动去培土、浇水和剪枝。
延安大学
在党中央和毛主席住过的杨家岭的上空,不时地传来年青人的嘹亮歌声。在杨家岭的脚下,有两排窑洞和几幢平房,这就是去年新办的延安大学的校址。
来自北京、上海、西安、关中、陕南和陕北的三百个大学生,正在这里学习、劳动和生活。现在这个学校有中文、数学和理化三系,几年后将扩展到三千师生和十多个学系。
延安大学的师生们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就动手平整操场、修路、植树、运砖瓦和烧石灰,参加劳动建校。他们还在课余的时候,帮助附近农民修梯田、收秋、挑水、扫院子,拜访左邻右舍的乡亲,农民们也常被请到学校来参加大会和联欢会。人们从这里可看到抗战时期延安许多红色学校的缩影。 (附图片)
(左图为延安大学。茹遂初摄)


第5版()
专栏:

永远高举红旗前进
本报记者 袁木 冯森龄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这是毛主席在解放后对老根据地人民提出的期望。最近,当我们重访革命圣地延安和陕北老根据地时,我们十分强烈地感觉到,毛主席的这种期望,正在陕北人民身上发生着无限的力量。
在二百四十多万勤劳朴素的陕北劳动人民中,我们访问过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英勇地参加了革命斗争的老英雄,见到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拿起枪杆保卫家乡和解放全中国的人民子弟兵,还有那在光荣的革命传统教育下,在最近几年的建设时期中成长起来的新的一代。他们今天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那种陕北人多少年来对党和革命事业忠心耿耿的共产主义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永远不能忘怀的深刻印象。
二十年如一日
从延安城东五十公里的蟠龙镇出发,沿着一条羊肠小道,我们进入了一个偏僻的山村——马家沟村。就是在这里,当1935年刘志丹同志领导的陕北工农红军来到这个山村的时候,一位名字叫做申长林的贫苦农民,带头参加了反对土豪恶霸的斗争。他曾把他们弟兄几个终年辛勤劳动积攒下的一些粮食,全部拿出来献给工农红军。他当了赤卫军的连长。而在以后党中央和毛主席在陕北领导全国人民革命的年代里,因为他热烈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发展生产,支援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被光荣地誉为模范中共党员。
今年已经六十五岁的申长林,现在还担任着蟠龙人民公社马家沟生产队的中共支部书记。这位老书记,凭着自己结实的身子骨和对社会主义集体利益的高度责任感,现在还坚持担任着生产队里最辛苦的工作——每天上山放羊。今年春节里,全体社员都放了假,欢欢乐乐地过节。申长林仍然一清早就踏过冰河,爬上积满白雪的山岗去放羊。夜晚回来,他又召集支部委员们开会,研究马家沟村生产队1959年全年的生产规划和劳动力安排。
二十多年如一日,申长林总是以他那模范的实际行动,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同乡亲们一道前进。当人民赶走胡宗南匪帮重新建设自己家园的时候,就是他,带头在马家沟村建立起第一个生产互助组;以后,又是他,领导着互助组发展到农业生产合作社;而在去年建立人民公社的时候,也是他第一个在马家沟村把党中央关于人民公社的决议传达给全体农民。人们每当回忆过去的苦难和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时候,都不由得赞美申长林说:“他是我们村里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从一个战场到另一战场
不知道有多少陕北劳动人民的优秀子弟,曾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保卫家乡,为了帮助全国各地同自己一样受尽苦难的兄弟姐妹们获得解放,英勇地奔赴战场。他们当中有的人已经为人民解放事业付出了自己最后一滴鲜血;有的人又重新回到家乡,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榆林专区米脂县,我们会见了清泉人民公社的复员军人薛元洋。他早在1944年就参了军,是人民解放军中担任过副连长的老战士。将近十年的战斗生活,薛元洋曾经转战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和东北,立过大小十次战功。至今,他的右臂上还留有解放太原战役的枪弹伤痕。那时,他的右臂中了敌人的枪弹,鲜血直流,整个臂膀都肿得失去了知觉,但他仍然倔强地手握机枪,坚持战斗。
1953年秋天他复员还乡,第二天他就扛着锄头下地。没几天,就被人们推举为村里的生产互助组组长,不久,互助组发展为农业生产合作社,他又被选举为社主任。去年,米脂全县农民协力修建沙家店水库,人们都把这个工程同当年解放战争时期的沙家店战斗相比,称它是“第二次沙家店战役”。这个当年在沙家店战斗中立功的战斗员,就在这次新的战斗中,又一次显示了他藐视任何困难的革命军人的风度,在这项建设事业中立了四次功。他所领导的一百八十人的一个民工大队,在半年多的修库过程中始终被全工地誉为干劲冲天的“老虎队”。7月间,暴涨的山洪把快要修好的水库大坝冲开了一个缺口,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薛元洋扛起一百多斤重的沙包,带领着他的伙伴们,冒着生命的危险,跳进齐胸的洪水去抢救大坝,经过一天的激战,终于修好缺口,使大坝安然脱险。在这次水库修建工程中,薛元洋在全县民工中荣获三次甲等奖,一次乙等奖。
不辜负先辈的期望
在和许多年青一代的陕北人接触中,我们处处都感觉到革命的先辈们留给他们的深厚影响。而从子长县子长人民公社枣树坪生产大队支部书记、二十八岁的谢绍旺那里,可以感觉到这种影响表现得特别强烈。
谢绍旺是陕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谢子长同志的侄儿。谢绍旺的一家中,同谢子长同志一起,曾经有十个人在土地革命时期光荣牺牲。那时候谢绍旺才三岁。他在党和革命大家庭的抚爱中长大以后,一个强烈的愿望就在他的思想中扎了根:“决不能辱没自己的先辈。像我们这样的家庭,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还能不走在别人前头!?”
就在谢绍旺二十二岁的那年——1953年春天,他在自己的家乡组织起第一个三户贫农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随着农业社的巩固和发展,一直到去年人民公社的建立,谢绍旺那种为了社会主义集体而完全忘掉个人得失的动人故事,就在乡亲们当中广泛地传播开来。农业社刚建立的时候没有牲畜,缺少农具和子种,谢绍旺就把他哥哥送给他留作纪念的金戒指和他妻子结婚时的一件绸衣料,拿出去卖了五十五元钱,买了牲畜和农具,无代价地投入农业社;有一户社员病了,他把留给自己吃奶的孩子吃的一升白面也全部送给了那个社员;谢绍旺到县里开会,县里的负责同志看到当时他家里生活困难,从公家的救济款中补助了他二十元。回到村里,他把这些钱全部送给了其他几家困难户。别人感激地问到他自己怎么办的时候,他毫不在意地笑了笑说:“咱们的好日子在后头呢,现在这点困难一眨眼就过去了!”
去年大跃进中,社员们修下几百亩水地。他们那个山村第一次种了一些水稻。6月间一天的午夜,下了暴雨,洪水把稻田的防水壕冲了一个缺口,眼看着快成熟的水稻,就要全部被淹死了。谢绍旺领导着社员们深夜去抢救了三次。他跳进洪水,用自己的身体堵住防水壕上的缺口,保证了稻田的安全。秋后,当社员们欢庆去年大丰收和吃着自己种的稻米时,都感动地说:“这白米是咱谢书记用性命换来的呵!”
这里记述的只不过是无数英雄人物和业绩中几个极普通的人物和事例罢了。延安专区有一位在这里工作了多年的副专员曾经满怀激情地对我们说:“长期的艰苦的革命斗争,锻炼了陕北人民无比勤劳和极其朴实的气质!这样的人民一旦相信了共产党是他们的救星,任何时候他们就会对党的一切号召毫不退缩地去执行,哪怕付出自己的一切。”是的,正因为陕北人民是有着这样崇高风格的人民,他们才能在艰苦的战争时期始终高举着革命的红旗,而在今天,在祖国建设大跃进的伟大时代里,他们又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写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英雄史诗!(附图片)
贺宝昱 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