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英雄气概
马国征
不久以前,听说上海新出了一种“英雄100号”金笔,今年春节,有位同志到上海,终于请他代购了一支,果然名不虚传,使人爱不释手。抚摩再三,不禁感从中来。
自从党中央发出了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庄严号召后,各地都风起云涌地用实际行动起来响应,上海华孚金笔厂的职工同志们就决定要在不长的时间内做到“英雄赶派克”,而这“英雄100号”金笔,据说就是为了赶派克而试制的一种新产品,它现在已经大量生产。这个英雄的行动真是鼓舞人心,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专门拍了一部电影:“英雄赶派克”,的确是非常值得的。
当我拿起这支外形美观大方、书写流利细滑的国产金笔的时候,欣喜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同时也不由得产生了若干“浮想”。记得从十多年前当我还刚刚进小学的时候起,直到解放以前,那时一般人用的文具差不多都是外国货,“6B”铅笔是德国施德楼货,“6H”“4H”……是美国的美丽牌,铅笔刨子是“德国制”,墨水是“Waterman”(水手牌)或是“派克”,圆规仪器……几乎都是外国商标。金笔就更不用谈了,什么“爱弗释”、“派克51型”……充斥市场。尽管那时候也有较好的国产笔如金星、新民、英雄等,但在解放前这些民族工业根本就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谈不上去同外国货竞赛;好像“派克51型”永远是名牌货,别人休想赶上,根本不要想同它碰。久而久之,在一部分人中间形成了一种迷信思想。直到解放以后,这种迷信思想还没有彻底清除。
党的伟大的“超英”号召,犹如春雷一般震响大地,唤起了无数的英雄儿女闻风起舞、奋发前进、急起直追。曾几何时,我们不仅以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速度实现了钢产量翻一番的宏伟任务,而且出现了工业战线上“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动人景象,我们也有了自制的汽车,飞机,航轮,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巨型发电机……我们也有了“英雄100号”。
自然,我们决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成就。我们今年还要快马加鞭,继续向前。现在,事实作了最好的证明,1958年大跃进的成绩,特别是六亿人民的英雄气概和英雄创造,给那些有迷信思想的人上了一堂大课,让他们头脑清醒过来,挺起腰板,赶上前去,为祖国更大的跃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8版()
专栏:风土新志

梳髻修眉上岸来
吴莱
我走到珠江江畔,跨过那一道道摆满花树的小木桥——水上街道,去看望一些相识的水上人家。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在竹竿上挂着个小竹笼的小艇。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告诉你,这是小艇要出卖啦!然而,这决不像在旧社会那样是水上人家破产的标志,而是水上居民要和千百年来“浮家泛宅”的生活告别的标志呵!
这些日子以来,他们的生活正像那股奔腾的江水一样起着一瞬千里的变化:家庭妇女走出了小艇;孩子解下背上的葫芦、松开了身上的绳索,像出笼的小鸟般在托儿所里蹦跳游戏;打鱼的小伙子学会打铁;划艇的大姑娘当了炼钢炉长;救济户进了敬老院,公共食堂上坐满了顾客……。
自然,这一切都比不上大搬家这桩事情重要。一提起这桩事,人们就兴高采烈,眼睛发亮,面上喷红,这家要找房子,那户要购家具,谈个没有完。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儿对我笑道:“赶上这桩大喜事,我总算没有白活了。”一个儿女绕膝的妈妈哼出两句方言诗句,表达自己的心情。那诗句是:“食粥点盐上街(即上岸)好,翻风落雨掩埋门。”诗句虽浅,感情却深。年年,夏秋之间挂起风球的时候,他们的心也就挂起来了。就是在平常日子,也会有一些孩童连着绳索淹死在艇边。一想到这种情形,做母亲的就再睡不着好觉。她们是多么渴望到岸上来过安定的日子啊!
水上居民的来历,不可能完全相同。一部分是在封建时代反抗过统治者的压迫,被驱逐而流落到水上来的。过去,他们不准许上岸,不准参加科举考试,不准和陆上人通婚。反动派统治时,他们又受着码头主、伪交通警察和“贼公”的层层迫害、剥削,正所谓“上头怕交通、下头怕贼公”,做梦也没有想过能到岸上来定居。甚至连码头也不大敢上,因为那里经常是流氓、歹徒为非作恶的场所。一个妇女说:解放前,她长到十五、六岁了,还未敢到海珠桥上走过,虽则她们的船曾经千百次在海珠桥底下穿过。现在,这些噩梦似的往事已随着江水一去不复返了。水上人民不但可以跑到岸上来,而且还移居到岸上。
一幢幢新型的住宅散布在二沙头、如意坊、河南小港等地方,这里面有渔民新村、居民新村、工属宿舍。不少人已经搬进新居了。有些人在雪白的粉墙上贴上一张彩色的毛主席画像,寄托着深沉的敬意。有些人在案桌上摆着一瓶花,享受着鲜花一样芬芳和美丽的新生活。特别在这个春节,人们的情趣就更浓厚了。不管打那些绿色的水上街道经过或打他们岸上的新居门前走过,到处可以看见一片热烈欢腾的气象。看吧,这里一堆是梳大髻、绞面毛的妇女,人人的发髻梳得又大又光滑,眉儿修得又细又长又弯;那里一群熙熙攘攘的尽情欢乐的大人、孩子。往年,水上人家在春节前后拜神特别多,可是现在情形大大地变了。记得上次我去拜访他们时,正是旧历腊月二十四,那是神话传说是“灶老爷”升天的日子,按旧例,家家要煮糖糍粑送神,有一番热闹的。可是那一天,今年这位灶老爷早就被送上了天,而且一去无踪了。许多人家在捐献废铜烂铁时,已把祖传的铜香炉、锡烛台都捐献了。那些过去拜金花菩萨,拜观音大士,拜龙母娘娘的人,现在纷纷从迷信的泥沼中走出来了。
在河南小港新村,一幢新建成的工人宿舍里,我探望了一家上岸不久的水上人家。他们住着一间宽敞的大房间,冬日的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投射进来,满房子都感到光明、温暖。窗外是一片空地,孩子在外面翻跟斗,不时响起天真的笑声。老奶奶在厨房里烧菜、煮饭。房子安装着电灯、自来水、还有水厕。到处干爽、光洁。老奶奶和小孙孙们都过得很满意。在他们的屋子里,已看不到神龛和祖先神位了,有的就是老奶奶当选先进工作者和卫生模范的奖状。原来这位老奶奶还是个“老积极”呢。谈起拜神,她告诉了我一段有趣的小故事:老奶奶很早就参加了街坊工作,不迷信了。可是儿媳妇过年过节,照旧烧她的香,拜她的神。信仰自由嘛,婆婆不干涉媳妇,媳妇也不干涉婆婆。可是上了岸,媳妇参加工作后也进步起来了。谈到这里,老奶奶爽朗地笑起来说:“我们过去都拜了几十年的神了,哪里拜得出这样的好日子来呢!哈哈哈……”
这是一个老妇人的笑声吗?不,这是许多人、许多个家庭的笑声。在这个城市的另一个角落——二沙头的渔民新村里,我也听过一个渔民同样欢乐的笑声。
这个渔民去年四十五岁了,有四十四年是居住在水上的,从他自己往上数起,父、祖有五代以船上为家,像浮萍一样地东漂西泊。现在,一切改变了,他居住在渔民新村的一间房子里,座北朝南,清风徐来。屋子前面是广阔的空地,屋子里有新置的椅桌和用具。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受到人民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孩子也念到中学了,成了他家祖宗世代以来最有文化的人。他向我谈起这些景象的时候,再也不能抑制那发自深心的幸福的笑声了。
从水上到岸上,虽是几尺之遥,但是水上人民走了千百年还摸不到岸边。只有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他们才能在解放后回到了坚实的大地上,开始了繁荣、安定的生活。
(原载“羊城晚报”)


第8版()
专栏:

看影片“我们永远忠于党”以后
谢觉哉
1958年3月,我在成都看过四川残废军人教养院演出队的演出,访问过教养院的所在地——新繁县大龙藏寺。大龙藏寺水木明瑟,风景清幽,加上新的建筑和设备,真是荣军乐园。这里住有残废休养员五百八十三人。在他们的宿舍里有躺着修理车子的、躺着安装矿石机的、躺着缝织的和看书的。床的两旁放着书、报和工具箱。他们给访问者的印象:不像是残废军人教养院,而像是学校、工厂或者青年俱乐部。他们洋溢着青少年的热情。
两个月以后,四川残废军人教养院演出队来北京演出,激动了成千成万观众的心弦。有的说:看了演出,更加深了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李承晚之流的反人民战争的痛恨;有的说: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演出,那是健全人饰残废,尚很使人感动,何况这是真正残废者们的演出?有的说:看了他们的演出,听了他们的歌唱,不应该再有人鼓不起劲了。
八一制片厂把他们的工作生活事实,一一搬上银幕,拍成了优秀的真实的艺术记录片——“我们永远忠于党”。这部影片,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布:帝国主义首先是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李承晚之流是如何的残酷、卑劣,为人类所痛恨,必须把他们彻底消灭,把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靠战争发财的狂人,扫除到地球之外。
这部影片,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的优秀儿女,是铁铮铮的英雄好汉,在三十多年坚苦卓绝的斗争中,他们中间一部分人倒下去了,鲜红的血培育出解放的花朵。已转业的一部分,正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文化、科学各个战线上,向地球开战,向各种科学以至尖端科学进攻。正在服役的,是兵士也是工人、是农民、是学生,他们日夜警卫着边疆,时刻准备着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同时在劳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学习中积累知识,准备作更大的贡献。另外一部分人,流过血;血还没有流尽的残废军人,他们身残废了心没有残废,正如刘渝生同志的诗:
“没有眼睛,照样读书看报,
没有双手,一样写字弹琴,两腿瘫痪,能用双手劳动,
没有双脚,也能疾走飞奔。
困难只能在软弱者面前存在,
挡不住久经锻炼的士兵。”
这部影片,又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我们将在最短的时期把我国建成一个没有剥削和贫困的社会主义的繁荣幸福的社会。第二个五年计划、首先是1959年宏伟的经济计划,一定能提前和超额完成,这不仅在全国人民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行动中可以看到,也在残废军人的生产、生活的创造和乐观的精神中可以看到。
诗曰:
英雄人物看今朝,
身纵伤残心更豪,
大地春回人不老,
上元歌舞赤旗飘。
春节后二日(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无题有感
锺怀
有些事情看来很小,其实很大。
上海商业部门最近大抓“小服务”工作,发动各行各业为广大市民修配各种日常用品,像缝补衣服鞋子,调换棉毛衫领头袖口,代磨刀剪,配热水瓶胆、门窗玻璃,修理钟表、收音机、皮件、拉链、马桶、炊事用具、搪瓷制品……
尤其可贵的是,很多过去从来不做修补业务的商店(包括一些有名的商店在内),也增加了修补业务;不少商店对于修补业务不仅“来者不拒”,而且“送上门去”,组织人力深入到工厂、里弄、机关、学校主动揽活,尽可能当场修好补好。并且不乏这样的有心人,在到工厂、机关去的时候,总是忘不了要特别到单身宿舍去走一圈。
是“小服务”,但是它为人们解决了日常生活上的许多难题,节省了人们许多时间,给人们带来了大便利。
如果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大志,怎会把修修、补补、配配这种“鸡毛蒜皮”的事情,而且是“收入少、麻烦多”的事情放在眼中?
如果没有对人的极大的关心,怎会对人的需要体察得那么细致入微?怎会对满足这种需要设想得那么周到,做得那么主动?
能说“小服务”真是“小”的服务么?


第8版()
专栏:

稻堆
稻堆堆得圆又圆,
社员堆稻上了天,
撕片白云揩揩汗,
凑上太阳吸袋烟。
(安徽民歌)
谢清泉 诗
周令钊 画(附图片)


第8版()
专栏:读书札记

斗将的武艺
刘勉之
战将和战将面对面的搏斗中,武艺起决定作用。
小说戏文里记着许多回马枪、夺槊、?索的故事。
唐玄宗时名将哥舒翰善用回马枪。他有家奴名左车,十五、六岁,很有力气。哥舒翰每追敌人靠近了,用枪搭敌人的背,大喝一声,敌人失惊回头,趁势刺中喉头,挑起三五尺掼下,没有不死的。这时左车便下马割取首级,每次如此。
唐太宗的大将尉迟敬德善于避矟,每战,单骑冲入敌阵,敌人的矟四面攅刺,终不能伤。又会夺敌矟,反刺敌人,出入重围,往还无碍。
太宗的兄弟齐王元吉也会使矟,看不起敬德,要和他比赛。太宗叫两人把矟的刃去掉了,光用矟竿相刺。敬德说:“带刃也不能伤我,不必去。但我的可以去掉。”比的结果,元吉竟不能中。
太宗问他:“夺矟避矟,那个难些?”敬德说:“夺矟难。”太宗就叫夺元吉的矟。元吉执矟跃马,一心打算刺杀敬德,不料一会儿功夫,他的矟三次被敬德所夺。元吉以骁勇著名,虽然口头上十分称赞,心里却非常恼恨,以为丢人。
王世充领步骑数万来战,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追太宗,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敌军稍退,敬德护卫着太宗突出敌围。(曾公亮武经总要后集九)
长武器毕竟只能近距离面对面厮杀,远一些就不济事了。这时,弓箭就起了作用。另外,有一种抛掷式的武器叫?索。武则天时契丹将李楷固善使?索和骑射、舞槊,每次冲锋,都如鹘入鸟群,所向披靡。黄麞(地名)之战,唐将张玄遇、麻仁节皆为所?(资治通鉴卷二○六)。
长武器也讲究重量,新唐书卷一九三张兴传:“为饶阳裨将,安禄山反,攻饶阳,兴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敌人登城,兴一举刀就杀几个人,敌人很害怕。”宋史兵志十一记公元一○○○年时神骑副兵马使焦偓献盘铁槊,重十五斤,在马上挥舞如飞。还有相国寺和尚法山,还俗参军,用铁轮拨,浑重三十三斤,头尾有刃,是马上格战的武器。
唐代中期流行用陌刀作战,最著名的陌刀将是李嗣业,每为队头,所向必陷。公元七四八年高仙芝攻勃律(国名,在今新疆边外苏联境内。本为东西布鲁特人所居。布鲁特即勃律。),嗣业和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吐蕃十万众据守娑勒城,据山因水,嗣业领步军持长刀上山头,大破敌军。七五六年和安禄山香积寺之战,嗣业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的人马都碎(旧唐书卷一○九)。阚棱善用两刃刀,长一丈,名曰拍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新唐书卷九十二阚棱传)。裴行俭传和崔光远传也都记有用陌刀作战的故事。通鉴卷二○二注,陌刀,是大刀,一举刀可杀数人。唐六典说,陌刀是长刀,步兵所用,就是古代的斩马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