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气吞山河
柳笛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入冬以来,广大农村又一次展开了热火朝天的水利建设的群众运动。人们移山治水、开河筑坝,要大干一冬春,加速实现水利化。这是一场改造自然面貌的战斗。站在祖国的地图前面凝神注目,仿佛感到那千山万水在翩翩起舞,它们听从着人民的调动,受着人民的使唤,一山一水都要为人民作出贡献。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六亿人民的手里变得更加可爱了。
自然界的面貌,是开天辟地以来就被安排好了的。谁曾设想过要把千山万水搬个家呢?可是,我国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仅做了国家的主人,也做了自然界的主人。特别是大跃进以来,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共产主义风格大加发扬,人们要改变我国国民经济“一穷二白”面貌的英雄气概真是气吞山河。用这种新的精神面貌去支配自然,战胜自然,于是那万年不变的自然面貌就只能俯首听命了。
说人民“气吞山河”,真是一点也不过分。不信请看,在水利建设高潮中,有多少山、多少水,被人民征服了。河南省大规模冬修水利工程开始才一个月,就已经完成了两亿多立方米土、石方,修建小型水库一千六百多座,小渠道一百多万条、水井二十一万眼,坑、塘、堰、坝三万多处,还有其他工程三万四千多处。陕西省二百万雄师正着手修建大、中、小水利工程七千七百多处,他们不仅治水、还要治山、治坡、治沟、治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枢纽大坝的四千多名职工,一定要“扭住龙鼻子,引渭上高原”。“龙鼻子”当然不是轻易可以扭住的,但是毕竟被他们扭住了。他们要在宝鸡峡修一个大坝,把渭水拦住,用二十米宽的大渠,引水沿渭北高原的边缘蜿蜒而东导入高原,去灌溉一百七十多万亩的土地。在这项工程中,要开山劈岭,让许多山头搬家。现在大坝的“截流围堰”“开挖引河”工程已经完成了。这真是所谓“吞山”的工程。“吞河”工程更是多见。广西柳州专区动工修建一千一百五十公里的渠道,让两千里的龙江改走新道,灌溉二百多万亩的田地。你瞧!两千里的龙江不是被“吞”下去了吗?
“气吞山河”,我国人民就是用这种无畏的英雄气概,改变着自然的面貌,创造着美好幸福的生活。这种气概,不是别的,正是表现了我国人民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勇敢的创造精神。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自然面貌,同时,也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锻炼了自己,坚定了革命的雄心壮志,对于继续战胜自然更加信心百倍,勇气十足。事实总是最富有教育力量的。今年我国广大地区遭受了特大灾害,部分地区因灾减产,可是,就全国农业的总产量来看,仍可超过特大丰收的去年,这不能不归功于水利建设的大发展。顺手拈来一个例子:湖南省常德县五个公社,去年冬天根治枉水,截断三条河、兴修五座能蓄水两亿多公方的大水库,打隧道凿通六座大石山,把五座水库串通,三条河连成一气,解决了四十多万亩稻田的防洪、灌溉问题。今年这里一百多天大旱,可是灌区的早、中、晚水稻都获得丰收。枉水流域的群众歌唱:“开山劈岭造海洋,枉水从此变天堂,不怕山洪不怕旱,遍地稻谷似金黄。人民公社无限好,子孙万代乐无疆,饮水不忘挖井人,万年不忘共产党。”
“从一粒沙看世界”,人们从今年的抗灾斗争中,亲身体会到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亲眼看到了水利工程显示的威力,因此,不再“靠天”,而要“管天”;不再“等水”,而要“治水”。于是,人们移山治水,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更加昂扬。这里所说的“气”一是指冲天的革命干劲,一是指群众智慧的发挥。甘肃引洮工程全部工序土机械化,工地上开展高工效运动,大搞工具改革,自办工地工厂,培养技术力量,改善劳动组织,六万人完成了过去需要近四十万人完成的任务。就凭着这种“气吞山河”的意志和“巧夺天工”的智慧,我们祖国的万水千山怎能不听从人民的使唤呢?
人们大搞水利,气吞山河,要使每一项水利工程都成为润育良田丰收的甘泉。然而,在我们党内,却有那么一小撮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他们有意不去正视这种新的气象。他们污蔑我国的大跃进,也污蔑人民群众的水利建设成绩。其实,这有什么办法呢?我们祖国土地上的千山万水总是要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绩也总不会因为他们的咒骂丝毫减色。


第8版()
专栏:

我学会中国话
阿尔巴尼亚留学生 那斯米我怎样降生到了人间?当时的一切我都茫然,只有一种人的本能:饥渴时大声哭喊。后来,我渐渐熟悉妈妈的歌声,这歌声像泉水流入我的心,它灌注给我聪明和智慧,这歌声使我牢记一生。时间前进像奔流的河水,我已经长到了二十多岁。去年祖国交给我光荣的任务,让我到伟大的兄弟之邦学习。万里迢迢来到中国,中国人民热情地接待我,拥抱,握手,还有鲜花,怎么答谢?困难挡住了我。这时我如同一个哑吧,手脚乱比,常闹笑话,没有想到我长到这么大,却只会点头摇头像个娃娃。现在再不能向妈妈学话,妈妈远在阿尔巴尼亚。谁能代替亲爱的妈妈,第二次再教我说话?“有中国朋友,亲切的友谊,她可以像母亲一样教你!”这句话又像一股泉水,流进了我的心里。一年多的时间已过去,现在我可以用中文到处交谈,写方方块的汉字看中文书籍,对我来说也并不稀奇。是谁的力量,使我得到今天这样的成绩?那是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对他们我深深地感激。喝水不忘打井人,我要感谢毛主席。毛主席教导的中国同志,教会了我这最伟大的言语。


第8版()
专栏:

果香·甘露·灯光
苏亮
几千年来,黄河改道了二十多次。遗留下的不仅是那些令人心酸的、痛苦的回忆。每次改道以后,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却又是一片荒芜的沙区,冬春季节,风起沙飞,黄沙漫天,埋没着多少村庄和农田,这是水灾后的第二次洗礼。多少年了,一直是这样。
党领导下的人民是有决心战胜灾害,改造自然的。
豫、皖、苏、鲁四省的人民不是正在把一千五百万亩黄河故道沙区,建成一个苹果、葡萄、梨的果品生产基地吗?让西起郑州,东至海滨,几千里的沙区变成一个最长、最美的果园带……。
这是遥远的未来吗?不!一千多个公社,四千多万人已经行动起来了,他们的口号是:“立志大战两年半,万亩沙荒变果园”。我们像是已经看到了那繁花似锦,绿树成荫,果实累累的景象。像是已经嗅到了那清香、甜美的果香。
滚滚的黄河水日夜奔流,可是千万顷荒地不能种植,大片土地那样贫瘠,干旱。
“能把黄河水引到河西贺兰山麓,让土地都能得到水,那该多好啊!”这是宁夏各族劳动人民很久以来的一个美好愿望。两千多年来,有四次开挖渠道,但都因“石坚不可凿,沙深不可浚”而始终没有修成。
今天,这个千年的愿望已经开始在人们的手中变为现实。
公社的红旗插到了黄河西岸。要从青铜峡向东到贺兰县境,修建一条长达一千八百多里长的黄河西岸总干渠。是石头不坚硬了吗?是沙土不深了吗?不!是公社的力量大无边,是人们的决心冲破天。
大片的荒地上就要奔驰着拖拉机,二百万亩干旱已久的土地将每日饱吸着向往已久的甘露。绿油油的土地就要出现在我们眼前。
那不是在堆满金黄色谷物的粮仓前,欢乐歌舞的人群吗?回族的老大爷,汉族的小伙子……连渠水也和他们一起唱起了丰收之歌。
战斗在三门峡工程的建设者们,最近又多了一桩心事。
在大坝和电站上劳动的工人兄弟,抬起头来就会看到从远方、从公社的田野上伸向三门峡的一排排整齐的电线杆。“明年年底才能发电,为什么现在就已经埋设起电线杆?”
“是呵,可是公社的人们多么迫切地需要电呵!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了,哪能离得开电呵!公社的机械,工厂……迫切地需要它,夜校、俱乐部需要它,连老奶奶还要看看电灯呢……人们为什么不着急?”
这一排排电线杆真像是千万只手,伸到了三门峡建设者的眼前,他们看了怎能不激动呵!为了把发电的日期再提前,为了早一天把电力送上公社的大门,千万颗心又投入了新的跃进高潮……。再耐心地等一会吧!机器就要转动起来,灯就会亮起来,美好的心愿就要在你们的身边实现。……
右倾机会主义者们却一向把今天的一切看成灰色的,黑色的……什么都不顺眼。但事实最雄辩。我们嗅到的是果园的芳香,听到的是渠水的歌声,看到的是公社电气化的美丽图景……。


第8版()
专栏:

公社水利短歌
瞿钢治水治土又治山传说大禹疏九河,始皇挥鞭赶大山,公社社员长虎胆,治水治土又治山。红女樵哥结成亲红女河,樵哥山,天渠为你牵红线,红女一听跳上轿,一路歌儿唱上山。水库像个音乐厅水库像个音乐厅,百里长堤像琴弦,新修水闸如琴键,流水弹唱歌声声。


第8版()
专栏:山水新话

珊瑚岛
石工
我国古老的传说中,有许多关于海中仙岛的故事,据说那里到处是琼花玉树、瑶池璇宫。
仙岛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波涛汹涌,茫无际涯的大海中,确实有些五色缤纷绚烂多彩的岛屿——珊瑚岛。
珊瑚岛,多么富于诗意的名字。珊瑚是和珠玉并列的珍宝,用珊瑚制成的特种工艺品,被陈列在华贵的橱窗中,然而在这里整个岛竟都是珊瑚造成的!
我国南海中的岛屿大多是珊瑚岛,西沙群岛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珊瑚岛也很多,最近在那里发生了反英斗争的马尔代夫群岛就是一万二千多个珊瑚岛和珊瑚礁组成的。在澳洲东北的海滨,珊瑚礁绵延两千多公里。
当你知道如此众多的岛屿竟是一种微小的珊瑚虫在风浪袭击下造成的,不能不感到惊奇。
在北京故宫中可以看到一些作为珍品陈列的珊瑚树,这是珊瑚虫用自己分泌出来的石灰质建造的“公寓”。珊瑚树上有许多小孔,每个小孔都曾经住过一个珊瑚虫,它们总是群居在一起,造成的“公寓”多为灌木状,但是也有其他形状的。每当生出一个新的珊瑚虫,它们就会造出一个新的房间,于是随着珊瑚虫的繁衍,珊瑚树也就像树木一样长高、分枝。不过高度不能超出水面,因为珊瑚虫只能在水中生存,到接近水面时树枝就不再向上长而是像蘑菇一样四面铺开。万丈高楼平地起,珊瑚虫的“公寓”是固定在海底上的,因而珊瑚虫也不能随便移动,只好从自己的房间里伸出几根触须来等待自投罗网的食物。这种“守株待兔”的猎食方法,你也许觉得太笨、担心它会挨饿吧!但是不必过虑,因为它们是“有饭大家吃”。在一个珊瑚虫集体中,所有的珊瑚虫都被一根管子连结起来,任何一个珊瑚虫捕获了食物消化后,马上通过这根管子与大家同享食物的养料。一个珊瑚虫捕获食物的机会少,成千上万个珊瑚虫的合作保证了大家都有足够的食物。
珊瑚虫虽然是定居的,但是在发育到一定程度后便停止生殖新的珊瑚虫而变为产卵。卵被海水带到别的地方发育生长,建造起新的“公寓”,使海中形成了密密的珊瑚“森林”。“森林”的空隙中成为其他许多海生动物栖息之所。
随着岁月的消逝,珊瑚虫不断死去,但“公寓”仍在。那些“森林”中的“居民”也在不断死亡,留下了它们的石灰质硬壳去填充密林中的空隙。不断新生的珊瑚虫分泌出石灰质把这些东西胶结起来,逐渐形成结实的礁石、岛屿。
风浪亟力破坏珊瑚虫的工作,它把许多珊瑚打碎。但这并未能阻止造礁工作的进行,顽强生长的珊瑚虫不断地补偿了海浪造成的破坏,而那些碎了的珊瑚也正好用来填充“森林”中的空隙。
珊瑚和那些海生动物的石灰质硬壳,经过海水的溶解又重新沉淀的作用,还能在珊瑚礁中造成真正的石灰岩,地球上有许多石灰岩是这样造成的。这种微小生物孜孜不息的劳作,带来了巨大的成果。
不过珊瑚虫也有它的“娇气”,它怕冷、怕黑暗、怕浑浊的海水,因此只能在温度不低于摄氏二十度,深度不超过八十米的清澈海水中生存。海水中的盐分还不能过多或过少,含盐量最好在27%左右;同时还要求有一个石质的海底作为它们的“公寓”的基础。因此珊瑚礁多在大陆的海滨和大洋中岛屿的周围建造起来,而且主要分布在北纬三十度和南纬三十度之间。在大洋中,当珊瑚作为靠山的岛屿因地壳发生运动而逐渐沉没后,珊瑚礁却因珊瑚虫的不断生长而继续向上发育,造成了环形的珊瑚岛,岛的中央是海水,许多珊瑚岛都是这种形态。如果海底上升,当然更要形成珊瑚岛了,我国的西沙群岛就是这样形成的,其中的石岛已高出水面十二米多。
珊瑚岛不仅使海上的景色更加美丽,而且有许多珍奇的海生生物可供利用。西沙群岛上更有许多优良的岛粪肥料,成为真正的宝岛。


第8版()
专栏:新闻纪录片之窗

新闻纪录片之窗
十年如一日
在党的教导下,在总路线的鼓舞下,我们有着许多英雄的劳动者,始终坚持不懈,十年如一日地勤勤恳恳劳动,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呵!
新闻简报63号中,介绍了三位这样品质高尚的劳动者,他们都是出席“群英会”的标兵:
一位是十年不缺勤的京西城子煤矿的采煤工人李九德。他从1949年6月进城子煤矿到现在,无论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没有缺过一天勤,也没有出过一次安全事故,出色地完成了采煤任务。
另一位是十年来从未出过一次事故,保证了安全发电的石景山发电厂司炉工刘光金。在日常工作中,他不仅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好,还有着高度的协作精神,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别人。
还有一位是十年没有出过一件废品的通用机械厂的钳工张继宗。十年来不但生产上没有出过一件废品,还积极钻研业务,提出了一千多条技术革新方面的意见。
在我们这英雄辈出的跃进时代,像这样壮志凌云,充满主人翁自豪感,发扬了敢想敢干的精神,勤劳奋发工作的劳动英雄何止千万,而且他们就在我们身旁!
精密天平仪
新闻简报64号中关于“精密天平仪”的报道,描写了上海天平仪厂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赶制的两台精密天平仪。一台是“万分之一克电动天平仪”;另一台是“百万分之一克微量分析天平仪”。
“百万分之一克微量分析天平仪”,它精密到能准确地量出一寸长头发的万分之一的重量。在它的秤盘上轻轻地放上一根一寸长的头发,就会引起秤盘极大的震动。因为它精密度相当高,制造起来也较困难,零件也特别小。例如玛瑙刀这个零件只有在放大镜里才能装配和校正。据说这种天平仪还是世界上不多见的,一般从设计到制成得花五、六年时间,但是这二台精密的天平仪却分别在两个月和一个半月就完成了。
上海天平仪厂是1958年由九个小厂合并起来的,厂里设备还很简陋,也没有工程师,仅有的十几个技术员都是机械工人出身。但由于他们发扬了无产阶级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在向国庆献礼的鼓舞下,终于攀登上了世界科学高峰。
革命的摇篮
这里谈的是“新闻简报”63号:在浙江嘉兴的南湖中,离烟雨楼一百四十米左右,停泊着两条船:一条丝绸船和一条小摆渡船。看来这是两条极普通的船,但它揭示了一段决定中国革命的历史;说明了我们党的艰难缔造,抚今追昔给我们革命后代无限鼓舞和力量。……
1921年7月1日,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五十七个党员选派了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等十二位代表,在上海召开我们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了避开敌人的搜捕,大会从上海移到了嘉兴南湖,在船上完成了大会的最后议程,诞生了我们伟大的党。从此中国人民的革命,有了真正的领导者,有了正确的方向。
三十八年过去了,当时开会的那两条船,当然无法找到了,前面说的两条船,就是按照当时的船仿造的,船里的陈设也和当时完全一样,船就泊在当时开会的南湖。曾经以它迷人的江南景色脍炙人口的嘉兴湖,今天,最使人留恋的还是湖中的两条船。 (阿章)


第8版()
专栏:

要汀江发电 陈一能摄


第8版()
专栏:

人们在西沙群岛勘测渔区 贾化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