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积极做好牧民定居工作
本报评论员
在我国辽阔的牧业区里,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广大牧民一直过着游牧生活。这种生活,既不利于畜牧业生产,也不利于牧民的健康,更无法进行牧业区的基本建设。只有改变这种状况,逐步地建立定居点,帮助牧民定居下来,才会加速进行牧业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大发展广大牧区的生产力。
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游牧经济的改变。早在1953年,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及绥远、青海、新疆等地若干牧业区畜牧业生产的基本总结”中,就确定了提倡定居游牧的政策。1957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农业部联合召开的牧区畜牧业生产座谈会上,也讨论和研究了这个问题。这次座谈会上指出:凡是游牧的地区,应当首先定居下来,以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帮助下,特别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经过广大牧民的努力,我国牧业区推行定居游牧的工作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二百多万少数民族牧民,基本上结束了千百年来的游牧生活,实现定居游牧。内蒙古草原上所有的人民公社,都在根据生产情况进一步作出定居的全面规划,积极地建立定居地。新疆牧区人民公社的定居点,已达两千个左右。青海省牧民的定居点已遍布草原,不少地方出现了热闹的村镇。甘肃省二十多万少数民族牧民有70%定居下来。
广大牧民成立了人民公社和定居以后,对于牲畜的饲养管理加强了,多种经济发展了,牧民的劳动条件、生产技术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变化。例如内蒙古牧区各人民公社今年种植了一百四十万亩粮食和饲料,许多旗、县由粮食不足达到粮食自给有余。新疆昭苏县去年还依靠外地供应口粮,而今年全县增产粮食58%以上,自给有余。在大搞农业的同时,牧区工业也兴办起来了。内蒙古的纯游牧区锡林郭勒草原,过去根本没有工业,现在在定居点上兴建了成千座小型乳品加工厂,还有许多小型水力发电站、皮毛加工厂、农牧机具厂等。新疆、青海、甘肃等牧区,也建立了很多工业。凡是定居的地方,都建立了各种文教卫生设施,开始改善了广大牧民的文化生活。
牧区实行定居,是一件新的工作,经验还不多。因此,各地党委和政府非常重视这方面经验的总结。根据以往几年来各地的经验,在推行定居工作中,首先应该注意加强对牧民的宣传教育,使牧民在自觉自愿的原则下,有计划地逐步定居下来;其次要注意选择和确定定居点,使牧民定居后,有较好的草牧场和水源,以便放牧、居住和基本建设;再次,要帮助牧民解决定居前后的各种困难,例如牧民对农业生产技术不熟练,缺乏农业工具和建筑房屋的材料等。因此,就应帮助牧民学会经营农业、建筑房屋等方面的技术,并尽可能帮助解决物质上的困难;同时,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可能确定定居的形式和内容。条件许可并在不影响经营畜牧业的条件下,可以完全定居下来,逐步进行定居点的基本建设,发展多种经济,举办各项文化福利事业;如果实行完全定居有困难,也可以暂时实行季节性的定居,逐步再向完全定居的形式过渡。定居点的建设可以量力而行。完全定居当然好,但半定居也可以做到定居与游牧相结合,克服纯游牧的缺点。因此,这两种定居形式都应当被重视。
几年来,牧业区推行定居游牧的工作,已获得了巨大成就,因而,对促进畜牧业生产、改变游牧经济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目前还有一部分地区例如四川和西藏牧区还没有实行定居,仍然处在游牧状态中;有些已实行定居的地区,生产还没有全面发展,定居点的各项建设才刚刚开始,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因而,继续做好牧民的定居工作,仍然是当前牧区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在实现人民公社化之后,更有利于推行这项工作,而做好定居工作,也有助于人民公社的巩固。目前,做好牧民定居工作的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只要重视起来,这项工作一定能够顺利的进行,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6版()
专栏:

结束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二百万少数民族牧民实现定居
辽阔草原上不断建起新的集镇和村落 人有屋畜有圈人畜两旺
开垦农田扩大粮食饲料基地 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发展多种经营
新华社13日讯 全国已有二百多万少数民族牧民,结束了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基本上实现了定居。辽阔的草原上,不断建起新的集镇和村落。人有屋、畜有圈,到处呈现人畜两旺的欢乐景象。
牧区人民公社化大大加速了定居游牧的推行。公社拥有较为雄厚的建设资金,又能统一调配劳力,对有计划地进行这项工作十分有利。内蒙古草原上所有的人民公社,都在根据生产情况作出定居的全面规划,积极地建设定居地。新疆牧区人民公社的定居点,已达两千个左右。在哈萨克族聚居的阿勒泰专区,各人民公社今年新建和扩建了一百五十个定居村,使八万多哈萨克牧民搬进新居。在青海省,牧民定居点已遍布草原,有些地方不久以前还是荒无人烟、狼熊出没,而今被人民公社建设成热闹的村镇。甘肃省二十多万少数民族牧民已有70%定居下来,今年一年内就新盖了上万座房屋。
广大牧民实现定居之后,在人民公社统一领导下,单一的畜牧经济正在逐步被“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发展多种经营”的新的牧区经济所代替,各项生产蒸蒸日上。牧区人民公社都派遣一部分年轻力壮的男女牧民出外游牧,专心饲养牛羊。公社的另一部分劳动力则定居下来,进行草原建设。他们开垦农田、兴修水利,扩大粮食饲料基地,争取逐步达到粮食和饲料自给,并在定居地搭棚修圈,贮备充足的饲草,以保证畜牧业比较稳定的高速度发展。内蒙古牧区各公社今年种植了一百四十万亩粮食和饲料,并贮备了七十二亿斤青草;在定居地和冬营地上新建的棚圈,有十九万三千六百多座,加上旧的棚圈,使全区绝大多数母畜、幼畜有了防寒设备。青海牧区有些公社实现定居后,大兴水利,解决了多年无法解决的草原缺水问题,使牧草丰美繁茂,牲畜吃得膘肥体壮。新疆昭苏县去年还依靠外地供应口粮,今年全县增产粮食58%以上,自给有余,各种牲畜发展到三十七万多头,比去年净增38%。在甘肃草原和肃北牧场,开荒试种庄稼的牧民,也纷纷传出牧畜、粮食双丰收的喜讯。甘南有的公社还在定居点附近,开始了牧业科学试验工作。
在农牧业双跃进的同时,草原工业也相应地有了发展。内蒙古的纯游牧区锡林郭勒草原,过去根本没有工业,公社化以后牧民们在定居地上兴建了成千座小型乳品加工厂,还有许多小型水力发电站、皮毛加工厂、农牧机具厂、制靴厂等。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的牧民,也建起成千个工业单位。在青海河卡草原上,人民公社已经揭开了草原办工业的序幕。
定居游牧不仅使牧区经济发生巨大变革,并且给广大牧民带来新的生活。牧民们开始有了安定舒适的家庭环境,老人、儿童、孕妇和病弱牧民,不再冒着风雪霜露,跟随畜群飘泊四方。青海许多人民公社在定居地上,为社员们建造了大批土房或草房。在内蒙古牧区,成千上万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和蒙古包,代替了古老的毡蒙古包。许多少数民族牧民从帐房、毡包迁入烧有热炕、安着玻璃窗的新屋时,笑逐颜开。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永丰公社的老牧民贾满志,搬进温暖明亮的新居之后,高兴地说:“从前一张羊皮披上身,生死不知在何方,如今共产党把我们带进了‘天堂’。”现在,各定居地上普遍建立了文化和卫生医疗机构,儿童和成年人都有学习的机会,生了病可以及时得到治疗。各人民公社都办起集体福利事业、有些公社还安装了广播设备,让牧民们坐在家中便知道国家大事,听到气象预报和欣赏音乐。许多牧民定居之后,添置桌柜、皮箱、缝纫机、热水瓶等家庭用具。他们在住屋附近还种上树、瓜和蔬菜,养鸡、养猪,生活内容比过去丰富了。
少数民族牧民在从游牧走向定居的过程中,得到国家和汉族的大力帮助。国家曾拨给大批资金,及时供应机械、木材等各种物资,扶助牧民进行草原建设。仅内蒙古牧区从1955年到今年7月,政府就拨给二百八十八万元。在有些定居地上,国家帮助牧民兴办了机械供水站、兽医站、工厂、学校、商店、医院、书店和电影院,使这些定居地逐渐形成为草原上新型的经济文化中心。许多汉族干部和牧区附近的汉族农民,热情地帮助牧民建造房屋、兴修水利,耐心教给农业生产知识。他们在共同劳动中,增进了民族友谊。


第6版()
专栏:

公社化解决了农牧业矛盾加强了藏汉人民的团结
天祝农业牧业比翼高飞
本报讯 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在公社化后,解决了原来的农业和牧业矛盾,加强了藏民和汉民的团结,出现了藏民、汉民互相支援,战胜了严重的干旱,创造出农业牧业比翼高飞的繁荣局面。
公社化的头一年,由于久旱不雨,使农牧业都面临了空前的困难。农业区自去冬以来一直雨雪稀少、今年的降雨量和河流的流水量只有1958年的40%—50%,土干地旱无法下种;牧业区开春就碰到了特大的暴风雪,雪压草原,牲畜缺草。干旱和春寒给农、牧民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首先,农业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支援牧区战胜春寒,保畜保羔的运动。古浪、黄羊川等农业区公社和满家滩农场出动了两百多辆大车,不分昼夜给牧区运送草料共百多万斤。抓喜秀龙草原牧场牲畜缺草,打电话向黄羊川公社求援。天黎明,黄羊川公社从八十里外送来了七千多斤麦草,满家滩又送来了五千斤料,帮助放牧员饲养牲畜。永丰公社十一个农业生产队,派出四百多人帮助牧业队送草、接羔,战胜春寒。天气较暖的北部农业区古浪、大靖、土门公社,腾出草场,欢迎邻近的哈溪公社将牲畜赶来放牧,以减少运输力不足的困难和避免严寒的威胁。哈溪公社组织了旅行放牧队。赶着公牛、羯羊在农区游牧了八百里。所到之处,农民腾房让圈送草借料,待如嘉宾。农民虽然自己遭受干旱的严重威胁,却慷慨地将自己冒雨踏雪一点一滴收储起来的窖水,送到牧区抢救畜群。产羔开始了,农业区选派了一百多名有经验的农民支援牧区。
在农区支援牧区和春寒搏斗的同时,牧区也展开了热火朝天的支援农业区的抗旱斗争。牧民在水流纵横的草原上纷纷挖井掏坑,人畜改用井水,节约河水让下游多灌溉农田。武威张义公社农民到上游的哈溪公社西滩大队修渠,藏民把自己的饲料地让出来挖渠,并且给腾帐篷,找烧柴,出动牲畜帮助驮运材料。永丰、黄羊川公社的畜牧队派出三百对牲畜,支援土门公社深翻土地,增强土壤保墒能力。地处上游的祁连、哈溪公社帮助下游西营公社蓄水灌地。金强牧业公社石圈沟生产队给远在一百五十里外的古浪镇公社双塔大队支援纯羊粪九百车。在藏族牧民的支援下,不仅全县汉族农业区得到了大批的肥料,相邻的武威县也从天祝牧区运走精肥几十火车。由于得到了牧区的大力支援和农民兴修了水利工程,开展了积肥运动,农业区水、肥供应情况有很大改善。全县耕地今年每亩平均施肥三万五千斤,比去年增加了五千斤。虽然遇到了严重的干旱,降雨量减少了一半以上,灌溉面积比去年还增加了26%。
这种农牧业之间的相互支援,互相协作,现在已形成了制度。今年夏收开始,牧区又出动了成千的驮牧,帮助农区抢收快运。夏收一完,农区除留一大部劳力保秋,收秋外,立即抽出数千名劳力,赶着大车,拉着木料,支援牧区及早修搭棚圈和割贮饲草。今年全县提前一月搭成房厦式固定棚圈一万三千五百间,去年还只有简易临时棚;打贮冬草五千一百六十多万斤,比去年增加三千六百多万斤。在严重的干旱和春寒的威胁下,农业牧业均获丰收。今年粮食亩产达三百四十八斤,比风调雨顺特大丰收的1958年还提高了四十六斤;一年来净增牲畜十万多头,净增率达13%。
(孙民、王体强)


第6版()
专栏:

赫哲族生产生活蒸蒸日上
人口增加一倍物质和文化生活大改善
本报讯 居住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边的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这个解放前几乎灭绝的民族,现在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劳动愉快,生活幸福。
据1911年前后的统计,黑龙江省内的赫哲族共有二千五百人到三千人。由于反动统治的民族压迫和残酷剥削,到解放前夕,赫哲族只剩下三百来人了。解放后的十四年中,赫哲族的人口增加了一倍。
现在赫哲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享有同等的政治地位。抚远县下八岔赫哲族聚居较多的地方成立了民族乡。六百多人的赫哲族中有十九名乡人民代表,五名县人民代表,八名县或乡的政府委员,一名省政协委员,一名县政协委员。
赫哲族人民的生产和经济生活在解放后大大地发展了。敌伪统治时期,不少赫哲人曾被赶到沼泽地区居住。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立即帮助他们迁回故里重建家园,发给他们狩猎用的枪枝弹药和粮食衣服。随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在自愿的原则下,吸引他们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和以后的人民公社,帮助他们不仅从事渔猎,同时发展农业生产。几年间,政府在赫哲族中发放了大量的生产贷款。现在赫哲族平均每人有一套被褥、三套以上的衣服。从1954年到1958年,赫哲族盖了一百多间新房屋,有的还购买了缝纫机、留声机。赫哲人现在的食品有米、面、肉、蔬菜,而以前最好的生活,也只是一些无盐的肉干、野菜、小米汤,穿的则是鱼皮和兽皮。
在抚远县的下八岔、津街口,都有赫哲人的民族小学或民族联合小学。当地的党、政机关都非常注意吸收赫哲人在各种学校里学习。饶河县的党校、文化干部学校、中学、师范、民族干部训练班,都有赫哲人学习。在这个人口虽然极少的民族中,党和国家已经培养出教授、助教、电影导演、医院院长、医师各一人。


第6版()
专栏:

大风和降温警报
新华社13日讯 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13日下午四时发布大风和降温警报:受冷空气影响,预计未来三十六小时内,山东半岛、黄海、东海和台湾海峡有六到八级的偏北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江面湖面上有六级左右的偏北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等地区在冷空气过后的二十四小时内,温度下降摄氏五到七度。


第6版()
专栏:

北京举行世界语创始人柴门霍夫纪念会
新华社13日讯 今年12月15日是世界语创始人波兰柴门霍夫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和中国波兰友好协会13日在北京举行了纪念会。纪念会由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长胡愈之主持。中国波兰友好协会副会长何成湘也在座。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叶籁士在会上报告了柴门霍夫生平和柴门霍夫创始世界语的奋斗过程,以及他参加今年8月初在华沙举行的第四十四次国际世界语大会的情况。
波兰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傅拉托夫妇和大使馆参赞邓布尼茨基应邀参加了纪念会。傅拉托在会上讲话,他阐述了柴门霍夫创始世界语的重要意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岑麒祥、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叶君健也在会上讲了话。
参加纪念会的还有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罗俊、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和中国波兰友好协会会员以及文化、教育、科学、外交、新闻等部门和高等学校等各方面人士。


第6版()
专栏:

草原新景
本报记者 密吉德道尔基
变了,变了,真变了,
千年游牧变定居;
牛羊成群数不尽,子孙满堂笑不完;
草原开遍幸福花儿,感谢毛主席共产党。
这是流行在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的一首歌谣。它描述了蒙古族牧民,结束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以后,生产、生活上所起的巨大变化。
12月5日,记者访问了这里的西拉姆林牧场定居地。这儿群山环绕,水草丰美。有一条叫西拉姆林的河,穿过牧场,流向远方。河面已经封冰,河北岸,是一幢幢房屋和一些蒙古包,还有许多牲畜固定棚圈。在牧村中间的一个谷场上,十多个牧民正忙着给饲料脱粒。村里,窗明几净,鸡犬相闻。这里就是乌兰图格人民公社的一个定居地——忠额克牧村。
牧村党支部书记罕德玛(蒙古族)同志,是位热情的中年牧民妇女。她说,居住在这个牧村的二十八户牧民,解放前都是半游牧半定居的。解放后,全村的牲畜增长了二倍多,十五户牧民盖了三十五间新房,其余十三户也把半定居时期的旧房子,修整一新。从此,全村牧民完全定居了下来,牧民的生活就变了样。
当我们到乌力吉金嘎牧民家作客时,面前出现了一副完全和游牧时期不同的家庭生活景象。乌力吉金嘎牧民的住宅,有一幢座北朝南的五间大房,这就是他们的卧室和客房。东西两侧,还有两间厨房和两间仓库。靠下边又修建了固定的牛羊棚圈和马厩。房屋的向阳处,都是明窗,镶着玻璃。里面特别干净,有天棚、火炕。正面墙上挂着毛主席像,下面是一排衣柜。炕上铺着席子和毛毡,放着六、七床花被褥。屋里生着火炉,暖烘烘的。有两个小孩,穿着夹衣在炕上玩耍,也毫无寒意。而这时,外面已是零下十多度的严寒季节了。
乌力吉金嘎,解放前给牧主和富裕户,扛了三十多年长工。解放后,乌力吉金嘎一家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从1952年开始,他就增建和修建房屋,又给牲畜建筑了固定棚圈。不几年,就完全定居下来。定居后,乌力吉金嘎一家,再不像游牧时期那样,跟着畜群游动了。妇女怀孕生产,都在定居地,母子很安全。乌力吉金嘎有六个子女,其中三个都是解放后生的。1956年,大儿子结了婚,乌力吉金嘎又抱上了两个小孙孙。现在,乌力吉金嘎一家,已有十一口人了。这样人口众多的牧户,在草原上还是稀少的。定居后,乌力吉金嘎的牲畜,损失很少,六、七年中,就增加了一倍多。现在,他除了入公社的二百多只羊、一百二十多头牛马外,还自留有奶牛、乘马和食用肉羊。他的妻子娜热,在定居地上喂了两口猪和几只鸡,这在游牧时候是办不到的。今年,他们一家的收入,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乌力吉金嘎高兴地说:“现在定居了,公社化了,我们牧民既有人,又有肉面,穿甚有甚,生活可大变了!”
在广阔的冬季牧场上,记者作了一次巡礼。在每个居民点上,牧民们都兴建了房屋和大量牲畜棚圈,到处是一片繁荣景象。公社党委书记龙套(蒙古族)同志告诉我,随着定居的逐步实现,和国家给牧民免费治疗各种疾病后,全社人口增长的特别快。解放前,全社平均每三个已婚妇女,才有一个小孩;现在,平均每个结婚妇女,就有四个子女。特别是人民公社化后,牲畜获得空前大丰收。现在,全社牲畜总头数,比解放当时增长了一点五倍。今年牧民们在定居地上,又新建了一百多间永久性的牲畜暖棚和十四个大型暖圈,加上原有暖棚暖圈,全社所有牲畜,全部实现了三化:仔畜暖棚化,母畜半棚化,牛羊暖圈化。牲畜过冬度春,再也不怕暴风雪了。而且,平均每一百头牲畜,还打了一眼水井,实现了四季牧场的井网化。
解放前,这里的牧民是不会种地的,近几年,随着定居地的建设,牧民们在汉族农民的帮助下,边学边做,每年都在牧场上种了饲料。今年全社种了各种饲料作物一万多亩,收获了一百五十万斤粮食饲料。生活在这个草原上的牧民,今年就结束了依靠国家供应粮食饲料的历史。牧民们留足全年口粮和牲畜饲料外,还向国家出售了二十万斤粮食(去年国家还供应了他们七十万斤粮食饲料)。在公社中心点和各定居地上,都有小型粮食饲料加工厂、铁木厂和缝纫厂。今年,缝纫厂就为牧民做了四千三百多件衣服。现在,全社牧民还养了三百四十多口猪、一万多只鸡。牧民的家里,都贮备了白菜、马铃薯,有的还腌了咸菜,他们每天除了喝牛奶茶,还吃到羊肉炒菜和饭,生活丰富多样。
在忠额克牧村,我还参观了村里的牧业机械化试验站。这个站是今年国家帮助牧民建立的,现有两台拖拉机和一些新式农业机械。明年还要增加一批拖拉机、打搂草机和剪毛机。牧民们高兴地告诉我,定居了,公社化了,我们的畜牧业也快机械化了。(附图片)
上图:牧民乌力吉金嘎正和社员们一起打收饲料。
下图:乌力吉金嘎的妻子娜热饲养了猪和鸡
新华社记者 赵连升摄


第6版()
专栏:

牧民定居以后
新华社记者 武纯展 梅纳娃尔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特克斯县第三红旗人民公社成立以来,常年过着游牧生活的柯尔克孜族和哈萨克族牧民已经全部定居了。这是草原上的一件大喜事。
解放后,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和生产的提高,已有不少牧民搬出深山定居下来。但因为合作社规模小,规划生产和组织牧民定居生活受到限制。只是在人民公社建立以后,牧民定居问题才从根本上解决了。
牧民定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牧民生活也得到改善。现在,秋收和过冬准备工作已经结束,居民点里正在掀起冬季生产高潮。(附图片)
在严冬接育小羔是这里过去从没有过的事情。入冬以来,公社已为两年三产和一年两产的母羊准备了充足的草料和良好的圈棚。这是畜牧大队的一群待产母羊。
女社员对小羊羔十分关心,正给瘦弱的小羔进行人工哺乳。
定居以后,在牧区的土地上第一次长出了这样大的洋白菜。公社食堂已经储存了几十万斤蔬菜准备过冬。
公社各生产大队的定居点里都安上了电话;居住集中更加便于指挥生产和组织社员生活。这是第三红旗人民公社的秘书木卡西(柯尔克孜族)正在向生产队传达上级对冬季生产的指示。
牧民定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今年公社农业生产获得丰收,由缺粮社变成了余粮社。牧民生活安定,社员生产情绪更高。这是第三生产大队的社员,正冒着严寒劈山凿渠,兴修水利。
定居点里办起了铁木工厂替社员检修农具。过去这里连最简单的农具坏了,也要拿到离公社六十多里的县城去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