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天津幸福之路生产队大搞养猪技术革新
养猪工具实现简易机械化
多养猪 少用人
一个饲养员二十分钟喂好二百头猪。全队圈存猪增加二千头,用于养猪的劳动力却减少一百零四人。
据河北日报消息 天津市小站人民公社幸福之路生产队大力开展养猪工具技术革新运动,实现了猪饲料加工、喂猪过程简易机械化,每人由喂四十头猪增加到二百头。
过去这个队的猪饲料加工厂里,成群结队的男女社员在铡草、切菜,起早恋晚紧干,还供不上猪吃。现在只有十几个人,用柴油机带动着自制的双筒粉碎机、铡草机、烘干器等工具作饲料加工,加工的饲料足足供应全队喂猪。在养猪工具革新以前,喂猪少、用人多,饲养员弄得满脚湿臭。现在每个饲养员站在圈外,只用二十分钟就把二百头猪喂好了。
猪只增加以后,曾一度出现养猪和农业生产争夺劳动力的矛盾。光集体养猪就需要三百多个劳动力,占全队总劳动力的12%以上,再加上社员自己养猪,占用了不少整半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干部社员认为养猪不能再多了,再多就要影响农业生产。甚至有的小队干部把饲养员抽了去搞农业生产,大队种猪场向小队要饲养员,小队不愿意给,即使给了,一到农忙就又叫回去了。在猪饲料加工粉碎上也出了问题,需要加工粉碎的饲料很多,不能及时加工或加工粗糙,有的饲料只用锅一煮就喂,结果猪不爱吃,浪费很大。大队党总支分析了这些情况,认为解决养猪生产与农业生产争夺劳动力矛盾的唯一办法,是实现养猪生产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目前应当集中力量先解决饲料加工和喂猪过程的半机械化和半自动化,作到多养猪、少用人。于是决定由党总支书记滕国华挂帅,总支委员陈德志具体负责领导,发动群众大搞养猪工具革新。
党总支充分发动群众,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向困难作斗争。初期,有的干部和社员把工具革新看得很神秘,只想到外地买机器,或是让工人去搞。党总支针对这种思想,首先向饲养员、木工组、铁工组的工人,说明搞工具革新必须从土入手,就地制造,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想,启发大家献策献计,很快把群众发动起来。大家一方面总结现有经验,进行仿制和改制,一方面创造新工具。大队工厂的刘金山、李凤云等到外地参观回来后,经过三天苦干深钻,仿制了一台木制双筒粉碎机,价值三十元,比买一台省一百七十多元。这台粉碎机一天能粉碎八千斤到一万斤饲料,比买的粉碎机效率还高两倍。对创制的新工具,党组织给以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老场长杨万清打算利用轱辘马跑得快、扇车挡板能控制漏粮食多少的道理,制造一个半自动车槽联合喂猪器,党总支委员陈德志马上支持他的意见,和他一起试制,工厂厂长刘金山晚上加班给他作轴承。经过六次试制修改,终于成功了。目前,这队已经试制成十多种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全队圈存猪由去年的四千多头增到六千多头,每天还比过去节约一百零四个劳动力和四十六头牲口。种猪场的猪只由八百头增到一千五百三十头,饲养和管理人员却由五十一人减到四十二人。
养猪工具大改革,给猪只继续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这个队正继续大搞工具改革,明年要养猪三万头,达到一亩地三头猪,做到增猪不增人。(附图片)
山西浮山县城关公社吴家坡管理区发动群众改革工具,实现了养猪工具简易机械化。全区原有饲养员二百六十人,现在只要六十七人就够了。这是简易机械加工的饲料自动流入猪槽。新华社记者 花 皑摄


第2版()
专栏:

实现养猪工具半机械化和机械化
河北日报社论
天津市河西区小站公社幸福之路生产队大搞养猪生产的技术革新,实现了饲料加工和养猪过程的半机械化半自动化,一个人由养猪四十头增到二百头,达到了少用人多养猪的目的。这一手抓得好,它给解决猪只大发展与劳力不足的矛盾指出了一条重要道路,全省所有社、队都应积极推广这种做法,适应猪只大发展的需要。
最近省委发出为明年实现一人一猪而奋斗的号召以后,猪只发展很快。近一个多月来,全省就增加猪只二百多万头。随着猪只的增加,饲料的加工、粪便的运送、饮水的供应和猪只的喂养等方面的任务,也跟着增加,出现了养猪生产的劳动力不足的现象。这样,解决猪只大发展和劳力不足的矛盾,就成为发展养猪生产中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目前一个饲养员一般只能喂养二十至三十头猪,多的也不过四十头,明年如果达到一人一猪,就需要饲养员一百多万个,要比现在增加三、四倍。后年还要大发展,饲养员还得增加一、两倍。这样多的劳动力从哪里来?如果从农业生产方面抽出大批的劳力行不行呢?不行。因为随着农业生产继续大跃进的形势,不仅要进一步加强田间管理,还要大搞农业基本建设,同时还要搞好多种经营等等,过多抽用这些方面的劳动力,就要影响生产全面跃进。出路何在呢?幸福之路生产队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就是大搞工具改革,实现养猪生产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提高喂养效能,做到少用人多喂猪。
大搞养猪生产的工具改革,实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必须贯彻执行“土法为主,土洋结合,就地取材,就地制造”的方针。贯彻执行这一方针,就能迅速地实现养猪的半机械化、机械化,推动养猪事业。在猪只大发展的情况下,国家能供应现代化的机械,以提高劳动效率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问题是目前我国工业还不能完全满足这种要求,必须自己动手,大搞土机械,以适应当前急需,逐步过渡到机械化。这样做,可以因陋就简,节约开支,少花钱多办事;可以充分挖掘群众的潜力,把许多平日无用的东西变成极有用的东西;就地制造就地推广,见效快;可以培养广大干部和社员自力更生的良好习惯。在目前这样办的有利条件也很多:改革工具是广大饲养人员的迫切要求,他们改良工具的情绪极高;从去年兴起的改革工具浪潮,涌现了大批改革工具的能工巧匠,他们遍布每个村庄;更重要的是公社化后,社办工业有了飞跃发展,给鉴定、制造和推广改良的工具,带来了极有利的条件。所以执行“土法为主,土洋结合,就地取材,就地制造”的方针,不仅是需要的,也是可能的。那种认为要半机械化、机械化就必须向上级要机器的想法是不对的。
执行好这一方针,关键在于认真发动群众。因为这一方针本身,就是建立在充分依靠与发动群众基础之上的。有些人认为改革工具是专门人才的事情,无需乎发动群众,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改革工具需要物料,没有广大群众行不行?要资金,不能向上伸手,离了群众行不行呢?改革一件工具,没有广大群众的智慧,也是办不到的。总之,离开群众就没有工具改革。根据幸福之路生产队的经验,要把群众发动起来,除了发动群众开动脑筋、投物料、出资金以外,最好的办法就是使能工巧匠、饲养人员和干部结合起来。这样更能集中群众智慧。饲养人员最了解应当改革哪些工具,要求是什么,而能工巧匠又最了解一种工具如何改法,从哪里改起,怎样才能更发挥效能等等。有了这种结合,加上党的坚强领导,工具不仅能及时改成,少走弯路,还能节约原料和资金,达到多、快、好、省改革工具的目的。这一点,已经被“幸福之路”生产队的事实所充分证明了。
既然是以土法为主,因陋就简,自力更生,我们对于群众改革的工具,就不能要求“十全十美”。如果要求过高,就会束缚住群众的手脚,打击群众改革工具的热情。应当抱满腔热情的态度,只要群众改革的工具经过鉴定,合乎效率高、耐用、节约三原则,就应积极推广,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再求提高,逐步做到由低到高,由土到洋。其实,不管什么样的现代化的工具,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不可能设想过去没有制造过的工具,一改就完全合乎理想。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事是没有的,由笨犁耕地到拖拉机耕地,应当说是“十全十美”的了,但是,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还会有比拖拉机更好的机器。因此,我们要鼓励群众的一切创举,一次改不成也不要怕,要鼓励群众继续想办法改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养猪工具成为群众性的运动,做到人人献计,个个动手,逐步地把养猪过程各个工序全部达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
猪只发展很快,对工具要求迫切,一时又难以全部改革好,因此,在改革工具过程中,首先要抓重点,也就是先抓养猪生产中占用劳力最多的工具,例如饲料加工和运输工具,然后再抓饮水和喂养方面的工具改革,做到用有限的人力、物料和时间,及时解决现实的迫切要求;同时,这样做效果大,也易于动员群众改革工具的热情,做到人人动手。这样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少到多,就可逐步实现养猪工具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
大量发展养猪,多积肥、多增产,同时增加社会肉食供应和出口,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任务,也是工业部门的任务。因此,工业部门特别是地方工业,要把帮助公社实现养猪工具半机械化和机械化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千方百计地给以支援,以适应猪只大发展的需要。


第2版()
专栏:

古溪公社建成完整的水利系统
70%耕地实行电力灌溉粮食产量比去年猛增32%
据新华社南京12日电 江苏省泰兴县古溪公社在成立后一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实现了高标准的河网化和灌溉电力化。现在,全社新开的河港渠道纵横交错,原来分散的土地现在平整成一块块方正的园田。河水经过电力灌溉站,源源不断地沿着大大小小的渠道流进田间。河道里,成群的鸭子游来游去,肥嫩的鲤鱼不时跃出水面。整个农村是这么生气勃勃,欣欣向荣。
这个新水乡,是在人民公社化以后诞生的。在短短八个月时间内,全公社二十三个大队一共新开了两条大干河,七条面宽四十米、底深六米、长达二千多米的中沟,以及六十三条面宽十二米、底深二米、长达一千米的生产沟。每隔二百米有一条生产沟,每隔一千米有一条中沟。生产沟接中沟,中沟连干河,干河通长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系。如果把这些沟河连接起来,共有一百八十华里长。在修河的同时,全社还新建了四个电力灌溉站,安装了八台电动机,共四百四十瓩,开挖电力灌溉的干、支、斗渠一百六十条,使全社70%的耕地实行了电力灌溉。这些工程,共做了二百七十多万立方米土方,比公社化前九年所做的土方总数还要多三倍半。
今年夏季,公社遇到了三十年来未有的大旱,持续五十多天没有下雨,但河道里的水还是满满的,稻田亩亩不脱水,旱谷块块不受旱。同时,实行了电力灌溉以后,腾出了大批劳动力加强积肥施肥和田间管理工作,全社一万七千八百亩“三麦”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比1958年增产30%,一万零三百亩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五百五十斤,比1958年增加36%。其他玉米、花生、山芋、胡萝卜等作物也得到丰收。全社粮食总产量比1958年增加32%,由缺粮社一跃而为余粮社。去年全社还依靠国家供应了一百十四万斤口粮,今年除了留足口粮、种子、饲料以外,已出卖余粮二百三十万斤。
公社化后不仅粮食增产,牧业、副业和渔业也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古溪公社解放前是一个水利条件很坏、土瘠地薄、人民生活十分贫困的旱谷地区。那时候,有一半耕地是“大雨大涝,小雨小涝,无雨就旱”,40%的耕地是飞沙土和盐碱土,耕作粗放,每亩常年产量只有一百多斤。解放以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农业产量逐年提高。1958年全社每亩粮食作物的平均产量达到四百七十斤,比1957年增加25.6%,比解放前增加一点八倍。在兴修水利中,虽然高级社的力量比单干、互助组和初级社大得多了,但是,由于高级社户数少、范围小,力量有限,仍不能从根本上解除旱涝灾害。
为了彻底摆脱穷困,公社成立以后,充分运用“一大二公”的优越性,打破了农业社分散经营时的种种限制,并根据等价交换互助互利的原则,统一规划了土地和安排了劳动力,解决了过去无法解决的开挖河流、大渠道的用地问题,同时又通过兴办食堂、托儿所等公共福利事业,使全社95%的妇女劳动力从繁忙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的一支生力军。
在修建河网化工程中,全公社各个生产大队开展了劳力大协作,加快了工程进度。例如,负责兴建第一期工程的常桥、同心、王瑞、顾庄等九个大队要开挖两条大河,四条中沟,二十九条生产沟,以及五十四条电力灌溉渠,共要做一百五十万立方米土方。但是,这九个大队只有三千多个劳动力,就是全部上工地也需要一年才能完成。根据这种情况,公社党委就从晚开工的十四个大队动员了三千五百个劳动力来协作,使这些工程从1958年9月开工到1959年1月就完工了。接着,这几个大队也抽调了一千八百名劳力,支援段庄、鸭湾、红旗等十一个大队如期完成了一百零六条灌溉渠的修建任务,同时保证了全社旱地改种水稻的灌溉用水。在水利建设运动中,全公社还抽调了一百六十四个木匠和有技术的农民,组织工具改革突击队大搞车子化、绞关化,使整个工地民工的工效由原来的每人每天两立方米土方提高到四立方米到五立方米。
全公社实现电力灌溉所需要的资金和器材,除了国家支持以外,其余都依靠公社和生产队自己解决。非受益的三个大队也进行了支援,从而解决了全部资金、器材、原料问题。
古溪人民公社能在八个月的时间内,修成了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结出了大跃进的丰硕果实,社员们深刻体验到:没有公社化,就没有河网化和电力灌溉;有了人民公社,就跳得高,飞得远。他们感动地说:“公社是千家万家合一家,千好万好合一好。”


第2版()
专栏:

获胜不骄 知难而进
上海两个纸厂争取提前完成年计划的经验:条件好的,自始至终坚持到底才能保证持续跃进 条件差的,振作起来抓紧时机计划可以提前完成
据新华社上海12日电 记者周永康报道:原来能够完成今年计划的工厂怎样有始有终、坚持到底,把计划完成得更好?本来完成今年计划有困难的工厂,如何抓紧时机、力争完成计划?上海两家造纸厂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这两个厂——中国版纸公司和上海造纸厂的情况有力地证明:把右倾反透、把干劲鼓足,是完成今年计划十分重要的保证。
中国版纸公司设备、技术条件在上海同行中是最好的。今年三个季度就完成了全年计划的70%;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等技术经济指标,也都比去年提高。一踏进10月份,这个公司的有些干部就流露出这样一种情绪:第四季度根据国家计划,平均每个月只要生产三千吨纸就可以完成全年任务,而公司里9月份的产量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因此今年计划已经十拿十稳,一定可以完成,何必再去多费心机。
公司党委会发现这种情绪,立即召开会议,在全体干部中进行检查,并且把第四季度的任务摊出来,发动大家讨论。不料,大家越讨论问题越多,问题越多越感到第四季度任务的艰巨。原来,这个季度的产量虽然只有九千吨,但是其中工业用纸数量要比过去多得多;而工业用纸中的高级品种,增加得更多。例如第四季度要大量生产的照相原纸,制造一吨,却要比包装用的版纸多用三倍的时间;另一方面,今年全公司纸机车速普遍加快,有些车间的管理工作还有点跟不上,公司计划虽然完成得不错,但也不是所有车间、所有机台都能完成指标,先进与落后之间的差距还很大,潜力也很大;另外,根据往年的情况,常常在年底以前有紧急的任务要完成,所以也必须作好再加码的准备。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干部们认识到:要完成第四季度任务,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实际上,这时候干部们也已经通过具体事实看到了松劲情绪的危害性。以产量占到全公司一半以上、前三个季度完成计划最好的第一车间为例,由于一些车间干部存在着自满松劲情绪,10月上旬,成品率从9月份的97.01%降到96.73%(指标是97%)。不应该发生的设备事故也发生了。干部们从这些事情中得到深刻教训以后,有松劲情绪的人干劲重新鼓起。他们针对当前高级工业用纸生产中的问题,积极找措施,把照相原纸的车速从每分钟五十米开到了七十三米,纸张质量也大大提高。10月初虽然走了一点小弯路,但是全月产量仍然达到三千二百吨,比9月份又跃进了两百吨。11月份,高级工业用纸产量增加了70%,而各种纸张的总产量也没有减少,仍然保持了10月份的水平。
上海造纸厂是上海造纸业中最小的一个工厂,它的设备、技术等都比较差,而今年的产量计划要比去年增长五成以上。但是由于这个厂过去工作比较差,群众运动没有很好开展,今年头九个月中有七个月没有完成计划。在二、三季度,厂里唯一的一台老锅炉因为年老气不足,不得不作计划外的大检修,七十多天没有冒烟,计划拉下一大段。因此,全厂在三个季度之内只完成了全年计划的一半。不少干部嘴上不说,心里都在摇头。有的想,今年要完成计划,后三个月至少每个月要出五百吨纸,而今年最高的月产量也不过三百多吨,叫这些老爷机器每月出五百吨纸,这非要出现奇迹不行。有的人还把完成计划的希望,寄托在将来上级公司的调整计划上。在这种反正完不成计划的情绪支配下,厂里技术革新冷冷清清,工人提了建议,干部们也拖拖拉拉。委托外厂加工的、用来加快车速的机械部件,也不催不问、听之任之。
9月底,工厂党支部在上级党委领导下,进一步开展了反右倾、鼓干劲的斗争,干部们都暴露了自己的看法。党支部分析这些思想时认为:干部中会有这种松劲情绪,主要是对困难估计过高,对有利因素估计不足。其实当时已经有着很多的有利条件:前三季度虽然计划完成得不好,可是工人情绪仍然很高,都要求把计划抓回来。而且,在三季度末的时候,生产上也已经出现稳步上升的苗头。过去认为是薄弱环节的老锅炉,经过检修以后效果大大提高。四季度原料供应也比过去任何一个季度充足。加上8月份改变品种,生产高级工业纸以后,工人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在过去被认为不能造工业纸的圆网机上第一次造出了高级工业纸。根据这些情况,只要领导上下决心,狠狠地抓一下,四季度每个月五百吨并不是达不到的事情。
反右倾的结果大大地鼓舞了全厂职工完成计划的信心,出现了今年以来从未有过的热气腾腾的大好局面,干部们根据全年计划的要求,排出了三个月平均日产量的进度。厂长在车间里天天抓、班班抓、台台抓。他们还把造纸机的车速从三季度的六十多米提高到九十五米。10月份,他们打了今年以来第一个大胜仗:纸张产量超额11%完成计划;质量、产值、成本、利润、劳动生产率也全面超额完成。11月份再接再厉,产量又超过计划22%。
目前,这原来完成计划一好一差的两个造纸厂都在继续乘胜前进。中国版纸公司的职工争取第四季度的产量从原来的九千吨提高到一万吨以上;上海造纸厂的职工对于提前完成今年的计划,也充满着信心。


第2版()
专栏:

抓紧冬季造林
安徽、贵州已造林九百多万亩,四旁植树二亿多株
淮南营造矿柱林五万亩支援煤矿生产
新华社合肥12日电 安徽省冬季造林运动已经展开。到12月8日止,全省已造各种林木三十多万亩,在村旁、屋旁、路旁和水旁植树二亿五千多万株。
全省各地在大量植造用材林的同时,大造经济林和果木林;一面栽种了杉树和各种速生树种的用材林,一面扩大油茶、核桃、油桐、乌?和苹果、柑桔等经济林和果木林,以适应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六安专区目前正因地制宜地规划建立矿柱林、油茶林、竹林、杉木林、板栗林和果园等各种林业基地,各县和各人民公社也规划了造林重点。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扩大造林面积,各地都贯彻了“成片造林和四旁绿化并举”的方针,在大片的荒山、荒地营造大面积的用材林、经济林和果木林;同时利用村旁、屋旁、路旁和水旁空隙地,栽种各种速生林。绩溪县还实行了兴修水利的民工在水利工地上造林,伐木工人在林场造林,垦荒农民在山区造林,参加水土保持的人也造林的办法,节省了很多劳力。
以群众集体造林为主,积极发展国营造林,是全省完成今冬明春造林任务的重要措施。各地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国营林业基地,开始大批造林。
新华社贵阳12日电 贵州省各地正加速营造绿化林。从11月上旬以来,参加冬季造林的农民,已在湘黔、遵(义)铜(仁)、毕(节)清(镇)三条公路干线,川黔、黔桂等三条铁路,以及贵阳等城市周围的荒山坡上造林八百七十多万亩,同时在四旁(村旁、屋旁、路旁、水旁)植树二千六百多万株。
各地在造林的同时,还采集了各种林木种子二千七百多万斤,育苗八千多亩,抚育幼林二百多万亩,垦复油桐、油茶等经济林二十三万多亩。
造林开始前,各地都作出了具体规划。黔桂铁路沿线的贵定、瓮安、都匀、独山四个县市,还联合组成了黔桂铁路和公路造林指挥部。
新华社合肥9日电 安徽省淮南市适应淮南煤矿对矿柱的需要,几年来大力开展以营造矿柱林为主的植树造林工作。到目前止,全市已栽植各种林木七万多亩,其中有矿柱林近五万亩,部分林木已砍伐运往煤矿。
淮南市是我国重要煤矿基地之一,历年来用的矿柱都由外地和本省各地调运支援,这不仅增加了交通运输上的负担,还提高了煤炭生产成本。几年来,这个矿区虽然不断革新采煤技术,提高矿柱回收率,使坑木消耗逐年下降,但矿柱调运仍赶不上需要。根据这种情况,市有关部门在1957年起就领导群众在郊区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情况,选植了大批马尾松、白榆、洋槐和白杨等树质坚韧、抗压力强的树木,为矿区生产矿柱。


第2版()
专栏:

年轻人的创造
钳工的工具机
刘耀黎
今年夏天,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机械系统土设备、土办法的比武大会上,出现了一部钳工工具机,能干十一种活:刮研、钻孔、绞孔、攻丝、锉、锯、磨、抛光、拧螺丝、铣小槽等,为钳工由手工操作改为机械操作打开了一条门路,被大会评为一等奖。创造这部工具机的,是长沙机床厂二十七岁的共产党员、仅读了三年书的四级钳工钟祖荫。
说起创造这部工具机,却有一番斗争过程。
在1958年,长沙机床厂党委动员全厂职工大闹技术革新,不少老师傅、工程技术人员,为了把又累又慢的手工刮研改成机械化,纷纷动手试制刮研机。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试制,都没有成功,有些人碰了钉子,把试制念头就打消了。这时,钳工钟祖荫挺身而出,大胆地提出试制刮研机的要求,这个消息一下就传遍了整个车间,有人说他是“冒失鬼”,是“癞头哈蟆打呵欠,口气大”,可是党组织和另外一些同志都热情地鼓励他。工人谭炳南、技术员王建中马上积极帮他出主意。其实,钟祖荫何尝不知道这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但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实现钳工机械化的理想,他毅然决然地要这样做。
他边学习、边设计、边改进,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做成了一部刮研机,可是由于刮削力量太小,根本不能使用。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钟祖荫到长沙市区去。
“轰,轰轰,轰轰轰!”震耳的引擎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一辆汽车正向山坡上爬行,他仔细一观察,发现引擎转得很快,车轮却转得很慢,汽车马力加大了,促使汽车慢慢爬上岭,他马上联想到:在刮研机上装上一个马达和机械变速器,不是也能提高刮研机的刮削力量吗?他马上赶回厂里,当天便设计成了一个伞齿轮变速的方案。党委书记傅声远同志看到这个方案非常高兴,将图纸交给加工车间立即赶制出来。可是第三天装好后试验时,刮削的力量虽然加大了,可是力量还是太小,不能使用。他想:刮研机的马达如能变速,不就可以增加刮削力量吗?但他不懂电机知识,便去请教电器工程师金汉卿,电工李柱老师傅,他们帮他把原来的马达改装成一个六级变速马达,刮削力量进一步增大了,不过还是不足。钟祖荫又进行了十多次的试验,仍然遭到了失败,这时不少人觉得成功的希望越来越小了。有些人劝他说“早收场”算了。在这紧要的关头,钟祖荫没有动摇,他对于每一个困难,每一次失败,都看成是对自己革命意志的考验。到深夜,他还在学习技术书籍,苦思苦想。终于,在以后的试验中,他发现在马达转速加快以后,软轴的刚度不够,必需把软轴改为方轴。这就要把方轴接头和偏心轮用“闪光焊”对焊起来。他根本不懂焊接,厂里也没有人能掌握“闪光焊”,于是,他又不得不学习苏联出版的“电加工学”译本中关于接触焊部分。要学习这种高等学校的课程,这对于一个只念过三年小学的普通工人说来,是多么不容易的啊!开始时,他连续看了二十多遍,也领会不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单是“一次电流”、“二次电流”、“电阻系数”等技术名词,就把它顶住了,于是他请文化水平高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教他一字一句地学习,还找些通俗的电器、物理、化学书籍作参考,并且一面逐步试验。就这样边学边做,先后共学习了四、五十遍才学懂了闪光焊的基本知识,突破了最后一道难关,将刮研机试制成功了。
以后,他又在刮研机上装置电钻、磨头、丝锥、攻丝,经过他的不断改进,这个不到六十公斤的机床,不仅能够进行刮研、钻孔、绞孔、攻丝等操作,而且还可以从事锉、磨、抛光、铣小孔等十一道工序,成了一个轻巧灵活的钳工工具机了。


第2版()
专栏:

搪瓷的新原料
郭说传
正当福州搪瓷厂的生产登上高峰的时候,厂里的黑铁皮——制造搪瓷的主要原料快用完了。是向国家要求增加原料?还是自行解决呢?青年技术员陈世杰听到这个消息,决心利用马口铁来代替黑铁皮。他在试验室里,一会儿端出大杯,一会儿举起小杯,把一杯杯的酸液倒进水盆里混搅起来,然后,将一片闪闪发光的马口铁投入水盆中,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它的化学变化。因为马口铁上有层锡,必须去掉了锡才能搪上瓷。但是,经过几次试验都失败了。这个不愉快的事一传出,个别有保守思想的人就嘲笑他:“前人没有作过的事,还是不作好,试验不好反而浪费”,“抗日战争时期早有人试验过都没有成功,你现在还搞这玩艺儿,真是初出茅庐,不自量力。”
是的,陈世杰当技术员的时间不长。在这以前他是在厂里搞供销工作的。去年4月间调他当技术员时,党支部书记曾对他说:“我们厂里技术力量还很薄弱,生产高潮来了,技术工作跟不上,党员不挑这担子,谁挑?他想起了这些话,更坚定了搞下去的信心。他说:“困难是风也是浪,我们要前进就要乘风破浪!”
试验重新开始了。陈世杰几乎把所有的各种酸液,混来合去,试验出用硝酸把金属锡变成氧化锡的办法,把马口铁皮上的锡除掉了,而不影响到铁皮本身。陈世杰顿时高兴地蹦起来,马上把这片除了锡层的马口铁拿去涂里,进行冲击测定,制成了第一个用马口铁作的面盆,不论外观和质量,都不亚于黑铁皮制成的。
谁知道,开始用马口铁大量试验搪瓷时,新的问题出来了。由于大量试制,用的酸液量多,酸液产生了高热,浓烈的二氧化氮气体呛得工人们咳嗽、呕吐,再次失败了。难道就这样前功尽弃吗?陈世杰正在深思着,党支部书记苏景德来了:“小陈,事情不会都是一帆顺风的。只要不灰心坚决干下去,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党的关怀与指导,给他增添了无比的勇气。他战胜了最后一次困难,用稀盐酸和硝酸钠制成的酸液,通过硝酸钠中的氧原素和盐酸的作用,把金属锡变成氧化锡的办法,解决了二氧化氮气体呛人的问题。从此结束了人们认为不能用马口铁生产搪瓷的历史,不仅解决了本厂原料困难问题,而且对提高搪瓷成品产量、质量、减低成本等起了重大作用。(附图片)
(苗地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