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
专栏:

英雄岛上的英雄邮电局
——介绍福建前线的大嶝邮电支局
大嶝岛是整个福建前线上最迫近金门的地方。经历过漫长的战斗岁月,大嶝岛已经成为英雄的岛。在这个岛上,有挂着“大嶝邮电支局”牌子的一间地下室,这就是英雄岛与祖国大陆保持联系的神经点,也是英雄人民与自己亲人沟通消息的通信站。
大嶝邮电支局诞生于1954年。五年多以来,它日夜不停地把胜利的消息传播到全国各地,又把全国各地人民的付托、期望与慰问送给岛上的英雄。几百万份的信函、报刊、汇票、包裹通过这里邮电职工的双手送到人民解放军的战壕里,送到党政机关的办公室里,送到农民兄弟的家里;无数次的电话,通过这里邮电职工的双手接到驻大嶝岛解放军的指挥部,接到党委会,接到人民公社;几百斤的对敌宣传品也是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这里邮电职工的双手送到驻大嶝岛解放军的政治部,再装上风筝随风飘到金门岛上或装上特别的炮弹发射到金门岛上去……大嶝邮电支局的职工们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任务的光荣,责任的重大。他们三个人——支局长、线务员和营业员团结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五年如一日,勇敢顽强地、勤勤恳恳地坚持邮电通信工作,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与敌人斗智斗勇,保证邮电畅通,保证人民解放军时时刻刻与全国人民的密切联系,从来不失密,不泄密,也没有发生任何通信事故。他们出色地完成了并继续完成着海防前线的通信任务,又积极地为党的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服务,因而,不断地获得党委和岛上军民越来越多的表扬。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这个支局的代表吧!
那怕敌人再猖狂 人民音讯绝不断
郭诗杏同志,一个四十来岁中等身材的人。解放前,他是国民党邮局的“跑差”,一年到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现在,他是光荣的共产党员,大嶝邮电支局的支局长,全国工业、交通、基建、财贸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代表。一位受人尊敬的英雄啊!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大嶝岛邮电职工——前沿人民通信兵的光辉形象。
去年8月23日,我们英雄的解放军对金门岛上的敌人进行惩罚性的打击。非常猛烈的炮战开始了,隆隆的炮声震得大地发抖。电话线被敌人的炮弹打断了。怎么办呢?郭诗杏同志说:“无论敌人怎样猖狂,我们决不能让通讯中断!”在区委书记的领导下,郭诗杏和线务员林大伟率领民兵分成两队立即出发抢修。前面有敌人打来的瓦斯弹,他们就把早已准备好了的湿毛巾蒙上鼻子,绕过毒气弹地带,踏着还冒烟的土地、还烫脚的弹坑前进。弹片刺破了他们的脚,鲜血一滴一滴地流在地上。可是,他们全没顾上这些。这时盘旋在他们脑际的是如何争取早一秒钟把线路修复。他们跑着、卧倒着、爬行着,一步一步地匍匐前进,通过敌人的火力网,把电话线接起来,终于迅速地恢复了通讯,使人民解放军能够狠狠地打击敌人。
几年来,郭诗杏和他的亲密战友,每天都要从邮电支局走到三里外的码头上接送邮件。一天,敌人炮火整天打个不停,大陆的邮件已过了中午还没有运来,他们像等待难产的婴儿一样焦急地等待着。当炮火稍稀的时候,郭诗杏就一个人跑到码头去,找了一只小帆船向运河驶去。当时运河码头不断地受到敌人炮弹的射击。作为前沿通信尖兵的郭诗杏,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凭着一颗火热的心,冲上码头,把一百多斤的邮件和报纸运回大嶝。这时已是深夜十一点了。前沿禁止打灯,夜是漆黑的,人是疲惫的。休息去吗?不!郭诗杏同志打起精神,摸黑出去,把机关、部队等单位的信函、报纸全部送完。为了让解放军同志每天都能够看到、而且尽可能早一点看到党的报纸、收到亲人的信件,他往往不顾自己的疲劳,在挑完邮件之后,立即出去投递。他冒着炮火,穿过无数弯曲的交通壕,从这个阵地到那个阵地,欢乐地奔跑着。一天,他像往常一样以轻快的步伐走到一个熟悉的岔路口,正乐滋滋地回忆着刚才战士们在壕沟里抢看自己送来的慰问信时的高兴情景,突然传来一阵嘘嘘的炮弹声。经验告诉他:炮弹马上就要在他的周围爆炸了。郭诗杏,他早已立下誓言:头可断,血可流,人民的音讯绝不可灭。一个急转身,他就倒伏在信袋上,用自己的身体保护这来自百里、千里外的音讯。果然,一颗炮弹就在他身旁五十米的地方爆炸了,弹片忽忽地从他身上掠过。他站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刚要迈步向前走的时候,一连串嘘嘘的炮弹声又划破长空飞将过来,他连跑带跳地向交通壕冲过去。就在这个时候,一颗炮弹落在他们的洞外。战士们亲切而又责备地说:“老郭!别太冒险了啊。坐下来吧!等炮火缓和了再走!”
冒台风抢修线路与军民结下友谊
今年,又是8月23日。夜里,十二级强台风猛袭大嶝岛,路线受到严重的破坏,一时敌情又告紧张,处于特急战备。可是,这时六条路线全被台风吹坏了!郭诗杏清楚地意识到,这时抢修线路,就是抢救岛上人民的生命财产,绝不容片刻迟延。他取得了党委的指示后,就带领林大伟出外抢修。风猛、雨急、夜黑,又不能打手电,他们便弯着身摸索着前进,涉过水深至腹的交通壕、爬过被水淹没的晒盐田……为了保护电话机免受雨淋,他们又脱下自己身上的雨衣,把它一层一层地包裹好。到了需要插立竹竿的地方了,没有挖土工具,他们就用手来挖,手指挖土挖得鲜血直流;贴在背上的湿衣衫冰冷澈骨。可是,人民通信兵的光荣责任感强烈地支持着他们,他们战胜了狂风暴雨,战胜了汹涌而来的山洪,终于把所有的断线全部修复,使党委书记和部队首长能够及时地指挥军民与台风搏斗,与敌人作战。
为了战争的需要,他们从来没有什么固定的营业时间。炮火一停,战士们和前沿的人民就来寄信、汇款、订报刊,有时是半夜三更,有时是天麻麻亮,他们都热情地为岛上的军民服务;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办。部队订的报刊很多,几乎是全国各省的报纸和杂志都有,一来就是百把斤,而部队的流动性又很大。因此,他们就经常要扛着一大袋一大袋的邮件和报刊从这里转到那里,有时还得扛回来再转到其他地方去。尽管这样,他们总是负责到底地把它送到。
大嶝邮电支局一共就是三个人,要办理信函、挂号、汇兑、包裹、报刊和岛上电话等各种业务。他们都学会了全面业务,能营业、封发、值机、修线。现在,连话机、交换机的一般毛病,他们自己也能修理了。新业务一来,三个人就一起研究,一起学习,谁懂什么就教什么,不懂什么就学什么,战斗任务一来,一个人在家总办一切业务,两个人出去查线抢修。
大嶝邮电支局的职工与岛上的军民结下了战斗的友谊。他们千方百计地为战士和农民群众服务,也得到了战士们和农民们热情的帮助。为了战斗的胜利,在战火中他们已经和岛上军民紧紧地团结成一个人了。
(附图片)
赵志方 插图


第10版()
专栏:

工人参加小组管理好得很
——介绍黑龙江省庆华工具厂、建华机械厂、华安机械厂的经验
黑龙江省庆华工具厂、建华机械厂、华安机械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工人参加小组管理的工作做得好,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生产不断跃进。
自1958年初这三个厂推行了“两参一改”的经验以后,他们在今年又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工人参加小组管理的职责范围,加强了以小组长和工人职能员为骨干的群众性的管理工作,从而使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密切地结合起来,使企业的管理工作进一步适应了大搞群众运动和生产大跃进的需要。现在,这三个厂已经由过去组织职工参加小组日常生产管理,发展到参加小组的经济和技术管理。工人参加小组管理的职责范围,在生产管理方面主要是,根据车间计划,按工序编排小组的月作业计划和技术措施;具体安排生产日进度;负责组内生产调度工作。在技术管理方面,主要是自检互检产品质量,贯彻工艺纪律;针对关键,革新技术;加强机床维护、保管、检修工作;贯彻技术安全制度;组织有条件的小组参加部分工艺设计工作。在经济管理方面,主要是编制小组每月的原料、工具和低值易耗品的计划,负责领取、发放、保管等工作,作好原始记录,开展小组经济核算。
工人参加小组管理,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工人参加小组日常管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工人主人翁的责任感。工人反映:“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算账不知高和低。”老工人谭振源写打油诗说:“过去不注意,料头扔满地,扫地一马虎,结果变垃圾。动手捡废料,不论大和小,寸铁变寸金,人人要关心,一天捡一点,日久成万斤。”工人材料员郭义有一天夜间发现天气突变要下雨,他就跑到厂里,找苫布把露天放的贵重材料盖好,避免了损失。这种关心国家财产“以厂为家”的新风尚,通过工人参加小组管理,进一步在广大职工中发扬起来。通过工人参加部分工艺设计,不但提高了工人的技术水平,而且更有效地集中了群众智慧,对加快设计进度和提高设计质量起了很大作用。以庆华工具厂为例,由于工人参加新产品部分工艺设计,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过去专业部门一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这三个厂为了适应工人参加小组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的需要,重新调整和划分了生产小组。经过几次整顿,这三个厂的小组管理工作已基本上经常化和制度化了。他们的日常具体作法是:第一、组织全组工人编制小组计划。每月初小组在接到车间下达的计划后,首先由生产小组长召集有关的工人职能员编制小组月的作业计划,各工人职能员分别提出生产所需要的各项计划,由核算员汇总,交全组工人进行讨论,然后送车间审批。第二、做好日常管理,及时解决小组生产中的问题。小组的日常管理活动,主要是通过班前、班后会来进行。在班前会上,由生产小组长安排当日生产任务,组织工人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同时由工人技术安全员进行有关技术安全教育;各工人职能员根据自己分管的业务,做好产量、工时、台时记录和考勤登记、废品统计等。在班后会上,检查当日生产情况,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安排下一班的生产任务。第三、做好小组经济活动分析。每周召开一次小组经济活动分析会议,总结一周来小组管理工作,核算员提出本周小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然后组织工人讨论,提出改进措施。这三个厂通过小组经济活动分析,不仅使小组工人职能员的日常业务工作更加具体,能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不断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提高了小组管理水平。第四、做好小组竞赛评比工作。每月召开一次小组竞赛评比会。在会上进行月的经济活动分析,检查总结小组管理工作,评比出小组工人的竞赛优胜和等级,使劳动竞赛和小组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三个厂在实行工人参加小组管理的同时,改进了车间对小组的领导。
车间职能组的生产、技术干部,一般都以产品或工房为对象进行分工,实行现场办公,具体负责指导小组的工作,帮助小组安排好月计划,协助组长开好小组生产调度会议和组织产品配套工作,及时协助小组处理生产技术问题。车间专职干部都按业务分工和工人职能员直接挂钩指导,帮助生产小组建立了一套业务管理制度。通过车间专职干部对工人职能员在业务上的指导和联系,使专业管理和群众参加小组管理在业务上、管理上形成了一体。同时,还坚持了两种会议形式:一种是定期的作业会议,小组长和车间有关专职干部参加,会议主要是总结检查上周工作和部署本周生产任务。车间职能组每月召开两次有专职干部和小组工人职能员参加的业务会议,检查和部署业务管理工作,进行同业务竞赛评比。另一种是不定期的专业会议。通过这些会议和专职干部深入及时的了解情况,既有利于改进工作,工人又及时得到业务指导,有利于提高小组管理水平。
为了帮助小组作好管理工作,车间职能组还积极帮助小组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简化了业务手续,同时,专业干部通过参加劳动和种“试验田”的形式,及时帮助小组解决生产或管理上的问题。
这三个厂非常注意对工人的培训工作,以不断提高工人的业务能力。在业务培训方面,主要以车间为主,厂部业务科室协助,采取定期不脱产的短期业务训练班和不定期的“一事一教”的方法。在技术培训上,主要是通过吸收工人参加设计,参加技术管理,举办专业训练班,签订各种技术互助合同等形式来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这三个厂现在已经有70%的小组长达到过去工长的水平,有20%的工人职能员达到了同类专业干部的水平,有80%以上的工人职能员较熟练地掌握了业务。事实证明,工人不仅能够搞好生产,在参加小组管理上也有着无比的智慧。
(附图片)
齐齐哈尔建华机械厂实行工人参加小组管理,发挥了工人在生产管理上的积极作用。这是四级磨工崔喜元(左一)担任调度员的工作以后,正在铆焊小组布置生产任务。 丁凤岭摄(新华社稿)


第10版()
专栏:

大无畏的摄影师——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师沈杰
新闻电影摄影师,作为当代历史的记录人,为全国人民拍摄了无数可歌可泣生动感人的影片。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师沈杰同志,就曾以非凡的勇气,坚韧的毅力,不惜任何牺牲,为我们拍摄了许多不寻常的镜头。他的英雄事迹本身,就可歌可泣,深切感人。
踏破冰川万年雪
1958年4月,全总登山队和祁连山地质队共同组织了一支登山勘察队,到甘肃的镜铁山去勘察铁矿资源。为了记录我国登山运动第一次直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情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决定派沈杰同志和任福棠同志随登山勘察队去拍摄一部影片。
登雪山是一项比较艰苦的活动,要战胜严寒,适应高山的低气压,走过从无人迹的艰险山道,不怕剧烈变化的恶劣气候……。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过去拍摄登山影片的摄影师,有人身体累坏了,有人思想动摇了。共青团员沈杰当时没有考虑这些,他想的只是党的培养教育和人民的嘱托,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开始登山了。由于是第一次登高山,身体未经锻炼,缺乏登山的知识和技术,当他穿上八斤重的登山鞋,背上二十五公斤的背包,开始走了几步,两条腿就发软,迈步相当吃力。但是,当他看看别的同志在顽强地迈进,想想自己对党的保证:“一定要登上主峰,把片子拍回来”,就产生了奋勇前进的力量。头两天,他低着头用力提起腿一步一步地数着走,还时常掉队。三天以后,就能抬起头来,跟着前面同志的足迹前进了。登山勘察队员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最后终于登上海拔五千一百米的道龙上瑞顶峰,和任福棠一起完成了拍摄任务。这次,沈杰总共在雪山里生活了二十六天,登上了四千米以上的雪山十二座,既完成了摄影的任务,也积累了登山的经验。
1958年7月,厂里派沈杰同志和王喜茂同志随中国登山运动员组成的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第七队,到祁连山主峰——疏勒山去拍摄一部彩色纪录片。在大队横渡疏勒河的时候,沈杰同志脱掉衣服,举着摄影机,跳进寒冷刺骨的冰水里,拍摄了一组精采的镜头。当队员过雪桥的时候,他在王喜茂的保护下,垂吊于冰裂缝中进行拍摄。由于冰裂缝中很冷,刚上来的时候,他冻得连话都说不清楚了。登主峰正遇到暴风雪,天气酷寒,气压很低,空气稀薄,呼吸困难,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力气。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了拍摄。登上主峰以后,沈杰有六个手指头冻伤了,王喜茂的手被冰划破了,摄影机也坏了。拍摄工作就此停下来吗?不能。当队员们在高山宿营的时候,他们就不顾身上的疲倦和疼痛,急速下山,赶回大本营,连夜用三台坏摄影机凑成一台好的,第二天一早又背起机器上山,登上另一座五千多米的冰山,完成了拍摄任务。这一次,沈杰同志除登上了六千三百零五米的主峰以外,还登上了三座五千米以上的冰山,和王喜茂一起,把我国登山运动员(也是科学工作者)在祁连山主峰克服重重困难,为西北人民寻找新水源的动人情景拍摄了下来。他们拍摄的这部彩色影片后来被命名为“踏破冰川万年雪”,作为献礼影片献给了去年的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
党为了培养沈杰同志,去年11月又派他随中国登山队到西藏高原进行了四个月的锻炼。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里,他登上了六千二百米的念青唐古拉山。有一次,他在同行的王喜茂和李振羽二同志的保护下,用绳子吊在冰裂缝中拍摄了队员们跳过冰裂缝的惊险镜头。由于冰裂缝中太冷,脚和手指头都受到轻度的冻伤。在锻炼过程中,他们三个人共同拍摄了近五千呎的彩色片资料。
冒险抢拍叛匪罪行
今年3月,西藏叛匪发动叛乱的时候,沈杰正在拉萨。他亲眼看到叛乱分子围攻西藏工委,封锁国防公路,大修作战工事,残害无辜人民等罪恶活动,心里非常气愤。便主动向领导请求出去拍摄叛匪罪行。
3月16日,布达拉宫上剑拔弩张,许多窗户被叛匪修成作战工事,无数的轻重武器指向西藏工委和西藏军区领导机关。布达拉宫下面,叛乱分子正在强迫妇女集合示威。当沈杰同志和赵民俊同志由公路上接近她们的时候,叛匪就煽动妇女向他们吼叫示威。当时沈杰想:在公路上停留太久,可能要挨叛匪的冷枪;返回去呢,会受到敌人的嗤笑。于是,他招呼了一下赵民俊,共同冒着生命的危险猛地闯进了叛匪发动示威的会场,突击拍摄了一批材料。当他们迅速离开会场的时候,正遇到一些叛匪头目骑着马耀武扬威地在大街上走过,他又拿起摄影机很快地把他们的丑恶嘴脸拍摄了下来。
3月17日上午,他和赵民俊坐装甲车深入到离叛匪工事只有几十米的地带,拍摄叛乱分子大修工事、封锁国防公路的罪行。当时,叛匪时常向我们射击,可是军区司令部的命令是:叛匪打我们,不准还枪;打伤了我们的人,也只能赶快回来。情况是危险的,沈杰同志由于受到老摄影师们在抗美援朝战争、解放一江山岛等战役中英勇摄影事迹的鼓舞,心里并不害怕。装甲车驶近了叛匪的工事,但是装有望远镜头的摄影机不能在车内工作。怎么办?只有冒着生命的危险从车内伸出头去,才能把叛匪的罪行活生生地记录下来。沈杰同志当时毫不犹豫地露出半个身子,把摄影机架在车顶,用黑布袋伪装了一下,等车子一停住,就以闪电般的速度拍摄起来。赵民俊也从驾驶台的洞口探出头来,用小型摄影机拍摄。当车内的同志警告沈杰有叛匪在瞄准他们的时候,他又蓦地把摄影机指向瞄准的叛匪,突击进行拍摄,敌人还没有弄清楚究竟,我们的大无畏的摄影师已经把他们的罪恶活动摄入了镜头。
反击开始,沈杰同志活跃在最前线,和其他同志一起拍摄了一些战斗、受降等场面。战事刚结束,他拍摄了叛匪焚毁打坏的清真寺、民房、青藏公路管理局等镜头。上述各种材料大都编入了“平息西藏叛乱”这一影片,成为叛匪罪行的铁证。西藏叛乱平息后的一段时间,他还参加拍摄了“庆祝平叛胜利”、“平民迁入新居”等新闻主题,歌颂了藏族人民的新生。
困难再多吓不倒英雄
从拉萨回到北京不久,5月底,沈杰同志接受了到号称“冰山之父”的新疆慕士塔格山,拍摄女子创造世界登山纪录的彩色影片的新任务。他满腹高兴,感到无上光荣。他也知道要完成这一任务困难很多:这次登的山比过去都高,在拉萨因为工作忙,有两个多月没有锻炼,身体不如以前健壮,过去跟他合作的王喜茂因病不能登山,新派来的王瑞华是个登山新手……。困难再多吓不倒英雄。党支部书记的勉励和指示,更给他增加了信心和力量。出发以前和到达喀什以后,沈杰两次向党保证:不完成任务,决不罢休!
这场战斗开始不久,沈杰有一天单独骑马跑到远离大本营的卡拉湖畔,去拍摄慕士塔格峰的远景镜头。回来的路上,天气骤然变坏,暴风雪雷电交加,霹雳在头顶上一个接一个地劈下来,衣服一摩擦便“卜卜”作响,头发根也竖了起来。马不肯走了,一个劲儿嘶叫。鸣枪发出呼救信号,也没有回音。当时,沈杰曾经想把机器、胶卷暂时放下,以便减少些危险;但怕回头找不到机器,便无法进行工作。过去为保护机器而牺牲生命的摄影师的英雄形象浮上心头,他终于决定继续带着机器打马前进。就这样搏斗了大约两个小时,方才脱险。
从五千五百米的营地向六千二百米的营地进发,已是一段比较艰难的行程。每行进大约一小时,停下来休息十分钟。登山运动员都抓紧这宝贵的时刻休息。这天上午万里无云,天气晴朗,沈杰同志为了多拍些片子,四次没有休息。他所在的先遣第一队的同志停下来休息,他就回过头去拍摄第二队同志登山的情景;第二队赶上来了,他又背起机器随第一队继续前进。到下午,他已感到相当累了,但是,“为了拍摄最好最惊险的镜头,更好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这一念头鼓舞着他,他继续顽强地迈着沉重的脚步往前走。到六千二百米营地了,队员们动手搭帐篷。他为抢拍下面队员在风雪中行进的镜头,没有带冰镐,也没有让别人保护,就进行拍摄。当时风雪正猛,大雪复盖了冰裂缝,他刚往前走了几步,只听得呼隆一声,就向无底的冰裂缝陷下去。他赶紧把双手捧着的机器擎在右手,把手脚叉开来,梗悬在冰裂缝的两壁上。当同志们把他从这千钧一发的险境抢救出来,还没有休息一下,正赶上另一个同志掉进前面的冰裂缝里,同志们又展开营救,他马上便抓紧机会拍摄了这一惊险镜头。
到达六千八百米营地时,气候阴晴不定,风雪无常,温度一直在零下二十度到三十度。沈杰为了拍电影,常常摘掉外面的一层鸭绒手套,同时在深雪里站得较久,手脚已有轻度冻伤。但他仍咬紧牙关,跟随大队向主峰进发。
到达七千二百米营地了。队员们在暴风雪中搭帐篷,他又开始拍摄。鸭绒手套太肥大,工作不方便,他把它脱下来;墨镜上浮了一层冰雪,取景看不清,他把它摘掉了。仅仅几分钟,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已经冻伤的手脚,完全失去了知觉;因几次摘掉墨镜,接连受到强烈雪光损伤的眼睛,失去了视觉。当时,他失去了继续工作的条件!
我们英勇的摄影师,并没有因此而垂头丧气。他把运动健将登山队的史占春同志请来(同行的王瑞华同志半途因病下山了),详细交代了继续拍摄的计划,请他代为完成了“踏雪穿云上冰山”这部影片最后的拍摄任务。为了避免影响登上主峰的人数,他没有请求立即送他下山,等第二天登山英雄们登上海拔七千五百四十六米的顶峰胜利归来,他才由两位同志护送回大本营。
党用飞机把他接回北京,送他进最好的医院治疗。由于手脚溃烂,医生给他截掉了九个脚趾和两节手指;两眼很快恢复了视觉,身体基本上恢复了健康。党组织勉励他,在生活方面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同志们从四面八方写来慰问信,全国群英大会请他作特邀代表……。他深切地感到党的温暖、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始终精神饱满,情绪乐观。截去脚趾以后,他忍着疼痛练习走步,现在不扶拐杖已能行动。他正继续顽强地锻炼身体,争取早日出院,迎接党交给的新的战斗任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