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柳笛
红十月,是个喜事临门的月份。我们刚刚欢欣鼓舞地度过了建国十周年这个喜庆的日子,又一件喜事临门了;二十六日,全国工业、交通运输等战线上的群英会在北京开幕。我们从浩浩荡荡的英雄队伍中,从生动感人的模范事迹里,看到了全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听到了六亿人民大跃进的雄壮的脚步声。在我们国家里,真是到处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力量,新生事物以强大的生命力迅速成长起来,如海涛汹涌,如东方旭日。
在这支英雄的队伍中,有许多久经战斗,屡建奇功的老将,但更多的是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生力军。建设社会主义的各条战线上,到处新军突起,这番新的景象是颇引人深思的。我想起了毛主席对我国留苏学生说的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反复吟咏着我们伟大领袖的教诲,深深感到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是最幸福的。党把希望寄托在青年的身上,青年也最听党的话,一个光辉灿烂的新世界一定是属于我们的。看看我国的青年吧!建国才十年,一代新人就像雨后春笋一样茁壮地成长起来了。他们在党的哺育下为我们的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新的一代创造着新的成绩,我们怎能不为我国这些年轻的主人们感到骄傲呢?
看吧!最近以来,各地青年工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反右倾、鼓干劲,掀起了“高速度跨进1960年”的新的生产高潮。运动一起,就气势磅礴,如火如荼,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各省市都有成千上万的青年提前完成今年的工作量,飞跃进入1960年,有些青年跑得更快更远,他们已经进入1961年、1962年……,甚至197×年了。南昌柴油机厂铸工车间有个青年跃进小组,他们为了超额完成计划,大搞技术革命,改变手工操作,以二百七十一项革新赢得二十七万一千多个工时,完成了十五年四个月的工作量,全组工人一起跨进了1974年。这样的事迹层出不穷。青年们高举总路线的红旗,昂首阔步前进,步子愈迈愈大,愈来愈快。我们从他们跃进的步伐里,从他们坚定的革命意志里,感到了青春的活力,感到了暖人的热气和耀眼的火光。看到了这些,不正是像看见了我们国家的未来,像看见了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吗?
新生力量势不可挡。太阳要升起来,太平洋的水是淹没不了它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老将教新手,新手胜老将,先进的更先进,落后的要赶过先进,不进则退,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在我们的国家里,英雄辈出,新生事物像百花一样遍地丛生,万紫千红,这更是必然的现象,一点也用不着大惊小怪。肥沃的土壤,普照的阳光,大好的气候,充足的水分和肥料,这一切都润育着新事物的成长,这一切都来自我国优越的社会制度和我们党的英明领导。我们青年一代有了党像母亲般的关怀和培育,有了久经锻炼的先进父兄们的带领,按照党指出的正确方向勇猛前进,必然会做出一番前人所没有做出的伟大事业。青出于蓝,后来居上,难道不是自古以来就不断证明了的真理吗?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会逐渐上升为十二点钟的太阳,青年一代要成长起来,茁壮的幼芽会开花结果。和这个道理一样,世界上一切新生的事物都是不可战胜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事情正是如此。一百年前马克思就向世界宣布:共产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如今,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芒就像太阳一样普照着大地;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才有几十年的历史,可是已经在世界的一半人口的地区代替了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且也一定会在全世界取得胜利。我们伟大的国家在世界上诞生已经十年了,这不也是新生事物必然胜利的一大见证吗?当着我们刚刚从自己的土地上站立起来的时候,帝国主义者就预言我们要倒下去,可是,十年了,我们不仅没有倒下去,反而更加健壮有力了,而且今后还会更加强大起来。十年以来,帝国主义者没有一天不在咒骂我们,暗算我们,千方百计地要把我们搞垮,可是他们终久是失败了。我们国内的一些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不是也在害怕和反对新生事物的成长吗?但是他们也失败了。人民公社没有被他们骂垮,反而更加壮大了;大跃进没有被他们骂退,反而更加跃进了;总路线的红旗没有动摇,反而愈举愈高了。
永远记住一点:世界上凡是不承认新生事物的人都要失败,这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结果。因为“在历史上,永远是后来者居上,永远是暂时显得弱小的、代表进步方面的、新生的事物战胜那些表面上似乎强大的、代表保守方面的、趋向死亡的事物。”(刘少奇:中共中央向八大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
旭日正在升起来,日升中天,阳光会更加灿烂。一切害怕阳光的人,前途是很不美妙的。


第8版()
专栏:

归宁的京剧之花
梅兰芳
有人认为北京人听戏,爱听京戏,尤其偏爱北京的京戏,我看是不尽然的。国庆日,我在北京日报上写过一篇短文,曾谈到北京观众爱好戏曲,从元朝到现在几百年中,各种形式的戏曲,都在这里得到很高的评价,凡是赏心悦耳的好戏,北京观众是一视同仁,无不欢迎的。当然,京戏是综合各种地方戏,在北京成长发展起来的,因此观众对京戏更热爱些,更关心些,而要求也更严格些,那也是有的。外地的京剧团到首都来,就好像出嫁的姑娘回娘家一样,观众与演员之间,别有一种亲切的滋味。云南省京剧演出团旅京演出,所以受到观众的欢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云南省京剧演出团,据说是几个剧团里选拔出来的尖子,文武昆乱俱备,还包括各种流派,其中大部分演员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曾经和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密切合作过,这个团是在尖锐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当普天同庆的节日里,旧雨新知,衔杯畅叙,无怪乎大家都喜上眉梢,分外高兴。
在一次招待文艺界的晚会中,他们演出了五个精采节目,我因为先参加另一个宴会,入场时,戏已演过一半,隔座的同志告诉我,前面金素秋演的“醉酒”,腰腿功夫好,扮相美。“醉韦”是战宛城中的一节,裘世戎去典韦,工架、气度都不逊于乃兄裘盛戎,可见家学渊源。关鹔鹴的“盗仙草”,是照田汉同志写的“白蛇传”演的,高拨子唱得响亮痛快,出手眼明手快,干净利落。我听了这些话,后悔来迟一步。我现在谈谈看到的“伯牙碎琴”“水淹七军”。
“伯牙碎琴”又名“马鞍山”,是传统剧目。徐敏初饰俞伯牙,他是言派老生,能够继承菊朋先生的艺术特点,在出字、收音、行腔、换气方面都从大处落墨,不沾沾于一腔一调的侧媚纤巧;散板更妙。谭学专家陈彦衡先生曾经有几句名言:“慢板难于紧,快板难于稳,散板难于准。”徐敏初的散板称得起准而不“散”。另外,可以看出这个剧本是当年菊朋整理过的,无论在文字上、音节上都能刻划出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知音难再的深厚感情。
关戏是徽班的优秀传统,讲究工架、神威。当年米喜子、程长庚诸前辈都在这里显过身手,至今戏曲同行还津津乐道。这晚刘奎官演的“水淹七军”,也宗的是徽派,手、眼、身法、步都有准地方,这类关戏的创造,是和庙宇塑像、绘画有密切关系的,刘奎官的亮相就使人有雕塑感。他和我都是甲午年生人,同年同月,今天能够在首都聚首一堂,并且彼此都还不老,都还能登台演戏,真是幸福,我想借用“打渔杀家”中倪荣对萧恩的一句话:“老英雄”送给他。我记得当年看他演“通天犀”的青面虎,那种矫健腾跃的功夫,现在还历历如在目前。听说他的“通天犀”是向著名武二花范宝亭先生学习的,不但扎实灵活,并且准确美观,可见一个演员,既要有深厚的功底,还要有很好的师承,在这种基础上创造发展,才能蒸蒸日上,与年俱进。
云南京剧演出团里青年演员的功夫都不错,这和老先生们的艺术指导是分不开的。但我希望团内的青年同志们,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与北京戏曲界交流一些经验,这样会更有助于提高。


第8版()
专栏:

当你收到一封远方来信的时候……
李汇文
如果你有一个亲人或是一位老战友、老同志在远方工作,你会多么盼望他们的来信!当你终于收到他们的一封信的时候,当你带着愉快的心情,凝视着信封上熟悉的笔迹准备拆开它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谁曾经为你的喜悦默默地付出了劳动呢?
过去,人们曾把邮递员称作“绿衣使者”。今天,他们已经不穿绿色的制服;他们的心是鲜红的,他们是红色的信使!请你看一下北京市邮局女投递员、青年共产党员罗淑珍的故事吧:
1951年5月,十六岁的小姑娘罗淑珍开始骑着自行车,穿过大街小巷给人们送信送报了。每次完成了任务回来,她都感到特别轻松愉快。但是投递工作并不像她所想像的那样简单,一个小小的考验降临了。有一天,她正在送最后一班信,这时天刚黑,突然来了狂风暴雨。她没有带雨衣,身上的衣服马上就被淋湿,车灯也让风吹灭了。她躲在一个门洞里,犹豫起来。怎么办?回去吧,还有信没有送完,怎么交待?不回去吧,在这样狂风暴雨的黑夜还要骑车子送信,怎么受得了?但当她想到人们正在等着她把信送去,也许这些信里有什么要紧的事的时候,她终于一咬牙,冒着风雨,借着路灯的光芒,穿过一条条胡同,送完了最后几封信。
罗淑珍在经过这次风雨的考验以后,开始体会到投递工作并不简单,而是很艰苦的,今后要经常风里来,雨里去,不管什么情况,都要一天几次,像钟表那样准确地给人们送信送报,因此她思想上有了负担。这时党支部鼓励了她,告诉她干革命就是要克服困难,不要怕困难,困难是能够战胜的。罗淑珍听了党的话,信心足了,勇气大了,好像浑身充满了力量。她又朝气勃勃地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有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投递员不安心工作,闹情绪,说投递工作做到老也是跑路数门牌,送送信,送送报,没出息,这种论调冲击着罗淑珍,使她不由得向自己提出了疑问:我是怎样看投递工作的?我是不是愿意干一辈子投递工作呢?她觉得自己的思想好像也并不很明确。但是,实际工作的体验帮助她获得了正确的解答。
一天又一天的辛勤劳动,同各色各样的人们频繁的接触,使罗淑珍逐渐认识到投递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在人民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当她送报到机关去,看到有好几个干部在门口等着报纸时,当她把信送到老太太手里看到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浮起宽慰的笑容时,她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信件和报纸在她的眼里,已经不单纯是白纸黑字,而逐渐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一封信就是一颗心啊!”罗淑珍把自己的心和人民的心联在一起了,看到人家接到信高兴,她也觉着高兴。有一次,罗淑珍给西交民巷辇儿胡同四号一位老太太送信,这封信是从天津寄来的。老太太不识字,但很急切的想知道信里说的什么。罗淑珍就把信的内容念给她听,老太太听完了很高兴,感激的对罗淑珍说:“你这个姑娘太好了,处处为我们着想,真太感谢你了!”一直把罗淑珍送到门外,看她走远了才回去。罗淑珍回去后很感动,久久地想着这件事。人们为什么这样欢迎我?谁说投递工作是数门牌,没出息,只要能让人们早一天接到亲人的信,早一点看到报纸,知道祖国一日千里的新面貌,自己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给别人方便,不就是自己的最大幸福吗?
一个夏天的傍晚,罗淑珍送信到半途的时候,忽然天下起雨来了,她连忙把没有送完的几十封信用油布包紧,又使劲蹬车前进。当她走到小二条一家住户门口,喊声“收信”时,一位老太太打着伞走了出来,看到罗淑珍浑身都湿透了,但信却是干的,老太太很感动,连忙说:“好姑娘,快到屋里避避雨吧,这天气你们还送信,看淋坏了身子。”“谢谢老大娘,不用了。”“要不,借件雨衣给你穿吧。”“不。没有几家就送完了,再见吧!”她骑上车,转眼就不见了。
海防战士张从义,从报纸上读到罗淑珍的模范事迹后,给罗淑珍写来了一封信,请她找一找七年不通音信的老同学翟福来。张从义所能提供的地址,只是“朝阳门外南城根一带”,但他相信罗淑珍一定会找到。罗淑珍接受了这个委托。她从张从义的诚恳的信里体会到:这个保卫祖国的战士是多么渴望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多么渴望了解首都的情况。她下决心要找到这个翟福来。但是到哪里去找?朝阳门外也不是她的投递范围。“为海防战士找到朋友”,这个信念鼓舞着罗淑珍。她利用业余时间一次又一次冒着酷热,骑车到朝阳门外,找了一条胡同又一条胡同,到处向居民打听,翻遍了派出所的户口簿,可是没有一点儿线索。时间过去了两三个月,但是,翟福来三个字却始终在她脑子里打转,怎么也放不下。有一天,罗淑珍帮助另一个投递员整理信件,忽然发现了一封寄给北京市工会翟福来的信,她高兴的跳起来,连忙打电话给市工会,一问,是有个叫翟福来的,她立刻骑上车子,冒雨赶到市工会,把张从义的信亲手交给了翟福来。就这样,两位七年不通音信的老同学又恢复了联系。
去年,她被分配到一个差错比较多的小组工作,罗淑珍就把自己消灭差错的经验教给大家,并经常和大家一起研究分析发生差错的原因,对出差错多的同志,还进行重点帮助。傅成林1957年一年就发生六十多件差错。罗淑珍发现他在工作时很慌,排信不详细看清楚地址。比如他的段内有“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他就老把这两个单位的信互相送错。罗淑珍帮助他具体地分析了出差错的原因,告诉他收信人地址和姓名要一眼看到底。傅成林在罗淑珍的耐心帮助下,投递质量提高很快,1958年全年只发生了三件差错,1959年到现在一直没有发生差错。
发现有疑难的信,罗淑珍就和大家一起研究。有一次在排信时,她发现一封信上面写的很清楚是“二十九中”,让别人看也都说是二十九中,但她觉得“二”字和“十九”两字大小不相称,在“二”字上面又盖了邮戳,她怀疑是否“三”字被邮戳盖住了一横,于是找来放大镜,仔细一看,的确是“三”字。
亲爱的读者们,当你们读着远方来信,读着订阅的报刊的时候,请你想一下罗淑珍这样的同志吧,他们朝朝夕夕,骑着车子,冒着酷热和严寒,穿过大街小巷,勤勤恳恳地传递着祖国大跃进的消息,传递着亲人们热情的问候。


第8版()
专栏:

沸腾的矿山
 中流
夺煤战歌毛主席下来一道战斗令,像闪电,像雷鸣,像风暴,像浪涌……高山呵,我来了!快闪开让我上阵。水枪呵我的水枪,好一副钢骨铁筋,岩石,再硬,也硬不过我的意志和气吞山河的决心。轰隆隆,像山崩,煤浪滚滚出矿井,我跨黑龙进北京。天安门前,给毛主席送喜讯:战果辉煌,日夺万吨……矿井呵,矿井,请为我们作证:一枪容得千江水,一车装满万家春。
换岗把枪杆交给战友,我告别边防海岛,带着军人的荣誉换岗,我回故乡的煤矿报到。上甘岭上狙击战斗,我挡过钢铁的呼啸;守卫祖国的大门口,一个敌人也没从枪眼跑掉。南征北战十年岁月,炮火锤炼使我长高了,从边防向矿井进军,是我应着党的号召。自古地下就无路没有的,我创造,党呵,我要继承父辈的事业,请发给我一把风镐。我要用扑灭战火的手,为社会主义建设开道,实现毛主席的宏伟计划,我愿为此干到白发飘飘……
康拜因手以冲锋陷阵姿态,用炮把石门崩开。煤田敞开了胸怀,像没边没沿大海。开动康拜因前进,如快舰破浪而来……煤海煤浪浪花开,越开越多越心爱。万吨煤炭不出井,英雄不下驾驶台。


第8版()
专栏:

木棉树下
 罗超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