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快收加细打丰产要丰收
  辽宁粮棉油一齐登场及时打及时入库 吉林收割基本结束争取月末拉运完毕
四川收得细打得净努力完成超产计划 广西群众翻江倒海奋战旱魔力争超产
江西统筹安排劳力保证样样作物收好 福建开展学先进赶先进超产竞赛运动
本报沈阳18日电 辽宁省农业生产空前大丰收。各地根据实打实测,预计全省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平均将比大丰收的1958年增产两成左右,油料、棉花、苹果、柞蚕等收成也都超过去年。截止10月8日统计,全省已运回三千多万亩庄稼,打完入库的粮食已达一百二十三万多吨,各个棉产区摘回二亿二千七百多万斤。
今年辽宁省在春末夏初的季节里,旱涝虫灾连绵不断,由于广大农民在去冬今春兴修了五万多处水利工程,千方百计向干旱展开了斗争,不仅保住了幼苗生长,而且还超额完成了播种计划。6月份又发生了严重的虫灾,每天参加灭虫的有三十多万人,使虫害刚刚发生,就及时被扑灭了。同时还加强了各种作物各个时期的田间管理。今年的秋田后期管理,各地响应党中央“反右倾、鼓干劲、大抓8、9两月,掀起增产节约新高潮”的伟大号召,普遍比往年做的好。
秋收开始以后,各地广泛开展了以“快收收净”为中心的红旗竞赛和“飞刀手”运动,做到了随熟随割随拉随打随入库,到10月上旬,全省秋收第一个战役——收割工作,已经比往年提前十天结束。
本报长春18日电 吉林全省各种秋季作物已大体收割完毕,收割期比历年提前十余天。在全省历年干旱的白城地区,据已割的庄稼证明:谷子由过去每公顷四百五十捆增加到七百捆,高粱由一千二百捆增至一千七百捆左右。中部平原地区因春旱成灾,农田缺苗断条极为严重的县分,经过多次查苗补种,特别是加强后期田间管理以后,终于赢得了块块丰产,粮食产量可比去年增产一成。东部的长白、抚松、靖宇等高寒的山区,也将比去年大大增产。各地普遍做到了精收细打,作业质量胜过任何一年。收割适时,避免了伤镰、落镰。社员们提出“千镰不掉粒,万镰不丢穗”的口号,并在已割过拉完的农田里,组织拣粮大队仔细拾拣。另外是脱粒干净利落,普遍比往年多打一次。达到了割净、拉净、拣净、扬净的要求。
现在全省农民正在继续鼓足干劲,再接再厉,争取10月末以前把割倒的粮食拉完,11月末以前全部结束秋收并完成粮食缴售任务。
本报成都18日电 四川省广大农民正鼓足干劲,精打细收,力争大秋作物实现超产计划。
四川省四千一百多万亩中稻和一千五百万亩玉米,已收割了90%以上。今年全省粮食总产量预计仍比大跃进的去年增产10%以上。9月间,以绵阳、南江、荣县为首发起的超额完成今年生产计划的竞赛,得到全省农村的热烈响应。高山区旺苍县通过群众讨论,把今年产粮一亿八千多万斤的计划修订为两亿斤。目前,全省参加县与县竞赛的县将近一百个。
已经开始秋收后,广大农民通过竞赛,千方百计精收细打,要使颗粒归仓,保证超产计划的实现。各地在收获工作中全面安排,适时抢收,作到粮食和经济作物,大宗和小宗作物一齐抓,熟一块、收一块。
各地农民还以作物一日不收、管理一日不停的精神,继续开展防虫、防病、防倒,反复消灭三类苗,力争多产。达县专区开展大评比大检查,逐块鉴定,根据不同苗稼采取不同措施,追肥、除草、除虫三管齐下,三百多万亩晚秋作物的二类苗迅速升级。
据新华社南宁18日电 广西僮族自治区目前有二百多万人,正以翻江倒海之势日夜奋战在抗旱前线,夺取晚造作物大丰收,力争今年超包产计划的胜利实现。据14日的不完全统计,全区已抢救受旱作物三百十三万多亩(占受旱面积76%)。一百多万亩受旱晚稻,已有85%得到了灌溉;全区受旱的红薯和晚玉米、晚荞麦,也都淋过一两次水或水粪。这些作物现在生长良好,有些已开始黄熟,丰收在望。
9月底,正当各地晚稻含胎、抽穗,玉米扬花、结苞,需要大量水份的关键时刻,受到了干旱袭击,半个月时间内,受旱面积由几十万亩发展到四百多万亩。
中共广西僮族自治区党委及时发出了关于防旱抗旱的紧急通知,在抗旱斗争中,人民公社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许多县和公社根据旱情、水源、劳动力等分布情况,划分协作区,在互助互利原则下,统一调配使用劳动力、工具和水源,打破队界、社界以至县界,进行大面积联合抗旱防旱。因此保证了正在抽穗的禾苗都得到了灌溉。
本报南昌18日电 今年,江西全省秋收的晚稻有一千九百多万亩,还有红薯、大豆、高粱、玉米等杂粮作物和甘蔗、花生、油茶等经济作物,秋收总面积约比去年增加二百多万亩。在收获以后还要及时进行冬种。省委根据今年秋收面积大、品种多、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号召各地农村干部和广大社员,立即开展一个丰产丰收运动,保证各项秋收作物样样收好,粒粒归仓,丰产丰收。
根据省委的指示,各地从总结去年秋收的经验入手,在干部和社员中进行了丰产丰收、细收细打的教育。在普遍加强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各县和人民公社发动群众将各项秋收作物进行了分类排队,算任务、算时间、算劳力,统筹安排和合理部署了秋收的劳动力,并从各方面挖潜力,使今年秋收做到样样有着落、事事有人做。
各地在全面安排组织劳动力的同时,对秋收中需用的各种工具和仓贮粮囤,都进行了全面大检查。该修的修、当添的添。宜春专区十五个县的农具厂、二百三十四个公社的农具厂和修配站,经过几天奋战,现在已经修造了各种工具一百八十多万件,基本上满足了秋收的需要。
本报福州18日电 一个“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农业超产新高潮,正在福建广大农村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9月中旬中共福建省委号召全省所有公社响应党的八届八中全会伟大号召,以先进单位作标兵,掀起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超产运动。全省一千多万男女社员都热烈地投入了这一运动。各地党委根据各自不同条件,树立起本地区、本部门的粮食、林业、畜牧、副业等各方面标兵和“红旗”,把农业超产竞赛推向新的高潮。福建北部、西部、东部和闽江下游等广大山区和沿海地区,各公社都按照山区的不同特点,分别掀起了不同形式的超产竞赛。许多地区已展开了“比、学、赶”运动的大检查、大评比,推动运动乘胜前进。中共罗源县委和各公社抽调了县、社、队干部组成九个跃进检查团,由县委负责干部分头带领深入田间进行观摩、评比,及时推广先进经验和解决发现的问题。平和县各公社开展突击追施壮尾肥,攻下穗大、粒饱关。争取晚稻多增产二千万斤粮食。


第4版()
专栏:

  脱粒(速写)     张胜


第4版()
专栏:

  生产少了还是多了?生活坏了还是好了?
  桂洲公社振德大队社员越算越开心
本报讯 广东番顺县桂洲公社振德大队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通过人人算账,队队算账的办法,使社员深刻地认识去年大跃进的伟大成就,把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公社优越性鲜明地生动地算了出来。他们着重算十二笔大账:经济作物、禾田、生猪、三鸟(鸡、鸭、鹅)、奶牛等各项生产是好了还是坏了?建设多了还是破坏多了?公社公共积累多了还是少了?日用品多了还是少了?收入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社员吃的粮食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结婚的人多了还是少了?水利办多了还是少了?学生多了还是少了?集体福利事业是好了还是坏了?生孩子多了还是少了?前途是好了还是坏了?等等。
有些上中农说:“去年大跃进只抓了农业生产,挤掉了副业。生猪、三鸟减少了,等于家里跑了一个媳妇。”但大家算出,全大队不仅农作物显著增产,就是生猪、三鸟也有增加。如1957年饲养生猪九百四十四头,去年增至二千三百八十头,增加一倍半以上;三鸟,前年是四千五百只,去年是六千九百只,也增加了一半多。贫农说:“不是跑了个媳妇,而是娶了个媳妇。”
上中农霍耀说大跃进破坏的房屋多,新建的少了。但是大家算出:去年只不过“破坏”了十二间风雨飘摇的小泥屋,但是新建了十三间大砖屋,改建了三间大平房,还有新式的大蚕房、宏大的猪舍,还有公共食堂、儿童乐园。怎么是拆的多,建的少了呢?
在算账中,社员们还着重算了生活账。全大队五千三百六十九人,去年公社化前的1月至8月份,平均每人每月用粮二十五点七五斤;从去年11月公社化后到今年8月,平均每人每月用粮二十七点二斤,如果加上番薯折米部分,共二十八点零七斤,即比以前增加了9%。1957年,全大队分配总金额为二十三万四千六百九十七元,去年分配总额为二十七万五千二百五十三元(两数均缺和平生产队),去年比1957年增加17%。1957年超支户三百一十七户,去年基本上消灭了。肉食方面,全队前年吃猪十六头,去年一百一十六头,增加六倍多;衣着方面,前年全队共做新衣二千六百五十七套,去年做了三千六百五十一套,增加38%。
但是,在这期间,也有个别上中农因为没有投机取巧的买卖做而减少了一些收入。例如上中农吴善有,1957年的收入中有二百七十九元是属于不义之财:他卖牛奶,十斤就混三斤清水;有一次,他到阳江买大鹅花回来卖,买时三元五角一只,卖时四元二角一只,一次就赚了四十多元。把这笔不义之财减去以后,他去年的收入比1957年的正常收入还增加十二元。
振德生产大队的社员分清了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问题的大是大非之后,立即掀起一个超产多收运动的高潮。在算账和辩论期间,社员苦战了三日三夜,把一千一百亩晚稻田的虫害全部消灭,在三百七十八亩落后田里每亩追了两万斤肥,使大部分落后田面貌改观。大樟树生产小队,在算账辩论后的当晚,全队出动除虫,一夜之间,把十多亩禾田的卷叶虫捉个净光。社员还利用休息时间,掀起每人种五十棵蕉运动,三天之内共种了香蕉二万一千多棵。


第4版()
专栏:编后

  摆事实 算细账
人民公社究竟好不好?是办好了,还是办糟了?桂洲公社振德大队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通过人人算账、队队算账的办法,使广大社员提高了觉悟。这个大队算账的结果证明:公社化一年来,农作物显著增产了,生猪、家禽等副业生产也成倍增长;在生活方面,公社化以前八个月平均每月口粮二十五斤多,公社化以后增加了9%;去年全大队共做新衣三千六百多件,比前年增加38%;……。生活是最好的见证。通过算账,摆出了活生生的事实,谁还敢当面撒谎呢!
算账是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好方法。通过算账,能使有些认识模糊的人分清了大是大非;也能使那些企图反对人民公社的人在事实面前不得不低头认罪,并且在群众中孤立起来;更能使坚决拥护人民公社的广大基本群众扬眉吐气,挺起腰板,鼓足干劲,掀起冬季生产新高潮。


第4版()
专栏:

  棉田里的女英雄
罗桂珍一天摘棉一千五百一十一斤
在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准噶尔盆地的棉田里,遍地银花怒放,白光闪闪,成千上万的职工正在夜以继日地与天争棉。
我到达石河子垦区的当天,垦区党委号召全体职工投入抢收霜前花的紧急电话会议刚开过,各个机关的干部全都下地参加抢棉战斗去了。棉田里红旗招展,歌声和笑声激荡着,男女职工三、四个人各分一组,班与班、组与组开展了摘棉竞赛。他们胸前挂着白色的花包,小心而又敏捷地用两只手同时采摘棉花。在这场竞赛中,出现了无数的摘棉能手,其中成绩最显著的要算罗桂珍。在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摘棉二百斤左右,而罗桂珍却创造了一千五百一十一斤的新纪录。
我和党支部书记于金泉来到棉田的时候,罗桂珍正在领导一个组包干突击一块棉田。这个短发的姑娘,她的两只细长的手,像河里的游鱼一样迅速地穿插在密密麻麻的棉株间,右手刚刚擒到一朵花,左手已经伸到第二朵花上,她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过两只手,并且不时的用嘴咬掉落在花絮上的碎叶子。于支书对我说:“这是她们创造的快速摘棉法,如果用手去摘掉棉絮上的叶子,一次要少摘三、四朵花。罗桂珍还有一个经验,就是早上叶子被露水打湿,不易脱落,就大胆摘;中午叶子干,就从下面往上摘,避免碰落叶子。再加上她的双手灵巧,因而速度比别人快得多,摘得也干净。”
罗桂珍从1954年参加农场建设,就是摘花能手,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去年,她创造了全管理处最高纪录,日摘棉花七百九十八斤,并且带动了许多和她竞赛的男女青年提高了摘花技术。由于她各方面先进,1958年底被接收为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
今年开始收棉花时,她又和队里的杨秀阁、周立泽、任琴三个姑娘组成了摘棉花突击组,向各农场下了战表,提出每人日摘棉花七百斤的指标。很多生产队也提出了“赶上罗桂珍、超过罗桂珍”的口号。不久以前,第一农场第六生产队王秀荣创造了日摘棉八百零三斤的新纪录。消息传来以后,她就连夜召集小组研究,向党支部提出了“赶上王秀荣、突破八百斤”的保证书。
新的战斗开始了。天还不亮,摘棉花的人就都下了地。罗桂珍小组四人比谁都早,太阳刚升起,她们就摘了好几袋了。到太阳下山的时候,罗桂珍已经超过一千斤。就这样,这个小组当天摘花平均每人达到九百四十二斤,罗桂珍个人达到一千五百一十一斤。
          本报记者 李东炎(附图片)
  苗地插图


第4版()
专栏:

  水肥土为中心开展冬季生产
安顺专区抓住农村大好形势全面安排工作
据新华社贵阳18日电 贵州省安顺专区各族人民开展一个比1958年规模更大的、轰轰烈烈的冬季生产运动,为明年农业大跃进打下基础。
为了推动生产高潮继续高涨,安顺专区最近及时安排了今冬明春各项生产,号召全区各族人民鼓干劲、早动手,从11月份开始,在胜利完成三秋生产任务的基础上,开展一个比1958年规模更大、声势更壮阔的冬季生产运动,争取明年更大的丰收。
安顺专区在安排冬季农村工作中的主要特点是:抓住了土、肥、水等主要增产措施,提出要以深翻土地为中心逐步推行基本农田制;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掀起群众性的积肥运动和加强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要求充分运用去年的经验,组织深翻大军,在今年把一百万亩能深翻的土地,深翻一尺左右,对不能深翻的土地和土质瘠瘦的土地,要采取加厚土层、增施有机质肥料等综合措施,进行土壤改良。在兴修水利中,应当新建工程和旧有工程的扩建修补同时并举,继续贯彻“费省效宏、先易后难”的原则,迅速掀起兴修水利的群众运动,做到早准备、早上马、早完工、早受益。要求各地从大积农家肥、大种绿肥作物、大搞土化肥等三方面,掀起群众性的积肥运动,争取明年大秋作物平均每亩积一万斤优质底肥,夏收作物平均每亩有五千斤追肥。
专区在安排冬季生产时十分重视人民公社农林牧副渔五业全面发展和工农业并举的方针,要求各地大力开展林业和畜牧业生产,大搞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发展社办工业。全区计划造林二百五十万亩,大办畜牧场,留足饲料,保证畜牧业大跃进。要求副业搞的多、搞的快,以增加社员收入和提高农副业的总产值。对各种林木土特产品要求组织群众上山采摘,同时要做好农副产品的收购和加工、调运工作。对社办工业要求进一步贯彻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争取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产值计划。
专区指出搞好以上工作的中心是妥善安排劳力。安顺专区通过算活路、时间和劳力三笔账,计划在全区九十万个劳力中,以80%投入农业生产,20%搞社办工业、交通运输、多种经营。同时号召群众大搞技术革新,大搞工具改革,推广先进经验,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安排冬季生产的同时,安顺专区要求各地帮助群众妥善安排生活,不断改进农村公共食堂、托儿组织等集体福利事业。食堂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搞好种菜、养猪等副业生产,尽可能多修建一些简易饭厅,添置炊具、家具等公共财产,做好过冬准备,安顺专区在安排冬季农村工作中,强调各级领导必须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继续运用大跃进的成功经验,以保证冬季农村工作的全面胜利。


第4版()
专栏:简明新闻

  简明新闻
凤尾稻一株三穗
陕西省沔县高潮人民公社明星生产队团支部书记王明贤和生产队长王万贵,共产党员赵仕富等的试验田里,有四株水稻,每株都长出三个穗。每株结籽都在五百七十粒以上。其中有一株稻高四尺七寸,秆粗如指头、颗粒饱满、主穗结籽三百二十六粒,左分穗结籽一百四十一粒,右分穗结籽一百四十八粒,共结籽六百一十五粒,比这块田的一般穗四百粒左右高出二百多粒;比全队其它品种的大面积田每穗结籽一百粒左右高出四倍。
这种稻子名叫凤尾稻,是王明贤去年培养出的新品种。
大蚂哈鱼超产一倍
黑龙江省名贵的特产大蚂哈鱼今年丰收。据黑龙江省水产部门统计,从9月9日到10月6日,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抚远、虎饶一带,就捕获了一百七十多万斤,这个产量超过今年全省生产计划一倍。超过去年产量将近两倍。
大蚂哈鱼又名鲑鱼,肉嫩味美,鱼子鲜红大如黄豆粒,营养丰富。


第4版()
专栏:

  千里淮北撒河网
  本报记者 于明
淮北今昔
千里平原,如花似锦。
一道道新开的大河,伴随着平坦的公路,绿水盈盈,鹅鸭成群。许多地方,稻田相连,河网纵横。无数风车的轮盘,被风吹动,有如盛开的莲花凌空和脚下的水龙共舞。
蚌埠淝淮公社的社员,出庄就能驾小船到田里劳动,用船在河网里运送肥料、农具和收割的庄稼。社员们站在船上高兴地唱道:“过去肩上挑,现在水上漂,一阵风儿来,两手叉着腰”。
宿县三八公社紫芦湖大队,把过去的荒湖洼地,用河网改造得像新建的花园。每隔不到一里的河堤上,都栽了许多树,社员们把这些河边园地管理得整洁爱人。全队四千人,就在河网里养了十五万尾鱼,河堤上栽了二百万棵果木树。河堤上竖立的木牌上写着淮北人民的美好愿望:“这里将变得绿荫夹道,四季常青”,“这里将变得风景秀丽,果木丰盛。”
有多少淮北人,对碧波鳞鳞的河网之水,发生了深厚的感情。过去紫芦湖年年受淹,流传着“女子不嫁紫芦湖,汉子不愿回故乡”的民谣。可是现在修了河网,外乡姑娘爱上了这个地方,也爱上了这个地方的年轻人。陈家科家一年内,就有两个儿子和外乡来修河的姑娘结了婚。七十三岁的陈金城在修河网后,才结束了他一生流浪在外的生活,回到家乡,过着永不再怕灾害的幸福晚年。在濉溪,我看到多少解放前流浪在江南的老年人,如狂似癫地夸河网,指说淮北一定变江南。
这就是今年遭受百日奇旱的安徽淮北新景。
水,现在变成了水利,淮北人民热爱它。可是,过去淮北人民一想到水,就想到了灾难:秋天一降大雨,铺天盖地的大水滚滚而来,遍野庄稼霎时被淹没,房屋被冲倒,衣物都在水上漂浮,人们爬到树上,呼号救命。地主、保长在茫茫大水中驾船掠夺,饥饿的农民落水被浪涛吞没。水退之后,到处是逃荒的人群,原野杂草丛生,死尸发臭,一片凄凉!
这是解放前八百年来淮北人民的惨景。从1194年宋朝时黄河第四次改道开始,金人就利用河水泛滥损害人民。以后历经元、明、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持南北漕运,搜刮民脂,继续迫使黄河逆水南下,造成淮北河道的淤塞垫高,流泄不畅。只是明洪武八年到二十五年的十八年之中,淮河流域因受黄河溃决为害就有八次之多。凤阳花鼓中“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正是这种严重灾害的反映。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只以导淮为名,搜刮民财,实际不但没有施行,反在1938年残无人道地在花园口炸毁黄河南堤,使淮北、河南和苏北八十九万人民遭受死亡,六百多万人流离失所。此后年年有灾,一直延续九年之久。八百年都为这种毁灭性灾害摧残的淮北人民,怎能不怕洪水有如猛兽?
党的治水思想胜利了
淮北人民一代一代传唱着:“爹也盼,娘也盼,只盼淮水不泛滥,有朝出个大救星,治好淮河万民安。”群众的希望终于在解放后实现了。
1950年,伟大的号召便发出了,毛主席说:“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淮北人民和各地人民一起,全力投入了治淮运动。年年有几十万到几百万人,在大别山区和淮河上安营扎寨,展开了对大自然的斗争。
大别山区的佛子岭、梅山等水库和淮河两岸的蓄洪工程,能把一百亿公方的水拦蓄起来,使淮河的排洪量提高了两倍多。到1957年,淮北平原初步建成了排涝系统。
但是,治了洪水,把水送走,淮北内涝仍然十分严重。1952年内涝较轻,受灾面积还有一千万亩以上。究竟如何实现毛主席的号召,把淮河修好呢?中共安徽省委在1951年便开始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我国自大禹凿龙门、疏九河的神话开始,疏导、排水的方法便占优势。明朝潘季驯和清朝靳辅治淮,用的也是这个方法。把洪水送走,成了我国治水的传统。解放后治淮开始,中央虽已提出:淮河中游蓄泄兼筹,而又以蓄为主的方针。可是在治淮中,有些人仍然因袭了旧的治水传统,他们认为送走洪水,堤防不破,就完成了治淮任务。省委研究了大量历史资料,证明旧的传统治水方法,不能达到根治淮河的目的。淮北两千年内,平均两年即有一次灾,其中旱涝各半。这就证明,只排水不蓄水,不能解除淮北的旱灾。每十年到三十年才有一次较大洪灾,而五年左右却有一次严重涝灾。这又证明,涝灾比洪灾严重,只重视防洪保堤,不重视治涝,是片面的。同时,淮北暴雨集中在7、8、9月,如能适应雨情特点,改种水稻,多种夏收作物,就可避灾保收。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省委在1953年便提出了“防洪保堤”、“治涝保收”和“改种避灾”的积极治淮办法。这就是:采取以除涝保收为重点,结合防洪保堤的治淮方针。除涝工程以蓄水为主,在广大平原上进行蓄水,既除涝又防旱,还能减轻洪水对淮堤的威胁。在耕作制度上则实行“三改”:扩大夏收作物面积,改种高产耐水作物如水稻等,改变广种薄收习惯。到1957年,淮北夏收作物面积由原来占耕地面积70%扩大到85%以上,水稻也发展到近百万亩,广种薄收习惯大大改变,对增产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因为治淮中的两种思想(以蓄为主、还是以泄为主)的斗争没有彻底解决,在广大面积上蓄水治涝的方针就没有得到很好贯彻;同时因为淮北水源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改种水稻的工作进行得比较缓慢。
1957年是治淮工程大跃进的一年。这一年,经过整风,治淮的两种思想的斗争得到彻底解决。省委负责同志又亲自到淮北调查了群众挖深塘利用地下水的情况,证明了淮北有大量地下水可以解决水稻用水问题,可以防旱除涝。省委根据中央提出的“三主”治水方针,提出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小型为主,大中支持,以蓄为主,尽量少排,河网化,水稻化,把淮北变江南”的奋斗纲领。从此,党把淮北人民引向了更加理想的境地。
根据淮北河网化的规划,就是要在淮北十八县新开九条大型河道,和原来的十五条河道交叉相通,组成河网干线;在大河网之间,每一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就有三、四公里的中小型河道,组成无数小网,和大河网相连接;河道下边普遍下井泉,把地下水、地上径流的水和外来水都蓄积起来。淮北河网尽量蓄水后,需要外流的水,将只有过去大水年份的流量的三十分之一,淮河干流负担大大减轻,即使有比1954年更大的雨量,也能免除洪水灾害。河网大量蓄水后,将使一半以上旱地改为水稻,而且保证七十天不雨不旱,其余旱地也能得到灌溉。实现河网化将使淮北成为水陆交通最发达的地方。乡乡通大船,村村通小船;陆路交通也四通八达。
河网化后,淮北将是一个水产极丰盛的地方。据修河网最多、养鱼早的濉溪县计算,明年全县即可每人至少分到三百斤鱼,只此一项,每人每年即可收入一百元。此外还可大量养殖菱藕和其他水生动植物,大量发展鸡鹅猪鸭等家畜家禽。
淮北将变成大地园林化最好的地区。河网成方格形,一公里一道河,堤上都栽了树,形成无数方格形的林带网。淮北整个地区将变得绿荫遮地,风沙不起,气候协调,寒暖适度,绿化了大地,保护了作物,木材用之不尽,果品取之不竭,淮北将变成名副其实的大花园。
河网实行节节拦蓄,许多控制工程都将建立水电站。淮北利用廉价的水运运煤炭,还要建立许多火电站,使淮北逐渐走上机械化和电气化的道路。
河网化使淮北人民由怕水变成爱水,它是党的治水方针的胜利。河网化是党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和群众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平原地区治水的伟大创举。
八百年灾害制服了
从1957年冬大兴水利开始,到目前止,淮北已完成河网化工程四十三亿土方,占总任务的43%。原计划开挖的九条大型河道,已有八条动工,已完成的一至六级河道一万多条,并开挖了十二万多条沟,还修建了大量涵闸、桥梁和塘井等。其中四十米以上宽、六米以上深的河道即达二千多公里长,比我国的运河还要长。
河网化在农业增产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去年和今年,淮北在旱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扩大了水稻面积。1957年只种了一百零七万亩水稻,1958年即扩大到四百多万亩,今年又扩大到五百万亩。濉溪县卧龙湖,过去是荒湖洼地,每亩年产粮食只有四、五十斤小麦;1957年冬修成了淮北第一个河网,改种水稻六千亩,平均亩产七百斤;去年公社化后,河网进一步扩大,改种了二万多亩水稻,已收的部分水稻平均单产达八百一十斤,比河网化前提高产量十几倍。
河网化对抗灾的作用更为显著。在防涝方面,淮北北部砀山等五县,去年7月连降十天大雨,超过1957年同期最大十天降雨量二百多毫米。但由于五个县已做了每平方公里约十万土方的河网工程,只有五十三万亩耕地临时过水,二万亩成灾;而1957年五县未作河网化工程以前,被淹耕地却达四百三十三万亩,其中颗粒无收的有二百四十三万亩。在抗旱方面,今年也经历了严重考验。今年夏秋百日无雨,根据过去旱灾情况,如无河网,早已赤地千里。但是今年河网蓄的水,却保证了淮北四千多万亩耕地中二千七百万亩不受旱,河网水位只降低五分米左右,一般河网蓄水仍有三、四米深。只要增加灌溉工具,灌溉面积还可大大扩大。根据典型调查,种水稻占总面积70%的紫芦湖,原河网存水为一百五十六点八万方,抗旱三十一天后,河网存水还有一百三十一点一万方,仍可继续抗旱一百二十八天。群众歌颂河网化道:“张开河网撒淮北,捉住旱龙和涝蛟;摘下头上灾区帽,跺脚向南高声叫:俺们要吃白米饭,饭里还要鱼汤浇。”
河网是淮北人民的宝库,是把淮北变成江南的武器。淮北一千二百万人民要在今后两三年内,把淮北近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实现河网化,彻底实现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附图片)
  这是安徽宿县“三八”人民公社河网化的新面貌。
            新华社记者 张文礼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