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丰收不忘歉年 消费不忘积累
粮食部召开会议研究农业社余粮分配问题
新华社郑州1日电 粮食部最近在郑州召开了河南、江苏、安徽、山西、河北、山东、湖北、陕西八省的夏粮工作座谈会,着重研究了夏粮丰收以后农业社的余粮分配问题。
从座谈会上各省代表的汇报看,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产生了极其振奋人心的巨大变化。根据这八个省的材料统计,今年夏粮产量比去年增加二百一十四亿斤以上,增长64%左右。这八个省1958—1959年度粮食征购任务包干分配的结果,比原计划增加七十亿斤以上,即超过原计划20%。夏粮征购入库工作进展异常迅速,许多农业社只有三、五天时间就完成了夏粮征购入库任务,不少农业社在夏季就可以一次完成全年的国家粮食征购任务。各省代表一致认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包干管理办法,对于农业生产大跃进和粮食工作大跃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各省代表普遍反映,在夏粮增产丰收的情况下,农业社完成国家的夏粮征购任务,按照规定的标准留下口粮、饲料、种子,并且扣除社的机动用粮等项目以后,仍有很大数量的余粮。有些农业社的余粮数量,超过国家征购任务一倍到几倍;有的甚至相当于全体社员八、九个月口粮的总数量。对这一部分余粮的处理办法,归纳起来有三种:第一种是由农业社暂时保管,待秋后统一计算,根据全年余粮数量,把大部分作为农业社的储备粮和公共积累,少部分(5%到10%或20%到30%)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分配给社员,适当改善社员的粮食消费状况。第二种是在夏粮征购中把这部分余粮卖给国家,到秋后统一计算,抵作全年征购任务。第三种是由农业社自行决定处理办法。会上多数代表认为第一种办法比较稳妥可行。
座谈会强调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大跃进,随着粮食统购统销包干管理办法的实施,上述农业社的余粮分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它涉及国家、农业社、社员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涉及积累同消费的关系问题,必须慎重对待,正确处理。经过讨论,出席座谈会的代表对农业社这一部分余粮的分配,取得了以下几点一致的看法:第一,夏粮只是全年粮食生产的一部分。因此,农业社夏季的这一部分余粮,必须同秋季统一计算以后,才能最后肯定全年余粮的数量。第二,农业社这一部分余粮分配,必须贯彻以丰补歉的方针,照顾扩大再生产的需要,首先用于充实农业社的粮食储备和增加公共积累。第三,在增产丰收、社有余粮的基础上,把其余的一部分余粮分配给社员,是应当的。但是,不应因此而影响农业社的粮食储备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第四,分配给社员的一部分余粮,是在规定的留粮标准以外一种不固定的奖励。分配数量的多少,根据余粮的实际情况而定。有余即分,无余即不分。不能因为分配这一部分余粮而随意改变规定的留粮标准。第五,农业社为了扩大再生产,要求把这一部分余粮多卖给国家一些,粮食部门应当积极收购。农业社确实由于资金周转困难,要求多卖一部分周转粮,粮食部门也应当予以收购。但是,周转粮的范围和期限,应当有适当的规定。第六,国家应当加强对农业社余粮分配和社内储备粮使用的指导。农业社则应当建立适当的管理制度。
出席座谈会的各省代表指出,政治挂帅是农业社余粮分配合理的根本保证。河南、河北等地都采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使群众深刻地懂得“丰收不忘歉年,饱暖不忘饥寒”的意义。因此,有的地方群众自动要求降低不适当的留粮标准,以增加农业社的储备粮和扩大再生产。在座谈会上,各地代表一致指出,在我国粮食生产和需要的矛盾还没有根本缓和以前,在农村仍然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的情况下,粮食部门的干部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不懈地做好工作。那种认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包干管理办法以后可以松一口气,可以放松对农民进行有关粮食问题的宣传教育等想法,实质上是一种新的右倾保守思想,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必须坚决防止和克服。(附图片)
郑州市郊区小李庄社社员们正在晒麦准备交公粮。
沙莎(郑州日报供稿)


第2版()
专栏:

夏收产量要和秋收齐头并进
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说:提高夏收比重是战略性的措施
本报讯 记者于明报道:安徽省今年夏收空前增产。在争取夏收的增产中,安徽省有一项重要措施,这就是:“扩大秋冬播种面积,提高夏季收成比重”。这是安徽省委1953年提出的“三改”办法中的第一个办法。为了了解实行这个办法的效果和它的意义,记者特于最近访问了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同志。
问:几年来安徽扩大秋冬播种面积,提高夏收比重所取得的成绩如何?
答:几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提高夏收比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夏收作物的播种面积已由1952年的四千六百五十七万亩扩大到1956年的六千三百多万亩,增加了一千多万亩。1957年由于右倾保守思想的影响,面积比1956年减少,但仍比1952年多数百万亩。单位面积产量几年来也在逐年提高,1952年夏收单位面积产量为七十八斤多。而1958年即提高到一百六十五斤,提高达一倍以上。
由于扩大了夏收作物播种面积和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安徽夏收粮食的增产是很显著的。因为扩大夏收作物播种面积是在1953年提出的,所以这里就以1953年为分界线来加以说明。从1949年到1953年的五年中,夏收产量共计一百六十五亿一千万斤;1954年到1958年的五年中,则为二百七十八亿三千万斤。后五年比前五年增产一百一十三亿二千万斤。如以1958年夏季收成八十五亿二千万斤,与1953年夏收三十四点五亿斤相比,则增加近一倍半。由上述产量比较中可以看出,从提出提高夏收比重后,在增产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问:安徽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答:这个办法,原来是根据淮北易受灾害的情况提出的。淮北在6月底到9月的三个月中,雨量集中,一般都占全年雨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常常形成涝灾或洪水灾害。而在夏收作物(主要是小麦)整个生长期间,即6月以前,淮北的气候,则较平稳,正好能够避开秋季的灾害。在水利工程还没有能够彻底消除水旱灾害的时候,利用平稳气候扩大夏收作物,是避灾保收的一个好办法。安徽省委针对这一情况,在1953年提出了扩大夏收作物播种面积的办法。但是,这一办法实行以后,却不限于淮北。淮南地区利用冬闲田扩大夏收面积,也取得很好效果。所以,这个办法,不仅是在淮北多灾地区能够避灾保收,在一般地区也是大量增加生产的好办法。
问:在实行这一办法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问题?
答:在实行这个办法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思想上的抵触。大体有三种思想情况。第一种,是认为扩大了秋冬播种面积,就要影响春种面积。这主要是指淮北。可是,几年来的事实证明,安徽虽然大量扩大了秋冬播种面积,如淮北由原来占耕地面积70%扩大到85%,淮南地区一般由不到30%扩大到了40%,再除去经济作物,还有二千多万亩耕地可作春种用。实行小麦和其他作物的套种、混种,春地并没有减少。还有,群众在扩大夏收播种面积后,也确实看到了夏收比秋收有保证,所以,这个思想问题就在实践中被解决了。第二种,主要是淮河以南地区,有些人认为种了麦子拔了地力,就要影响下年的水稻产量。他们主张多留冬闲休息地。这是用旧的观点来看现在。过去农民无力大量施肥,所以只好多留冬闲地。但是,在合作化以后,农民既能多积肥,又能有力量多种,就不应该实行这个办法了。这几年的事实证明,秋冬播种的作物并没有影响水稻的产量,而且夏收和秋收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逐年都有所增加。第三种,是认为种小麦也难免受灾。的确,小麦也是难免受自然灾害的。但是,比较起来灾要少些,容易克服些。首先,在小麦生长期间水害是极少的,旱情也不多;其次,对病虫害如锈病、麦浆虫等,霜灾、风灾等,也逐步摸出了一些防治的经验。用熏烟和浇灌的办法对霜灾有很大防治作用;运用选种,早种,排水和野生植物作药剂等防治锈病,效果也显著;把麦根等就地烧毁,既可多积肥,又可把虫害消灭。今年的夏收,小麦从去冬播种时,即是在十分干旱的情况下播种的,在生长期间,又遇了霜灾、锈灾,特别是锈灾很严重,但是经过努力防治和加强田间管理,今年夏收还是取得了增产三十三亿斤粮食的成绩,其中小麦增产二十五亿多斤。夏收作物比秋收作物灾少易防,已为群众所理解,再加以领导方面在技术、物质上认真解决具体问题,所以,现在在安徽,对扩大夏收作物的播种面积,思想抵触已经不大了。
问:现在对扩大秋冬播种面积,提高夏收比重,有什么新的看法?
答:现在看来,扩大秋冬播种,提高夏收比重的意义更大了。在大兴水利后,旱、涝将都不怕,在这种情况下,扩大秋冬播种面积,就不只是避灾保收的问题了。在夏收作物中,今年各种作物都出现了高产,摘掉了低产帽子,小麦单产有五千多斤的,二千多斤的也不少,而千斤以上的就更多了,到处都有。安徽省在今年一季小麦即增产63%,而邻省河南则增产一倍以上。其他夏收作物,安徽肥东县曙光社有亩产一千四百七十八斤多的蚕豆,该县红星社有亩产高达一千二百四十九斤的豌豆。在华东四省一市农业协作会议上浙江汇报,有亩产高达二万多斤的春马铃薯。在这种情况下,扩大秋冬播种面积,提高夏收比重,也就不是一般的增产问题了,而是有可能使夏收的产量赶上秋收的产量,和秋收齐头并进的问题了。邻省河南小麦的迅速提高,和安徽小麦今年的增产情况,都显示了这一点。
因为许多地方过去存在重秋收不重夏收的思想,只把夏收当小熟,接口粮的一季,说什么“吃了麦子笑,秋后少收稻”,认为小麦产量低,生产不合算。这样,播种面积既小,耕作也很粗放,产量很低。所以无论在扩大秋冬播种面积上,和提高夏收的单位产量上,都有很大潜力。据华东四省一市农业协作会议上计算,这些省市还有八千多万亩冬闲田,可用来扩大夏收作物。挖掘这个潜力,使夏收赶上秋收,将是迅速增加粮食产量的有效办法。它在耕作制度上是一个带有战略意义的改革,它在粮食增产上,完全符合总路线多快好省的要求。
问:安徽准备如何继续实行这个办法?
答:在安徽,今年的秋冬播种面积,将比去年再扩大四百万亩。为了作好这一工作,在淮南地区将大力解决稻田种麦的问题,即利用改良工具的办法,把稻田土块打碎,特别强调实行条播密植。这样,产量才能提高,秋冬播种面积才能迅速扩大。现在淮南地区秋冬播种面积才占耕地的40%,今年除沤水田外,争取要和淮北一样扩大。为了不影响秋收作物,还要很好解决早熟麦种和肥料的问题。在淮北则要继续解决密植、肥料和病、虫、霜冻、西南风等的危害问题,还要很好调配劳力,进行田间管理。在争取大量增产的方法上,不但要有小面积的高额丰产典型,以破除迷信,树立旗帜;还要有大面积的丰产典型,以便提高粮食产量,把高额丰产典型已达到的目标,在更大面积上实现。此外,还要求单位面积产量的普遍提高,以使总的产量能够迅速增加。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显示出扩大秋冬播种面积,提高夏收比重的重大意义来。


第2版()
专栏:

山东从多方面进行秋种准备工作
今年二千多万亩小麦丰产田普遍丰收
本报讯 必须从现在开始,立即在全省掀起一个全民性的力争明年小麦产量高速跃进的热潮。这是中共山东省委最近在安排当前的农业生产时突出强调的一点。省委认为,把一向被人们贬称为低产作物的小麦,先来一个大跃进,是实现明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计划的首要关键。
省委对于各种条件和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后指出,在山东省实现小麦高速跃进是有充分根据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在于各级领导真正统一思想认识,鼓足干劲,通过小麦丰产评比,特别是通过全民大辩论,把“小麦可以跃进,而且必然跃进”的思想迅速在全省形成一种社会舆论,让一切保守主义者和怀疑派抬不起头来。
根据各地小麦丰产的普遍性经验,省委认为要使明年小麦产量大跃进,今年的秋种工作必须达到规格农业准标化:(一)以社为单位,按照省委提出的保证平均每亩留足良种二十五斤至三十斤的要求。凡没有留足留好的,一律于9月半以前调好。
(二)要想尽一切办法为秋种准备下量多质好的基肥。要求一般麦田亩施基肥两万斤,丰产田施四、五万斤。(三)全省所有麦田今年要求普遍深耕七寸以上。(四)普遍改制密植耧,训练扶耧手。
(康宁)
据新华社济南30日电 山东省两千一百多万亩小麦丰产田收成良好。据各地预报,每亩产量在二百斤以上的有一千七百多万亩,占丰产田总面积的81.8%。其中亩产三百斤至八百斤的有六百六十多万亩,八百斤到一千斤以上的有十一万七千多亩;少数丰产田并且创造了亩产三千多斤的纪录。由于丰产田普遍丰收,今年山东小麦总产量大大超过了原定七十亿斤的计划要求。


第2版()
专栏:

中游难久居
林中
旧社会里到处可以看到“逼”:地主逼租,债主逼债,官府逼税……最后是逼上梁山。在新社会里,这样的逼是没有了。但是农业生产建设高潮出现以来,一些思想右倾保守的人却时常感觉到一种新的“逼”,叫做“形势逼人”,经常感觉到有一些事情逼得自己不能安生。原来做了一个增产一成的计划,就觉得不很保险(遇到自然灾害怎么办呢?等等);邻近地方却订了增产好几成以至增产一倍以上的计划。这就逼得自己不能不重新修订计划。自己地区每人修一亩水浇地,就觉得很吃力了,而邻区却每人修了二、三亩。这就逼得自己不但不能松一口气,而且不能照旧速度走,而要加快速度走。先进单位跑前去了,这还不要紧,可怕的是过去落后的单位现在也纷纷跑前去了。自己孤零零地甩在后面,实在尴尬,难堪。
所以,去年冬季以来除了时常听到一些人叹息“形势逼人”以外,还不断听到有些人“甘居中游”,想“永居中游”。
形势逼人,这是事实。不但是先进地区逼落后地区,后进地区逼不进地区,快马逼慢马,后浪逼前浪,而且,农业的飞跃前进还逼着工业、交通运输业以至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事业也必须飞跃前进。农民逼工人,农村逼城市,粮食逼机器,机器逼钢铁,钢铁又逼机器(要冶金设备)。按照辩证法,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着的。某一事物发展了,必然要引起另一些事物的发展。而某一事物的发展,又通常以另一些事物的发展为条件。人们生活在这个按照辩证法规律运动着的世界上,就不能不或者是逼别人,或者是受别人逼。想要互不打扰,平安无事,是不可能的。
同样,要想永远地安居中游,也是不可能的。或者是前进,或者是落后。就在暂时看来是处于中游的时候,其实也并不绝对:或者是偏向先进,或者是偏向落后。不断地运动和发展的结果,这种偏向会越来越鲜明。
人们如果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要想生活得主动、愉快而清醒,那就应当好好地研究和掌握这种客观存在着的事物运动的规律,根据这种规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树立先进旗帜,吸引和推动大家前进,也可以说是逼着别人前进。这样,自己就对事业做了更多的贡献。
去冬以来的无数事实证明,任何落后的单位,处在任何不利的条件之下,都可以高速度地前进,改变客观条件,同时也改变自己的落后地位。更不用说处在中间状态的单位了。决定的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当然,这里还有一个不算条件的条件,那就是愿想愿干(不是光想睡觉)。而这又取决于革命热情。所以,谁要是老想安居中游,不喜欢人家逼自己前进,也不想去逼别人前进,那他就应当检查一下自己是否革命热情衰退了。这是根本问题。


第2版()
专栏:

谷城新气象五社
创小麦新纪录
据新华社武汉30日电湖北省谷城县又创造了小麦亩产五千四百六十七斤的高额丰产奇迹。
这是庙滩乡新气象五社第一生产队队长关永德(共青团员)和社员关树华(女、共青团员)两位共同创造的。他们合种了一点五亩试验田,共收小麦八千二百斤零八两,创造了平均亩产小麦五千四百六十七斤的最高产量纪录。
根据量地算株,这块地共有二百四十多万穗,大穗有一百二十粒,平均每穗四十四粒,一万三千多粒就有一斤。


第2版()
专栏:

革命干劲和技术革新的结晶
安国县小麦亩产440斤
本报讯 记者文英报道:河北省安国县十八万三千多亩小麦,平均亩产四百四十斤。比去年的单位面积产量跃进了二点七倍。其中,千斤以上的高额丰产田有五千余亩。
勇往直前的十足的革命干劲和广泛的群众性的技术革命相结合,是安国县实现小麦跃进计划的最根本的条件和最重要的经验。从小麦播种到收割,他们搞了十次管理高潮。开水利,闹积肥,在严重的干旱袭击下,小麦要水有水,在小麦生长过程中需肥有肥,缺苗地移栽补齐,弱苗偏水偏肥。保证了绝大多数麦田达到亩施底肥二万斤,追肥六、七次,灌水八、九回,数万亩三类麦很快变成了一类麦。
为战胜干旱,保证小麦用水和全部农田的灌溉,安国县在一个冬春凿了四百六十六眼机井,连同原有机井全县达到了七百八十四眼,同时挖了二十五个社会主义大井,购置了八百零七台锅驼机,总计六千九百多马力,使全部灌溉工作机械化。同时,麦田全部采用优种,社社搞了试验田,推广小麦浇水和追肥以及各种不同土质的小麦管理的经验,使小麦管理科学化。这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保证了小麦分蘖多,穗子长,籽粒满,不倒伏和少倒伏,从而普遍丰收。


第2版()
专栏:

再生小麦籽粒饱满
山西解虞县西张耿乡麻村生产队技术员杨桃盛,1956年在四分地内,用碧蚂一号小麦进行了春播试验,结果,共收了一百八十斤。1957年6月20日,他又用春播收获的小麦,进行了夏播试验。经过九十多天的生长发育,最后在9月24日,收获了籽粒饱满的麦子。这些夏播小麦收割以后,由于根茬没有刨掉,今年春上(3月7日),又长出了三寸高的麦苗。经过三次追肥,两次浇水,这些麦苗顺利地渡过了拔节、抽穗、扬花、灌浆等阶段,现在,又长成籽粒饱满的麦穗了。


第2版()
专栏:

小麦高产纪录统计
据新华社30日讯 我国小麦的主要产地河南、河北、湖北、山东、陕西、安徽、江苏等省,最近不断传出振奋人心的高额丰产纪录。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的统计,亩产三千斤以上的,就有二十多个单位。这些单位列表如下:
小麦高产纪录统计(不完全统计)
创  造  单  位 面积(亩) 平均亩产(斤)湖北省谷城县庙滩乡新气象五社  1.5    5,467河北省安国县南娄底乡卓头村社  1.7  5,103湖北省谷城县沈湾乡先锋社   1.7788 4,689.675河南省辉县南田庄社   1.59      4,535.25河南省商丘县双楼社   1.2957 4,412.28125湖北省谷城县星光社   1.031  4,353.78125河南省郸城县陆庄乡东风一社   1.497   4,116.73125湖北省谷城县沈湾乡乐民社   1    4,075.5河北省南和县西里乡孔村社   1.44   3,786.125湖北省光化县崔营乡永胜社   5    3,664.9375河北省临漳县城关镇红光社    1.01    3,650.75河南省郸城县宜路乡杨庄社    2.1    3,540河南省遂平县卫星社   2.9  3,530.46875河北省南和县西里乡孔村社   3.435   3,420.625湖北省谷城县沈湾乡乐民社   1.1    3,757河南省郸城县宜路乡段庄社   4.8   3,274.5河南省安阳县四高村社   1.74  3,259.75河南省遂平县卫星社   3.025   3,248.875湖北省光化县崔营乡幸福社   11     3,215山东省寿张县台前社   2.06   3,175.5河南省郸城县宜路乡段庄社   5.5    3,150


第2版()
专栏:

麦季丰收有根源
树有根,水有源,
麦季丰收有根源:
共产党英明好领导,
合作社力量大无边。
去年冬播天大旱,
人们与天大摆战,
千军万马齐上阵,
抗旱引水来浇田,
块块麦子种得好,
人多智广战胜天。(孙黑子)


第2版()
专栏:

山药蛋的生产分配销售工作
内蒙古已作全面安排
据内蒙古日报讯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6月18日在呼和浩特召集各盟、旗(县)长开会,具体布置了全区今年山药蛋产销分配工作。
会议认为:目前应特别做好已种山药蛋的田间管理和秋收工作,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力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千方百计地保证山药蛋的丰收。
会议确定收购农村剩余的山药蛋,包括鲜山药蛋、山药蛋干和淀粉,采取随粮统购和统一收购的两种办法。统购指标将与粮食包干任务统一分配到社。统购以后的剩余山药蛋,由国家统一收购,但也允许消费者与生产者在市场上自由进行交易。会议认为山药蛋的购销价格,应该根据粮薯合理比价,保证种山药蛋不低于种当地主食粮种的收益。
会议要求各地对农村用薯应采取:凡口粮标准内含薯的地区,国家对农业社的粮食留量不变,社对社员的口粮用薯可以多分一些,以顶出粮食做为社的贮备;凡口粮标准内没有含薯的地区,如当地产销平衡有余,社员的口粮可由盟人民委员会考虑规定相当的留薯数量;凡产不足销的地区,或只以山药蛋做副食的地区,可以不定留薯数量。在城镇,对机关、部队、企业团体、学校和居民的口粮,今后要适当搭配一部分鲜山药蛋或山药蛋干、淀粉。对城镇工业用粮和行业用粮,也必须适当搭配,以减轻国家的粮食供应负担。
经过反复研究后,会议决定山药蛋保管工作要参照山西省提出的“以分散和小量保管为主,国家和集中保管为辅”的方针,由各有关部门和农业社分工负责保管。具体要求是,山药蛋干、淀粉按经营分工负责保管,鲜山药蛋通过分期送交的办法,依靠农业社保管,国家补偿农业社的保管费用和损耗。运输工作,各地应根据当地收获季节的迟早,及时组织与利用当地运输力量,妥善地把山药蛋运送到指定地点。山药蛋干、淀粉的加工工作以依靠农业社为主,国家只根据产销情况组织必要的加工。同时,应在某些产地集镇市场,适当分散地设小型加工厂。国家与农业社加工,都应提倡综合利用。


第2版()
专栏:

西充县农场保存甘薯经验
大窖储藏霉烂极少
新华社讯 新华社记者于竞祁、王焕斗报道:四川省西充县农场连续四年用大型地窖储存甘薯,霉烂极少。西充县已决定在全县推广这个经验。
西充县农民原有打窖储存甘薯的习惯,但每窖只能装两三千斤,平均霉烂在10%左右。西充县农场甘薯产量连年增加,上述储存方法不能适应需要。从1954年起,农场大胆突破常规,打了一个大型地窖,改进了保管方法,储存了五万多斤甘薯,效果很好。1956年又打了第二个窖,容量也是五万斤左右。四年来,农场每年在甘薯收获时(从10月底到11月)入窖,最长的时间一直储存到第二年6月。储存期间,仅有在挖薯或入窖时碰伤的甘薯有干黑或霉烂现象,经连同周围好薯及时剔出,每年挑出的不过二三百斤,最多没有超过五百斤。
窖藏的方法
(一)选好窖址。选择干燥的没有地下水的地方打窖。
(二)改进打窖方法。窖深六尺,长二丈二尺,宽一丈二尺,窖底稍小(即窖壁成斜形,防止崩塌)。窖口用细竹架在木梁上盖严,用碎草末调泥涂在竹上,留三个方形的进出口(兼通气口),盖上木板。窖上再用竹木搭成的屋顶形的草棚盖住,棚的两头向东西方向,以避免霜风吹入,并用草席遮好。地面与棚脚相接处挖排水沟,防止雨水流入窖内。
窖内设置六个比窖深稍矮的竹编气筒,插在甘薯堆中。窖底铺一层干沙或碎石。
(三)入窖工作须细致周到。入窖前用火将窖壁消毒,打扫干净后再铺沙石。甘薯应先稍加晾晒,将有伤残的剔出。入窖时不能倾倒以防碰伤,可用木板垫上草席将甘薯滑下。堆放不能过满,应成凹形,既便于出入,又便于透气。根据当地农民习惯,农场在窖内还放入生姜三十斤到四十斤。
(四)勤检查、勤管理。入窖后的第一个月是储存管理最重要的时期,这时水分蒸发大,窖内温度高。每天应把通气口全部打开。晚上关窖后应放入干稻草吸收水分。约一个月以后,水分基本消失,就可改为三五天检查一次。个别发霉的应及时连同附近甘薯取出。
在西充考察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人员,认为这个农场的经验很重要。他们提出,这种薯窖还可以在底上开沟,在沟上增安排气筒,使薯窖下部散热蒸发加快。窖内可以多设一些固定温度计,排气筒还可以增加,窖也还可以打大一些。


第2版()
专栏:

小麦高产纪录是怎样创造的
中共光化县委第一书记 郑少波
湖北省光化县白莲乡永进农业社第五生产队,今年有块小麦长得特别出众。人走进地里,只见人头,看不到人身。而且,整块地的小麦,都是株高秆粗、穗长粒大,没有一点倒伏。快要收割时,有几个妇女到地里随便搓了几个穗子一数,有一穗结麦八十八粒,还有一穗结了八十五粒,最少的也有五十多粒。
开始收割了。为了弄清这块地究竟产麦多少,指导组(区)和乡里都派了干部来验收,许多社员也自动参加割麦和打场。经过丈量,这块地共有一亩二分一厘。验收结果,共打麦子四千三百八十三斤四两,平均亩产合三千六百二十二斤五两。
这样的高产成绩的创造者,也是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永进社的妇联主任、共青团支部委员李秀兰和这个社的技术股长陈本学。李秀兰今年二十五岁,出身贫农家庭,解放后上过四年小学。陈本学至今还是个文盲。
他们究竟是怎样获得这样高产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从头谈起。
去年9月底,李秀兰随着乡支部组织的参观团到谷城县胡岗乡八一农业社学习种小麦的经验。就在那次,她听到一位妇联主任介绍计划亩产小麦千斤的丰产试验,这件事立刻引起了李秀兰的思想斗争:“人家是个妇女,我也是个妇女,她能搞千斤试验,我为什么不能呢?”她又想:“党经常教导我们要刻苦钻研,大胆创造?”经这样一想她的劲头大起来了。就在那次回乡的路上,她和本社技术股长陈本学商量好了:回去后合作搞千斤丰产的试验。
在队委会上,李秀兰向队委报告了他们的计划。大多数队委都支持他们,鼓励他们说:“你们干吧,肥料不够,队里设法拨!”但也有的队委不相信他们能成功,冷言冷语的说:“行哪!也许能收到吧?”
李秀兰和陈本学要搞千斤试验的消息传开了。有不少的社员,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的农民,听到这件事后,认为他们是“胡闹”,怎么也不相信能够亩产千斤小麦。有个叫陈德田的社员,听说他们要搞千斤试验后,跑来问李秀兰:“你有没有算算账:一千斤是多少?”没等李秀兰回答,他又说了:“一千斤是三石七斗多粮食;一亩地三石七,一分地就是三斗七,这把地下都要铺黄。”李秀兰的三爹陈本金老汉也不相信,但他怕人家说他保守,没有明讲,而是“话中有话”地说:“好哇!这回可要上北京见毛主席啦!可真是光荣咧!”这些话李秀兰和陈本学听了心里也有些气愤,可是并没有泄一点气。相反,李秀兰还鼓励陈本学说:“可得下劲干,不要真弄垮了,落人笑话!”
他们用作试验的地是块油沙土,历年小麦产量三百来斤,去年最高收了六百三十八斤。去年和小麦连作的是棉花,每亩收皮棉一百多斤。在当地,棉花茬历来是不种麦的,认为棉花地种麦不长,流行的说法是:“花茬地种麦叫花子喊街”(意思是没有吃的要当乞丐)“棉花地里种小麦,产量不过一布袋(一百多斤)。”但李秀兰却有另外的想法:“花茬口坏,我们有肥料,不碍事。再说,光找条件好的地作试验,咋能说服人呢?”
李秀兰和陈本学都没有什么高深的技术知识,但是,他们相信党的号召,相信党总结的先进经验。在播种的时候,他们不顾保守思想的反对,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革。拔掉棉株以后,他们就连续进行了三次整地,直犁两道、横犁一道,深度达到五寸半;犁第二道的时候,每亩下底肥人粪尿六十担;播种时每亩又下了五十年的陈墙土二百一十六担,作种肥。他们在霜降前四天播种,比一般棉花茬地早六、七天,每亩下种量是二十八斤,用的是经过泥水选种的南大二四一九小麦。播种方法是播幅六寸,空行四寸的宽幅条播,而且沟底开得宽而又平,抖籽也十分均匀,作到了密植全苗。可是这些都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例如,下种量在以往每亩只下七、八斤,去年最多的也只下到十七、八斤,现在增加到二十八斤,保守派又说话了:“种那么密看咋锄地?”李秀兰他们没有为这些说法动摇。
麦苗出土了,黑嘟嘟的长得分外整齐、健壮。这时候因为水利工地的需要,陈本学被调走了,只留下李秀兰一人坚持着试验。春节后,她又跑到谷城去参观了一趟,看到那里的麦苗长得好,更增加了往前赶的决心。可是,过了不久,因为冬季干旱,水分不足,队里的麦苗普遍发黄。保守派抬头了,出来纷纷埋怨“种下多了”、“太密了”,等等。在这样情况下,队干部也动摇了,将所有的麦地都耙了一次,耙去不少麦苗,而李秀兰坚持着没有耙,保持了全苗。此外,她还进行了五次中耕锄草,因苗太密了,普通锄麦的锄不好使,她就用往年锄萝卜地的小锄来锄。她还追了五次肥:第一次水粪八十担,第二次堆肥一百四十担,第三次水粪六十担,第四次厩肥一百担,第五次追硫酸铵三十斤。为了消灭虫害,她还先后两次地用六六六药粉药杀红蜘蛛和蚜虫。结果,她的小麦一股劲地往上长,始终都被评为一类苗。
从生长到丰收,见过这块小麦的人,虽然都承认这块小麦生长良好,可是究竟能收多少,谁也估不透。连李秀兰和陈本学,也说不出能产多少。事实胜于雄辩,到收割时,大家都要看个究竟。经过单打单秤,这块地共收了四千三百八十三斤四两,平均亩产三千六百二十二斤五两。如今实实在在的麦子摆在那里,还有什么说的呢?陈金三本是最不服气的一个,在打场的时候,他亲自把粮食搬进仓去,一连扛了二十九布袋。他边扛边说:“真想不到啊!”
最近,有不少人前去访问李秀兰,请她介绍经验。这个青年妇女总是说:“我有啥经验呢?我不过是听党的话,按照党的指示去办罢了。再说,缺点还不少,还得好好努力哩!”
李秀兰已经和陈本学一起对试验地的耕作进行了初步的检查,找出了不少缺点,比如耕的深度还不够,下种量还能再加大,管理工作也不够好,等。如果能克服这些缺点,产量当然还能大大上升。现在,他们打算明年在这块地里,做亩产小麦一万斤的高额丰产试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