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青海高原吹遍跃进之风
农牧业和工业同时并举
本报西宁24日电 在青海的广阔草原上,畜牧业生产合作社和公私合营牧场一个接一个地建立起来。截至4月20日的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新建牧业社和公私合营牧场四百二十一个,其中牧业社三百六十九个,牧场五十二个。入社入场的牧户占全省总牧户的9.12%。全省已经有七个区、十二个乡基本实现了畜牧业合作化。
青海省大部分牧业地区的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已从过去的典型试办阶段转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试办的牧业社连年增产。据二十八个牧业社的统计,1957年和1956年相比,有八个社分别增产一倍到二倍,有二十个社分别增产17%到50%,社员有95%增加了收入。这些活生生的事实激动着广大牧民群众。据共和县瓦里关、铁盖等三个乡调查,有85%的牧民要求办社,特别是贫困牧民要求更加坚决。草原上出现了许多要求办社的动人事例。都兰县茶卡区有些牧民自动联名,集中帐房。祁连县有三个互助组不久以前自动合并,建立了牧业社,并选出社干部、会计,成立了牧业社管理委员会,牲畜也合了群。
除了牧民群众外,一些牧主等上层代表人物也同情、赞助社会主义改造,积极要求办公私合营牧场。
为了积极稳步地进一步开展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和促进畜牧业生产大跃进,中共青海省委曾于3月下旬到4月初召开了牧业区州、县委书记和部分生产部长、驻社干部会议。会议确定,今年应在加强民族间与民族内部团结和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牧业生产合作社和公私合营牧场。会议并提出了实现畜牧业生产大跃进的各项措施。
本报西宁24日电 记者李瑛报道:统筹安排,互相协作,青海省工业部门和非工业部门准备一齐动手来兴办地方工业,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青海高原上遍地开放工业之花,促进农牧业大发展。这是中共青海省委最近召开的第三次地方工业会议上确定的。
青海省各州、县在今明两年内,将大力新建、扩建机械、肥料、电力、煤炭、冶金、食品等厂矿。为了加速农业技术改造,根据省内河流纵横,水流较急,水力资源丰富的情况,今明两年将建设大批水电站。根据本省土壤大部分适用酸性肥料的特点,将分别在有焦炭、硫铁矿、磷灰石等原料的州、县,建立化学肥料厂、骨粉厂和混合肥料厂。为了更好、更多地供应农牧业区的生产资料,除省的原有几个农具、机械厂负责生产大、中型农牧机具外,各州、县将建立一个到几个机械修配厂,并在各乡建立农具修配站(组),组成农村修配网。
青海省地下资源十分丰富,到目前止已发现矿藏四十多种。两年内将在各地分别建立采矿及冶炼工厂。还将建立大批小型煤矿。今年海北、湟中两地已开采的小型煤矿就有三十四处。
为了大力进行农、牧产品加工和充分利用本省已经发现的一百多种野生植物,两年内将建一批食品工业、轻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的工厂,以满足本省兴修农田水利和城乡人民生活、出口贸易等需要。
为了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因素,以加速地方工业的发展,会议进行了统筹安排,组织工业部门和非工业部门互相协作,全党全民都来办工业。各部门经过研究,确定分工范围,负责管理所管工业的规划、投资、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等。地质部青海办事处,除帮助各地找矿外,还抽调出一批地质人员为每个州配备一个小队。
除上面各部门的协作外,省的农具、机械、铁工等厂还和各州、县进行了生产协作和分工。省的老厂除了抽出一批技术力量支援各州、县新厂外,还将从培养技术力量直到产品鉴定,进行具体帮助。州、县新厂所需的各种设备,绝大部分由省的各厂互相协作来承制。
新华社西宁24日电 青海高原的湟中县各族人民,集中了90%以上的劳动力,以速战速决的方式进行修渠抗旱,从17日到22日的六天中修渠百条,全长一千三百九十四公里,国家没有花一文钱。
4月17日,东方刚发亮,十万个男女农民组成的劳动大军,从山脚下千百个临时帐篷组成的村镇中走出,战斗在各个山头上。为了使妇女给幼儿哺乳方便,每个渠道工地都成立起临时托儿所。这个县的木匠、铁匠和医务人员都走上了工地。商业人员挑着烟、茶、点心等货品担子在工地上串来串去,连小学教员也到工地教课去了。
每当晚间,住在东堡乡、土门关乡、维新乡的水利总、分指挥部里的工作人员,不断地接到各处报捷的电话;各个乡挖渠的进展不是前进几公里,而是几十公里或是一条条渠道的竣工。各族农民的干劲不知有多大,计工员每天的统计是每人平均十二、三土方,有的高达二十三、四土方。群众不是光拼体力劳动,而是不断地在改进工具和挖土方法。平安镇群众一夜赶制三百五十辆推土车,代替背斗垫运土,这些工具使挖土效率提高几倍至十几倍。为了大兴水利,清真寺的阿訇领着满拉们到工地抡十字镐;回民新出嫁的媳妇也走出大门上山劳动。
二千五百平方公里的湟中境内,山脉纵横,有耕地一百二十九万亩,除一部分脑山(比浅山稍高的山)多雨区外,去年冬季前仅有水地十四万八千亩。今年以来,雨水奇缺。县内汉、回、藏等各族农民为了提前实现“四、五、八”,战胜当前的严重干旱,改变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状况,在中共湟中县委直接领导下,以革命的英雄气概势如破竹地同大地进行搏斗,向脑山要水,向浅山要粮,做到无雨保丰收。(附图片)
西宁电厂的工人帮助杨家寨农业社把水磨改装成电站。这是在安装水轮机  新华社记者 袁少柯摄
青海省民和县下川口农业社的社员们,叫千年的老墙翻身,为增产粮食作肥料。             新华社记者 袁少柯摄


第1版()
专栏:

云南交通厅把筑路任务下放专县
群众修公路多快好省
本报昆明24日电 云南省交通厅把所有适合交给专区、县修筑的公路,全部下放给各专区、县修建,由此而节省的资金,今年可以多修三千多公里公路。
云南省的公路建设工作原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办法。
一种是按照规章,由省交通厅公路工程局组织大批长年民工修筑。用这种办法全省曾经修筑了不少公路,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但是,这样需要一个庞大的管理机构,同时大批民工长年离乡修路,妨碍农业生产,并且修筑的成本较高。大批民工长期集中于一地,还常常造成当地物资供应紧张的局面。
另一种办法,是由当地党委统一领导,交通部门加以技术上的指导帮助,发动群众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分区分段修建。从1956年以来,各专区、县用这种办法兴修的公路已有数千公里。文山专区发动群众筑路,不到半年就由两县通公路发展到县县通公路。各地划分了区段,各族农民在自己的家乡兴修公路,由合作社评工记分,干得起劲、认真,许多地方的群众自带工具粮食,日夜不下工地。不但做到多、快,质量也合乎规格,一公里公路的投资比省交通厅修筑的少60%到90%。筑路工作由各地党委统一领导后,就可以根据当地农时季节适当调整施工时间,解决了筑路工作与农业生产的矛盾,也改变了由于人口过分集中而引起的物资供应紧张的状况。
云南省交通厅总结了各地采取群众路线建设公路的经验后,决定除一些人烟稀少的边疆民族地区或当地劳动力比较缺少的地区外,把原来计划由省直接修建的公路大部分交给各专区、县修建,而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条件,分别拨给各专区、县使用。同时,交通厅计划将原有的四个测量队改编为十四个测量组,另外再抽调一百多名技术干部,分别支援全省十一个专区,并组织技术力量负责全省新修公路中较大的桥梁和艰巨的石方工程的建筑任务。这样就基本上解决了全省筑路的技术力量问题。


第1版()
专栏:

培养敢想敢干风格 发展种试验田经验
湘潭县建立农业科学实验研究所
新华社长沙24日电 湖南湘潭县最近在推行试验田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农业科学实验研究所。研究所的建立,可以使干部搞试验田同科学研究相结合,并且在群众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因此,这是种试验田经验的又一新的发展。
去年年底,中共湘潭县委响应党中央和省委的号召,普遍地建立了试验田。全县县、乡干部共种试验田二千四百亩,连同中小学教师和各部门干部种的试验田,总共有四千多亩。县委十分重视这项工作,认识到这是干部又红又专的必经道路。他们先后研究解决了种试验田中出现的与中心工作结合不够,尊重老农与技术员不够,与科学技术结合试验不够等三个问题,使试验田样样走到前面,成为指导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有力武器。
但是,如何使试验田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使干部在种试验田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实验研究,培养敢想敢为的风格,还是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委决定建立农业科学实验研究所。经过紧张的筹备,研究所终于在3月底建成了。
这个研究所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展览馆。里面收集了大量的野生饲料、经济作物和土特产、各种肥料、矿产品和新式农具的标本和样品,标明其用途和性能。第二部分是畜牧场。里面养有各种牲畜,专门研究它们的生活规律。第三部分是气象台。专门收集气象资料,研究气象变化,传授气象知识。第四部分是旱土作物(包括林业)试验田。第五部分是水田作物试验田。还计划建立一个化验室。研究所的研究员是县委委员等负责干部和一般干部,老农和农、林、水利、畜牧等部门的技术员。以干部、老农、技术员、书本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科学实验研究。
这个科学实验研究所的设备非常简陋,房子也是破旧的,可是对普及提高科学知识,使科学更好地为生产服务却有极大的意义。例如县里原来只知楠竹山有草炭,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后来把收集到的草炭样品发给每个乡党委书记一份,乡党委书记认识草炭后,又在四个乡找出了大量的草炭资源,使全县一跃而为湖南省著名的草炭基地。
最近,湘潭县委组织了一批干部在研究所实习,号召他们制定又红又专的规划。
为了在全县范围普及科学知识,使科学研究与广大社员的试验田结合起来,县委还计划在农业社内建立传授科学知识的机构,实行农业社的俱乐部、农民业余学校、农业科学展览馆三结合。这种办法最近在赤湖农业社试验结果,效果很好,准备大力推广。


第1版()
专栏:

陈云接见苏联贸易代表团
新华社24日讯 陈云副总理在23日下午接见了以苏联对外贸易部部长伊·格·卡巴诺夫为首的苏联政府贸易代表团全体人员。苏联驻华临时代办安东诺夫参加了这次接见。
接见时,对外贸易部副部长江明、我国驻苏联商务参赞张化东等人也在座。


第1版()
专栏:社论

自由的曙光升起来了
——祝非洲独立国家会议胜利闭幕
在加纳首都阿克拉举行的非洲独立国家会议,已于4月22日胜利闭幕。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非洲国家举行会议讨论自己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这还是历史上第一次。同时,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独立国家加纳、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利比亚、突尼斯、摩洛哥、苏丹、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以外,还有阿尔及利亚、喀麦隆和多哥等尚未获得独立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的代表。因此,全非洲人民对这次会议寄予热切的期望,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也对这次会议表示关心。
非洲大陆是目前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斗争十分尖锐的一个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整个非洲几乎全部都是殖民地和附属国,西方殖民主义者在那里为所欲为。但是,随着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非洲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万隆亚非会议以后,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更加高涨。苏丹、突尼斯、摩洛哥和加纳,相继独立。这样,非洲独立国家的面积已占全非洲的28.5%,人口占全非洲的39.6%。其他未获独立地区的反殖民主义的武装斗争和群众运动,也达到空前的规模。“黑暗大陆”的漫漫长夜已经破晓,独立自由的曙光已经升起,非洲人民站起来了。这次的非洲独立国家会议,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召开的。
非洲独立国家会议反映了非洲人民要求争取独立自由和保卫独立自由的强烈愿望。“不要干涉非洲,非洲必须自由!”这就是从会议上发出的最响亮的声音。会议所通过的宣言宣布:非洲独立国家忠于世界人权宣言和万隆亚非会议的宣言,决心“保障我们得来不易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宣言要求“承认非洲人有独立和自决权,并且采取适当步骤加速实现这种权利”。会议对于非洲未独立地方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并且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关于阿尔及利亚的决议,要求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的独立和自决权,从阿尔及利亚撤出它的全部军队,立即同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举行和平谈判。这个决议并且要求“法国的友邦和盟国不要直接或间接地帮助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军事行动”。另外,多哥和喀麦隆人民的正义斗争,也受到了会议的重视和支持。
种族主义是殖民主义的一种表现。在非洲的广大地区,直到今天,殖民者仍然在实行最野蛮的种族迫害,这是一切正直的人民都不能容忍的。非洲独立国家会议的决议严厉地斥责“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做法是罪恶和不人道的”,谴责了“世界各地,特别是南非联邦、中非联邦、怯尼亚和非洲其他地区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行径的一切方面”,并“建议所有与会国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根除它们自己国内可能出现的种族歧视的痕迹”。
觉醒了的非洲人民不仅关心非洲的事务,而且关心全世界的命运。非洲所发生的事实又一次证明,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独立运动是一支和平的力量。正像非洲独立国家会议宣言所说:“非洲人民是站在和平一边的”。会议关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决议,强烈谴责了在世界任何地方进行的一切原子试验,特别是打算在撒哈拉进行这种试验的企图。决议要求大国停止生产和试验核武器,把原子能专门用于和平目的。非洲独立国家会议所发出的这些声音表明,非洲人民已经作为一个新的和平因素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日益瓦解的形势下,殖民主义者正想把非洲变为他们的“最后防线”。因此他们非常害怕非洲人民的团结和觉醒。殖民主义者对于非洲独立国家会议的召开是怀恨在心的。早在去年春天,准备召开非洲独立国家会议的消息刚刚传出的时候,美国便和其它西方殖民国家一道,对许多非洲独立国家施加压力,想要制止这次会议召开。会议如期开幕以后,西方国家报刊又恶意散布种种挑拨性的言论,影响会议的正常进行。但是殖民者的阴谋活动并未如愿。在全非洲人民以及一切爱好和平与自由人民的支持下,非洲独立国家会议已经获得了重大的成就。和殖民者的幻想恰恰相反,这个会议标志着,在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旗帜下,非洲国家正进一步团结起来,沿着独立自由的道路前进。不管殖民者怎么样妄图进行阻挡和干涉,非洲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烽火,将会照亮他们的广阔前途。非洲的未来是无限光明的!


第1版()
专栏:

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各省
普降及时雨 突击抢种忙
降雨区域正向东北地区移动
新华社24日讯 从23日八时到24日下午二时止,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普遍降雨。
陕西和四川东北部的降雨量大约有三十到六十公厘。河北南部、河南、山东、安徽、湖北北部、江苏北部和中部,降雨量约有二十到四十公厘。甘肃东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山西和河北北部也下了十到二十公厘。
据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这是一场及时雨。这次雨对于西北、华北某些地区发生的严重干旱现象来说,是一件很大的喜事。它初步弥补了农作物迫切需要的墒情,可以保证冬小麦的丰收,春小麦的出苗生长以及秋田作物的播种。夏田缺苗不能补种的问题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上述降雨省份党政领导机关正紧急动员一切力量,趁雨突击抢种,检查夏田出苗并进行补种。
目前这片降雨区域正向东北地区移动,估计25日以前,辽宁、吉林和山东半岛也将降中等雨和大雨。


第1版()
专栏:

苏联驻华临时代办举行宴会
欢迎苏联政府贸易代表团
新华社24日讯 苏联驻中国临时代办安东诺夫今晚在苏联大使馆举行宴会,欢迎以卡巴诺夫部长为首的苏联政府贸易代表团。
安东诺夫在宴会上致词说,昨天签订的以平等互利原则为基础的苏中通商航海条约,以及几年来两国货物交换数量的迅速增长,足以证明两国的经济合作关系正在日益发展和巩固。他还说,苏联一向愿意帮助兄弟的中国人民更加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向中国提供了大批现代工业设备和国民经济上所需要的物品。中国也向苏联提供了苏联国民经济所需要的工农业产品和原料。现在,苏中两国签订长期贸易协定的时机已经成熟,它的签订将促进两国更加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货物交换。
安东诺夫说,苏中通商航海条约对于进一步巩固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和友好合作是一个重要的新贡献。中苏友谊是任何敌人的阴谋都不能损害的强大力量。
我国对外贸易部副部长李哲人在宴会上说,中苏两国的经济合作不是普通的互通有无,而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为求得两国经济共同高涨的友好互助合作。这种合作越来越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不久的将来,中苏两国将很快签订长期贸易协定。李哲人在讲话中诚挚地感谢几年来苏联对我国建设的无私援助,他并且说中苏两国的紧密团结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两国人民将永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下并肩前进。出席宴会的宾主双方,在宴会上不断热烈地互相祝贺中苏两国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友谊和紧密团结。
应邀出席宴会的,还有我国外交部副部长曾涌泉,对外贸易部副部长江明和参加中苏贸易谈判的有关负责人员。


第1版()
专栏:

广西僮、苗、瑶、侗各族农民学习使用新式农具
本报南宁24日电 春耕生产中,广西僮族自治区的僮、苗、瑶、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在“学先进、赶先进”的口号下,掀起了耕作技术改革运动。
南丹县大瑶寨区瑶族农民,改变了过去“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耕作方法,今年春天实行犁地、耙地、每亩施肥几十担,第一次学会了用合式秧田育秧。往年这里一年只种一季,今年他们改种三季——小麦、中种、红薯。一向认为“高寒山区不能种早稻”的大苗山苗族农民,今年打破了旧习惯,大力改种早稻,全县单季稻改双季稻二十万亩,比去年扩大四倍。在桂西僮族聚居的地区,农民普遍采用了良种稻,把大株稀植改为小株密植,把清水插秧改为喂秧根肥,并用药液浸秧根防治虫害。
许多障碍生产的迷信习俗也被群众的革命干劲所冲破。大瑶寨区瑶族农民,过去每年春耕都要等“春雷”响后,瑶寨的头人动土犁田,其他瑶民才能犁田。今年他们不等春雷响,在惊蛰前后,就开始犁田、插秧、种玉米,比往年提前一个月的时间。灌阳县西山的瑶族农民和大苗山苗族农民,革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生产“忌日”,今年在2月2以及其他的一些“忌日”,仍紧张地进行春耕春种。
为了适应春耕技术的改革,各少数民族农民学习使用新式农具的兴趣特别浓厚。大苗山安泰区的苗族农民有耕牛但不会使用步犁,往年都是用脚锹、锄头挖地,挖的浅而且效率很低。今春他们学会了使用新式步犁,现在全区已购买了九十多架新式轻便步犁,绝大部分合作社不再用脚锹锄头挖地。在僮族聚居的宁明县,今春推广了三千四百九十多架五三步犁,四百五十多架双轮双铧犁以及新创造的碎土机、开行耙等十多种新式农具。


第1版()
专栏:

湘西土家族苗族农民改宽行稀植为普遍密植
 本报长沙24日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今年水稻全部推行密植。这是自治州耕作技术的大改革。现在,各族农民已准备了密植器十三万七千多架。同时,通过密植誓师现场大会的形式,交流密植经验,训练了大批密植能手。
自治州过去农业技术力量薄弱,一般稻田都是宽行稀植。今年各族农民经过试插比较,决定改变稀植方法,实现全州水稻密植。
为了保证实现这个指标,播下的种谷近三千万斤,平均每亩十五斤,比去年增加一倍。稻田也从去年的四、五寸深耕到六、七寸,全州推广了大批铁质双轮双铧犁和各种改良犁。每亩稻田的平均施肥量,从去年的五十担增加到今年的八百担。同时,从去冬今春以来,还专门组织水利大军建立山区梯田灌溉系统。这个在解放前有三分之二以上稻田无水灌溉的自治区,现在已经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稻田能抗旱三十天到六十天了。


第1版()
专栏:

贵州从江县侗族苗族农民
过去用牛打架 现在用牛犁田
本报讯 据贵州日报消息:贵州从江县的侗族、苗族农民,历来不兴给牛穿鼻子和犁田。他们养牛的目的,一是为了积肥,二是打架(斗牛),三是吃“相思”、吃“牯?”,四是婚丧嫁娶。去年这个县有80%以上的田土都是用人拉犁、人挖田的方法耕种,活路做得粗放,产量很低。
今年,县里组织大批人到省内先进地区参观,这些人提出穿牛鼻、用牛犁田的要求。但是有些人还有顾虑。岑丰社副主任韦金荣和社员文仁素在干部的帮助下学会了犁田,他俩就带领社员组织了一场比赛:一块大田划成两边,他俩用牛犁,三十二个社员用人拉犁、用人挖。结果他们俩比三十二个社员先犁完,质量也较牛犁的好。
群众愿意给牛穿鼻了,可是不会穿、不会做牛鼻包、不会装犁、不会犁田。各级党的组织就领导他们“拜汉族为师、拜模范为师、拜技术员为师”。很多社员在学会了用牛犁田以后,感激地说:“要不是毛主席关心我们,不知拉犁拉到哪个年月!”目前已翻犁的田土,绝大部分都是牛犁。


第1版()
专栏:

右上角:广西南丹县大瑶寨区瑶族青年黎文贵向下放干部曾秀媛(汉)学习选种技术。左图:大瑶寨区瑶寨农业社社员在整地,把过去的撒种改为播种稻秧。 新华社记者 何国正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