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跃进之歌

鲍玉兰打算盘张学新
散会了。鲍玉兰带着不可抑制的兴奋,随着情绪激昂的人群走出会场。
鲍玉兰去年7月才考进公私合营纱管厂当徒工。她是一个老工人的独生女,自小是个倔脾气,心直口快,凡事爱找个直理。到工厂漆房当学徒以来,看到有的人不按时上班,干活时东走西串,总爱提个意见。一次,漆房里试验用蜂蜜调漆,试验以后剩下半碗蜜,几个工人分着喝了蜜水,连车间管理员也喝了一份儿,还咂咂嘴,嚷着:“真甜!”鲍玉兰忍不住,当场说了一句:“蜂蜜是甜的,钱可是公家的。领导还起模范作用!”喝过蜜水的李师傅脸上挂不住,顶了她一句:“用不着你来教训人,反正不是你家的。”
自从那次顶嘴以后,个别老师傅对她就两样了。她问个活时,总是哼哼哈哈,带搭不理,管理员还在车间的全体会上指鸡骂狗的批评了她,说:“有些徒工不尊重老师傅,不好好学技术,就爱东说西道,鸡蛋里挑刺……”。鲍玉兰为这事气得哭了一场,给工会主席提了意见。工会主席说“研究研究”,可是一直没有下文。从那,鲍玉兰别了一肚子闷气。她整天埋头学技术,心里一直想:学满了,想法跳厂子,到国营工厂去,合营厂没个干头。
不久,整风开始了,鲍玉兰感觉到工厂起了变化。今天开跃进大会,啊!我们的纱管质量要在三年内赶上英国,产量今年就要增加一倍。老师傅们的热情的讲话,各小组的挑战应战,那股干劲,使鲍玉兰都感到有点吃惊。最使她感动的是刘厂长的讲话。厂长当着一百多个工人进行自我检讨,(可是谁都知道,刘厂长自从合营那天到厂以后,就把心整个搁在工厂里了。两年多来,为了改造这个工厂,他经常三天五天不回家,半夜里就睡在厂长室的椅子上。)刘厂长说,每个人都是工厂的主人,号召大家爱厂如家,还当场表扬了鲍玉兰和别的两个工人。会上的讲话像一阵阵春风,鲍玉兰的一肚子闷气早已被吹得无影无踪。
鲍玉兰沿海河默默地走着,对岸的灯光倒映在平静的河水里,像是满天的星斗。她想着今天的大会,想着工厂的每一个亲切的面孔,想着自己到工厂这半年多的经历,……一想到自己“跳厂”的念头,不觉羞愧的责怪自己:“这算什么工厂的主人呵!”
回到家来,妈妈早等急了。“你呀!都快九点了,怎么这会儿才回来……”她从女儿手里接过饭盒来,又“累不累?饿不饿?”的问个没完。虽说鲍玉兰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工人了,可是母亲还总把她看成十四、五岁的小姑娘。
“擦把脸,快吃饭吧。今个你爸爸又不回来了。捎回信来说,今晚上厂里有事,闹什么大……大跃进。你们爷俩呀,一模一样,谁也不顾个家。”母亲一边唠叨着走到厨房去了。
吃饭时,母亲照例向女儿汇报一天的花销,按照家庭分工,玉兰担任会计。母亲弯曲着一根根手指,一宗一宗的报着账:“买小鱼二毛五,够两天吃了。打盐,一毛。买了一尺白布,三毛。给你补袜底……唉,你看,差点给忘了。今个门口来了个小炉匠,把你打破的那个磁碗锯了锯,才花了五分钱,再买个新的还不得两毛多。你们年青人不明白,俺们年青的时候……”母亲带着深沉的回忆,又说起了说过一百遍的那些拣煤核、住窝铺的苦日子……。
鲍玉兰看着母亲脸上饱经风霜的皱纹,突然引起一个奇怪的想法“要是让母亲去管个工厂,当个节约委员,那一定……”。她的心又飞到工厂去了;“是啊,得算细账,磁碗打破了能锯起来,厂里那些磨损的工具为什么不能修理一下再用呢。听老师傅说木工床子上用的那些刀具都是进口的锋钢,一把就是二、三十元,可是他们用不了多少天就扔到烂铁堆里去了……。对,要把它拣回来!这是一条。”
母亲发现女儿两眼直直的盯着屋顶发楞,赶紧收起了自己三天三夜说不完的话,过去抚摸着玉兰柔滑的头发,亲切的说:“兰儿,累了,早点睡吧。”
玉兰两眼还直盯盯的想着心事,只摇摇头说:“我不累!妈,你先睡吧,我还有事。”
这时,整个工厂都摆在鲍玉兰眼前了,她一个角落一个角落的查看着,搜寻着:
她看到了那像座小山一样的废料堆。“是啊!我们厂的浪费,主要就在这木料上。下料时,宽打窄用,多少能做木料的好松木,都当劈柴卖了。为什么不能像母亲裁衣服一样节省呢?那该多出多少纬纱管呀!”
“炉子!车间里那几个汽油桶做的大火炉,天天烧得通红。大家直嚷“烤山芋”,可是没人管,一天至少得浪费一百斤煤。”
鲍玉兰又想到了自己特别亲切的漆房,好像又闻到了那股呛人的油漆气味。“调漆用的汽油、火酒,人们总忘记盖盖子,汽油都随空气飞走了,这无形中该浪费多少呀!噢,还有那凡士林。本来是防漆用的,可是同志们下班以前每人抹一脸,抹得厚厚的,小王的领子都快变成一条大油条了。”她想起小王被凡士林抹的油腻腻的领子,几乎笑出声来。她问自己:“这是小事吗?不是小事。自己家的东西为什么就不这样大方呢?”
鲍玉兰越想越兴奋,越想越多了。那经常打破的漆盘子,无人负责到处乱丢的篮球,食堂大师傅倒在垃圾箱里的大米饭……
她决定要好好算算账,看看倒底浪费多少。她从抽屉里找出自己上小学时用过的小算盘,一五一十的打起来。不算不要紧,一算,连自己也吓了一跳。光有用的木料一年至少得浪费一万多元。
条案上的闹钟嘀?嘀?响着,鲍玉兰伏在桌子上,拍哒拍哒的拨动着算盘,嘴里不住的念着,“木料”,“劈柴”,“煤”,“汽油”……
里屋里传来母亲的声音:“兰儿,还没记好账?明天再算,快睡去吧!”
(3月15日 天津)


第8版()
专栏:

岳云和沈三白
吴滤
在前一时期的大鸣大放中,右派分子大肆攻击我们党的领导,那是不用说了。但是当时还有一些人指责我们为“好大喜功”的,甚至在当前的大跃进中,也还有这类指责。
说到“好大喜功”,“岳家庄”里的岳云恐怕算得上是最“好大喜功”的人了。他小小的年纪,瞒着母亲暗地里演习武艺,“怀揣着报国志要把江山保定”,开口“凌云气概贯斗牛”,闭口“不灭金人誓不休”,看来会使一些人失笑。然而,也多亏岳云“好大喜功”,练就了一身武艺,才杀退了金兵,保卫了岳家庄。这岳云的“好大喜功”又有什么不好呢?又比如写“浮生六记”的沈三白,恐怕可算是最不“好大喜功”的人了。他一生沉湎于闺房乐趣之中,同老婆品月评花,就认为“人间之乐无过于此矣”,待到在生活的道路上栽了几个跟斗,连老婆也贫病而死,却仍无半声呐喊,反领悟到“女子无才便是德,真千古至言也”。像这样一个先是“衣冠之家”的闲人,后是逆来顺受的生活的奴隶,若不是晚年写了本“浮生六记”,留下了名姓,那是谁也不知道世上曾有这么一个人的,当然更谈不上“好大喜功”了。
旧社会里,“浮生六记”也曾时兴过一阵。有搬上舞台的,有拍成电影的。演戏的,也许是偏爱“闺房记乐”的情趣,同情“坎坷记愁”的忧伤;看戏的却得到一条要不得的教训:“知足常乐。人生原是悲剧,能同爱人煮一锅粥喝已是万幸,何必苛求?”解放后,“浮生六记”绝迹了。这也是必然的。“坎坷记愁”虽然也反映了一些旧社会里的人情冷暖,但沈三白的奴隶精神同劳动人民的本色毕竟是格格不入的。倒是“岳家庄”还常在舞台上出现,每当少年英雄岳云登场,总是惹观众喜欢的。这原因,恐怕是岳云“好大喜功”的精神,还是激人奋发上进的缘故吧!
共产党人的精神同沈三白的精神毫无共同之处,同岳云的精神却有些相通;但又比岳云的精神高了千万倍。共产党人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这就不能不“好大”。不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大,不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那还叫什么共产党呢?共产党人相信共产主义事业一定会在全世界取得胜利,并且信心百倍地为此而奋斗不息,这就一定“喜功”。不喜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功,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那又叫什么共产党呢?
可见,“好大喜功”非但不是坏事,而且还是革命干劲和促进精神的表现。当然,好个人主义之大、喜个人主义之功,应该反对。这是不在话下的。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十三陵的水
侯仁之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埋葬的地方,其中为首的一个是永乐(明成祖)。五百五十年前,明成祖刚做皇帝没几年,就忙着为自己找个死后埋葬的地方。大臣们建议他用现在京西矿区的檀柘寺,他没有采纳,倒是一个江西的风水先生叫作廖均卿的,替他找到了昌平黄土山,这才中了他的意。于是这明朝一代皇帝的坟茔,就在这里定下来,黄土山也就从此改名为天寿山。
这块地方,是东西北三面有丛山环抱的一个小盆地,独正南一面开向华北大平原,在这开口的地方,有两座小山,一东一西,如屏如障。后人把东边的一座叫龙山,西边的一座叫虎山。现在走进龙虎山中间的大道,就可以远远望见在丛山环抱的山麓台地下,一座座黄瓦红墙的古建筑,那就是十三陵的所在。
这种山峦环抱的天然地形,一定是廖均卿这类人侈谈“风水”的好题目。但是没有料到当明代帝王的坟墓一个一个在这里建筑起来之后,却遇到了一种无法克服的困难,那就是水的困难。在这里,由于天然地形的关系,每到雨季就要泛滥成灾,但是雨季一过,又感到水源缺乏。这种灾难在封建统治时代,莫说老百姓对它没办法,就是连有天大权威的皇帝也是束手无策的。不妨举两个例子来看。
明朝中叶以前,每年要举行三次“祀陵”大典,第一次在清明节,第二次在盂兰节(也叫中元节),第三次在冬至。盂兰节(阴历7月15)这一次“祀陵”,正当雨季,常常赶上山洪暴发,周围大山小涧急流奔湍,汇集到陵域中心的盆地上来,泛滥成灾,使“祀陵”大典受到威胁。“燕都游览志”就有这样的记载:“中元节祀陵,往往遇雨,河流汛涨,每苦漂溺”。因此到了嘉靖十四年(1535年)以后,就不得不把盂兰节上陵改到霜降,霜降又离冬至太近,就干脆把冬至一祭撤消了。这一年三次“祀陵”大典,因为洪水为灾,不得不改为两次,封建皇帝有什么办法?
陵域夏季雨多,泛滥成灾,但是春季雨少的时候,就连饮食用水也都有困难。封建皇帝到这时候,同样一筹莫展。例如:明神宗即位八年,忽然大发孝心,带着皇太后和皇后妃子以及随行大臣一批人马,在清明节去上陵,原本想在陵域的行宫过夜,就是因为没有水用,不得不临时改变主张,当天退回沙河城(当时叫巩华城)。
明朝的皇帝,纵然有役使千百万劳动人民为他们修建山陵的权势,但是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也不得不低头。只有解放后的劳动人民,才敢于站起来向大自然的灾害展开了斗争,十三陵水库的修建正好说明这样一个问题。
在这一带地方,像上面所说的是既患水多,又患水少。这是从古以来无法解决的问题,而现在则是彻底改变这种情况的时候了。十三陵水库的修筑,就是改变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措施。水库修成以后,可以拦蓄雨季的洪水,不让它泛滥成灾。进一步还要用它来灌溉下游二三十万亩的田地,变水害为水利。湖水蓄满的时候,就会有三个颐和园的昆明湖那么大,既可以养鱼,又可以发电,还可以把整个陵域美化起来。因为它一方面淹没了盆地中心因侵蚀而造成的一片荒凉,另一方面还改变了附近地区的气候,点缀了自然风光,这也会把散布在湖山之间的山陵建筑衬托得更为雄伟、更为美丽。而这些古代建筑也不再是作为封建帝王的陵寝而被重视,相反的它们乃是因为代表了历史上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和艺术创造而被爱护。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过去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艺术成就,也看到了解放后的劳动人民全面地自觉地征服自然的威力。如果这些古代陵墓在今天还能使我们回想起旧日那些封建皇帝来的话,那么面对着正在出现的十三陵水库,我们也只能说封建时代的皇帝还必须听自然的摆布,而社会主义时代的劳动人民却站起来作了自然的主人!
十三陵水库的修建工程,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当地农民显出了无比的英雄气概,各方支援的队伍充分表示了兄弟般的热情。工人、农民、技术人员、机关干部、商店营业员、大中学校的学生,再加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人民解放军和组织起来走上生产前线的白衣战士,几万人的队伍,在党的领导下,在非凡的热情劳动中,要使十三陵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8版()
专栏:

工厂迎春歌
株洲机车车辆修理厂 郑玲
  新奇的语言春天在我们的烟囱上写诗,它不按照固有的文法,语言非常新奇。可是我懂得它的主题和音韵,它写的是“中国在跃进”。它所依据的文法,是工人们朝气蓬勃的干劲。
炉边杰作春阳点燃了炉火,老铁匠在炉边写下了迎春之歌。他写的十分丰盛,地球上没有这样大的纸张来印。只有让这雄伟的世纪,响应他铁锤的回声。
新婚的花小车工要迎娶新娘回家,他去为她寻觅一束鲜花,所有的花儿都容易雕零,没有一种能象征永恒的爱情。小伙子啊!就献上你生产牌上的红箭头吧!因为它一直在上升。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看戏看电影不能算浪费
南京市新街口居民 田改春
自从党提出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号召以来,这个口号已深入人心。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已形成了社会风气。有不少人已安排了家庭生活,订出了勤俭持家计划。这是一种非常可喜的气象。
然而在订勤俭持家计划中,有人把看电影看戏也列入了节约计划之内。有的人将过去半月看一次戏改为一月看一次。有的人表示了决心:坚决一次也不看了。有些地方干脆向群众宣传“少看电影少看戏”。
我认为这是不对的。看电影和戏虽属于娱乐和休息;但也是教育和学习。我们今天的戏和电影是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的有力工具。通过它会更鼓舞和激发起我们的生产热情。
看电影和戏虽然也要花几个票钱,但是,我们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
不能只要是一花钱就叫作浪费。当然不顾经济条件和不顾工作,而一味沉醉在玩乐中的戏迷和影迷们,那就又当别论了。


第8版()
专栏:街头巷尾

送上门来卖戏票
一天中午,我吃完饭回办公楼。一进门,碰到一位陌生的女同志,一问原来她是实验剧场的工作同志送上门来卖戏票的。她一面张贴海报,一面详细地介绍着“哎呀呀,美国的小月亮”、“高等垃圾”、“黄谭探监”等戏剧剧情。多巧,前些时,我因为有事没有看到“哎呀呀,美国的小月亮”,还一直在惋惜呢,这回给送上门来,真太好了。我买了一张。跑到二楼、三楼一吆喝,又有许多人跑来买了戏票。我们都感谢她这种自动上门来售票的服务精神。 (北京市北新桥解正中)


第8版()
专栏:街头巷尾

老桂爷打井
俺村烈属杨老桂大爷,为了支援社里打井,把盖房用的二千块砖拿了出来,又把做好的柏木棺材和寿衣拿出来,卖了二百五十多元,投资到社里。
老桂爷七十五岁了,也参加了打井,和小伙子们一起干活。
井眼看快要成功了。忽然发现了流沙。井要完蛋了,社员们个个心像猫咬。
老桂爷年老有经验,上上下下的仔细打量了半天,从井下上来,拿起那件羊皮袄又下了井。井上拉滑车的男女社员们,谁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个个都瞪着好奇的眼睛望着他。老桂爷下了井,用自己的皮袄堵住了流沙洞,保住了这眼井。他的模范行动,一阵风似的传遍了全村。社员们敲着锣打着鼓给他挂上了“爱社模范”的光荣匾。
(河北新河县望腾村杨振财)


第8版()
专栏:

访问杜勒斯(小相声)
老舍 文 华君武 画
访问者—甲
杜勒斯—乙甲:国务卿先生,请问苏联为什么
屡次裁军?乙:因为苏联的军队越裁越多,越
可怕!甲:国务卿先生,美国也预备裁军
吗?乙:不,我们扩军!甲:请问,为什么呢?乙:美国军队越扩越少,越和平!甲:原谅我,我有点不明白:为什
么苏联军队越裁越多,美国军
队越扩越少呢?乙:有时候数目越加越少,越减越
多!甲:我还是不明白!请问:苏联放
射了两颗人造卫星,国务卿有
何感想?乙:我没有感想!甲:是不是国务卿越没感想,感想
越多?感想越多,越没感想?乙:猜的差不多,你相当聪明!甲:您看见了两颗人造卫星没有?乙:我没看见。甲乙:我越没看见越看见了,我越看见了越没看见!甲:请问国务卿的逻辑是哪一种逻辑?乙:很难说!很难说!甲:可否说是这么一种逻辑:越糊涂越合逻辑,越明白越不合逻辑。乙:你说的有点意思!甲:谢谢国务卿先生!请问:苏联为什么停止核武器试验?乙:越停止试验,核武器越多!甲:美国也预备停止试验吗?乙:不!越不停止,核武器越少!甲:国务卿,是不是越不停止,世界也越和平呢?乙:当然的!你学会了我的逻辑!甲:世界人民都要求停止试验,怎么办呢?乙:人民越要求停止试验,我们越进行试验!甲:那么苏联的决定越得人心,美国越不得人心怎么办呢?乙:越得人心越不好!甲:怎么不好呢?乙:你越问,我越不说!甲:世界人民和美国人民要是都非问你不可呢?乙:我还是不说!甲:你不说,他们要是打倒你呢?乙:他们越要打倒我,我越不倒!甲:怎么不倒呢?乙:你越问,我越不说!你越刨根问底儿,我越不说!再见吧!再见!甲:再见!国务卿先生,你越说再见就越快见不着你了!乙:怎么见不着我了呢?甲:你越问,我越不说!


第8版()
专栏:

河岸(木刻) 马罗尼亚伊万钦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