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用成套设备支援兄弟厂
太原重型机器厂大搞群众运动
新华社太原15日电 太原重型机器厂职工正在掀起一个使机器成套的群众运动,保证迅速以大批的成套设备支援鞍钢、太原钢铁公司等兄弟厂矿。到11月底为止,他们已经制造出一万二千四百多吨各种类型的成套机器设备,其中有轧钢机、水压机、起重机和挖掘机等。12月份的成套机器产品也将做到按时交货。
太原重型机器厂过去一度由于生产组织工作上存在着缺点,上下工序不够衔接,常常在装配的时候才发现缺少某些小零件,许多产品拖着“尾巴”,不能迅速成套。针对这种情况,工厂党委会召开了全厂活动分子会议,决定用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来改变这种情况。会上提出12月份首先要保证国家成套产品的完成,毛坯、铸锻、加工和装配等各个环节上,都以成套机器产品为中心进行安排,突击成套产品缺件,力争完成更多的成套机器产品。
负责制造“九五○”轧钢机的联合加工车间,他们首先改革了下达计划的办法,以装配为中心,安排了计划,根据装配的需要,安排零件的制造,然后根据零件进度督促毛坯和工具,这样就大大改变了装配的被动局面。装配小组的工人们提出要当轧钢机成套的促进派,决不坐着等零件。毛坯来不了,他们就到毛坯车间直接联系,发生问题就主动找设计部门和检验部门联系。
为了及时地为鞍钢制造二百七十五吨行车,准备工段工人组成负责割这台行车“尾巴”的突击队,突击完成了二百七十五吨行车的准备工作;装配工人们接着组织突击队突击装配。电焊组、零活组也配合得非常紧密,做到了装到那里,焊到那里。准备工段除了配合装配以外,还在两天半的时间内,割掉了其他二十种产品的“尾巴”,为产品成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太原重型机器厂全厂职工都发挥了很大的干劲,全力以赴地扭转器不成套的局面。铸钢车间职工已经订出提高钢产量的计划,要求使成套机器产品所需的毛坯材料能够充分供应。联合加工车间职工也积极挖掘机械加工潜力,多加工机器产品。


第2版()
专栏:

广大群众搞交通 千山万岭变坦途
湖南群众一个月修路一万公里造车十三万辆
有厂就有路,有路就通车;
厂社公路化,公路车子化;
造车又造船,运力成倍加。
本报长沙15日电 湖南省在大抓钢铁运输的同时,开展了以修路、修河、造车、造船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交通建设运动。基本上赶走了交通运输上长期不能赶走的“拦路虎”——运力不能适应运量的矛盾。
从10月下旬起,湖南省投入修路、修河、造车、造船的劳动力共达六十多万人。据11月20日统计,全省新修简易公路九百八十二条,一万多公里,开辟与整治航道一百五十九条,长四千三百四十四公里,新建竹、木轨土火车道八百多公里,高空索道二千四百公里,制造各种车子十三万多辆,小船三千多只。达到了每月能负担一千万吨的短途运输任务的运力,基本解决了运力不能适应运量的矛盾。加速了短途运输。并大大节省了农村劳动力。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湖南省运量比去年同时期增长一倍以上,而运输工具的增长幅度较小,运输力量不能适应运量要求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中共湖南省委在10月下旬分析了以上情况,认为解决矛盾的根本办法是改善交通条件,增加运输工具。因此,省委在大力开展“小土群”运输的同时,于10月20日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在今冬开展一个群众性的修路、修河、造车、造船大搞交通建设的运动,经过大鸣大放,把交通建设和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使干部和群众认识到只有进行交通建设,才能保证工农业生产的跃进,才能根本改变劳力不足的局面。干部与群众破除了交通建设的“神秘论”、“条件论”、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以土代洋,以小带大,使人力、财力、物力等困难都迎刃而解。邵阳专区就在二十五天内修筑起简易公路二百三十七条,二千四百多公里,开辟航道八百七十公里,造车二万辆,小船二百三十八只。千山万岭的古丈县土家族、苗族的群众组织了一万五千人的突击大军,创造了分段包干的先进施工方法,五天内,在山区新修道路一百七十六公里。
许多地方在大搞交通建设之后,运输状况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局面。双峰县已经做到社社通汽车,厂矿有车道。十月份就完成了十四万六千多吨物资运输任务,比9月份运量提高192%,基本上做到了物资通畅,没有积压。邵东县已经使全县十七个人民公社一百三十个铁厂,五十多座煤矿,实现了有厂就有路,有路就通车,厂社公路化,公路车子化。
湖南省各地在现有成绩基础上,正根据人民公社化和钢铁生产基地化后的新情况,在全省范围内结合转入农业中心,和趁雨季前再组织一次以大搞牛车、土火车、渠道船运化为中心的交通建设群众运动,使全省今冬明春新筑的一百三十万公里的渠道,发展小船、大簰,实现屋前屋后通航,山区、田边、屋边有船往。破除南方历来不用牛拉车的习惯,使全省三百万头牛拉车,发展一百万部牛车。同时使能通土火车的地方都通土火车。全面推广滚珠轴承化、车子化、两轮改四轮,铁木轮改胶轮,使民间运输工具逐步实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
(李进挺)(附图片)
江苏泗洪县组织了十八万筑路大军,在全县二百二十多公里的乡社线路筑起了宽坦的公路,铺上了比碎砖还坚固的砂礓,晴雨通行无阻。
新华社记者 严锋明摄


第2版()
专栏:

腾出手来大造轧钢机
武昌车辆厂和造船厂发动群众
挤出时间突破困难壮大轧钢力量
本报讯 直径760×1200的薄板轧钢机正在武昌造船厂赶制。职工们用最快的速度保证12月底完成第一套,其余同样规格的四套也要在明年第一季度全部完成。
这种薄板轧钢机,每套体重三百六十多吨;最大的零件重达三十吨。按设计要求能力,它每年可生产各种薄板钢材三万吨,其中最薄的钢板是零点三五米厘,薄得像纸一样,还可以生产电动机所需用的矽钢片等。
为了克服机器不足的困难,他们一方面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以小干大;另一方面积极制造和改进工具。车工闵道贵用一部旧车床改制成一种特别刨床,可以作十九个工作面,提高工效一倍到二倍以上。承制轧钢机任务最大的三号车间职工,还开展了竞赛运动。
目前,制造轧钢机的各种机器已基本完成,第一套轧钢机零件正在赶制,其余四部已经下料,明年第一季度全部完成。
本报讯 一个以制造轧钢机为中心的全面生产大跃进,正在武昌车辆厂展开。这个厂的第一台轧钢机已经诞生,年底还可以完成五台。
武昌车辆厂是专门制造货车和冷藏车的工厂,缺乏制造轧钢机的经验。今年上半年这个厂根据湖北省和武汉市委的指示,即着手试制轧钢机;厂部迅速成立了试制准备组,马上派人到汉阳轧钢厂、武汉黑色冶金设计院参观学习。8月底,制造轧钢机就进入了全面生产阶段。在制造过程中,厂党委和各车间支部依靠群众,在不缩减车辆制造和冶金设备制造任务的情况下,克服了困难。如结构车间采用双反时抱“西瓜”的办法,把所有的翻砂件集中起来,召集有关小组代表讨论,结果不到一小时,各小组就把最困难的铸件加工任务抱走了。轧钢机的六个机架座加工困难,用龙门刨加工需六天才能做成一个。后来,工人们想办法改用扦床加工,一天就做成了一个。再如齿轮箱本来没有办法加工,潘京正小组在技术员的帮助下用滚刀滚,把最困难的加工问题解决了。厂里还专门成立了轧钢机组装小组,展开快速组装。现在轧钢机已经制成。这个厂以制造轧钢机为首要任务,正在组织全面大跃进。(附图片)
天津市轧钢一厂职工挖掘废旧机件建起了一座“简易”轧钢车间现已投入生产 新华社记者 王旭东摄


第2版()
专栏:

走“自力更生”的路
北京建国轧钢厂厂长 贺保安 党支部书记 江洪
我们厂的职工,自力更生,巧干苦干,制成了二百三十厘米轧钢机六架,建立了一个年产一万五千吨多品种钢材的车间。紧接着又突击安装自己制造的五架四百厘米轧钢机,由它们组成一个年产五万吨钢材的车间。这个车间将在明年1月投入生产。这个车间投入生产以后,我厂的生产能力将相当于1958年预计完成钢材产量的二点五倍。
我厂自制轧钢设备武装自己,并没有优异的条件。论机床,只有车床五台,普通牛头刨床和万能铣床四台,没有吊车,也没有铸造设备。过去,我们根本不敢想自制轧钢设备。今年在市委、区委的领导下,全厂职工学习讨论了党中央“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方针,大家认为,有了钢,还必须把钢迅速地变成材。于是一个自力更生地大搞轧钢设备的热潮便在我厂展开了。工人提出了“争速度,赶时间,没有轧钢设备自己干”的口号。钳工周萍小组和电焊工一起,用钢锭和钢板焊成了齿轮箱和减速机箱体。没有大龙门刨床加工五吨重的铸件,就采用“蚂蚁啃骨头”和“化大为小”的方法用牛头刨加工,加工后再焊接。车工孙增明制造土搪床一台,解决了减速机搪孔的问题。全部设计、工艺过程是技术员和老工人一起搞的。导板梁、导板等零件是轧钢工人利用废料焊接成的。
在我们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地制造轧钢设备的过程中,曾经同“伸手派”进行了斗争。事实证明:制造轧钢设备的过程,就是破除对制造轧钢机的迷信的过程,就是在全厂范围内大闹技术革命的过程。焊条车间职工们利用在废铁堆里拣来的旧零件,制造了电筛、土车床、磨头机等十余台。机修车间制造了土天车、立车床,现在正赶制牛头车床等较大的设备。
根据我们的体会,制造轧钢机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只要放手发动群众,破除迷信,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目前,我厂职工正满怀信心地为完成新轧钢车间的全套设备而进行着忘我的劳动,并积极为明年轧制滚珠等尖端产品进行准备。


第2版()
专栏:

柴达木找到高产大油田
有一口井一天喷油八百吨
据新华社茫崖14日电 柴达木盆地的石油勘探今年获得了空前丰硕的成果:找到了两个高产量的大油田,三个高产量的大气田,并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证实了八个油田具有工业价值。勘探人员都这样说:由于到处撒网,今年已经网住大鱼了。今后的工作是如何把鱼抓到手里。
在冷湖探区五号构造找到高产大油田,是今年最鼓舞人心的事。这个构造上今年钻了八口探井,有三口井每日喷出原油都在两百吨以上。其中,有一口井日喷量曾达八百吨,原油在井架边汇集成湖,一天黄昏,一群投宿的野鸭竟误落到油湖里。这里的探井喷油多,喷量稳定,原油中含汽油达到一半。这些探井都可以利用作为生产井。冷湖地区交通比较方便,具备较好的开采条件,青海石油勘探局在这里部署了“捉大鱼”的第一个会战,从各探区调来了九个优秀的钻井队,集中了十多部钻机在这个构造上开钻,争取在最短期间把储油面积和储量弄清楚。今年发现的另一个大油田是油砂山探区的狮子沟构造。这里钻的八口井都有油流出或有油气显示。其中有一口井日喷原油一百多吨,证明这里含油十分丰富。
今年发现的三个大气田,两个在马海探区,一个在油泉子探区。最大的气田日喷天然气在一百万立方公尺以上,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压气田。现在,马海地区的人们煮饭、取暖、烧砖、开汽车,甚至炼钢,都利用天然气。
在已经肯定有开采价值的几个油田上,今年还试采了一些生产井,生产了原油近三万吨,就地炼取汽油、煤油、柴油,供运输队和井队使用。
柴达木盆地是从1954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勘探的。五年来,共找到一百二十多个可能储油构造,在四十一个构造上打了二百九十一口探井,其中喷出油和有油气显示的探井有二百二十九口。勘探的资料证明,柴达木盆地有构造储油,也有岩性储油;有裂缝储油,也有砂层储油;有“平房”浅油层,也有“楼房”深油层。已经进行了勘探工作的四大探区,都可能成为油区;没有进行工作的盆地东部,也发现多处油苗。这说明整个柴达木盆地极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海”。


第2版()
专栏:

汽车装卸自动化
哈尔滨市滨江区王岗供销社汽车修理工人迟洪福,在载重汽车上装置了一个自动装卸起重机,大大加速了车辆的周转,同时减轻了装卸工人的体力劳动。
这种起重机的构造很简单,只要在车上架设一个起重塔,再在变速器上加一个变速箱和传动轴,挂上绞索,利用汽车内燃机的动力就可以自动起落。它不仅可以装卸本车上的货物,还能给其他车装卸。
(任吉栋、辛连城)


第2版()
专栏:

胶县制成土火车
胶县机床厂用土洋结合办法,最近制成包括一个车头和十个车厢的一列土火车。这列土火车行驶在镶有三角铁的木轨道上,运转正常,每小时可跑四十华里。
这列土火车的构造和操纵方法,同行驶在钢轨上的火车基本上相同,车头是用蒸汽发动,牵引力为一百马力,车体自重四十吨,长六十公尺,全车可载重一百吨。这列土火车的规格和火车一样,因此也可以在铁路上开行。
这列土火车从设计到制造,一共用了四十五天。现在,胶县机床厂正着手为这列土火车铺设由工厂通往胶济铁路胶县火车站的长五里路的木轨道,以后将继续修筑一条由胶县火车站通往胶县大白菜产地丁家庄等地的木轨道,以便利这些地区的运输。


第2版()
专栏:

搭配装车
河南省西平县商业局仓库采取以重带轻,轻重配装的办法。在原载重五十吨的车皮上,装满一定数量废铁以后,再配装一定数量的烟叶。利用这个办法,九天的时间,运出烟叶将近六十吨。
(熊德良、丁留恩)


第2版()
专栏:

全民搞运输(木刻) 刘续明作


第2版()
专栏:短评

一定要造大轧机
截至11月底,机械工业部门的职工已经完成了轧钢设备一百多套,各种小型的土轧钢机更是多不胜数。这许多轧钢设备,有力地支援了钢铁工业。但是,新制的轧钢设备,绝大多数都还是小型的,像轧辊在六百五十公厘以上的中、大型轧钢机和一公尺宽以上的板材轧机为数很少,不能轧制大型的钢材、钢轨、钢板和钢管。而这些大型的钢材,恰恰是目前迫切需要的最重要的材料。这种状况说明,在轧钢这场战役中,大型轧钢机的制造已成为前进道路上一个主要的堡垒,必须坚决地把它攻下来。
制造大型轧钢机,仅仅依靠少数重型机器厂是不够的;必须大、中、小厂群策群力,一起动手。而要攻下制造大型轧钢机这个堡垒,首先就要破除神秘观点,敢于承担制造任务。有些同志往往慑于大型轧钢机的外型大和机身重而有所畏缩。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了解:它虽然大和重,但完全可以采取分解的办法,化重为轻,各个击破,然后拼接起来。
石景山钢铁厂同清华大学合作,在没有大型铸造设备的条件下,制造出重达二十吨、轧辊直径达八百公厘的轨梁轧机机架。北京建国轧钢厂工人自己设计并制成了直径四百公厘的小型轧钢机。鞍钢从1954年以来,就一直在大、中、小型轧辊上成功地应用了球墨铸铁,以代替锻钢和铸钢。太原第一轧钢机厂也用球墨铸铁制成了直径七十六公厘的无缝钢管轧机机架。这些例子都雄辩地说明,大型轧钢机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只要敢想敢干,发动群众,大力推广机械工业在以小攻大方面所谓“煮”(茶壶煮猪头)、“拼”(化大为小,以小拼大)、“代”(以铸代锻,以铁代钢)、“啃”(蚂蚁啃骨头)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即使中小型机械工厂,在没有大设备的条件下,也是能够制造出大、中型轧钢机来的。
当然,要成套地制造出轧钢设备,会牵涉到许多问题,可能碰到许多困难。在这里,发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是重要的。组织起来,互相协作,互相支援,互相学习,将能增加我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哈尔滨三个小厂——机联机械厂,群力机械厂、重型机械厂筹备处,全部设备只有不到一百台的老旧机床,吊车不过五吨,转炉只有三台,但是,他们一经联合起来,就满怀信心地保证要在明年“五一”前制成轧辊直径六百五十公厘的中型轧钢机三套;明年“十一”以前再作出七套,向党献礼。他们还以此来向富拉尔基、沈阳、太原等重型机器厂挑战。这是多么英雄的气概。我们希望全国各大、中、小机械工厂都学习他们这种气概,在攻下制造大型轧钢机堡垒的战役中奏捷立功。


第2版()
专栏:

旅店新貌
是旅社也是医院
长春市商业部门最近在南关区开设了一所新型旅社——健康旅社。这个旅社专门接待进城治病的农民和外地到长春就医的客人。这个旅社与长春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医院每周都派大夫、护士到旅社为客人看病。旅社里布置得像一个小医院一样。有诊疗室、消毒室、煎药室、小卖部和图书游艺室。还准备了一辆三轮车,护送病人。
旅社的职工对客人的照顾非常周到,除了代客挂号和煎药外,还像护士一样护理病人。(陈志画)
父子相逢
大生客店的服务员陈翰儒有事出门,刚走出店门口,迎面见了位老大爷。这位六、七十岁的老大爷在店门口站了一会,心事重重地就走开了。
陈翰儒看出这老大爷有一肚子心事,就追上去问,可是老大爷不说话,只一个劲儿地掉眼泪。陈翰儒把老大爷请到店里细细地问,才知道老大爷从西安来看儿子,下火车时,慌慌张张把钱全丢了。儿子的地址也丢了。这怎么办?陈翰儒听了忙掏出几块钱交给老大爷说:“别着急,你先在店里住着,我帮你去找你的儿子。”说着,他就写了几张寻人广告到车站、街头上去贴。他还跑到派出所去打听。跑了几天,也没个音信,老大爷急得整天唉声叹气。
有天,老大爷无意中打开他的户口迁移证,陈翰儒一看,知道老大爷下错了车,原来老大爷是要去张家口看他的在部队里工作的儿子。因年纪太大了,糊里糊涂在北京下了车。打听到老大爷儿子的地址,陈翰儒连夜写了封信,过了几天,来了位解放军战士,老大爷见了儿子高兴得直流泪,父子两人来向陈翰儒道谢。老大爷说:“共产党真好,教育出这么好的人,要不是陈同志,怕我们父子不能见面了。”
一应俱全
设在上海市四川北路的新亚酒店,是上海最大的全能旅馆之一。他们为旅客服务的内容,共有二十多个项目,几乎把旅客的衣、食、住、行、学习和业务方面的服务全部包罗进去了。
新亚除了附设一个小吃部外,还设立了旅客食堂。旅馆门口有各种书刊出售。旅馆内还备有各种保健药品,供旅客急用,此外,他们考虑到旅客的特殊需要,还设立了银行代办所和保管、托运业务。托运的货物没发生过一次差错。


第2版()
专栏:

老工人驯服了四米立车
本报记者 舒倜
电钟的短针已经越过“2”字。天津市水轮发电机厂内到处是黑黝黝、静悄悄的,只有在一间不大的房里,还亮着灯光。这间房门上贴着一张狭长的白报纸,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第二车间大型设备设计院”——出自工人的毛笔。房子里,几个老工人和技术人员正在熟练地移动着绘图尺,聚精会神地在设计大型钻床。人们劝他们回去休息,王贯甲回答说:“明天是礼拜天,睡觉的时间有着呢。”
我国第一台工人自己设计的四米立式车床,就是在这里诞生的。这台重八十多吨的土立车,现在正在白天黑夜地赶制水轮机的大机件。
自己造
天津市水轮发电机厂在7月以前,主要是制造马车、糖果机和卷网机的工厂;7月以后,上级确定要它试制和生产水轮机和发电机。
要试制和生产一万五千瓩的水轮机,没有一台四米立车,是怎么也玩不转的。这种车床,要买新的,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厂党委会决定,要自力更生,不当伸手派。有人就议论说,四米立车嘛,要有五米立车才能加工,不要说自己不能设计,就是设计出来了,光靠厂里那些破破烂烂的旧床子也是做不成的!但是王贯甲、阎振波等老工人,都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大机床是小机床作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立车,咱们用手捏也要捏出它一台来。
当工厂把四米立车的设计、制造任务交给刚由工人提升的车间副主任王贯甲,以及阎振波、钱保春、李金发、赵锡州、栾秉富、何家保、韩宝珠等老工人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光荣事儿。他们互相鼓励说:党这样信任咱们,咱们一定要完成。
四米立车是什么样子,组成设计小组的王贯甲等老工人们谁也没有见过。这真逼得他们坐也不是,立也不是,晚上翻来复去地睡不着。老工人们碰了几次头,问了厂里的好些人,还没有捉摸出来个模样儿。领导上知道了工人们正在为难,就支持他们说:“咱们自己捉摸不出来,出去开开眼界嘛!你们知道哪儿有立车,只要不出国,就到哪儿去。”
搭台“唱戏”
本来嘛,吹糖人还得有个模子儿哩,何况立车。工人们在领导的启发和支持下,跑遍了天津,又拐到了北京。但是他们所看到的立式车床,最大的只有两米半。在路上王贯甲等老工人就商量说,机器不管大小,模样儿反正差不离,回家就干吧!
一回到工厂大家就凑成一堆,开起会来。既没有图纸,也没有技术资料,每人就根据所见立车的形状,加上自己的经验,说出自己心里最理想的立车。人们从四米立车的式样、结构和性能,从午饭以后一直研究到晚上八、九点钟。这样的讨论会开了好几次。大家在走路、吃饭的时候也常常研究起来;有时当互相不能说服对方的时候,就放下饭碗,走到院子里在地上画了起来,比谁的图样好。
老工人们有个共同的理想:自己设计的立车,一定要做起来方便,使起来顺手。经过反复研究争论,四米立车的雏形终于形成了。
洋式的四米立车,总共有二千三百八十五种零件。王贯甲等老工人们根据生产的需要和厂内制造立车的设备条件,把准备设计的四米立车的零件减少到两百种。但是大家不会计算,也不怎么会画图,就去请一个技术员帮助设计。谁知这个技术员总不敢下笔,工人们问急了,他说“工人敢想敢干,作错了没有关系,我画错了可得负责。”大伙儿一合计,决定自己先画出它的外形尺寸,立车多大,就画它个多大的图,然后再按比例缩小。可是上哪里去找那么大的画板?于是老工人们找来了粉笔、皮尺,跑到院子里用两个手指头就地画线,画起了外形图。
那时,天气真热,太阳晒得大伙的背脊直冒油。可是王贯甲、阎振波、钱保春、李金发、赵锡州、栾秉富等老工人们,谁也不想休息。一个工人用手指比划出一种零件的大小,大伙儿一看,说是大了,他就把手指与手指的距离缩小;说是小了,又伸得大一些。一直到大家认为合适的时候,才用皮尺量出它的尺寸,在地上画出草图,再翻到图纸上。那末四米立车到底有多高呢?光用手指可就比划不出来了。王贯甲就爬到一层楼的房顶上,把皮尺从上面伸下来,大家凭着经验,确定了未来的立车的高矮。
当老工人们正在地上测绘四米立车的卡盘时,其它工人们下班了。青年人好奇,跑来看到地上划着那么大个圈儿,就楞头楞脑地问“这是那个工厂要来咱们厂里搭台唱戏”。老工人们笑了起来:“搭台!这是咱们厂的新产品!”于是,老工人们设计四米立车的事儿全厂职工都知道了。有的职工常来打听什么时候能做成,有的经常跑来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是也有个别人抱着相反的态度。
成功了
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小组的个别成员也不是没有过顾虑的。四米立车,对这些既没有见过也没有设计过大型设备的老工人来说,毕竟是个艰巨的新任务。个别工人曾经耽心:这么大个家伙,做废了怎么办?有的工人搞着搞着,就有些信心不足,不敢再做了。工厂的党委书记、车间的支部书记,经常利用闲扯的时机,鼓励他们大胆地干下去。当设计小组做了立车的模型,工厂的领导上又帮助他们举行展出,发动技术人员和工人提出了近百条合理化建议,来帮助他们改进设计。当设计工作全部完成的时候,工厂的领导干部又带着他们,拿着图纸到天津大学和有关部门去请教,进一步帮助设计小组奠定制造四米立车的信心。
在制造四米立车一开始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件重大的困难:要制造,必须首先作铸件木型,当时木型工人们没有做木型的红松。于是,设计小组的工人们改变了四米立车的外形设计——把有些大型部件由圆形改为方形,木型工人们就破天荒地用三合板作成了大型部件的木型。在加工的时候,工厂没有大型设备,设计小组的老工人们就在四米立车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让它自己加工自己。
这台四米立车从设计到全部做成,总共只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制造的成本比进口的便宜了六十多万元。这台自动化的四米立车完全可以保证试制和生产一万五千瓩水轮机的质量,而且加工的能力比洋机器要大的多。
四米立车制造成功以后,设计制造大型设备的神秘观点被冲破了。现在全厂的职工,从厂长、厂党委书记到炊事员,都在设计和制造各种各样的机器来武装自己。设计组的工人们也信心百倍地把设计组改成了设计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