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58-11-18

1958-11-18新闻联播 文字版

真正的共产党人永远不会死

第8版()<br/>专栏:<br/><br/> 真正的共产党人永远不会死<br/> 葛德<br/> 10月23日下午,在湖南省祁东县高鱼岐煤矿水口子煤窿口上,有一个共产党员牺牲了,他的名字叫李长足。据报纸的记载:“忽然间,整个厂棚架倾斜成八十度的坡形,并且继续下斜。共产党员刘景华忙用肩去扛住厂棚正柱,还是阻止不了厂棚下斜,眼看厂棚架就要倒下。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李长足为了要救出厂棚下的十七个工人,连忙从厂棚外跑向棚内,一面高喊大家快躲开;一面跑到刘景华身边,把他推出厂棚外,自己用尽平生之力以肩扛住厂棚正柱,让厂棚慢点倒,好使工人脱险。工人闻声后连忙躲开,刘景华也跑出半个身子在厂棚外,厂棚便“哗”的一声塌下来,一根横梁打中李长足的胸部,一万多斤重的厂棚压到李长足的身上,他为党的事业,为拯救别人而光荣牺牲了。”<br/> 读着读着,我不禁热泪盈眶、肃然起敬。一个人倒下了,但我立刻看到了一个光芒万丈的伟大形象树立起来,他微笑着,但又凛凛然用尽平生之力,肩扛着万斤重的棚架。那棚架似乎不再是倾斜的破旧的棚子,忽而化作了巍峨的社会主义大厦,上面飘扬着共产主义的红旗。哗然的倒塌声也化作了雷鸣。那金光闪闪的社会主义大厦的奠基者,永远地永远地矗立着,千秋万代而不息。<br/> 我追忆着,在哪里见到过这种形象?是在京剧舞台上吗?那宋朝的虎将高宠,曾经单枪力挑金兵的十三辆铁滑车,终于马倒人亡。不是的!面对着这位古代的英雄,我未曾看到过这闪闪金光,这巍峨的大厦,这飘扬的红旗。是在“说隋唐”的故事里面吗?那时的好汉雄阔海,曾经只身肩住了扬州城的千斤闸门,放所有被困的人脱围,而他也终于马倒人亡。不是的!读时我曾赞叹过他的雄壮和为人,但也未曾看到这闪闪的金光,这巍峨的大厦,这飘扬的红旗。啊!记起来了,是在“红色风暴”的舞台上,当林祥谦同志英勇就义时,那被万道红光环绕着的塑像般的英雄躯体,才与我眼前这伟大形象有共同之处。共产党人就是这样的人,无论在敌人的法庭上,还是在建设的岗位上,在集体的利益前面,他们从不计较个人的生死。他们并不生有高宠、雄阔海般的膂力,但他们却敢坦然地面对更加强大凶暴的敌人和肩扛十倍重量的重担。这正是共产党员之所以被称为“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特殊”处。<br/> 伟大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愿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别人到光明中去。同黑暗势力的搏斗,在精神领域里,造就了鲁迅这样伟大的英雄。但是在轰轰烈烈地建设中,造就了更多的这样的英雄,李长足同志不就是用尽平生之力,肩住万斤重的棚架,使十七个工人得到了重生吗?<br/> 伟大的李长足同志牺牲了!可是他教会了我们用什么态度和方法去对待革命事业和同志关系。真正的共产党人是永远不死的。一个李长足倒下了,千万个甚至万万个李长足会学习他而生长起来。在罗盛教同志牺牲之后,我们不是又在志愿军里看到活的罗盛教吗?像李长足同志这样的光芒万丈的形象,将永远永远地矗立着。那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那伟大共产主义者的处事和为人的态度和方法,也将永远永远地流传着。

红领巾水电厂

第8版()<br/>专栏:<br/><br/> 红领巾水电厂<br/> 林曾<br/> 甘肃省临夏市西川小学的校园里,挤满了大人和孩子,他们怀着又紧张、又兴奋的心情,看着绿色的水从渠里流下,冲动了水轮,发出了电力。站在机房里的少先队中队长侯万祥,神色庄严地启动了开关。一霎那间,校园里的灯全亮了,孩子们高兴地叫了起来:“红领巾水电厂发电啦!”<br/> 这个水电厂是谁修的呢?就是这些孩子们。<br/> 还是去年8月里,五年级学生在一堂自然课上作了一次水轮实验。孩子们看到水冲动着水轮飞快地旋转,感到极大的兴趣,又听辅导员说,临夏市民生水电厂就是用水力发电的。孩子们的心灵里就产生了一个理想:要是自己做一架发电机,修一个水电厂,那该有多好!<br/> 怎么做呢?孩子们懂得依靠集体,他们自己组成了砖工、木工、电工、铁工等小组。第一步是制作发电机。这个任务落在十三岁的侯万祥所领导的电工组身上。辅导员拿来了一张手摇发电机的挂图,这就是唯一的技术资料。孩子们按照图样画了图纸,分头到铁工厂、自行车厂找来了废螺丝和废轴,电厂送来了盘砂丝和废电线……。发电机安装完了,他们拿到校园的水渠里一试验,却发不出电来。有的孩子失望了,说:“发电机不简单,这不是我们小孩能做的,这是大人的事。”侯万祥听了,心想:大人能做发电机,小孩就不能做吗?只要做得对,就一定能发出电来。于是每天下课后,他就去检查发电机的毛病,逐渐地也有一大群孩子跟他一起去围着发电机转了,大家都在为这架机器的疾病担忧。侯万祥决定把它拆卸开来,重新安装。装好后,试验的结果还是发不出电。第二次的失败,他还是没有灰心,他又连续做了几次详细的检查,一切都跟图纸上画的一样,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最后,他们请民生水电厂的哥哥姐姐们作了一次检查,发现发电机的转速太小,没有达到每分钟两千转。为了提高转速,他们又把一辆破自行车里的旧滚珠拿下来安了进去。转速是超过规定了,可是还发不出电来。民生水电厂的哥姐们也检查不出是什么原因。这时他们请求大队部向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的工厂写信,要求帮助解决。<br/> 一个星期后,各地的回信来了,他们都表示愿意帮助。孩子们同制造发电机的上海电机厂挂上了钩,把自己作的发电机和图纸寄了去。上海电机厂的回信来了,原来是他们把线圈绕错了。电机厂还替他们换上了一块不易受潮的发电机底板和换了一些零件。发电机制成功了。<br/> 有了发电机,红领巾水电厂的工程也立刻全面动工了。没有工具,孩子们自己制造;没有砖头,自己烧窑。发电机安装起来后,没有开关,不能掌握电源,常常烧坏灯泡,侯万祥他们仔细观察了农业社广播器上的开关构造,用铁钉砸扁代替铁片做成了六种开关。他们只要一上完课,立即进入各自的工地。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也不示弱,自动担负起运输的任务。为了适合电厂的要求,需要提高水位,他们把全长五十公尺的水渠加高、加宽了一尺。同时,他们还夯实堤岸,打平坡面,种上花草、树木,还修了一个鱼池、一座假山,完成了发电厂的整个基本建设工程。<br/> 从此,西川小学里一直亮着红领巾们自己“点燃”的电灯。

一副新对

第8版()<br/>专栏:<br/><br/> 一副新对<br/> 晚稻初刈,喜获丰收,一天劳动之余,置酒相慰。灯下听儿孙唱歌读书,欢笑满门。过去乡村中所听到的,只有怨声、哭声、争吵声,今日情形一变,听到的是笑声、歌声、读书声。作联如下:<br/> 笑声歌声读书声声声入耳<br/> 社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br/> 浙江鄞县东风人民公社史大木

访波杂咏叶剑英

第8版()<br/>专栏:<br/><br/> 访波杂咏<br/> 叶剑英<br/> 华沙公园怀萧邦(菩萨蛮)金黄秋色华沙好,肖邦作曲巴黎老,<br/> 风柳扫残阳,搔头念故乡。<br/> 春来花竞秀,遗曲人争奏,<br/> 莫叹少知音,伯牙悔碎琴。<br/> 在华沙维斯拉河桥上<br/> 弹痕炮隙对难忘,华沙重苏苦战场,<br/> 今到维斯拉畔望,楼红草绿靘时妆。<br/> 到克拉可夫城<br/> 克拉可夫建古都,教堂喇叭至今呼,<br/> 波人一午一听省,鞑靼当年射杀吾。<br/> 赴卡多维兹道中<br/> 茫茫原野绿平芜,十七华亩授一夫,<br/> 闻道太阳能量少,至今衣食尚将输。<br/> 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br/> 毒尸四百五十万,希姆莱真野兽狂。<br/> 奥斯维辛翻作教,教人团结教人强。<br/> 奥波莱女孩们献花<br/> 几多绿叶几多福,一朵红花一片心。<br/> 听得儿娃献花祝,引人诗兴入微吟。<br/> 别波兰<br/> 金黄秋色缀成图,锦绣山河一览收。<br/> 最足使人留念处,临行友谊倍来初。

从绿化到园林化

第8版()<br/>专栏:知识小品<br/><br/> 从绿化到园林化<br/> 北京林业学院绿化系副主任 陈俊愉<br/> “深山远山森林山,<br/> 近山低山花果山;<br/> 农田耕地林网化,<br/> 梯田地埂桑园化;<br/> 条条道路林荫化,<br/> 个个城乡园林化。”<br/> 这是山西省在它们的园林化的规划中为人们提供的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全国各地基本实现公社化和粮食大丰收之后,人们都干劲冲天,对绿化工作有了新的兴趣和要求,纷纷提出了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园林化,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大花园。<br/> “园林”本来是个老名词,但是“园林化”却有了新的涵义。所谓园林,过去都指人工布置的花园、公园而言,一般面积较小,大多是仅以美化为主要目的。但是现在提出的园林化,既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建一些园、造一些林,又在范围、内容和要求上远远超过了一般绿化。<br/> 园林化大体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特点:<br/> 园林化的规模异常宏大,气魄无比雄伟。所谓园林化,就是要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在一切必要和可能的城乡土地上,都以生产为中心,结合生活需要,合理而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种草、栽花,并进行其他措施(如经营副业、辟设文化娱乐设施、结合山川名胜增辟水景、修筑假山、亭、榭等)。显然,这已大大超越以往种几盆花、开辟若干花园或公园、四旁绿化或山区造林的范围,而是让全国都成为林木葱茏、百卉争荣、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妙境地。<br/> 其次,园林化的内容比一般绿化更为丰富。它不仅有花园、公园,更重要的是有林带、果园;不仅有树木花草点缀山川名胜,而且生产稻、麦、瓜、果、莲、菱、鱼、虾;不仅有供人工作和休息的优美场所,还配备了丰富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娱乐设施。园林化的结果,将使城市和乡村人民工作、生活在清新美丽的环境之中。同时人们还可以从园林化中取得木材、燃料、果、蔬、粮、油、水产、药材、香料、牧草、蜂蜜、蚕丝……众多的农产品,构成一种丰富多采、美不胜收的新型生产事业。<br/> 园林化的要求显然比普遍绿化是大大提高了,在绿化的同时,进而要求美化、香化、卫生化、生产化。如果绿化主要指的是在山区、旷地、厂矿、街坊和“四旁”等处普遍植树的话,那么现在还要考虑怎样把树木、花草、稻田、莲池配置得各得其所,参差有致,既合规格,又有变化,并且和山川建筑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片美丽的统一体。以往只考虑遍栽绿树,现在就要适当配合香花、芳草、鱼塘,蜂房,做到有色、有香、有副产。从前对平地种树、坡地种草重视不够,未能充分发挥植物调节温度、湿度、防风、蔽烟、消声、杀菌、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一系列的保健效益,今后便应全面加强,做到处处清洁卫生、空气新鲜。<br/> 最近,林业部门已根据群众的这种要求,决定加速实现全国城乡园林化的方针。各地群众对园林化的工作更是热情高涨。例如北京地区的人们决定在生产大发展的基础上,大抵三年内就可实现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种粮食、三分之一的土地休闲、三分之一的地方搞园林的“三三制”。到那时,真要做到朱副主席所指示的“木材用不完、瓜果吃不完、桑茶采不完”而又环境优美的境地。

“饥饿的草原”——塔什干诗抄

第8版()<br/>专栏:<br/><br/> “饥饿的草原”<br/> ——塔什干诗抄<br/> 郭小川<br/> 饥饿的草原<br/> 一片绿色棉田望不见边,<br/> 远处的层层白杨像群山,<br/> 万里晴空没有一丝云雾,<br/> 汽车驰骋在马路上无尘烟。<br/> 万树丛中拐了十一道湾,<br/> 香花和塑像忽然把路拦,<br/> 右面是幢幢米色的宅第,<br/> 左面是一座高大的宫殿。<br/> 这宫殿从来不属帝王管,<br/> 业余剧团的海报挂门前,<br/> 这宅第也不住公侯将相,<br/> 住的是农学家、教师和庄员。<br/> 文化宫那边约摸百米远,<br/> 有座小桥弓身在大路间,<br/> 桥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响,<br/> 千沟万渠像小蛇爬进田园。<br/> 出了村庄还是望不见边,<br/> 绿色的棉田绿色的长天。<br/> 若问此处是个什么所在,<br/> 革命前叫做“饥饿的草原”。<br/> 夜话<br/> 草原的夜呀长又长,<br/> 草原的风呀凉又凉,<br/> 老主席的话呀清又脆,<br/> 像那电灯一般照在客人心上。<br/> “假如时间是在四十年前,<br/> 你们谁也进不了‘饥饿的草原’,<br/> 假如谁进了‘饥饿的草原’,<br/> 包管十有八九不得回还。<br/> “‘饥饿的草原’宽又广,<br/> 三天五日见不到甜水和米粮。<br/> 草原的气候一天变几次,<br/> 午穿单褂,夜间就要穿棉衣裳。<br/> “草原的土地有一百万公顷,<br/> 却是满目荒凉,只有野草丛生。<br/> 草原的湖泊也有好几处,<br/> 却是又咸又苦,喝了就要丧命。<br/> “自从有了运河和灌溉的沟堑,<br/> 草原的碱地变成万顷良田。<br/> 自从有了树林和绿化地带,<br/> 草原的气候也不再乍热乍寒。<br/> “自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br/> 各民族的兄弟都来建设草原。<br/> 自从列宁下令建设草原,<br/> 草原就逐渐成了乌兹别克的乐园。”<br/> 草原的夜呀长又长,<br/> 草原的风呀凉又凉,<br/> 老主席的话呀清又脆,<br/> 像那电灯一般照在客人心上。<br/> 瓜果的筵席<br/> 世界上的瓜果有千万万,<br/> 没有比这儿的香瓜更甜,<br/> 中国人的朋友遍天下,<br/> 没有比同志的友情更美满。<br/> “吃吧,瓜儿出自自家瓜园,<br/> 用不着耽心你们会吃完。<br/> 吃吧,这儿就是你们的家,<br/> 今天谁也不许把家想念。”<br/> 主人的话儿说了好几遍,<br/> 客人的心儿上了九层天。<br/> 席上的笑声还来不及收住,<br/> 苹果、葡萄又端上三大盘。<br/> “战斗的年代咱们是伙伴,<br/> 休息的时刻也像家人一般。<br/> 苏中两国还分什么彼此,<br/> 一个根上的枝叶脉脉相连。”<br/> 主人喜欢得合不上眉眼,<br/> 客人高兴得简直不想回还,<br/> 若不是想着明天的工作,<br/> 真会饱死在“饥饿的草原”。<br/> 集体农庄主席<br/> 高大的身体活像一只熊,<br/> 说话赛过大狮的吼叫声,<br/> 三步两步跳上一座高岗,<br/> 五十岁的人腿脚还这么灵。<br/> “看这边,是荒地三千顷,<br/> 政府已拨给我们永久使用。<br/> 我们定下了三年开垦计划,<br/> 现在决心要在两年内完成。”<br/> 果然是一片荒原野草丛生,<br/> 地上无人,但见天上的鹰,<br/> 烈日炎炎撒下了万把火,<br/> 黄风像火苗儿烧上高空。<br/> “再看这边,是棉田万顷,<br/> 全是我们亲手开垦而成。<br/> 列宁叫我们来到这里的,<br/> 我们白手起家冲破困难重重。”<br/> 好一片绿色棉田葱茏茏,<br/> 像块无边的地毯溜溜平,<br/> 碗大的棉桃在太阳下头摆,<br/> 宛如青青天上闪金星。<br/> “再看远处,那高山白顶,<br/> 再高也胜不过咱的原子能;<br/> 用不了好久就要它化为平地,<br/> 到底试试谁是脓包谁英雄!”<br/> 远处的高山实在看不清,<br/> 只见主席跑下斜坡一溜风,<br/> 他举起大手在空中挥两下,<br/> 客人们跟他走向文化宫。……<br/> 杨格·叶鲁<br/> 一群外宾来到杨格·叶鲁,<br/> 刚下汽车就去参观建筑物,<br/> 许多高大的楼房已经竣工,<br/> 草原的建设者们刚搬进去住。<br/> 还有一批建筑群未曾建成,<br/> 吊车和机械正在轰轰隆隆。<br/> 所有这些并不使客人惊异,<br/> 在苏联这是极普通的事情。<br/> 主人不经意地说了下面的话:<br/> “这个城市仅仅有一年历史”,<br/> 忽然在客人中引起一阵活跃,<br/> 几位远方的朋友同声叫奇。<br/> 一位朋友说:“在我们国家,<br/> 四年还没有建成一座小水坝,<br/> 人民扎紧裤带付出大量金钱,<br/> 只不过供给统治者贪污腐化”。<br/> 另一位说:“你们一年建一个城市,<br/> 我自己十年坐了四次监狱。<br/> 人与人之间爱好如此不同,<br/> 我们政府只对监狱发生兴趣。”<br/> 又一位说:“我们并非没有财富,<br/> 只是都被掠进帝国主义的仓库。<br/> 如果我们获得了主权和独立,<br/> 也完全能建设几个杨格·叶鲁。”<br/> 主人好一会儿没有插言,<br/> 谦逊又同情的目光一闪一闪。<br/> 最后才说:“这只是一个小基地,<br/> 为了开发辽阔的‘饥饿的草原’!”

访问中国速写(二幅)(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访问中国速写(二幅) 巴西 提别利欧<br/> 他们在义务劳动<br/> (在北京郊区)<br/> 幼儿园的孩子<br/> (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