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给社会主义建设添一块砖瓦!
铁路工人家属 程惠敏
我家住河北省泊头市,全家九口人,有七个孩子,四个孩子都已上学。1956年工资改革以前,我丈夫每月工资是五十元,平均每人每月的生活费是五元五角多,这在泊头市来说生活也是够紧的。在这种人多收入少的情况下,我深深感到:安排好家庭生活,减轻丈夫的家庭负担,使他安心工作,也就是我这个工人家属对咱们国家的一分心意。
我每月都作细致的开支计划。全家每月需粮二百三十斤,买二百斤粗粮,三十斤细粮,共用二十八元;油、盐、酱、醋、胰子、碱等四元,煤、柴三元,菜金九元,水费一元;余下的五元给丈夫、孩子交会费、团费,订杂志、零用等。丈夫因为家庭生活上从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工作精力集中,四年来从没缺过勤,不断地得到全勤奖和完成任务奖。奖金留着添衣物,买公债等。由于处处注意俭省,精打细算,五十元钱九口人过活,有吃有穿,还有储蓄。不仅从来没有要过公家补助,从1954年到1956年,我家还买了七十元公债。
工资改革后,丈夫工资提高了。去年秋天大女儿在铁路上又当上临时教员。他父女俩每月总收入九十元。收入虽然增多了,但我永远忘不了过去的苦日子,觉得无论如何还是应当节约过日子,多攒钱,多储蓄,好支援国家建设。每月拿出五十六元作为生活费,另外给他父女两人十元添些必要用品,每月往银行存十四元,入经济互助组一元,还不断地给农村的老人捎个十元八元的。
我经常这样想,家常过日子,如果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点一滴注意节省是不行的。在吃上是本着让丈夫吃好、全家吃饱的原则,平时多吃粗粮少吃细粮,还时常掺些代食品。去年2、3月共买山芋、葫萝卜一百五十斤。4月间我又组织了四十多户铁路工属去打野菜,共打了一千五百多斤。在做饭上吃多少,做多少,不让孩子吃零食。这样,我家每月节约粮食四十五斤(供应指标是二百七十五斤)。吃菜总是拣便宜的买,回家费些功夫,变着样把它做的好吃。吃大白菜,先把菜帮炖着或是腌起来我和孩子吃,嫩菜心给丈夫炒着吃。这样安排使丈夫吃的好,也用不了多少钱。隔几天给丈夫弄点肉包个饺子,改善一下生活。全家是每周改善一次,大都是粗粮细做。不论怎样调着样吃,每月超不过十元菜金。在日常需用上,也是尽量节约。如家常用煤,都是买煤沫自己团煤球,一个月三百斤煤沫就够了。做饭时才把炉火通旺,不用火立即用小渣封上;没烧透的煤球将黑心拣出来再烧,烧下的煤焦子筛筛还可以再用。秋天我带动家属们扫树叶搭着烧,每月能省下五十斤煤。用水上也都是鼓励两个大孩子下学后自己去抬,省下的钱给孩子们买文具,既省钱,孩子又喜欢,也培养了他们勤俭的习惯。穿衣上也是能省就省,翻翻改改,去年二百五十八尺布票只用了七十二尺,节省了一百八十六尺。我买了理发用具,全家人的理发都是我自己动手,每月也省下好几元钱。
有时,有的家属劝我说;“你们收入增多了,生活该改善一下了,你存着钱不怕发展成资本家呀?”可是我总是这样想:现在国家正在建设时期,需要大量资金。咱们国家大,家底空,要建设社会主义,就要每一个家庭都勤俭持家,给社会主义增添力量。1957年买公债时,我和丈夫合计:拿什么行动支援社会主义呢?那怕给国家买一块砖瓦添上,也表示我们一点心意!最后我们决定将几年来三元、两元积攒起来的一百元钱都买了公债,我在家属宿舍还买了五元。工会主席都不信我家能买这么些公债,还特地上我家来调查有没有啥困难。后来见我们把银行存款取出来一下都买了公债,还给我们贴了表扬的大字报。现在我家不算参加经济互助组的存款,又已储蓄了八十四元。


第8版()
专栏:

新春的奇花——梅
 陈俊愉
一提到花,人们总会想到那是一种娇弱的植物。其实并不尽然,在我国丰富的供人观赏的植物资源里,有许多富于斗争性的花卉。它们在冰中孕蕾,雪里开花。它们打破了早春的岑寂,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希望和欢欣。梅花就是具有这种性格的一种名花,因此,自古以来就为世人推崇,把它与松竹并列,称为“岁寒三友”。“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这是对梅花的绝妙写照,也说明古人爱梅,正是看中它的斗争精神。
我国是梅花唯一的故乡,这从古代文献资料和近代科学记载中都可得到明证。“名医别录”里说:“梅……生汉中川谷”。“重修广元县志”里记载:“梅,山中间有野生者,概单瓣。”近年中外植物学家在宜昌、汶川和云南山区,还采集到梅花原种和变种的标本。日本学者白井光太郎等也说日本的梅花是在古代由中国传入的。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梅花产于我国,同时也批驳了英美学者对梅花原产地的错误论断。
我们说梅花是嘉木,不仅因为它富于斗争性,而且还由于它花期特久,色香俱佳,枝干苍劲,生趣盎然。现在新年刚过,两广梅花正在盛开,四川和福建的梅花佳品正含苞待放,而江苏、浙江、湖南、湖北一带的梅园里,也已在孕育着春天的消息了。
梅花栽培不仅限于江南,而且在黄河流域乃至东北地区,都有它的踪迹。在洛阳、开封一带,宋元以来就开始栽种梅花;现在河南鄢陵,还有不少农民以艺梅为业。明朝以前,北京没有梅花栽培。后来有人“从江南移至,护以穷庐”(见“辍耕录”),从此江南的名花才繁衍于北地。
梅花日益为人重视,还由于它千变万化的品类。至今虽然还没有人对梅花的品种作过全面的调查研究,估计约在二三百种以上。根据十多年来个人在长江流域初步调查的结果,发现一百五十多种梅花,归为十二大类。现在,把其中最主要的和比较特殊的几种类型作一简单介绍。
“宫粉”、“朱砂”和“绿萼”是我们常见的三类梅花。“宫粉类”品种最多,花色粉红,香韵俱佳,像无锡“大粉梅”、重庆“大宫粉”等,更是其中名种。“朱砂类”花色紫红,艳丽无比,如川中“水朱砂”、“粉红台阁朱砂”等尤为奇绝。“绿萼类”萼绿花白,雅淡可观,最能体现“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之妙;而成都“金钱绿萼”花头大至寸许,花瓣多至五六十片以上,堪称梅中逸品。“照水”、“龙游”和“洒金”这三类是比较罕见的类型。“照水梅”枝条下垂,最宜种在河畔池边,让花朵和花影相映成趣。“龙游梅”生来枝条盘曲,状如龙蛇,是晚近发现的异品。“洒金梅”一树开数色花,带有各种条纹斑点,变幻多端,引人入胜。
人们会问:这么多的万紫嫣红,到底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古代的时候,人们采取野生的梅实加工食用,以后栽入园中,逐渐产生了各种变异。到了汉初,才有重瓣梅花。像在上林苑中,就栽了“宫粉”等梅花品种(见“西京杂记”)。野生单瓣梅花通过长期的人工引种培育和选择,才变成重瓣佳品。这说明我国梅花栽培,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梅之真正“以花闻天下”,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当时在南京、扬州一带,种了不少梅花。名诗家如何逊、阴铿等人都有咏梅之作。到了唐朝,栽梅咏梅之风大盛,“朱砂”、“绿萼”等类型也开始培育了出来。宋代是梅花栽培的鼎盛时期,新种急遽增加,并有“梅谱”把当时的品种记录下来。像范成大在“梅谱”里,就记载了苏州几十个品种,其中还包括出现不久的“玉蝶”等类型。
在梅花的记载和宣扬方面,很多古代文学家是有功绩的。范成大著梅谱,张功甫作梅品,至今仍是研究梅花的重要资料。杜甫著有梅花诗,白居易写过“忆杭州梅花诗”,苏东坡曾在杭州、广东等地栽梅咏梅。林和靖结庐西湖孤山,植梅为妻,畜鹤作子,他的别致生涯,传为千古佳话。
不仅诗人爱梅,一般市民也非常爱梅。北地多喜盆栽梅椿,使之在新春在室内怒放。此外,像民间艺人奏的“梅花三弄”,妇女带的“梅花妆”……由此可见,梅花是文学艺术上的主题之一。
(附图片)


第8版()
专栏:信箱

这是浪费吗?编辑同志:
我有一个问题想不通,麻烦你们给解释解释。
我和我丈夫都是社干部。几年来不论在生产上,在工作上,我们从来不肯落后。白天下地,黑夜开会,没有叫过苦,也没有说过一个“不”字。我们劳动得积极,日子也过得舒畅。1956年,我俩在社里分得的粮食和现钱,除了全家四口一年的吃用花销以外,还买了十块钱的公债,在银行里存了二十元钱。1957年,我俩挣的劳动日更多了,他做了二百五十多个,我做了一百三十多个。社里的分配工作眼下虽然还没有结束,可是生产比往年好得多,我们的收入自然也就更多了。
前几天,我俩到县里去开会。就便逛了逛百货公司,看到那五颜六色的绒衣真好看,就给大人孩子都买了一件;我俩一人买了一件有翻毛领的短棉大衣;我自己买了一双皮底的灯芯绒棉鞋;另外,买了一瓶雪花膏和擦头油,还买了一只马蹄表,好看看时间。
编辑同志,就为了买这点东西,党小组开会的时候向我们提出了批评。说我们有棉衣、有绒衣,不该买新的,说我不该买皮底棉鞋,还说买马蹄表不实用,……归总是说我们浪费,不节俭,没有响应毛主席提出的“勤俭持家”的号召,要我们检查思想。
编辑同志,我想了好久,想不通。请你告诉我:劳动难道不是为了改善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省吃俭用为的是买田置地传后代,为的是防备生老病死有困难。可是,我们是新社会的青年人,我们不需要买地置房,那是资本主义思想。我们也不怕生老病死,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有了困难社里会照管。再说,我买这些东西,都是用得着的,又怎能说是浪费呢?不信,我说给你听:今年布票紧,不能人人做身新棉衣(我的棉衣已经穿了二年啦!),买件新绒衣有什么不应该呢?我和小孩他爹常到区里县里去开会,总是披着那件旧大袄,实在太难看。手边既然有钱,买件大衣穿穿,这能说是浪费吗?他们说我不该买鞋,这也不对,不买也得花工做呀!雪花膏和擦头油,那更算不了什么,不过花了两三块钱。这只表,看上去是可买可不买,不过,花它十五、六块钱,开会也就误不了事,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编辑同志:我买的都是用得的东西,我花的是我自己挣来的钱。我买了一些东西,既不影响我家今后生活,又没向人拉亏空,只不过把准备存到银行里的钱花了几十块。不论存钱多或少,都是我自己的。今天多花了,日后少花点;反正是一样。这怎能说是浪费呢?
请你告诉我,对于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认识?
黄秀英
编者按:黄秀英同志提出的问题很重要,希望大家来研究和讨论。
怎样分析和认识这个问题呢?这需要全面地理解党提出的勤俭建国和勤俭持家的方针,需要明确改善生活和节俭之间的正确关系,以及有了多余的钱应该怎样处理等原则性的问题,才能分清这个问题的是和非。
我们希望大家都来参加这个问题的讨论,特别欢迎结合自己的情况和想法来谈。


第8版()
专栏:

溜冰去
祖国的北方,此刻雪铺大地,冰封河水,正是滑雪和溜冰的好时候。
单说溜冰吧。你看,在那洁白如玉、平滑如镜的冰场上,一群群像鸟一样矫捷的人们熟练地在飞驰着、在舞蹈着;当然,也有一些新手前俯后仰地在?筋斗,在小心翼翼地试着步。这时顶头阳光焕发,冰场上显得更加生龙活虎了。你在眼花缭乱之余,是不是也跃跃欲试?
溜冰不仅是冬季锻炼身体的一项好的体育活动,而且是一种积极性的休息方式,老少都宜,特别是老坐办公室的人。第一,溜冰的体力负担,主要落在下肢,所以能大大发达两腿两脚的肌肉。背和上肢帮助溜冰时身体平衡和前进,所以也得到锻炼。第二,溜冰能训练身体里起着平衡作用的器官的机能。第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也因此更加健康。尤其因为溜冰是在冷空气里进行的,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体就会锻炼得不仅不怕冷,而且不易患感冒。第四,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很好的作用,如提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改善各个器官互相配合、共济协调的能力等。至于焕发精神、消除疲劳,作用就更大了。
你要下冰场溜冰了吗?且慢,你先检查一下准备工作是否做好了?
首先,冰鞋大小必须合脚。鞋松了,容易发生脚腕关节的韧带捩伤或骨折;紧了,就会夹脚,以致发生擦伤。
固定冰刀的螺丝要旋得很紧,否则,在冰场上奔驰时冰刀脱落,会发生危险。
其次,溜冰时穿的衣服,应当既能保暖,而又轻松舒畅。穿得太多,运动起来不仅热,而且不灵活。穿得太少,会受冻和感冒。袜子应干燥轻暖;补的不平整的袜子可能磨脚,最好不穿。气候特别冷时,要戴手套和耳罩;露在外面的皮肤,最好涂些凡士林油膏。
再次,应该先作些准备活动。作完准备活动后溜冰,动作特别灵活,不容易?倒。这是因为:准备活动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提高其他各系统器官的活动水平),升高肌肉的温度,畅通血液循环,增加关节及韧带的柔韧性和活动范围(这点对溜冰运动特别重要)。
如果这些你都照办了,那末,下去溜吧!不过,溜冰还应注意休息。不休息,容易?倒,因为溜冰时下肢和踝部最吃力,过份了就不易保持平衡。初学者可以每隔十五到三十分钟休息一次。休息时,应把鞋带解开,使脚上血液循环通畅,脚部疲劳能更快地消除。
亲爱的同志们,愿你在冰场上大显身手,快乐无穷! 高强


第8版()
专栏:

学滑冰的时候
马巽
学会滑冰并不难。如果每次学一、二小时,一般只需要三、五次就可以初步掌握滑冰的技术了。初学滑冰的人,最怕的是?跤。当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倒,但就是在身体将要?倒而能够维持住平衡的时候,也正是学会滑冰必需经过的一个过程。
刚学滑冰的时候,应该是先学会在冰上站稳,使姿势正确。然后再学习蹬冰和并足前进,再学习蹬冰后单足滑行。然后再练习停止和拐弯的动作。
在冰上正确的站立姿势是:两足跟相对,足尖向外约六十度;身体重心放在冰刀的中部;两支冰刀都应直立在冰面上或稍稍向内倾倒;上身向前倾,两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两膝微曲,踝关节也要弯曲。这样可以使身体重心降低,容易维持平衡。
在开始滑行时,将身体大部分重量很平稳的移到向前滑行的那只脚上,使另一足用来蹬冰。蹬冰是滑行的主要推动力量,正确的蹬冰方法是用刀的内刃向侧后方蹬冰,同时将身体的重心及时的移到滑行足上去。蹬冰足在蹬冰之后应立刻收回。两足平行,使其自然的并足向前滑进。这时身体重心应尽量降低(弯腰、身体向前倾),两手自然摆动,踝部要很稳定地使冰刀直立在冰面上,眼睛注视前面五、六公尺地方,以便维持平衡向前滑行。
初学滑冰时,切忌顺着滑行方向向后蹬冰。这样就会没有支撑点,蹬不住冰,无法向前滑行,而且容易?倒。
通过多次练习蹬冰并足滑行后,再学单足滑行和拐弯就比较容易了。
停止的方法有很多种,比较容易的是转体法。在滑行中,前足用内刃拐小弯,身体重心稍向前倾,后足也用内刃压冰。这时身体便旋转,形成两足尖向外,脚跟向内的姿势。这时收回双足,使足跟相抵,便可停止。
学滑冰,难免不?跤。初学者在身体将要失去平衡时,往往习惯于挺起身子来勉强支持,这样反而?的更重,甚至受伤。当身体将要失去平衡时,应立即降低重心,膝部弯屈,两臂左右伸开,以便于调节身体的平衡。如果实在维持不住的时候,应该尽量使身体下蹲,向前倾倒,用后臂和背部着冰,不要用手去支撑,以免折伤骨头。


第8版()
专栏:

怎样挑选冰刀?
冰刀有三种:花样冰刀——是一般练习滑冰和作冰上游戏用的刀。跑刀——是冰上赛跑用的刀。球刀——打冰球时用的。
挑选的简单方法介绍如下:
(一)用一只手指挑着刀的后托,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敲弹刀身,如果发出噹噹的声音而没有杂音,就是好的。
(二)将两把刀口互相轻轻摩擦,如果发出沙沙的声音,就比较好;如果滑溜溜的,耐磨力就差。
(三)刀托要正,要坚固;电镀要均匀,刀身不能有重皮、裂纹现象。
安装冰刀时,必须使用冰刀专用的圆帽螺钉。冰刀应该准确地、牢固地安装在鞋底中间。如果刀身安得不正、不稳,滑行时容易?跤。
滑冰后,务必用布将冰刀表面擦干,跑刀和球刀要将筒内存水甩净。当滑冰的季节结束时,可在冰刀上涂一些没有酸性的黄油,放在干燥的地方,以防生锈。 (邢)


第8版()
专栏:

北京动物园里的冬天
崔占平
在北京动物园里,有来自印度的大象,来自非洲最炎热地区的黑犀、河马和长颈鹿,也有来自北冰洋的白熊。当这寒冷的冬天降临的时候,它们在怎样生活呢?
动物对于生活环境的反应是非常敏感的。北京动物园里的四只大象,是从印度、越南、缅甸和巴基斯坦几个国家来的。它们的祖先一代一代地生活在那炎热的国家里,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冰雪和严寒。当它们第一次来到北京的时候,北京动物园里早就为它们准备了有暖气设备的象房。在宽敞明亮的象房里,温暖如春。虽然如此,当它们在北京度过第一个冬天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温度低,皮肤裂了些小口,还得给它涂些凡士林油。生活久了,慢慢地就习惯起来,第二年象房的温度就降低了一些;第三年更低一些。因为大象浑身上下几乎没有一点毛来替它保温,所以现在在象房里一直保持着摄氏10—12度,不得再降低了。要知道,当它们一感到冷的时候,就要表现神情不安,身上发抖,用长鼻子噹噹地敲打地板啊!
从印度来的兰牛羚,非洲来的斑马、角马,第一年在北京过冬的时候,显然是很怕冷的。可是经过几个冬天以后,它们已经渐渐地习惯了北京的气候。有时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这些兰牛羚和斑马,仍然在雪地里散步、打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动物园里的非洲狮子。它们的祖先离开非洲原野已经四、五十年了,它们几代、几十代都生活在动物园里,早已忘记了它们家乡的景色。你看,它们在北京炎热的夏天,既不怎么怕热;到了冬天,还经常带着幼狮在雪地上跑来跑去,一点也不怕冷。
来自印度和爪哇的孔雀客人,在冬季从来不麻烦园里的主人,仅靠着它们那美丽的羽衣,就可以安全地度过冬天。而且翌年春季照例繁殖。还有鸸鹋鸟,仍然保持着它们在澳洲生活时的繁殖规律,在12月份内产卵,对于这寒冷的冬天并不感到有什么不便。
最怕冷的,要算那些冷血动物——蛇、蟒等。它们的体温,完全随着外界的温度升高或者降低。大蟒,在夏天体温能达到摄氏35—40度;到了冬天,体温就降到10度左右。可是住在动物园里的蟒和蛇,冬季里仍然住在摄氏25—30度的暖室内,也就失去了冬眠的习性。假如他们的住室气温下降到摄氏8度以下,这些蟒蛇就有死亡的危险。
最欢迎冬天的,莫过于白熊。这些从北极来的客人,好容易度过了炎热的夏天,早就盼望着寒冬的来临。在零下十八、九度的天气里,他们仍然下到冷水池里去游泳,在池中一阵阵扑打起雪白的水花。当他们从水中爬出来以后,浑身上下马上都结成了冰锥,走起路来叮噹乱响,但是它们满不在乎,反而显出精神焕发,十分愉快的样子。原来在它们的皮肤下面,有一寸多厚的皮下脂肪,即使再冷一些,它们也不怕。
白熊的宗兄宗弟们——黑熊、棕熊和马熊,特别是产在西伯利亚和大、小兴安岭的各种熊,就不像白熊那样喜爱冬天了。虽然它们已经在动物园里生活了许多年,但是它们还没有改掉冬眠的习惯。这些熊要冬眠,并不是因为怕冷,而是因为在兴安岭、长白山、西伯利亚的冬天,森林里积满了没膝大雪,找不到任何食物,也不能像白熊那样有海豹可以捕食。它们就不得不躲藏在深谷的岩洞中或枯朽的树洞中,熬过这寒冷的岁月。不过它们的冬眠完全不同于蛇、蟒,只是一种昏迷状态的沉睡。在动物园的黑熊、棕熊和马熊,每到冬季就只吃很少的食物,有时候甚至两三天不吃东西,整天在窝里卷成一团,很少游动。
至于那些真正怕冷的动物,如那笨重的河马,它们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差不多有十七、八个小时都泡在温暖的水池中。那脖子长得出奇的长颈鹿的住房,不但高大宽敞,同时也是温暖如春。在严寒的冬季里,这里常是游客们最喜欢逗留的地方。
(附图片)
非洲狮子在雪地散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