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9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响应国家号召“快摘快轧快售”
湖北农民踊跃卖新棉
山东、江西领导部门指示对棉农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新华社武汉3日电 湖北省的七百多个棉花收购点,绝大部分已经开秤收购新棉。产棉区农业社社员正响应国家“快摘、快轧、快售”的号召,踊跃地将新棉卖给国家。收购站的工作人员们也提出要做到“快收、快运”。
在棉花成熟较早的枣阳、汉川、黄梅等县,从8月中旬起,新棉就陆续上市。这两天,汉川县每天上市量达五万多斤,国家在这里收购的二十八万多斤新棉,正向武汉市启运。
全省收购新棉的准备工作早在今年上半年就作了统一安排。全省调整了收购网的设置,训练了检验人员,并且根据“快收、快运”的要求,尽量把新棉由产区直接运到销地。在收购方式上,今年各地将普遍采用划片定点、约时凭证的办法,避免棉农因售棉而耽误生产。
本报讯 山东和江西省级领导部门最近发出了关于1957年度棉花统购工作的指示。指示要求各地加强对棉农的政治思想教育,保证棉花统购任务的完成。
今年山东、江西大部分地区的棉花生长良好,部分地区新棉已开始采摘。关于棉农自用棉花,两省指示都要求各地坚持国家规定的留量标准。由于今年国家棉花种植面积缩小,因此山东省决定将一般棉农原来留自用棉三斤(皮棉)减为二斤半,并鼓励农民把自用棉尽多卖给国家。江西省规定凡各产棉社留下自用棉花,一律由农业社根据社员实际需要情况调剂分配,并尽可能把质量好的棉花卖给国家。
为坚决贯彻国家统购棉花的政策,两省决定切实关闭棉花自由市场,凡是棉农出售自留棉花,必须卖给供销社或国家委托收购的部门。关于收购方法、正确掌握收购价格等问题,也作了具体指示。


第5版()
专栏:

西安、太原、郑州、重庆
最近时期粮食销量下降
据新华社讯 西安、重庆、郑州粮食销量最近有了下降。西安市7月份销售总量,比第二季度的平均月销量下降三百六十五万斤,8月上半月的月销量也稳定在7月份的基础上。重庆市有十一万多户居民和一千多个集体伙食单位订出了节约粮食的计划,每月节约粮食四十九万多斤。郑州市在1956—1957粮食年度的下半年,共节约了粮食三百八十一万九千多斤。
上述各地的国家工作人员和一般居民初步树立了节约粮食的风气。像重庆市的许多居民在精打细算地确定了节约用粮以后,纷纷自动报请粮食部门减少供应数量;郑州各机关、厂矿、学校和市民,从9月1日起取消了补助粮,并适当地增吃粗粮和副食品以节约主粮。
坚持用饭的登记制度、先交粮票后搭伙、奖励节约粮食的模范人物和集体伙食单位,以及通过展览、座谈等方式进行教育,对节约粮食起了很大的作用。
本报讯 太原市今年1月至6月,全市机关、团体、厂矿、企业职工和绝大部分居民响应了市人民委员会本着“节约够吃”的原则,每人每月在原定供应量内节约粮食半斤至一斤的号召,为国家节约了二百七十万斤粮食,另外,各集体伙食单位和市民又交回多余的粮食及粮票三百三十七万斤;全市用加工后的副产品如麦麸、豆饼等代替牲畜饲料,也为国家节约粮食五百四十万斤;在降低仓储、运输损耗、提高粮食加工产品率方面也为国家节约了一百二十六万斤粮食。以上各项共为国家节约了粮食一千二百七十三万斤。
太原市粮食节约工作,虽然取得不小的成绩。但供应中仍有漏洞,如户口管理不严,报生不报死,报来不报走的现象还相当多。在一些单位和居民中,还有用粮食换食油,换鸡蛋,养鸡喂猪的现象。粮食保管不好,如生虫、鼠吃、霉烂变质,运输损耗,粮食加工等方面也还存在问题。(常国英)


第5版()
专栏:

过去常年吃甘薯喝粥汤,现在每人分粮672斤
连平县90%农民达到中农生活水平
本报广州2日电 广东省连平县90%的农民达到了当地中农的生活水平。
连平地处山区。解放前,农民生活非常困苦,常年吃甘薯,喝粥汤,难得一饱。解放几年来,由于党的正确领导,逐步改变了山区的贫困面貌;特别是农业合作化以后,生产迅速增长,农民生活获得显著改善。1956年春耕前,连平县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3.7%,合作化的第一年——1956年,粮食总产量就比1955年增产15.7%。农民口粮每人平均达到六百七十二斤,比1955年增加九十五斤,比1953年增加了二百二十二斤,97%的社都增了产,92.95%的社员都增加了收入;并有61.1%的社达到了当地中农的生活水平。
1956年的增产增收,证明了合作化比单干优越无比,今年入社农户增加到占总农户的98%以上。今年上半年农、副业又获得空前增产。早稻比去年同期增产8.56%,农民口粮平均每人又比去年同期增加二十八斤。特别是副业生产,由于加强了领导,有很大发展,上半年平均每户副业收入五十一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四倍。由于农副业生产发展,全县一百五十六个社、三万五千一百二十九户社员中,上半年农副业获得增产的有一百五十四个社,占总社数的98.7%,社员增加收入的三万二千五百零五户,占总户数92.5%,其中有三万一千六百九十一户社员已经达到了当地中农的生活水平,占社员总户数的90%。(吴尔祥)


第5版()
专栏:

绿肥田——小型的“化肥厂”
一亩绿肥所含的氮素相当于硫酸铵十至十六斤
赵起
南方地区冬种绿肥的播种季节很快就要到来了。南方许多省为了充分利用这项重要的肥源增产稻谷和棉花,都准备扩大今年的播种面积。从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川、福建、广西、广东十个省的安排看,今年冬播绿肥的总面积可能超过五千万亩,高于今年十二个省春翻绿肥的总面积。
我国农民利用绿肥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一些古农书的记载,三千年前我国农民就会利用野生绿肥;开始栽培绿肥也有一千多年了。农民经过长期实践,深刻认识到它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江苏、浙江一带流传的农谚:“猪粪、红花草,农家两个宝”,“一年红花草,三年好地脚”,就是他们使用绿肥的经验总结。
绿肥的肥效究竟有多大呢?据科学研究部门分析,只以它含的氮素说,每千斤鲜草就有三斤半到五斤半。按这个标准计算,一亩产鲜草三千斤的绿肥所含的氮素,就等于十斤半到十六斤半硫酸铵。如果今年南方冬播的绿肥都能亩产鲜草三千斤,那么,它就可以为我们生产的氮肥就等于一百二十五万吨到二百万吨“硫酸铵”。这个数字超过现在国家每年供应化肥的总数。从这一点讲,几千万亩绿肥田,真像我们分散在农村的许多小型的化学肥料制造厂。
有些绿肥作物不但能肥田,并且是很好的饲料。四川的农民就有这样的作法:一亩产三千斤左右的绿肥,除了肥两亩小春田以外,还可以用它喂一只猪。
南方绿肥的种植面积在逐渐扩大着,今年春翻绿肥田的面积比1952年增加了40%。绿肥的种植面积是不是还要扩大呢?是要扩大的。根据南方各省的初步安排,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当中,绿肥的总面积将扩大到一亿亩以上。
这几年来,绿肥的单位产量也在不断提高,1956年绿肥平均产量比1952年提高了30%。绿肥也和其他作物一样,单位产量高低悬殊。1956年绿肥平均每亩产鲜草一千三百多斤,产量低的地区只有几百斤,可是产量高的一般都超过万斤。这个情况说明,增产绿肥的潜力是很大的。
目前南方冬播的绿肥作物虽然还是过去推广的几种——紫云英(红花草)、苕子、金花菜和肥田萝卜等,但种植范围和种植技术却有不少改变。过去只有江苏、浙江等地有种植紫云英的习惯,现在江西、湖南也积极推广了,广东、福建也在不断扩大试种地区。在播种一些豆科绿肥的时候接种根瘤菌和多用磷、钾肥料培育绿肥田,都是近几年才推广的。(附图片)
紫云英
苕子


第5版()
专栏:

认清了合作化的优越性
山西三万多个体农户加入农业社
新华社太原2日电 山西省在过去八个月里,有三万五千六百多户个体农民陆续加入农业社。这是农业社逐渐发挥优越性和对个体农户长期坚持政治思想教育的结果。
山西省从去年实现合作化到现在,全省两万多个农业社不仅在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方面显示了许多优越性,在组织上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这表现在建立和健全社内民主管理制度——精简领导机构,实行社队分权和分级管理方法,对一千多个大型社和联村社实行分社和组织调整,有一万六千八百多个社实行了“包工包产包成本”的三包办法和超产奖励制度。80%以上的社还整顿了财务管理,基本上清结了账目。经过这一系列整顿,据一万零二百个社统计,执行政策端正、干部和社员关系密切、经营管理好的第一类社,由整顿前的28.2%增加到51.3%;生产管理和领导条件都不好的第三类社,则由19.3%减到6.6%。在这个时期,山西省农村曾开展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运动,很多地方的农民受到教育,最近许多农村又进行了合作化优越性的辩论,并且开始纠正放松对个体农户的领导的偏向,使原来自恃人强马壮,打算单干到底的单干农民,也受到实际教育,逐渐醒悟过来,纷纷要求入社。例如河津县僧楼乡入社的农民普遍增产增加收入,今年夏季分配后,社员每人平均二百三十多斤小麦,而个体农民每人只一百三十到一百九十斤。最近这个乡辩论合作化优越性时作了对比,全乡三十八户单干农民都要求入社。


第5版()
专栏:

单干富裕户发财的秘密
据新华社杭州电 “十八户单干富裕农民真比农业社强吗?”浙江省镇海县汉塘乡鹭林村的农民,最近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辩论。
鹭林村去年办社时,以贫苦农民为核心组成了鹭林、和丰两个社。当时,有些农民认为农业社不如单干,不仅不入社,而且要同农业社较量高低。在他们的影响下,全村共有九十九户农民坚持单干。
两个社成立后,去年平均每人口粮分到五百斤以上,每个劳动日的报酬是一元二角到一元四角,80%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今年,这两个社生产又发展了,社员收入又增加了。
但是村里十八户单干富裕农民,却硬说农业社不如单干好。通过辩论,才揭开这十八户的底细。
第一是靠剥削雇工。这十八户富裕农民普遍雇了长工和短工。张阿宝家有十九亩田,雇长工一个,短工三十多工,去年一年农业收入是一千三百三十六元,而雇工的工资支出只有一百五十三元,剥削达四五百元。
第二是经营商业。余善祥把家里田交雇工种,自己经商,去年就赚了四百八十多元。
第三是违反国家粮食政策,拖欠粮食征购任务进行投机活动。周阿冲去年拖欠一千三百斤公粮,而他在家里却做了三百多斤的年糕。胡梅王去年尾欠公粮五百斤,今年却在黑市高价卖掉粮食四百多斤。
第四是不遵守国家的种植要求。常洪畈说:“我的生产方针是国家号召的不种,卖不到高价的不种,合作社种的不种;而合作社不种的偏要种。”
接着,这两个农业社又同全村的九十九户单干农民作了对比,据调查统计,这九十九户中,只有二十多户和社员生活相等;五十多户不如社员生活好。所谓真正比社员好的只有那走资本主义道路非法牟利的十八户。
辩论会快结束时,许多社员纷纷上台表示:坚决不走使少数人发财、多数人贫穷的资本主义道路,一定要跟着共产党,走农业合作化道路,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丰农业社第三生产小队原来要退社的十二户社员,当场撤销了退社要求。社外的一些单干农民,也纷纷到社里接头,要求秋后入社。


第5版()
专栏:

“牛尾巴灶”
又能做饭,又能造肥料
于明
为了解决缺肥问题,安徽省农民想了许多办法。其中有一个办法值得向全国介绍,就是用“牛尾巴灶”熏烟造肥。
“牛尾巴灶”,就是经过改建的普通农家的锅灶。改建的办法是把原来直竖通向屋顶外的烟囱去掉,把锅灶靠墙壁的一边打一个洞,让烟囱从墙洞通出。在墙壁外的短短一截烟囱,好像一个牛尾巴。
肥东县星光农业合作社丁主任,带我去看一个“牛尾巴灶”和它熏成的一堆土肥。这堆土肥熏得乌黑,和一般拆下的灶土、炕土一样。这个灶就是由原来农家锅灶改造的。灶上有两口锅,一口锅近墙,一口锅离墙稍远。灶的另一面是两个火门,火门口的上部,各有一个短短的烟囱,这两个烟囱在离灶面一尺多高的地方衔接起来,到靠墙的地方就连成一个烟囱,从墙洞通到墙外。墙外牛尾巴烟囱的下面是一个土台子,在台子上垒了大堆的蓬松的土块,把牛尾巴烟囱包围起来。农民在屋内由火门把燃料放进灶里燃烧,烟回到火门口,便被火门口上部的烟囱抽到墙外,通向牛尾巴烟囱周围的土块。一天煮三顿饭,这堆土就能熏三次。六、七天,这堆土就被熏成肥料了。
这种造肥的办法,好处很多:一、简单易行。丁主任和我到一个生产队,他在队里一个干部的家里,和泥瓦匠共同改造一个烟囱,只用了一个多钟头的时间。二、这种肥料可以大量制造。用牛尾巴灶熏土,六、七天换一次土,一次就能熏一千斤土肥。星光农业社,根据已改造的牛尾巴灶熏土造肥的成效算了一笔账:全社只要有70%社员家里的锅灶改成牛尾巴灶,就有三千多个灶在造肥;一个灶一月熏四次,每次一千斤,全社就能在一月内得到一千三百多万斤土肥。三、可以增加社员的收入。据去年六安县联盟农业社的试验,每亩地施熏肥五千斤和每亩施五十五斤饼肥的效用一样,所收玉米产量都是二百六十斤。一亩地买五十五斤饼肥施用,合三元八角多。如果用买肥料的钱收购社员熏的土肥,一个每月能熏四千斤土肥的农家就可以得到三元二角钱的收入, (以八分钱一百斤算)。(附图片)


第5版()
专栏:

谎言抹煞不了事实
右派分子说:现在农民的生活还是和解放前一样贫困。记者最近访问了山西省太谷县的新联农业社。这个社的农民和千千万万村庄的农民一样,在解放前过着穷困的生活。1948年,每人每年平均只能得到一百多斤粮食,其余用糠菜来填补,逢到青黄不接粮价大涨时,就常常饿肚子。穿衣更不必说了,一件棉袄要穿上十年。
解放后,特别是1952年建立合作社后,这里大大变了样:粮食产量比解放前增长很多,去年全社一万二千四百多亩地,平均亩产三百六十一斤,除缴纳公粮和出售余粮外,每人(大小人口)平均留粮四百四十一斤,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了。解放前,村里很少看到的自行车、暖水瓶和胶鞋等等用品,现在一点也不希罕了。
新华社记者
张瑞华、周树铭摄(附图片)
左图:过去无家无业,四处流浪的胡赞良,在土地改革时分到了房子,结了婚。现在他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爸爸了。左上角的破房,就是他解放前的住所。
上图:这是社员张拴保的两个女儿。姐姐正在给妹妹穿新买的胶鞋。


第5版()
专栏:

山村见闻
王敏 田从豁
我们是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医生。今年5月到7月,我们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人员组成农村工作组到山西长治专区的潞安、高平、壶关、屯留、平顺等五个县的农村中作调查研究和巡回医疗工作。大家都知道,这些县在解放前是非常贫瘠的山区。
在平顺县川底村我们给接生员韩台满诊病的时候,她很感慨地说:“从前害了病是拿命顶;现在是大小病都要把医生请。”
在几个县的山村中,不断见到货郎担上放着自来水笔。我们问一个售货人:“要这东西的人多不多?”他说:“咱们县乡乡有民校,再加上政府大力扫除文盲,这东西销路最快。”我们不禁“哦”了一声。四、五年不到农村了,变化真不小!
在农村的山道上,处处都看到了集体劳动的生产大军。十户八户聚居的小村中,都有新建的房屋。高平县的米山乡西南庄还开辟了篮球场。我们不断被这些偏僻的山村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鼓舞着。
我们针灸研究所的农村工作组所到的几个县是自然条件特别差的山区,其中包括,石多地少,号称“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的平顺县。我们不是作农村一般情况调查的,在门诊与出诊为群众诊病的过程中和群众谈谈说说,对山区农民生活的面貌,有了一些了解。
粮食情况究竟如何?
我们最先去的是高平县米山乡的保健站。头天下午到达,第二天上午有一个西南庄的老乡(小名叫和尚)跑的喘吁吁的来请医生,保健站长即刻派人出诊。然而,老乡带着焦急、恳求的声音解释,希望请北京来的医生去看看。我们义不容辞地答应了。为了争取时间,老乡说可以坐在自行车的货架上把医生带去。说着,就推过来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不到半小时,我们就到病人的家里。治病以后,老乡端上了葱花油饼和炒鸡蛋。我们很奇怪:食油是定量分配的,烙油饼、炒鸡蛋都要用很多油呀!我们说:“你这样招待我们恐怕你们全家吃油都要困难了!”他说:“我们的油不需要国家供给,是用胡麻子榨出来的。”
接着谈到粮食。他说:“每年每人平均有小米、玉茭、麦子共三百八十斤,孩子大人匀起来是足够吃的。”我们说:“老乡,你的生活不错呀!”说着,指了指他的自行车。他笑了,说:“合作化嘛!要是从前,请医生牵个毛驴,咱们也没有,还得央求有驴的人家!”
回来以后,和米山乡支部书记赵庭彦一块吃饭,随便谈起了农民的情况。他了解的比较全面。据他说,米山乡是1955年秋进入了合作化的高潮;因为没有经验,1956年农业社情况比较紊乱。全乡共有二十二个自然村,十三个合作社,二千三百九十九户。1956年共有缺粮户七百到八百户。今年由于农业增产,副业发展,情况大有好转。今年全乡只有二十到三十个缺粮户,占总户数的1%左右;已经准备了充足的粮食供应他们。他接着说:“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粮食;小学毕业考不上中学是目前工作的中心环节。干部和教员正在校内外进行安排和说服教育工作。”
在平顺、屯留两县,和农民谈到粮食问题,一般反映:留的粮食是足够吃的,不过没有多余的就是了。
在这两个县中,我们对五个农业合作社的单位面积(每亩)产量及粮食分配,作了一些了解,可用下表来说明: 单位面积产量 每人每年平均所分粮食 1955年 1956年 1956年平顺“金星”社 366斤 400斤7两 390斤屯留“同心”社 199斤 8两265斤 410斤屯留“先锋”社 196斤 227斤5两 380斤屯留“常村”社 210斤 192斤 380斤屯留“火星”社 206斤8两 171斤6两 380斤
以上五个社都是在自然条件特别差的山村。办的较好的金星社、同心社是年年增产,较差的常村社和火星社过去几年也在增产,1956年减产的原因是受了水灾。先锋社在受灾的情况下,尚较单干时增产。金星社在受了严重雹灾后,每亩还比1955年增产了三十四斤七两。
对于粮食分配方面,不论灾情轻重,产量多少,都要平均每口人有三百八十斤的口粮,特别丰产社还可以多留。同心社反映,1956年他们每人分粮食四百一十斤,但一般的农业社,因为按人口计粮,孩子多,壮年劳力少的不缺粮,只有个别劳力强的光身汉觉得粮食有些紧,但是他们手头的零用钱较多,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由于有副业收入,农民零花钱可以随时支出,不必等麦收、秋收。在我们访问的山村中,副业是多种多样的。有:粉坊、纸场、油坊、养蚕、养蜂、喂猪、养羊、果树、造林、采煤、运输、砖瓦窑等。我们在接触到的农业社中,没有发现兼营贩运的。大多数的农民已经认识到搞投机贩运是不光彩的。
山村里的文化生活
我们在壶关医院诊完了病,到外面散步,走过县立中学的门前时,看到那石砌的壮观的新型校舍和广阔的运动场。在球场上,男女健儿活跃非常。这现象出现在荒僻的小县,我们不禁脱口而出:“难得!难得!”这话激起了站在旁边同看打球的一位老乡的反驳:“同志,刚到这里吧?过去来过吗?这个中学是大前年设立的,现在有六七百个学生,我的大孙子还在这里念书哩!东半县还有一个和这所差不多大的中学呢!”我们问:“解放前这里有中学吗?”他说:“别提中学,就是小学,全县才只有三、四个高小。现在呢,乡乡镇镇全有高小了!”
在卫生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潞安县西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一百户人家的山村,有五户是“五保”户,他们的子女照样有上中学的,学龄儿童,绝大部分都能入学。
在我们到过的五个县,乡乡都有保健站,每人每年只缴纳二角、三角的保健费,就可以全年不花任何诊费,请医生到家看病。较大的村庄还有驻社的医生。壶关县五龙头村的一位秦老大爷告诉我们:“过去家里有病人,要到十五里地以外去请医生,因为这里山高路险,要给医生牵着牲口,还要交很贵的脉礼,人家还不愿意来。现在的医生是一请就到,不请也到;有了急病,无论刮风下雨或是深更半夜,也是随请随到。”
我们到过的五龙头村,过去有75%的人家生病没钱看,只好硬抗着;抗不过,只有白白死去;20%的人家是重病时借钱找医生,在年终卖地还债;只有5%的地主富农,能够随病随医。现在是全体农民享受这种权利了。
这地区,很多农业社以养羊为副业,将羊赶到山坡上让他们去吃草。我们在傍晚常常可以听到牧羊人的轻松愉快的歌声。
满怀信心面向未来
诊病之余,我们常常抽暇到老乡家里坐坐,扯扯现在,也谈谈未来。
在平顺刘家地,我们到过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领导的金星农业社第六生产大队队长张买楼的家里。屋内点着煤油灯,他们孩子老婆坐在炕上正吃合子饭(小米粥里加些面条)。张买楼热情地把我们让到炕上来。我们说:“平顺县的条件太差了,若不是群众觉悟程度高,劳动组织的好,这地方怎能达到每亩产粮四百斤的水平!”老张听了我们赞扬的话并不高兴。他手托着饭碗,一字一板地说:“你们还不了解我们的生产规划吧?觉得这穷山沟,除了石头就是山,开不了渠,用不上拖拉机,四百斤的产量也就到头了吧?同志,我们是农林牧共同发展的合作社。在造林上,荒山播种一千二百亩,荒山苗圃三百四十亩,平地苗圃四十五亩。以上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完成。果木树在三年内要种五百到六百株,有苹果树、杏树,此外还有花椒树。计划修河滩地一千亩,已经完成了三百亩,有一百亩种上了小麦。为了不使洪水把麦田冲垮,计划先由小沟垒堰,逐渐向下,再在大沟中垒,把洪水截在沟中,作到每个山沟的洪水不能外流,洪水也就发不了威风了。”他说到高兴的地方,随口唱出了一句秧歌:“深山沟里闸谷坊,河滩变成米粮川!”他老婆喜悦而风趣地打断了他:“你发疯了?!”我们为他的清晰的记忆和坚定的信心惊得目瞪口呆。他记得这么多数字,就说明他是多么热爱这数字中包含着的美满的生活。他笑嘻嘻地接着说:十年后,我们不仅吃合子饭,还要烙油饼、摊鸡蛋,到那时,河滩变成了麦子地,山坡上都长满了苹果树,加上南山的松林,我们每年每户光林业果树收入,就可以分到一千五百元。修成了公路,大汽车鸣鸣直叫,它们是来拉苹果的呀!大夫同志,十年后来吃咱们金星社的国光苹果吧!”我们也对他所描述的远景心向神往了,冲口而出: “一定!一定!如上级不派我们来,我们在假期中自费也一定要来一趟!”
牧羊人的山歌又响在我们的耳畔:
“老山秃岭变了样,
石头穿上绿衣裳。”
“有粮吃,有钱花,
幸福的生活合作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