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友谊的花朵
去年4月6日,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参观长江桥头的时候说:“这是取得了空前未有的成果的中苏技术合作的象征。”5月7日,我国副总理陈云也在桥头工地题辞说:“伟大的友谊,伟大的工程。”长江大桥上盛开着中苏友谊的花朵。下面是苏联专家在长江大桥建设中的几个片断。
列车上的“决策”
1954年7月,长江两岸的人民正在同百年未有的洪水搏斗。从北京绕道回武汉的长江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这时却在浙赣路的一辆公务车上,望着连日阴雨的天空发愁。
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是决定采用世界习用的“压气沉箱”施工。但他去苏联实习时,发现“压气沉箱”对人的身体妨害很大。谁要有点伤风咳嗽,都不准进沉箱工作。他想进沉箱参观,也因为他的腿在革命战争中受过伤,不能进去。要在这枯水节季也有三四十公尺深的长江江底用“压气沉箱”,最健壮的人每天也只能下去工作十五分钟,而且一年只能施工三四个月,大桥到哪一天才能建成?
新从莫斯科来的苏联专家组长西林邀彭敏去寝房里,拿出一卷图纸和照片来说:“不用‘压气沉箱’的施工方案,我大体上想出来了。”
他的方案是怎样研究出来的呢?从来不肯谈自己的西林,这时却例外地谈了一段有趣的故事。他最初想将他以前在中国研究出的混凝土管桩扩大为管柱,但长江泥沙复盖层很薄,管柱在江底岩石上立不牢,研究的进展不大。一天,他在苏联“建筑报”上见到一条短消息:矿山机械制造部门已制造出能钻六公尺直径钻孔的大钻机。这条消息帮助他想到在江底岩层钻上三五公尺深的岩孔,使管柱插入岩层,桥墩基础便在江底站牢了。但怎么钻岩呢?他马上去登门请教矿山机械专家:“我修桥需要钻一点五公尺直径的岩孔,在水下钻,请问有什么办法没有?”矿山机械专家却问道:“你要钻几百公尺深?”这下反而将他问楞了。他顿了一下,才连忙解释说:“我只要钻三五公尺就行了”。矿山机械专家当时笑了笑说:“这简直不费九牛一毛之力。我们矿山钻竖井,一钻就是几百公尺深。”接着,他又要求看看各种钻机的图样。
“你看,我就挑选了这样两种,”西林将照片递给了彭敏,“一种是旋钻式的,一种是冲击式的。在江底钻岩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还有管柱能不能沉到江底岩层上的问题。在北京苏联展览馆里陈列了一种新型的震动打桩机,力量很大,可想法弄出图样来自己制造。后面来的普罗赫洛夫,把苏联刚设计出来还没有正式生产的另一种震动打桩机图纸也带来了。它的力量比苏联展览馆那种大一倍半还多。问题也可以解决。
“这样,工人就可以不下水工作,免除生命危险。它还不受水位影响,能常年施工,保证工程进度。它的机具也比‘压气沉箱’简单,可以节约费用。”
在铁道兵部队里修过好些桥梁的彭敏,体会到这个方案的重大意义和充足根据。他心上的疙瘩解开了,当时就兴高彩烈地表示说:
“我坚决支持这个新方案。”
接着,他们又向汪总工程师介绍了这个新方案,汪总工程师也表示:“我们修这样的大桥没有经验,用新方法要学习,用‘压气沉箱’也要学习,学旧的不如学新的,少走弯路。”
长江大桥的施工方法,便在列车上作了初步决定。呈请铁道部批准后便试验。所以,彭敏谈起这段列车上的谈话,便引用三国演义的回目称它做“定三分隆中决策”。(曹葆铭)
连续工作三十小时
1955年9月29日中午,黄鹤楼前八号桥墩的钢围囹刚沉到江底,指挥台上的刘处长便拿起“麦克风”宣布说:
“八号墩围囹第二次下沉的任务,已经提前十点零五分钟完成!……苏联专家不会讲中国话,他们让我代表他们祝贺大家的胜利,并感谢大家……”
刘处长的话刚落地,人们便沸腾起来了,鼓掌和欢呼将周围的流水声也淹没了。大家都以感激的眼光望着指挥台上的苏联专家卡尔宾斯基和塔马洛夫。有的还在低语:“我们还休息了一下,专家两天一夜没合眼呀!”“今天还没见专家吃早饭哩!”
是呀,这两位专家是前一天早晨八点钟上八号墩的,现在已经是十二点半钟了。在这三十个小时里,担任总指挥的中国工程师曾经两次被专家叫下墩去休息,而他们却始终聚精会神地坚持在桥墩上,一步也不离开。
八号墩的钢围囹有一百五六十吨重,第一次下沉没沉到江底,洪水就来了。接着,洪水又将水下悬空的一些杆件冲弯了,必须将围囹吊起来加固后,才能重新下沉。但是,三台大吊船也吊不起这个围囹,两位专家便设计出用三台吊船和四台电动绞车同时起吊。这样用七个动力起吊一个庞大的物体,必须动作十分协调。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重大事故。因此,专家事前再三向大家讲解这次下沉的困难和操作规程,让大家反复讨论,明确各人的工作和职责。在起吊和下沉时,他们又自始到终地坚持在桥墩上,具体检查,具体帮助。就在他俩这样具体帮助下,八号墩围囹第二次下沉才得以提前完成。现在,他俩反而向中国工人和工程师们表示感谢,这怎么不使人感动呢!
卡尔宾斯基和塔马洛夫专家同右岸工地的工人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工人们亲切地称他们“老卡”和“塔马”。只要有几天不见他们的面,工人就要问工会主席:“专家到哪里去了?” (宫强)
打桩机造出来了
大型管柱开始下沉得还比较顺利,但越到江底越难下,有几根就怎么也下不到江底岩盘上。四周的泥沙就从这空隙钻进管柱里,阻碍着钻岩工作的进行。
工地上做了个二十六吨重的混凝土锤来打,管柱给打损了也下不去。他们又用沈阳桥梁厂按苏联图样新制的BП—1型震动打桩机来打,这台打桩机有十七吨的震动力,也没法把管柱打到底。普罗赫洛夫便拿出了有四十四吨震动力的BП—3型震动打桩机的图样来,要在设备简陋的大桥机械修理经租站制造。
这种打桩机,是苏联刚设计出来而还没正式生产的。机械车间副主任周鸣岐一听说这情况,就迟疑不决地说:“这,这恐怕不能做吧!”
“你做过没有?”
普罗赫洛夫问。
“当然没有做过。”
“你做都没做过,怎么能说不能做呢?”普罗赫洛夫笑了笑说,并给了许多鼓励。
机械站制造这样的新式打桩机,确实有很多困难。别的不说,仅是材料就很缺乏,他们跑了许多地方都买不到。但是,普罗赫洛夫专家却从汉阳兵工厂旧址上找到了许多大块的钢块。技术室的青年们不会画图,他就亲自教他们画什么图,怎么画,等他们画好后,又详细校订和修改。设备不够,他又同工人们商量用车床代替搪床。在制造的时候,他总是来来回回地在车间具体检查,一发现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就告诉工人改正。在普罗赫洛夫具体指导下,最新式的打桩机终于制造出来了。
震动打桩机在一号桥墩上试车那天,三分半钟,就将一点五五公尺直径的管柱下沉了八十四公分,下到了江底岩层。下沉管柱的问题完全解决了。静悄悄地聚集在管柱周围的人群立即骚动起来了。工程局局长彭敏去向普罗赫洛夫祝贺,他却羞红了脸,望着机械站的工人们说:“这是他们的功劳。我们有很好的人,他们什么都能制造。”
接着,他又同机械站的同志们一道设计和制造出了威力更大的震动打桩机,最大的一台有一百四十吨震动力,在十分二十六秒钟内,就将一座桥墩一样大小的五公尺直径的大管柱下沉了四公尺四,使“大型管柱钻孔法”有了新发展。因此,机械站的同志们一谈起他们的工作,就要谈到普罗赫罗夫专家,并称他是“我们的老师”。(廖冰)(附图片)
庆祝武汉长江大桥胜利竣工
武汉长江大桥组成部分之一——汉水公路桥(即:江汉桥),全长三百二十二公尺。新华社记者 李基禄摄武汉长江大桥的组成部分之一——汉水铁桥,全长三百公尺。新华社记者 李九龄摄


第5版()
专栏:

大桥建成前后
本报记者 张碨
武汉长江大桥把京汉和粤汉铁路连接起来了,把武汉三镇连接起来了。
在长江大桥通车以前,这里的南北交通只能靠四种交通工具:一、火车轮渡;二、汽车轮渡;三、驳船;四、渡江客轮。
武汉的火车轮渡,虽然已经从解放初期的一艘增加到现在的四艘,每天能来回运送一千多辆货车,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货主提出运货过江的计划,经常都要大大削减。同时,火车乘船过一次江,最快需要五小时,需要相当于一百公里的运输费用。长江大桥通车以后,货物渡江的数量就不再受这样的限制;火车从汉口江岸车站到武昌南站,连编组车辆的时间在内,也只需要二小时半至三小时,只需要二十一点七公里的运输费用。
汽车渡船全市只有一艘,一趟可装十二辆汽车,一天最多只能来回装运三百多辆。汽车多的时候,往往要等三、四小时才能过江。以后由长江大桥过江,每趟车只要半小时左右。
市内物资调拨主要靠驳船过江。驳船运一趟货,得将货物卸下火车,装上汽车,再下车装船,船过江后又得下船上汽车,下车进仓,共需五道工序。一条驳船需要一天到一天半的时间,才能在汉口和武昌之间运一趟货。特别像武钢的建设,仅它从北方用火车运来的黄沙,一次就是两三万吨,在汉口下车过江,每次都得临时增加上千的装卸工人。仅是这一方面的费用,武钢有一个月就花了九千来元。大桥通车以后,火车便能直接开到武钢工地了。
上面谈的还是天气正常时的情况。当江上刮起六级以上的大风或者大雾弥漫的时候,一切轮渡都得停航,南北交通便断绝了。冬季江水枯浅,航道变窄,载重渡船停靠困难,火车渡船也要比正常水位减少载运量30%到40%。长江大桥通车以后,无论大雾大雨,狂风巨浪,或者洪水枯水,南北交通都能畅通无阻了!
过去,南北过往旅客一下火车就得急急忙忙赶过江去换下一趟火车,稍迟一会,误了一班轮渡,就得等四十分钟,有时还会将火车误了。携带大批行李和携儿带女的旅客,自然更加不便。这样上下一次车和过一次江,起码得花两小时以上的时间。长江大桥通车以后,每天北京到广州和北京到南宁都有直达列车,旅客们可以减去无数的麻烦。客运火车经大桥过江,包括在武昌、汉口车站停车的时间在内,只要四十五分钟就足够了。(附图片)
上图:长江大桥正桥武昌岸跨越沿江大道的桥头堡。堡内装有电梯。
右上图:长江大桥正桥最上层的公路。路面宽十八公尺,可并行六辆载重汽车。两端筑有民族形式的角楼,气势威严。
右下图:长江大桥正桥汉阳岸桥头堡上的大厅走廊。
新华社记者 李基禄摄


第5版()
专栏:小统计

小统计
大桥的组成
它包括全长一千六百七十公尺的长江大桥、三百公尺长的汉水铁路桥和三百二十二公尺长的汉水公路桥各一座,市区内的跨线桥十座(共长四百八十公尺)、铁路联络线十二点八公里和公路联络线四点五公里。桥的高度大约等于二十层的大楼。
工期和造价
国家原规定它在1958年10月1日通火车,1959年通汽车,现在它已经全部竣工,通车时间可以大大提前。它的总投资原预算为一亿七千二百三十二万元,由于贯彻勤俭建设的方针,只用了一亿三千八百四十万元,节约了20%。长江大桥本身的预算造价是七千二百五十万元,实际上只用了六千五百八十一万元。
先进生产者
在建设过程中,全桥涌现了先进生产者三千一百六十七名、先进单位三百六十四个。有二千五百七十四人提了二千六百九十三件合理化建议,采纳了一千四百三十七件。
完成的工程量
它浇筑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十二万六千三百立方公尺,安装了钢梁二万三千八百七十四吨,打了混凝土管桩三千根,下沉了大型管柱二百二十四根,同时还作了一百五十三万六千四百九十六立方公尺的土方工程和三十五万五千四百三十四立方公尺的石方工程。
工程队伍
在大桥建设过程中,有二千四百一十二名普通工被培养成技术工人,有九十名技术员和实习生被培养成工程师,有一百五十三名实习生被培养成技术员,有九名工人被培养成技师,另外还有四千四百六十一名工人和八百零一名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有了提高。这支数千人的工程队伍,已经能独立地用世界上最新的技术来建设大型桥梁。
外宾和记者
在大桥建设过程中,有六十八个国家的外宾四千三百八十三人到长江桥头参观,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苏联和越南三国的元首。到大桥工地采访和体验生活的记者、作家、摄影师、美术家等,也有四百一十九人。
姚振强辑


第5版()
专栏:

山西——我国最大的主焦煤基地
沁水煤田储量比大同煤田大三倍,是世界上罕见的大煤田
新华社太原24日电 煤藏量占全国三分之二的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主焦煤基地。
据华北煤田地质勘探局初步查明,山西境内的乡宁、古郊、汾西、武乡和河东等地都有主焦煤田,主焦煤的储量约有几十亿吨,而且品质优良。位于石太和南北同蒲铁路干线会交点的古郊煤区,蕴藏着大量的主焦煤。在汾西煤田上,为开发主焦煤而兴建的一对现代化的矿井已经在1956年动工兴建,将在明年投入生产。乡宁主焦煤田是从地下通往陕西同渭北煤田相连,目前地质人员正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钻探和测量工作。
山西煤藏丰富,煤种齐全,除主焦煤以外,还有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和动力工业需要的焦肥煤、贫煤、瘦煤和气煤等十多种,都有开发价值。
山西境内地下到处是黑色煤层,初步查明煤的储量约为四千亿吨。山西东部沁水煤田煤的储量比山西著名的大同煤田还大三倍,是世界上罕见的大煤田。在大同煤田南部的朔县是蕴藏九十亿吨的气肥煤田。这里煤层厚、离地表近,适宜于露天开采。


第5版()
专栏:

解放牌汽车驰遍全国
据新华社长春24日电 新华社记者陈子林报道:在第一汽车制造厂的一张插满了小红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挂图上,表示着诞生只有一周年的国产解放牌汽车已经遍驰全国各地。
从祖国的南海之滨到油田千里的西北,从重工业中心的东北到西南的青藏高原和绿山林海之间,都有成批的解放牌汽车在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的经济生活奔忙着。
第一汽车厂负责销售工作的人员对记者说,这个厂从去年下半年投入生产以来,已经有五千五百九十多辆载重汽车分配到全国六十多个省市。
今年以来,第一汽车厂还为国家交通运输部门和各地汽车修配厂生产了大批汽车配件。这对全国改装新汽车、复活旧车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上海、天津、北京、青岛等城市,已经用解放牌汽车底盘改装成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消防车、洒水车等国产变型汽车。广西、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八个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也都正在用国产汽车底盘和发动机,改制长途客车。西宁、拉萨等过去从来没有公共汽车的城市,现在也有用解放牌汽车改装成的国产公共汽车了。


第5版()
专栏:

拖拉机厂建设得怎样了?
新华社洛阳24日电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建设工程到9月中旬已经进行整整两年了。目前,规模巨大的工厂的外貌已在两年前还是一片原野的土地上展现出来。全厂的土木建筑工程量有70%以上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生产主厂房和重要的建筑物已经建设起来。机器设备也安装好了20%左右。
在全厂十一个生产主厂房中,有辅助、木工,有色修铸、锻工等工场已经投入生产。制造拖拉机发动机的工场,也在最近开始安装机器设备,明年就将提前生产发动机。


第5版()
专栏:

青海高原的新电站
据新华社西宁24日电 青海高原又有湟源电厂、亹源回族自治县发电车间和互助联合工厂发电车间在最近试车或投入生产。至此,青海地方工业方面已有十五个电厂、水电站和发电车间,向十一个县市、民族自治州及柴达木盆地供电,发电能力共六千六百瓩。
解放前,青海高原只西宁一处有专供马步芳匪首公馆私邸和他的企业公司用电的一部一百六十瓩的发电机。


第5版()
专栏:

“塑料王”
据解放日报消息:过去一向依靠国外进口的“塑料王”——聚四氟乙烯,最近由上海市公私合营鸿沅化学厂初步试制成功。
聚四氟乙烯塑料是采用华东地区的特产——萤石和硫酸为原料,经过复杂的化学处理后制成的。它有高度耐腐蚀、耐高温的特性和高度机械性(硬度高),可以制造耐酸泵管道和化工机械,还可以代替钢材、多种合金制造汽缸、汽车零件和工业方面坚固耐磨的齿轮、“钢管”、弹簧等各种机械零件。这种塑料的硬度比白金还高,是塑料中硬度最高的一种,在剧烈摩擦而发生高温的条件下不会变形,因此被称为“塑料王”。制造破冰船头部外壳、喷气飞机、导弹等,都需要这种材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