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9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士为知己者死”
唐弢
封建社会早已结束了,然而也还有人留恋着那时候的生活。作为知识分子的祖宗,孔老夫子一生栖栖皇皇,坐着大车到处奔走,希望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主子,好推行自己的主张。风尘仆仆,辛苦自然是辛苦的,也许就因为是孔老夫子的缘故吧,在寻觅“知己”之际,毕竟还能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原则。到了末流,士——所谓知识分子也者,终于沦为食客,逐臭寻膻,朝秦暮楚,其目的只在于啖饭,谈不到什么远大的理想了。这时候,“有乳便是娘”的哲学便抬起头来,但也还有一个比较文雅的名词,叫做:“士为知己者用”。于此野心家也就有了回旋翱翔的地盘。
今天的右派集团是很懂得这套哲学的。乌鸦徐仲年说:“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正是待善价而沽的意思。丁陈集团里的陈企霞还要进一步,改“士为知己者用”为“士为知己者死”,从他自己的角度说,是我为人死;从他所召号的对象说,是人为我死。死什么呢?曰:死“知己”;所“知”者何?我看顶多像历史上蔡邕哭董卓一样,只为董卓对他有过一点小恩小惠而已。这是十足的封建社会的关系,不料竟成了共产党员陈企霞所奉行的经典!
作为无产阶级的战士,不应该怕死,然而却只能为阶级的真理而死。李大钊、方志敏、黄继光、董存瑞都是这样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的。陈企霞有什么理由要为丁玲去死?丁陈反党集团又有什么权利来要求别人为他们而死?在永无餍足的资产阶级个人野心的蠢动下,通过一点假仁假义的“抚慰”,就要换取别人的生命,这不叫做“知己”,而是资产阶级一本万利的“生意经”。有人还在高叫什么“士可杀而不可辱”,据我看来,单就这一点而论,也已经被“辱”得很够了。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本来就有“明察秋毫,而不见舆薪”的毛病,所谓“秋毫”,实际上只是他个人的“秋毫”,即使是衣服上的一个折缝,一着了肉,也会觉得如芒刺在背,从心底里感到不舒服。因此对于许多个人问题,终是撒不开,忘不掉,洒不脱。丁玲就是最善于从这种地方来笼络人心的。你觉得行政工作太多,没有时间写作,心里正有点烦厌吗?她就说:“你现在不管做多少工作都算得什么呢?写东西才是自己的。”你觉得很久写不出东西,有无限苦闷,心里正在着慌吗?她就来提倡“一本书主义”,说:“只要你写出一本书,谁也打不倒你。”逢人之恶,阿人所好,这就是丁陈集团的“本领”。而且也的确有些人,忘记了党对他们的培养,从这里产生“知己”之感,引丁玲、陈企霞为同调,堕入彀中,成为这个集团的“死党”。由于今天知识分子的生活已经得到保障,这些人虽然不至于真的去当丁陈门下的食客,但在精神领域内,却的确分到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一杯羹,舒舒服服地咽下肚去了。
这就是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的实质。
果真有这样的“死党”吗?在无产阶级思想光辉照耀下,集体主义的精神是一定要胜利的,知识分子的毛必须依附在无产阶级的身上,党,才是每一个人的真正的知己。 8月26日夜。


第8版()
专栏:亚洲电影周巡礼

祝福蒙古人民
——看蒙古彩色记录片“现代蒙古”
江之水
蒙古彩色记录片“现代蒙古,”以光彩富丽的初升太阳和在田野里采集植物的孩子们作开头,这是一种极为巧妙的联系和富有含义的构思。太阳象征人类的生命,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影片创作者就是以这种歌颂生活,歌颂青春的激情,为我们记录下蒙古人民共和国无限美好的生活。从影片开头的最初时刻起,我们就被它深深的吸引,始终是怀着一种激动的心情看完了这张影片的。
影片向我们介绍了蒙古远古年代的古城遗迹,庄严肃穆的庙宇,以及在那辽阔的平原上的许多巨大的古代动物化石。假如那些化石能够说话,它一定会告诉我们许多迷人的关于远古时代蒙古的传说。但,引起我们更大兴趣的,还是影片叙述到1921年革命年代和现代的生活。
从绘画和雕塑作品里,我们看到了蒙古人民优秀的儿子——苏赫巴托尔和列宁的会见,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景,也就从那个时候起,蒙古才由一个落后的国家,走向解放的道路。
影片展现的蒙古人民的生活,是令人振奋的。影片创作者为我们摄制了许多色彩优美、富有诗意的画面,我们看到牛群遮盖了整个草原,羊群布满了山坡,蒙古牲畜的多,在世界上是占第一位的。蒙古人民也多从事畜牧业,他们世世代代留传下来的畜牧经验,如今都用来为新蒙古的建设而服务了。
蒙古人民和马的关系是分不开的,我们看到剽悍的驯马者征服了疯狂的野马,我们也看到几个“红领巾”在上学校去的路上,不是走路或乘车,而是骑着几匹矫健骏俏的马。
除了发达的畜牧业,蒙古的土地上也生长着各种农作物,耕作是用机器进行的,多年过着游牧生活的人们,现在都定居在理想的地方。蒙古的土地上还有着各种奇禽异兽,猎户们用驯服了的雄鹫捕捉小野兽,或者自己用无比的机警和智谋捕捉野兽。我们看到蒙古盛产的皮毛,就是由这些辛苦的猎人们获取而来的。
影片用十分生动的画面向我们介绍了朴实的蒙古人民,我们看到了农民们在劳动了一天之后,端着新鲜的马奶,围坐在收音机旁收听广播;我们看到了在拥挤的百货商店里,一位母亲正为自己心爱的女儿挑选一件合适的皮大衣;我们也看到了夜晚在马戏场里欣赏杂技表演的欢乐的人群。
选举的日子到了,年轻的妈妈抱着儿子微笑地把选票投入票箱;泽登巴尔同志和年老的牧民在一起投了票,而他们所选入政府去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影片用十分简洁的手法向我们介绍了那些被选的公民。他(她)们是皮鞋厂的女裁缝、牧场的挤奶女工、司机出身的船长、农场的庄员和著名的剧作家。
在蒙古人民庆祝自己国庆的日子里,影片介绍了举行“那达慕”大会的情形。富有民族色彩的摔跤比赛开始了,参加比赛者个个都高大雄壮,经过一场激烈的争战,得胜者都按照传统仪式张舞着两臂欢跃地跳向评判员。最有意思的是只有六七岁的孩子们也来到这里比赛,可是不管他们失败或得胜了,每人都意外地得了奖品,于是他们也学着父辈们的样子张舞着双臂,欢乐地跳跃着……。
在带有原始风味的尖昂的歌唱声中射箭活动开始了,射手们穿着民族服装,眯缝着眼睛小心地拉满了弓弦。在这里,摄影师为我们留下许多幅色彩沉厚的画面,导演也为我们穿插了不少轻松有趣的镜头。
我们在这部电影里看到蒙古大自然的美好,土地的富饶,蒙古人民骄傲地称自己的土地为黄金的摇篮是不假的。但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蒙古的人民。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个在医科大学进修的中年男子,他在抗击侵略者的战争中曾获得过英雄称号,如今却成为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的过去握枪的双手现在正为一个病人作着复杂的手术,这是一个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事实,蒙古人民的生活道路就像这位外科医生所走过来的一样,他们热爱自己祖国,在过去的年代曾为她贡献过一切,为了保卫她不惜拿起枪来对准敌人的胸膛。如今和平建设的年代,他们的双手却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温暖,蒙古人民就是如此真诚、勇敢、勤劳,我们祝福蒙古人民在建设自己祖国的道路上获得更大的成就!


第8版()
专栏:

遥寄越南
张昆
华中越边境夜深夜,
繁星在蓝天眨眼,
红河两岸的灯光辉映在江心。
那边,挺秀的椰子树下的小屋里,
传出了一阵婴儿的啼声……
桥头,越南哨兵向中国招招手,
来,听听这动人的和平乐曲!
中国哨兵心中顿时涌出一股暖流,
微笑久久地在嘴角和眉稍凝留……
而在飒飒絮语的凤凰树下,
有两颗年青人的心跳的更急促……
呵,原来是一个小伙子,
正向一个姑娘把火热的爱倾诉……
啊,多么恬静,多么和平幸福,
中国——越南的边境的月夜呵……
在村边在村边的那棵菩提树上,
吊着一支有枪眼的法国钢盔。
当黎明轻轻地从湖面走来,
互助组长就把钢盔用力敲响。
于是,农民们纷纷套牛扛锄,
像当年的游击队员握刀持枪,
命令那要过殖民者狗命的土地,
奉献给战斗的主人以谷粒珍珠。
老妈妈还剑湖①边草绿花香,
还剑湖的水波荡漾着柔情。
从西贡回来的老妈妈,
用湖水把泪痕斑斑的脸洗净。
啊,龟塔②顶上招展的红旗,
像胡主席那慈祥的手,
理顺了老妈妈的银发,
叩醒了老妈妈的自由的心。
①还剑湖在河内市中心。
②龟塔在还剑湖中。


第8版()
专栏:诗传单

诗传单
他要……
管桦
他以疯狂的热情,
百倍的仇恨,
要恢复失去了的“天堂”
他要鞭笞着工人们,
日夜为他做工。
他要农民弯着腰,
不停地为他耕作。
他要每一个角落里,
都有惊恐和不安;
他要自由地剥削,榨取
……
发放高利贷,印子钱;
他要坐在黄金的堡垒里,
周围是娼妓、荡妇,野汉,
和在热气腾腾的桌子上,
摆满人民血汗制成的大餐。
为此,他还要“杀死共产党”!
为什么?
晓昆
为什么你只看见:
他头上的几根白发,
他掉下的几滴眼泪。
为什么你看不见:
他脑袋里想的是共产党人头落地!
他眼睛里闪射着仇恨社会主义的凶光!


第8版()
专栏:

谈“三毛学生意”的演出
凤子
看过“三毛学生意”的人都说:“演的滑稽,真好笑”。演的滑稽,这个“演”字就说明了为什么笑。
两个黄包车工友抢生意,为了竞争,车价从八千块减到五百块,这还不算,一个不要钱,一个倒贴坐客,工友们打起来了,乘客给吓跑了。这事件,是违反正常的生活规律的,所以好笑,然而观众笑的不止是事件本身,吸引观众笑的,是演员真实而又夸大的动作。筱翔飞和王一飞将挣扎在上海滩上黄包车工友的形象演活了,当两人吵到最后拍着肚子喊叫起来了时,这一动作的处理、漫画化地深刻暴露了反动统治下劳动人民的惨痛生活。
第二场老大家和第三场告地状,我们看到为了生活到不择手段的地步、旧社会中的渣滓扒手这一“行业”的真面目。从农村来到大城市的乡下孩子三毛,天真纯洁的童心,眼看要掉到泥坑里了。土头土脑、笨手笨脚的乡下孩子要学成一个眼快、手快、腿快的扒手,当然要笑话百出。文彬彬演的三毛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发展,三毛这个人物和他当时的处境充满了矛盾,而从剧本、导演到演员并不是为了笑而制造笑,却是非常严肃地掌握了人物最基本的一面。
善良而又纯洁的三毛被包围在堕落为人类渣滓的扒手的圈子里,怎么办?结论是不能同流合污。尽管这两场戏招来不断的笑声;笑的同时观众却深深的感动了。三毛不愿学扒手去害人,不愿告地状去骗人,将别人抢来塞到自己手里的一包钞票退给人,三毛用行动反对诱引自己堕落的恶势力。二、三两场是三毛学生意的起点,整个六场戏都贯串着这一根线,都是通过三毛的正义行动来揭露反动统治下阶级社会的矛盾。
仅仅掌握人物的善良、天真和纯洁,恐怕还不能完成三毛这个角色的创造。比如小英,不也是善良、天真和纯洁的么?作为三毛这个角色的核心,主要的还有反抗的一面。三毛不是逆来顺受的,他在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成长。例如过房阿姊同扒手阿大说妥了收留他,扒手阿大挺胸叉腰打量他一番、他也照样挺胸叉腰回敬对方。他是孩子,孩子有摹仿的本能,动作本身就好笑,加上孩子的稚气也是可笑的。更可笑的是,这么个孩子来这样一个动作,这时候这个动作说明了这个孩子是不甘心受人摆布的。因此观众这时的笑有同情,更多的是鼓励和赞美。
文彬彬非常准确的掌握了三毛这个人物的精神面貌,又非常准确的运用形体动作表现了三毛的形象。可以说非常完美的创造了这个人物。动作的准确是这个戏最大的特点,突出的表现在第四场,在剃头店那一场里。文彬彬的艺术在这里达到了高峰,同时也看出一个演员的艺术修养离不开技术锻炼。这里也必须提到饰理发店老板的刘侠声,他们两人配合的可以说是“天衣无缝”,那样的完美!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是那样有机的联系起来,一举手、一抬足、翻个斤斗、滚到椅上……当然这些动作是非常夸大的,但并未夸大到脱离人物、脱离戏,而是更准确地完成了角色在那一场戏里的任务。一个是在认真的学,一个是在认真的教。师父脾气不好,三毛又手脚不灵,因而笑料层出不已。就在大笑声中,也接受了剧本所要揭示的目的和意义。我们看到了惨痛的学徒生活,看到了挣扎在饥饿边沿上劳动人民的生活。因此,对理发师和他的老婆虐待学徒,愤恨时也不禁同情他们。
使我受到感动的还有第六场,三毛和小英的一场戏;小英饿了,三毛给她东西吃,小英嫌少,三毛举手上留下的一半说:“这是明天的粮食”。小英明白了三毛为了照顾她宁可自己挨饿。从小被卖给人家做丫头,受尽了虐待的孩子小英,真正得到了像手足一样的温暖。她感动得哭,她哭着说“再也不离开你”。这种纯洁的感情,谁能不深深为之感动呢?三毛这个人物通过这一场也就更其完美。
在剧本创作方面,这一场戏对人物刻划有独到的地方。小英为了要报答三毛,实际上是要满足那可怜的幻想,她想像自己会挣多少多少钱,这些钱一定要给三毛。一个要给,一个不受,明明是幻想呵!两人都那么认真的推让起来。演小英的嫩娘,恰如其分地演出了小姑娘天真烂漫的形象。只是这一小段戏,虽然演员在台上掉眼泪,可是却还不够感动人,角色如果真正为这一场戏所感动,即使没有眼泪,角色的感情会更好地传达给观众的。会有更多的观众为小英掉泪的。
除了文彬彬等几位同志外,夏静的老板娘,范哈哈的吴瞎子,俞祥明的扒手老大,陈坚的行人,邢哈哈的卖豆腐花的等都有独到的地方。有的戏不多却很好的完成了角色的任务,不过,个别同志似乎过于着重于表演形象。
舞台装置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这个要求在这个戏里完成的很好。第三场当中一个大当字,第四场右侧山墙上写的一个大米字,画龙点晴地表现了剧本所要表现的历史时代。整个设计简单又和谐。
“三毛学生意”的艺术成就,不是我这篇短文所能概括的,这里只谈谈个人的观感,当然是很不成熟,也很不全面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