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评影片“李时珍”
顾仲彝
“李时珍”是解放以来第一部以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奋斗历史为题材的传记电影。它描写了中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为了重修本草的艰巨任务,在封建统治者轻视医学、压迫人民的情况下艰苦地英勇地奋斗了一生,终于写成了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科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不但天才地总结了中国医学界数千年来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科学基础,对世界医学界作出了辉煌的贡献,并且他的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也深刻地感动和教育了我们。
这部电影的最大成就就是编导演员掌握了李时珍的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使它贯彻在许多镜头里。最使人难忘的一个镜头是:李时珍和他的父亲李月池在江边看到一条大粮船在汹涌澎湃的逆流里,由二、三十个破衣跣足的纤夫吃力地拖拉着前进。他父亲对他说:“……你的一生就要像这条船一样,一生都在逆流里,可还得往前进!”这镜头在这部电影里重复出现了三次,深深地教育了李时珍,也深深地教育了我们。他一生都在逆流里。从他发现日华本草里的错误之后,就决定要修本草。父亲警告他修本草要花费很大的人工和财力,只有朝廷才能修。但他不怕。他和顽固守旧的包乡绅斗争,和骗人钱物的方士斗争,和媚上压下的院使斗争,和一些趋炎附势的庸医斗争。他对朝廷绝望之后,决心回乡发动群众来帮助他完成这件艰巨而伟大的事业。他带了徒弟庞宪和老魏走遍全国名山大川,搜集药材标本,离家五六年,冒着炎暑严寒,手足胼胝,最后在武当山上,却遇着蛮不讲理的方士首领,把他心血换来的札记投入火中。老魏冒死抢出札记逃跑,不幸被道士们追上,推下绝壁,终以身殉,而札记残本也被洪水冲失。他遭到这样严重的打击,但是并不沮丧,“从头做起”,又花了几年功夫,才满载而归。他闭门著书,日夜辛劳,三十年如一日,终于在他七十岁那年,全功告成,写成了厚厚五十二卷、高高堆满了一张琴桌的“本草纲目”。全书共记录了药类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新药三百七十四种,单方一千一百六十一个。这样浩大的巨著,一般需要朝廷号召几百几千个医学人才才能完成的巨业,竟由他一人完成了。但书虽写成,困难并没有终止。早先约定刊书的田恒,被官府抓了去,书店也被封闭;包乡绅虽然愿意代他刊印,但要强迫他修改内容。他最后情愿典卖产业,倾其所有,但是等书刊出,他已与世长逝了。这部电影概括了他一生奋斗的重要事迹,也描写了他的坚韧不屈的奋斗精神。
李时珍之所以能以一人之力完成这么巨大的事业,一方面固然由于他的坚持到底不屈不挠的毅力,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能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他在行医时,不问贫富,仁爱救人,所以群众都爱护他,亲近他。当他在街上招贴,征求药草和方单时,就有许多人前来面献,家里进进出出,非常热闹;老张、老王、老杜等农民就是帮助他的群众的代表人物。他在路上和药农们打成一片,得到了许多新品种、新知识和生活上的照顾。他离开太医院时,曾祥老师把他三十年来批过的本草书都送给了他。田恒虽然没能替他刊出著作,但对他精神上的鼓励和帮助是很大的。这一点在电影里有好几处着重地描写出来,是十分重要的。
这部电影对李时珍一生重要事迹的艺术处理可以说概括精练,层次分明。从他舍弃功名随父学医起到与包乡绅争吵发现旧本草错误到决心修本草止,是戏的起点。从进楚王府到离开太医院,戏已逐渐进入紧张阶段。从告别妻儿,入山采药,到武当山遇到最大的挫折,是戏的高潮。他们师徒三人爬上高峰,发现许多奇花异草,惊喜若狂,李时珍躺在花丛里闭目陶醉,他们几年辛苦,到此又得到意外收获,欢欣言旋之际,忽然锣声大响,冲上来许多道士把他们拖到老道士前……几年辛劳尽付流水——在我们观众心里掀起了忽喜忽忧的激烈共鸣——这是全剧中最精彩的一段。其次,危岩木屋一场,李时珍穿针补衣,咏诗想家,细腻深情,耐人寻味,也是感人很深的好戏。之后,编导在“从头做起”的对话之后只用一个镜头,李时珍、庞宪师徒二人向山野远处走去,来描写他们又辛苦了几年,马上接到三皇庙会,在编导手法上,是非常精练的。三十年著书的叙述,编导只用十五个化入化出的镜头交代得清清楚楚,又省事,又干净,真可说是神采之笔。
赵丹同志的精湛演技使这部影片增色不少。他的深厚感情的表演,沉着含蓄,眼神和脸部筋肉的灵活使用,低沉和激昂的声音的变化,表演出李时珍的热情,正直,果断,坚决,不怕困难,忍受痛苦的内心活动;同时李时珍对妻子的温柔缠绵,对病家的关怀同情,对朋友们的豪爽坦率,对群众们的热情和爱,对敌人们的咬牙痛恨,据理力争,也都表演得丝丝入扣,恰如其分。舒适的李月池的戏虽然不多,但中国老学者的风度却表演得彬彬有礼,潇洒脱俗。康泰的庞宪少年英俊,忠心耿耿,对老师照顾备至,始终如一,成了李时珍得力的助手,也演得极其称职。
这部电影也有不少缺点,最主要的,根据我不成熟的看法,是故事性单薄,人物性格不够明朗,生活气息不够浓厚,显得平淡一些。有些场面,只起到交代情节说明过程的作用,而没有加以深化。就以李时珍在太医院同院使和庸医们斗争的一场戏来看吧,在这里只安排了太医院议事厅一场戏以及曾祥讲学偶遇的一段衬托,既不能说明斗争的艰苦性,也没有把院使左判这类封建统治者的爪牙画得更细致些深刻些;从电影里看来院使只是个昏愦无能的老人,而左判只是个浅薄的流氓,这样描写李时珍的敌人是过于简单了些。这场戏给我一个印象:骨骼有余,血肉不足。
由于故事情节比较单薄,某些人物也就成了交代事件的工具了。除了李时珍本人刻划比较生动深刻外,其他陪衬的人物都只在观众印象中留下浅薄的印象。李月池只写出了他的神态。包乡绅只是个蛮不讲理的官绅。他的阴险一面理应在后面刊书的几场戏里刻划出来,但也只轻轻几笔就带过去了。群众老张、老王、老杜等人更是木偶雕像而已,给人没有一点真实感。好的人物刻划就是一两个镜头也能留下使人难忘的印象。当然,话也得说回来,历史人物,尤其是历史中真实人物有它的局限性,参考资料非常贫乏,古装人物在电影里的表演方法也还在摸索中;比较来说这部电影的古装表演方法,能脱出舞台的传统表演方法的“身段”,而更接近于现实主义的表演方法,已是极不容易的了。
这部电影应该说还是成功的作品,因为它使中国古代科学家李时珍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他的光辉的形象在我们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极其深刻地教育和鼓舞了我们。(附图片)
李时珍带着徒弟到山中去采药


第7版()
专栏:

培养学术自由讨论风气 贯彻百家争鸣方针
北京大学举办“历史问题讲座”
本报讯 为了培养学术问题自由讨论的风气,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北京大学历史系自今年起主办“历史问题讲座”。这个讲座将欢迎对历史问题具有不同见解、不同观点——包括唯心论在内——的中、外学者,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前来讲学。这个讲座不限于本校师生听讲,而且欢迎校外的学生和校外人士听讲。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说:学术讲演向社会开门,是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优良传统之一,今天我们应该把这种优良传统继承下来。
历史问题讲座第一讲已在3月25日下午举行,由范文澜同志报告
“关于历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参加这次讲座听讲的共三千多人,其中有教授、学生、工人、机关干部、军人和其他学术团体的人员,还有埃及著名考古学家埃米尔教授、瑞典驻我国大使的女儿安·布克小姐等外宾。这篇报告主要是为一般史学工作者指出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的正确方法,并且根据“争鸣”精神,对尚钺同志主编的“中国历史纲要”提出批评的意见。报告中谈到了加强理论学习、反对教条主义、掌握资料和重视资料工作等问题。
第二讲于3月30日下午举行,由苏联科学院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杜曼教授报告“论西汉社会性质问题”。杜曼教授很早就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工作,最近陆续出版的苏联十卷本世界通史中的中国史古代部分就是由他执笔的。
西汉到底是封建社会还是奴隶社会呢?苏联学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致的意见。杜曼教授在报告中肯定它是早期封建社会,认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制度是早期形式的封建制度,奴隶制度只是作为一种经济结构被保存下来。他着重地分析了西汉的土地占有形态、直接生产者状况和剥削形式,证明了当时主要直接生产者是农民而不是奴隶。
为了反驳主张西汉是奴隶社会的学者,杜曼教授又分析了奴隶在西汉社会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他说,我们并不否认西汉社会中大量奴婢的存在,但不能认为他们在生产中起主要作用。并且,奴隶的法权地位在汉代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当时是不能任意杀害奴婢的。
参加听第二讲的,除曾听第一讲的大部分听众外,还有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龙彼得和瑞典大使馆的马悦然等外宾。
这个讲座,今后将继续举行。北京大学历史系除已经约请了侯外庐、邓拓、胡绳、尚钺、郑振铎和七十八岁的老史学家陈垣先生等外,并且准备约请吕振羽、吴晗和顾颉刚等史学家来讲演。埃及考古学家埃米尔教授也愿意在这个讲坛上作一次报告。根据群众的要求,北京大学历史系还将约请郭沫若院长来讲演。 (义、达)


第7版()
专栏:

云南各主要少数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新文字
新华社讯 27日结束的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上,通过了傈僳、景颇(包括景颇和戴佤两种文字)、纳西、佧佤、拉祜、哈尼等民族文字方案(草案)七种。从此,云南边疆的各主要少数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新文字。
会议通过的这些民族文字方案(草案)中,哈尼文和纳西文是属于新创立的。由于哈尼族人民居住分散,各地方言差别很大,因此通过了不同方言区的两种哈尼文字。这两种文字的形式、拼写方法相同,将来统一也很方便。纳西族人民过去使用的是象形文字,这次讨论通过了拉丁拼音的新文字;其余拉祜、佧佤、傈僳、戴佤(景颇族的一支)新文字方案都是根据它们原有的文字基础经改革后拟订的。原来的景颇文使用范围已经较广,所以新方案中除个别字母有改动外,基本保留了原有文字。
在此以前,傈僳、景颇、佧佤、拉祜、哈尼、纳西等民族,除景颇族原有的拼音文字已使用较广外,其它民族都没有完备的文字,有的民族还靠原始的结绳方法记事,有的使用实物、象形符号表意,有的只有简单的音节文字。为了帮助各个民族的发展,从1952年起,人民政府就派遣了语言科学工作者对云南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调查。经过几年来的调查研究并广泛征求了各民族公众领袖和代表人物的意见,今年才制订了上述各种民族文字的方案。


第7版()
专栏:

印度婆罗多舞舞蹈家
卡玛拉姐妹在京首次演出
印度婆罗多舞著名舞蹈家卡玛拉·拉克希曼姐妹在中国的首次演出于3月29日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
右图:卡玛拉和拉达姐妹俩演出的罗摩衍之歌。
新华社记者 冀连波摄
右下图:卡玛拉表演的蛇舞最受北京观众欢迎。
下图:演出结束后,印度舞蹈家同中国舞蹈家们合影。
本报记者 高粮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