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3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穷棒子社”的生产超过了富裕中农
河北遵化县建明农林牧生产合作社主任 王国藩
92%的社员有余粮
在社会主义革命高潮中,我们这个曾经被人讥笑过的“穷棒子社”扩大、升级了。全社五百四十九户。二万四千八百多亩土地中,荒山占了一万七千多亩,河套占了一千多亩,其余的六千多亩耕地,绝大多数还是梯田、坡地,山沟里有点儿平地,也是砂多土少,过去每亩打粮不过几十斤。解放以前,人们生活极苦,还有二十多户农民常年靠要饭生活。土地改革以后,人们虽分到了土地,生活有所改善,但由于小农经济经不起天灾人祸,还是像人们常说的“三月桃花一时红,风吹雨打一场空”,在自然灾害面前,跌倒了就爬不起来。在1952年办社以前,虽然政府每年救济十八万斤粮食和四百件衣服,但是不少人还是过着少吃没穿的生活。1952年秋季建社以后,生产逐年提高,生活日益改善。1955年冬末转为高级合作社以后,贫穷的状况才有了彻底改变的希望。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各种庄稼都获得丰收,粮食每亩平均产量四百四十斤,比1955年增加了66%;棉花一百八十斤,比1955年增加了125%;花生二百七十斤,比1955年增加了50%。这些产量,超过了入社以前富裕中农的产量水平,提前完成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草案)所规定的在十二年内达到的产量水平。林业、牧业、副业也有发展,仅果树一项就收入了一万三千多元。秋收分配结果,每个劳动日分了粮食十六斤,现金八角;每人分了棉花一斤,花生二十二斤。每户平均收入五百三十六元九角,每人平均收入一百一十元四角。全社除两户人口多劳力少的社员比1955年少收了六、七元以外,其余五百四十七户社员都增加了收入。收入最多的刘存旺,分了粮食一万四千八百多斤,现金七百四十多元,比1955年增加了好几倍。分配结束以后,人们欢欣鼓舞,喜笑颜开,一致反映:“合作社好得很”,“合作社救了命”,“要不是合作社,我连炕也没有了”。
按照“三定”产量,本来还要国家供应粮食十九万斤,现在不但不需要国家供应,我们还卖了余粮十五万斤,92%的社员成了余粮户,缺口粮的三十四户半农户,也由社里调剂解决了。社员的生活普遍上升到了中农水平。吃的是半稀半干,穿的是冬有棉衣,秋有裌衣,夏有单衣。住房也大有改善,一年来新建和翻修了二百多间房子,正在修建和准备修建的还有二百多间。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全社适龄儿童都上了学,还有三百三十多个青年、壮年分别在炕头识字组、高小班和中学班里学习。每天早、晚,俱乐部里播送着广播电台的节目;每逢节日,图书馆里和球场上都集聚着不少的人们,有的人看书,有的人打球。
怎样增加了生产
高级合作化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给了我们很大鼓舞。转为高级社以后,全体社员在“变穷山为粮仓”的口号下,为了增加生产,进行了全面规划,并着重的抓住了这样几件工作:
头一件是增施肥料。“粪大水勤,不用问人”,这是人人知道的增产经验。但是由于忙于社的合并和升级,1955年冬季积肥较少,备耕时,深感肥料不足。靠牲口积肥,来不及;挖黑泥,又没有那么多;买化学肥料,不但没钱,有钱也买不到。怎么办呢?正在这个难关上,有的社员建议实行红光社熏土积肥的办法。社里采纳了这个建议。但有些社员思想不通。他们说:“一处土地一处庙,红光社能行,我们这里未必能行。”“天寒地冻,熏土,白费劲。”社里没有强迫他们执行,派了几个积极分子去红光社留学,回来后先在十四队试验,结果成功了,随后就叫各队观摩,大家看到熏土同炕土“差不离”,又细又黑,高兴极了。从此熏土积肥料运动就顺利地开展了起来。为了把运动推向高潮,社里研究出了熏土积肥的计酬办法,规定每百斤黑土记工四分。社员们每天做饭,先在灶里填些土,饭做熟了,土也烧黑了。这是一种很好的肥料。大家把这个办法叫做“烧锅底肥”。就这样,以集体和个人熏土的办法,解决了缺乏肥料的困难,加上人、畜肥料,每亩地施底肥八车,追肥四车,施肥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这是我们所以能够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的第一着。
第二件是兴修水利。我们这里天晴即旱,天雨又洪又涝。这是历年没法战胜的灾害。高级合作化以后,人多力量大,我们利用这个无比的优越条件,下定决心战胜旱、洪、涝灾害。但一开始,好些人认为“挖沟开渠,既费工又费地,得不偿失”;有人认为“引水上山是开天辟地没有的事,不一定搞得好”。针对这种情况,给大家算了防旱、防洪、防涝好处的细账,合理地安排了劳力,先开了一段渠放水试验。当河水、泉水驯服地流过沟、渠的时候,人们兴高彩烈。我也很兴奋,因为引水上山了,我们做了前人所没做过的事业。于是,挖沟开渠工作开展起来了。沿着山脚下挖了五千一百丈的排洪沟,使八百二十多亩地摆脱了洪灾和涝灾;还修理和新开了五道八里长的引水渠,引河水、泉水灌溉,使四千多亩旱地变成了水地。这是我们所以能够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的第二着。
第三件是改进技术管理。在推广选种、拌种、密植、治虫、人工授粉等新技术上,也同熏土积肥和挖沟开渠一样,开头有好多人思想不通。一提到密植,社员就吵开了:这个说“开玩笑”,那个说“瞎胡闹”。既不能迁就保守思想,又不能强迫命令,怎么办呢?社里一面成立技术学校,开展技术教育;一面总结八队1955年玉米密植丰产经验,用事实教育大家。从而使社员相信了密植的好处,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材,推广了先进的农业技术。这是我们所以能够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的第三着。
我们这里荒山废地不少,充分利用这些土地,也是提高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门路。但开头,好些社员不感兴趣。他们说:“没啥闲地了,能种的地都种上了。”“正经活还忙不开,那有闲工夫搞这个,碗边上的饭是吃不饱的。”“不搞也够吃了,地头地角算不了什么。”社里虽然作了号召,但一个多月过去了,除了青年突击队开了一百多亩荒地以外,其他社员连手也没有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召开了干部会议,检查和纠正了干部只作一般号召、没有具体安排的毛病,以十四队为重点进行“六查”:查荒山、查废道、查地头、查地边、查河边、查村边。结果查出了八十多亩可以利用的土地,并作了开垦、种植和收支计划。紧接着召开全社生产队干部会议,用十四队的典型事实,鼓舞了社员开荒的积极性。全社先后共开垦了九百七十多亩闲地,种了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等作物,收入二万二千八百多元。这也是我社所以能够增产的重要一着。
开展多种经营
我们这里山多地窄,只靠农业是不能使大家富裕起来的,必须开展多种经营。我们社里经营了二千多亩果树,普遍地进行了刮皮、刷白、整枝、施肥、打药和松土,从而改变了过去只收果不管理的旧习惯,提高了果树的产量。社里还发展了畜牧业。全社公养牧牛一百六十九头,羊五百三十六只,猪一百五十头。这些牲畜,除六十三头牛是社员入社的外,其余的都是社里自繁自养的。社里训练了二十多个饲养员,专门饲养牲口;实行了包工奖励办法,树立了责任制。从而牲口养肥了,成活率提高了,大大地促进了牲口的发展。社里还经营了粉坊、豆腐坊、木业、皮业、缝纫、编织、运输、打柴、割草等十多种副业生产,收入二百万多元。
社员的家庭副业也有发展。现在已经搞起来的有养猪、养鸡、养兔、打柴、割草等等。在这里别的暂且不谈,只谈养猪。到目前为止,社员个人养猪一千零九十头,比1955年增加了40%多,除十三户光棍汉和五保户没有养猪外,其余的社员都户户养了猪,一般的养了两头,最多的养了十九头。但发展养猪并不是没有困难的。好些社员不愿养,他们说:“人吃还不够,拿什么喂猪呢?”“买盐的钱还没有,那有钱买猪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社里拿出了一千多元和一百多头公有小猪,借给没有猪本的社员,到猪长大出卖后再归还;社里出工出料给没有猪圈的社员修了五十七个猪圈;猪的防疫费用全部由社负责。社里收买社员家庭肥料,按质论价。社里的饲养员经常到社员家里帮助改进饲养和管理。
社大了更要节省开支
随着社的扩大和升级,好些人滋长了严重的铺张浪费的思想。他们认为社大了,“要处处像个样子”,“任何东西都应该准备全套,用着方便,看着阔气”。他们主张把社里的小牲口卖掉,买回大骡大马;把铁轮车卖掉,买回胶轮车;把一切旧农具换成新一色的;把很多当前不需要的东西也折价入社,等等。社里没有这样做,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勤俭办社的指示,用原来建明社刻苦起家的事迹,对社员进行了算细账教育,比如,买一头骡,要卖掉十头驴,使用起来,一头骡无论如何也顶不住十头驴;一辆胶轮车的价钱等于十辆铁轮车,在山地里,胶轮车不一定比铁轮车使着方便。就这样克服了部分社员的铺张浪费思想,发扬了勤俭办社的优良作风。实行了财务包干。按照牲口大小,规定草料数量,由各生产队包养;农具修理费,按每月每亩地一角五分钱,由各生产队包修;办公费,社里每月不得超过三元,队里每月每亩地一分钱包干使用。为了鼓励节约,克服浪费,还制定了奖惩办法。超额开支的由承包单位负责;节余开支的,节余部分的20%归社,80%奖给承包单位。这样作了以后,节省成了风气。春耕播种时,社里缺二十多头牲口,社员谁也没有吭气,就自动以人力代替畜力拉车、拉犁,按期完成了播种任务。社里使用的大篓、土筐、粪筐,都是一钱没花,由社员自己利用生产空隙,到山上采集荆条编成的。社员还自己修理农具,把农具修理费全部节省了下来。加上利用旧物、自己积肥等等,节省的钱不下几万元,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继续前进
虽然我们社去年获得了大丰收,但社员们并没有因丰收而满足。秋收一结束,大家就投入了冬季生产,就是北风吹,大雪飘,社员们还是精神百倍的进行积肥、送粪、整地、修坝和打柴等等工作,争取今年获得更大的丰收。
我们对1957年的生产也进行了规划。各种庄稼的亩产量是:粮食四百七十三斤,棉花二百斤,花生三百斤。果树发展到二千五百亩,林木四千二百亩;牛发展到二百一十五头,羊七百四十只,猪二千八百头;经营砖瓦窑等十多项副业生产。预计每个劳动日分粮食二十斤,现金一元六角,使百分之百的社员增加的收入不低于35%。
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这里的面貌,要到1967年。那时候如果再到我们这里来,就会看到:社员集居在四个村庄里,电灯照耀着每个家庭,难分昼夜;大车道像血管一样接联起来,四通八达;耕地宽阔,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渠纵横,粮食亩产七百五十斤,棉花四百斤,花生五百六十斤;山上的四千多亩果树,五千多亩牧场,七千多亩林木,一片青葱;河水清秀,两岸绿荫;牛羊遍山,毛猪满圈,鸡鸭成群。我们相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全体社员的辛勤劳动,这个计划一定能够实现。 (“农村工作通讯”记者柯克明记)


第3版()
专栏:

黑龙江八十一处国营农场
力争今年生产六十七万吨粮食
检修农具和积肥选种工作正在进行 二十多个农场开展“做好备耕”大竞赛
本报讯 2月中旬,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了全省国营农、牧场,劳改农场和军垦农场负责人会议,讨论了怎样动员全省八十一处国营农场的职工力争今年近四十八万公顷播种面积的大丰收问题。会议就开展群众性增产节约运动,贯彻勤俭办场方针,以及在大丰收运动中怎样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改进领导作风等问题,作了研究。
会议根据国家力量和当前国营农场的实际情况,确定今年的工作方针是巩固成绩,提高质量,力争今年大丰收,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要求全省各国营农场,继续开展增产节约和丰产大竞赛运动,并在全省农业大丰收运动中起先锋作用,力争完成四十八万公顷播种面积,生产六十七万吨粮食的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任务,会议认为,必须大量增施粪肥,做好中耕、锄草工作,改良品种,做好整地工作,全面提高作业质量,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畜牧业也应大力发展。
在经营管理方面,应贯彻勤俭办场方针,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进一步加强责任制度,加强财务和计划管理,降低成本,杜绝浪费,使经营管理逐渐走向秩序化与制度化。
在党的领导和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方面,会议强调要贯彻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大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与基层支部工作,经常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树立牢固的依靠职工办好农场的思想,同职工共甘苦,用大部分精力去深入田间,研究与解决生产问题,扫除官僚主义的习气。会议还要求各地、县委在组织上、工作上对国营农场加强领导。
目前全省各国营农场为了实现今年农业大丰收,并在全国争取大丰收运动中起先锋作用,克山、二龙山、九三等二十多个国营农场正在展开“做好备耕”的大竞赛。这些农场的农具检修工作已完成近70%,如果零件能及时供应,大部分农场到3月初可全部完成检修。宁安、曙光、集贤等五个农场为了加快检修进度,互相协作,互通有无,解决了很多缺零件和设备不足的困难。大部分农场的主要作物种籽已齐备,多数作了精选和发牙试验。种籽的消毒、麦芽肥育、恒温浸、翻晒等工作正在进行。
积肥运动已普遍开展起来,各场提出要“积的多,发的好,送的快”。二龙山农场仅一个多月就积了一千六百余吨,伏尔基河荣军农场正日夜不停向田间送粪。
省国营农场厅负责同志说:“今年备耕工作任务大,困难很多,但是速度很快,质量也好,完全可以保证适时进行春耕生产。” (宫万钟)


第3版()
专栏:

在农业社和基层政权工作中
妇女骨干分子越来越多
据新华社1日讯 农业合作化高潮以来,各地农村涌现出大批妇女骨干分子。
目前,许多地区的农业社都有妇女干部。山西省有一千二百零二十一个农业社有了女社长。据河南省九十一个县的统计,有89%以上的合作社有了正副女社长。贵州省90%以上的高级社有了女主任或副主任,平均每个社有二个到三个女社务委员。
许多农村妇女还担任了基层政权的领导工作。黑龙江省九百九十六个乡中有八百六十四个乡有女乡长。贵州省在去年基层选举后有二千零五十九个乡有女乡长,比选举前增加三倍多。
各地妇联都很重视训练培养妇女骨干分子。许多地区都举办了各种训练班。河北省采用集训的方法,一年来共训练了二十九万多个妇女骨干分子。四川省有的乡还举办农业社妇女骨干训练班,吸收农业社的女主任、女社务委员、女队长等参加。经过训练后,妇女干部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这些农村妇女骨干分子在工作中都积极带头,受到群众的爱戴。


第3版()
专栏:

职工家属李燕平
三年送回商店纸袋百多个
新华社讯 当你从商店里买东西回来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把盛东西的纸袋送回给店里再度使用?上海曹杨新村有一位家庭主妇,三年来一直这么做了,一共给商店送回了一百多只纸袋。
这位家庭主妇名叫李燕平,是职工家属。她在1953年下半年搬进曹杨新村以后,每次从商店买东西回来,都舍不得把纸袋毁掉。她总是把用完的纸袋折平放起来,积到一定数量,就送回给商店。
李燕平爱护公共财物的事迹,最近受到了她经常买东西的商店和她所在的家属委员会的表扬。商店的营业员算了一下账:如果每个顾客都和李燕平一样,这个店每月就能少用三十多元的纸张。


第3版()
专栏:

江西女农业劳动模范
倡议妇女多多养猪
新华社南昌2日电 在2月28日闭幕的江西省1957年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出席大会的全体妇女代表向全省农村妇女提出了一项开展养猪竞赛的倡议。
倡议的竞赛条件是:一、1957年内,保证平均每户最少养两头猪,争取达到三头;二、要饲养足够的母猪,繁殖小猪,做到自繁自养;三、有计划地适当开垦荒地或适当留出熟地多种饲料,使每头猪能有一分到三分固定的饲料基地,并利用空隙地,每人种植南瓜五株,利用湖、塘大量繁殖水浮莲,广泛开辟饲料来源;四、保证做好猪的卫生防疫工作。
倡议书说,多养猪不仅能解决肉食问题,而且能增加肥料,一头猪就是一个小肥料厂,养猪多肥料也多,农业就能增产。而养猪主要是由妇女担负起来。我们有信心做到上面四点,希望全省妇女都能这样做,来开展一个养猪竞赛。


第3版()
专栏:农村新事

如兄如弟
提起昆明官渡区木作农具生产合作社和它附近的农业生产社的关系,人们都会说:真比一家人还亲。农忙时候,木具社就派人下乡去帮助农业社修理农具。农业社当农具生产社活忙的时候,也派些熟悉木活的社员去支援。去年春耕忙的季节里,木具社组织了十六个人分为五个小组到官渡、矣六等乡的农业社去修理了水车等旧农具二千七百七十五件,同时制出新农具一万二千多件。农民说:“今年不仅破旧的农具修好了,连甑子都有人帮我们修了。”木料运输困难是木具社最恼火的问题,但农业社一帮忙,情况就好转了。据统计,农业社帮木具社拉了一百三十马车和一百五十牛车的木料,并且还常到木具社问有没有货拉到昆明。
此外,每逢木具社开社员大会或代表大会,就邀请农业社代表来参加,互相提意见。红光高级农业社还与木具社联合成立了花灯文娱组织,经常一同开展文娱活动。 ·洪秀山·


第3版()
专栏:

荒地上的社会主义之光
——记全国农业展览会国营农场馆
小余
全国农业展览会的中央大厅里,悬挂着一幅宽大的祖国荒地资源分布示意图。这幅地图告诉人们,我国有十五亿亩左右的荒地正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国营农场、牧场,这些最先进的社会主义的农业企业,就是在这些荒地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逐步生长起来的。
从1948年起,人民政府就开始在荒地上建立国营农场。国营农场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扶持下,逐步发展。到1956年底统计,全国国营农、牧场已经发展到了四百五十四个,分布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从大海之滨到天山南北;就是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也会看到国营农、牧场放出的光芒。
在谈到我国国营农场的发展的时候,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兄弟国家给予我国的珍贵的援助。在国营农场馆里,我们就看到国营友谊农场和中捷友谊农场的成长过程。位于黑龙江省集贤县的国营友谊农场,是1954年起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农场的全套机器设备都是苏联赠送的。1956年这个农场上缴的商品粮食有两万四千七百多吨,上缴利润六十万元左右。国营中捷友谊农场是用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赠送的机具,在河北省黄骅县的盐碱荒地上建立起来的。1956年试种,也得到良好的收成。在参观有关这两个农场的展品的时候,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祝福着这两个标志着中苏、中捷人民兄弟友谊的巨大农场,在我国的土地上繁盛地开花结果!
农场馆的各种电动图表、红色的指标,向我们指出国营农、牧场的广大职工,几年来在向戈壁滩、盐碱地、湖洼地、沙荒、红壤和草原进军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就是这些勤劳的人们,使得沉睡了不知多少年的荒地开始苏醒了。几年来国营农、牧场已经为国家生产了三十亿斤粮食、七千万斤棉花。1956年耕地面积达到一千三百六十二万亩,播种七百七十六万亩,生产粮食十一亿斤,大豆一亿三千七百万斤,皮棉二十九万担。我们看看长廊上陈列着的五光十色的农产品吧:这里有高原农场送来的青稞、胡豆、油菜,有亚热带农场送来的甘蔗、木薯、鱼藤、海岛棉,有从天山南北送来的棉花、冬小麦、玉米、红花,有从黑龙江流域送来的金黄的大豆、春小麦,有鹿茸、人参、蜂蜜,此外还有很多果品。
国营农牧场还为国家创造了一些全国最高单位产量纪录。你看,全国玉米最高单位面积产量纪录(每亩二千零五十五斤)、棉花全国最高单位面积产量(每亩一千六百八十六斤),都是国营农场创造的。国营农场的春小麦、冬小麦亩产千斤以上的,已经不是一两亩的小块地了。全国国营农场的水稻、大豆的每亩平均产量也比全国平均产量高。这里按照国营农场馆的展品的顺序,记下下面几个数字:玉米每亩产量比全国平均每亩产量高67%,水稻高51%,棉花高84%,冬小麦高67%,春小麦高37%,大豆高13%。
虽然国营农场的农产品产量在全国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但是,它们的未来的发展,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关于这点,农场馆为我们算了几笔账:比如,拿新疆军垦农场的棉花常年平均产量来计算,如果在新疆种棉花五千万亩,这些棉田的产量就相当于内地一亿亩棉田的产量。据初步概查,新疆有一亿二千万亩的荒地;如果开垦以后用40%来植棉,每年可产工业用棉八十九万二千九百斤。新疆发展国营农场植棉业的前程多么远大!展出的材料说明,如果把新疆、黑龙江的大片荒地开垦出来种植30%和40%的麦类和其他谷类作物,每年可产商品粮食一百六十五亿斤,可供四千一百四十万人食用一年。
国营农场不仅要自己搞好生产,还要帮助周围农民改进技术,提高产量。这里有一张动人的照片:高原上的农场技术员正在帮助藏族农民进行谷物脱粒工作,引导他们参观农场的庄稼。又一张图片是农场拾棉能手牟秀芬的,她把一天双手拾棉花七百多斤的经验,介绍给维吾尔族的兄弟。黄泛区农场跟农场附近六十个农业合作社建立了联系,帮助它们代耕代播,而且还为合作社培养了八十三名技术员,很多农场都是在尽心地帮助农业社提高产量。1956年全国农场就为合作社繁殖了二亿斤的各种作物优良品种,推广优良的种羊、种马四千六百多头。农场在这些方面的热情支援,使得周围的农民把农场当成学习技术的学校。
许多国营农场的工作人员在参观中非常重视一些办得较好的农场的经验。这里特别着重介绍了建场当年就能获利的农场的成绩。在1956年,这种农场已经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很多个。像湖南西庭湖农场建场当年就盈利二十三万元,江苏奉贤农场建场当年也盈利六万元。为什么这些场能够做出这样良好的成绩呢?展览的材料表明,这些农场贯彻执行了勤俭办场的方针。它们的基本建设工作是随着生产的需要逐步进行的,不是盲目地铺摊子。必需的基本建设工作,也是本着就地取材、切合实用的原则进行的。农场非生产性费用减少了,成本降低了,产量提高了,自然就做到了生产有利。西洞湖农场建场第一年基本建设投资只占6%,94%的资金用到生产中去。看到这些材料,我想起从前曾经有一种“农场赔钱论”,这个展览会用雄辩的事实驳倒了这种论调。
勤俭办场的重要办法之一,是实行多种经营。很多农场在这方面做出了良好的成绩。国营农场馆所介绍的北京市南郊农场、芦台农场、清河农场、珠江农场等农牧场,都是结合主业,相应地发展畜牧业,经营果树、蔬菜、家禽、渔业,和利用农、畜产品进行的一些加工副业,尽力利用了可以利用的土地和水面,生产了多种多样的产品,做到项项有利。1956年全国国营农、牧场的盈利达四千八百万元,扭转了过去赔钱的局面,这同许多农场开始注意了多种经营有密切关系。
我国国营农、牧场的发展远景将是什么样子?这是每个参观展览会的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农场馆用了大幅的地图、图表和实物,来介绍新疆军垦农场群,在祖国的边疆开荒建场的成长过程和远景规划。现在新疆已有三十一个国营农场,二十八个国营牧场,开垦荒地三百零八万亩。在玛纳斯河西岸的草原上,一个完全为农场服务的新型城市——石河子,正在迅速地成长着。1950年这里只有一间地窝子,现在它已拥有两万多人口了。这个城市里有加工厂,有学校、医院和公园。一个巨大的沙盘电动模型,介绍了铁道兵农垦局在黑龙江省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四县地区的开发荒地的规划。这个地区已经建立了五个总场、十四个分场,开垦了三百七十万亩土地。计划到1960年把一千万亩的荒地全部变为良田。光是这个地区的农场群,到那时就可以每年给国家生产粮食二十亿到四十亿斤、猪肉五万吨。
祖国的广阔的荒地的面貌,正在随着一批批国营农场的诞生和成长,而变成富饶可爱的谷仓。一个参观者在参观以后兴奋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可爱的。”


第3版()
专栏:对批评的反应

对“一笔多余的奖金”批评的答复
对外贸易部办公厅来信:去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庶仁同志“一笔多余的奖金”一文,对我部核批前中国茶叶公司1954年企业奖励基金工作提出批评,我们已经作了检查。
对外贸易企业所属加工厂的企业奖励金,过去系由当地政府核批。各地标准不同,有的高于工资总额5%。1954年起,根据前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批示,总公司成为提取奖励金单位以后,因照顾到加工厂职工情绪,不能强求与公司一致按工资总额5%提取,仍采取总公司汇总掌握的原则下,由总公司自行内部调剂(即贸易企业和加工厂之间调剂)。茶叶公司的加工厂,1954年按地方规定标准提取平均为3.8%,低于5%,这样,茶叶公司在核批加工厂奖励金中就多了八万元。
本来,我们也考虑到这种规定可能某些单位在执行上有一定困难,曾与财政部研究,要求对加工厂按照当地政府批准的标准直接结算,不并入总公司提取,但没有得到同意。不过我们认为总公司汇总掌握基本上还是可行的,因为加工厂和总公司工作完成的好坏是有连带关系的;同时奖励金如有节余,按规定可以跨年度使用,使总公司在使用奖励金时可以灵活一些。因此,茶叶公司的奖金多余部分可以不必缴还本部,也不必缴还国库。
我们因为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向公司很好解释说明,也没有及时地对原颁办法加以修订,这是我们工作中的缺点。


第3版()
专栏:

积极备耕争取丰收
浙江省余姚县群丰农业社的社员们,抓紧备耕工作,争取今年更大的丰收。左图:社员们正在从优良稻种里拣去杂谷和稗草子。右图:检修农具。
萧枫摄(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农村新事

爱社如家
山西河津县千涧乡幸福农业社的韩兴运等六个社员,浇完麦田已到半夜了。正要准备回家,忽听得前边有流水声。韩兴运急忙跑过去,发现刚浇过的十亩麦田决堰了。在路那边,是社里的一座瓦窑,放着三万多个砖坯子,五千多个瓦。眼看,大水就要流到那里了。韩兴运就赶紧把其余的五个人喊过来,一齐动手堵水。
韩兴运因为心里着急,一不小心,就掉到水坑里了。水很深,他爬起来的时候,满身衣服全湿了。11月的深夜,本来就冻的够受,再穿上这么一身湿衣服,冻的他直发抖。有人劝他回去,可是他却说:“咱冻一会不要紧,还是先顾大家的事吧。”天明,消息传出去后,人人都说韩兴运是个好社员。
·丁徐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