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5版

第15版()
专栏:

正确认识和对待发展中的困难
关若鸾向广大学生进一言
我是作学生工作的,现在我想就广大学生应怎样认识和对待祖国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发表一点意见。
我们回忆一下在国民党统治时代学生的遭遇吧
在提及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不禁回想起全国解放前国民党统治区学生生活和斗争的情景。十年前国民党反动派正在集中全力进行反人民的内战,更加紧了对爱国人士和青年学生的迫害,很多热爱祖国的同学遭受逮捕和屠杀。国民党反动政府把财政支出的80%用作军事经费,教育经费不足1%,学生的学习条件当然很差,生活也极为悲惨。就拿学生的伙食和健康状况来说,学生们吃的是发霉发臭的“平价米”,所谓公费生每天也只有相当于两根半油条的菜金。由于营养严重不良,学校卫生设备又极差,那时的大学生中患肺病的竟达十分之一以上,有的学校甚至达到四分之一。当时同学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年级买蜡烛,二年级买眼镜,三年级买痰盂,四年级买棺材。”大学毕业生饱尝了“毕业即失业”的痛苦,我记得当时南京新街口等地经常可以看到摆着地摊卖旧衣、旧书的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些同学侥幸地找到职业,也只能以雇员的身份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广大同学认识到要建设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必须把自己的斗争紧密地和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联结在一起,和全国人民共呼吸、共命运。1947年的5月20日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的同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一二·九”、“一二·一”的光荣革命传统,喊出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呼声,向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今天,学生的境遇有了根本的变化,祖国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更为我国学生展示了无限美好的前程。我们同学感到最大的幸福就是:学好了本领,不再为少数人作奴才,而是为人民服务,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建设繁荣幸福的祖国。
我们和资本主义国家学生的生活对比一下吧
为了培养建设人才,人民政府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破烂的经济基础上,以最大的努力发展了教育事业。拿高等学校来说,目前学生人数已达四十万三千,比解放前学生人数最多的一年(1946年)增加了将近三倍;七年来,大学毕业生相当于解放前三十六年(1912—1947年)的毕业生人数的一点三倍;七年来,高等学校修建了七百多万平方公尺的校舍,这个建筑面积比从1898年清朝光绪戊戍变法到1949年解放时还多一百余万平方公尺;全体学生享受了公费医疗的待遇,绝大部分学生享受着助学金;政府还贯彻了为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高等学校的工农成份的学生已占全体学生的三分之一。今天,我国学生不论是在政治地位上和精神生活上也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学生们不能比拟的。去年法国巴黎大学学生阿娜特和阿麦特·拉拉基曾经告诉我:在巴黎大学只有十分之一的学生能住在校内,住宿生每月要缴三千法郎左右的房租;大学生享受奖学金的人数很少,工农子弟不到2%;大部分学生要半工半读,有的作教师,有的在旅店中作招待员,有的作保姆;很多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中途辍学,如阿娜特所在的地理系三年级,在一年级时有二百五十二人;而三年级时只剩下四十五人了。根据“日本教育年鉴”的统计材料,日本大学生中必须靠半工半读的约占36%,要求半工半读的则在70%左右。半工半读学生的工作时间一般在一个月内占十一—八十小时,有的甚至高达一百六十小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是很困难。记得在三年前,日本有关人士曾经给我国全国学联来信,说:当时有数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职业,不少人要求来我国工作。
我们应当认清发展中的困难,正确对待困难
当然,我国建设才七年,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困难,我们的学校也还有许多困难,如学校发展很快,校舍的建筑跟不上,校舍当然就要挤一些;学生增多了,师资也不够,目前青年教师占60%以上,其中不少人的教学质量也还不能满足要求;此外,教学设备、教材等等也还有许多困难。就是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也会碰到各种不同的困难。我们会不会没有困难或躲开困难呢?那是决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今天的胜利就是在克服了许多困难之后获得的,我们今天和明天还会不断遇到更多的困难,我们克服了这些困难,才会取得更大的胜利。困难是总会有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地对待困难。
现在同学中对困难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态度是要求国家把自己的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否则就消极埋怨,显然这不是一种国家主人翁的态度,而是把自己看作革命大家庭中的“大少爷”。这样的人是很难设想将来能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重担的。同时,这样想也是不现实的。应该看到,我们国家1955年比1949年的财政经费只增加五倍,然而1955年的教育经费已比解放前增加了二十八倍,1956年的国家文教经费又较1955年增加了26.3%,国家培养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要花八千元(助学金等还不包括在内)。如果今天我们还要求国家再增加教育经费,把什么事情都给包下来,一切都用最高的标准来要求,都弄得舒舒服服,这势必要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这样也是对全国人民和学生的最高的、长远的利益不利的。
另一种态度就是:抱着主人翁的态度,克勤克俭地协助国家克服困难。毛主席教导我们:“胜利是在和困难的斗争中取得的,新中国的青年要有战胜困难的一切准备”。我们的前辈在过去的革命斗争中,曾经战胜无数的困难才取得了今天的光辉胜利。我们要继承他们的事业,首先必须学习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忠心耿耿、不怕困难的精神。我们不仅要以正确的态度认清国家的困难,还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战胜困难。有些学校的同学正是这样作的,他们把自己动手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如西北俄文专科学校这学期开学时有些校舍没有修好,同学们就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义务劳动,帮助建校;清华大学学生在金属工学实习中,从去年8月以来,改变了过去完全消耗的状况,为国家生产了一批产品。到目前为止,已制成三百台苏式水泵约值六万三千三百元。这些水泵有的已送鞍山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等处使用。西安航空学院的同学积极响应增产节约的号召,提出“不浪费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不随便向国家要求补助”等口号,半个月内就节约了三千斤粮食。这些事例是举不胜举的。同学们的这种行动,不仅协助学校克服了一些困难,而且在实践中也培养了自己“一切为人民着想”“劳动光荣”的观点和艰苦朴素的作风。我们的许多大学毕业生也都自觉地要求去困难最多、环境最苦的地方工作,如今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毕业生主动积极地报名去艰苦的北大荒垦荒;地质勘探学院的毕业生经常冒着风雨和烈日,不分白天黑夜在渺无人烟的地方进行勘探,他们充满着愉快和自豪的感情,唱着这样的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疲劳和寒冷,背上我们的行装,攀上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着无限的希望,为国家寻找丰富的矿藏”。同志们,这就是我国青年学生对待艰苦和困难的英雄气概。他们所以能够如此,原因就在于他们把为国家去战胜一切困难当作是自己最大的快乐,他们深知这一真理:战胜困难就是胜利。
各界人士要多多关怀青年学生的成长
当然,在学校和其它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缺点,其中不少是由于经验不足造成的,个别则是由于领导上存在着官僚主义。这些都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对此,同学们应该以主人翁的态度和用正确的方法,积极地向领导提出建议和批评。采取罢课、哄闹的办法,只能是影响自己的学习,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我热切希望学校领导、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更多地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经常地通过各种方式向同学介绍我国人民的光荣革命传统、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光辉远景和各种困难;对于同学提出的合理意见,积极协助加以解决;对于不正确的、不切实际的意见,及时地、耐心地给予解释和教育。我坚信,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中国学生一定能够和学校领导、有关部门同心协力,为办好学校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的。
今天,党和全国人民对我们青年寄予殷切的希望,希望我们继承革命前辈的事业,战胜各种困难,把社会主义的旗帜支撑到最后胜利。我们全国同学一定不会辜负这个期望,积极学习马列主义,勤奋地学好建设社会主义的各种本领,把我们全部智慧和力量贡献给我们祖国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
(附图片)


第15版()
专栏:

为祖国和平外交的成就欢欣鼓舞
李平衡希望在国外的旧外交界人士返回祖国
周恩来总理关于访问亚洲和欧洲十一个国家的报告是我国外交史上划时代的纪录,充分说明新中国的和平外交在国际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我表示极大的兴奋和衷心的拥护。周总理以不到八十天的时间,行程十万里,访问了十一个国家,到处受到各国人民万人空巷的热烈欢迎,各国政府都以非常隆重的礼节和亲切态度接待了我国伟大的和平使者。在访问过程中,周总理代表我们国家分别与各国政府领导人发表了联合公报或联合声明,这对加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保卫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促进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巩固各国民族独立和反殖民主义的斗争,都起了巨大的作用,从而使国际局势继续趋向缓和。这种空前的成就,是我国六亿人民团结一致的力量表现,也是周总理洞悉国际形势,善于运用外交才能,坚决执行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我以一个在旧中国从事外交工作的人,今昔对比,更有深刻的体会,更觉得我们伟大祖国的可爱!我在国外住过相当长的时期,由于职务上的关系,我同帝国主义国家的代表打过不少交道,也和弱小国家的代表有过很多接触。在我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在强权政治时代“弱国无外交”这句话的含义。今天我们的国家和总理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如此尊敬,对于我们曾在旧中国外交界工作过的人来说,特别感到兴奋。我想今天仍在为台湾方面做外交工作的,以及现已退休的前外交界人士,都会与我有同感的。旧中国外交界的人士,许多我都是熟识的,对他们过去的心情我是比较了解的。他们当中除少数人外,绝大多数都是爱国的职业外交官,其中有许多是有外交才干,并且很想为国家做点事情的人。但是由于当时的政府腐败无能,他们的良好愿望,始终不能实现。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真正取得独立,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个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我们越来越多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各民族、各阶层、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团结一致,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人民生活已经有所改善,而且日在改善之中,旧中国贫困落后的状况正在逐步消除。凡是正直、爱国的人,看到这些光辉的成就和巨大的变化,都会感到莫大的欢欣和鼓舞。然而那些散居在国外的旧外交界人士,由于长期在外,或者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反动宣传的蒙蔽,不了解国内情况,以致有的虽已退休而仍客居异国,有的仍然为台湾服务,尚未回到祖国怀抱,这是十分可惜的。也许有人顾虑到回国以后没有适当工作。我以为这种顾虑是完全不必要的。今天我们正在从事空前的建设事业,各方面都需要人才,每年增加就业人数都在一百五十万以上,去年一年就业人数将近三百万。几年来自国外回来的,不问是科学家、工商业者或是军政人员,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人民政府的政策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只要愿意为人民服务,决不愁没有适当的工作,有经验有学识的外交方面的人,那就更是国家所需要的了。也许有人对祖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不大了解,顾虑回国后生活不习惯,其实,人民民主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民主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是少数特权阶级压迫广大人民群众的假民主,我们的人民民主是广大人民共同享受的真正民主,现在全国知识分子正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鼓舞之下,向科学进军,社会主义民主正在日益发展和巩固之中。今天的台湾为美国所侵占,一切都在美帝国主义者控制之下。美帝国主义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利用台湾为侵略中国的军事基地的阴谋是尽人皆知的。为台湾服务实际上就是为美帝国主义服务,而且台湾总是要回到祖国怀抱,目前苟延残喘的悲惨局面决不会久长。我想现在在国外的旧外交界的人士对于这个道理是不会不明白的,那一条是应该走的光明道路也是不难判断的。纵然,自己已有相当的年岁,不考虑自己的前途,但为后一代着想,也应该及早作出抉择,回到祖国,共同参加建设祖国的伟大的事业。
我在这个庄严的会场讲话的时候,我的心是怀念着在海外共事多年的老朋友们的,古人说:“远适异国,昔人所悲。”他们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了,长久寄人篱下,难道没有故国之思吗?今天我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做外交工作的人们,正好发挥作用。祖国百废俱兴,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六亿同胞人人有责。爱国便是一家,当机应断立断。希望海外老朋友再三思之!
(附图片)


第15版()
专栏:

愿尽全力为和平解放台湾而努力
李培基的发言
在这次会议上听到了周总理、李富春副总理的报告及陈叔通副主席的工作报告,我衷心拥护和完全同意。列席最高国务会议时,亲聆毛主席的指示,尤其使我感到荣幸。我是一个旧军政人员,因为初次参加会议,还没有参加过视察工作,向各位委员所提各方面的建设性意见,我没有经过亲身研究,提不出什么问题来,谨在这次大会上提出我个人今后要做的几项工作,请大家指正。
一、付出全部力量,为和平解放台湾而努力:我们在这里欢欣鼓舞、济济一堂地开会,不要忘记了流落在台湾的亲友和旧日同僚,他们正在那里受着奴役苦难的生活,台湾一日不解放,他们就一日得不到自由,我们应当帮助他们赶快回到祖国的怀抱里来,跟我们同样地享受祖国的温暖。他们甘愿做丧家之犬,而不愿做强国之民吗?绝不会的。问题只在于他们还没有完全了解祖国对他们的关怀,所以需要我们付出全部力量,加强和他们联系,加强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本着爱国一家的精神,促使和平谈判是完全必要的。
二、积极参加视察工作:了解祖国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并本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拾遗补阙地反映给大会。同时也要把祖国新兴的面貌,建设的成就,设法向台湾友好报道,使他们认清只有祖国的强大,才能提高国际地位,才能得到政治上的自由。
三、加强学习,改造思想:列宁说:学习、学习、再学习,古人说:学无止境,我一定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加强学习马列主义。很明显,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对唯心主义进行正确的批判。我有决心、有信心随着革命队伍走进社会主义社会,我国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前个阶段是我亲自参加的,后个阶段是我亲眼看到的,几十年来才找到了革命的道路,才尝到了革命的果实,达到了几十年来想像而没能实现的愿望,这是我一生中最愉快最兴奋的事。但是旧的思想还残存着不少,必须努力学习,彻底改造,才能随着革命队伍向社会主义迈进。
最后,我想特别提出:几年来因为受到国家蒸蒸日上和建设飞速发展的鼓舞,我感觉着年轻了,精神也健旺了,我愿意以青年的姿态,奋发的精神,诚恳的态度,把全副力量贡献出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到底!
(附图片)


第15版()
专栏:

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和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性问题
陈鹤琴 郑晓沧 郑芸 李蒸 雷沛鸿 徐楚波 曹书田的联合发言
我们衷心拥护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的重要指示和政协周恩来主席所作的报告。对于李富春副总理的说明和陈叔通副主席的工作报告,也都表示同意。
现在,我们想谈一谈“关于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和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主要的关键性问题”。
我国在解放后的近几年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主义觉悟,已经逐步提高了。大家认为子女不受教育,将来很难立足于社会主义社会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服务,迫切要求子女至少能受小学义务教育。而且有许多人是知道“家虽贫,书不可不读”的优良传统的,所以宁愿束紧裤带,也不能不让子女入学。大家因为希望子女能受到比较好的教育,还迫切要求小学办得好些,教育质量提得高些。
党和人民政府是知道人民的迫切要求的,所以“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和“八大”文件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八大”文件中还提到要“提高教育质量”。
但是我国在1956年间入学儿童(连超龄儿童在内)虽然已达到了六千三百多万,而没有入学的学龄儿童却还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40%左右。如何在十二年不到的时期里,使这40%的学龄儿童按计划入学,到现在还没有能够定出具体的计划来。小学教育质量也是不高的,尤其是乡村小学的教育质量更差,远远不能使人民感到满意。
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和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所以不能有显著的成效,原因何在呢?我们以为主要的关键,就在小学教育经费不稳定和数量不足这个问题上。
小学教育经费,当然比解放前稳定并且增加得多了。但是问题还没有解决。
小学教育经费,除了向儿童收学杂费以作行政、修缮、添置等经费以外,教师的工资是由中央统支的。在1956年,中央统支的经费约占国家总支出的2.60%左右,但是还远不及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各社会主义国家,普通教育经费约占总支出的10%左右,大半用在小学教育方面。我国小学摊子特别大,经费特别少,每个小学儿童的“岁费”只十三、四元,比中学生小五、六倍(中学生约八十—一百元),比大学生小四十倍(大学生约六百—七百元),所以小学的条件也特别差。不但校舍往往多年失修,破旧不堪,甚至发生倒塌、伤亡事故,设备简陋,缺乏直观教具,甚至儿童的桌凳也是用“土坯”堆砌成的;而且教师编制紧,工作量重(每天上课、备课、改作业、学习和做其他工作,往往在十——十二小时以上),无暇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更无暇“管教又管导”,无暇注意儿童的道德品质教育,甚至忙累成病,病号很多,还往往带病上课,也不管慢性传染病会遗害儿童。这样的情况,要及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也就比较不容易了。
小学义务教育不能定计划逐步普及,小学教育质量,也不能逐步提高,凡是有子女的父母以及关心下一代教育的一切人们是不能不十分着急的。所以我们主张:
一、国家财政无论如何困难,小学义务教育却不能不早定计划,以便在不到十二年内,按计划逐步普及。小学教育的质量,也不能不及时创造条件,以便逐步提高。
二、要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目前虽然不妨在缺乏小学的地方,提倡民办、社办,甚至办“儿童识字班”;但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民基础教育,将来必须由国家依照“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统一办理,以免放任自流,或者由地方各自为政,甚至因地方贫富不均而有所偏颇。
三、要提高小学教育质量,除了由教育部门按计划改进教材和教学指导书以及提高教师水平之外:1、必须克服忙乱现象,让教师面向教学;2、必须放宽编制,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管教”的同时有暇“管导”;3、小学校舍,除了一部分由人民自建、自修之外,大部分由国家统筹,尤其是城市小学校舍,必须统一安排在城市规划中,逐步修建;4、小学教学设备,也必须由国家划出一定的经费来,统筹安排。
四、小学向儿童收学杂费,虽然是历史所遗留下来的特殊措施,但究竟是不合理的,必须在今后若干年内,分区分期改正这个不合理现象。
要实行上述主张,我们建议:
一、教育经费在国家总支出中的比重,虽然不能和社会主义各国一样骤然提高,但是小学教育经费在国家总支出中的百分比,必须逐年、逐步增加,逐渐增加到有足够的数量,以便具体计划实施小学义务教育,并且改善条件,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
二、教师的工资地位,必须依照“按劳计酬”的原则,视工作量多少和劳动的复杂与否而予以确定。乡村小学教师的工资,不能和农民的收入相比,也不能和城市小学教师以及中学以上教师大相悬殊,而且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工资数量,以免小学教师不甘心、不安心于为小学教育工作,尤其是不愿下乡为乡村小学教师,师范学校招生也不容易招到。


第15版()
专栏:

尽量增加农村适龄儿童的就学人数
邓哲熙提出三项办法
我现在愿意专就农村适龄儿童的就学问题来提供一点粗浅意见。因为在我国的广大农村中,这不是少数儿童的问题,而是千百万儿童的问题。我提出这一问题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农村中的适龄儿童能够更多地得到求学的机会,能够使失学儿童的比数减少到最小限度。
几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日千里,突飞猛晋,全国的农村,整个改变了面貌,尤其在全国农业合作化以后的今天,绝大多数农户,都加入了合作社,一年多来,无数的生动事实,充分地证明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不仅表现在农民们战胜了严重的水灾和其它自然灾害,而且也表现在农业产量和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普遍地获得了改善。
但是必须了解,随着农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对于子女接受文化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强烈。这种好现象是应该的而且也是必然的。尤其是在全国农业争取大丰收得到充分保证的今年——1957年,农民们对于子女的求学问题,必然会更加关怀,对于子女求学的意愿也更会寄予无限的希望。如果我们对农民们这一要求和愿望,不能适当地予以满足,那么,就会给他们带来一些不愉快的情绪和感觉。何况,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扫盲运动,要求在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文盲,因此,对青壮年老年扫盲工作作了许多的努力。那么,我们对广大农村中的千百万将要就学的适龄儿童,更应当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人力物力,求得最大限度的解决。千百万的农村儿童,他们是农村中的下一代,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所靠的是人,是具有起码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人,如果他们没有文化或文化很低,必然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影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速度和进展,在工厂是如此,在矿山也是如此,在城市是如此,在农村也何尝不如此。
我想,对于今年农村适龄儿童就学问题,如果能够积极地想尽一切办法,农村中大量儿童的求学问题,是可以适当地获得解决的。我初步的意见是这样:
1、挖掘潜力,培养师资:
据我了解,在农村里还有一些具有相当文化水平的社会人士是可以担任教学工作的,而且他们在教学工作上是可以胜任的,只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改造,组织他们进行学习,便可以使他们担任农村教学工作。除此以外,还可以从多方面挖掘师资。总之,在农村中存在着师资部分潜力,这一事实,是可以肯定的。
2、艰苦办学,普遍推行二部制:
关于这一条,可以分三点来说。
(1)当前我国全国各地各级学校,都在执行艰苦办学这一原则。在农村里推行二部制,更是适合农村儿童的特有条件。例如:离学校较远的学生,可以在午前上学,离学校较近的学生,就可以在午后上学;年龄较大的学生可以午后上学,年龄较小的学生可以在午前上学。必不得已的时候,也未尝不可以灵活地采取临时措施,适当减少学习科目,甚至于酌量实际情况,适当地提高入学年龄。这样,同样大小的学校,就可以容纳多一倍的学龄儿童。
(2)校舍问题:在农村中也可以设法解决,对于尚未占用的庙宇和祠堂,以及一些公共处所,都可以充分地加以利用。天气暖和的季节,大树下、树林里、大院里露天上课都可以。这样,就可以增设更多的学校或者更多地设立分校,解决了校舍的问题。
(3)设备问题:除了必要的教具以外,如桌凳等问题,也可以动员学生自带桌凳,不必强求划一整齐。我想,在他们迫切要求上学的动力下,桌凳问题,不难解决。其他必要设备,也可以因陋就简。
3、集中领导,分别负责,大家努力办好农村学校:
在今年的特殊情况下,在农村里可以把多办学校的问题,作为农业合作社的一个政治任务来要求,由当地农业合作社负责总领导,指派干部分别兼负办学的各项职责。学生所用的课本和作业本,也要由合作社负责解决。这样,集中领导,分别负责,就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办好学校。
我对于教育是一个门外汉,当然我的意见,还不够具体,还不够全面而完善,但是我相信在共产党、毛主席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下,这一困难问题,是可以而且一定能够获得适当解决的。我衷心地希望各位能够就这一问题,用更进一步的研究,作出恰当的决议,这样,毫无疑问,问题的解决,会给农村中的千百万等待就学的适龄儿童带来莫大的喜悦和福音,不用说,对我们的建设社会主义,也会多增加一支有力的后备军。
以上所谈,是否妥当,尚祈指正批评。
(附图片)


第15版()
专栏:

海外华侨热爱祖国 叶鹤汀的发言
我是一个印度的华侨代表,我一年一次的不远千里地搜集了华侨的意见来到祖国的首都和大家共聚一堂,提供意见,商讨国家大事。这件事实的本身就说明了华侨与祖国的不可分割,同时也证明了人民政府维护华侨利益,尊重华侨意见,团结海外侨胞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政策。
周恩来总理在关于访问亚洲和欧洲十一国的报告中,在他叙述了访问亚洲七个民族主义国家后,曾接着提到说,大部分这些国家里都有相当数量的华侨,他们都以极其强烈的感情来欢迎祖国去的亲人,他们过去同侨居国人民一样受到殖民主义的剥削和压迫。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方面的成就使他们感到高兴和光荣。周总理的话已经概括了亚洲各地的华侨的情况。华侨,我们过去自称为海外孤儿,今天却截然不同,新中国的成立和它的日益繁荣富强,使海外的华侨的地位和祖国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现在从三方面来谈谈目前华侨的情况:
(一)华侨是热爱祖国,坚决拥护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新生的祖国在各方面的伟大成就,国际声誉的提高,使华侨感到光荣和高兴。更加鼓舞了华侨的爱国热情。解放以来,就拿我们印度的华侨来讲,每年有很多人回来观光,他们看到了祖国一日千里的建设,了解了政府在各方面保护华侨利益的政策,许多人都从怀疑、不了解到信任和热爱人民政府。今天绝大多数的华侨都愿意从人力、物力和精神上来支持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爱国主义旗帜的感召下,华侨爱国统一阵线已日益巩固和壮大。
(二)华侨坚决拥护政府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并愿意贡献出力量来争取早日和平解放台湾。去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周总理在有关国际问题及和平解放台湾的问题的报告中曾指出:我们重视海外广大的爱国侨胞在推动和平解放台湾事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希望少数还对祖国采取对立的侨胞与广大的爱国侨胞站在一边,为促进和平解放台湾的爱国事业作出贡献。我认为,海外的广大的爱国侨胞对于和平解放台湾的心情是特别迫切的。他们希望早日看见祖国民族的团结和领土的完整。因此,在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中,广大的爱国的侨胞都愿意贡献出力量,“本着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原则经过说服、争取,团结了更多的华侨,发挥华侨的力量,协助政府争取早日和平解放台湾。
(三)华侨在国外积极地拥护国家的和平外交政策。我是住在印度的,自从周总理和印度尼赫鲁总理发表了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后,中印间的文化、经济交流已日益增加,中印人民的友谊也日益深厚,我们旅居印度的华侨体会得特别深刻。我们都深深地体会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伟大精神。周总理这次访问印度加尔各答时曾号召当地华侨人人学玄奘,学习所在国的语言,并勉励我们尊重所在国的法律、生活和习惯。我们今后将更加遵循祖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发扬光大与侨居国人民宝贵的历史友谊,促进我们与侨居国人民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为亚洲各国人民的友谊与和平而努力。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