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正确安排古生物科学研究机构更好地培养古生物学干部
孙云铸的发言
我完全拥护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关于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和各位首长的报告。
我是一个古生物、地层工作者,也是一个地质教育工作者,现在我结合我们的岗位工作,对下列两个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意见。
(1)古生物学研究的机构。无论在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地层研究室和地质部地矿研究所古生物地层室和孢子花粉研究室、以及其他生产部门相应单位,目前主要任务是为地质学服务,解决一系列地层划分和对比问题,一方面在较短时间内查明更多的有用矿床,同时也保证全国区域地质测量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要从地层、古生物学科向本身进行古生物、地层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工作,以便在十二年内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因此,在科学院、地质部和高等学校的古生物工作者,一方面应大力按门类(如有孔虫、菊石等)和时代(石炭纪、三叠纪等)去培养专长,另一方面还要配备一些古生物人员参加重点矿区和区域地质测量综合调查工作,使他们成为区域地质工作者。二方面必须兼顾,决不能片面地强调任何一方面。
关于各机构古生物研究,主要任务是一致的。就是说,科学院多做一些基本理论研究,同时也要结合生产;地质部和其他业务部门多担一些生产任务,同时也需进行一些科学理论的研究。
因此,古生物、地层研究机构方向的问题,和其他一些工科性各专业有些不同,不在翻天覆地归并而在合理地协商和分工,团结合作,更重要的是结合各单位发展情况和特点来处理问题,从速展开科研工作,同时进行一些个别调整,决不能盲目地裁并。但不等于说在一些业务部门内而无任何条件所成立的新的机构也都要一一保留下来。
我们地质古生物工作的分工是在一个大的中心问题下的项目研究的分工,领导的分工,研究区域的分工,从出版刊物方面的分工,在培养专业干部方面的分工,在图书设备上互助。最近国内各古生物研究机构以及几乎每一位古生物地层工作者均愿向一方向努力合作,但是个别单位做的还是太差,多少有一些忙乱现象,甚至还存有严重本位主义。因而就产生了工作项目的重复和人力物力浪费的各种现象。
中国古生物地层研究工作的发展,主要决定于各高等学校毕业学生的质量;目前高等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地质部和科学院应当大力支持和帮助,必要时组织一些专家去任职和兼课。
(2)培养古生物骨干问题。旧中国遗留下总共地质人员三百余人,解放后绝大部分人员从事勘探和教学工作,仅留极小部分人员从事古生物学的研究。七年来在勘探方面满足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所需要的矿产资源,并且还培养出六千地质干部,这是我们感到光荣的。正如最近以苏联代表团团长苏联地质和矿藏保护部部长安特罗波夫在招待会上说:“目前中国地质工作者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资源储量的任务和比解放前增加了约二十倍地质干部是一项惊人成绩,值得我们向大家祝贺的……”。但是,目前中国地质科学的研究还很落后,中国古生物学的研究更为落后。
目前苏联拥有千名古生物队伍,而中国目前古生物、地层工作者,包括老年的,青年的,以及兼任它项工作的和新近归队的在内总共不过五、六十人。我们想在十二年内至少要有苏联目前半数以上人员,才能组织队伍向科学进军。人材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有的专家可以带三——四人,有的只能培养一——二人。地质勘探学院毕业学生适宜做勘探工作,但不是理想的培养对象,他们的外文差,基础课也差,如果不为他们补课,不为他们补习外文工具的话,就很难收到培养的效果。
因此,中国古生物干部的缺乏是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有人主张将北大地质地理系地质组发展成为古生物系,并招收近千名学生;也有人主张单独在北京地质勘探学院办地质专业,加强古生物、地层课程;还有人认为各研究单位可以大量招收短期训练班或直接送大批青年赴苏联学习。上列措施,均缺乏全面的观点,并且还忽视各单位发展历史、师资、基建和图书设备的具体情况。
我认为多方并进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政策。就是说,我们应当利用各个机构一切有利条件和已有设备,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因素来完成这项重大任务,这也符合毛主席所指示“统筹兼顾和适当安排”的基本原则。
现在我提出下列四项措施:
1、大力发展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系专门化。北大地质系一向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生物地层工作者90%以上均系从北大毕业的。
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大地质系停办,所有一切人力,物力和图书设备等均转入北京地质学院。虽然,北大前年开始招生,但从无到有,和重新开办一样。目前地质系尚未单独建立,尚不能大量招生,将来发展后逐年可以增加它的招生任务,最后成为培养古生物干部的中心时。我们才有可能得到更多更好的培养对象。
办好北大地质系是目前中国地质科学一个关键性问题,地质部、科学院、北京地质勘探学院均有责任支持,同时北大也应该努力地争取发展,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传统使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和莫斯科大学一样的地质系。
2、目前在北京、长春两个地质勘探学院开设地质专业班,培养一些古生物专门化人才,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过渡办法。无论从干部力量和设备方面去看,两院都有很好条件能完成。这个光荣的培养干部任务,苏联科学院古生物代表团A·A·基尔比契尼科夫所长曾对我们说过:“中国古生物人材太少,更缺乏古生物、地层教师,南大只有一位,重大一位都没有,只有北京地质学院拥有较多古生物人材和设备,就应当利用所有一切有利条件去培养这方面干部。”
因此,我们不应过分强调地质勘探学院任务过重和不适宜培养古生物干部的说法。
3、中国古生物骨干分布在古生物研究所和北京地质勘探学院,最近我在南京和北京初步了解,他们还可多带徒弟。因此建议科学院和高等学校应招收足够研究生。地质部任务重,更需要大批古生物地层工作者参加重点区域地质测量综合队和重点外区地层划分和对比工作,以及古生物、地层研究和鉴定工作,就必须从局、队选拔一批高等院校地质勘探专业本科毕业生,或有二、三年野外工作经验,并且对古生物、地层热爱的优秀青年来参加工作。这样做,较之开办短期训练班收效较大,培养也较快。
4、派送赴苏联留学也是一项培养专业人材的好的办法。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共有中国学生十三人学习古生物学。除去一位由北京地质勘探学院派送出去的讲师已开始研究外,其余十二人多系国内高等学校未毕业学生,对古生物专门化研究方向认识不够,个别的发生一些专业思想问题,这种派送办法是不太适合的。
在这次政协小组座谈会也听到,有些业务部门派送大批未成熟学生到苏联学习,其结果由于基础差,俄文差,跟不上班,被送回国了。
因此,建议各有关部门今后应选派成熟青年去苏联学习,也可派到各民主国家去学习。特别要送一批优秀青年去学本国空白门类,这对中国古生物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是有极大作用。
在学习苏联方面,还可邀请有经验的苏联专家亲自来中国培养干部,这又是一种又多又好又快又省的办法。
×  ×  ×
科学院、业务部门和高等院校古生物研究的工作重点任务和特点不同,各机构均有设立别个研究单位的必要,决不应该,也不可能由任何一方去包办下来。过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和地质部初成立时期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研究室曾一度隶属地质部。由于地质部勘探任务大,基本科学研究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后来才转入二元化。科学院研究所以基本理论研究为主,地质部研究机构以配合生产为主,既能完成国家生产任务,又能做好科学研究工作,这是一项正确的措施。
古生物、地层研究工作的开展与否,主要关键是在科学院、业务部门和高等院校的更好的分工和配合。分工得好力量可以加强,配合不得当,力量可以抵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但科学院、业务部门要密切地配合,就是各研究机构本身各单元和各院校本身也要明确地分工,统一思想认识,从速开展科研,三位一体,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坚决反对本位主义,坚决反对教条主义,是解决目前我国科学研究机构的主要矛盾和干部缺乏的问题。(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李蒸的发言
在本届大会开幕前听了毛主席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分析和指示,李富春副总理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若干问题的说明;在大会开幕后又听了周总理关于访问亚洲和欧洲十一国的报告和陈云副总理关于市场状况和增产节约的发言,我个人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许多的知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增加了无比的信心,这充分说明了本届大会的重要性。现在我愿就当前教育问题提出几点意见:
各级学校学生成倍增加数量质量形成严重矛盾
解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拿1949年同1956年比较一下,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生人数从十一万六千人增加到三十八万人,中等学校的学生数从一百二十六万八千人增加到五百八十六万人,小学学生数从二千四百三十九万人增加到五千七百七十多万人,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各级学校都有三倍到五倍的发展,这是解放前不可想像的。去年下半年我到广东视察,了解一些教育情况,仅就广东一省来说,1956年比1955年小学生增加了六十余万,比1949年增加了147%,初中学生增加了八万多人,比1949年增加了170%,高中学生增加了二万多人,比1949年增加了442%,这也说明了去年一年教育事业更是突飞猛进。
由于学校和学生人数大量增加,产生的困难也是很不少的。因此,在教育上目前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最严重的就是需要与可能的矛盾,和数量与质量的矛盾。另外,我们发现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还是很重的。由于负担重也就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情况,一般来说,都是不很好的。由于学校扩大了招生名额,学生录取的标准降低了。由于师资不足,不得已采取了逐级提升的办法,师资的质量也降低了。再加上校舍和教学设备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教学工作就难免粗枝大叶了。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减轻师生过重的负担,首先要考虑教学上有关的各种具体条件,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只看见需要没有注意到可能,就盲目地追求数量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上的基本问题。怎样才能做到呢?首先就是要具备必要的教学条件,也就是大学一定要具备大学教学的条件,中学要具备中学教学的条件,小学要具备小学教学的条件。这些条件是些什么呢?最重要的是合格的各级学校师资。现在许多大学低年级的教学大都由助教或讲师担任,在这方面就不能算是具备了条件,或者可以说是不合乎规格。中学的教学由小学提升的教师来担任也不能算是合乎规格。当然,其中也有合格的助教能担任大学一年级的某科目的教学,优秀的小学教师提升到初中能胜任个别科目的教学,但这是极个别的。我们希望大学学生初进大学就能够身受教授或副教授的教诲,这不但在知识上给学生一个踏实的基础,而且在人格陶冶方面给学生极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师资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宁可不多收学生。当然,这是与国家的需要有矛盾的,可是教育是不能够廉价得来的。我们在多次教育座谈会上听到反映,近年来有许多大学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上还要补习基本课程,这岂不是浪费么?除了合格的师资之外,还要有必要的物质环境和教学设备。在这方面许多学校也是很欠缺的。我们看到很多学校的图书、仪器很不够,教室、宿舍过分的拥挤,课外活动场所没有,生活条件很差。国家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还不能足够地支付教育经费,学校的物质条件还不能很快的得到满足。虽然在这方面是可以用勤俭办学和精打细算的办法维持下去,但是最低限度的物质设备还是必不可少的。
充实师资加强教学力量尽量发挥教学设备潜力
以上所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知道许多学校是可以具备的。如果能进一步发挥教育界的潜力,现在条件欠缺的学校也可以很快地补充起来。就师资来说,据各方面反映还有很多安排不当的情况,许多有专门学识的老教授几年来都没有开课,许多大学教授和中学教师年龄还不算太老,精力也还充沛,就令其退休了。听说机关里边也还有许多无事可做的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劳动就业登记中和民主党派联系的社会人士中有许多学有专长的人还没有被使用,在他们感觉爱国不落人后但是有心无力无事可做的苦闷,在国家也是很大的损失。许多人可以说是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甚至可以当大学教授,但是还在置诸闲散。这一大批人,如果国家加以培养利用和适当安排,是可以大大发挥潜力的。
在各级学校现有的物质设备方面,据调查也还有许多使用不当甚至搁置不用的情况,尤其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之后,很多图书仪器尚未能得到合理的调配使用。如果加以调整,一定也能发掘出很大的一批潜在力量来。同在一个地区的高等学校对于图书仪器是可以订出一种联合使用的办法的。解放后,各大学经过院系调整,已经不是解放前那样派系林立了,在党和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高等学校在教学上分工合作是不会有多大困难的,我相信我们在教育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没有尽量的发挥,如果现有的力量能够发挥出来,教学的质量一定能够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能够逐步提高,师生的负担也就能够逐渐减轻,因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条件具备之后,许多不必要的工作可以不做了,许多人力、物力的浪费可以减少了,换句话说,所谓减轻负担就是减轻额外的负担,一切都按规格办事,无论大学、中学、小学都有一定的合理的教学要求,只要不超过或者能够满足必要的要求,那末所谓负担就是应有的负担,就不会再有负担过重的问题。
另外,我也谈一谈今年暑假许多学生不能升学的问题。这的确是一个严重问题。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毫无办法的,只要政府、学校和社会人士大家群策群力想尽一切办法,不能升学的人数是可以大大缩减的,如杨亦周委员谈到的全部实行二部制就是一个办法。师资困难可以由社会知识分子中选拔。也有许多人谈到奖励私人办学,是值得考虑的一个办法。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也可以酌量多收一点学费,在大学方面我在广州接触过的几个学校大都有条件可以招收超过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名额的学生。在招生方面现在学校还是有很大潜力可以发挥的。希望高教部、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厅局再进一步了解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同学校当局商酌一下,如果有条件,还是可以多招收些学生,有条件升学的学生,是不应当让他们废学的。当然,照去年那样扩大招生名额是不可以的,主要的方针是实事求是地来解决学生升学的问题。
以上意见都是很不成熟的,敬请各位指正。(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目前医院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张孝骞的发言
我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想提出几个有关医院工作的问题,供各位委员、各位同志的参考。
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卫生工作有了很大的成就。预防措施、医疗机构和医学教育都有空前的进展与提高。医务人员经过党的教育和自我改造,绝大多数抛弃了过去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立场,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全国医务卫生工作者正在为了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对卫生方面的要求而作出最大的努力。
城市医疗工作,同其他卫生医疗工作一样,也有很大的进展。医院的大门为劳动人民敞开了,病床大大地增加了,医生的服务态度和医疗作风改善了。各医院的就诊人数逐年增涨,工作质量在不断地提高。这些成绩是应当加以肯定的。但是由于都市的迅速发展和都市人口的增加,现有的医疗条件仍然落后于都市人民的需要。市民和公教人员看病,还感到许多不便之处;例如挂不上号,住不上院,候诊费时,取药费时等等。不少医院显出忙迫、拥挤、甚至混乱的现象。部分医务人员,或者忙于事务,或者限于水平,还不能完全做到不出医疗差错。这些困难当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而且主要是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是可以逐渐克服的。就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能不能够通过工作方法的改善部分地加以克服呢?我相信,只要遵照毛主席给我们的关于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指示,对各医院的组织工作和协调工作予以重视,这是可以做到的。
  进一步完善医院的组织管理制度
临床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因为它的工作对象是人,也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它的分工细、科目多、范围广。因此,医院的组织机构相当复杂,比之工厂、铁路甚至更复杂,而医院各部门之间、各工作程序之间必须密切联系,不容有丝毫脱节,又同工厂、铁路很相似。在苏联和其他医学先进国家,医院管理,同工厂管理、铁路管理一样,是一项专门学科,在我国还没有被重视。许多医院的组织、管理不够严密;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实行不够彻底。这就减低了工作效能,使得医疗技术人员不容易发挥他们的潜在力量。
其次,在同一城市,各医院间的联系和合作也很重要。医院各有明确的任务、各具不同的条件,为了集体地向人民发挥最大的力量,它们之间必须有很好的分工办法。目前各医院是没有做到这样的合理分工的。医院与医院之间互不通声气,彼此的工作缺乏联系,没有协调。某些医院的门诊、急诊和病室很拥挤,另一些医院则比较空闲。前年一位苏联专家来我国访问,发现有些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很低,特别提醒我们注意。最近北京市开始了“分级分工”的医疗制度,这是很好的补救办法,但实行不够彻底,效果还不很大。我们有必要更广泛地、更有效地贯彻这个优越的制度。
  改善医院和病人的关系
再其次,是医院与病人的关系。医院是为人民服务的,当然离不开群众。从另一方面说,向疾病做斗争是医务工作者同病人的共同任务,他们之间的战友般关系,是决定在这个斗争中获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关系的好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品质和水平,同时也取决于病人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与合作。在这方面,苏联是做得很理想的,他们的医院没有所谓工休问题;我们的医院还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有的是医生的态度、作风不够好,有的是病人不遵守院章,不信任医生,不服从治疗。这些现象当然是个别的,但影响所及,已经在一部分病人中造成混乱,使一部分医务人员在思想上有顾虑,在工作中流于被动、迁就、束手束脚。这些影响对于医疗质量和病人的利益是不会有好处的。
  克服医院工作中的忙乱现象
以上所讲的几种关系,若能加以改善,相信目前医院工作中的一部分忙乱现象是可以克服的。因此,我提出以下的建议: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所属医院加强行政管理方面的监督。卫生部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在便利病人和提高工作效能的前提下,制定全国适用的医院法规,并要求严格实行。2.推广和贯彻分级分工的医疗制度,设立统筹全市病床使用的机构,防止病人集中少数医院,做到各医院间的分工合作。3.各地医院经常交流行政管理方面的经验,扩大中华医学会的医院行政委员会,出版医院管理的期刊,就具备条件的医学院校或医院,开班训练各级医院行政管理人才。4.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包括医院和医师自己应做的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获得必要的卫生常识和就诊常识,了解医院的性质和规章制度,听从医生的治疗和指导。5.加强各级医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责任感,打破目前的推诿、迁就、不敢大胆负责的风气,使医院、病人间的关系趋于正常化。
  在增产节约的条件下发展护士学校
  另一个与医院工作有关的问题是护士问题。护士是医务人员中的重要成员,护理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医生与护士的人数比例,一般应当是一比四,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现在我国大约有西医六万人至七万人(中医参加医院工作者还不太多),护士约十万人,二者的比例几乎是一比一。因此,护士缺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卫生部、中华护士学会和各有关方面的注意。扩大护士队伍,就要加强护士教育。无庸讳言,护士教育过去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的。大力发展护士学校,将是今后解决护士问题的最基本环节。这将需要详细的计划和准备。目前的一个问题是,在国家号召增产节约的条件下,怎样来开始进行这项工作。我认为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在一切具备条件的医院,包括省、市立医院和医学院附属医院,广泛设立小型的护士学校。若是每校的学生不过多,可以利用医院的现有技术人员任教师,现有设备做实习场所,匀用现有房屋做课室和宿舍;需要增加的只是极少数的专任教员和极少量的设备。这样可以符合勤俭办学校的原则。以建立五十个新校,每校收五十——一百名学生,作保守的计算,即刻可以多训练二千五百——五千名护士学生,以后还可以逐年增加。实际上护士学校对所在医院并不完全是负担,因为护士学生进行病室实习的过程,对护理质量的提高可以起一定的作用;而且这些学生就是各医院急待补充的护理人员的后备军,会受到热烈的欢迎的。唯一可能的障碍是学制。护士教育,医学教育部门过去要集中办,不放手让各医院自办。这个看法应否改变是另一个问题。至少在目前护理人员缺乏的情况下,课程标准似乎可以稍微放宽一些,这样培养出来的护士可能比理想的标准低一些,但总比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好得多。希望医学教育部门会同中华护士学会考虑这个办法,若是可行的话,争取在今年秋季,很多初中毕业生需要升学的时候开始实行。
以上的意见可能是片面的,不够正确的,请各位委员、各位同志指正。(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消除成见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石筱山的发言
我完全同意周总理和陈副主席等所作的报告。这次大会开幕之前,在扩大最高国务会议上,听到了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重要指示,使我能明确分清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在思想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感到非常兴奋。
我现在就中医中药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肤浅的意见,是否恰当希望各位加以指正。
  第一、中医内部的问题
我自开业以来,从数十年的过程中所看到,不可讳言,情况是复杂的。解放以前,中医学术是不易统一的,你有你一套,我有我一套,于是产生了所谓“医经家”、“经方家”、“时方家”、“中西汇通家”。虽然“四家”各有其一面的优点,然而总究倾轧攻讦的机会较多。在偏面发挥的情况下自身也暴露了不少弱点。
如“医经家”自己喜欢说某些地方一定是道教的思想。内经素问大致可以决定是战国至西汉时的作品,道教是东汉张道陵开始才有的,我不知道西汉以前的作品,何以会受东汉道教影响,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毋怪要给他家说成“玄学”作为被攻讦的对象了。
“经方家”的伤寒论分六经,有特别强调和内经无关,只袭其名而已,不能用热论来解释。我虽然不够领会伤寒论的精神,然而我翻了翻伤寒论的白文,看到六经各篇中有“针足阳明”、“刺期门”等,我想针刺也是“随症治之”的方法,足阳明和期门不知道和经脉有没有关系,假使是有关系的就不单只袭其名了。“时方家”的温病条辨中尽多是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栀子豉汤、大承气汤等经方,难道温病条辨中的桂枝汤和伤寒论里的桂枝汤有两样吗?如果没有两样,那末古方不能治今病之说不攻自破。
“中西汇通家”说三焦是纲油或淋巴腺或者尚有可原,驯至一切都以西说为主,单单采用中药治病,因此汇通的意义像大海里捞针了。
能成“家”固然是好事,像金元四家的争鸣,各有各的发明各有各的创造。不应该死执一面,形成割据。互相攻讦,于事无补,好事就变了坏事。解放后,王斌思想得到批判,中医铁树开花,重又抬头,中医过去的不少好处陆续在发掘出来,而历史条件所造成的“四家”不免有些夹杂其间。因此,中医内部不但理论上有争执,临症时就更多差别。中医过去是一盘散沙,同时又将被淘汰,自然不觉得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究竟那一个是对或不对;于今在同一目标下,就产生了各搞各的不能一致,病态百出影响了中医内部的团结。虽然也知道各执己见、互相排斥是错误的,毕竟这种错误至多停留在认识阶段,没有推前一步,这是大大的辜负了党对中医的关心。做一个中医的我太觉置身无地了,为此,要求全体中医界必须消除成见,不可割断任何一个环节,全面的来温习祖先交给我们的许多遗产,使祖国医学破镜重圆不再分裂,保持它的完整性。
 第二、中西医的交流问题
现在我就以伤科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中西医之间的交流,有下面三种情况:
1、中医固有的学术,目前西医尚未具备的,中医应尽自己所能忠实的介绍,如伤科内伤的处理和它的理论基础怎样,何以一千多年前已有,至今还存在,并已深入民间,我已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陆续作过很多次的推荐给西医同道参考,备其未备,希望西医同道考虑接受或批判。
2、中医没有而西医所具备的技术,如X光摄片,在骨折脱臼发生的复杂情况下,如确有必要,可以借重X光摄片帮助诊断,也是备其未备,为了对人民健康负责,我想是可以的,但应该注意的不要滥用中医所未备的技术,反致造成浪费。
3、中医有西医也有,而可以结合,或通过研究可以结合的,如伤科中应用骨骼等的名称和部位,如中医叫颧骨,西医也叫颧骨,不用说明,就知道是一样的。中医的膝盖骨和西医的髌骨,我们只消想一想就能知道。中医的膝盖骨是两块,西医说髌骨也是两块;中医的手掌骨是十块,西医的掌骨也是十块,完全一样。要通过研究的,譬如中医说“筋膜”是西医的什么,只稍加说明也完全可以了解。就此而论,中医和西医结合是完全可能的;但必须避免随便附会,以致有不必要的争论。
于此,我认为中西医的学术交流,在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时,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只要中西医能紧密团结在一起,互相诚意交流,虽然理论体系容有不同,渐渐会取得一致的。
 第三、节约使用中药问题
中药是中医所掌握治病救命的有效武器。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已逐步提高,于是中药的消耗量也颇惊人。然而其中也有浪费的现象。当我看到1957年2月17日解放日报“自己不掏腰包,浪费公家钱钞,有些病人糟蹋中药”的消息,就觉得非常感触。使我们要提倡节约使用中药的意义,更来得深长了。就拿人参熟地来说,大家知道是补药,但中医使用这二味有时可以当作救命药。因为大家要用人参熟地来调补,以至人参缺货熟地断档,在紧要关头,要用时反而没有东西用。当然有必要用人参熟地调补时是可以用的,问题在有时可以不用人参熟地来调补的,病家也要求用人参熟地来补,这样大量“糟蹋”,造成了缺货断档。其他常用药的所以供应紧张,也大都是发生在可不用而滥用上。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求各单位协助,替病人讲理,一方面我们中医也要自己善于掌握,尽量把不必要用的中药节省下来。同时对中药的来源问题,希望有关的领导机构,对药农生产上大力的鼓励和支持,这也是主要的方面。这样不但符合增产节约的原则,还可以替国家省下许多财富,而在急需时也可以救了病人的许多生命,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最后,谨祝大会胜利成功,各位委员身体健康。(附图片)


返回顶部